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米沃什与布罗茨基》经典读后感有感

《米沃什与布罗茨基》经典读后感有感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9-20 04:00:32
《米沃什与布罗茨基》经典读后感有感
时间:2024-09-20 04:00:32   小编:

《米沃什与布罗茨基》是一部关于两位犹太裔男性之间友谊和生活的小说。故事讲述了米沃什和布罗茨基之间在困难时期相互支持和帮助的情感纽带。通过描绘两人之间的深厚友谊,作者展示了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和互助的重要性。整个故事充满了温暖和感人的情感。

米沃什与布罗茨基读后感篇一

是我水平的问题。中国也有一些“不太遥远”的事情:李静会用一本小册子记录友谊,当年她与王小波先生之间的事情,于是我开始思考到当下为止我接触到的所有人。仿佛只有同龄人才算友谊,稍微年长师友略显尴尬,毕竟很久都没有联系了。在思考了下一层时,所有那些不简单的事情发生周期,不过是上学阶段的三年,工作阶段的两年五年,或者一瞬间。一位1911年出生的诗人和一位小近三十岁的诗人是如何保持终身友谊的关系,这是我值得深思的问题。

米沃什有自己的时空,当然布罗茨基也是。和大多数诗人一样,他们在异国他乡用母语和英语写作,聚在一起的时候彼此是取暖,同样也是慰藉。米沃什认识很多诗人同龄人,当然也有一些略微年长的流亡者。除了在政治信仰宗教上的分歧,他们把目光多聚焦在自由和联欢之中。他们扮演的不仅仅是流亡诗人的角色,他们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国度,用文学文字拼凑起一块块砖瓦水泥,但里面培育着希望,而不是作为监牢赖以饮饱。作者提到米沃什是说“是”的人,而布罗茨基则在说“不”。两个时空或多或少形成了反差,但作者知道是否回到祖国(故乡)并非两人根本的异见。

在传统的母语氛围中,作者必然与久远年代的传统有一定的距离。但当诗人流亡之后,他朝海岸望去,难以避免用一种新的模式重新回到传统中,甚至他改变了自己国家人对诗歌的理解。当作者还想为他们的友谊写点什么的时候,他有幸看到米沃什还存活于世。一个来自波兰,一个来自俄罗斯,两个年龄相差三十年的人彼此对望,其余的时候他们望着窗户,望着海潮,望着数不尽盘问自己过去的人,望着警察朝自己走来。你能想到他们平行的生活原本在各自的路上,突然他们彼此闯入了对方的生活。

正如布罗茨基自己说,他相信一个人真正的传记就存在于自己的诗歌中。两位诗人生前不仅评论了对方的作品,他们还见到了彼此的真身,留下一些影像记录。他们在美国的生活与工作支撑着他们的流亡生涯,不至于走向精神崩溃和瓦解。在尾声的页面上有这样一行字,“友谊是一种罕见的结合,在其最高形式下,友谊是一种爱。死亡不会结束友谊,而是将它变成守夜和记忆。因为友谊是一个动词,它通过行动和纪念表达。”

米沃什一生笔耕不辍,作为一位作家活跃在文坛七十五年。人们在他的葬礼上说,他就像一位精神族长。布罗茨基去世的很早,消息总是沸沸扬扬。中国以译者为代表的人在2000开始翻译布罗茨基和米沃什,而最早接触他们的年轻人也就已经老去。年轻人开始读米沃什翻译过来的诗集,读布罗茨基的《悲伤与理智》和《小于一》。我们纪念他们的方式就好像,他仍然活跃在我们的阅读、谈话和记忆中。当他第一次进入人们的视野,很难相信在翻译文学中,他们不断的跳出来,陪伴我们长达二三十年。就像米沃什和布罗茨基的友谊,是我们借助翻译工作的桥梁完成的,但那也是我们与这样一个诗歌世界的友谊。他对于我最大的影响是他不再走,但人人记得他们,我跑过去问每一个陌生人,或者不问他们。

米沃什与布罗茨基读后感篇二

很多人认为知识分子是会出现超越一切的友谊,高于国家、高于民族、高于宗教,可米沃什与布罗茨基,一个是波兰人、一个是俄罗斯人,两位诗人真的能够超越两国之间那么长久的血海深仇正常交往嘛?

