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二手世界》读后感精选

《二手世界》读后感精选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6-07 19:40:16
《二手世界》读后感精选
时间:2024-06-07 19:40:16   小编:

《二手世界》是一本探讨二手商品重要性的书籍。作者通过丰富的案例和数据,阐述了二手商品的环保和经济价值,呼吁人们更加重视二手商品的使用和回收。阅读本书让人深刻认识到二手世界的影响力和潜力,也让人对于可持续发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二手世界》读后感(篇一)

20230204:《二手世界》

喜爱指数:3星

《二手世界》读后感(篇二)

有用的书,看完确实对二手物品的走向有了一个大概的认识。 作者对中国的各种暗讽虽然看着让人不快,但换一个角度来看,也看得出中国的制造业快速发展对全球各个方面产生的影响。 翻译上感觉不是很流畅,有些词感觉译者是凭直觉翻译的,而没有做调查;偶尔也可以看得出一些明显的语法错误。可惜了。

最后是一些个人想法。中国改革开放几十年,似乎是没有什么明显外来二手商店进入,大家要买的话也都是买翻新过的,亦或是书中提到的材料大量出口到中国,然后制造成别的产品再出售,对消费者而言就是买的新商品。这与那些东南亚国家和非洲国家的情况还是有明显区别的,不知是否是有法令限制?亦或是单纯的民族习惯。毕竟老一辈还是很珍惜物品的,甚至于坏了都不舍得丢的也大有人在。

不过新一代年轻人生长于富足的社会,且有一定的环保意识后似乎也开始寻找类似的产品,也就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比如多抓鱼 ,不过他们似乎是比较专注于精品类的,整体运行逻辑也明显是相当商业化,和书中提到的很多慈善组织和廉价二手店的运行逻辑也是不太一样。还是挺有意思的。

《二手世界》读后感(篇三)

容量巨大的一本书。读完想去逛逛大连的二手市场,如果有的话,如果疫情的当下还营业的话。

作者足迹遍布北美、南美、亚洲及非洲,勾勒出一幅涵盖服装、电子产品、书籍、汽车零部件、生活用品等极其丰富的二手经济地图。

仿佛世界经济与国力的再一次写照,美国依然位于二手经济的顶端,其次是日本,再者东南亚,最后是非洲。

有意思的是,中国人因为“不用二手货”的传统文化,在这一链条中“幸免于难”,却又对全球二手经济有着巨大的影响——一方面中国制造的低价产品冲击了发达国家对外出口的二手经济,发展中国家可以用同样的钱来买崭新的物品;但另一方面,中国制造又帮助了发展中国家一定程度上告别了“二手生活”。

此外,书中提出的“垃圾殖民主义”也令人警醒,以道德正义阻止了真正有效的二手循环。

各个国家中,最感兴趣的是日本,无论是BOOKOFF、房屋清理还是断舍离、中古店,日本都堪称二手循环经济的绝佳范本。可以说是除了设计文化,日本第二个吸引我的地方了,疫情结束后第一个想去的国家。

《二手世界》读后感(篇四)

自从用了闲鱼,我逐渐认识到自己购买物品中的回收价值,几年下来,我在咸鱼上卖了将近16000的东西,其实用回血来形容更准确,毕竟卖掉的东西都是先花钱买来的。而二手物品在中国依旧是比较小众的,尤其是质量一般的衣服和鞋子,几乎没有人买。而本书中提到了如今像Lululemon和Patagonia的二手衣服很受欢迎,原因就是衣服的质量过关,即使是二手也有人买单。结合自己的经验,我在闲鱼上卖出去14双鞋,这里面有保存很新的,也有穿的比较破的,卖出9成新的可以理解,那为什么成色很一般的鞋还能卖出去呢?款式。这是一双很像被人追捧的AJ1代黑红配色的Nike鞋,即使穿成这样也还是有人买单。通过这些经历,我总结出了和书中几乎一样的结论:购买物品时可以优先考虑是否能够以二手形式在未来卖掉。二手物品也有自己的价值,从今以后,我的消费观主要会坚持两个原则。1:购物前考虑是否真的需要,有没有相同功能的物品可以替代,买之前给自己24小时冷静期。2: 买之前考虑这个物品之后有无能够以合适价格二手卖掉的可能性。这本书中还提到了很多有趣的经营二手物品的企业,分别是BOOKOFF(日本)Tail Project遗物处理(日本)BooksActually书店(新加坡)Goodwill商店(美国),大家感兴趣可以自行查阅。本书推荐指数:4/5。

《二手世界》读后感(篇五)

二手不等于是旧货,它还必须是流通的,是别人需要的,所谓供需才产生价值。二手货品的价值取决于它的可替代性高不高,或者是有没有它独特的收藏价值,即完全取决于人的需求。

