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秋叶特训营 时间管理7堂课经典读后感有感

秋叶特训营 时间管理7堂课经典读后感有感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7-21 03:51:21
秋叶特训营 时间管理7堂课经典读后感有感
时间:2024-07-21 03:51:21   小编:

《秋叶特训营 时间管理7堂课》是一本关于时间管理的实用指南,作者通过7堂课的方式,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如何合理安排时间、提高工作效率。书中提供了许多实用的技巧和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利用时间,提高工作效率。阅读后,让我深刻意识到时间的珍贵,学会了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时间。

《秋叶特训营 时间管理7堂课》读后感(篇一)

作为一个时间管理还是做的比较不错的人,看了秋叶大叔的这个其他课之后还是有更深的感触。特别是对于情绪管理、精力管理、目标管理和效率管理这几点。因为大家都知道时间是不可能去管理的,你能管理的只有你自己利用有限的时间,去合理的分配自己的精力,让他们达到更多的效率。那么这个时候那你效率管理、精力管理就非常的重要。还有一个就是自己一定要有一个目标,然后针对目标去把它细分化,时间拆分下来,每个时间段需要做什么样的事情,去达到或完成这个目标才是最重要的。

《秋叶特训营 时间管理7堂课》读后感(篇二)

很久之前就看到过秋叶的作品,不过主要是office系列,这次读这本书是因为计划又一次被打乱之后心烦意乱,决定找一本时间管理类的书来看看,哪怕方法不那么有用,打打鸡血也好。读完之后的整体感觉是,获益良多。 这本书从目标管理,情绪管理,精力管理,日程管理,效率管理,碎片时间管理,外包管理七个角度,搭建了时间管理的框架,介绍了时间管理的方法。 这本书应该可以算是我读过的时间管理类书中最有用,最容易上手操作的一本。相比于外国人写的时间管理书,这本书整体的感觉是更适合当下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国情,举的例子也更贴近我们的生活。而且整本书全面,流畅,精炼,读起来轻松,做起来也很容易。 在情绪管理的一章,这本书给出了四种不同性格的人更适合的时间管理书籍,我曾经看过其中的番茄工作法,的确很适合我,目前也已经开始看原则这本书,也很对胃口。 另外这本书也是一本不错的“鸡血励志”书籍(褒义),作者昂扬积极的工作状态激励着我,同时它又给我提供了学习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的具体解决方案。 总之,感恩相遇。

《秋叶特训营 时间管理7堂课》读后感(篇三)

如果一定要推荐一本时间管理的书籍,第一推荐的一定是这一本,最基础最务实,最常遇到的时间管理问题基本能通过这本书解决,从心理情绪层面到技巧层面解决了时间管理问题。

《秋叶特训营 时间管理7堂课》读后感(篇四)

最近在学写手帐,我发现单一的记日记我是没有什么动力坚持下来的。

但是我如果一边想坚持下来,一边粘一些当日看到的东西,或者一边想提高书写能力,一边记录脑海中奇奇怪怪的想法,倒是很容易坚持下来。

所以做一件事找几种不同的潜在价值或者说找到不同的目标,更容易坚持下来。

但是这里为一件事找多重目标并不是说在一个时间单位内要做几件不同的事。

在《时间管理七堂课》这本书里列举了相似的例子:

比如出门旅游,带着多元目标出发的人就会想到好几个方面。

1⃣️好好旅游;

2⃣️去旅游景点买一些礼物送给同事、朋友,联络友情;

3⃣️认真汲取旅游地各种知识,丰富自己的见识;

4⃣️随手发pyq、微博,丰富自己的自媒体内容;

5⃣️写一篇游记,争取投稿。

同样是出一趟门,有的人就是能把几件事都办了,有的人“只是出了一趟门”。

但是书中也提到:为什么有的人能为一件事找到多个目标,有的人做不到?

原因很简单,一是因为意识,二是因为能力。

所以做不到也无妨,不强求。

《秋叶特训营 时间管理7堂课》读后感(篇五)

《时间管理7堂课》是秋叶老师的作品,在这本书中,作者从目标管理、情绪管理、精力管理、日程管理、效率管理、碎片管理和外包管理等七个方面系统地介绍了高效管理时间的方法,帮助我们提升能力,实现进阶。 作者在前言中就让我们思考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要学习时间管理?”、“时间真的可以管理吗?”这不禁让我们将目光投注于我们自己的身上,我们都是自己时间的主人,但我们却经常在浪费时间,又经常为这些浪费时间感到痛惜,那么我们该如何打破这一困局呢?

想要成为一名善用时间的人,首先要问自己近阶段有什么目标?好的目标会把我们的资源和能力带动起来,而之后的任务分解会让我们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将自己能支配的时间形成工作合力。 在工作和生活中游刃有余的人,一定是时间管理的高手。现代人在越来越忙碌的同时,作息却越来越不规律,睡不着、起不来,似乎成了现代人的通病。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要用好作息时间表恢复自己的身体节奏,让自己恢复到精力满满的状态。同时我们根据自己的精力状态来安排自己的时间,从而掌握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节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每天日程满满就能给我们带来成就感吗?当然不是的。我们更多的追求的是时间的效率。那么,又该如何向时间要效率呢?首先要创造容易全身心投入的环境,为自己的精力设定一个时间周期,保持注意力在一种高水平,同时注意将最重要的事情分配足够的时间去高强度地做,赋予时间更多的价值。 碎片时间到底该如何利用呢?首先我们要正确认识碎片时间,因为能够利用好碎片时间的人也一定是能够管理好自己注意力的人。针对地铁上的时间、午饭后的时间,我们可以规划不同场景下的碎片时间用途,养成好的微习惯,提高碎片时间的利用率。 学会时间管理,把时间管理内化成我们自己的能力,让工作和生活变得更加高效而轻松。

《秋叶特训营 时间管理7堂课》读后感(篇六)

《时间管理7堂课》秋叶大叔 你有过不知道如何高效利用碎片化时间的困惑吗? 这三招你一定要知道: 1.算清楚你的“分薪”,你才会重视碎片时间。“分薪”是按照一个人的月薪计算出的每分钟薪资数额。 就算你的“分薪”现在不高,至少它也是有价值的,如果遇到1分钟赚5毛钱的机会,还是可以顺手赚一点。 比如:顺手把自己的工资拿去买微信或支付宝的理财产品,利率比一般银行高2个点左右,一个月2000员工资,一到手就转存,差不多每天就能多5毛钱利息。 2.用场景化思维用活你的碎片化时间。 碎片时间不仅时间短,更是分散在不同空间和状态之间,有产生的场景。结合日常生活和工作场景,想想在某个场景下,哪种用途更好。 制作一张表格,记录不同场景下碎片时间长度及其优先用途,逐步固化场景思维。一旦有碎片化时间,马上可以安排去完成一些小工作,而不是临时去想。 3.用项目经理的WBS工具,串联你的碎片时间。 WBS计划分解工具,是从目标开始开始倒推,将完成目标要做的事情细化,变成一级一级独立的任务,把最底层的任务分解到个人能在某个时间单元里完成就好。 任务拆解完成后,衡量每个任务大概需要花多长时间,把需要自己完成的任务加入待办事项列表中。 这是碎片化时代的新型工作方式:串联碎片化时间,为完成复杂工作做准备。 以上方法就来自这本《时间管理7堂课》。手把手教你如何高效利用碎片化时间,为不同碎片化时间段找到合适的用途。 而且教你拆分任务,用不同碎片时间组合单元完成大任务。 如果你想提高工作效率,高效利用碎片化时间,更好地享受生活,这本书对你一定有帮助!

时间管理7堂课

8.1

秋叶 / 2019 / 人民邮电出版社

《秋叶特训营 时间管理7堂课》读后感(篇七)

