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西方的社会学:中国镜像中的欧洲》一文探讨了中国社会学如何从西方学术中汲取灵感,同时也对欧洲社会学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和探讨。通过比较中西方社会学的不同视角和方法论,文章呼吁学者们要打破传统框架,开拓思维,创新研究方式,实现跨文化交流与合作。
走出西方的社会学:中国镜像中的欧洲读后感篇一
本书阐述了中法两国学者用不同方法研究的社会学课题。本书条理清晰,内容丰富,对大量的学术文献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全面的分析中法两国学者以不同的方法研究社会学动态,是中法两国社会学的交流 。对研究社会学有重要意义
走出西方的社会学:中国镜像中的欧洲读后感篇二
因为专业的需要,买了一本来看,不明白作者绕来绕去,到底是什么立场。不到一个小时就翻完了。封面也很奇怪,像装修、家具一样,不看书名还真联系不上内容,感觉不搭调,不知同买的亲们什么感觉~~实在看不明白,只能说自己水平可能不够吧
走出西方的社会学:中国镜像中的欧洲读后感篇三
文化全球化的思想传播是我们这个生活年代所赋予的特征,我们审视着不同的思考方式,国家、社会,国际人口的流动,内部人口的流动,都出现了多元性和复杂性。我们需要更多的认识世界,认知空间,才能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社会。
这本书还是给了我们很多引导性的作用。
走出西方的社会学:中国镜像中的欧洲读后感篇四
比较薄的一本书,语言不多,但观点鲜明。中法两国学者用不同方法研究的社会学课题,寻找中国和欧洲社会学之间的“连续的断续”和“断续的连续”。特别是 “镜像效应”独特的视角,使这本书不同于平常的比较研究。
走出西方的社会学:中国镜像中的欧洲读后感篇五
P8,P10:布迪厄的基因结构主义?生成性结构主义吧?在法语里这两词太像了!
P10:交互派的贝克尔?非社会学的人该看不懂交互派就是互动论了吧?
p49:马图切利(Martuccelli,2006),好像应该是马图切利(Maruani,2005),马图切利(Martuccelli)跟马尔图切利(Martuccelli)两个人貌似搞混了;
走出西方的社会学:中国镜像中的欧洲读后感篇六
作者探讨了雇佣与劳动、社会前沿与城市隔离、现代性与主管体验、国家社会冲突与集体行动等议题,借以探讨中法社会学领域的联系和不同。总体而言,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社会正在进行着剧烈的社会分层运动,这必将带来众多新的社会现象。有的法国社会问题的解决方式可以借鉴,有的则需要探索中国式的解决方案。 对该书,有两点困惑。一是书名不易理解,二是护封的设计似乎与正文反差过大,让人不甚理解其色块的含义,也许直接将封面的文字显性化也是不错的设计。
走出西方的社会学:中国镜像中的欧洲读后感篇七
读社会学的书,总不如读历史书来的有趣,不如经济类图书来的直接达意。社会学,总是感觉绕来绕去,不容易明白作者到底是什么立场,倒有些像无病呻吟。好在,就算是无病呻吟,这本100多页的小书,也是30分钟就能翻完的呻吟。
文化全球化的思想传播是我们这个生活年代所赋予的特征,我们审视着不同的思考方式,国家、社会,国际人口的流动,内部人口的流动,都出现了多元性和复杂性。我们需要更多的认识世界,认知空间,才能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社会。
走出西方的社会学:中国镜像中的欧洲读后感篇八
当西方的声音垄断学术界太久,中国社会学如何在全球化时代走向开放和融合?这本书来自一个在欧洲和中国都有研究经历的法国学者,将中国的社会问题置于世界性的视野,从经济转型到风险社会下的年轻劳动力,从到“城中村”、城市隔离到个人经历与社会不公,从社会冲突和集体行动到人口流动和社会分层……跨越时间和空间的束缚,诸多社会学主流理论都在中国与欧洲的现实中得到观照,并且激发出更具有活力和全局性的思考。虽然从整体而言,本书是对各种论述的一种概括和梳理,但是作者最值得称道之处,便是发现了人文社科知识生产的“多情境性”,强调关注不同国家的社会学之间的交汇和断裂,才能反思与批判西方与非西方知识之间的关系。
走出西方的社会学:中国镜像中的欧洲读后感篇九
社会学一直是一个非常接地气、同时也非常实用的一个学科,最初在西方得到发展,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学必须走出西方,走向世界。本书是Laurence Roulleau-Berger教授和她的中国同事学术探险的美好结晶。该书尝试在中法两国学者用不同方法研究的社会学课题间搭建对话,以期找到中国和欧洲(尤其是法国)社会学之间的“连续的断续”和“断续的连续”。该书条理清晰,框架分明,内容丰富,旁征博引,对大量的学术文献进行了梳理和分析。书中运用了对比的分析、观察手段,同时写作视角独特——全书寻求建立 “镜像效应”而非全面介绍两国学术成就,使得该书并不是一本简单的对比综述,而是一种全新视角的思考。
走出西方的社会学:中国镜像中的欧洲读后感篇十
