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美的,艺术的读后感锦集

美的,艺术的读后感锦集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11-27 01:50:35
美的,艺术的读后感锦集
时间:2024-11-27 01:50:35   小编:

《美的,艺术的》读后感(一)

作者讲艺术那叫一个透彻,从古典到现代,各种艺术形式都涵盖了。就拿绘画来说,书里提到了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以前看就觉得这女的笑得神秘,可通过这本书才明白,那背后是达芬奇对光影、构图还有人物表情细腻入微的处理,那种神秘微笑的美是有精湛技巧支撑的。还有梵高的《星月夜》,作者解读了画面中旋转的笔触和强烈的色彩对比,那不仅仅是梵高独特的风格,更像是他把自己内心对世界那种热烈又癫狂的情感全都倾注在里面了,这才是这幅画震撼人心的原因。 说到雕塑,像米开朗基罗的《大卫》,书里详细讲了大卫的姿态、肌肉线条的雕刻是多么精巧,展现出的是一种人体之美和力量之美,是艺术家对人体完美比例的极致追求。在建筑方面,巴黎圣母院那种哥特式建筑风格,高耸的尖塔、大面积的彩色玻璃窗,书里一分析,我们就能明白它营造出的那种神圣又神秘的氛围是怎么来的了,这是建筑艺术独特的魅力。 作者讲的时候,不是那种干巴巴的理论,就像和朋友聊天一样,带着咱轻松领略艺术之美,让咱明白艺术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能融入生活、打动人心的。爱艺术的人读这书,肯定能收获满满,就像挖到了宝藏一样!

《美的,艺术的》读后感(二)

什么样的艺术作品是“美”的?我们在称一件艺术作品为“美”时究竟指的是什么?“美”和“艺术”的关系是什么?

这些问题在当今的艺术讨论中常常被忽视,却关乎艺术的历史与未来。

本书以1750年以来的西方艺术史为基础,通过分析十五位重要学者、思想家——康德、波德莱尔、弗莱,等等——的美学思想,梳理各理论与艺术流派之间的观点碰撞,借助上百件艺术品,梳理美学的发展脉络,阐明随时代不断变化的美学观念。

美的独特之处,正是在于它能够激发新的讨论,启迪新的思考。

即使艺术史主要聚焦在过去,但它的成功之处恰恰在于它为未来的探索赋予了更多可能性。

——伊丽莎白·普雷特约翰

美的,艺术的

评价人数不足

【美】伊丽莎白·普雷特约翰 / 2024 / 四川美术出版社

伊丽莎白·普雷特约翰 Elizabeth Prettejohn

曾任普利茅斯大学艺术史系教授。曾任伯明翰艺术博物馆绘画和雕塑部首席策展人,参与策划“但丁·加百利·罗塞蒂”(Dante Gabriel Rossetti)、“劳伦斯·阿尔玛·塔德玛”(Sir Lawrence AlmaTadema),以及“幻想罗马:19世纪英国画家笔下的古罗马”(Imagining Rome: British Artists and Rome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作者与梵高博物馆馆长埃德温·贝克及格罗宁根博物馆馆长安德烈亚斯·布吕姆

出版物

著有《拉斐尔前派艺术》(The Art of the Pre-Raphaelites),《解读约翰·辛格·萨金特》(Interpreting Sargent)以及《罗塞蒂及拉斐尔前派兄弟会》(Rossetti and His Circle)等著作;同时,她还是《拉斐尔前派后:维多利亚时期英国的艺术与唯美主义》(After the Pre-Raphaelites: Art and Aestheticism in Victorian England)的编辑;与蒂姆·巴林杰(Tim Barringer)合著《弗雷德里克·莱顿:古代、文艺复兴、现代性》(Frederic Leighton: Antiquity, Renaissance, Modernity)。

《美的,艺术的》读后感(三)

1755年,“艺术史之父”约翰·约阿辛·温克尔曼(Johann Joachim Winckelmann,1717—1768)前往罗马,踏上了一场古代艺术研究之旅。古代旅行家及史学家留下的文字资料记载,两千年前就已经有了不计其数的雕塑、绘画等艺术作品。而他根据零散有限的资料,架构出了一个庞大且精彩的故事体系,将古代艺术的兴起、繁盛和衰落囊括其中。也正因此,大家公认是温克尔曼一手建立起艺术史这一新学科。在温克尔曼看来,艺术的发展与艺术创作者的政治自由息息相关,应将艺术史视为一部全面的历史:艺术史学家的研究需结合作品所处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他的著作《古代艺术史》(1764年)也为艺术社会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温克尔曼

