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活出自在经典读后感有感

活出自在经典读后感有感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8-15 15:15:12
活出自在经典读后感有感
时间:2024-08-15 15:15:12   小编:

《活出自在》是一本生活指南,它教我们如何从繁琐的生活中解脱出来,找到内心的自由和快乐。本书让我们重新审视生活,学会简单地享受生活的每一刻,从而实现真正的自我成长和发展。它鼓励人们勇敢地面对困难和挑战,坚持自己的价值观念,让生活更加精彩和有意义。

《活出自在》读后感(篇一)

哲学,一向是让人望而生畏的,因为晦涩难懂,作者本身的个人色彩非常的浓重。以前读朱光潜的《谈美》,虽然也有不少地方让人费解,但是因为有共同的文化、共同的民族气质等等,经常会会心一笑,赞叹作者见解的高妙。初读印度哲学家、思想家克里希那穆提的《活出自在》完全是一头雾水,浑浑噩噩的一路读下来,脑袋里只留下了心灵二字而已。中印文化的差异,加之翻译的问题,真的让人不知所以然,经常一句话读了好几遍,绞尽脑汁,还是不知道昭示的什么。

耐下心里有读了几遍,期间还查阅了一些作者的资料,索性懂了那么一点点。顿时,倍感身心有一种快意。掩卷感慨万分,其中观点让我久久不能忘怀,特说出来以飨读者。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世人都忙忙碌碌,忙着升学,忙着升迁。从小到大,我们所接受的教育,更多的是乐死不疲地向我们传授生存的技巧——如何在考试中脱颖而出,如何让让上司赏析自己,尽快升值……慢慢的,我们都成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但是我们内心呢是真正快乐的吗?许多时候,我们得到的越多,反而越发的失落,悲伤。为什么呢?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克里希那穆提在《活出自在》一书中建议我们回归自己的内心,去寻找人生的答案。他认为:引发痛苦的,往往并非事件本身,而是我们对事件本身的看法和反应。现实世界,我们身处各种关系之中,我们都是社会中的人,任何人都不能独立于社会而存在。有人的地方就有矛盾,就有比较。事物的本来面目是客观的,但“以我观物,则物皆着我之色彩”“一切景语皆情语”,个人的欲望,偏见,野心,好像层层迷雾,遮蔽了事实的真相。我们痛苦,深受折磨,总是难以摆脱内心的冲突和矛盾。按照克里希那穆提的理解,唯有充分理解自我的心灵活动,方可消除痛苦,获得内心的和平安定,在喧嚣的世界活的自在而丰盛。陶渊明可以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归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日子虽然清苦,但是却悠然自得,因为他获得了心灵的解放。可以说,这是一种真正回归内心的生活。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而今识尽愁滋味,却道天凉好个秋”,许多人和事就是如此,年轻的时候不懂得,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与大师对话,或许我们读的只是皮毛,无法真正读懂克里希那穆提。但是他向我们传达的解放心灵,冲出牢笼的思想,会给我们诸多的启示。

《活出自在》读后感(篇二)

我们与自身和他人的关系,再乘以60亿,就创造了这个世界。集齐我们每个人的偏见,把我们所有人的孤独、贪婪的野心、肉体和情感的饥渴、愤怒和悲伤剧集起来——我们就是这世界。

你是谁?