今天分享我2023年读完的第9本书 【书名】《秋叶特训营 时间管理7堂课》 【作者】秋叶 【耗时】4小时19分钟 【类型】时间管理 【与书结缘】其实最早认识秋叶老师是在2018年,那时候了解后,买了秋叶老师的Word、Excel和PPT三合一课程,性价比真的非常高,对我后来的工作也很有帮助。 所以在搜寻时间管理类书籍时,看到秋叶老师的这本书,我果断选择优先这本,事实证明,确实很不错,里面很多场景和小剖析,真的就是我的生活写照,很有启发。 【本书简介】这本书以7堂课的形式,系统地介绍了高效管理时间的方法,这些方法被分为目标管理、情绪管理、精力管理、日程管理、效率管理、碎片管理和外包管理。 书中所讲述的内容可操作性强,从如何宏观统筹时间完成大目标,到如何借助工具解放自己的双手,都用实例展示了大量操作细节,能切实引导读者通过管理时间打造自身的职场核心竞争力,在人才竞争的环境中脱颖而出。 下面分享最触动我的几个观点: 1、带着目标去做事,就容易让不同的时间产出形成合力。 所以想要把每一分钟就充分利用,必须时刻明晰大目标,让每一分钟的时间产出,都能为了大目标的达成添砖加瓦。 比如阅读,是为了大量输入,提升认知,避免脑袋空空,哪怕只有几分钟也可以阅读一小节; 比如锻炼,是为了让自己拥有一个更健康的身体,以应对高强度的生活和工作,哪怕只有10分钟,也是对身体的养护; 哪怕是工作,也是为了赚取生活所需,以及个人和家庭成长的启动资金。 不管做什么事,只要能明白这样做,最终都是为了把我们推向一个明确的、更好的远方,就能生出强大的勇气和信心。 2、真正的时间管理高手,不是追求平衡,而是擅长取舍。 在每个阶段,永远清晰自己的大目标,把其他事情的优先级都调整到大目标之后,才能更好地生活,学习,成长,从而收获更多的幸福感。 比如高中时期,努力考上一所心仪的大学,就是最大的目标,其他事情都要为此让步; 到了大学时期,好好学习专业技能,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生存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不虚度年华,毕业才会有一个清晰且充满希望的规划; 刚刚毕业,就是要努力走入职场,让自己尽快成长起来; 而成家立业之后,家庭和财务就是更重要的,必须放在首要位置,生活才不至于鸡飞狗跳。 所以平衡只是短暂的,我们要学习的,是如何取舍,抓紧当下最重要的那件事,付出100%的努力去做好它。 3、小孩子才比快慢,成年人只比收益。 快慢一直是大部分人衡量自己的标尺,但事实上,对于成年人而言,快慢本身,也许毫无意义。 比如同一个岗位,一个人花2小时写了一篇文章,但没有推广,也没有实际收益。 而另一个人花了3个小时,也写了一篇文章,但做了推广,带来了300个粉丝,甚至还有5个粉丝转化成交,付费课程收益就有5000元。 现在让你评价两人快慢的价值,或许你就能明白我说的,快慢本身没有意义了。 如何把利益最大化,才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问题。 4、给不同场景下的碎片时间分配用途,就是在养成好的微习惯。 如果不做好匹配,基本都是沉迷APP的低头族。 比如你每天通勤转地铁,路上需要2小时,你或许可以把今天的重要工作进行梳理,甚至有些工作不需要专注的状态和环境,你在到公司前,就能完成了。 比如你接送孩子放学,总是需要等待15分钟左右,你或许可以完成一篇文章的素材搜集和框架构思,空闲时间就能直接动笔了。 不妨想一想,1分钟,5分钟,10分钟,30分钟,60分钟,2小时,分别都能做哪些事情,下次这样的时间段一旦出现,就可以对号入座,处理事情。 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不但可以让整片的专注时间更有效率,不被打扰,也能不断养成好的微习惯,向好的改变,自然也会悄无声息地发生。 5、很多时候任务拖延并不是不想做,而是任务难度太大无从下手。 比如日更这件事,其实并不是预留出大块时间,就能坐下来马上写的,需要提前找选题,构思框架,寻找素材等。 这些准备工作如果在碎片化时间里先完成,那大块时间就能直接动笔写了,利用率自然也高了。 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人日更写作,每天只需要30-60分钟,而有些人一天只能完成一篇更文,整个人状态还不好。 因为只有把任务难度分解,逐个击破,做起来才会有成就感,推进的过程也会顺畅得多。 6、最后,阅读完本书后,列出3条行动清单: ① 想一想自己现阶段最大的目标是什么,并记录在办公桌上,一定要能串联起整个生活的; ② 想一想1分钟,5分钟,10分钟,30分钟,60分钟,2小时分别都能做哪些事情,形成表格,记录在手机里,随时翻看,尽量把碎片时间利用起来; ③ 把每天的日更写作拆解出来,把前期的准备工作,见缝插针地纳入碎片化管理,11月份努力把写作时长,控制在60分钟以内(针对2000字以内的更文)。

《秋叶特训营 时间管理7堂课》读后感(篇八)

我的时间都去哪了

大姐在保险公司上班,经常有听课任务,有时让我去有酬听课,我勉为其难去了,一坐就是两个小时。反正不宅在家里也是耍手机消磨时间。

朋友搞了一个下岗工人再就业培训,动员我去有偿捧场(每场都有礼品),抹不开脸面,我答应了。一共14天,一次2小时。

闺蜜去逛街,没人陪,来家里喊我,这个不去不行,反正自己没有重要的事。

这是我的业余生活安排,基本上就是没有安排,一切事情都是随机而定。

当然,这是我之前的状态。我对自己的时间不负责,导致了时间对我没回报。

想要更好的人生,先要管理好自己的时间

把一个大石块、沙子、水、小石子装在一个玻璃杯里,怎样做才能让杯子里面装的东西最多?

大家都知道应该先放大石块,然后放小石块,然后把沙子填入缝隙,最后再往里面倒水。

现在把这个杯子想象成我们的时间,我们每个人的时间都是一样的,但是同样的时间里因为我们做了不同的事情,最后导致的结果千差万别,有的人学有所成;有的人实现了财富自由;有的人十年如一年,始终在原地,这是为什么?

原因就是我们每个人对时间的管理不一样,杯子里的大石块好比我们的大目标,小石块就像我们的短期目标,而沙子和水就是一些琐碎的杂事。

如果你的时间管理里没有放入大目标,每天做的只是重复一些琐碎的小事情,那就不要抱怨自己的生活。所以我之前浑浑噩噩把时间浪费了,时间也对我无情也就很正常了。

到底该怎样管理自己的时间,让自己的时间也实现效益最大化,秋叶老师的《时间管理7堂课》里有答案。

《时间管理7堂课》是百万畅销书作者秋叶老师所著,本书采用7堂课的形式,从目标管理、情绪管理、精力管理、日程管理、效率管理、碎片管理、外包管理这7个方面阐述了影响时间高效利用的原因,以及改进的方法,旨在帮我们在外界信息干扰太多的当下,掌控好自己的时间,让时间为自己创造复利。

想要更好的人生,先要管理好自己的时间

时间之所以被他人、被手机廉价收割,就是因为我们没有自己的人生目标。

网上好多大学生调侃自己说毕业即失业;

有的人辛苦一辈子却在退休之后对突然拥有的大把时间不知所措;

还有一些人总感觉自己的生活像一潭死水,没有一点意思;

没有目标的人生就是流浪,这些症状的根源就是他们没有自己的具体目标。

没有目标,何谈管理时间,时间都会被无意义的琐碎事填满,即使感觉自己一直忙忙碌碌,但终究不会有所突破。

想让自己的时间有价值,请先认真思考自己的大目标。这个可以从自己的工作、兴趣入手,把它们都写下来,然后筛选出一个能对生活产生影响的目标。

《时间管理7堂课》讲一个合理的大目标要注意以下几点:

对目标的认知越清晰,行为才会越坚定。找到了自己的目标,我们才会对时间敏感。对时间敏感,我们才会注重自己的精力分配、才会把目标安排在每天的计划里、合理利用好自己的碎片时间。

想要更好的人生,先要管理好自己的时间

最后:如果你对人生还有想法,还想让人生再向前一步,但一直劳而无功或苦于没有时间投入,那么秋叶老师的《时间管理7堂课》非常适合你。书中7堂课里有个时间管理工具,会帮助你找到高效的时间管理方法,让你的时间为你带来复利。

《秋叶特训营 时间管理7堂课》读后感(篇九)

同事小玉35岁,每天白天忙工作,晚上陪孩子、还有琐碎的家务。晚上很困了也不想放下手机。想提升自己,但总被太多琐事干扰,往往坚持不下去。每天匆匆忙忙,按部就班做着重复的事情,却无实际收获,更感觉不到存在的价值,觉得整个人都要废了。

你是否也有这样的经历焦躁不已?其实你只是需要懂一点碎片时间管理,就能让你的时间充分利用,工作效率倍增。在有限的时间做更多的事情,你就有足够自由支配的时间处理更重要的事情。

秋叶老师结合自己多年的亲身经验,写了这本《时间管理七堂课》的书,揭示了时间管理背后的本质,他提到每个人的时间是同等的,如果你想用和别人同样的时间来做更多的事情,那你需要将你的碎片时间利用起来,成为时间的管理者。

现在我们意识到了时间管理的重要性,接下来我们一起了解什么是碎片时间?

碎片时间的多元化管理;

所谓的碎片时间其实就是一些日常不定时的空闲时间,这个时间短且不规律,我们的业余时间大多是以碎片时间的状态出现。

正在工作的你,是否经常轻而易举被各种信息、最新动态、或无处不在的广告干扰,一天来回切换事情的频率很高,占据大量时间,还影响专注力。我们知道牛人的时间一般不会轻易被打断,我们却不一样,消息可以秒回,状态可以时刻保持在线。其实我们也可以学习牛人思维,将你的时间优先完成更重要的事情,其他不那么重要的事情安排在一个时间集中处理。比如你计划上午完成一项重要工作,期间手机各种消息和提示,你忍不住就拿起手机来一发不可收拾,之后再回到工作,遭了,时间过了,重要事情却还没做,思路也被打断,工作效率极低。如果我们稍稍做一下改变,重要工作以外的事,而且同类事情安排在一个时间处理,2-5分钟为一个维度,例如消息这类的事情统一安排在午饭后的时间。抖音、今日头条这类事情安排在完成重要工作后的某个时间,如此既提高工作效率,又腾出更多可自由支配的时间。

除了各种干扰信息占据我们的时间以外,还有更多场景下可预料的碎片时间,可以利用起来,那么如何在不同的场景下高效利用碎片时间呢?

不同场景的碎片时间如何利用?