我一向保持断舍离的态度,对于生活中的很多事物,也包括很多人,无用的,徒增烦恼的,东西与人,都通通抛开丢去,多好,人才落个自在 。但惟独对于书籍,有一种难以言喻的情感,二手书有它独特的气味。我曾经很早赶去北京潘家园,这是一个很神奇的地方。去潘家园旧书区的以老头子居多,我看了很久,顺便估摸出大约的四件套来。左手臂弯单挎帆布袋一个,手里捏把绷开四条宽皮筋的小马扎折叠凳,右手竖握一把铝制小手电,眼光随着灯光扫,我心里叫它“扫货”,若是冲着书法字画去的,口袋里必定还有只拇指大小的放大镜,刚刚好套住眼睛,恨不得贴进去。碰到一熟人招呼您也过来了呐,也不说话,左手拨将开包,就直直拿手电往里照,就怕别人搞到什么好东西。太有意思。

流通于潘家园的多是一些二手商品,它们所造成的这样一个比较出名的市集是特别有趣的,也很有品味的内容。这是读罢此书对于二手书籍,甚至于二手商品很大的感想,二手商品所形成的二手市场有其独特性好实用性,它的存在取决于它是否可以满足一类人的需求,也跟它本身的发展有关。

《二手世界》读后感(篇六)

作者的第一本书讲的是中国二手市场的维修现状,那时的中国仍然是美国废旧垃圾的倾销地,记得那本书的描述的场景是美国遍地都是废旧金属宝贝,等待废旧出口商家遍地掘金,而另一面的中国缺干着“污染”的活,用火将废旧电线的外皮烧掉,留下能够利用的铜线,那是一种两头都能获利的模式。而现在这样的回收业务转移到了非洲,在那里二手汽车、电器发挥着余热,甚至在非洲国家二手物品又经过了再次淘汰转手,最大限度的发挥了使用价值。

这本书想讲的是人们在物质丰富之后会选择将商品遗弃的过程,最终让这些东西产生价值便是二手商店所做的事。想了想这种模式在中国有了闲鱼的存在,似乎也无法走通。因为它让人看到了旧物的变现价值便不会轻易舍得丢弃,哪怕最后变得一文不值,而且中国大众普遍也没有富足到那种程度。

另外书中介绍了一种买家利用二手和商家维持高昂的维修壁垒的博弈。书中从二手安全座椅的使用期限以及商家对使用年限的闭口不谈,人们重新选择耐用的洗衣机产品、iphone及ipad难以维修,ifix的成立与初衷谈起。

联想到自己用了三年的华为Nova手机,因为屏幕摔碎,需要寻找屏幕维修。最终也从多家比价仅仅花了一百多就避免了一次所谓的“重复”购买行为。但这样的“重复”购买又恰恰是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内需,个人所能做到的最大贡献。如果按照书里的标准,所有大件厂家都开放了维修标准以及维修零件,让人们学会维修或者变得更轻易维修利用,那么所带来的利润削减,最终又会产生的一系列连锁反应...

《二手世界》读后感(篇七)

#阅读分享《二手世界》

这本书从宏观上给我展示了关于二手物品的流转。我才发现,原来生活中来来回回的这些二手物品,不仅仅是从一个人的手中到另一个人的手中那样简单。看这本书之前,我从来都没想过,我卖或者送出去的二手物品,最终的归宿到底是哪呢?总的来说,二手物品是从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的,那么这种流转一方面让那里的人可以以较低的价格买到质量上乘的物品。另一方面,也阻碍了那儿新产业的发展,其中最为严重的就是服装业,提到服装业的话就不得不提《真正的成本》这个纪录片,可以看到,快时尚的发展能够让人们每次都以较低的价格无止尽购买衣物,再高频率地丢掉它,以至于这些二手衣物就去了那些贫穷的国家,进一步打击了他们的纺织业,最终只能靠加工快时尚的衣物过活,在相当恶劣的环境下,拿着极低的薪水。

但二手物品并不是我们以为的“垃圾”,它在一些人的眼中是宝贵的资源。我们以为无常捐出去的物品都去了它该去的地方,有更需要的人可以用它。其实不然,他们更多是花钱买下了它们。但我又觉得这些二手贸易的人多少还是有一些额外的作用,比如避免了浪费,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环境。

当然,看这本书之前的我本身也是一个物尽其用者,喜欢买二手物品。如今租房住用的洗衣机冰箱微波炉,包括现在使用的手机都是二手来的,感觉没什么问题。这本书的视野还是相对宏大,讨论的更多像是一种产业链之类的东西,希望能有那种落地的讨论,能够让我这种普通人也能具体实践。

