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多中国神话十五讲》是一本启发思考的书籍,作者通过生动有趣的叙述,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中国古代神话故事。读后感触颇深,深刻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对神话故事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这本书不仅让我了解了中国古代神话,也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
闻一多中国神话十五讲读后感(一)
小时候提到神话,我脑海里浮现出的都是希腊神话、罗马神话。长大一点后,接触到了更多的影视书籍,对北欧神话故事有了更多的了解。 而这些外来的神话在我眼中和小说没有区别,他们自成体系,人物有血有肉,人物关系错综复杂,故事情节曲折离奇,所以在我眼里,他们就是另一个设定完整的世界,与现实世界全然无关。 后来了解到更多的东方神话后,我发现神话与历史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在上古时代,神话与历史的边界是模糊的。比如日本的《古事记》,很难说记录的是加工后的历史,还是以历史笔法写出的神话。 中国同样如此,黄帝既是一个神话人物,又是一个仿佛历史中真是存在过的人物。 这本《中国神话十五讲》中并没有单纯地记述神话故事,而是结合历史,考据了神话背后的真实。 导读中提到闻一多先生最具代表性的神话学研究著作是本书的第一篇文章《伏羲考》。尽管名字里有伏羲,但文章中讲的不只是伏羲,而是从伏羲女蜗的人首蛇身延伸到了图腾文化,提到龙蛇的密不可分,最后具体讲述了龙在中国图腾中的重要意义。 龙不是现实中真正存在的生物,而蛇身是龙的主体,所以众多人首蛇身的形象都可以看做龙的前身。 女娲的蛇身在各种游戏作品中早已为人们所熟知,不过看过这本书我才知道,原来共工、祝融、轩辕之国都有关于人首蛇身的描述。 伏羲和女娲的故事中自然少不了洪水和苗族,而这两个元素与现实的关系则更加密切。洪水有可能是真是发生过的,而伏羲和女娲或许是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苗族祖先。 漫长的时间足以将历史加工成神话,从神话入手研究历史,确实是一条独特的途径。 而保留至今的神话的一大载体正是文学。第十章《文学的历史动向》提到了四个古老文化——中国、印度、以色列、希腊——的开端都表现在文学上。 其实这一章的内容与神话的关系并不密切,主要讲述的是中国文学形式的发展和变迁。 第九章《什么是九歌》则举出了一个与神话息息相关的文学范本,详述了神话与其历史背景、意义的关系。 《九歌》讲述的是神话故事,而其中描述的地理位置、祭祀仪式很大程度上是真实的,传达的思想更是基于真实的人类。 可见在古代的文本中,神话作为史料的价值同样不容小觑,就像《山海经》其实是一本地理书一样,也许今后,会有更多神话故事背后真实的历史会清晰地展现出来。
闻一多中国神话十五讲读后感(二)
端午来了,当你的孩子追问你端午的来历,问你为什么把五月初五定为端午,问你为什么端午这天要吃粽子、赛龙舟、佩戴五彩绳,你要怎么回答他呢?你是否也会像绝大多数朋友所熟知的那样说端午节起源于纪念屈原这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呢?
