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文艺对话集读后感锦集

文艺对话集读后感锦集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5-04-15 16:51:00
文艺对话集读后感锦集
时间:2025-04-15 16:51:00   小编:

读完《文艺对话集》,感觉仿佛与文学大师们进行了一场深刻的心灵对话。书中收录了许多文学巨匠的精彩对话,让人领略到他们对文学、艺术的独到见解和深刻思考。这本书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的集锦,更是一次与大师们的灵魂对话之旅。

《文艺对话集》读后感(一)

读的这本是从单位的阅览室里借的,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定价九毛七。里面除了大希庇阿斯篇,其他都读过2、3遍了。但借书读书的过程仍是幸福的,因为它勾起了我那段泛黄的年少回忆。上中学的时候因为学业枯燥,对读书由爱转恨,总想象着:上了大学就好了,再不用读学习的书,倒是可以在图书馆里坐在心仪的女生旁边,安心欣赏她读书的样子。

谁知上了大学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书还是要读,习还是要学,却日渐没了兴趣。四年下来,每天都在磨洋工,要么就是踢球,但求考试通过就好。直到大二刚开始的时候,偶然得到一个在图书馆的兼职工作,每周两个下午,在那里帮忙整理图书。还书、上架,还干过移库的重活。现在想来,倒是一段很好的日子,也正是在那里,我又重新发现了与书的亲近感。

原来自己不理解的那些编码,慢慢都知道了他们所代表的意义,知道了图书分类的规则。从之前的晕头晕脑,到后来可以很快找到那本书应该在那里。能迅速的提借阅者找到他需要的书,是一种很有成就感的事情。而移库则很累,需要把整架整架的书搬上搬下,书库里非常闷热、气味难闻,有时简直想逃走不干。最厚重的就是字典和百科全书,简直能把人累死,一次只能搬几本。每次工作结束后,我们还会讨论今天遇到了一本什么什么书,有多重。偶尔自己也会挑选感兴趣的书借回去看看,也不会觉得有多麻烦。而图书馆里最大的秘密,就是借书卡。就像《情书》里面的情节,借书卡上面,承载着校园里那些陈年旧事。那些久远的年份,甚至在我出生之前,那些陌生的名字,不知道在何处肩负着何种使命。将他们整齐有序地罗列在一起的,正是同一本书。他们的生命未必会有交集,也可能会有交集,可能在某一刻在校园里擦肩而过,甚至可能会成为未来的同事、朋友。总之,就在借书卡上歪歪扭扭地书写着的岁月里,正是他们在阅读同一段文字,尝试理解同一种感受、获取同一种认识、寻找相似或不相似的问题的共同经历。可能他们带着同一个问题,在书中得到了不同的答案,可能他们带着不同的问题,得到了相同的答案。总之,在读者求知的路途上,也是人生的路途上,他们的阿里阿德涅线团就在这张小小的卡片上缠绕在一起。一个多么令人惊奇而又有趣的发现啊,也许不是每个人都能注意到。后来毕业前为了写论文,自己也借了很多书。因为在图书馆打工,所以有方便条件,可以直接到库里挑,要知道,这是博士生凭着介绍信才能有的福利啊。

一转眼离开学校已经六年了。工作后读了不少书,一是因为工作的缘故,二是因为学业的缘故,三是因为人生的缘故。也常常感叹自己曾浪费的光阴,今天却常常没时间弥补。读着、看着,也在良师益友的引导下,慢慢有了自己的价值取向和标准,也对读书和生活都有了新的认识。偶尔还会到阅览室借书,第一个习惯还是打开最后一页,看看借书卡上的名字和时间,看看某年某月,是谁在陪今天的我一起分享这段泛黄的时光。猜想也许熟悉也许陌生的名字今天在什么地方,在做什么;也回忆在他们与黄卷青灯相伴的时候,我在什么地方,做着什么,是否依然无忧无虑,是否曾经虚度光阴,是否为人生的困惑不解黯然神伤。时至今日,借书卡早就没了用处,借还书的记录变成了电脑程序中的几个数字符号,我们也更难去作类似的猜想和回忆,或者这种尝试本就是一种自欺欺人。因为,我们共同读过的那本书也只是万千拷贝中的一本,那些借书卡上没有的名字,反而可能同我们有着更为一致或相似的精神体验。

读书,因为我们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寻找答案。

1/3页

《文艺对话集》读后感(二)

