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确定性的寻求》读后感精选

《确定性的寻求》读后感精选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8-01 19:45:50
《确定性的寻求》读后感精选
时间:2024-08-01 19:45:50   小编:

《确定性的寻求》是一篇探讨人类对确定性的追求和对未知的恐惧的文章。作者通过描绘不同人物的经历和心理状态,展现了人们在面对不确定性时的种种反应和思考。文章深刻地探讨了人类对未知的恐惧以及对确定性的渴望,引发了读者对自身对待未知的态度的思考。

确定性的寻求读后感(一)

如果菲茨杰拉德以一种回溯的方式呈现爵士时代的精神,杜威显然是以当下即是的自信发出柯立芝时代的精神宣言。

尝闻师长说实用主义乃是各种思潮之混合,言语间颇具不屑意味。其实作为一种哲学思潮,它最大的特点在于它并非自从西方哲学史的某一个或几个特定根系中自然接续生长出来的,而毋宁首先是一种米国人共同的操作,进而是一套共同的价值观,一股社会风气、民族性格和时代精神,然后再由哲人们的努力变成哲学。我们看到杜威在本书中如何熔人类学、社会心理分析、宗教学、科学以及现代工业程式于一体,并将上述“不那么理论化”的操作风格、价值观等转变为足以自立自足的体系。这种体系在内部高度自洽,但在评论哲学史或者回应一些经典哲学问题时则往往无意给出细致详尽的分析和对话。作为一种体系,它的意图和意义均指向自己之外、指向哲学的理论话语之外、自己认可的操作之中。一方面,对于一种旧的寻求确定性之方式的旧哲学的摧廓、对于亚里士多德理论、实践、制作三项的革命性颠倒足以启人深思;另一方面,一种自然化或技术化的智慧概念,当它将最高善视作某种理智指导下的操作过程,同时放弃黑格尔作为概念运动的energia理想,亦即事物自身之合理智性之实现,而将理智性溶解于无数主体各自的目的与各自的筹谋运作,未免令人不寒而栗,而深感此种智慧之扩散未免将成生命政治之嚆矢也。此外,德雷福斯关于《存在与时间》的阐释,其关切并非海德格心头第一等事虽盖无疑义,然而作为《确定性的寻求》的深化和拓展,无疑是实用主义有关理论之发生问题的讨论、有关经验与知识之内涵的界定和辩正之旅上的一大事因缘。

颇为讽刺的是,该书酝酿于柯立芝时代,却恰好成书于1929年。

确定性的寻求读后感(二)

经历8个小时的阅读,我能看到作为美国实用主义的代表杜威,向我们阐释“经验”“关系”“知识”“科学”“自然”“宗教”“物质”“精神”等方面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向我们说明事物之间的联系,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而更多是一种能够相互促进的部门。

从作者的表述中,我能体会到社会的产生与发展,是人类在于自然灾难之间的斗争中,不断地学习进化,是在无序的现实生活中,以经验、知识、实践确定自身的“安全”;与此同时,又将无法抵御的恐惧和混乱,以精神、宗教、信仰为探索的方向,创造心灵上的平衡与安宁。

这一切可以理解成为,与人类相关的事物本身,是为了自身长久发展下去而作出的努力。本身具有一种工具性,围绕着人类生存这一主题合作分离。因此,在作者的描述中,知与行本身并没有所谓价值层面的判断,而这类判断只是人类社会发展之中,与阶级发展紧密相关的观念。这也让人去梳理其发展脉络,我个人理解是:经验+实践=知识→经验(新的循环);对未知的恐惧带来精神上安全感的需求,诞生了宗教;宗教与科学共同发展中,涉及到经济与权力的争夺。在我之前阅读过程中总结的,权力、经济、民心三个要素中,本质的冲突还是在于民心所向。

或许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争取大多数人支持的选择史,这一层面来说,确实是人民决定了历史发展。但是,我们要思考隐藏在其中的个人意志是如何通过“程序”上升成为人民的意志(在当下工作中已经发现并非难事),这里可能就会涉及到科学与宗教不同方面的推动,而当下社会更多的是科学上的推动。

可以再去读读《有闲阶级论》,另外关于传播学层面也可以多多理解。

确定性的寻求读后感(三)

原文刊发于《文汇报》2021年12月26日

哲学著作的第一句话往往值得重视。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开篇道:“求知是人的本性。”对此,他指出,我们喜爱感觉便是一种明证,而在各种感觉中,我们特别倚重视觉。就这么看似平常的一番话,引出了西方哲学史上影响深远的沉思传统。秉持视觉隐喻(认知的本质是观看),推崇静观/沉思的生活,是这一传统的基本特征。在古希腊,只有哲学家才能过上这种清风明月般的生活,因为他们远离尘嚣,拥有闲暇,《形而上学》便是亚里士多德沉思存在之所得。

2000多年之后,杜威出版了《确定性的寻求》(1929)。打开此书,劈面而来的是:“人生活在危险的世界之中,便不得不寻求安全。”在新冠疫情流行、极端天气频发、国际局势动荡的今天,读到这句话,未免百感交集。杜威所言,与当下人类的生存处境若合符节。不难想见,由危险和安全的实存紧张所引发的哲思,其指向与亚里士多德所向往的静观/沉思生活,定然迥异其趣。