可如果你看过《闻一多中国神话十五讲》中的《端午考》,对端午的起源有了新的了解后,你将会给孩子带去不一样的认知。
闻一多先生说“吃粽子这风俗真古得很啊!它的起源恐怕至少在四五千年前......那时的人在自然势力威胁下,常疑心某种生物或无生物有着不可思议的超自然力量,因此他们就认定那东西为他们全族的祖先兼保护神——这便是现代术语所谓‘图腾’......古代吴、越民族是以龙为图腾,为表示他们‘龙子’的身份,藉以巩固本身的被保护权,所以有那断发文身的风俗。一年一度,就在今天,他们要举行一次盛大的图腾祭,将各种食物,装在竹筒,或裹在树叶里,一面往水里扔,献给图腾神吃,一面也自己吃。完了,还在急鼓声中划着那刻化成龙形的独木舟,在水上做竞渡的游戏,给图腾神,也给自己乐......这便是最古端午节的意义。”
闻一多先生翻阅古籍、找寻线索、一一推论,只为追本溯源,寻求真相,而我们所知道的为了纪念屈原,只不过是给端午装进了一个我们时代所需要的意义而已。
中国的神话故事可谓是琳琅满目、不胜枚举,闻一多先生对上古神话的考究既向国外人类学理论学习,又根据中国神话的实际,创造性地综合分析,他独创了中国神话研究的意象的系统联想与论证方法,像书的第一章《伏羲考》,闻一多先生不仅是考证各种古籍,考古了石刻、绢画等,还分析了战争和洪水的古籍记录,更是证明了伏羲、女娲是苗族的祖先。
曾经以为神话就是神话,传说就是传说,是古人凭空想象而出的故事,然,翻阅此书后,看到闻一多先生的推理力证,才恍然原来神话都有它的现实根基,也都承载着我们古人的智慧。
而我们作为龙的传人也应该追本溯源去了解民族文化背后的故事,我们虽不能做到如闻一多那些前辈们那样的论证研究,但我们有必要去了解、去感受、去传承我们中国精神与文化,这是我们作为华夏子女应该要做的事!
闻一多中国神话十五讲读后感(三)
我们为什么会称自己是龙的传人?
女娲造人的传说是真的吗?
龙和凤最初代表了什么?
为什么伏羲和女娲是人头蛇身?
为什么古人用鱼来象征爱情?
······
如果说希腊神话是西方神话故事的源泉,那么中国神话便是东方神话故事的基石。神话之所以称之为神话,是因为其带有神秘色彩。中国古代有十大著名神话故事:盘古开天、女娲造人、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女娲补天、炎帝击石生火、神农尝百草刑天舞干戈,这些神话故事经过几千年的流传,对人类神话学的研究具有非凡的意义。或许在现代人的眼中这些神话中蕴含着一定的幻想成份,但这种意象系统更多的是借用民俗学、历史学进行文学神话学的研究。
《闻一多中国神话十五讲》是闻一多先生在清华大学开设的神话学课程讲义,他以深入浅出的语言和生动的描述风格,将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形成、发展、演变、流传作出了深刻地解析,旨在让喜欢中国神话故事的读者能够真正地了解神话的由来、众神的形象以及他们之间发生的故事。
我们常称自己是龙的传人,但是你知道龙的传人如何而来吗?作者在书中写道:有一个以大蛇为图腾的团族兼并吸收了许多别的形形色色的图腾团族,大蛇这才接受了兽类的四脚,马的头,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于是便成为我们现在所知道的龙了。由于古代人常认为同一图腾的分子是这图腾的子孙,所以这个以龙为图腾的部落在不变的壮大后,便成为了中国人的祖先,而中国人也就变成了“龙的传人”。而这也从根本意义上确定了图腾对古代人的重要影响。
凡图腾,都是那一图腾团族的老祖宗,也是他们的监护神和防卫者。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图腾形象,伏羲与女娲为何能以人首蛇身的形象成为造人的原神?其实这与远古时期的“洪水神话”有关,据传伏羲和女娲正是在洪水事件后造就了人类。而这位中国古籍中记载的最早的王,与女娲成婚,生儿育女,繁衍了华夏民族千千万万人,成为人类的始祖。