阿里斯托芬说:“我说全体人类都只有一条幸福之路,就是实现爱情,找到恰好和自己配合的爱人,总之,回原到人的本来性格”。在此之前,他讲述了一个非常神奇的人类神话:从前人的形体是一个圆团,每人有四只手四只脚,头上有两副面孔……这样的人总共有三类,男人、女人、阴阳人。因为人类触怒了神,神把人截成两半,所以我们每人只是人的一半,一种合起来才见全体的符。每个人都常在希求自己的另一半,那块可以和他吻合的符。于是他认为因为我们本来是完整的,对于那种完整的希冀和追求就是所谓爱情。

我相信这个是我听说的最好的爱情的神话由来,不是被丘比特一箭穿心,更不是被月老红线牵引,只因我们曾经是一个人,现在我们就要找回被神劈开的另一半,回到最初的自己。然而我也明白,即使爱情的源头如此奇妙,我仍然无法相信这个就是爱情的真谛。

一如斐德若所言,爱神助人就善避恶,有道德的作用;尊敬爱神的人须全心全意,不惜牺牲性命,才达到爱情的最高理想。再如跑塞尼阿斯所说,爱神不只一种,应颂扬的是“天上爱神”而非“人间的爱神”,是心灵的爱而非肉体的爱;一切行为自身无所谓美丑,美丑因“做的方式”好坏而定,爱也是如此。此后在阿伽通那里,爱神得到了世间最尊贵的赞美:“人世间的和平,海洋上的风平浪静,狂风的安息,以及一切苦痛的甜睡”。爱神是集世间之大美与大善于一生的存在。

于是我不由涌起对无上真爱之向往,努力要抓住它,将这份桃花源一般的美好握于掌心。无奈它却是肥皂泡那样,五光十色,但一触即破。正如《歌剧魅影》中,我无法不相信克莉丝汀不爱魅影,她以为魅影是她父亲派给她的音乐天使,她以为魅影像天使那般拥有皎洁的光辉。然而她见到的是一副丑陋的面庞以及处于地底黑暗之处的他的居所。理所当然的她把身心投向了自己拥有显赫权势地位的青梅竹马的怀抱,她和魅影心灵交汇的爱情脆弱无比,恍如幻影。

所以我知道,一切关于爱情的光鲜表象都不是它的本质,它远远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美好,也正如爱神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美丽。

苏格拉底说:“一个人既然爱一件东西,就还没有那件东西;他想它,就是想现在有它,或是将来永久有它。”爱必有对象,爱情的对象是美的,故而美就是爱情所缺乏的,还没有得到的。既然爱神缺乏美,所以她不美。不过爱神并非单单是不美的存在,美善同一,所以爱神也不是善的。爱情那层绚烂的外衣终于被慢慢脱下。

听闻过女巫第俄提玛对于苏格拉底的教诲,我们也就明白了爱神介乎美丑、善恶,有知与无知。神与人之间的一种精灵,是丰富和贫乏的统一,总之,就是一个哲学家。她和我们少数人有着共同性,而非高高在上的神灵,甚至可以说是她是我们之间的一员。

明晰爱神的真实身份之后,对于爱情的本质也更为深刻。爱情其实就是想凡是美的善的永远归自己所有的那一个欲望,爱情的目的是在美的对象中传播种子,凭它孕育生殖,达到凡人所能享有的不朽。

爱必然是我们要达到不朽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我们人类的寿命何其短暂,不过光转几十年,也因此自古帝王多爱寻找长生不老灵药。我们在时间的冲刷下,从稚嫩到衰老,几乎是片刻的变化。很快便尘归尘、土归土。仿佛风中的裸岩,当最后它被千百年的风雨销毁得只余下泥土时,谁还能记得它昔日的形貌?它无疑被放逐在过去,永远被遗忘,永远地腐朽着。如果我们没有了爱神,我们便会同这裸岩一道,在过去腐烂殆尽。是故可朽者尽量设法追求不朽。达到不朽的唯一方法便只凭着生殖。

我和第俄提玛有着一致的观点:“我们通常以为每一个动物在它的一生中前后只同是一个东西。”但这个其实是不成立的,因为我们始终处于变化中。“可是他虽然始终用同一个名字,在性格上他在任何一个时刻里都不是他原来那个人。他继续不断地在变成新人,也继续不断地在让原来那个人死灭。”如此即使无法得到永生,依凭着生殖以后一代接替前一代,以新的接替旧的。新的个体必然与原有者相类似,所以可朽者得以不朽。