2023.5.4

《二手世界》读后感(篇八)

满足了一定好奇心,解决了一些疑问,也看了一些问题

解决的疑问是,那些我们捐赠或者丢弃的东西如何进入二手市场并重新开始流通的。处理方式基本分为两大类,一种是对物品简单清理维护,然后转卖,这种处理方式适用于书籍、家居用品、少部分衣物等(多抓鱼做的就是这类业务);另一种是将物品处理成原材料,经过新的加工,以新的物品形式售卖,比如衣物变成毛毯,电子产品成为组装新品或者零部件,废纸浆化处理成为新的纸张等等,作者主要问访的对象是衣物处理厂。但不管是哪一种,其实都是中间商赚差价。

随着生产技术的升级和大规模生产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产品被划为快消品。产能的扩大带动着产量的提升,价格就这样被打了下来。新产品越来越便宜,二手商的赚钱空间也被进一步压缩,同时也吸引走了更多的消费者。我国作为生产大国,常常在书中被点名提到。仿佛是从食物链中层一下子跳到食物链的顶端,打了所有人一个措手不及。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如果价格足够便宜,东西当然越新越好。消费市场上没有完全忠诚的买家,消费者看重的其实还是性价比。无论是消费者还是二手商,大家都是站在自身的利益上,出发点都不会是为了环保公益做贡献。农业社会比现代社会更环保,大家也就只是忆苦思甜,没有人真的想回到过去,毕竟由奢入俭难。

就像书中所说的,物品的二手循环会降低消费者由于浪费而产生的愧疚感,从另一个角度上,也刺激了进一步的消费。消费行为似乎就是一个“买了扔,扔了买”的无限循环。所以二手消费者更是看重性价比的群体,把有限的钱花在刀刃上。非洲兄弟买二手是因为热爱环境吗?并不是,只是单纯的没钱罢了,一旦非洲兄弟富裕起来,也会更想买新的。

即使在正确价值观引导的大方向上,所有国家都认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但是没有谁会为了保护环境而放慢脚步降低生产,或者是引导大家减少消费。生产与消费是相互绑定的,是衡量经济进步的重要指标,只有消费提升了,钱流动起来,经济形势才能走向更好。以这个势头发展,二手市场也要寻找新的发展方向,毕竟属于他们的市场已经越来越小了,毕竟东西的重复利用真的不只是把有钱人的东西卖给没钱人那么简单。未来由于闲置废弃物品越来越多,垃圾的处理成本会越来越高,羊毛总要出在羊身上,这或许是大众未来的另一个困局。

《二手世界》读后感(篇九)

本书掺杂着戏谑的语言和不太严谨的逻辑,观点叙述也多少有些跳跃——我抱着认知严肃真相的目的阅读,所以这些都在一开始让我感到失望。但读下去后,不得不感叹作者对于“二手”的思考确实是有远见且有深度的。“远见”来自于世界范围的探访,而“深度”来自于蛰伏二手行业多年的记者观察。

如果商业的本质就是利用供给满足潜在需求,从中最大化套利的话,那垃圾场确实是一个挖掘供给,以及物品剩余价值的好地方。但当前泛滥的廉价低质商品和浅薄的阶级平等观念阻碍了对垃圾场中仍有剩余价值的物品的拯救。

我不认同译者最后提出的所谓使用二手物品就是没有尊严的观点,也不认为未来就应该是一个消除二手的世界。相反的,应该让使用二手变成一件普通且普遍的事情,就像有钱人用爱马仕,没那么有钱的人用MK,大家都可以在自己的消费圈里舒适地活着。哪怕只是暂时的。过去的阶级跃升和消费升级意味着品牌的变更,为什么未来不能是从三手到二手再到一手呢?在满足人类虚荣心的同时,给环境少一点的负担,也让地球上少一点短视主义和廉价废物吧。

【一些摘录】

“-‘反对浪费’意识的普及对公司来说反而不太好。如果人们都反对浪费,我们就没办法得到成色很好的二手货。

-浪费反而有帮助是吗?