20世纪,杜威发展了皮尔士思想:以“探究”寻求确定性

杜威接着指出,寻求安全有两条途径。途径一:在感情和观念上改变自我,委顺于支配自己命运的各种力量,籍以获得安全感。途径二:发明各种技艺,通过行动改变世界,利用自然力量为自己构筑安全堡垒。在古代,工具简陋,技艺发展水平低下,通过途径二来寻求安全不太可靠,因此,人们更倾向于途径一。在此方向上产生了希腊的原始宗教和古典哲学,前者主张改变自己的情感,后者主张改变自己的观念。寻求安全的动机,在古典哲学中发展出了“确定性的寻求”(the quest for certainty)的思想主题。人们之所以追求确定性,力避不确定性,是因为前者给人安全,后者则带来危险。古典哲学区分了实在世界和现象世界,前者是永恒不变的,后者总在迁流之中。变动不居的世界是不确定的,只有永恒不变的终极实在才具有绝对确定性。 在经历了17世纪科学革命和18世纪工业革命之后,人类支配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强。在寻求安全的两种途径之间发生了消长,人们更加信赖途径二:“通过实际控制所获得的安全远较理论上的确定性更为珍贵。”近代科学的兴起是人类历史上的“大事因缘”,其重要性无论怎么强调都不会过分。如何理解近代科学的本质,是一个开放问题,几百年来,人们给出了各种解答。杜威将近代科学的本质理解为“实验探究”。培根以来,近代科学的实验面向已广为人知。对探究的强调,是实践(用)主义(pragmatism)的洞见。在该传统中,皮尔士首先强调了探究的重要性。他认为,怀疑是一种不安宁和不满足的状态,信念是一种安宁和满足的状态,要摆脱怀疑而获得信念,就需要一番拼搏,他将这种拼搏称作探究(inquiry)。在皮尔士的基础上,杜威对探究作了进一步发挥:“探究就是以受指导的或受控的方式,将不确定的情境(indeterminate situation)转化为确定的统一的情境(determinatelyunified one)。”具体而言,探究就是将含糊的、可疑的、矛盾的、失调的情境转化为清楚的、有条理的、安定的、和谐的情境。杜威认为,探究不仅存在于日常生活中,而且存在于科学研究中,在近代自然科学那里,探究获得了一种典范形态,即实验探究。

杜威提供了认识论版本的“知行合一”论,体现了讲求实际的淑世精神

至此,我们触及了两个确定性概念:古典哲学对确定性的寻求与实验探究致力于将不确定的情境转化为确定的情境。两个确定性概念之间存在多重差异,试简述如下。 一、文字表述。从上文的英文标注可以看出,对于这两个确定性概念,杜威采用了不同的术语:certainty和 determinateness。对应于古典哲学的确定性概念,杜威谈论的是“questfor certainty”(确定性的寻求)。对应于实践(用)主义的确定性概念,杜威关心的是如何将“indeterminatesituation”(不确定的情境)转化为“determinate situation”(确定的情境)。 二、寻求安全的途径。古典哲学对确定性的寻求,由途径一发展而来。古典哲学用永恒不变的终极实在来担保绝对确定性,寻求绝对安全。与此不同,途径二只能提供相对安全。杜威说:“技艺所提供的安全是相对的、永不完全的、冒着陷入逆境的危险的。”相对安全的论旨不仅适用于传统技艺,而且适用于可控实验,后者是前者的提升转化。与此相应,实验探究所能成就的确定性也是相对的。一项探究将不确定的情境转化为确定的情境,其完成只能是相对的,因为新的不确定情境又会兴起,新的探究又将启动,如此这般,以致无穷。 三、形而上学预设。古典哲学对确定性的寻求,以实在世界和现象世界的二分为前提。科学革命拒斥两个世界的形而上学,只承认一个现实世界。古典哲学贬斥变化,近代科学则积极地拥抱变化,并且通过实验主动地引入变化,探索自然的奥秘。致力于将不确定的情境转化为确定的情境的实验探究活动,就展开于变化的世界之中。 四、知行关系。《确定性的寻求》一书的副标题是:“关于知行关系的研究”。在该书中,知识和行动、理论和实践这两对概念是替换着使用的。从杜威给悉尼·胡克的信中可以看到,他曾考虑过另一个副标题:“关于理论和实践之关系的研究”。古典哲学对确定性的寻求,在认识论上的后果之一是知行分离:知识/理论和行动/实践分别对应于实在世界和现象世界,两相隔绝。实验探究则以知行合一为基本特征,行动/实践贯穿于整个探究过程:探究从变革环境的外在行动开始;探究受观念的指导,而观念的本性是操作;随着探究的完成,公开、外在的行动所产生的后果,建构了知识对象。如果说王阳明主要在道德领域中阐明了知行合一论,那么杜威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认识论版本的知行合一论。 对于这两个确定性概念,杜威的态度是十分明确的:拒斥前者,倡导后者,或更准确地说,用后者来取代前者。1929年春,杜威应邀在爱丁堡大学做吉福德讲座,《确定性的寻求》就是在讲演的基础上写成的。在给爱丁堡大学秘书弗莱明的电报中,他给出的讲演题目是:“停止寻求确定性”(Stop thequest for certainty)。后来正式出版时,书名定为“确定性的寻求”。也就是说,杜威将质疑的对象做了书名。 古典哲学通过思辨虚构了一个永恒不变的世界,以此来寻求绝对确定性和绝对安全,这是一种形而上学幻相。比较而言,实验探究所追求的相对确定性和相对安全,更为务实,更具进取精神。直面成问题的情境,明确困惑之所在,努力求解,进而改变现实,将不确定的情境转化为确定的情境,这是探究的基本程序。当今人类正处于由新冠病毒、极端天气、国际局势动荡等所引发的不确定情境之中,问题丛生,危机四伏。唯有发扬务实进取的精神,积极探究,我们才能有效应对时代困局,赢得转机。这是杜威这部名著给我们的启示。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