在第俄提玛的观点中,生殖力分为身体与心灵两方面。身体方面的爱的方式便是求生育子女,得到名字的久传,得到无穷的后世,以此令自己得以不朽。心灵方面的爱的方式便是创造,心灵孕育的东西就是思想智慧以及其他心灵的美质。一切诗人以及各行技艺中的发明人都属于这类生殖者,他们孕育了巴黎圣母院,他们孕育了诗三百,他们孕育了悠扬的歌谣……这一类的人,只有他碰见一个美好高尚而资禀优异的心灵才会五体投地去爱慕着。因其有着这样一个爱的对象,他自小便孕育着的心灵生殖能力带给他丰富的思想,而他们之间生育的子女比寻常肉体子女更美更长寿。他们的许多子女至今仍活在我们的生活中,他们是最最成功地获得了不朽的能力。

我无法忍受分辨不清爱情之种种,我不愿意因为爱情而变得迷狂。爱神的存在是让人们更为幸福地去求知。人生而具有一半兽性一半神性,因为爱神的缘故让人们拼命地淡化自己的兽性,逐步向神靠近。神是世上唯一不朽的存在,接近神性,也就让我们更为接近不朽这一人生终极。

2/3页

《文艺对话集》读后感(三)

柏拉图论美与文艺

——《文艺对话集》读书笔记

朱光潜先生编的这本《文艺对话集》收录了多篇柏拉图的对话杰作,有些是全译,有些是片段,大体上看都和书题中的“文艺”二字相关,集结了柏拉图的美学思想。若细按之,便发现这些对话可分为两大块,一块是论美,主要是《大希庇阿斯篇》、《斐德若》部分和《会饮》三篇,另一块是论文艺,主要是《理想国》、《法律》和《斐德若》的部分。除去这些,还有其他一些小篇,像是《斐利布斯》的节选这一篇,实在无足轻重,而《伊安》则较为有价值。《伊安》篇论灵感,认为诗人能够作诗是由于诗神的凭附,实际上是借用神话来讲艺术中的非理性元素。这一点在《斐德若》中也有论及。因此,本篇读书笔记就将柏拉图剖开,分别论述柏拉图论美与论文艺,并谈谈自己对柏拉图思想的领会和看法。

一 柏拉图论美

柏拉图实在是个高尚至极的人,他的哲学自始至终都透露出一股高贵的气息,其美学思想自然也不例外。

1、柏拉图论美的开端

柏拉图论美发端于《大希庇阿斯篇》。在这一篇对话中,苏格拉底和希庇阿斯辩论“美是什么”。希庇阿斯是一个诡辩者,他接连提出美是漂亮小姐,美是用黄金装饰,美是恰当,都不能抓住美的本质,反而使它溜走了。接着苏格拉底提出了几个定义,美是有用的,美是有益的,美是美是视觉和听觉产生的快感,但又都被苏格拉底自己一一反驳掉。经过一番辩论,“美到底是什么”这一问题始终没得到解决,最后作者柏拉图只好感叹:“美是难的。”

据朱光潜先生说,这篇对话作于柏拉图思想生涯的早期,反映了他当时思想尚不成熟,初探美而不得的思考过程。熟悉柏拉图哲学的我们一看便知,这个问题最后的答案一定是“绝对美”或者用柏拉图的哲学术语说就是“美的理念”。可此时柏拉图只能借苏格拉底之口,七拐八拐、曲曲折折地驳斥了几种回答。若是用柏拉图哲学的视角看,这些回答均犯了用具体事物来定义理念的错。殊不知这些具体事物均是片面虚幻的,只是水中月镜中花,而存于理念世界的理念美才是真正的美的本质。

2、《斐德若篇》与《会饮》中的美学路径

我们自不用管这篇对话中繁琐的论证过程,而只去看他发展了以后的美学思想。柏拉图的美学思想主要就是回答“美是什么”以及随之而来的一些相关问题。这些思想见诸于《斐德若篇》和《会饮》两篇中。依朱光潜先生,《斐德若篇》只有一个主题,就是论修辞术。但是我更倾向于把它拆成两半,一半是论文章,另一半是论灵魂与爱情。柏拉图的美学思想就寓于他的灵魂与爱情学说中。至于《会饮》这一篇,被认为是柏拉图对话的高峰。全篇可分为七小篇颂词,七小篇中有六篇是颂爱神,一篇是颂苏格拉底。其中苏格拉底所作的颂词,是柏拉图美学的结晶之作。