在这里我们先来梳理一下,不同场景的碎片时间能做什么

鲁迅先生说过“哪有什么成功的人,我只不过是用你们喝茶的时间用来工作罢了”从这句话我们不难发现,优秀的人很会利用时间,大大提高了时间的使用价值,他们就是时间管理的主人,对于重要的事情从不含糊。

咱们不妨先写下一天之中所有的碎片时间场景,例如重要会议前的等待时间 、上下班排队等地铁的时间、刷抖音、饭后休息、晚上睡觉前时间,或者更多。

那这些时间能做什么呢?如果是以1分钟的维度,你可以回复一条重要信息、给家人打个电话、记录某个突发灵感、对周围人一声问候。如果以5分钟一个维度,你可以构思书评框架、做一天的工作计划、与领导一次简短的工作汇报等等。

这样安排自己的时间,你会既惊喜又意外,所有事情竟然几分钟就搞定了,这能极大的避免碎片时间的流失和浪费。所以给每个不同场景的碎片时间分配合适的用途,让时间充分高效利用起来,不但可以培养你做事有条理有计划的习惯,或许他更是带你走向牛人思维世界的领路人。

相信你一定已经学会碎片时间如何高效利用了。当你已经有了更多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以后,将这些时间组合,能带你发挥更大的潜力,接下来我们看看不同碎片时间的组合怎样帮助我们完成大目标。

不同碎片时间的组合,可以完成大目标;

所谓水滴水滴,积少成多,汇成江河。那么时间呢,也是同样的道理,小小的碎片时间组合,它可以帮你完成一个又一个的大计划,不断给你带来惊喜。

如果你需要完成一项比较大的项目,首先将它拆分再次拆分成各种小任务,然后将这些小任务穿插到你的碎片时间中。比如做一个竞品分析报告,需要2-3天完成,那么我们可以将它拆解得更小块:5分钟确定竞争品牌+20分钟构思+10分钟素材收集+5分钟结构整理+5分钟找竞品数据+1小时排版+2小时写报告+2小时修改。

这样分解出来,我们就可以将每个任务安排到不同的碎片时间完成。有了清晰的目标,再规划日程,最后利用碎片时间。按照这样的节奏,再无头绪的事情也变得清晰有条理,再复杂的问题也变的简单。最重要还能按时高效完成,碎片时间的组合就是这样发挥着它神奇的力量。

也许每个人每天的时间就那么一点点,但永远是这么一点点的积累,半年看不出成果,一年看不出成果、但5年、10年呢?你一定会将你周围的人甩出很远的距离,做出比别人更多的事情来。时间是无法管理的,真正能管理的是自己,让我们将更多的时间掌握在自己手里,成为时间的主人,帮助自己实现人生的更多可能。

《秋叶特训营 时间管理7堂课》读后感(篇十)

过完年,发现手机上的余额蹭蹭缩。看着那寥寥无几的金额,很多人开始心慌:

其实,我们有很多时间碎片。比如通勤时间,午饭后的休息时间,部门开会之前的等待时间等等。但这些时间大多被我们用来刷各种APP。打开抖音,不知不觉几十分钟就消失了。

曾经有这么一个段子:科技真的能改变生活,我一打开手机,就忘记了为什么要打开,直到合上手机以后。

虽然是个段子,但也说明了大多数人的现状:时间不知不觉被浪费掉。正是这一个个几分钟,让我们与成功的人士拉开了距离。

秋叶大叔在很多人眼里是一个成功人士,出了十几本书,还创办有自己的公司。7年前,他也很普通,是大学里一名老师,发音还不准,如果你听过他的演讲,一定会被他的发音劝退。然而就是这么普通的一名中年人,不仅出了一本又一本的畅销书,还创立秋叶商学院,在线辅导无数学员,成为上百万粉丝追捧的知识付费大咖。

他说自己的秘诀就是利用好了碎片化时间。他以分为单位规划时间,比如,赶往下一场讲座的45分钟内,他完成了新书的大纲。秋叶的时间管理就如鲁迅所说,时间就像是海绵里的水,挤挤总会有的。

在《时间管理7堂课》一书中,秋叶分享了碎片化管理时间的方法。用这个方法管理碎片化时间,可以每天多出几个小时。按4个小时算,一年也有1460个小时!如果换算成完整的一天,差不多2个月还要多!这部分时间如果被用于发展副业,我们绝对会有所收获。

同样是工作,但大多工资不一样,有的月薪6000,有的月薪5万,有的人甚至月薪20万。当然,月薪越高的工作时间越长。

看着他们工作时长,有的人可能会想,虽然工资高,但工作时间太长,没有休息和享乐时间,这样的日子有什么意思?

这样说的人是不懂分薪的概念。所谓分薪,指的是一分钟的工资。比如,一个人月薪6600元,如果工作22天,每天工作8小时,分薪就是0.625元。而一个月薪20万的人,虽然要工作30天,每天工作16个小时,但是算下来他的分薪高达9.25元!

看到这里,你觉得每一分钟差不多10元的人,他舍得浪费时间吗?只要精力足够,睁开眼第1件事肯定是立马进入工作模式,赶紧把这一分钟用起来。因为,每一分钟都能进账10元钱呢!

秋叶在书中说到,意识到自己一分钟能创造的价值后,根本不用人催,自己总是想办法利用每一个时间碎片。正是利用了这些时间碎片,他完成了新书的规划,团队讨论,以及解答学员的各种问题。秋叶的经历,套用那句网络名言就是,人过了30岁后,叫醒我们的不再是各种时间管理方法,而是每一分钟所创造金钱的力量。

知道了分薪的概念,明白了每分钟可以做的事情后,我们肯定想抓住每一分的时间。

比如说,等待客户的时间大概有20分钟,如果放在以前,我们肯定掏出手机,打开微信来看一看有没有错过重要消息。但知道分薪的价值后,这段时间我们就不舍得看手机了。

拿一名自媒体创作者来说,他会用这段时间看看有什么热点事件发生,自己能不能蹭个热点写篇文章。

其实并不是我们爱刷手机,而是没有意识到碎片化时间的重要性。也就是说,提升时间管理效率的诀窍,就是管理好每一分的碎片化时间。秋叶认为想要利用碎片化时间,要做好三个步骤:

首先,要有拆分的意识。

在生活中,很多人认为小段时间不是时间,是专门用来放松身心的,大段时间才能完成一件事情。其实除过上学时间,我们很难再有大段时间。

即使是工作时间,我们也经常被突发工作中断。等突发事情忙完后,我们还要接着之前的工作,直至完成。毕竟,工作才是我们生活的保障。

这就告诉我们,想要做其他事情,可以把它分成一个个小任务,用碎片时间去完成。就拿写文章来说吧。写文章看似只有写,其实写只是最后的动笔。写之前还要确定选题、列大纲、收集素材、拟标题、找配图等等。我们可以利用碎片时间完成前面的这些任务。

比如,利用早上洗漱时间确定选题,利用通勤时间思考开头、标题等等。把大任务分解成一个个小任务,再利用工作之余的碎片时间完成,最后再抽出大段时间整合起来,我们也完成了每天一篇文章的输出。

其次,给小任务找到合适的碎片时间。

大任务虽然被分成若干个小任务,但难度不一样,完成时间也不一样。就拿制作PPT来说,思考布局可能要20分钟,而配色则5分钟搞定。

给任务分配最合适的时间碎片,恰到好处地完成,这样就将碎片时间最大化地利用了起来。比如,我们参加会议前大概有20分钟时间,构思PPT刚好需要20分钟,我们就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完成PPT布局。

如何才能给小任务分配合理的时间呢?我们需要记录每个小任务的完成时间。比如完成PPT布局需要20分钟,这就是有意记录的结果,如果没有这个意识,我们就无法给每个时间碎片找到合适的任务。

前苏联昆虫学家柳比歇夫在30年里出版了70多部作品,除此之外,他还写了高达12500页的论文、专著。这些作品横跨地蚤的分类、科学遗传学、植物保护、无神论等数十个学科。他一生成就斐然,就是有意记录每一项工作的起始时间。时间久了,他对时间的感知特别准确,总能将时间最大化地利用。

最后,建立具体的碎片化场景地图。

想要让碎片化时间利用率高,除了从全局出发统筹安排每个小任务外,还要建立场景化思维,让我们一有时间碎片,就知道该做什么。

碎片时间有具体使用场景。比如早上的通勤时间,又可以分为:从家到车站的时间,等车时间,乘车时间,以及从车站到公司的时间等。这些不同的碎片场景,也有其不同用途。从家到车站的时间,我们着急赶车,心思全部在赶路,可以打开音频听听当日新闻。如果是在公交车上,这段时间比较长,也不用分心,可以构思当天的任务框架。

碎片时间本来就比较短,如果不提前选择合适的用途,一眨眼就消失了。并且如果没有提前规划,我们大都用来刷手机或发呆。所以,我们不仅要把碎片的用途整理出来,还要结合具体的场景,思考哪种用途更好。

我们可以用一张表格记录生活中的场景,再标上对应的碎片用途。比如上班等车10分钟,可以看每日新闻;中午吃饭15分钟,可以和同事聊天联络感情。

将具体的场景和用途记录下来,相当于在二者之间建立了固定的对应关系,一到某个场景就下意识去做固定的任务,节省了规划的时间成本。并且长时间记录下来,我们也不断调整,最终为每个碎片确定最佳的用途。

管理碎片化时间,就是我们最大化利用好每一分每一秒,让它创造更大的价值。这其中最重要的是成本思维和统筹思维,计算出每一分钟能创造的价值,为自己的每一份空闲时间找到合理的用途。看到有这么高的收入,我们哪里还会舍得浪费时间做那些无意义的事情呢。

其实,不是我们没时间,而是不懂得用经济化的思维让时间价值最大化。

《秋叶特训营 时间管理7堂课》读后感(篇十一)

01 前言

02 目标管理

03 情绪管理

04 精力管理

05 日程管理

06 效率管理

07 碎片管理

08 外包管理

09 结语

想读这本书是因为最近我的学习效率特别低,所以想学习一下如何进行时间管理。

之前总对这类书籍不屑一顾,觉得自己时间管理掌握得很好,不需要看,现在发现有一点过于高估自己了。

全书将时间管理拆分为7个方面:目标管理、情绪管理、精力管理、日程管理、效率管理、碎片管理、外包管理。

如何进行目标管理?

