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敏感》是一部感人至深的小说,描写了一个敏感的女孩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挣扎和成长。小说通过女主角的视角,展现了她在家庭、学校和社会中所遇到的困境和挑战,以及她如何逐渐接受自己的敏感性格,并学会坚强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
《天生敏感》读后感(篇一)
在焦虑不安、茫然四顾之际,在知乎上看到大家推荐的这本书。正如这本书的最后一章所说,在我翻开这本书之前,我甚至不知道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读完这本书后,我终于知道了,自己的这种性格特质叫做“DOES(感官处理敏感性)”。虽然这本书并没有解决我太多的现实疑惑,但它让我了解,这种性格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人类进化选择,有一些人与我相同,它在为我带来不便的同时,也给我带来与众不同的感受。这些就足够了。
《天生敏感》读后感(篇二)
打小我就是个害羞的孩子,我害怕见生人,有几次父母带我拜访别人的时候我甚至躲在门外不敢进去。但是我学习成绩很好,或许这是敏感的天赋赐予我的财富。对于我来说最困难的事莫过于当众发言,每当我哆哆嗦嗦地站起来,我大脑一片空白,那种感觉相当糟糕,只想找个地缝钻进去。
应该说高中以前我度过了不错的一段人生,无忧无虑。但是到了高中,由于诸多原因,我一下子跌到了了谷底,成绩大幅下滑,与班上的顽劣学生互看不惯,各种压力导致我陷入抑郁,无法自拔。当时只是感觉自己整天提不起精神
《天生敏感》读后感(篇三)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一直以为我是个重度敏感者,读完之后,我觉得我可能就轻微敏感而已;或者我就只是内向,有点社交恐惧,总的来说是一本好书,帮我更加了解了自己,也试着如何与自己相处。虽然现在有点封闭过度,但会试着去接触不同的人和事,试着去参与,因为封闭过度之后,很少接触外部刺激,但如果做一件事越多,刺激也会越低,可能社交恐惧症或者说社交不适症会好得多。
“做自己的支持者,少责备自己”。学会肯定自己的才能和性格,这是我觉得自爱的第一步,观察自己的心理活动、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让自己更了解自己,适当的去做一些改变,但对于改变不了,学会接受和自我安慰而不是自我否定。对于一些你不太擅长的事,可能只有准备再准备可以解决了吧。
《天生敏感》读后感(篇四)
不知为何《天生敏感》在豆瓣的长评和短评这么少且几乎无感受。在我看来这是在敏感人群研究极少的情况下,尽量进行足够的科学研究,能将这类人群的具体特点、优点、劣势,如何能够适应社会,并在此特点上寻找完整的自我,清楚的叙述,带有一定的思考,从心理学角度对于人类发展的展望,很不错的一本书,对于敏感人群是十分必要去进行阅读的。
下图是本书的首页
《天生敏感》读后感(篇五)
近日,程响新歌《天生敏感》以及MTV在各大音乐试听站全网发行,人气一路飙升,倍受歌迷追捧,迅速跻身百度、虾米、酷狗、酷我、QQ音乐等各大音乐榜单前列,仅百度音乐一家试听量已超过百万,成为一首蹿红速度最快的好歌曲。据数据统计此曲在发行数日内,各大音乐网站总试听量便突破了千万,试听量遥遥直上,并得到了圈中诸多好友的力挺和歌迷的疯转。
《天生敏感》是继程响新专辑《魔镜》首打歌曲《妹妹不做仙女》之后的的第二波主打歌曲,由著名音乐制作人姚磊(中国好声音御用制作人)、杨晓和著名词曲音乐人林华勇等倾力打造,特邀资深音乐人姜玉阳进行监制和指导,由北京金翼龙唱片公司重磅出品发行。歌曲在风格上颠覆以往的淡淡忧伤小情歌的风格。在演绎伤感的同时把rock范儿挥洒淋漓。歌曲最大的吸引力在于前一分钟还让你沉浸在回忆的平静当中,然而一分零一秒以后瞬时让你热血沸腾。好歌曲百听不厌,好音乐铸就经典!
《天生敏感》读后感(篇六)
作为高敏感人群,我们只是面对刺激,反应更为强烈而已,不要用羞怯这些负面词汇标签化自己。
我们反应过度,所以较少参与社交,导致不擅长社交,只要我们做好练习,掌握技巧,实在不行,戴上一副人格面具,需要的话我们也能好好社交。
此外,由于敏感的特质,我们在生活/工作中会变得封闭过度/参与过度,这都不是一个合适的界限。要问一下我们的身体,是否可以承受?而过于封闭也会让我们的人生蒙上一层灰色的阴翳,要知道我们是可以做到的!
同时,由于敏感的特质,在童年生活很有可能都过度的刺激都产生的负面的想法,现在既然认识到这些,就要用重构的方法重新思考当时这些事件:
1.当时情况及反应如何?