这本书,第一个问题,抛出来就让我深思了许久,关于你是谁的讨论流传了几千年,它分为,外界对你“自我”的认定,你是爸爸妈妈的孩子,是做XX职业的,你拥有XXX头衔……这些又是外界对你的评价和认定;你的内在心灵对“自我”的认定又是什么呢?作者说,自我的意思是历年、记忆、结论、经验、各种有名无名的意图、有意识的做或不做什么的努力,累积起来的关于无意识、种族、群体、个人、家族等等一切的记忆(不管它是外化为行为,还是对内体现为道德)。对于这些事物的努力追求就是自我。这里面包含了竞争和欲望。这全部的活动就是自我。

在作者看来,认识自我非常重要,学校教会我们去思考什么,却没有教会我们如何去思考,所有的思考和认知,都是需要去学习的,自我也是如此。当我们对自我认识不清时,就容易被外界所迷惑,感到痛苦、沮丧、混乱时,会分不清自己究竟需要什么,而当这些痛苦、沮丧、混乱投射到世界时,这些就造成了社会,而这些混乱也将世界弄得一团糟。

所以你就是世界,你的偏见组成了这个世界。而你的痛苦,也在影响这个世界。终结痛苦,最根源的,是改变我们的思维,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社会在逐渐进步,最明显的例子,就像是阅读方式的变化,以前是靠用龟壳石板竹简刻字看书,后面发明的纸张,活字印刷,有了书籍,再到如今的“无纸化”电子书,手机平板在网络上搜索,购买,下载,阅读,就完成了选择购买阅读的整个过程,这是社会科技的进步,但却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思维,甚至节奏越来越快,信息大爆炸,我们身边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信息,我们反而没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好好读完一本书,这是科技的进步,也造成了阅读的一种制约吧。我们表面上更适应科技的进步,其实内心还很迷茫这种进步对我们到底意味着什么,心灵和自我一旦没有跟着成长,那就只能是被科技绑架着被迫进步。

无关什么精神导师或者伟人、宗教领袖,我们每个人都要学会剥开复杂的外衣,去发现自己是谁,我们有能力且必须要去体验的,就是发现自我,活出自我。否则,我们就无法做到对生命的真正领悟,从而长成一个独立的自我。

改变这个世界,首先,先改变我们自己的思维,改变我们的偏见,发现自我,活出自我吧。

《活出自在》读后感(篇三)

克里希那穆提是印度著名的哲人,20世纪世界范围内具有广泛知名度的心灵导师,一生致力于帮人们获得心理的自由和快乐。

刚刚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觉得晦涩难懂,慢慢的读下来,逐渐明白一二,在这里分享一下我读这本书的感受吧。

作者在第一章自我和生命中提出一个很有意思的命题——自我即牢狱。当你感到孤独的时候,当你感觉和世界并没有什么关系时,是一种深切的孤独在作祟。如果我们一直困于自我中心的牢狱之中,困于我们自己的烦恼,忧虑之中,也是一种死亡的形式。如果说,我们能够跳脱自我的牢狱,摆脱生活中束缚我们的因素,我们才能够获得生活中的自在,获得心理的愉悦。不要一味的沉浸在某一种情绪与某一件事情中,move on吧。

什么是教育?广义上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作者认为我们当今的教育是完全失败的,因为它过分的强调了技术。这种观点我并不是很认同,当今的教育既有技术上的培养,又有心理上的教育,学生也在逐渐的生活中理解生命,感受生活,发现自我真正的价值。

从社会层面来讲,教育有许多的功能,激励功能,导向功能…作者的观点是教育的功能是帮助每一个个人去发现自己给自身设下的障碍,而不只是强加给他一些新的行为模式和新的思想模型。但如果教育只注重个人突破障碍的话,社会的发展何以为继,过分的注重个人的发展反而会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克里希那穆提在这本书中提醒我们:引发痛苦的,往往并非事件本身,而是我们对事件的看法和反应。 当混沌蒙蔽了我们的心灵,唯有返归自我,方可消除痛苦,远离喧嚣,获得心灵上的自在。之前看过一些人归隐终南山的新闻,他们在山间过着最纯粹最质朴的日子,劈柴做饭,饮一捧山泉,与山间虫鸟相伴,摆脱世间的纷纷扰扰。可以说,这是一种返璞归真的生活,一种真正回归内心的生活。