这是一本打破西方中心主义的社会学著作,一旦走出西方民族中心主义,学者就能发现世界和社会的多样性,发现每个社会关于自己的补贴叙事,就能分析补贴的叙事为什么具有不同程度的合法性。一旦尝试拜托任何形式的方法民族主义,就能让西方社会的大叙事超越僵硬的本质主义 理论概念,从而打破民族中心主义在特定时空建构起来的学术失衡。此书提出:中国农村社会学自1979年以来的研究课题有农民阶层生活方式、农民阶层社会差异化过程等,然而在西欧社会学里类似研究主题已经不复存在,而有关艺术与文化的社会学研究才是法国学界的重要传统领域,可它在中国才刚刚起步;再者,宗教问题近五年来在欧洲得到强劲发展,但在中国还是很罕见。这反映了地方研究的个性与差异。研究社会学的读者不过错过此书。
走出西方的社会学:中国镜像中的欧洲读后感篇十一
现代性是一项知识工程,社会学本身就是这项知识工程的组成部分。社会学发端于西方人对工业化出现以来社会如何可能问题的思考,自身就构成了西方文明的一个部件,一同经历百年来西方文明思想与历史的冲刷洗涤,走过20世纪的她已渐渐褪祛追求现代性的实证科学的外壳,显露出反思现代性的人文内核。
社会学与西方文明显示出相得益彰的历史进程。这一历史进程伴随地理大发现的开始,开启了空间扩展的模式。曾经让西方人感到未知的比如说被西方人指涉为东方的世界,被表述为新大陆的古老世界,不断地被卷入到这个文明的世界当中。他经历了帝国的崛起与解体,民族国家的兴起与战争,也经历了在国际主义的旗帜下发生的意识形态对立,走到现在——这个世界最近的一个形态——一个名为全球化的时期。人口与信息的跨国流动是当下文化的特征,以个体的形态进行着传递与复制。我们可以说传统的社会界限因为民族国家的边界被穿越而消解,我们也可以说在这种被穿越的边界之上正在生成一个新的全球社会。全球性就是这个时代的现代化特征。所有的知识形态都披上了这一特征,社会学也不能例外。
以上叙述构成了当代法国社会学者罗兰-伯格写作《走出西方的社会学--中国镜像中的欧洲》的背景,对于已经步入全球化时代的西方社会学的反思则成为了她写作该书的初心。她指出,西方社会学尽管一直以来存在着从英、法到德、美的国别传统差异,但是西方社会学作为工业社会的思想产物,具有内在的整体性,而这一整体性,使得社会学作为一门知识在世界历史的演进中保持着一定的内部封闭性:即以发端于西方世界的社会变迁作为问题意识,以产生于西方世界的社会事实作为研究对象。也就是说,社会学处理的主题是让西方人得意自诩的文明。我们可以更进一步指出,存在于西方世界的一个经典观念:西方之外的人类生为他者,他们的社会没有文明也无需社会学者染指。若借助埃利亚斯陈述的文明与文化的含义对此分别加以说明:社会学处理文明的问题,而文化的问题分别交由研究非西方社会的人类学与研究前工业时期的民俗学、考古学、历史学来对待。这就是西方现代社会科学的亲属谱系。上述学科共同组成了西方的知识家族。
世界进入后现代状况以来,知识家族的内婚制遭遇到危机,即西方知识体系相对自足的封闭秩序的合理性,同西方社会建立的殖民体系(或者被我们更加中性的称作南北性、发达-发展中的不平衡性)的合理性共同遭遇到了深刻的苏格拉底之问的挑战。就这个知识家族中的重要成员的社会学的情况而言,除了服务于本国政治的政策社会学家——他们像驼鸟一样把头扎在眼前经验的土堆当中——在这个全球化的社会事实面前无动于衷以外,社会学者心中作为知识分子的良知唤醒了他们的头脑,他们必须面对社会学全球化时代的来临,这种学科使命的召唤,不光呼吁社会学者需要给予全球化时代的碎片化的社会经验以关注,不光是对流动性的社会事实以同情,还需要对于自己学科的现代性保持警惕并且加以反思,反思一种处于封闭的西方社会学。罗兰-伯格通过写作本书身体力行地提倡对西方社会学封闭性的反思。经她看来,成长于西方现代性之外的中国的社会学将会成为了一剂在当今世界反思西方社会学之弊的良方。因为中国的社会学是不同于西方社会学的一种可能。她回顾中国社会学的历史,勾勒出了中国社会学在与西方社会学面对共同的社会学研究主题时所践行的与之相异的经验工作线索,以及所生产的不同的知识脉络。她试图通过制作出一面镜子,映射出中国社会学的知识面相来反观西方社会学将西方的地方性知识普世化的憋足现实,以此来警示西方的当代社会学家们应当自觉西方社会学自身的地方性,并且给予来自中国社会学同行们的知识贡献于应当的尊敬。
尽管罗兰-伯格试图对于中国社会学的建设与发展给予了充分的同情,但是我们不得不指出这种同情只是一种理解的同情,而非同情的理解。因为在现代性从西方扩展到世界的过程中,中国遭遇西方人的眼光之初就是被蒙上了一种他者的形象。罗兰-伯格的呼吁尽管是在推崇中国的社会学工作,但是这样的推崇是否真的与上述东方化中国的想法划清界限,是引人深思的。对于社会学这门知识而言,罗兰-伯格的确指出了西方人固有的将文明的特殊性无条件地普世化为普遍文明的问题,但是他的文本并没有使我们看到他有过关于对制造范畴差异的相对主义思想本身的局限地反思,即他的讨论并不涉及到真正的尊重是应当基于对于世界范围内人性普同的认可,是应当建立在这一认可之上的尊重文明特殊性的人类共通文化之上。
全球化时代社会使得各项社会事实居于同一种文化逻辑当中,社会学也笼罩在同样的文化逻辑当中,而且难以自觉。无疑跨越某一具体社会的文化边界达成的关照有助于我们通过比较的经验所得收获对于社会事实关系间结构的洞见。中国社会学者阅读罗兰-伯格《走出西方的社会学》一书的意义大概就在于此。至少学会欣赏这一西方人所作的学科自觉的努力,是为我们反省自己不经意间地要么认为社会学是舶来品,应当全盘西化,要么笃信因为中国与西方的文化差异,而深陷自说自话的民族主义社会学情结这样的知识断裂一个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