-是的。”

“在一个新消费者(或者说新需求)不断涌现的世界里,(相较高质量)低价期待值更为重要。”

“发展中国家永二手货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而富裕国家或地区的消费者自诩为环保主义人士,在法律上把‘翻新’认定为‘欺诈’…当然,如果可以选择,和发达国家的人们一样,大多数非洲人也更喜欢一手货,但是所有的消费者都会根据价值以及他们能支付的费用做出理性判断。这样一来,二手货往往会成为最终选择。”

“(旧衣改抹布行业)对于快时尚服装的兴起,最直接的受益人居然是纸巾制造商,这算得上是全球经济时代的一件怪事。”

“中国制造的机器正大量生产一卷又一卷的摇粒绒毛毯,其生产量要比软再生毛毯的生产量大一个数量级…这些毛毯很柔软、保暖而且耐用。如果遇到了自然灾害,我会真心地希望红十字会不要用软再生毛毯,而是直接发放摇粒绒毯子让我取暖。”

“要宣传一件新产品的耐用程度,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同款旧产品在二手市场上表现强劲…与产品保质期不同,这是有关产品寿命的利好消息,可以让消费者将自己的购买行为视作一种投资而不是短期的交易行为。”

“仅仅因为你没有见过某一类人做某一类事,就无法想象这类人会做这类事——缺乏这样的想象力不是什么大错,甚至是一种奢侈。”(迈克尔·刘易斯《魔球》)

“使用时间更长、可维修的产品是促进二手市场繁荣的关键。”

《二手世界》读后感(篇十)

先说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大学时我的创业课设计的作业内容就是二手商品市场,我给我幻想中的公司起的名就是“good well”。看完这本书,我才知道美国的二手商店就叫“古德威尔”,看的时候总是在感叹自己当初,是如何与成功的商业模式有相似的概念的——你不要的东西,在别人手里就是好的东西。

但是,这门课我得了一个挺一般的分数,老师给的理由是:二手商品不好定价,在国内没有市场,有点不切实际。

确实,在国内二手商品并不受人待见,很多人对旧物的态度就是一股脑把东西扔了;即使是把旧物放进了回收箱,也少有有分拣能力的人,对真正有用的东西进行分类;就算是分类了,也没有很多人会主动进行购买。

我做这个课题是因为我是一个很爱二手商品的人。沉迷于购买二手商品,一是因为我的贫穷,二是我始终认为二手商品实用且环保。但国内寥寥无几的二手平台,并没有给我很好的购物体验。它们大多定价混乱,商品质量参差不齐。最近我还经常看到有些文章说二手平台上面的验机报告就是骗“小白”的。所以每次我买二手都是怀着十足的信任下单的,东西到手还得被朋友“审视”一番,在忐忑不安中疯狂测试,直至度过退货日期。

拿被书倒组狂喷的“多抓鱼”为例子吧,我相信他已经是国内最成熟的二手商品商店了。一开始的它只做书籍,到做电子书机器,后面发展到耳机,如今还做二手衣物,有一段时间我还能看到一些艺术家的木雕在上面出售。如此大规模全方面的平台,但却不受待见,原因就是它太过于“商业化”了。但是就诚如《二手世界》的作者所说的,就是因为二手商品有利可图,才会有那么多人投入这一行业的人。如果多抓鱼不想赚钱我才觉得奇怪呢。如果你是闲鱼的用户,两个平台一对比,你就能感受到有一个明码标价、商品质量靠谱的二手商店有多么可贵了。如果你还逛过国内线下的二手书店,就会愈发感叹多抓鱼的伟大之处。货源,仓储,统计……无一都是费钱费力的环节,多抓鱼能够一直在二手商品赛道中发展,已经足够令我钦佩了。

说到线下店,每到一个新的地方,我总会兴致勃勃地查有没有二手商店,然而很多时候,出来的结果并不能令我满意。大多数店铺挂着回收商品的招牌,却卖着潮牌的价。回收再利用只是为了更好赚钱的借口。

一方面,回收再利用成了一些商品的附加价值,另一方面,二手商品的质量也不尽如人意。当下,新的东西越来越容易购买到,但它的质量却一天不如一天。我们接受商家给我们的说法:商品是有寿命的,而维修成本太高了,不划算,我给点优惠,你不如加点钱换新吧。我们仿佛占了便宜,但其实是被迫接受了这一现实。我们手里的东西不值得再次回归市场,而好一点二手商品回归市场的成本却基本等同于直接买低劣一点的产品。在国家禁止“洋垃圾”进口后,市场上更没有足够多的低价、高质量的货源来支撑低利润的二手市场了。国内市面上只会有越来越多的无再利用可能的商品,中国二手市场的悲哀大抵如此了。

尽管如此,我依旧喜欢逛二手商品店铺,这是窥见当地文化的最好方法之一。我也经常鼓动我的朋友去够买二手的东西,朋友却总会说:“旧的不如新的好,都要为自己花钱了,何必省这几百块去买二手呢!”