回看我们自己的生活,我们能够如书中所说的活出自在吗?读书的时候,我们执着于成绩分数;工作的时候,我们追求绩效成就……灯红酒绿的世界,我们的无穷的欲望,三千的烦恼丝,内心的失意与苦闷,哪一个不是阻碍我们活出自在的牢笼。 真正的自在或许是不存在的,但我们可以放慢生活的脚步,抚平心灵的伤痕,整理烦乱的思绪,平和下来,获得自在的内心世界。

少年时读不懂鲁迅,到中年时慢慢去懂得。或许年轻时我们依然读不懂克里希那穆提,但我相信作者向我们传达的活出真我,活出自在的思想,一定会在读者心里生根发芽。

《活出自在》读后感(篇四)

在读这本《活出自在,发现内心的平和之美》之前,我其实并不知道作者克里希那穆提。在小伙伴的提示下,我才发现,原来他真的是个很有名很有名的人呢。他是印度著名的哲人、智者,他是20世纪最伟大的心灵导师,在东西方均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实际上,刚开始读的时候,我还觉得读起来蛮艰涩的,因为是译本的原因,很多的表述都带有明显的翻译感,感觉不够流畅和接地气。但是读着读着,不由自主的被吸引了,感觉很多话真的是直指人心,也许这就是大师的力量吧。

比如在第四章《什么是正确行动的基础》里说的那样,为什么要改变我们自己,因为我们对自己本来的面目感到不满。这产生了冲突和扰动。我们不喜欢这种状态,我们想要更好、更崇高、更理想的东西。所以我们渴望改变,因为有痛苦、不满和冲突存在。仔细想来,确实是这样。

我们每一个人都会对自己有或多或少的不满意,对自己完完全全彻彻底底很满意的人大抵是不存在的,但是如何对自己的不完美达成妥协,与自己达成和解,是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完成的人生课题。

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可以活出自在而丰盛的人生,但是如何去做到,确是一个实实在在的难题。很多人穷其一生,都很难与自己达成和解,我想,带着这样的想法过一生,总归是不快乐的吧。

书中对于爱和婚姻的解析也十分的透彻,“如果我们爱某个人,我们希望能十分确信,这爱会得到回报。爱是永恒的吗?而那个无法成为永恒的东西,也就是爱,会离我们而去。”

活在尘世中的我们,总也摆脱不了七情六欲,我们总是会希望自己能得到很多很多的爱,或者是自己的付出的爱能够得到回报,谁不希望自己的真心能够换真心,谁不希望自己的真心永远不会被辜负,但是这样的想法,只能是一个美好的愿景,爱,太难以琢磨,也太难以捉摸,实在是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我们说不清,道不明,只是会知道,很多时候,真的做不到。

犹记得很多年前,自己还是一个正在读中学的无知少年,那个时候觉得,要是能够逐心而活,就是这一辈子最开心的事情了。当自己年岁渐长,逐渐步入社会,逐渐的变成熟,才发现,逐心而活是一种太理想的生活状态,我们大部分人都做不到,也没有条件做的到。我们只能在现有的条件下,让自己活的更自在,更快乐,发现自己内心深处的平和。如果能够做到这一点,也就足够了。要是烦了,抽点时间读一读这本《活出自在,发现内心的平和之美》,如果能够静下心来,认真读下去,就会发现,其实大家的烦恼都差不多,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与自己达成和解,才是最好的解决方式。

《活出自在》读后感(篇五)