2.现在分析来看,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3.现在会怎么看?有没有什么补救措施?
《天生敏感》读后感(篇七)
敏感的身体、敏感的心灵,带给你敏锐的直觉、洞察力、创造力、热情,更带给你灵性。 第1点:无论是否属于高度敏感者,每个人都是在既不无聊也不过激的时候感觉最好。 第2点:在同样的状况下,受到同样的刺激,不同人的神经系统激动程度的区别很大。 关键在于,你天生就是参谋和思想家,是社会中精神和道德的领袖。你绝对有理由为自己感到骄傲。 为“天才”的自己做父母 1.欣赏自己的天分,而非自己所做的事情。 2.夸奖自己敢于冒险、学新东西,而非夸奖自己的成功,这样能帮助你正确对待失败。 3.不要一直把自己和别人比较,这会使你越来越争强好胜。 4.找机会与其他天才人物沟通交流。 5.不要把自己的时间表安排得太满,留出思考和幻想的时间。 6.期待要现实一点。 7.不要隐藏自己的才能。 8.做自己的支持者,坚持自己的权利。 9.无论你的兴趣是广泛还是狭窄,接受这一点。
社交场合处理过激状态5法 1.记住,过激状态并不一定是因为害怕。 2.找一个高度敏感者聊天。 3.利用各种方法降低过激程度。 4.发掘一个良好的“人格面具”(后面会讨论到),并有意识地使用它。 5.向别人解释一下你的敏感特质。
我在与高度敏感者相处时,总是反复感觉到四个迹象:自发的静默营造出一种神圣的集体存在、体谅他人的行为、心灵/精神导向,以及对这一切的洞察力。
《天生敏感》读后感(篇八)
世界上有着这样一群人,或多或少很会察言观色,又或容易受到惊吓,需要绝对的独处时间,对变动不可控的事物会感到忐忑不安等等特质。这类高度敏感人群,或许在很多人眼里,这不是一个理想性格,更有甚者会认为这是一种“性格缺陷”,会被贴上内向、羞怯、拘谨的性格标签。但这只是长久以来社会对这一特质的误解。 在本书中也提及过,在这个社会文化中,敏感并不是一种受欢迎的特质,甚至会因为这样的现实对高度敏感者产生负面影响,周围的人群不能理解你、体谅你,长大成人后,会比别人更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更难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更难确定自我价值拥有自信。 本书作者以自己的亲生经历深入研究,和读者产生共鸣,让读者,让我们认识到敏感特质并不是一种缺陷,高度敏感的人有自己独特的天赋和创造力。在阅读这本书时,让我重新审视自己,进一步地认识自己,也在书中学会更多社交中的技巧并接纳自己这一敏感特质,甚至自豪。不过偶尔这一特质带给我们的情绪失控和心理创伤或许也能够通过这本书来开解释怀。 虽然我们会因为这一特质在这个社会文化中,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评价与负面影响。但更多时候比起这个世界给你下的限制,其实很多枷锁都是自己给自己套上的,“我们一生都在奋斗,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我们。”是我一个很喜欢的人说过的一句话,学会接纳自己,学会和这个社会的相处之道的同时,学会和这个不算友好的社会文化和解。
《天生敏感》读后感(篇九)
开始的测试我几乎全部符合。只是有点失望,因为我并不能接纳自己的个性。
1,身体喜欢安静。是的,我不喜欢城市,喜欢乡村,可是因为安静,就可以隐居么。显然不可以。
2,闭眼多注意。 就是减少工作量么。我曾经想过做家庭主妇会不会好一些。可这个现实的社会,你要有钱,就得工作。
3,接纳自己,多走进社会。 可我不愿意走进社会呢,不喜欢社交,不喜欢和别人距离太远,又走的太近,这点确实是呢?'怎么改呢。书上说多谈几次恋爱,就知道婚姻感情的不完美,治愈不幸福的童年。
呵呵了。
4,高敏感体质和内向不同,我认可。虽然敏感但是也会外向。 可高敏感和神经性敏感有啥区别,我没体会出来。 只要敏感起来,感觉人都挺神叨叨的。
5,马基雅维利。唯一记住的人名,作为高敏感体质还是个阴谋家,就是比较有竞争力,想了解这个人的生平了。
6,亲密关系那段说的是话术,比如直接说我不爱听,或者不要吵架,而是复述对方的话。这块是纯心理学部分,如果一个人没有耐心,光学话术是没用的。