纵观《斐德若篇》与《会饮》两篇,就会发现这两篇可以勾连起来,串出这样一条线索:灵魂在天上关照美的本体——灵魂堕入人间——灵魂在人间关照美——灵魂复归于美——达到哲学境界。这就是柏拉图为我们勾画的一条美的道路,也即他的美学思想的大致路径。下面我就逐一阐述这一路径的各个步骤。

(1)灵魂在天上关照美的本体

这一部分见于《斐德若篇》中,其中多涉及柏拉图自己的神话思想,十分繁琐,诸如柏拉图将灵魂比作一人架二马以及灵魂转世学说等,在本篇读书笔记中都不能详尽,只能略去。

简单地说,柏拉图认为,我们人的灵魂之前都生活在天界,而在天界之时,灵魂时常向天外张望,见到天外的景象。在《斐德若篇》中,柏拉图是这样来描绘天外的景象的:

“就在这天外境界存在着实体,它是无色无形,不可捉摸的,只有理智——灵魂的舵手,真知的权衡——才能关照到它。因此,神的心思,由于从理智和真知滋养成的——以及每个能求合宜滋养的那种灵魂的心思,到了能见真实体的火候——见到事物的本体,就怡然自得,而真理的光辉就成为它的营养,使它发扬光大,一直到天的运行满一周,带它回到原点的时候。在运行的期间,它很明显地,如期本然地,见到正义,美德和真知,不是像它们在人世间所显现的,也不是在杂多形象中所显现的——这些是我们凡人所认为真实的——而是本然自在的绝对正义,绝对美德,和绝对真知。”(P122)

柏拉图在这里描绘的天外景象,就是他的哲学中的本体,也就是美的本源。在柏拉图的哲学中,现实世界只是虚幻不实的表象,只有理念世界才是真实的,而理念世界中的理念本体才是世界的本源。美也是如此,在现实世界中见到的美的事物,都只是表象,是虚幻的美,而只有到了理念世界中,才有绝对的美。柏拉图在《大西庇阿斯篇》中,运用辩证法未能得出的“美是什么”的结论,在《斐德若篇》中,已经得到了解释。

但只这么轻率的解释美的本源的问题还是不够,柏拉图的哲学不只是一种学说,更是一种修行,它不仅要告诉我们美是什么,还要告诉我们为什么要追求美,以及怎样追求美。

(2)灵魂堕入人间

而由于人的灵魂的缺陷,其不能一直张望天外本体,遂堕入人间,进入到人的肉体之中,与之结合。而灵魂本来的羽翼,最厌恶肮脏的肉体,因而一碰到肉体,就消失不见。因此,人的灵魂就不能再飞升上天。可是在柏拉图看来,灵魂本来是天上之物,下到人间来,虽然会遗忘天上的景象,但还能够通过某些手段回忆起曾经见到过的天外本体。这也就是柏拉图著名的“灵魂回忆说”。并且根据在天上时,见到的理念本体的多少,柏拉图还将堕入人间成人的灵魂分为了九个等级,其中见到本体最多的,是“爱智慧者,爱美者,或是诗人和爱神的顶礼者”(P123),也就是我们说的“哲学家”。在柏拉图看来,哲学家是最高尚的灵魂,而他的任务则是通过关照地上世界的诸多美好事物,也就是美的理念的摹本,来回忆起美的本体。换句话说,哲学家认识美,或者说,对美的真正的认识,一定要抛弃感官的刺激或愉悦,而要去寻求精神的满足。这是柏拉图的灵魂观背后蕴含的深刻道理,也是后世美学一致推崇的原则。例如,在康德那里,审美不涉利害,以及审美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都可看作是对柏拉图的这种思想的发挥。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则是,为什么柏拉图认为哲学家一定要回忆美的理念呢?还是因为只有美的理念才是最真实的美,才能给人的灵魂以最大的愉悦。柏拉图描绘:

“过去有一个时候,美本身看起来是光辉灿烂的…… 那深密教在一切深密教中可以说是达到最高神仙福分的;那时我们颂扬的那深密教还保持着本来真性的完整,还没有染到后来我们要染到的那些罪恶;那时隆重的入教典礼所揭开给我们看的那些景象全是完整的,单纯的,静穆的,欢喜的,沉浸在最纯洁的光辉之中让我们凝视,而我们自己也是一样纯洁,还没有葬在这个叫做身体的坟墓里,还没有束缚在肉体里,像一个蚌束缚在它的壳里一样。”(P126)

这里可以看出,在柏拉图那里,真实与美是同一的,哲学家为什么要追求美的本体,他的回答是因为这是最美的,而最美的也就是最真的,更是最好的。柏拉图的哲学中,真善美合一,这是古典美学最重要的一个特点。

(3)灵魂在人间关照美

灵魂回忆美要靠见到美在人间的摹本,而当灵魂见到美的摹本时,其想要占有之的冲动就为爱情,也即“Eros”。《会饮》中,柏拉图论述到Eros不是美,因为它想占有美,想要占有则说明缺乏,因此Eros是缺乏美的,但Eros又不是不美,它是介于美与不美之间,也介于知与无知之间的精灵,也就是“哲学家”。所以哲学家即为“Eros”,哲学家即是追求美之人。这里的论述是利用了Eros的多义性,在希腊语中,Eros既指爱情又知爱神,因此在这里时而作动词又时而作名词,不易理解。

这Eros见到爱的对象时,就会进入一种迷狂的状态。也就是审美状态,这是认识的美德第一层。柏拉图很早就意识到,审美活动是一种非理性的活动。用完全的主客二分的认识论视角,或者是科学观察的视角,都不能欣赏美,真正的对美的欣赏要是一种迷狂状态:

“有这种迷狂的人见到尘世的美,就回忆起上界里真正的美,因而回复羽翼,而且新生羽翼,急于高飞远举,可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像一个鸟儿一样,昂首向高处凝望,把下界一切置之度外,因此被人指为迷狂。”(P125)

这一段话可见迷狂是何状态,其中说明了柏拉图的审美是一种上升过程,由“见到尘世的美”到“昂首向高处凝望,把下界一切置之度外。”这一过程在《会饮》中有详细的描述。

(4)灵魂复归于美

柏拉图的哲学总有一种趋向,就是从天上下来又复回天上,其美学思路也是如此。《会饮》中,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具体说明了怎样从“尘世的美”到“上界的真实的美”。这可以算是一种修行方法,近似于中国哲学中的“工夫论”,是教人怎样进入哲学的宗教中去。

《会饮》中,苏格拉底假托女巫之口,认为人从幼年起,应先“倾心向往美的形体”,这是第一层次,先欣赏个别的美,“凭这一个美形体孕育美的道理”。然后第二个层次是人应当意识到“此一形体或彼一形体的美与一切其他形体的美是贯通的”,也就是看出美的普遍性,见到美的形式。下一步,第三个层次将自身境界提高,不再拘泥于形体之美,而将“自身的爱推广到一切美的形体”。第四个层次是连一切美的形体都不要关心,而要“把心灵的美看得比形体的美更可珍贵”。再进一步,第五个层次是认出“行为和制度的美”。最高的境界,就是哲学境界,即“进到各种学问知识,看出他们的美”。到了这一境界之后:

“于是放眼一看这已走过的广大的美的领域,。他从此就不再像一个卑微的奴隶,把爱情专注于某一个个别的美的对象上,某一个孩子,某一个成年人,或者某一种行为上。这时他凭临美的汪洋大海,凝神观照,心中起无限欣喜,于是孕育无量数的优美崇高的道理,得到丰富的哲学收获。如此精力弥满之后,他终于一旦豁然贯通唯一的涵盖一切的学问,以美为对象的学问。”(P272)

这是一种至高的境界,带有很强的宗教神秘体验的特征,也难怪柏拉图将哲学看作是一种宗教,还是一种深密教。在这种境界中,真善美合一,人的灵魂得到了最大的愉悦与滋养,获得了最高的道理,处于最平静的状态,这也正是哲学家们所苦苦追求的至高境界。这种境界,就是审美所最终要达到的哲学境界。所以在柏拉图那里,爱智慧者和爱美者都是第一流的人,因为他们本来同一,都会达到这种最高境界。在这里,柏拉图暂时甩开了他的神话理论,仅是用最终的境界体验来说明审美活动的崇高。柏拉图借女巫之口说到:“苏格拉底,这种美本身的观照是一个人最值得过的生活境界,比其他一切都强。”而且只有通过这种对美的本体的观照,说白了就是哲学思考,才能“邀神的宠爱”,“如果凡人能不朽,也只象有他这样才可以不朽。”(P279)