嗯,说到底,他不够穷。

《二手世界》读后感(篇十一)

非常有意思的一本书,看完之后着实对自己的消费模式产生了一些反思。

刚好前几天在毕业清理,理出了一大堆没有用或带不走的东西,当时就在想“我为什么买了这么多东西”“我真的需要这么多东西吗?”,事实是其中的很多东西我可能平时都不会拿出来用,有一些是抱着“以后可能会用到”的心情一直留着,但直到被我扔进垃圾桶也确实没有派上用场。清理的出的一大部分东西被我在二手群中出掉了,但是如同这本书中所写,我的出售二手过程某种程度上是减轻我作为消费者的负罪感,虽然在这个过程中商品的寿命得到一定延长,它们大多的命运仍是得不到合理的回收并最后沦为真正的垃圾。

书中描写的美国和日本二手店让人不禁想比较一下国内的多抓鱼和上海日益网红的古着店,后两者作为二手店完全没有明显的价格优势。购物节打折或者孔夫子的新书价格有时甚至比多抓鱼的二手书还要便宜,但是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可能以后会更加倾向于二手书平台(知道这本书就是因为多抓鱼的公众号,天这不会是多抓鱼的阴谋吧)。与其让没人看的书本沦为回收废品小贩电瓶车上的废纸(although这也是一种回收),让它在另一个手里再有一次生命也未尝不好。对于网红古着店,说是二手服装店倒不如称为精品店,高昂的定价是让许多中产都望而却步的程度,而购买者比起“旧物的情怀”,我认为他们更多看中的是这类商店可以带来的“新潮青年”的身份认同,这其实是对于二手市场一种本末倒置的追逐,在这种情况下的二手消费和追逐当下时尚潮流的一手服装消费并没有多大的区别。 我自己也曾经陷入这个怪圈中,因为有那么个一两件vintage而沾沾自喜,后来防止我沉迷这一类商店的原因是,我穷……

除了介绍发达国家比较成熟的二手交易市场之外,作者还走访五洲四海考察了全球范围内的旧货流通并提出了一些非常有意思的观点,例如国外二手商品的进口不会影响本国一手商品工业发展、发展中国家的回收利用可能做得比发达国家更好、资本家为了加速商品流通而设下的保质期骗局、“垃圾殖民主义”等。同时作者在最后提出了一些相关意见,包括呼吁各国废除机遇经济发展水平举止国家之间进行二手贸易的法律和全球媒体应该停止对于二手交易的污名化。这让我想起了曾经读过的关于智利北部Iquique港成堆的二手服装的文章。过多无人要的二手服装成了Iquique的负担,也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了挑战。我记得当时读完这篇文章的时候我的反应不外乎“又一个资本主义消费主义下的发展中国家受害者”,并且我也理所当然地把文中提到的二手服装划入了“垃圾”的范畴,忽略了这些服装使得智利北部低收入人群不至于衣不蔽体,它们也是当地甚至邻国玻利维亚许多人的收入来源,对于他们来说,二手服装是可利用的资源,不是垃圾。如同作者在书中所讲,“这些新闻报道都没有了解、辨别和理解垃圾管理系统改不完善的发展中国家实际上面临的问题。……媒体机构如果香味那些收垃圾问题困扰的发展中国家做点什么,则完全有办法既提供帮助,也让自己受益——好好关注一下垃圾管理本身”,诚然,发展中国家的二手商品有其问题,但也许我们不应该仅仅简单粗暴地把它一刀切为“废品”和“垃圾”,不然我们只是在一昧地加速商品的死亡而没有真正地寻找更好的解决方案。

最后的最后,看到译者后者里面提到,硕士生完成了全书的初稿,导师进行了修改润色,但是出版后译者栏排第一位的还是导师……本垃圾硕士生狠狠共情且难过了…………

《二手世界》读后感(篇十二)

我一直都对二手很感兴趣,二手书店、跳蚤市场给了我一种寻宝的感觉。在多抓鱼刚刚兴起的18年,我在产业经济学的课上以线上二手书交易平台做了一个Pre,没想到老师也很有兴趣,当时在探讨时就指出二手书的领域太小,如果多抓鱼要发展势必会延伸到其他领域,现在看来果然如此,多抓鱼的二手贸易领域已经拓展到衣服和电子产品,而这一模式与日本的BOOKOFF如出一辙。

其实做一个二手书交易平台不太容易,闲鱼、转转和孔夫子都是C to C的,而多抓鱼的模式是C to B to C,以平台信用为背书是它的一大特点,剩下两个是大数据定价和强化二手书的购买体验,接下来一一阐述。以平台信用为背书就要求它对每一本书进行检验,多抓鱼在它的微博首页置顶了二手书的回收和清理流程,分别是品相鉴定、分类翻新、整体臭氧消毒、单本塑封,这一点与强化二手书的购买体验是相联系的,传统中对二手书的印象都是脏乱差,做平台必须让消费者重塑二手书印象。本书中BOOKOFF的前任董事会主席桥本真由美正是这么做的,第一要改变典当行的势利形象,第二要改变二手书店昏暗、不舒适的印象,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翻新二手书,让客户意识到“如果爱惜点用,东西还能换钱”,所以她设计了Please sell to us(请卖给我们)的标语,将店铺布置的更加光鲜亮丽,设计了可以翻新二手书的机器,让BOOKOFF成为了制造商,变废为宝。