夜深了,不能眠。得知友人的高堂去了那里,心中不禁感慨。去的终归是去了,不会回来了,对于守候在原地的我们,是如何的不忍。然而,我们必将在风寒水冷之际,意识到今日的场景一定会在未来某个时刻上演,也许当时的我成为了主角,而我的亲人、朋友都将目睹着这凄惨的一幕。《活出自在》是一次心灵的放逐,尽管它不可能告诉你为何而生,又为何向死而生,但是它毕竟凝聚了一代哲人克里希那穆的思考。 不曾想,人生如逆旅,哪有岁月可回首。与克里希那穆隔着千山万水,在虚空中遇见了,你会想他于当时是多么的渺小,渺小得只有身边的几位同行者知道他的存在,然而他却告诉我们一个颠扑不破的道理:心所安处,便是幸福之所在。也许,我们欣喜于他的内秀,然而内秀往往是对内向之人的褒赞,其实是无中生有的仇恨与嫉妒,怕只怕,言者无心,闻者足戒,我们千万不要由内秀变成了内伤,成为了亲者痛、仇者快的典型。 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独。当你拥有呼吸与心跳的时候,你就离不开这个社会,其重要性不亚于空气与阳光。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越来越发现自己很难与这个社会相融,说真的,这真不是社会的错误,而是你自身的原因。承认这一点,对于我们接受内心的澄明与圆满,是极为重要的。我们不是为了吃米而活着,那我们应该为什么活着呢?哲人给出了无究的解释,但是人生的路归根到底还是自己去实践、去历练,别人的说教即使千对万对,对于你自身而言更多的是建议与意见、仅具参考意义。 你,是一切问题的答案。你的使命并不是创造别人心中的自己,而是活成自己想成为的样子,社会会给予你必要的教育,让你遵守规则安分守己,但你仅仅做到此,并不代表你拥有着独特的人生体验,无论是时兴的A4纸写就的人生,还是从历史的镜子中映照自己的模样,你所做的就是义无反顾地向前冲,冲向心中的目标,实现自我的价值。 活着固然辛苦,这就对了,哪有不辛苦的生活。作为亲人之间,我们互相同情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是你的亲人,总是有陌生人存在的场合,你可以告诉自己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但这需要勇气,甚至毅力。你能做的不是维持你基本的生存权利,而是让自己创造“生活”的艺术。 克里希那穆提的一番教诲,如醍醐灌顶,让每位执迷不悟的行者有了心灵的皈依,那些至今不变,影响人类进步与发展的永远是精神的力量,只要精神不朽,一切美好的事物都可以创造出来。同样,你不能太“自私”,还应该推己置人,以强大耀眼的光茫去照亮世界每一个阴暗的角落,也许成为不了圣人哲人,但是我们毕竟努力过、奉献过、追求过,并在此精进的过程中拥有了生生不息的希望。

《活出自在》读后感(篇六)

在这本《活出自在》的第一部分中《自我和生命》里面有一章,写的是“为什么我们应该改变”,这个话题与我们寻常的见解其实无异,但是却让我有点疑惑,这属于“哲学”的范畴吗?之后再阅读下一章的“终结自我,方可终结痛苦”才有发现,老爷子的想法与我们普通人的想法还是不同的,如果我们可以从哲学的这个角度去看,那么很多情况也许不同,包括,生命的意义,究竟应该去如何看待,都将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甚至,生命之所以成为生命的原因,也是一个值得我们探究的问题的。

在这些解析之后,老爷子给出了“空”的概念,第二章开始,解析了人类拥有的各种情绪,从各个角度对人性开始分析,到最后的“终结自我”让我开始了解了这个概念,尤其是是现实生活出现的时候,人们应该如何去面对,正如最后一部分的“关系”,《第四部分 关系》里面谈及的,人应该怎么正确生活嗯?我想,“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正如他所讲的,声音与声音之所以可以传达,只是因为有“空”的存在,如果没有“空”,那么声音的流转之间就是一个单调的音符,我们也感受不到世间完全不同的美妙声音。任何人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的,无论你寻找一种怎么样的人生,你都应该去聆听这人际之间的“空”。大概最美的声音就是“寂静”,而最美好的人性就是“自我的终结”。“用心生活,活出生命的精彩;心无挂碍,任世事纷扰,我心自安宁。”正视所有的情绪,就是解决的渠道,就是真谛了吧。