作者运用图腾学说作为研究中国古代神话中伏羲文化的主要研究视角,以图腾学与图腾信仰的知识引证神话学研究理论,让伏羲女娲成为龙的变相,在龙的演变中对中国神话作出深入的分析。而这种整体、系统的文化研究,也让这些神秘的神话传说得到了更新、更全、更系统的诠释。
翻开清华百年经典讲义,真正读懂伏羲、女娲、龙凤、司命……
闻一多中国神话十五讲读后感(四)
前段时间是端午,关于到底说端午快乐还是端午安康这个话题又被推上热搜榜。
读过这本《闻一多中国神话十五讲》,这个问题其实便有了答案。
在《端午考》这一篇中,首先介绍的便是端午节的风俗传说,比如:龙舟竞渡、吃粽子、铸盘龙镜、龙忌、制作守宫砂。从这些传统看来,端午节与龙有着密切的关联。而端午节其实可能就是当时的吴越人士一年中最盛大的一次请龙。
虽然我们从小听的起源故事大多与屈原有关,但其实根据学者研究,端午是一个龙的节日,它的起源远在屈原之前。所以啊,关于端午快乐还是端午安康的争论看起来是不是颇有些荒唐了。
《闻一多中国神话十五讲》是闻一多先生在清华大学开设的神话学课程讲义。闻一多先生是我国现代知名诗人、民主战士,中学课本中就收录了他《最后的演讲》这篇文章,在我心中,他一直是一个铁骨铮铮的文人形象。而在这十五篇文章中,呈现眼前的却是那个作为学者的闻先生,与此同时,那个文人并没有完全隐退,反而引经据典、行文流畅,虽是专业研究,并不晦涩艰深,是一本“神话学小白”也能读懂的书。
小时候我看过一个动画片《东方神娃》,对于女娲神话的印象和进一步的好奇都来源于此。神话在民族性格的塑造和民族文化的形成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我们对于远古的很多想象都可以通过阅读神话故事完成,它极致浪漫,表现出了远古人类对自己与自然关系的思考。本书写作期间,我国的神话学研究受到西方神话学理论的影响,人类学、民俗学、历史学都在不同程度上对神话学产生影响。
而在闻一多先生的研究中,我国传统的音韵学、考据学方法等与国外方法相结合,以图腾学说为关键视点,搜集大量的文献证据展开分析,创造性的排列组合,逻辑严谨的同时得出不少绝妙的结论。
比如说“龙”这个图腾吧。不同于西方世界中,龙经常是邪恶的代名词,中国文化语境中的龙是十分神圣的,是天命的象征,皇帝是真龙天子,穿龙袍,坐龙椅,开心了是龙颜大悦,被冒犯便是批逆龙鳞。那么什么是龙?在文献中,龙像马、像狗、像鱼、像鸟……它是一种图腾。图腾分为两种,一为混合式,一为化合式。混合式图腾像是一个拼图,几个图腾并存(可能是由于部落兼并),你依旧可以从最终形态中看到他们每个元素本来的样貌,而龙是化合式的,它就像是“摔碎了揉在一起,再塑一个”,也就是各个小单位融合到一起,难以辨别。而图腾,实际上是族群的老祖宗。也就是说,在我们这个族群中,视龙为祖,于是像“断发文身”这种习俗便自然有了解释,那便是“像龙子”,来获得祖先的庇佑和祝福。
古老的神话传说蕴含着无数的宝藏等待挖掘,当读懂了伏羲女娲、龙凤图腾,也便是拥有了一把更好理解中华文化的密钥,看清炎黄子孙、龙的传人的背后,有哪些不该被遗忘的传统。
闻一多中国神话十五讲读后感(五)
《闻一多中国神话十五讲》书中收录了闻一多先生关于中国神话的15篇研究论证。
书中最令我受益匪浅的地方是闻一多先生对于神话研究的不同视角,正如导读中所说——“他的研究视点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系列……”
所以在第一章《伏羲考》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考证方法,他会先根据已知材料提出设想,再去找相关资料验证,而那些资料中,我们可以见到《淮南子》《史记》《汉书》《周语》《左传》《说文解字》等等等等,甚至还有陆羽的《茶经》,不得不说老先生们的学识是真的渊博。
再例如伏羲与女娲的故事吧,闻一多先生居然对比了49个相关的传说,然后得出的结论是——葫芦是造人传说的核心。
在这49个传说故事中,背景均在洪水肆虐时,主人公多为兄妹姐弟或者邻居,而他们的避水方式大多是躲入葫芦之中,到后面甚至有“生瓜儿,剖碎变人”的造人方式(这不就是葫芦娃?!