“BOOKOFF的二手书要先经过外观检查,然后进行条形码扫描,再由不断更新的大数据库和购买算法来评估价值”,多抓鱼的定价系统也是着重于此,相比传统二手书店的3折定价法,大数据定价更加准确和灵活,当然,人工辅助也必不可少。

经常会有人在书组抱怨多抓鱼收书价格太低,基本是一折两折,而卖书价格是四折左右,在一些电商大促的时候,如果抢到300-100的券再加上5折的价格,就可以做到33折,完全不需要买二手书。这确实是现状,但要说这个话题又会牵扯到书的定价、渠道,就没必要了,多抓鱼提供的是一种便利和省心的收购模式,不需要一本本到闲鱼上架,比起按斤卖的垃圾收购又能多卖点钱,顺丰上门到你家。

这不是多抓鱼的安利帖,对二手的兴趣让我关注到了多抓鱼,又关注到了这本书。跨国二手贸易整体而言是穷国想花更少的钱用到更好的产品,当发达国家的二手商品价格和质量超越一手货时,非洲和南亚的二手贸易就兴起了,当然,依照BOOKOFF和古德维尔的模式,这些二手品一般是本国二手消费者挑剩下的,以古德维尔的二手服装为例,本社区的消费者免费捐到古德维尔,古德维尔分类后上架到店里,卖剩下的打包给美国境内的二手出口商,密西沙加的二手出口商再分拣一遍,出口给非洲当地的二手贸易商,质量不佳的会发到抹布厂,但所有衣服最终的结局都是变成垃圾。在加纳这种国家,二手店的数量超过了一手店,而当国家的整体经济发展起来时,人们本能地会转而选择一手货,这是环保宣传很难改变的。

见识过清理公司和堆积如山的二手物之后,作者更加坚定了应当降低购物欲,发达国家的人们也许在享受过物质的充裕后能够想到自己对世界的责任,但是发展中国家刚刚富裕起来的人们在被迫维持极简生活后,第一个想法就是购物。

在我看来,依靠人们环保意识的觉醒难之又难,能够改变“浪费”的必然是经济模式,需要从产品端进行环保革新,而不是依赖消费端的节省,如果环保新产品质量和价格都比传统产品更好,那么人们自然会选择环保新产品。

《二手世界》读后感(篇十三)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孩子大概对“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这句话没多少感觉,甚至于不知其所以然,大概只是纯粹觉得好念好玩;但往前推上几十年,这样的日常消费生活就是一种常态,甚至被视为一种传统美德。然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水涨船高,这样的消费观念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被永远地抛弃了。

不仅仅身上穿的衣服如此,就连其他日常生活用品,不包括低值易耗品在内,特别是像手机这样的生活用品,能上用四五年的都算是很不错的了,更常见的更换频率大致在两到三年间——使用两到三年的手机,其实还远远能够正常使用,至多是稍显落后,却已经从此进入“旧货”的范畴了。“旧的不去,新的不来”的消费观念已经为更多的人所认可和接受。

这些身边的例子数不胜数,正因为东西多少还能使用,所以二手机、二手车之类的市场才得以存在。但这样的市场规模到底有多大,那些“旧货”到底经历了怎样的一个流转环节,才进入又一轮使用或者淘汰的环节,却很少有人去追踪一下,也从来没有意识到,这其实是一个非常“庞大”的问题,也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市场。

美国记者亚当·明特在他的《二手世界:全球旧货市场调查手记》中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调查和探讨。确实,全球二手市场体量极其庞大,而且已经形成了一条复杂的产业链;围绕着这条产业链的,是全球数以亿计的人——也包括中国在内。直到今天,中国人的身边还存在不少“废品收购网点”,塑料瓶、啤酒瓶、硬纸板、废旧书报是其中常见的“几大件”。除此以外,正如《二手世界:全球旧货市场调查手记》这本书中所显示的那样,全球“旧货”的品种也是极其繁杂。虽然这些“旧货”从它们被出售、捐赠、丢弃之后就和原来的主人没什么关系了,但这些难以被纳入经济统计数据、产业链之外的人们很难感知到它的存在的“旧货”,却依然具有难以想象的“能量”。