柏拉图不是凡人,其哲学也不是凡俗的哲学,柏拉图的审美更不是一般的审美,而是带着神性的,最终走向哲学的活动。读柏拉图的美学著作,不可不察这一点。

二 柏拉图论文艺

柏拉图论文艺主要见于两个文本,《理想国》与《法律篇》,多是涉及文艺政策,这里的柏拉图俨然是一位道德主义者和国家主义者。而另有一部分论文章,见于《斐德若篇》,多有趣味,一并述及。

1、柏拉图的文艺理论

(1)摹仿说

柏拉图最重要的文艺理论就是摹仿说,此理论影响之大,对后世影响至深。柏拉图对文艺多持批判态度,其中除了从政治出发的角度外,对文艺的批评多建立在摹仿论的基础上。

前文已经述及,柏拉图认为现实的感性世界并不是真实的,实际上只是虚幻的,而理念世界才是本体世界,换句话说,在本体论上,感性世界是依附于理念世界的。因此,感性世界的造物在真实性上是低于理念的,而文艺作品又是对感性世界造物的摹仿,因而在真实性上就又低了一层,感性世界的造物已经算是摹本和影子了,文艺作品只能算是“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和真理隔着三层”。

这一说法照现在的观点看,实在是相当的荒谬。柏拉图的这种看法,根本原因还是在本体论上。现在的哲学基本上不会再持柏拉图的理念论观点,即使认为感官世界是不真实的,也不会再悬想一个和感官世界相分离的,更加真实的本体世界了。因此,文艺作品不再是一个逐渐下降的,处在真实链条的底层的事物,而是逐渐上升的,对现实世界的抽象总结与演绎。另外,文艺作品也不再是对一个什么更加真实的本体的摹仿,这种观点,实在是一种僵化庸俗的自然主义观点。而且柏拉图认为摹仿有损真实,实在是因为柏拉图将真实实体化,并高悬于九天之外,而这显然荒诞不经。文艺作品通过其特有的作品的方式,将现实世界的种种现象,加以特殊化,但唯有在这特殊之中,才能见到对现实的更真实、更深刻的普遍理解。例如《红楼梦》,怎么能简单的说这部小说是对现实的简单摹仿呢?《红楼梦》凝聚作者心血,将其一生之感悟倾数融于其中,一来不是僵化的摹仿,而是有无限地活地道理凝结在其中,二来其虽有特殊性,描绘的是一个独特的故事,但其中又能看到无数人生的影子,正是于特殊中才能见到普遍的哲理。柏拉图是伟大的哲学家,在这一点上却荒谬至极。不过柏拉图之所以会这么看待艺术,和当时古希腊对艺术的整体理解不无关系。

在古希腊时期,艺术初创未久,古人对艺术的理解尚不是今日这番面貌,在古希腊艺术一词与制造无异,艺术家也等同于工匠之流,因此,自认为自己拥有智慧的柏拉图便十分不屑于这种制造活动,因为他们只是摹仿,不创造。但他的这种批评也几乎毫无道理,漏洞百出。若说在他那个时代,还没有后世如此杰出的画家,能在艺术作品中创造的话,倒还可以稍稍谅解柏拉图这种对柏拉图的摹仿论的批判,但是希腊辉煌的雕塑艺术,以及辉煌的诗歌传统,怎么能无视呢?虽然在《斐德若篇》中,柏拉图将诗神的顶礼者和爱智慧者并列为第一流的人,而将诗人放在第六个层次,似乎说明柏拉图对诗人中的一部分,也就是诗神的顶礼者还是赞赏有加的,但是哪些人算是诗神的顶礼者,哪些人只能算是诗人,也就是匠人呢?在《理想国》和《法律篇》中,大概可以看出,连荷马这种为后世代代敬仰的诗人,都只是摹仿者,看来在柏拉图那里,真正的诗神的顶礼者,就还是哲学家。在柏拉图那里,除了哲学家之外,其他的思考者几乎一无是处。这显然是相当荒谬的,柏拉图将所有优点都往哲学家身上揽,将所有有关真理的任务都交到哲学家身上,那诗人自然只能充当匠人了。这一方面与柏拉图的理念论密切相关,是将真实本体实体化后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是古希腊时代对哲学的整体理解所致。通俗的说,在古希腊,所有的好的学问都被哲学占完了。科学也是哲学,伦理也是哲学,世上的千千万万的道理都归了哲学。这和现在的理解大不相同了,现在的绘画中有哲理,音乐中更是有哲理,甚至摄影中都有哲理,更别说诗歌,其中蕴含着深刻的智慧。再者说,这些艺术中,都蕴含着美,蕴含着人类丰富的情感。怎么能轻易抹杀?柏拉图在这里也是充满了矛盾,他一方面贬低这些所为的“摹本”,但另一方面,如前所述,又把这些摹本说成是个别的美,是通达最终境界的必经之处,那它们到底是美还是不美呢?

