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不属于我们的世纪》读后感100字

《不属于我们的世纪》读后感100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10-20 05:05:54
《不属于我们的世纪》读后感100字
时间:2024-10-20 05:05:54   小编:

不属于我们的世纪读后感第一篇

还没看完就想写书评,第一本让我深深喜欢并感觉真实到可怕的感觉。同情艾德,心疼艾琳。看完以后,深深觉得,爱就是陪伴,艾琳回到自己曾经的家,那些可笑正常,生活的琐碎让她那么熟悉和向往,可惜再也回不去了。而他们的儿子即使会一样遗传父亲的疾病,但只要孕育了新生命,就有希望。希望是一切美好的开始。

不属于我们的世纪读后感第二篇

还有最后几十页没办法一口气读完,感觉从这本书读到了真实的世间百态,人性之间的微妙变化,欲望和真实情感之间的挣扎,体会最深刻的还是埃德在疗养院的病友,不管以前有多么落魄或者优秀风光,当生活不能自理,就如同独自走上归途,忽明忽暗,孤独也清醒。那种无助感现在能体会,但也只是当下的体会,如果人在那样的年龄和阶段,内心会是多么绝望和无奈。但是至少没有进疗养院之前艾琳做的很好,试问身边能做到的人多吗?所以生活中的欲望和人性其实不能一概而论,需要博弈,也需要适度的平衡。

不属于我们的世纪读后感第三篇

是英语老师推荐的,原本推荐的是英文原版,奈何功力尚浅,还是去找了中文版。

看完了这本书,身心是轻盈的,细节与关键真实却又不过于凝重,现实却又不刻意摹临,人物很丰满。

对于老年痴呆症有了很深的印象,原本以为肉体上的死去便是最可怕的终结,没曾想到失去记忆的能力是更加得可怖,忘记那些自己最亲,最爱,最想共度一生,与之相伴的人,是更加令人难以忍受的经历。

一点点忘记,是不是一点点死去?

原来记忆,存在于自己身上,以及他人身上的,才是自己活过的证据。

致永恒——

不属于我们的世纪读后感第四篇

第一次读这种家庭小说,阅读体验从置身事外——试图寻找小说的主题,到沉浸其中——不断权衡主人公在矛盾中的选择,再到“如此生活三十年,直到大厦崩塌”——与艾琳和康奈尔共同感受有关是丈夫,也是父亲得了阿尔兹海默症后带来的无法回避的苦楚。

通过血脉得以传承的不仅是疾病,文化环境和家庭教育所塑造的精神,会在一代又一代的人与人的结合中被融合、变异,成为个人的历史,家族的史诗。

不属于我们的世纪读后感第五篇

有位著名的史学家说:“我们并不沉湎于过去,但过去却纠缠着我们不放。”

如果你在我死去的时候还没能搬进一栋房子里去,我做鬼也不会放过你的。——麦克·图穆蒂

图来自网络

不属于我们的世纪读后感第六篇

昨天深夜看完了这本小说,室友听见我扯手纸的声音,问:“你哭了?”

“我在擤鼻涕。”我说。

其实不是,我在哭。我哭得停不下来,我觉得好疼,真的好疼。

但我也知道,有些痛苦只能一个人去体会,无人能分享。就像艾琳最终没有去和那个哭泣的女孩说些什么,我也选择了保持沉默。

我们总是幻想着生活是无比美妙的,但它不是,它和我们每个人一样并不完美,它有无尽的痛苦。当你到达巅峰,等着你的只有下坡的失落和恐惧,而你却对自己走过了巅峰的时刻一无所知。最终迎向所有人的都是一片虚无。

生命无意义,但我仍不悔。

不悔与你相识、相守、相思,记忆里每一个有关你的瞬间都熠熠生辉,那是我一个人的英雄梦想。

即使你不再记得,即使你已经离开,只要我记得,只要我还在。

我们就一直都在。

所以,纵然要坠落地狱,也愿与你共饮此杯。

We are not ourselves.

We are everything.