还记得几年前一条让西方世界震惊的新闻吗?2017年7月18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这个通知出台的背景则是,从1995年至2016年的20年间,中国的“洋垃圾”年进口量从450万吨增长到4658万吨,涨了近十倍。欧美国家每天产生的“洋垃圾”中,很大一部分是可以回收利用的“旧货”,但更多的则是名副其实的废品和垃圾。收拾这些“洋垃圾”固然可以回收一部分有用的东西,但也不可避免地对自然环境、人体健康形成了严重的威胁。所以中国才非常有必要出手对此进行治理。

但需要指出的是,“洋垃圾”也仅仅只是全球“二手世界”的一小部分。而《二手世界:全球旧货市场调查手记》这本书所呈现的,就是想要让“二手世界”里的这些旧货,探讨它的产生、流通,直至发挥作用,以及在情感上、经济上、环境上引发的诸多问题。毫无疑问,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只有把这个复杂的问题弄明白,才知道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方法去面对和处置。而且,必须明确的是,这个问题无法回避,视而不见无异于“掩耳盗铃”。

全球工业化进展已经日新月异,全球“二手世界”也正在以令人瞠目的速度在不断增加,这条产业链正在不断延伸……正确对待,才是正确的办法。换个角度来直面相关的问题,确实会进入一个值得深思的新世界……

《二手世界》读后感(篇十四)

每个月都会填一张关于本月阅读的表格,翻了下这个月的书单,最想推荐的是这本《二手世界》,全球市场调查内容看起来很扎实,而且满足了人类(我)的好奇心——关于二手商品回收的来路和去路。

出于一部分环保考虑,一部分省钱考虑,还有一部分想淘到独一无二商品的心理,我很喜欢逛跳蚤二手市场,虽然中国很少就是了。(Vintage那种店不在我的列目中,毕竟价格上来说就很难定义为普通的二手商品。)

学校毕业季的时候是我在中国能遇到的最多摊最划算最好买的二手市场,几块钱一本书,一摞教材,几块钱一个热水壶,床上小桌子,还有不知道转了几手的咣啷啷自行车,都是尘封许久的记忆。

在中国最常见的二手流通市场大概是闲鱼,我们家常在那闲逛,甚至我还写过买与卖的相关攻略,线上二手的买卖需要一些技巧与运气,比较花时间精力,不能眼见为实,少了一些愉快淘货的乐趣。

书里介绍了邻国的BOOKOFF,让二手买卖都变得容易。国内虽然多抓鱼在拓展业务甚至有了线下店,但是这一两年的口碑和价格却越来越让人敬而远之了,当然也能理解本质上做这样的回收公司只是商业行为,并不是做慈善事业。

书里提到美丽国很多人都爱囤物,会花钱租个仓库存放东西。

「他们车库90%的空间都用来储物,而不是停车。」

昨天逛某书的时候发现中国现在也有公司推出了这种迷你仓服务,方便短期存放。

我希望物品都能被妥善利用,而不是闲置,二手物品的流通循环可以帮助这件事情的完成。

「一个人的垃圾可能是另一个人的宝贝。」

人们都觉得现在的物品好像不如早些年耐用了,这也许是商家刻意缩短商品使用寿命的把戏。

「商家会利用产品使用寿命不长这一负面因素,鼓励人们购买更多的东西。包装饼干坏了,或是阿司匹林到期了,那就去买新的好。」

明明能用,但是用不上,又不舍得扔,那干脆先放在那吧。如果有地方回收,那太好了!它可以重新被使用。

「人类废弃物过多带来了情感、经济和环保三方面的挑战。」

「物品回收在我们所熟知的3R原则(减少原料、重复利用、物品回收)中排第三位。」

「像可口可乐这样的知名品牌宣称其产品能够回收利用,其实不是在推动可持续发展,而是在帮助关心可持续发展的消费者减轻负罪感。」

看完这本书让人忍不住思考消费、回收、环保这几个主题。

「便宜的快时尚服装不仅损害了二手市场的利益,同时也加快了衣服被丢进填埋场和垃圾焚化炉的速度。」

中国的一手服装业比二手还便宜,「聚酯纤维的衣服回收不了,没人想买回去当抹布。」

你花钱买回来的衣物,不喜欢不穿了甚至连当抹布的价值都没有……

「人人都想得到这样一种解决方案——创新的、可持续的方案能够带走你弃之不用的东西,而不用支付费用,你的东西还能得到无限循环利用,但这基本上是异想天开。」

第十二章向我们揭示了非洲的电子二手市场如火如荼的交易场面,而并不是如西方偏见一般认为当地只是将其当作垃圾填埋或者焚烧,部分人类大概需要收起自己的傲慢与偏见,去正视这件事情,不然会成为「阻碍二手物品回收利用和全球化发展的最大障碍。」