柏拉图对摹仿者的批评也是相当值得商榷。在《理想国》的第十卷中,柏拉图将摹仿者斥为低劣者。他大概有三条罪证。其一,正是上文已经驳斥过的摹仿论,不足为论。其二,则是认为摹仿者其业不精,不符合理想国中的各司其职的理想。在柏拉图看来,一个人只能有一个擅长的工作,也只能专长一个领域。而摹仿者,这里以诗人为例,则常常摹仿各行各业,画家也是,常常画一些自己不懂的事物。所以柏拉图觉得这些摹仿者必不懂自己所摹仿之事,只是在说谎。柏拉图的这种理论是在荒谬透顶,他完全歪曲了文艺作品的意义。难道描述战争的诗人非得是作战勇猛的将士才行吗?此种谬论,归根结底还是由于柏拉图的本体论和他对文艺摹仿现实的僵化理解。柏拉图列举的第三条罪证就是文艺作品败坏风气,这一条要到后文才能述及。

(2)论文章

柏拉图关于文章的理论十分有趣,见于《斐德若篇》后半部分,是我个人认为他的文艺理论中较为杰出的部分。柏拉图一向以驳斥诡辩派为己任,《斐德若篇》也是如此。柏拉图首先是驳斥了诡辩派文章搬弄是非,颠三倒四的论证方式,归根结底,诡辩派是先笃定一个可真可假的观点,然后不论其真假,就用尽各种方式为其辩护。这种文章自然为柏拉图所不齿,他的文章方式与苏格拉底一脉相承,用的是先下定义,然后使用辩证法,排除迷雾,最后获得真知。这自然是一套更为高妙的行文方法,这一套辩证法在柏拉图手中用的出神入化,他的各大对话中均可见其高妙。但在我个人看来,柏拉图的文章论有趣之处还不在此,而是在于他对文字的观点。

柏拉图认为最好的文章并不是写下来成文字的文章,而是写在心灵中的文章,其次是口说出来的文章。《斐德若篇》中,柏拉图这样形容心灵中的文章:

“它是高尚的。亲爱的斐德若。但是我想还有一种消遣比这更高尚,就是找到一个相契合的心灵,运用辩证术来在那心灵中种下的种子,这种文章后面有真知识,既可以辩护自己,也可以辩护种植人,不是华而不实的,而是可以结果传种,在旁的心灵中生出许多文章,生生不息,使原来那种子永垂不朽,也使种子的主人享受到凡人所能享受的最高幸福。”(P172)

多么美好,柏拉图论心灵的文章与古今圣贤有异曲同工之妙,中国的圣人们向来是不立文字,孔子老子等皆如此,还有佛教经典,多是记录佛的话语,禅宗经典亦是如此,王阳明的《传习录》也是记录阳明先生的言性。看来述而不作是古今圣贤们的共识,包括柏拉图也是如此,柏拉图的对话据说都是用作讲课教案。

而对于写成文字的文章,柏拉图认为其无非有两个功用不过,一个是避免遗忘,一个是自己消遣,而这是一种高尚的消遣:

“这小花园里的文章,如果他写的话,也只是为着消遣;可是当他真正写作的时候到了,他就把所写的看作一种备忘宝库,既防自己到了老年健忘,也备后来同路人的借鉴。他会怡然自得地看着自己所耕种的草木抽芽发条。当旁人在旁的消遣中找乐趣的时候——例如饮食征逐之类——他却宁愿守着我刚才所说的那种消遣,他的毕生的消遣。”(P172)