不属于我们的世纪读后感第七篇

想象你自己正身处一场越野比赛之中,今天的步伐有些艰难。所有人都超越了你。你很疲惫,睡眠不足,饥肠辘辘,垂头丧气,已经准备好了迎接失败。你向生活索求多少,生活就会给你多少,可也有某些东西是它给不了你的。今日的胜利就是其中的一种。除了这一次的失败,今后还会有更多的失败尾随而来,但也有更多的胜利在向你招手。你活在这世上不是为了计较得失,而是为了去爱和被爱。不管你是否垂头丧气,心中都还有爱。不管你是否完成了比赛,也都会有人来爱你。 我希望你能够从我的身上获取力量,记得我曾经是如何珍视你、为你而活的。当你感觉这个世界充满了俯视自己的巨人,当你感觉仰着头成为了一种挣扎,我希望你能够想起生活中除了成就还有更多的东西值得你去追求。做好人、做好事,一切都还是值得的。”

一直在忙忙碌碌,却忘了人生只是简单要或不要的问题。艾琳要的是功名利禄,而埃德追求的则是工作责任与爱,在得知埃德生病失去自理能力和心智以后,艾琳不离不弃照顾他到最后,在意料之外,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

不属于我们的世纪读后感第八篇

一个女人,半个世纪,支离破碎的美国梦。看了很多西方的著作,我渐渐怀疑这一切都只是西方的意识形态病毒。出于主动的,叫阴谋,被动的,是来自于文化本身的差异性,显然后者更可怕。一个爱尔兰家庭,在美国扎根,融入新秩序,成为美国人,搬去新社区。旧社区被印度人占领,重复着他们的故事。对美国来说,这是过去,也是将来,一代代人的美国梦,他们来自四方。想起广州领事馆的那句话,We the people of USA,这个united本身就是华夏五千年文化最大的对立面,集权专制是东方文化的根。但时代在变,人类也不过是沧海一粟,who cares。当深二代思考着中国人和华人之间的差异性,当小区的僵尸车越来越多,曾经的深圳人走了,又有多少人漂泊深圳,想扎根于这座又爱又恨的城市。八九十年代,春天的故事,有希望有理想有憧憬。而如今,美国依旧地广人稀,深圳早已人满为患。没钱没时间,甚至没多余的精力去怀疑人生。财产婚姻甚至爱情,对大多数无法拼爹的人来说是一种奢望。一心想改变命运,却被时代抛弃,留在家乡的闺蜜嫁了人,过上了幸福的小日子。没有大城市的喧嚣,不拥挤不烦躁,看看电影唱唱歌,没事发发朋友圈,而来了就是深圳人的却没完没了加着班,还要抽空去相亲!一年到头忙成狗,全部用来交房租,也许看了《不属于我们的世纪》,会特别有感触吧。平平淡淡才是真,送给深漂的你们。

不属于我们的世纪读后感第九篇

600多页的厚厚一本,将近60万字,花了两个下午的时间读了一大半,实在读不下去了。本来我超级期待这本书的,毕竟这本书的作者是文学与艺术双硕士学位,用了十年时间来写这本书,而且还一经问世便获赞誉无数。但说实话,我读得真是提不起精神。 我想这个作者估计是生活比较顺利和安逸的,因为他根本就不懂生活中真正的辛酸是什么,书中起码一半时间都是在写些“不值一提”的事情。也许他是想“平淡出真知”,但我真的觉得有些“小题大做”和“肤浅”。

最让我喜欢不起来的就是女主角艾琳。她的很多价值观,我真的不敢苟同。从小,她就希望能住进大房子里,这一点无可厚非。但她想到的方式就是嫁给一个有钱男人。她讨厌自己的出身,巴望着能嫁给一个好男人,换一个“高贵”的姓氏。她只看到自己的“悲剧”,不能理解别人的苦痛,她以为那些住在大房子里的人就该快快乐乐,否则就是矫情。她在结婚前送了未婚夫一块名表,未婚夫向来节俭,便拒绝了,而她竟然想“悔婚”,觉得她丈夫“寒酸”。她理解不了丈夫想要“教书育人”的理想,一心只想着赚钱,还觉得丈夫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做事就是不负责任。当她的房东遇到经济上的困难,不得不将房子卖给她时,她即刻提出几个条件,让我觉得她真的毫无人情味。她既庸俗又市侩,我唯一看到的她的优点就是,她能在她丈夫老了以后多点包容,并且真的很爱她的父母和儿子。