7,参与过度或者排斥过度。以及过于激动时候既不能战斗也不能逃跑反而是呆立不动。这块给出的意见是要提前练习,我觉得某些场景下,回头练习话术以备下次使用,很有必要。
8,荡秋千那,对敏感特质人。 书上那句话印象深刻,“她教我荡秋千时表现时的尊重和理解-每次轻轻一荡”。 我也是很讨厌别人我说NO的时候ta却坚持违背我的意愿自以为自己很对。
9,羞怯。可能是高敏感者觉得自己表现欠佳,因为你处于过激状态了,所以没有控制力。要随时提醒自己,是否处于过激状态了。 有时候过激状态和周围的其它人事无关。
10,我们需要金钱才能向社会做出贡献。嗯,我就经常觉得我渴望钱,可态度不对,总是抱着愧疚的心。
总结,道理说的都对,改起来不容易。有时候很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大销售,而高敏感体质真的是让自己不断退缩。感觉花很多精力自己给自己鼓劲。
一起加油吧!高敏感体质的朋友,我们是最可爱的人。
《天生敏感》读后感(篇十)
截取了一些对自己有用的片段
◆ 第4章 重塑过去,学会做自己的父母
>> 学会做自己的父母
◆ 第5章 生性敏感者如何学会更多社交技巧
>> 减轻你的激发程度:休息片刻,出去散个步,做个深呼吸,四处走动一下;想一想自己的选择,也许应该离开了,也许待在别的地方比较好,比如窗口、走廊、门口。找一个安全港湾——有什么安宁、熟悉的人或事物,能够在此时此刻支持你。
>> 戴上你的“人格面具”
>> 有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向别人解释一下你的过激状态。我在一群陌生人面前说话或讲课的时候,经常这样做。我会告诉他们,我也知道自己听起来有点紧张,但过几分钟就会恢复正常。
>> 第一次见面时,不要展现出自己太多的缺点和问题。你也不希望被别人看作唯唯诺诺的人,或者不知道怎样才能举止得体。但如果你坦率承认自己存在人类天性的缺陷,同时传达出自己仍然很喜欢自己的感觉,这样也是有积极意义的,我最喜欢《星际迷航:下一代》里面皮卡德上尉的一句台词:“我一生中犯了很多美好的错误。”这句话同时表现出了谦逊、智慧、自信!
◆ 第6章 跟随天分应对职业
>> 马基雅维利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王储的参谋,他在一些著作中露骨地告诉你应该如何向上爬,如何把别人始终踩在脚下。他的名字成了“朝中”投机钻营、谎言连篇、失信背叛,以及所有阴谋诡计的代名词。我并不建议你变成马基雅维利这样的人,而是想提醒你,越反感他的品质,越是要注意隐藏在自己和别人身上的这些东西。你越是声称自己对这些事情一窍不通,越会被自己和别人身上隐秘的阴暗面所困扰。
>> 仔细倾听马基雅维利的意见,同时让他老老实实待着。
《天生敏感》读后感(篇十一)
“天生”这个词与古斯塔夫在《乌合之众》中提到的“无意识的深层结构的主要基础受遗传基因的影响”不谋而合。如作者所言,也许有些人生来就具有“敏感的身体、敏感的心灵、敏锐的直觉”,而这些特质带来的究竟是异于常人的创造力、洞察力或是更好的灵性,还是太过敏感而引发的诸如羞怯而在社会上参与不足、过分关注别人的感受而常常忽略自我等等一系列的缺陷,我认为还是要回归到古斯塔夫强调的环境因素之中:“处在单一的环境中,人就会出现单一的性格,复杂的环境会造就人多变的性格。”环境通常在塑造人格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个童年时受到关心照料、在一个相对安全快乐的环境中成长的人显然比童年不幸的人拥有更加纯粹、对社会无害的性格。为什么童年不幸的人犯罪率更高?又或者联系实际生活中因工作、爱情不顺出现不满的人会有报复社会的情绪,撇开个人犯罪心理的角度不谈,环境所引发的过度刺激恰恰是这些负面现象的元凶。
“高度敏感者”究竟该如何界定?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有尝试着对号入座,仔细回忆了自己可能在某些当面表现出的敏感特质,例如:
1.我走在路上如果前面出现一条狗,会提早远远地绕开,即使我内心十分清楚狗对我发生攻击的几率很小。
2.当我注意到周围的人心情不悦或者沮丧时,会躲在一旁悄悄注视着他的一举一动,期待他能主观好起来而不是需要我去安慰,我根本就说不出来任何安慰别人的话语,相反我还担心假如我此时贸然行动反而会招致他的反感,或许人家只想一个人待着呢?