温克尔曼的《古代艺术史》

在温克尔曼所处的时代,所有出土的古代艺术品中,《拉奥孔》(Laocoön)是唯一一件与古代文献的描述相符的作品。《拉奥孔》于1506年出土,这件宏伟的大理石群像再现了特洛伊城的祭司拉奥孔和他的两个儿子被巨蛇缠身的场景(拉奥孔因识破希腊人的木马计,告诫特洛伊人不要将木马引进城,他的行为惹怒了希腊的保护神雅典娜,雅典娜派出了两条巨蟒,将拉奥孔和他两个儿子缠死)。《拉奥孔》可称所有现存且有文字记载的古代雕塑作品中最伟大的作品,自文艺复兴时期起便备受青睐,反映了古代艺术家高超的雕刻艺术水平,也给后世带去了深远的影响。

温克尔曼与他的《古代艺术史》

其实早在前往罗马之前,温克尔曼就对《拉奥孔》非常着迷。他在1755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中首次提到了《拉奥孔》。尽管那时的他只能通过复制品去了解该作品,但他却将《拉奥孔》描绘得十分精彩生动、引人入胜,他也凭借此文章在学术界名声大噪。文章开篇提出了后世广为人知的美学理念:希腊艺术作品的风格可概括为“高贵的单纯与静穆的伟大”,这句话别开生面,揭开了温克尔曼对《拉奥孔》的美学探讨。

温克尔曼告诉读者,在观赏作品时,要跳脱作品表面挣扎的四肢和痛苦的面部表情,去感受作品中人物所传达的崇高精神,去感受分布在作品形体中的平衡。接着温克尔曼将雕塑形态与流动的海水作类比,成为流芳百世的名句:

温克尔曼用寥寥数语将《拉奥孔》作品中蕴藏的情感推向了极致。

温克尔曼强调参与审美的观察者的主观感受,观察者甚至能与作品人物感同身受。

然而观察者专注于感受作品中人物身体的痛苦时,却又能在雕塑中发现人物留存的高贵:

观察者通过观察雕塑外部的形态,由此产生思考,从而形成了感知苦痛与敬畏崇高的双重感受。温克尔曼对人物面部也有细致入微的描写,人物的情感在作品中拉奥孔前额的下方展现得淋漓尽致:

《拉奥孔》局部

1764年《古代艺术史》出版,彼时的温克尔曼已经在罗马待了近十年,期间他也研究了其他大量幸存的文物,却丝毫没有消减他研究《拉奥孔》的热情。温克尔曼认为《拉奥孔》是一种独特的纽带,使人们既能直观感受到“美”,又能看到古代文字资料中描绘的、曾经十分辉煌却已失落的艺术世界。温克尔曼在《古代艺术史》中曾重点强调过《拉奥孔》在艺术史上的特殊地位。温克尔曼从未将雕塑看作一件呆板生硬、触不可及的东西,他通过文字将静态的雕塑作品戏剧化、形象化,例如作品中人物的眉毛呈现的扭曲模样,以及想象蛇分泌毒液的场景,仿佛这一幕幕就发生在我们眼前。

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的一次修复中,拉奥孔的右臂被重新安上,该右臂呈回折的姿势(1506年这组群雕被发现的时候,拉奥孔的右臂已经缺失。后来也有艺术家尝试重建。多年后考古出土了疑似该作品的大理石雕塑的右臂)。然而遗憾的是,温克尔曼亲眼所见的那组群像作品已成为一件失散的艺术品,其石膏复制品现如今藏于梵蒂冈博物馆。

《拉奥孔》(20世纪修复版)

从对《拉奥孔》这件作品的描绘中,我们读出了温克尔曼希望传达的古代艺术之美(这里的“古代艺术”特指古希腊的艺术,这也可能是温克尔曼作品中最具独创性的一面)。在温克尔曼看来,美是无法用一般或抽象的术语来定义的,人只有持续深入地观察和研究具体作品才能发现美。在艺术史研究的过程中,我们该如何融入自身当下的视觉感受呢?简而言之,如何阐述对“美”的理解和感受?当温克尔曼形容一件作品“美”时,他究竟是指什么呢?他最终放弃了运用逻辑理论去定义“美”。于温克尔曼而言,“美”并非是艺术作品自发展现出来的;相反,它是在观察者自我观察与反思的过程中出现的:

✍️ Beauty and Art1750—2000 Elizabeth Prettejohn

美的,艺术的

目前无人评价

【美】伊丽莎白·普雷特约翰 / 2024 / 四川美术出版社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