她就是一个太普通的女人,满身的缺点,而这缺点不是那种讨人喜欢的缺点,也不是那种让人恨得牙痒痒的缺点,所以,我觉得这个人物塑造得算不上成功。

而这本书,我也觉得普普通通,评价虚高了。

不属于我们的世纪读后感第十篇

今天读完了这本书,特别的想写一些感受,一家三口的家庭小说既真实又很生活化,男主人埃德在患病后内心的挣扎和焦虑,对生活的片刻珍惜,对工作不舍的负责态度,对家人隐瞒病情的做法,对妻子和儿子的一切都要记在脑海里的行为,让人心疼和心痛,让我不禁感受到了男人责任,宽广,与坚守爱的承诺。妻子艾琳,生长环境的原因让她迫切想要拥有更高品质的生活,她努力,向上,美丽而又有魅力,而当她真正拥有心满意足的房子同时她那种失望感不禁让我自己内心深处颤抖了,因为我在换位思考了自己,人都有虚荣心态,而我自己也有,只是身在其中看不清,看不懂,艾琳有了好的房子而失去了曾经的温暖,失去了太多温馨的回忆。这也是小说最后已成为年岁近六旬的艾琳孤独的回到老房子看看的原因吧,她是在搜寻与感受老房子中她与丈夫的一切。她内心肯定是懊悔而又悲伤的,艾琳在用心照顾丈夫的时候让人能够感受到爱,感受到她的艰难,女人挺起了一个家,她在努力维持这个家庭,经济的负担,生活的捉襟见肘,心里的压力,都体现出了这个女人坚强和执着的一面。但是她的一次出轨我想也是长久以来的心里压力和精神孤独。但是能够看出从始至终她都无疑的深爱着自己的丈夫,她也有对生活的无助,虽然我看到这时感觉有些懊恼为什么?但是结合生活想想,也并并非不能理解。儿子康奈尔,他也在懊悔中渡过了三十四岁。懊悔他在不知道自己父亲患上老年痴呆症时一些奇怪行为的嫌弃、不理解与抱怨。懊悔他没有与父亲留下太多记忆,懊悔自己在父亲生病严重的时候没有去用心的照顾他而是更多的嫌弃和抵触心态任由自私的去放纵自己,最后看到父亲的信多少我都感动的流泪,父亲无论何时都在鼓励自己的孩子,最终欣慰的是康奈尔延续了父亲的职业,延续了血脉,延续了爱……

不属于我们的世纪读后感第十一篇

这本书我之前看过一遍,是本沉重的书,我既被书吸引,又害怕,于是匆匆的翻完了。这次,又机缘巧合的下载,翻开便被再也放不下,于是下定决心认真去看。

我说害怕,是因为自己过早的出现了衰老,不仅仅反映在身体的关节稍微活动二下便咯歧咯吱响,更在于,我的记忆力明显的退化,经常出现人物品和地点等到嘴边,却怎么都说不出名字的情况,是的,经常。我一直在职场很努力的混人耳目,让很多人没有发现,也一直很心虚。

自然而然的,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会对号入座,仿佛看着我自己病、衰。

这是一本工笔画式的书,我喜欢这本书的原因最主要在于作者的这种叙事方式,她不疾不徐,冷静客观,始终中立。她不夸大,不情绪化,不浏刻意煽动情緒和渲染氛围,不评判是非真假,只是这么平平淡淡又面面俱到的陈述。她常常在把主要的事情叙述之后,又似乎意犹未尽,不经意的再接着把枝枝节节细细的描画,把角落放大,让你看个清楚——这就是我的生活!

原生家庭让她早熟,并使她早早的对未来的生活有模糊的企盼。她勒劳、努力的去生活,她给自己设立目标,从没想过去依靠别人。虽然生活让她失望,但她从来不怨天尤人,只是接受,并且努力去做的更好。她受到诱惑、渴望轻松的生活,但是从来不忘记责任和心中的爱。

这本书的情节并不曲折,也谈不上感人,只是讲述一个坚强的女人的平凡生活,她不犹豫、不退缩,承担责任,努力的去生活;讲述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如何从心理上被击垮,又如何一步一步从生理上走向衰老,带给自己和家人无尽痛苦和麻烦的故事。