3.恐怖惊悚的情节对我有种莫名的吸引力,即使它常常会引起我的不适。在我上小学的时候,因为在深夜读一本略带恐怖色彩的小说,而忍不住叫出了声,完全不受控制的,母亲因为我的大惊小怪而责备了我好一会儿,显然当时责备并不能带给我安慰。
以及诸如在看电影时常常不禁联想太多而自我感动,情绪异常的时刻…还有不久前跟朋友说起最近在坚持规律作息,当朋友说那样有助于身心健康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是:难道我身心不健康吗?过度反应如果也算一种高度敏感的话。但也存在我常常不顾及别人的想法,主观忽略他人感受和显而易见的细节的情况。所以与其用“高度敏感”来定义自身或别人(即使作者无数次为高度敏感者正名认为这并不是一种致命缺陷反而能带来很多优势),我更倾向于回归到“无意识”,“有意识的行为活动,源于无意识的深层结构”,无意识的受别人情绪的影响、受到噪声气味灯光的影响,而产生的无意识的举动。基于遗传基因和环境刺激的双重影响,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存在敏感特质,只是有些人表现地异常明显而已。
这本书的最主要价值还是在于作者提出了很多实用性的意见,如在情绪异常紧张时如何用“腹式呼吸”让生理状态回归平静,以及之后如何通过想象一个安全的空间平衡紧张的心理状态,显然生活中并没有长辈教我们这些。
高度敏感的特质可能更容易引发一系列精神疾病,如“抑郁症”。作者对此也提出了一些寻求专业帮助的意见,不过或许是国籍有别,大环境上存在一些差异,西方人提出的专业意见显然不适用于中国人。令人担忧的是:周围人对“抑郁症”持有的怀疑甚至否认其存在的态度。我记得我跟爸妈提到一个同学患上了抑郁症时,父亲当时是这么回应的:什么抑郁症,根本就没这东西瞎说什么。面对一股现实存在且具有摧毁人的强大力量时,否认恐怕是最无知的举动了。马哲中对“发展”做了如下定义: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如果传统观念一味否认新事物的存在,不知道社会该如何发展。正如古斯塔夫所说:“令人难忘的历史事件,都是人类思想不可见的变化之可见的结果。”或许思想、观念和信仰的形成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时期,但在过渡阶段还是希望能多一些包容,毕竟偏见如果来自于少数人不久便可消亡,而若是来自于整个社会,不免令人有些绝望。
《天生敏感》读后感(篇十二)
很早以前就买了《天生敏感》这本书,当时是读研期间,觉得自己太敏感太小心翼翼想得太多,然而没看多少就放着了。这次又拿起来读,看着一句句仿佛依照我而写的话,又惊讶又释然,我终于不是无药可救的神经质了。
回忆起童年的经历,我应该从小就是很敏感的人,妈妈说我小时候总是哭,不让别人抱,不好好睡觉,必须抱着在怀里睡,在商店里东西掉了都不敢捡,害怕洗澡,怕黑。基本就是那种胆小内向话不多的小孩儿,但是在某些方面聪明又认真,喜欢写字画画缝扣子织毛衣。我甚至到现在都能想起小时候经历的种种不适与恐惧,对一切外界刺激真的是害怕又无助,脸皮特别薄。
长大以后,经历让我不再那么胆怯,但是我始终能感觉到自己最深处的性格并没有改变,当我遇到一些变化与挫折,我容易自责与自卑,焦虑与抑郁,伴随着完美主义和强迫症,现在的点点滴滴仿佛都能与小时候得到对应。所以在看《天生敏感》这本书时,我惊讶于作者对高敏感者内心活动的描写,我明白原来自己的一切怪异的想法都是正常的,原来自己不是有病,原来我有这么多优点。
作者在第二章里讲到大脑有两个系统,“行为激活”与“行为抑制”系统,我应该属于激动系统正常,而抑制系统特别强烈的那种。在受到任何刺激时,我不会马上做出反应,而是喜欢先停下深思熟虑,权衡利弊后再做决定,这也导致了我优柔寡断的性格。第三章里提到了“封闭过度”的概念,我是典型的自我封闭的人,如果可以我希望永远自己在家待着,但是理性告诉我应该多走向社会的。刚刚上班的日子让我觉得有些不适应,要处理好与同事、领导的关系,对我来讲是一个挑战,尤其我又是一个不爱讲话不爱表现自己的人。我需要更多走出去,如果内心做不到至少表面上戴上“人格面具”吧,未来会面临很多机遇与挑战,演讲、展示、组织领导,这些都不是我所擅长的,而且我也不喜欢打探消息,这会让我的消息滞后封闭。明白自己的缺点就努力突破,这个过程会痛苦且漫长,但我总是在变得越来越好的。
这本书给我的最大的帮助在于让我认识自己后开始喜欢自己。我是一个特别纠结特别拧巴的人,当我处于过激状态,我会恨自己,讨厌自己为了平衡内心世界就花去了大部分的力气,讨厌自己的迟钝与不合群。但是我开始接受这一切了,高敏感性给我带来了敏锐的直觉、细心的观察、良好的共情能力、高质量的任务完成,我也应该心平气和接受它带来的负面影响,因为这就是我啊,独一无二的我。“给我一段时间,我能习惯任何事物,但我无法适应大量的突然变化。”“如果可能的话,请经常关注我的情况,同时好好照料我。”“请不要忽视我,爱我吧!”“喜欢我吧,喜欢我本来的样子。”“夸奖自己敢于冒险、学新东西,而非夸奖自己的成功,这样能帮助你正确对待失败。”“不要隐藏自己的才能。”“做自己的支持者,坚持自己的权力。”这些话语于我就是救命稻草,让我停止对自己不断的攻击,不需要感到羞愧,像照顾婴儿一样照顾自己吧!