1.定下大目标,把它拆分成小任务。

2.从做好一个方面开始。

3.分清不同事情的轻重缓急,要有取舍。

如何制定目标?

1.关注最重要的一件事。写下来,每天看一遍!

2.SMART原则。具体化、可量化、可得性、相关性(和其他目标)、截止时间。

3.目标要在最近发展区内。努力才能达成。

4.整合资源。挖掘潜力和资源,避免从0开始。

5.最后将大目标进行细分。了解自己的产出能力、可支配时间。

我觉得我拖延的原因之一在于经常会忘了自己之前定的目标。所以以后要把小任务写下来,每天看一遍,提醒自己!完成一项再打勾。

如何管理情绪?

1.评估情绪对后续任务的影响。

2.做个积极的完美主义者:先完成,再完美。

3.学会处理非理性情绪:忍受孤独、克服惰性、客观归因、学会拒绝。

4.一次只解决一个问题。

5.利用强化:行为——奖赏。利用外部奖励来激励自己的行为。

6.了解自己当下的情绪状态,再做决策。比如容易在哪种情况下进行做出冲动的决策。

7.缓解焦虑的一个方法是去帮助比你更焦虑的人。

我觉得我拖延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想做的事情太多,没有分清主次。总想先完成大任务,然而大任务难度很大,会耗费很多时间,所以我就想逃避。

因此我的对策是:

1.先完成一个个小的任务,再去完成大任务。

2.培养积极的情绪,增加自我效能感。要相信自己肯定可以做好!

3.增加奖励机制。每完成一个小任务,就给自己一点奖赏。对自己不要太苛刻了。

4.适当删减任务。没必要给自己提太高的要求,我已经很棒了。

如何管理精力?

1.优化人脉。

2.注意身体、情绪的变化:精力好时一鼓作气、状态差的时候多休息,不要勉强自己。

3.规律作息,坚持执行:按时休息、吃饭;到点就睡,早睡早起;睡前不玩手机;少放纵自己!

4.睡前写每日任务。

5.记住状态好时的身体状态。

6.了解自己的作息习惯,发现自己的最佳精力时间段。

如何管理日程?

1.以“时间”为中心的工作模式:今天要完成哪些事?本周要完成哪些事?本月要完成哪些事?

2.有意识地记录自己完成一项工作的时间,甚至在不同状态下完成工作的时间。

3.预留plan B。

4.每天、每周、每月评估工作完成情况。

5.石块装杯法:大石块——最重要的事,需要长期坚持;鹅卵石——一般重要的事;沙子——日常琐事;水——碎片时间。

这个石块装杯法蛮有意思。

6.设置任务的起止点。

7.先设置每日日程表,也要设置周、月日程表。方便任务灵活机动,允许不重要的任务顺延。

8.复杂任务分解成几个小任务。不一定非得一口气完成。

9.要主动问他人,明确任务的截止线。在当班长的经历中,没想到这一点我做得还蛮好。

10.学会拒绝不合理的任务,并与他人进行友好沟通。

11.凡事多想一步,想想与大目标的联系。短暂的繁琐说不定可以提高长期效率。

12.当日程被打乱时,可以做其他任务。注意处理自己的情绪,切记不要让情绪影响工作。

第4章日程管理对我来说太实用了!需要反复阅读才能知行合一。

我的问题是以事件为中心,没有去计算做每件事的具体时间。导致事情是完成了,但是效率会比较低。也没有设置周计划和月计划。

所以我准备重新制定日程表,以“时间”为中心的工作模式。我感觉进入状态后,工作效率还是很高的,拖延的问题就在于没有细分到时间。

如何提高工作效率?

1.了解自己的每小时工作效率,即计算自己在不同状态下完成一件事的时间。

2.找到心流,快速进入工作状态。

找到心流的方式:营造环境;建立仪式感;先完成简单任务;利用外部督促。

比如可以在固定地点,固定时间做固定的事情。

我觉得心流是指不会让我分心的事情,可以完全投入的事情,目前我在看小说、看剧、下棋时会很容易进入。

3.凡事找出多个目标。

这一点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和积累。这方面我早就开始做了,比如说我会看综艺、看剧的时候,会想想还能学到什么,我真棒呀!

4.先了解自己,再找到切入点,长期坚持。

5.判断自己的效率高低,可以根据完成时间、质量和最后收益。

如何进行碎片时间管理?

1.先算清楚“分薪”,开始重视碎片时间。

2.尽可能减少碎片时间:避免被干扰、列行动清单、固定时间沟通。

3.提前规划1,3,5min的时间用途。

4.将大任务拆分成小任务:先用碎片时间构思、写提纲,再用整块时间一气呵成。

我的碎片时间,一般都用来想接下来做什么。

坐公交的话会闭目养神,看风景,听别人聊天。

坐地铁的话会闭目养神,听别人聊天,观察周围人的状态。

如何进行外包管理?

1.计算显性成本+隐性成本。

2.明确工作内容。

3.从节约时间的角度考虑:关注那些繁琐,大量耗时的事情。

4.合理利用互联网。搜索对自己有价值的应用和服务。

5.要有时间成本的意识,进行资源置换:自己不擅长的事情,可以交给别人去做。

我觉得我现阶段处于先自己去做很多事,等我做出一定成就之后才有资本去进行资源置换,让别人替我解决问题。

比如最近我特别想雇个人帮我来整理随笔和复盘,但是我觉得这个事情的难度是蛮大的,所以我还是自己做吧。

我现在还处于外包别人项目的状态。

对我而言,看时间管理这类书是非常有帮助的,看完之后调整了最近的状态,能够静得下来,开始按部就班完成任务。

书中引用了一些心理学、神经科学相关的理论,看得出作者有一定的阅读积累。

这本书是属于方法论、偏理论性的书籍,内容比较宽泛,具体执行还需要自己去落实到生活、实践中。

没有执行力,就会陷入“道理都懂,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恶性循环。

但我感觉这本书写的内容有点过于繁杂、有些内容不断重复出现,也有可能是因为有些内容我之前早已知道。

总而言之,这本书非常通俗易懂,不必求快,一天看一章足矣,看完后一定要针对自己的问题改进,适合反复阅读。

最后借用书中这句话送给大家:人在单身时,真的要好好学习和奋斗。

《秋叶特训营 时间管理7堂课》读后感(篇十二)

0.2 失去了目标感,是时间管理方法无效的第一个原因 团队成员工作产出高不高,和团队个人时间管理水平没有多大关系,而是和团队是否为他设置了好的工作目标关系很大。 在完成这个核心目标的过程中,你会发现,那些所谓的很难的小目标,不过是大目标的副产品,而且小目标会被大目标带着跑,一切都仿佛是自然而然就搞定的。 我认为教会大家如何规划自己的目标,才是时间管理落地的第1课。在人生不同阶段,如果不知道如何规划目标,反而只是一味地学习很多时间管理技巧,就好像买了一辆法拉利,却不知道要开往哪里,那么开得再快,又有什么用?

0.3 陷入和自己的情绪对抗,是时间管理方法无效的第二个原因

没有人可以对抗自己的情感,除非他已经彻底放弃了自己。 所以说,与其回过头看自己以前的时间管理,还不如通过观察时间管理的过程来理解自己的情绪,理解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容易做出怎样的决策行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理解自己更适合怎样的时间利用模式。

0.4 忽视自己身体特点,是时间管理方法无效的第三个原因

我们只有理解了如何根据自身状况调整作息习惯,才能使各种时间管理方法更容易地落地。 如果是作息不好的人学习时间管理,最好是先培养好自己的作息习惯,发现自己每天的精力最佳时间,解决快速休息的问题,再去研究提升效率的方法