但却让我动容。

不属于我们的世纪读后感第十二篇

刚开始时,觉得这本书过于注重细节的描写,以至于内容冗长节奏缓慢。 后来静下心开会慢慢的看,认真的读每一个词的使用,每句话的衔接。就这么一直慢慢的看,突然想到自己从没想要放弃读这本书。而后开始感叹作者一定是一个无比注重生活、并且会生活的人。以至于能把生活中的事情食物巨细,以及内心描写能做到如此这般的缓缓到来,并让人想要继续读下去。

相对于艾琳和埃德之间相互支持的静静的爱,埃德和康奈尔之间的低沉的父子情更是能深扎我的痛处。尤其是在埃德死后一年,康奈尔有机会拿到父亲写给他的信时。仿佛是这种一直低沉的受到压迫的爱的一种宣泄嘶吼。“我挚爱的儿子,你对我来说意味着全世界。” 只有这信中的最有依据,父亲才向儿子向全世界大声的喊出对儿子的爱,而平时以及信的通篇,他都是在向儿子传达生活的经验和最正的三观。让我一次次的看到了自己的爸爸,好像是我爸爸在向我慢慢道来,“你活在这个世上不是为了计较得失,而是为了爱和被爱。不管你是否垂头丧气,心中都还有爱。不管你是否完成比赛,也都会有人来爱你。”这可能就是每个父亲对孩子最大的期许,不求你又多么大的成就,生活中还有更多更重要的东西,比如爱。

埃德也曾在自己意识还清楚的时候对康奈尔说,“我永远都会知道你是谁,我想你保证。即便你以为我已经忘了,即便我看上去已经忘了,我还是知道你是谁。”

与父亲这种爱行程鲜明对比的,是康奈尔的爱无能,他无法在父母双方受到身心折磨的时候,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而是选择一次次的逃避。能想到直面这些苦难和挑战时,人的本能或许是出逃,但看到他作为唯一的儿子,没有能力承担也不敢承担这份责任时,实在让人心痛。。。

不属于我们的世纪读后感第十三篇

一部描述美国中产阶级生活的长篇小说。没有醍醐灌顶的名言警句,没有一波三折的剧情。只能说很现实很现实的一部小说。从主人公艾琳的童年开始描述,一直到儿子结婚生子。艾琳的母亲为了追求理想的生活从爱尔兰移民到美国,通过出卖劳动力做一些最底层的工作并没有帮助她实现自己的理想,贫困夫妻百事哀,流产作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彻底打倒了这位母亲,从此她就一蹶不振开始酗酒,艾琳小小的年纪就开始料理全部的家务。母亲对大房子以及上层社会悠闲生活的向往也渗透到了艾琳的骨子里,成为艾琳的生活目标。

艾琳最终拥有了一座大房子,偶尔也可以去餐厅犒劳一下自己,但是她的一生可真是辛苦啊,她从事护理工作,劳动强度很大,当丈夫得了老年痴呆症以后,她为了还房子贷款、供儿子读书、挣得自己的退休金50多岁的时候还在工作,她一定要工作满30年才能挣得足够的养老金,曾经的下属变成了自己的上司并屡屡为难艾琳,但是她已经不在乎了,晋升对她也没有吸引力,工作满30年才是她的终极目标,别的都是浮云。但是当她实现这个目标的时候并没有她想象的那么开心,因为工作已经成了她生命中的一部分。

弗吉尼亚的生活才是她理想中的生活,弗吉尼亚要不艾琳笨很多,但是她出身好,做到哪里都自带光环,大房子不需要自己挣,连老公爸爸都给安排好了,生活没有在她身上留下任何不好的痕迹。我猜作者安排弗吉尼亚的角色就是暗示着艾琳梦想中的人生吧。

这部小说说的是中产阶级的生活,我从中看到了自己生活的轨迹,中产阶级,不上不下,自己想要的一切都要靠辛勤的劳动。但是劳动也分上下等,艾琳父母也很辛苦,但是并没有让自己过上体面的日子,艾琳夫妻两人的辛勤的智力劳动才会过上稍微体面的生活。

不属于我们的世纪读后感第十四篇

很久没有看大部头的小说了,一方面是工作忙,另一方面这种忙也让人心静不下来。拿到这本书,在书架上放了大概半年之后,我终于翻开了。第一页,我就走进了故事里的画面。大块头麦克坐在酒吧里像一个意见领袖一样,吸引着全部人的目光。麦克是女主人公(我)的爸爸。谁不幻想着,自己能有这么一个身体强壮,又有脑子和魄力的爸爸呢。