也许现在的世人比较追求速度与效率吧,他们欠缺心情,也没有时间,很难冷静下去阅读一本哲学的书,而且还是一本相对冷僻的书,可是觉得,这么急功近利,对我们的生命其实没有太大的意义呀,我们总是做一些事与愿违的事情,却从不探究为了什么而生活,或者去看无数画画的内容,领略不同的画意?或者踏遍千山万水去丈量土地?其实这些都是因为没有终结你的自我罢了。

希望这本也可以带给你一点心灵的思考

《活出自在》读后感(篇七)

本书作者克里希那穆提不了解的读者可以看一下,在这里我就不赘述了。 萧伯纳曾称赞克里希那穆提说,他是我所见过的最美的人类。那么,他到底美在哪里呢?今天我们就通过这部作品,来感受克里希那穆提的思想,哲学。 作者说思想源于记忆和传统,我更愿意说记忆是外界的传统和内外的思考相互作用的结果,而且这个结果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会随着人的发展而变化的。外界的传统带给我们束缚,拴在制度里的心灵是全然无法面对生命的。我们要明了自我,明了心灵运作的方式,才能结束我们所面临的苦痛。 什么是“自我”?在我看来,自我的意思是理念、记忆、结论,经验各种有名无名的意图,有意识的做或不做什么的努力,累积起来的关于无意识、种族、群体、个人、家族等一切的记忆(不管他是外化为行动,还是对内体现为道德)。对这些事物的努力追求就是自我。 我们的思想投射到这个世界,我们的社会关系形成了这个世界,我们每个人都是世界。所以,为了了解自己,我们必须每一口呼吸都活的明明白白。 明白了自己,才能明白自己的追求。人生在世,我们总是在追求着各种东西,追求着幸福。当然,这些都是包括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里面的,我们也都知道,但是你真的明了吗?幸福和满足是有区别的。幸福是追求不来的,快乐也有保质期,想要不断的快乐,就要不断的深入发现每件事深层的意义。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然而技术的进步带来了越来越多的闲暇,继而让人追求刺激,而恰恰是这些刺激,让心灵变得愚钝。愚钝之后便会变得迷失,想要逃避,渴求自我遗忘,生活会变得越来越空虚。这是一个螺旋向下的过程,啊不断下坠,没有谷底。 如果你不想这样,那就要着手作出改变。由内而外,克服恐惧,拒绝愤怒和暴力,与厌烦共处,培养新的兴趣,不要自怜,不要悲伤,不要嫉妒,不要占有,转变欲望,培养自尊,享受孤独,解决困惑,避免抑郁,终结自我,方可终结痛苦。 从牙牙学语到步入社会,我们接触到人,发生过的事,都在教会我们生存过程中的种种“注意事项”,从衣食住行解决温饱,到提高追求品质生活,我们对于生存的标准大差不差,但是对于生活,人们的看法可谓是千差万别,阳春白雪。“生活”是一门艺术,是一项从刻板灌输中学不到的知识,我们的人生到底怎样才能过得幸福圆满,舒服自在?是需要我们积极去探索,去思考,去发现的。 在探索的过程中,我们有时会走偏,会迷茫,到底我的选择是对还是错。心是欲望,脑是理智。大家都在说跟着自己的心走,可是有时候心的选择并不是完全正确的。有人说要时刻保持理智,可是理智着理智着就少了几分人情味。欲望和理智之间,我们又该作何选择?在这本书中,克里希那穆提建议我们回归内心,去寻找人生的解答。受理智控制下的欲望,翻不起倾覆船身的浪花。保持理智,深切认识到引发认门痛苦感觉的的,往往并非事件本身,而是我们对事件的看法和反应。如若在乎,如若不舍,如若害怕,如若恐惧,哪怕是一根稻草,也能压塌一整个金字塔。 当我们的内心被个人的偏见、野心、欲望遮蔽时,事实就会被蒙上面纱,若想拨云见日,找到正确的解决问题之道,只有想法设法摆脱内心的冲突和矛盾,返归自我,回归初心,充分的理解自我,理解自己的的心理活动,发现自己。才能有机会消除内心的痛苦,获得和平与安定,在这喧嚣的世界里,安然自得,万花丛中过,不得琐事扰心神,从而活得自在且丰盛。