0.5 抓住两大思维,人人都可以做好时间管理

目标管理、情绪管理、精力管理,做好这3件事,时间管理的问题就解决了大半。 时间管理高手的第二个思维是成本思维。

0.6 一个人很难坚持,你可以选择社群式陪伴学习

“预习—学习—复习”模式,真正吃透时间管理方法

1.1 找对大目标,你的时间才能被高效利用

首先要谈的是“时间是无法管理的,唯一能管的是自己”。时间管理的本质是合理分配自己的时间,从而使自己的人生更加符合自己的预期。 很多人并非单位时间利用效率低,而是无法克制自己的好奇心,或者因为其他原因,总是担心在向着目标前进的过程中错过其他更精彩的选择,一路上三心二意。这些不断改变目标或者行动策略的人,无论多么努力,他的时间管理质量都不会太高。 时间管理高手做的很多小事,也都围绕着同一个大目标,即便有些小任务拖延了,但整体还是很高效,最终能以超过别人想象的速度完成大目标,所以显得他们很有效率。 大企业工作的人,他们往往习惯被上级分配任务,一天的时间被各式各样的任务占满,很容易忘记自己有没有一个大目标。如果没有这样的大目标,就很容易成为一个随波逐流的人。 大部分人的梦想清单是心愿清单,是完成目标后对自己的奖励清单,不是目标清单。 有些人会把实现目标的小任务写进去,比如听多少课,看多少本书,报多少班,但学习是为了更好地完成目标,是实现目标路上的一项项小任务,因而这是任务清单,也不是目标。 好目标要尽量符合SMART原则。 要学会给自己的大目标做减法,先选择一个完成就很好。 就算关键的目标有3个,普通人最合理的选择是一次集中精力先完成一个关键目标,搞定一个再做下一个。担心起步晚,反而不能给自己定太多关键目标,目标一多,就会失焦,就会主次不分,就会所有的进展都慢。 没目标,目标太小,目标不清晰,目标太多,这些是普通人在做目标设定时会犯的错误。 那么对于个人而言,怎样的目标是好的大目标?│1│这个目标必须是一个会对生活产生决定性影响的目标。 │2│好的大目标必须是你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目标。 │3│好的大目标能把你的资源和能力尽量串联带动起来。 │4│好的大目标能进一步分解为一组小任务。 做任务分解其实需要很多技巧,比如得客观知道自己的产出能力,预判自己能支配的时间,预判会遇到哪些意外干扰。这些也是一个需要持续提升的能力,这项能力提升了,时间管理能力也自然增强了。 企业内不可能人人高效,但是只要人人都为一个合理的大目标奋斗,哪怕中间走一点弯路,只要及时纠正,就能创造辉煌的业绩。 所谓时间管理的高手,其实都是目标规划的高手。一开始就尽量为自己的目标做出好的选择。 高手做时间管理并不是说他做的事情,用的方法一定要和你不一样,而是他做每一件事情时,会更多考虑这件事能否支持自己完成大目标。带着目标去做事,就容易让不同的时间产出形成合力。 我们并没有办法让自己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对大目标加分的,但应该尽量让更多的事情能支持实现我们的大目标。所以我们需要时常检查一下自己的日程表,看看是不是每个阶段的日程表里面,都预留了推进大目标的工作事项。

用时间紧急重要度模型来看,大目标就是那些重要不紧急的事情,但是坚持去做,会给自己的未来带来重要的影响。比如很多人想找一份更好的工作,那么就得明确更好的工作对能力的要求是否更高了,如果的确是这样,那么就应该每天安排时间去提升自己的能力,从而让自己有能力抓住机会。这才是好的时间分配方案。 直接用于完成大目标的时间/每周的168小时=每周大目标用时比 如果每周的大目标用时比低于5%,也就是每周完成大目标的时间不超过8小时,那么我们认为你的时间管理方案中最需要改进的,就是大目标用时比。不需要你每日按任务量来平均分配时间,在一周内,可以结合自己本周的安排,每天分配不同长度的时间给大目标,但累计时长需要超过8小时。

1.2 用人生九宫格管理自己的目标

人生九宫格模型(以下简称“九宫格”)能够帮助人们通过梳理未来的愿景——围绕“健康、工作、财务、家庭、社交、爱好、学习、休息”8大领域,设定目标,并能让人以鸟瞰的形式检测目标是否平衡。 先在九宫格做了合理分配,才能够给自己一年的时间,以及一个月、一周和一天的时间做出合理的日程计划表。

1.3 不同的人生阶段,要有不同的九宫格

│1│我们没有必要一开始就追求完整的九宫格,大家都是从单格起步长大的。 所以小时候多关注健康,读书时多关注学习,刚上班时多关注财务,成家后多关注家庭,格子慢慢增加,慢慢平衡,绝大部分人都是这样过来的。 人想要实现的目标越多,对时间管理能力的要求就越高。 │2│不同人生阶段九宫格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 可以主动意识到在今后的时间分配方案里,需要更合理地规划人生阶段的大目标,用这个大目标去评估自己的人生九宫格到底有几个格,应该如何去平衡。

│3│成长意味着承担更多领域的事务,需要不断提高时间管理能力。 │4│不同能力的人,最终的人生九宫格的丰富程度不一样。

1.4 要勇于主动打破人生的平衡

而时间管理的高手,往往是勇于主动打破人生平衡的人 大部分人会认为九宫格这样不平衡是不合适的,因为一直以来人们接受的理念是工作和家庭要平衡,生活和事业要平衡。但时间管理的高手会主动选择:为了目标主动牺牲一段时间内的平衡。 要达成一项目标,我们很难既要压缩工作量,又要保证工作质量。但是可以压缩达成目标的工作时间,这是通过增加同样工作时间里的工作强度做到的。 比如高中时学生会选择多上一节课自己做题,上班后职员会选择加班提升业务能力,有了小孩后妈妈会选择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去母乳喂养。这些都是很常见的行为模式,本质上都是为了大目标,主动牺牲了自己的休息时间。 比如在大学毕业步入社会后,如何适应工作压力就成为当下最大的挑战。明智的人会把自己能支配的绝大部分时间投入到工作中,一旦适应了工作,业绩脱颖而出,反而可以游刃有余地提升自己的健康、学习、生活和休息的时间比重。 同等条件下,想要在同龄人中脱颖而出,当然是更愿意付出的人赢面更大。这就是为什么有时间紧迫感的人会主动打破生活的平衡,去提前挑战下一阶段的目标。 如果一个人要持续成长,将来变成创业者,就会发现创业者的事业板块加入了更多的内容,会有更多东西加入人生九宫格。它将变得越来越复杂,平衡又被打破。 人生是一个从不平衡到平衡,再到不平衡的过程,只不过不平衡的时间较长,平衡时间较短。打破平衡态,进入不平衡的模式才是时间管理高手的常态。我们可以通过增强主动性,缩短不平衡态的总时间,这等于延长了平衡态的时间,提升了幸福感。 真正的时间管理高手知道人生大部分时间是不平衡的,但值得全力以赴去努力。拼命努力是希望生活和工作能恢复到平衡态,这其实也是生活给予奋斗者最美丽的奖赏。多说一句,好的社会制度,也应该让更多的人和自然都尽量进入一个平衡态。 为什么很多人到了某个阶段又会遇到新的时间管理问题?其根本原因是他们没有做好打破过去生活平衡的准备。人都想让平衡态一直保持下去,活得开心就好,很少有人会选择勇敢地突破舒适区,去迎接更大的挑战。 以前时代发展很慢,外部的环境变化很稳定,每个人的稳定期可以很长,但今天这个世界发展变化太快,我们不能指望一种生活模式能保持很长时间的平衡,这很困难。特别是选择在大城市生活的人,一定要意识到,每隔5年,科技都会让我们周边的生存环境大不相同。想一想这10年来,智能手机淘汰了多少工作岗位,就能明白——不是我们要改变,是这个世界变化快。 今天,我们要接受这个世界变化越来越快的事实,接纳生活是一个“不平衡—平衡—不平衡”动态调整的循环。当你完全接纳这种从不平衡到平衡,再到打破平衡,甚至是选择主动去打破平衡的动态循环时,就会发现自己成了一个能勇敢地规划人生的人。 记住:真正的时间管理高手,不是追求平衡,而是擅长取舍。 即使有了大目标,也一定会遇到各种各样非做不可的事情,把所预定的目标冲击得七零八落,最终目标没有守住。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需要给自己划一条必须守住的底线。第一,制订出实现这个目标的最小时间分配方案。第二,用这个最小时间分配方案去划底线任务。第三,要做备用计划,即万一既定的目标顶不住了,还可以接受的时间调整预案是什么。 有了预案,一旦大目标分配的时间不足了,一周7×24小时,算算自己哪里还有多余的时间可调。如果没有时间可用,不好意思,请选择牺牲某一块的时间。一旦做好了牺牲的决心,其实很多时间分配上的纠结就不存在了,大部分人不是工作效率低到不可接受,而是内心太纠结,什么都想要,反而花费了大量时间在取舍。有什么好取舍的呢?——接纳你的人生不平衡,放弃可以放弃的,为了你的大目标,勇敢地战斗吧!取舍是一种能力,前提是你要经常做价值判断的训练。

2.1 学了那么多时间管理技巧,为何不奏效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拖延原因,但是要注意到,几乎没有多少人是因为没有掌握时间管理技巧而拖延,更多的是因为自己对任务产生了复杂的内在情绪,导致了拖延。 (1)改变认识。如运用积极暗示、增加成功体验和放大优点等方法获取自信,从消极完美主义者转变为积极完美主义者等。(2)培养积极情绪。通过适当休息、转移注意力或适当娱乐等手段改变心情,获得暂时的积极情绪,从而让人面对现实,重视长远利益和问题的根本解决。(3)调节动机。帮助拖延病患者分析完成任务带来的益处,改变对任务的拖延心理,或者给延误的任务增加一些他们喜欢的任务做关联,或者附加一些他们喜欢的奖励,增强完成任务的动机。(4)增强自我效能感。让一个人获得对任务的掌控感,鼓励他在任务完成过程中对自己进行自我管理,积极审视自己的行为并评估效果,这会让他更加有信心完成任务。(5)发挥群体的作用。好的群体氛围可以为其成员提供一种特殊的激励,群体中大家对一个人的理解、关爱、信任和鼓励,会让他产生强烈的促进改变的内驱力。

2.2 8种非理性情绪,削弱了我们利用时间的能力

有时候非理性不过是多走了一步的理性。 │1│需要被赞赏。 不过理性的人也要明白,对任何好的时间管理习惯的培养,都需要一段时间才能看到成效,都需要经历一段没有人点赞的日子。