作者用DOES来描述高度敏感者,D(depth of processing)指深度处理,高度敏感者可以更深入地处理信息,更能看到事物的本质;O(overstimulation)指过度刺激,高度敏感者容易受到刺激而产生过激反应,受到更多压力;E(emotional reactivity)指情感反应,高度敏感者对正面和负面的感受都会产生更强烈的反应,共情能力更强;S(sensing the subtle)指感知到细节,即为“感官处理敏感性”。O和E容易被观察到,而S和D容易被忽视或误解。
我对这几点都深有体会,最近尤其被E和S深深困扰,我感觉自己的共情能力太强了,同情心泛滥,对世界万物都有一颗慈悲之心,善良地对待每一个生命,对于动物我甚至也赋予它们人的情感,然后觉得它们有多不容易,接着陷入一种生命不易的感伤;而观察细节这一方面,和人交流的时候我总是认真地观察着他们的每一个表情每一个动作,以此揣测他们的情绪和真实意图,想着自己能做些什么去迎合别人,这样真的太累了,把注意力多放到自己身上吧,有没有想过先讨好一下自己呢?
虽然这本书讲到了高度敏感者的方方面面,陈述也很准确,但还是有些蜻蜓点水,对具体的解决方法没有太多提及。但好在这是一个让我正确认识自我的开端吧,第一次在不那么痛苦的情况下剖析了自我,并且知道了由此带来的优缺点,至少我现在是更喜欢自己了,人无完人,能变好一点点就是进步呀,慢慢来吧天生敏感的天才们,方法总比困难多啊。
《天生敏感》读后感(篇十三)
一直以来我内心都会觉得自己和他人格格不入,但在表面上都会显得很合群,虽然不能迅速和他人打成一片,也会让别人觉得相处起来融洽舒服。看上去我好像什么都不在乎,然而内心我却是特别在意他人的想法,经常会因为别人可能无心说的话而默默的不开心,甚至别人的某些行为已经让我觉得不舒服了,但我还是会去忍耐。 也经常会自我懊恼,为什么自己这么“玻璃心”,怎么就那么矫情。就不能像别人那样不拘小节,开心自在吗?我自己都无法理解接受这样多愁善感的自己,更不用说别人了,所以大多时候为了不让别人讨厌自己,我都会把真实的自己隐藏起来,只有自己知道这样“分裂”下的我其实很不快乐。 后来我也慢慢地意识到自己和他人相比更加敏感细腻,但我一直在试图掩盖这样的自己,因为这使得我和其他人不同,同时也承受着他人无法理解的心理负担。但我越想否定自己,越容易原形毕露。就比如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其实我感到没有安全感,很不自在,可我还是要努力表现得去与他人熟络的样子,结果弄得自己有些尴尬不自在,可能别人也能感受得到,同时也让自己筋疲力竭。 直到我无意中发现有人研究过高度敏感者这一群体,还著出了一本书《天生敏感》,看完这本书后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终于开始意识到自己的与众不同,也学着去接纳这样的自己,甚至尝试去化劣势为优势。书中提到大多数高度敏感者可用一个词DOES来总结其特征:D指深入处理,我们会在采取行动之前观察、思考。O指容易受到过度刺激。E强调了我们的情感反应,容易与其他事物产生共鸣,S则指我们对于周围的细微之处十分敏感。
以上的特征我都很符合,我其实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高敏感者,而这个群体据书中所言,在人群中大概占20%左右,相对而言是少数群体,而且也有像我之前那样,可能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属于高敏感群体。我平时也像书中描述的高敏感者那样喜欢去思考,对很多事情也会考虑得比较全面,顾及他人的感受,更让我觉得契合的是提到的:“具备敏感特质的人,有时比一般人更不快乐,或者更加无法快乐。在高度敏感者们看来,生与死的意义,世间万物是多么复杂,我们的思想丰富多彩,不是非黑即白那么简单。高度敏感者更愿意做个头脑清醒的人,即使我们明知着不一定会带来快乐。” 看到这一段的时候简直觉得这段话描述得太精准了,我一直都很认同苏格拉底的那句名言: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从十几岁开始就开始去思考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大概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疑问,但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只是一个一闪而过的念头,而这个疑问在我的心中停留到了现在,仍旧会尝试去和身边的人探讨类似的问题,但大家好像都不是很关心,或许是忙着努力工作,享受生活,已经无暇也无心去过多的想这些问题,又或者是一想到这些终极问题,没有人能给出一个标准答案,更让人看到自己的平凡渺小,何必徒增烦恼。 但我还是不自觉地去想,虽然每次都会陷入更深的迷茫,甚至找不到当下生活的意义所在,但每一次这样的思考,都让我对自己有了更深的了解,也更容易去看开一些所谓的人生难题。