读本书,是因为之前读过布罗茨基的《小于一》,被布罗茨基的文采与深邃的思想深深震撼,与朋友聊起这本书时,朋友说米沃什也是一位令人十分敬佩的斗士,让我对米沃什的好奇心剧增。

阅读本书的过程中,发现米沃什对帝国的强权、历史和文化的反抗与布罗茨基对帝国的模糊的态度形成了对比,但这样真的不会影响他们之间的友谊嘛?事实上,居然没有。

本书有一个段落是非常经典的,就是布罗茨基、米沃什、桑塔格、康拉德等知名知识分子相聚在一起讨论布罗茨基与昆德拉关于中欧的分歧。看似毫无意义的争端,但细想起来对于当时的知识分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事关自己的信念。而米沃什本应该处于布罗茨基坚决的对立面,可这并没有发生。

米沃什是对的,他认为,诗人的角色在这样一个帝国与在波兰是不同的,波兰是那样痛苦地执着于历史的一个国家。布罗茨基拒绝历史和政治,因为他肩负着对语言——帝国最宝贵财富——的责任。这是帝国的“不朽”之所在。“因为文明是有限的,”他在一篇关于德里克·沃尔科特的文章中写道,“在每个文明的生命中,都会面临一个‘中心不再保持’的时刻。

书中最后详细介绍了两位大师的死亡,尤其以布罗茨基的死亡深深触动人心。对于布罗茨基来说,英语是一个挑战……(它打开)新的视野。他想在它里面,开始第二场人生,抓住第二次机会。……在他心目中,英语与一般的、正常的存在联系在一起。……他担心他的女儿,如果她学会俄语,就会变得和我们一样……我们是不正常的,我们背负着不幸的诅咒,因为我们存在于俄语中。俄语是一种不快乐的语言。

布罗茨基经常诋毁波兰,说华沙的破烂不堪,谬言二战时候就不应该解放波兰。可熟悉他的人知道,他是深爱着波兰,以至于在他最爱的三个国家是意大利、波兰、立陶宛。(没有俄罗斯)可能也因为布罗茨基对波兰的这种奇特的挚爱,让米沃什与他成为了灵魂上的挚友吧。

米沃什与布罗茨基读后感篇三

本书相当于米沃什与布罗茨基两个诺贝尔奖诗人从出名到死亡的传记复合体,其中穿插着他们之间相识交往的过程,对他们作品、观点的介绍。

作者是两位诗人的好友,所以在公开发表的作品之外获得并参考了他们的很多私人书信,访谈了其他好友,写就了此书。李以亮的翻译也不错,读起来比较流畅,可能与他本人也是诗人有关系。

————

引子:“一封安慰信”

两人友谊的缘起是米沃什给布罗茨基写了一封信交流将他的诗翻译成俄语,在这之前,他俩都仅仅是听过对方的名字而已。

第一部 诗人共和国

介绍了两位诗人的出生地、所在家族、语言、民族,这些伴随了他们一生,带来源源不断痛苦与纠缠的因子。

讲述了诗人所在的组织,年轻时结下的深厚友谊,这些友谊(包括与女性之间的)又如何影响他们的创作。说实话,谁不渴望在一个同好组成的小团体中度过几年时光呢,彼此讨论、欣赏、反对,一定会留下很多可以用余生纪念的事情。就像布罗茨基的魔法合唱团。

布罗茨基说任何一个诗人都会创作一堆爱情诗,哪怕是为了表示对职业的忠诚,或者作为一种练习。同时,他拒绝对自己的爱情诗做出传记式的解读。

我理解很多诗人的爱情诗并不一定有具体对象,甚至描述的情感并不一定是实际在自己身上发生的。

第二部 祖国与他乡

深度描述了俄罗斯的文学传统与苏联的政策方针如何影响布罗茨基。中欧的诗人、作家们对俄罗斯或者苏联的敌意由来已久。

米沃什作为波兰人,布罗茨基作为俄罗斯人,他们无法完全消除因国家敌对历史带来的隔阂。

而后来,他们都去了美国,即使他们并不喜欢美国的自然环境、居住条件、缺少交流对象等等。在美国,虽然孤独,但他们可以自由地发表作品,编辑刊物。

布罗茨基有段时间以翻译其他语种诗歌谋生。

尾声

两位诗人的死亡、葬礼、坟墓以及一些人对他们的纪念。布罗茨基比米沃什晚出生29年,却更早7年去世。

————

读完,你就会知道:

1.他们早年的人生经历,包括父母的影响、犹太身份、意识形态、国家与民族等等构成了他们写作的基石、目的。

2.他们同样流亡于美国,相互支持过,也存在过分歧。但长期保持了友谊,虽然见面次数并不多,正验证了那句话“君子之交淡如水”。

P.S.坦白讲,我此前没读过米沃什和布罗茨基的诗,读完本书才知道他们都得过诺贝尔奖,了解他们的人生经历,远离祖国的悲伤,这勾起了我对他们的诗的兴趣。

P.P.S.书中列了一些诗的原文、中文译文,很明显地,译文失去了诗的韵律,读诗还是得懂原语言啊。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