│2│过高的自我期许。 消极的完美主义者,还有一个坏倾向,他们特别希望有一个好计划,然后按部就班去执行。特别是当计划顺顺利利开始一段时间后,一旦有人破坏已有计划的秩序感,就会让他们产生一种“要么完美,要么重来,不完美的过程也不会带来好结果”的想法,最后反而成为一次又一次放弃的人。 别忘了,大家都是普通人。失败,不断失败,从失败中获得经验,加以改进,最终费尽千辛万苦才能搞定结果,这才是普通人的常态。 │3│过度担心潜在的后果。 过于担心后果的人,往往会因为顾虑太多,而变得节奏拖沓,时间管理也难以做好。 │4│不自觉想逃避责任。 这样的人一旦要独自做出现实选择的时候,就会出现选择困难症,犹豫不决,哪怕是一开始就已经做好的安排,也会反复。对他们来说,逃避某种困难或责任,一定比面对现实问题容易。 │5│习得性无助。 人一旦形成负面自我预期,这件事做成的难度就会很大。 │6│情感依赖。 这样的人做一个时间安排,处处都在考虑别人的看法,效率怎么可能高呢? │7│害怕被孤立。 往往内心自卑,把自己看得太轻,又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同,结果就是太重视别人的看法,使自己的行为很容易被别人左右,客观上又鼓励了别人去支配自己的时间,形成恶性循环。 │8│惰性。

2.3 为什么非理性情绪总是轻易占据了上风

一次解决一个问题,效率最高。

2.4 不同行为风格的人,需要不同的时间工具

时间管理高手会观察自己现在处于何种情绪状态下,然后做出不同的选择,而不是不顾自己的情绪,强行按计划推进。

2.7 课后加餐:日常生活中如何缓解焦虑

时间管理,对很多人来讲,它的本质不是要学会多少时间管理的技巧。而是要找到自己的目标,然后缓解自己的情绪,特别是在情绪不好,目标不清晰的时候,要能管好自己的身体,把自己有限的时间尽可能多地放在有产出的地方。 就算觉得自己的时间没有被充分地利用,也不用担心,这个世界上没有谁能完美又充分地利用自己的时间。我们要做的,不是保证每一分每一秒都被完美利用,而是在该做产出的时间内做出我们认为合理的产出量,这就叫有效率。

3.1 城市越大,人就越忙

除了注意身体,更要调整自己的情绪,避免陷入负面情绪之中。如果一个人长期累积情绪压力,压力会传导给身体,身体也会用各种疾病做出提醒——该化解负面情绪累积的压力了。一个人情绪不好,身体恢复机能也会变差,随之而来的就是工作状态不佳。工作状态不佳时,无论是“打鸡血”熬夜加班,还是学各种时间管理方法,都没有什么大用。

3.2 认知身体原理,提升睡眠质量,快速恢复精力

对普通人而言,快速恢复精力最重要的手段是提升睡眠质量。 评估一个人的睡眠质量,只需要看他经过一段时间睡眠后,能否解除疲劳保持精神愉快,能否很好地进行一天的工作与学习。不需要去攀比睡眠长度,斤斤计较自己一天少睡了多长时间,这对提升睡眠质量没有帮助。 要快速恢复精力,关键在于提升自己的睡眠质量,而不是简单认为需要延长睡眠时间。 最佳午睡时间为20分钟,正常人其实中午休息15分钟~45分钟就好。 光照很少,这个时候人体的褪黑素分泌就会过多。成人的褪黑色素增多,会导致精神方面的忧郁,人会觉得疲倦,注意力难以集中。 自然光照使人清醒,室温过高使人懒散。

3.3 作息不规律,是很多人难以恢复精力的根源

从长期角度来看,采取短时间高强度的加班形式不如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让身体自发形成内在的节奏,然后顺应它安排时间,这样精力恢复快,总体生产效率更高。 要想快速恢复精力,其实最重要的一个秘诀就是坚持自己的作息时间表。

3.4 用好作息时间表,恢复身体节奏

总之在一段时间内,越是严格遵守作息规律,身体反而越容易恢复精力。 而且我平时坚持坐公交上下班,在上下班路上往往要走很长一段路,相当于通过快走保持了一定强度的身体锻炼,这也是利用碎片时间的一种方式。 按时吃饭好处多。 不要给自己的放任找借口。

3.5 优化你的作息时间表,让它成为你的习惯

哪里有什么时间管理高手,都是自律高手。 人在精力处于低潮时,并不是不做事,而是做相对简单的事情,做需要花费工作量但不重要的事。要通过做事保持自己的工作状态,等到了下一个精力旺盛期,再切换去做有挑战的工作。 在精力处于低潮的时候,做一些和平时工作类型跨度比较大的工作,比如看书、听歌、手绘、聊天或漫无目的逛一逛网页等,这其实也是一种很好的精力调整方式,用不同类型的事情刺激大脑,激活大脑的创造欲望。 一个人保持运动状态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坚持运动。一个人保持创作状态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坚持创作。一个人保持工作状态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坚持工作。 一旦知道自己每天的精力节奏,就要养成一个工作习惯:不是匀速前进,而是在精力高峰期一鼓作气。要趁着精力充沛状态好的时候把重要的事情多做一些,减少后面工作的压力。反而在精力不太充沛的时候,因为前面多分担了工作量,就不会压力那么大,可以给自己安排简单的工作或休息一下。一旦可以调整任务的进度,对工作就容易产生掌控感,而人对有掌控感的事情,就会多一分确定性,不会那么焦虑,反而情绪稳定,心理压力不大,能促进精力更快地恢复。 长远来看“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才是创造重要的、复利的事情,值得每天投入必要的时间和资源去推进。只有预留时间给有复利的事,你才能改变现有的生活状态。

3.6 本课小结:高度自律,有助快速恢复精力

作息不规律,是精力恢复的最大阻力。坚持践行自己的作息时间表,不要给自己的放任找借口,有助于快速恢复精力。 计划赶不上变化,可动态调整作息表,只有预留时间给有复利的事,才能改变现有的生活状态。

4.1 普通人和“牛人”的工作日程有什么区别

以“时间”为中心的工作模式,其实是先测算自己单位时间能够接受的合理产出,然后往时间空当里安排事情,确保每件事情有足够的时间分配,而且尽量把重要的事情分配在精力最旺盛的“档期”。 你会注意到,他的时间安排是尽量把不同的事情放在不同的时间单元里完成,形成固定的工作节奏,避免所有的时间都被事情驱动。 以“事件”为中心的模式,其实是把自己的事件掌控权交给了别人。以“时间”为中心的模式,则在努力管理自己的时间,在工作不被耽误的情况下,努力让各种安排顺应自己的时间节奏,从而让自己的工作形成一定的节奏。 下面哪种情况像你?每天过得紧张匆忙,但一周下来却又觉得没有做太多的事,一些重要的事情一拖再拖。

4.2 学习“牛人”的工作法,三步搞定工作日程表

这里重点谈一下日程表的3个关键。(1)必须按全部时间段衔接做日程。 (2)要从宏观上看见自己每天的时间可以变成多少大块时间的组合。 这一点很重要,只有把时间变成可以组合的不同长度的时间单元,才有可能用统筹思维去安排时间,否则永远是被事件驱动,让事情不断占据自己的时间。 (3)越是日程充满变化,越是要让自己的日程表有规律。 不要放弃把各种事项纳入既定时间单元日程的努力,通过某种确定性来对抗不可预测的不确定性其实是最好的办法。

第二步:列出一周要响应的全部事务。 这就需要预测一件事情的完成时间。一开始对自己完成一件事情的时间评估会很不准确,那么一方面要有意识地记录自己完成一件工作的正常时间,甚至考虑在不同状态下完成一件工作的正常时间,才能提高日程表排期的可靠性;另一方面要定期评估自己完成一项工作所用的时间,是否超出了业内正常水平,如果超出了业内正常水平,就要给自己设定目标,思考是否需要通过能力训练,或者提高注意力等手段来提升效率。 在画一周日程表时,我有3个建议。│1│不仅写日程事项,也要写日程事项的产出。 如果用目标管理思维,最好在日程表事项后面加一项:完成目标。因为做一件事和得到这件事的产出是两个概念。在某天的日程表中写下“每天读书”,不如写当天读完某本书的多少页,这至少有了一个更清晰的目标。 │2│给某项日程预留更换备选项的可能。 比如安排晚上去户外跑步,但晚上突然下了大雨,如果再去跑步显然不合适,这就多了一个日程空白档期,那么这样的日程空白档期最好有一个可替补事项,否则这个时间很容易因为没有预案而被白白浪费。 │3│要随时动态更新日程表。 日程表制订完,仍然只是一个预安排,不是真实发生的情况。在执行过程中要定期回顾,把完成的事项从待办清单中移除,把因为其他工作延误的事项再次安排进日程表中,或者延期安排到下一周的日程中。