在这本书中还给了高敏感者关于如何根据自己的特性去选择职业,应对社交以及建立亲密关系等,每一个方面都非常有实际参考价值。对我最大的启发是我终于学着不再去勉强自己,不再让自己为了迎合他人而忽视真实的感受;不再为了融入大家而不敢表达自己的观点想法;不再为了显得合群,不想说话还要去成为话题的中心。
尤其是经历了一周忙碌的生活,周末感到疲惫不堪的时候,也允许自己去得到彻底放松的休息,而不会像从前那样内心觉得歉疚,觉得为什么自己不能像别人那样周末也精力充沛地出去社交,接受了并不享受社交生活的自己。现在周末都会留一天的时间给自己休息,剩下的一天可以去参加一些尝试性的社交活动,但始终保持好自己的节奏。 作为生性敏感者,如果我们自己都不去觉察自我,更不会有人在意我们感受。所以,无论什么时候,都不必勉强自己,人生得意须尽欢,让活得舒展开怀些吧。
《天生敏感》读后感(篇十四)
玻璃心,敏感这一度是我对自己的定义,这种对别人的行为过度反应,又有点讨好倾向的人格,让我沮丧。有时我觉得很孤独,没有人理解;又觉得很疑惑,为什么只有我能察觉到那种细微的感受。直到读完这本《Highly Sensitive Person》,原来,我只不过是属于那占人类社会15%-20%的少数人群——高敏感度者。
仿佛是一场与作者面对面的对话,她对我说——我理解你。在她笔下描述的HS类型人的特征,都令我感同身受,”高敏感者会注意到其他人都不会察觉的一切细微之处“,”我们更加谨慎,需要更多的独处时间“,”我们对外部刺激的反应更敏感“......我一边读一边回想自己生活中的种种片段,以及让自己苦恼的经历,我总能为别人考虑周全,噪声和嘈杂的环境总令我惊慌失措,在做决定之前我总会犹豫挣扎很久,一种悲喜交加的情绪涌上心头,仿佛一个老朋友跟我推心置腹地交谈了一宿,然后我们发现原来你也是这样,是的我们都是这样,而事实也是,这些特质正是作者与上百个认为自己过于敏感的人们交谈之后得出的共同点。也许不断强调高敏感度如同强调一个人内向与否一样,会有标签化的感觉,但这不意味着,我可以带着“高敏感度者”保护罩来抗拒一切让我心烦意乱的刺激。因为,这本书给我的,是让我认清自己,并通过训练寻找自己的最佳状态。
我不再为自己的性格感到纠结、内疚。过于敏感、玻璃心都是一种贬义的描述,曾经我恼怒于自己为什么能觉察到别人哪怕一丝丝表情的变化,怎么不经意间就多想了,为什么更容易受噪声困扰。但书中告诉我们,研究证明,敏感度的差异是存在的,高敏感度的人在受到同样刺激时,神经系统的激动程度明显更强烈,而且这种敏感度很大可能是与生俱来的。原来这些特质并不是什么个体的心理疾病,而是一类群体所具有的特征事实,这让我顿时释然了,而更重要的是,作者还告诉了我更多关于这些特质的优点,这些我从未在自己身上发现,但在自己的行为当中早已体现出来的长处。比如,“无论做什么你都会深入思考,注重细节,认真负责”,通过发现自己特质的优缺点,我才得以更好地克服不良影响而让自己的优势得以充分发展。
文中最让我振奋的一点是:“为自己的高敏感度而自豪,你天生就是思想家、参谋,是社会中精神和道德的领袖,你绝对有理由为自己感到骄傲!”是的,为自己的性格而骄傲,而不是非要迎合社会、他人的眼光去假装变成一个并不是自己的人。而此外,作者也明确地告诉我们,高度敏感者也可以很自信,她给出的一个小男孩的故事令我印象深刻。这个小男孩有一次在人行道上,看到旁边的圣诞橱窗前挤满了围观的人,但自己太矮什么都看不到,对着人群自信地说:“麻烦大家让一让,我也想看看”。当然,这种自信很大程度来源于家庭教育和环境,但这让我意识到,自信通过训练是可以培养出来的,敏感并不等于不自信,正如“自我印证”的理论所述,你相信自己是什么就会是什么,当我们真正相信自己的性格不是一种缺陷,信心可以培养,那也意味着我们开始接纳自己,变得更加自信。