「在书中的某些部分,作者寻根究底,揭露了某些资本家为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公开制造谣言,阻碍二手产品回收再利用的把戏。」比如「二手儿童安全座椅具有极大的安全隐患,最好超过一定年限立即购买新座椅。」但实际上所有厂家都无法提供原始文献与相关测试数据。

PS:假如你没有购买二手商品的倾向,或者可以试试在购买商品的时候选择更耐用的产品,同样也是一种可持续的环保的方式:)

《二手世界》读后感(篇十五)

去年看了部纪录片《无节制消费的元凶》【Bilibili上就可以看】,提及许多案例,例如1925年电灯泡“计划报废”协定以及iphone手机独特的螺丝。在过了保修期后,苹果手机的高维修价格(比如更换电池),让消费者减少了维修的欲望,取而代之的是紧随着新品发售的脚步,以旧换新。针对苹果钉子户,尤其是使用了5年以上iphone6S,苹果还会升级系统,将其计划性报废。

《无节制消费的元凶》

我现在的手机就是两年前于深圳华强北购买的,是一部美版11promax,除了不是双卡,与正常手机没有区别。据介绍,大多华强北手机为美版、日版或港版,因为大陆与外地消费习惯不同,尤其是美国,他们的薪水足以让他们一年一换。苹果再将“以旧换新”的机器,拍卖给二手经销商,打包到香港,流经深圳进入我国市场。由于我们“特殊”的消费习惯,再加上苹果昂贵的官方维修价格,华强北兴起了先进的苹果手机维修技术,以及相对成熟的二手手机市场。相对于苹果手机,低端安卓手机更接近于快消品,他们平均使用寿命更短,导致更快的贬值。

美国人亦并非冷漠无情,他们自然希望出手的二手产品,可以物尽其用。但这些朴素的公益想法,在现实中,受到重重阻挠。

首先,以H&M为首的企业,生产低价格低质量产品。在消费者使用几次过后,这些产品几乎再没有价值,甚至有些二手的服装【耐用的衣服】会比H&M新品更加耐用。但其低廉的价格,逼迫二手市场价格不断走低。在不耐用的新品和耐用的二手物品间,人们往往会选择新品。这样的恶性循环导致,全球市场不断产生更多的垃圾。除服装行业外,家电行业亦是如此,我母亲陪嫁嫁妆里一个转向风扇,三十多年后,仍然可以正常使用。而且,我在东北,依然见到当地人还在使用“半自动”洗衣机。现如今,低廉的竞争性价格导致这些厂家不断缩减成本,将厚重的金属材料,替换成薄片甚至是塑料制品,导致电器使用年限越来越短。

其次,政府与记者对二手市场的偏见,导致其发展缓慢。书中有两个案例,一位非洲的二手商贩,将欧洲废弃的电子产品打包带回,准备在非洲维修并以二手出售。然而,记者以传统“洋垃圾”框架,刻板印象地报道了此事,认定这些电子产品会在非洲焚烧处理。作者将此现象称为“垃圾殖民主义”:垃圾的定义完全掌握在西方人一边(对非洲穷人来说,这些物品依然有用),非洲想要低价购买的人群没有任何的话语权,他们的利益也因此受损。尽管我们都知道,物品总会报废,但这一充分“环保”的循环利用行为,却被妖魔化了。各国纷纷出台相应法律,阻止二手物品全球流通。他们失去了理解的可能,作者因此呼吁记者停止此类不公正报道,各国应当对二手市场更加宽容。

纪录片《Plastic China》

最后一点,是不良商家唯利是从的宣传。书中提及到的是儿童安全座椅案例,绝大多数有车而且有婴幼儿的家庭父母,都会给车上安装全新的“安全座椅”,等商家给定的保质期过后,都会将儿童安全座椅丢弃掉。作者对此开展调查,发现所有厂家对儿童座椅的“保质期”没有任何科学根据,他们所依赖的是:一些促进人焦虑的网上文章。由于瑞典制定了全世界最佳且最严格的儿童安全座椅法规,作者采访了相应的政府人员以及专家,得到的结论是:“只要汽车座椅没有受到交通事故,或者明显损坏,便可以继续使用。”父母当然将儿童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但是厂商通过空穴来风的消息,给消费者贩卖焦虑、贩卖恐惧,是消费主义很大程度上罪魁祸首。

日本的现在就是中国的将来,日本已经连续十年人口减少(不喜欢负增长一词),中国也很快到达这个驻点,也催生了几个新兴行业。书中前几章,叙述了美国与日本,多家企业处理逝者遗存物品的生意,未来是个不错的投资风口,可以作为参考。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