4.3 石块装杯法,用好日程表的关键

大目标往往是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但只要坚持投入,不断接近目标,最终能真正改变人生。比如很多职场人非常忙,但还是坚持学习一项对未来更有帮助的新技能,考取更高的学历或各种专业证书,这就是一个阶段的大目标。要实现这样的大目标,就必须确保自己在日程表里给它们分配了时间。 遗憾的是,不少人的注意力被鹅卵石和沙子占据,没有优先在自己的杯子里放置大石块。有的人倒是选择了一个大石块,但是和自己的杯子相比,还是非常小,说明他低估了自己的潜力,但这总归是有一个大石块。有的人选择的大石块过大,卡在了杯口,只能进一部分,这就是高估了自己的潜力。 要想成为真正的时间管理高手,就得先成为一个目标管理高手,在自己的日程表里装入大石块,保证不随便拿出来。守住日程表,守住自己人生现阶段最大的目标。装入大石块后,就可以尽可能多地装入鹅卵石。 如果是装杯子,普通人并不会困扰到底装多少鹅卵石合适,因为看看杯子留下的空隙,就知道可以放多少不同大小的鹅卵石。但是如果是排日程表,普通人就会苦恼,不知道放多少较为重要的事情进去合适,装多了怕没有弹性时间,装少了怕浪费时间。 很多人的问题是不清楚自己完成一件事到底需要花费多少时间,一是因为他们对很多事情缺乏经验或技能,并不清楚要花多少时间才能搞定;二是他们很少观察一件事需要花费的时间;三是很少为可以控制时间的工作设置起止线。换句话说,用好日程表可以倒逼自己培养对工作时长的敏感度,知道自己完成不同的事情需要多长时间。 不管多忙,我都会看一周日程表,给自己留下写微信公众号日更文的时间。写日更文和写年终总结一样,都是主题写作,需要构思大纲,找素材,坐下来写,排版配图……我每天写篇随笔型日更文的时间不超过1小时,所以预留一个90分钟高效工作的时间单元基本上也不会出问题。

4.4 用活长周期日程表,解决意外冲突

制作长周期日程表,建立宏观调度视野。 将无可回避的事情立即安排进总体视图,不要逃避,不要指望随着时间的流逝事情会发生变化,真相是,你不去影响它,它一定会严重地影响你。 学会做工作分解,将其安排进长周期日程中的不同空白单元。 如果用一天的日程观察要响应的工作,往往时间是不够用的,但是不同的工作有不同的截止日期,可以把相对复杂的工作分解成几个子任务,然后把子任务分解到各自截止日期前的不同空白时间单元。 为重要工作留时间余量,允许不重要工作顺延。 职场工作不可能没有意外,但重要工作往往是有截止日期的,不能出现意外,所以一定要用截止日期进行倒排期,还要留下时间余量。 安全的方式并不是在截止线之前“掐点”交稿,而是留时间余量,而且为了应对意外,要在截止日期前留下一些工作量相对少的时间,这样才能掌握主动。 如果实在遇到冲突,有些不重要的工作还可以顺延到下一周的工作日程表中,为自己本周腾挪工作时间。这样不会导致该工作被遗漏,而带来更大的问题。 我的工作时间也分为既定工作时间、简单工作时间、待定工作时间和机动工作时间。既定工作时间:用于处理需要在大块时间里完成的重要工作。简单工作时间:用于处理必须要处理的各项工作。这些工作可以快速响应,但需要时间处理,必要时会提高工作强度,增强工作响应能力。待定工作时间:没有安排任何工作,用于应对意外插入的工作,或者用于响应延期的既定工作。机动工作时间:这些时间本质上是休息时间,但是如果需要,也可以被紧急征用为工作时间,所以叫机动工作时间。 关键日程一旦占据了足够工作时间,就要果断说“NO”。

4.5 本课小结:用时间管理事情,先把大目标排进长周期日程表

“牛人”的工作日程表主语是时间,主动权在自己手中,可以确保每件事情都被分配足够的时间,精力与事情的重要度相匹配。工作日程表要衔接全部时间段,先把自己的大目标排入日程。

4.7 课后加餐:如何处理被打乱的日程,给大目标分配小的时间单元

这里面有两个误区。(1)认为大目标就一定要分配很多的时间。 有些大目标,其实只需要每天安排几个5分钟就好了。 (2)很多事情,普通人一开始看不见它和大目标的联系。 这就需要思考和高人指点才能理解。最小时间分配单元不是最少时间的意思。是能推动大目标的最小时间,也许是每天工作中用时最小的,也许不是。举个例子,昨天我用90分钟办理一个员工的工作调动,看起来和大目标无关,还是临时计划。但实际上我的团队得到了一个很棒的员工,新岗位很适合她发挥管理才能,团队相当于半年的业绩有保障了。而且我的团队核心业务不受影响,既腾出了成本空间,又增加了战斗力。我一下子就不用担心团队人员的管理问题了,会少很多管理时间支出,非常划算。遇到这种工作,必须马上调整优先级,马上搞定。

5.1 搞清楚你的“单位时间”产出水平,才能提升工作效率

学习时间管理不一定能让自己变成高效工作者,还要了解高效工作者的产出标准,对照别人的产出,思考自己在哪些产出指标上有差距。人往往是看到大的差距才有进步的动力。如果这个差距感来自身边原本和自己差不多的人,那就更不一样了。先搞清楚客观产出标准,然后才能谈科学管理。这就是美国古典管理学家泰勒提出的科学管理理论的核心观点。 如果对于一项工作,自己明显在用时和质量上不如行业平均水平,说明要提升的很可能不是时间管理水平,而是职业技能。 如果一项工作,自己能按时按质完成,但是感觉很吃力,说明这项能力自己已经开始具备了,只是需要一段时间的强化训练,等能力变成本能反应就会游刃有余了。 如果一项工作,自己知道能轻松完成,但是实际产出不尽如人意,这就需要反思一下自己的工作状态是否出了问题,要检查自己的身体状态,想想是否要进行提升注意力训练,又或者是否需要调整个人情绪。 关注一天的产出时,普通人看的是“产量”标准,优秀的人会关注“产出质量”标准,卓越的人会思考“产出能量”标准。 做一件事回报大不大,和耗费的时间有关系,和产量有关系,和产出质量有关系,和产出能量更有关系。把这4个因素综合起来评估,才能客观认识一个人的“时间单位”产出水平,评估他的实际工作效率。 比如你用1小时写了篇文章,阅读量和点赞量不错,你很开心;但高手关注的是这篇文章能不能多平台分发,获取更多流量,能不能作为书稿中的一部分,创造复利价值。同样时间你做得比别人多,你比别人做得好,你比别人会推广,你就是有更高的工作效率。 为什么真正的时间管理高手不会那么容易焦虑?因为他知道自己每天的要事的完成情况很好,没有做完的事情,可以明天再做。只要自己的劳动生产率是全行业领先的,就不用过度担心。第一流的产出都不能解决问题,那说明问题不是出在时间管理上,而是战略方向上。 有了“时间单位”产出水平的概念,就有了比较,就能看到自己跟别人的差距,就会想着如何缩短这个差距,这无形中促进了自己的工作效率。所以说不是“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是“没有客观的比较就没有进步”。

5.2 找到“心流”,快速切入高效工作状态

不只是游戏,人在进行体育活动或其他兴趣爱好活动时也很容易进入心流状态,因为这些事情是自己想做的事,是自己能掌控且很快有反馈的事情,是做的过程中有挑战但不会难度失控的事情,是做完会感觉到开心减少焦虑的事情,做这样的事情自己自然很容易进入心流状态。 为什么进入心流状态的人的效率非常高呢?就是因为这件事本身让人觉得体验很好,所以不需要额外消耗力气强迫自己去做,可以把自己的注意力“带宽”全部集中在完成事情本身上,甚至忘记了时间的流逝,而当人忘乎所以地做某件事时,其效率自然会很高。 如果一个人需要长期额外消耗能量去集中注意力,他的大脑就会变得疲惫,潜意识就会去看其他信号,让他分心,从而摆脱这种耗能状态。有趣的是,从心流状态出来后,人的自我控制能力反而会下降,因而需要休息一段时间,恢复能量后才能继续。 我总结了5个训练步骤。│1│创造容易进入心流状态的环境。 │2│找到进入心流状态的“开关”动作。 比如很多职场人,随时在出差,在路上,通过环境暗示进入高效工作状态是很难的,但可以创造一个最小的具有仪式感的动作帮自己进入心流状态。仪式感其实是一种主动的心理锚定,主动把某种特定的行为与自己某种特定的感觉关联起来,暗示自己每当完成这套动作的时候,想要的感觉自然就出来了。 如果把进入心流状态,理解为需要一套复杂的仪式动作,在职场就很难行得通。在真正的工作模式下,往往没有那么好的环境让我们调整状态,我们要的是“遇到险情,马上就能扣下扳机”的能力。我要进入“心流状态”,会选择非常简单的动作暗示自己,比如“开机”。不管是打开手机还是打开电脑,“开机”这个信号就告诉我必须马上响应各种消息和工作任务,在这些没有完成之前,不能分散注意力做别的事情。如果用“开机”这个信号暗示进入心流状态的话,那么对环境的要求就几乎是降到了最低,这也意味着仪式动作得到了最大简化,然后人就能在任何环境下借助这个最小仪式动作尽快进入心流状态。要培养形成心流的“开关”动作,是要先发现自己容易进入心流状态的时间,并持续在这个时间内做有产出的事情(或者先用自己喜欢的事情进行训练),争取一次次地进入心流状态,并用自己设计的最小仪式动作启动这个状态。 │3│具体化自己的工作场景,用“下一个动作”带自己进入心流状态。 决赛前运动员会回顾技术动作,屏蔽一切和比赛动作无关的信息,把注意力集中到“下一个动作”上。借鉴这个思路,我们就可以在整理环境,设置开关动作外,为自己提前设计一组容易集中注意力的“下一个动作”场景。 │4│寻求外部监督,创造进入心流状态的压力。 继续以写日更文为例,如果成立一个日更监督微信群,邀请一帮朋友和自己一起日更,互相监督,或者他们负责到点催促晒日更,如果没有完成就自罚红包给大家。 在番茄工作法中,定时的番茄钟其实就是一个简易的让人进入心流状态的场景+外部监督。环境暗示:有一个番茄钟。开关动作:设置番茄钟。下一个动作:选择一个待完成的任务,开启番茄钟,开始你的任务。外部监督:25分钟后提醒你休息5分钟,但是在25分钟定时结束前不许分心。作为外部监督工具,番茄钟对意志力不强的人,约束力还是不够大。所以陪着孩子做作业的,永远是亲妈。 │5│降低门槛,先从快乐的事情开始,再“约”渴望的事情。