而作者在文章中,也给出了许多具体的建议,帮助每个带有敏感特质的人走出困境。在作者给出的许多建议中,对我而言最主要的两点就是走出去和沟通。我们的大脑中存在着“行为激活”和“行为抑制”两个系统,它们像我们身体里的两个小人,一个好奇、激励勇敢行动;另一个又充满警觉,时刻告诉我们远离危险,而高度敏感者在这两种系统的控制之下又有两种不同的表现:一种是行为抑制系统较一般,行为激活系统更弱,而这一人群总是表现得镇静、沉默、向往简单生活;另一种类型则拥有强大的行为抑制系统和比较活跃的行为激活系统,所以这类人会时而陷入矛盾——好奇又谨慎,勇敢又胆小,容易无聊又冲动。走出去意味着,高度敏感者不应避世隐居,而要走进外部世界,尝试各种事物,而对第一类人更应该强调出去,对于第二类人,则要把握走出的度。但不论如何,我们都要和外界接触,一些简单的方法比如给自己设定一个目标:一周要认识多少新朋友、旅行、当众发言等——这样困难和激动程度也会越低,所谓习惯成自然。也正如作者所言:"如果希望逐渐忍受这个社会,进一步享受其中的乐趣,方法就是,让自己参与到社会中去"
沟通,则是我们与自己沟通、同他人沟通。以我为例,我的敏感度与妈妈也有很大关系,她是一个典型的过度保护者——这严重阻碍了我的探索精神和独立性,即便上了大学,我要做出一些决定、出门旅行、甚至只是去逛街也会事先告诉她,征得同意,而我的妈妈显然也具有敏感者的特性,她总是对我的安全充满种种担心,潜移默化让我也变成了一个胆小怯懦的人。而在看完这本书后,我开始和她进行交流,告诉她我的所想,以及通过书中给我的新的认知向她解释为什么她对我的担忧和过度的保护是不对的,而现在我们都开始改变了;另一方面,我开始大胆告诉别人我的感受,明确告诉他们我的敏感特质,过多参与社交会使我疲惫,但这不是问题,让我一个人安静地呆一会能让我感觉很好,而交流的结果是我也不再让自己受委屈。回想过去,爸妈总是说我对噪音环境太在意了,不要去想那么多,但现在,我可以坦诚地告诉他们,这是我与生俱来的特点,这是因为我的神经系统比你们更容易对刺激反应,我无法改变,所以请体谅我并尽量创造没有噪声的环境。不知不觉中,我也不再委曲求全,变得更加真实,这不是很好吗。
当然,生活中还是会存在很多压力,而我们的环境也不会总是如我们所愿,那么我们也需要一种与压力共存的全新生活方式。心理暗示,冥想,参加自己喜欢的活动,给自己更多的休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这些都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压力。而最重要的是接纳自己,做一个快乐自信的高敏感者。
《天生敏感》读后感(篇十五)
对最高赞的书评进行重排版,原排版实在太难受了(进一步佐证自己是个高敏感者…)
如下:
1.身体,喜欢安静,有规律,自己可以把控的生活;高度敏感的人不适合加夜班或混合早晚班,而且恢复时差反应也比别人慢,对于刺激,比如去熬夜K歌等,大大的伤害身体,恢复的慢。 2.眼睛,80%的刺激通过眼睛,一般敏感者都有明显的近视,请多闭闭眼这样可以恢复精力。 3.关于追求完美,美感,大部分此性格的人具有此特征,请注意身体,别为此经常透支自己的身体(史蒂夫.乔布斯,我觉得是这样的人) 4.寻找依恋 因为内心有着深刻的缺乏安全感,所以一直依恋着母亲,或者一直想找一个可以依恋的恋人。 5.对外部的恐惧感,不适应感 (这些会使你迟迟迈不开前进脚步,推托等) -----缺点在,比如事业上,会使人......在婚姻上,一直难以结婚...,因为害怕这些,所以另一方面,又会跨度太大....所以掌握平衡,学会稳中前进,很重要! 6.性格内向(大部分是这样),以致朋友稀少,缺少交流的圈子,活在自己的世界,渐渐和社会世界脱机---------(我们可以,深度交流,知心朋友) 7.羞涩和社交不适应---深度交流,知心朋友 (可以凭借你天生的敏感,成为社交达人) 8.激发状态,人,内倾(经常在这个状态里循环) 9.高度敏感的人属于顾问阶层,还隐含着这样一层意思:高度敏感的人要不断学习,丰富人生阅历,永不满足(另一层是,武士和国王) 10.关于事业,如果你自己创业 a.在某些方面你得小心谨慎。如果你的性格属于典型的高度敏感型,那么你可能是个追求完美的人,凡事太操心。你也许是个最苦干的经理。你还得克服凡事不分轻重缓急的毛病。你创意多、直觉敏锐,总是有很多新点子,但是你不得不忍痛割爱,多数点子还在萌芽阶段就得抛开,还有很多难题你也得一一解决。 b.如果你还是个内倾型的人,那么你还得格外注意,要经常接触外界,了解市场。