但是故事并没有按照我期待的方向发展,小说的时间轴很快就翻到了爸爸老去的时刻。作者真是笔力惊人,就那么短短几页的描述,你仿佛亲眼目睹了一个正直壮年的爸爸,以一种残酷的加速度,在你面前迅速衰老、颓败。不管多么强大的灵魂,都对抗不了时间,都只能困在一具注定会腐朽的躯体里,强迫自己接受这个身体的一切变化,包括死亡。妈妈抽烟、爸爸酗酒家暴。你依稀看到了一个悲剧家庭里,必备的一切因素。但是你也忘不了,在主人公爸妈还年轻的时候,他们相爱的片段,他们把远道而来的亲戚们,一个个安顿在这个小小家庭里的妥帖和热闹。 这不是大块头麦克一个人的人生故事,而是绝大多数男人一生的缩影。你会达到某种成就、获得一部分人的认可,组建一个美满的家庭,有一个乖巧的孩子。幸福人生的要素,你一个都不缺。那故事是在哪个拐点开始走向悲剧的呢?是酗酒吗?是贫困吗?这些都只是表面,深藏在表象之下的,是时间的流逝,是必然的衰老。

王小波说,人一切的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这句话并不是说,有能力的人就不会痛苦。我的理解是,某种程度上来说,人的本质就是无能,痛苦是宿命,而幸福是奖励。且不说面对必然的衰老和死亡,这些大命题。就说人类还没能攻克的那些疾病;真实的人性中蕴藏的那些黑暗;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等等;在现实生活中,这些都是让人束手无策的痛苦。而故事到了这里,真正的男主人公出现了,他人生的起点,比大块头麦克要好多了。就像是我们的父母60、70后都曾面临过巨大的物质匮乏,而我们面对的,则是选择太多。

未完待续

不属于我们的世纪读后感第十五篇

读外国人的书时是无法用中国人的思维和语气去理解的,全篇读下来我总是以一种十分低落的心思去看故事情节的发展。

看了书开头的简介,知道了艾琳的丈夫得了老年痴呆,所以读书的过程中就好像一直在等待这个情节的出现。

艾琳从小看着自己的父母以一种很不和谐的关系相处,母亲一根烟一根烟的抽的时候,她内心其实是十分厌恶的,也是她后来特别讨厌看到别人抽烟或者自己抽烟的原因。这本书从艾琳小的时候开始描写,那个时候的艾琳的形象是有活力的,尽管她很成熟的处理一些事情,但那毕竟是个小女孩。但是描写到后面她结婚 、生子 、变老,她有时候的举止完全不像年龄所应该拥有的,印象深刻的是她有一次走在社区的路上,被迎面来的一些年轻人撞到,她深思熟虑,还是和这些比自己儿子还要年轻的人理论起来,那个时候她正在经历独自找房子想搬家的忧虑中,她其实是把脾气释放了出来,有了委屈想倾诉但是没办法摆脱生活带来的无奈。很真实,就好像看到了我们每个人的影子。

到后来埃德被查出了老年痴呆,我看着艾琳从心里接受,和一点一点煎熬的过程。康奈尔在我看来是一个不负责任的人,这是他的爸爸,那个从他小时候开始就照顾他爱他的人,但是他却嫌弃他。他逃避照顾他,不耐烦的态度,每一个举动在我看来都是很让人不屑的。艾琳就是在这样的情形下独自去承担和承受照顾埃德和帮助他的任务。她心中有对埃德的爱,他们经历了二三十年的时光,在她心里,埃德是一个可以让人依靠的人,而现在这些事情都得她独自承担,她很孤独。

看书的过程中,我时不时会代入自己,如果我的亲人出现了这样的状况,我能做到的会有多少。我的第一感觉,崩溃。对,这些事情没有发生在我们的身上,我们就只是一带而过,但是细细去想想,生老病死这种人生常态真的摆在你面前的时候,你该如何面对。我要接受他要离开我的事实,这就像是一件命中注定的事,它必然要发生了,而你必须接受它,但是你的内心又是十分恐惧的。

书里面有很多话有人生哲理,匆匆看完囫囵吞枣般,但是感触很深。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