《活出自在》读后感(篇八)

轻悠的音乐通过耳机在耳边此起彼伏,身边的乘客来来往往,不停地变换着面孔,公交车一颠一簸的拖着它劳累的身子承载着北漂的人们。看着大家都像行尸走肉似的低头看着手机,毫无表情,即使碰到有趣的,也吝啬自己的一笑了,我的心就像针扎的似的,我们都混成了自己曾鄙视的样子了。 无意中经过书店看到这本《活出自在:发现内心的平和之美》,就被它书本封面美丽的设计吸引住了,在烦乱的琐事中,幸好我还能有感叹美好的心情。适合放在自己那放不了多少东西的小包里,伴着阳光,亦或是在回家的那漫长的公交路上拿出来细细品味。我喜欢那句:心所安处,便是幸福之所在。仔细想想,平心而论,无论是事业,还是家庭我已然过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实在不应感慨万千,愁绪满容。

看完这本书让我感悟到:我们真要学会在顺境中感恩和体会幸福,在逆境中成熟和坚强!学会自我满足用激情创造灿烂人生,让短暂的生命时光绽放属于我们自己的精彩,活出自在的人生。这本书是一位印度作家写的,我们不应该抱有有色眼镜看待作者,文学不分国籍,何况是一个一生都在致力于帮助人们从痛苦和恐惧中解脱,获得真正快乐和自由的作者。是的,印度著名哲人,智者克里希那穆提是上个世纪最伟大的心灵导师,对全世界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小小的书籍大大的内涵,这个书通过四块特辑,从认识自我和生命,到解脱恐惧,烦闷暴怒等情绪,再到我们无法避免的教育工作,金钱方面,最后凡尘俗世中无法脱离的各类关系,让我们通过作者的视野看清楚自我内心的世界,活成真正的自己,发现自己内心的平和之美。

在学校里,我们被教育成要听从父母和老师,在社会上,我们被教育成要尊老爱幼,在家里我们被教育成要做好被要求该做的事情,上要尊重长辈,下要爱护幼小。在这大千世界中我们烦烦索索的纠结其中,很多时候痛苦无法排解,轻而易举的走进抑郁症行列。这本书告诉我们:生活的艺术我们必须要自己去学,我们必须学会自己活出内心想要的那个人。

《活出自在:发现内心的平和之美》选自作者的书,报告,谈话录音以及公开演讲,集合成文字,将这位印度作家的人生经验凝聚在文字中让后人感染其魅力。

中央电视台曾有过一个很火的访谈节目,相信无人不知,在二十一世纪下,生活在中国这样一个改革换新的国家,记者问不同种类的人“你幸福吗?”我们很难辨别自己心目中的幸福到底如何分类,就像我也感慨生活不易,琐事太多,觉得自己不幸福。但是就像作者所说我们必须享受更深层次的东西,必须要去理解并加以研究,才能发现自己的内心世界的幸福。

如果你喜欢书,你就让自己沉浸在书海中。我也喜欢花,但并没有喜欢书那么奢靡,痴狂。按照自己所想所思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情,这不是野心,这是心之所向。只要我们锁定自己内心世界,做自己所想做的事情,排除万难就能找到幸福快乐的道路。 闭眼思索,人生并没有多少值得我们费尽一生痛苦恐惧的事情,放飞自我,发现自我,在寻找自我内心中活出自我,《活出自在-发现内心的平和之美》这么美,这么透彻心扉的书送给所有迷茫的朋友们,愿我们在短暂的人生中活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