从中可见柏拉图高尚的人格。

2、柏拉图的文艺政策理论

柏拉图是我十分敬重的一位哲学家,虽然他的文艺理论我多有不赞同,但是究其本源之后,也还可以表示理解。但到了他的文艺政策理论这里,我就完全不能接受他的主张了。柏拉图的文艺政策理论,完全是持一种国家主义、道德主义立场的育婴理论。

柏拉图的文艺政策理论主要见于《理想国》第二、三、十卷,以及后期的“第二理想国”《法律篇》中。他的理论可以归结为这几条:一、列举诗人罪状,宣布驱逐诗人;二、实行文艺审查制度,由国家完全控制文艺事业;三、文艺要起到教化的作用。

柏拉图认为,诗人培养发育人心中低劣的部分,摧毁理性的部分,激发人的情欲等等,反正就不是好人。诗歌中所描绘的神与英雄都不完美,时常犯错,不能正确的教导小孩子。而教育是柏拉图极为看重的。柏拉图的理想国,最重要的一帮人就是护卫者,也就是士兵。这帮士兵是从小就被挑选出来的杰出人才,对他们的教育是城邦的核心所在。他们一定要正义、勇敢、聪明、节制。而柏拉图觉得,诗歌不仅不能帮助他们,反倒会害了他们,所以柏拉图一定要将诗人驱逐之而后快。并且柏拉图觉得,以后的文艺作品,国家要设立一套审查制度,亲自把控,只许说好事,不许讲坏事,以免教坏了小孩子。

且不论柏拉图对诗歌的评价是否正确,单说他的这些主张,其中透露出了两种倾向,一是国家主义,二是道德主义。柏拉图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国家主义者,一切政治挂帅,国家先行。他评价文艺作品,完全是从国家的立场出发,对国家有利就是好,反之就应该从理想国中赶出去。这和他在其他对话中透露出来的思想完全不同,在《会饮》中他还在“凭临美的汪洋大海”,在《理想国》与《法律篇》中变了样子。他还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道德主义者,他觉得所有的文艺作品都应该表现高尚的道德。这在很大程度上和他的理念论有关,因为我们常用“艺术作品应该反映现实”来驳斥这种道德主义的观点,但是在柏拉图那里这一种说辞根本不成立,因为他本不觉得现实世界是现实,他觉得天上的才是真实的。

其实说到这,我觉得柏拉图还是最爱看样板戏,这就足以说明问题。其实,他的出发点未必就不是好的,他看到雅典风气不纯,世风日下,暴民政治还害死了他的恩师苏格拉底,这给他的人生投下了长长的阴影。所以他设计理想国时,想通过自上而下的手段消灭这种不良风气。但是历史证明,这么做既天真且可怕。而且培养道德绝不是这么个培养法儿,文艺作品整日唱颂歌,培养出来的孩子绝不是高尚,而只是幼稚的,这不是培养英雄的做法,而是培养巨婴的做法。孩子不会因为听了描绘黑暗的诗歌而变得黑暗,相反,他往往会变得嫉恶如仇。而一个整日听颂歌的小孩,不会多有道德,相反,他会很傻。这么简单的道理,柏拉图怎么就想不到呢?虽说在古典时代真善美是合一的,美的作品就是善的作品,表现美的文艺作品也就是善的,但是我一点也不觉得柏拉图的文艺政策彰显了这一点,且不论他的观点在具体操作时会带来多少罪恶。

三 结语

仓促成文后,回看全文,倒发现将这篇读书笔记分为两段,前半段写的认真,将柏拉图的美学,多溢美之词,后半段写的潦草,且愤慨,多批评柏拉图的文艺理论。这大致符合我阅读完全书后整体的观点,柏拉图似乎有两幅面孔,在谈美时,他是一位高尚的哲学家,但在谈他的理想国时,又变为一个惹人讨厌的立法者。

我一直觉得,《西方哲学史》中一段对柏拉图的评价极为传神:“柏拉图是一个诗人和神秘主义者,也是哲学家和论辩学家。他以罕见的程度把逻辑分析和抽象思维的巨大力量,同令人惊奇的诗意的想象和深邃的神秘情感结合起来。他的品格是高尚的,他出身于贵族,气质也有贵族的派头。他是一个坚决的唯心论者,敌视一切卑下和庸俗的东西。”

3/3页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