而这些故事很可能反映了远古时期的真实历史——“神话纵然不是历史真实本身,却有历史的真实结构在其中。”
再例如《端午考》一章中,闻一多先生详细地考证了现存及记载中端午的特点,发现端午与龙的关系极为亲密,再结合《端午节的历史教育》这一章来看,吃粽子这一风俗的起源恐怕至少在四五千年前,而那时的人们将粽子扔在水里是要献给图腾神吃,以强化自己和图腾之间的联系,而获得图腾的保护。
献祭之后还要在击鼓声中,划着龙形的独木舟在水上比赛,用来取悦图腾神。
而屈原与端午之间的联系,这是因为时代的需要,而被后来赋予上去的象征意义。
再如《说鱼》一篇中所讲,我虽然以前也知道例如“鱼传尺素”、“鱼戏莲叶间”类似的典故与诗句是象征着男女之情的,但我如今看闻一多先生的这篇说鱼真的有被惊到,原来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着这么多与鱼有关的爱情作品。
而人们用“鱼”来象征配偶,当然是因为鱼的繁殖能力很强了,而当随着时代的发展,婚姻渐渐不再只是传宗接代这个唯一目的,鱼的象征意义也就逐渐衰减,取而代之的是鸳鸯、蝶恋花等等。
闻一多先生既向国外人类学理论学习,又根据中国神话的实际,创造性地综合分析,极为有趣。
虽然书中的内容丰富详实,但也并不难懂,为什么我们都自称为“龙的传人”?为什么伏羲女娲是人首蛇身,?为什么中国神话总和七十二有关?
那些曾经我们或多或少都好奇过的问题,都能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
闻一多中国神话十五讲读后感(六)
犹如蓝丝绒的天空上挂着点点繁星,就像散落在绒布上的钻石,闪闪发光。在这繁星的照耀下面,山峦田野逐渐展开。
几千年的岁月,繁星一直在夜空中闪耀,看着这片土地沧海桑田,由原来的浓密森林变成现在的高楼林立。
在千年之前,人们也和现在的我们一样,仰望星空。但是,那时候的人,不知道为什么会有白昼黑夜,为什么会电闪雷鸣,于是,一个个神话故事就此诞生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这些神话故事承载的,不仅仅是大自然各种现象的更迭变化,还有关于部族发展融合的变迁。
无论是口口相传的民间神话,还是在史料中有所记载的寥寥数行,繁衍变化的秘密都隐藏其中,就犹如夜空中璀璨繁星,熠熠发光。
可是,当人们逐渐掌握了科学,能够解释风雨雷电,能够明白潮涨潮落的时候,却因为时间久远,渐渐忘记了神话背后的故事。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资料,不同的图腾和描述,它们之间的联系和演变,被岁月冲刷得浅淡又零星,若不能潜心研究,便无法再找到串联珍珠项链的线。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不过,大部分人看神话,只是看一个热闹,又有多少人会稍微思考一下,为什么我们是龙的传人,但是伏羲、女娲却是人首蛇身?
还好,有人停了下来,把目光放到了神话研究上。这个人就是闻一多先生。那么,这些神话故事背后,到底包含了多少信息?闻一多先生又是如何从这些资料中抽丝剥茧,揭开被岁月掩盖的变化呢?
《闻一多中国神话十五讲》中,便详细讲述了闻一多先生对于伏羲、姜嫄履大人、高唐神女、神仙、司命、九歌、龙凤等这些神话里的人物/要素的考证,从古书记载开始,结合绘画、历史等,旁征博引,让人不禁感慨,即使是神话故事,认真研究,皆是学问。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关于这些神话,我们可以很表面地说这是人们对自然和人类起源的朴素理解。也可以参考国外关于神话研究的成果,依葫芦画瓢,给出我们自己对神话的解释。
而这些神话历史悠久,不同时期的不同描绘也非常多,想要理清楚之间的联系,非常不容易。闻一多先生不仅博闻强识,他大胆地采用联想的方式,推演这些资料之间的发展变化,然后用大量实证来论证自己的推论。才气的联想加上老辣深沉的论证,解开了时间的秘密,让我们能够更加充分地理解我们的过去,从而更好地创造我们的未来。
如果你已经厌倦了仅仅阅读神话故事本身,想知道神话背后更多的事情,那么,《闻一多中国神话十五讲》能带你看到不同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