你应该找一个外倾型的人作合伙人或助手。真的,找一个合伙人,或者雇用别人来吸收各种各样的多余刺 激,不失为一帖妙方。但是,有他们充当缓冲,你的直觉就无从人手,所以你得安排时间,与服务对象直接接触。 11.才华横溢的敏感的人在工作场所。 在我看来,所有高度敏感的人,由于性格本身的原因,都是天才。而且在有些人身上,这一点尤其突出。我们说高度敏感的人应该“解放”自己,有一个原因是:他们身上的各种特点奇特地混合在一起。很多研究表明,才华横溢的成年人具有这些特点:冲动、好奇、独立性强、精力旺盛,而与此同时,这些人又性格内倾、直觉敏锐、感情细腻、不随波逐流。然而,在工作场所,才华的表现是很难处理好的。
首先,如果你得在集体场合提出自己的想法,那么你的独创性很可能会遇到问题。很多公司都注重集思广益,就是因为这样做能够从你这样的人身上获得点子,但是你的点子后来又给其他人给调和了。听了别人提出的想法,你又觉得自己的比他们好多了,于是问题就出来了。可是别人似乎就看不到这一点。你和集体相处时,你觉得他们没有真诚地对待自己,对集体也无法苟同。而不和集体在一起,你又觉得受到了冷落与误解。如果遇上好经理、好上司,他能够明察秋毫,看到了这些问题,懂得保护手下有才华的人。但如果你的上司不是这样的人,那你也许只好另谋高就,择良木而栖了。
其次,你会为自己的工作和想法而兴奋异常。你那种兴奋的样子,在别人看来,还以为要冒很大风险似的。但是你自己明白,风险并不大,因为你对结果非常清楚。但是这并不表示你不会犯错,于是别人就会幸灾乐祸,哪怕你很少犯错。更有甚者,那些不知道你处在兴奋状态的人会说你工作个不停,他们也许还心怀不满,因为你这样卖命,便显得他们不够卖力。然而对你来说,工作就是娱乐。工作不一定就是劳作。如果你就是这样的人,那么你也许有必要不要让别人知道你工作时间很长,只要让上司知道就行了。不过,最好还是不要超时工作。要把积极的兴奋状态也看作是一种过激状态,努力做到劳逸结合,这样反而有助于你做好工作。 天才的第三个特点是感情细腻,你很可能会因此而卷入别人复杂的私生活。在工作场所尤其不妙。你得设立职业屏障。 特别是在工作场所,你需要和不那么敏感的人长时间一起工作,双方都可以取长补短。至于再深一步的关系,那种能满足你内心深处感情需要的关系,你应该在工作圈子以外寻找。 还有一种关系也应该在工作圈子以外寻找,那就是情感上的安全港湾。这样,在你因生性敏感而倍受感情折磨时可以从中寻求庇护。不要在同事中寻找这种港湾,尤其不能考虑上司。 他们根本无法帮助你解决问题,也许会认为“你有什么地方不对劲”。 天才的第四个特点是直觉敏锐,这一点在别人眼里会显得很神奇。你看到的,他们看不到,这是一种内部真实和表面现象之间的对比。所以,你的想法如果与众不同,你必须想清楚,是和盘托出自己的想法呢,还是随大流,暗自感到有点失落而已。 最后一个特点是,你的才华赋予你一种激励他人的才能。 别人也许希望你来做他们的引导人,这样他们就不用自己引导自己。这种诱惑真叫人开心,可是到头来,你只会觉得好像自己剥夺了他们的自由,在某种程度上,这一点也是千真万确的。 从你的角度来看,你也许觉得别人从你这里获益多多,却拿不出什么来回报你。初次交往也许只能让你感到失望。但是就此不和别人交往,只能使你和别人更加疏远,其实你还是需要别 人的。 要解决这些问题,也有一个办法:你不要把自己的天赋全部表现在工作中。你可以通过个人计划、艺术、策划未来或者同时自己做老板,来表现自己的才华,尽量通过生活本身来表现。 换句话说,不要把你的天才局限于只在工作中提出引人注目的想法,要扩大使用范围。使自己的天才获得更深的洞察力,获得人类在集体与组织中的智慧。如果你以此为目标,你就可以持观望态度,只看不说。有时候,你还可以以普通人的身份参加讨论,而不是天才的身份,体会一下这是什么感觉。
最后一个建议是,无论是在工作场所还是别的地方,都要和各种人保持接触,单是和一个人交往,不可能满足你的所有心理需要。孤独与天才如影随形,接纳孤独也许是最有效的方法。 但是也要接纳孤独的反面。谁也用不着孤芳自赏,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每个人都是天才。还有一个真理则恰恰与之相反: 谁也逃不出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没有任何一个人是特殊的,你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