5.3 为一件事,找到多重目标

争取做一件事情就能得到多种不同的收益,才是高效工作者的思维模式。比如有的人和朋友聊天互动,一是维系感情,二是发掘自己写文章的灵感,这就是为一件事找到多元的用途了。 为一件事找多重目标,并不是说在一个时间单元内要做几件不同的事。 比如出门旅游,带着多元目标出发的人就会想到好几个方面。① 好好旅游;② 去旅游景点买一些礼物送给同事朋友,联络友情;③ 认真汲取旅游地各种知识,丰富自己的见识;④ 随手发朋友圈、微博,丰富自己的自媒体内容;⑤ 写一篇游记,争取投稿。 如果在同样的时间段内,我们参与一件事,却赋予这件事多元的目标,那么还有一个额外的好处就是,我们做这件事的意愿会增强。等于我们在做这件事的过程中,设置了更多的反馈形式,也许有的反馈是实时的,有的反馈是延后的,但这都会使我们投入的状态更好,工作的质量也更高。

5.4 用复利思维,提升你的工作价值

高考前很多人都听过一句话:人这一辈子很长,但关键只有那么几步。用复利思维来思考,就是要做的事情很多,但是能在关键事务上做出质量的人,会拿到大部分回报。 最重要的事情往往需要在关键阶段内分配足够的时间去高强度地做。 普通人选择好某个领域后,往往行动很快,看起来效率很高,但后劲不足。真正有产出的高手反而起步会慢,不着急,他投入时间评估是否值得投入,自己是否会长期坚持,还会研究这个领域内适合自己的打法。高手还会分析自己的切入点,去分析这个领域其他人做成的最高成就,然后结合自身特点,设定自己能做的“顶点”成就。高手会一开始就盯上这个目标,逐步积累资源,争取在某个阶段能释放关键资源,一次性做到很高的成绩,把影响力“势能”都拿下。 除了在一个领域做到极致,我们还可以借助框架思维拓宽工作的复利领域。当具备更多职业视野后,就可以在做一件事情时设定不同维度的目标,使自己在同样的单位时间内做出的产品得到多维变现可能。

5.5 本课小结:快速进入心流状态,把关键事务做出质量并产生复利效果

通过强化暗示快速形成心流,进入高效工作状态,提高工作效率。为一件事找到多重目标,不是说在一个时间单元内要做几件不同的事。只是每一件事用时远远少于正常人,看起来就好像并发完成几件事一样。

5.7 课后加餐:如何正确判断自己的效率高低

项目三角形指成本,质量和进度(也就是效率)。 项目管理三角形告诉我们,在质量、成本和进度3个维度里面,我们最多两个维度最优,而不能全部最优。 如果你要确保一件事质量非常高,那么一般都会带来成本增加,进度延长,这才是符合工作经验的情况。如果你想快点赶完一件事,这往往会带来质量隐患。所以谈效率,其实是在一定质量和成本预期下,达到合理的水平,这就是有效率。 在一定质量和成本预期下,达到合理的水平,就是有效率。 效率高不是简单地花费时间做完某件事情。某些事情做得快,和最终结果好不好,不一样。 小孩子才比快慢,成年人只比收益。 工作效率偶尔很高不重要,稳定发挥比偶尔发挥最好状态更重要。可以预期的工作效率才能被管理,而大部分人过于追求进入心流状态了。

6.1 算清楚你的“分薪”,你才会重视碎片时间

不觉得自己这些时间值钱,自然就不会珍惜。网上说时间是人最宝贵的资源,因为它不可复制不可再生,听起来很有道理,但实际上不对。正确的感受是人觉得什么最稀缺,就会对什么最在意。普通人往往感觉自己最稀缺的不是时间,而是金钱。所以把自己的时间换算成钱的时候,对时间的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 “分薪”指按照一个人的月薪计算出的每分钟的薪资数额 一个人收入越高,往往越会自觉增加工作天数,延长工作时长。实际上时薪增加幅度并没有那么大,背后还要透支健康,牺牲家庭。这样做也是符合现实逻辑的,收入高的人,自然岗位竞争压力大。竞争的人一多,为了保住工作机会,难免会对自己提高要求,就算不工作,也会把这些时间用于自我提升。 这里的“带宽”不是指通信领域的频宽,而是指个人注意力是否在工作、家庭、学习、兴趣、健康、理财或人脉等方面做了合理分配。 现在很多人工作后,注意力只在本职工作上,很少有人会持续关注行业发展趋势,或安排时间去进修学习。一旦行业趋势发生重大改变,就措手不及。其实平时分配一些碎片时间用于关注个人所在行业的职业发展信息,花不了太多时间,关键是有无分配注意力“带宽”到这里,以及能否用好某些碎片时间进行关注。 这也是为什么有的人用好了碎片时间,职业发展就能比别人快很多。因为他把自己的碎片时间都用在了弥补自己的注意力“带宽”可能疏漏但很重要的领域上。 花一点时间梳理这些日程,把它们固化到自己的时间日历中,甚至设置自动提醒,填完之后,就再也不用担心亲人或朋友责怪自己忘记重要日子了。人生再忙,也不会遗憾自己陪伴父母和家人的时间太少了。很多事情之所以遗憾,并不是因为我们没有去做,而是我们本来可以做却没有做。

6.2 为你的碎片时间寻找多元用途

如果有可能,要尽量减少碎片时间,尤其是注意避免自己主动把大块时间切碎。│1│减少被信息干扰的次数。 首先,同类事务最好能在一个时间段内集中处理,减少由任务切换所带来的时间浪费。比如要回复邮件,最好安排几个集中时间段一次性回复。 关闭这些消息提醒。放心,真正重要的消息其实很难错过 │2│列行动清单,只做行动清单上列举的事情。 最简单的解决方法就是在开始任务之前,在一张纸上手写“我下面要做的事情”,列出任务清单,越详细越好,只要不是任务清单上的事情,先不做。 │3│尽量避免被他人切碎时间。 我们可以和熟悉的人做约定,比如约定固定沟通时间,约定团队安静工作时间,几点到几点大家各自做自己的事,到了时间再交流。 对于外部的突发事件,如果不是必须响应的,可以马上约一个时间沟通,让自己的大块工作时间能尽量连贯起来。

6.3 用场景化思维用活你的碎片时间

在任何场合意识到了自己有几分钟的碎片时间,马上可以安排用这些时间完成一些小工作,而不是临时去想能干什么。碎片时间的用途越多,自己的时间支配自由度就越高,就能自由组合碎片时间完成不同的工作。 确定某一时刻具体行动的四标准法”,即情境、时间、精力和重要性。前3个标准是采取行动的制约因素,第4个标准评估行动的价值大小。这完全可以借鉴在设计碎片时间的场景用途中。 培养碎片时间微习惯最好是一次培养一个高频场景下的习惯,每次只定一个目标,而且是相对容易实现的目标,这个习惯养成了,再固化一个新的微习惯。 要提醒的是,碎片时间要做的事越能随手完成,越少依赖工具,就越容易完成。这样就不会因为感觉缺乏工具,而无法开始工作,我们也就越适应碎片时间的管理模式。

6.4 用项目经理的WBS工具,串联你的碎片时间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项目管理学科里面提出WBS(Work Breakdown Structure)计划分解工具,这个工具能很好地让我们把大任务分解成小任务,把复杂任务分解为简单任务,实现多人协同推进。在宏观上看就好像每个人完成一点碎片工作,就可以拼出完整的大地图。 任务拆解完成后,我们要衡量下每个任务大概需要多长时间,需要谁去完成,把需要自己完成的任务加入待办事项列表中。这样我们才能心里有数,更好统筹安排我们的日程表。

7.1 用老板思维计算成本:一定要自己做吗

为什么老板会更倾向于把一部分非核心工作外包呢?因为老板认为:雇佣一个员工的成本>外包支付的成本。 需要重点提醒大家的是,按老板思维计算的成本,是一件事情在市场上的真实成本。只要有机会找到低于这个真实成本的外包,就是不亏本的。普通人是打工思维,计算成本只会计算显性成本,忽略了大量隐形成本,导致在有合理的成本可以外包时,他选择了自己做,而不是外包。

7.2 学会标准化输出你的工作任务

外包,就是管理他人时间的一种形式,它可以让我们获得很多额外的时间。我们可以选择用这些时间精进自己或者做出更大工作成绩,记住,外包的终极目标是,交换回来更有价值的东西。

7.3 普通人有哪些低成本的外包方式

普通人选择外包可以从以下3个维度出发。(1)提升质量。也许我们平时不会考虑外包,但是偶尔可以购买高品质的服务。比如很多人会选择把贵重的衣服送去干洗,就是这个道理。(2)提高效率。为了节约时间,很多人愿意花小钱加速,比如现在盛行各种外卖点餐,这就是一个非常明显的趋势,等于是把做饭,甚至打饭这件事都外包了。(3)节约成本。比如很多人需要做一张海报,要求并不高,自己做不会,请人做人情贵,就可以下一个现在比较流行的类似“创客贴”这样的App,上面的免费模板对大部分人而言,足够用了。海报能制作得又快又好。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