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脱口秀演义》是一本描写中国脱口秀发展历程的书籍。通过作者的独特视角和生动描述,读者可以深入了解中国脱口秀的起源、发展以及影响。书中不仅有精彩的故事和趣味的细节,还有对脱口秀文化的深刻探讨和思考,让人对这一形式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中国脱口秀演义读后感篇一
本书算是一本推广脱口秀/单口喜剧的书籍,从脱口秀的字面意思、起源开始说起,看得出来国内脱口秀蓬勃发展主要是从疫情前后一段时期,和时代背景也有很大的关联,人们在家的时间长了,对线上节目的需求就更多了,网剧也是这段时间发育成熟。在生活中尝到了更多的苦,一般也希望在虚拟世界中有更多笑料能治愈自己。
演义这个字颇有意味。本书并非是章回体写成的小说,反而更偏散文或记叙文,记录了一些从作者个人视角看到的与脱口秀相关的人与事,较为零散、琐碎,圈外人看起来并不成体系,记忆点也不是很多。但其中也有一些圈内人才知道的小细节,让人管中窥豹。脱口秀节目表演者表演的不一定是自己写的段子,节目会向写手征集段子,随着脱口秀行业发展起来,写手能靠这些有不错的盈利。节目前也会有读稿会,帮助编剧、表演者修改段子。
作者比较有真性情,想客观描述他视角下的脱口秀,这让其中一些故事显得颇为功利,表演者聚集在一起的团队不太像志同道合之辈的信仰团队,分分合合更多的是出于个人利益、商场上的一些缘由,生活也需要生存,倒也无可厚非。
中国脱口秀演义读后感篇二
当我们提到演义的时候,第一想到的一定是小说。因为既然是演义,一定会有一定的虚构的成分。但对于刚刚出现在我国不久就迅速火爆的脱口秀又有什么可以演义之处呢? 所以我们正在阅读的这本《中国脱口秀演义》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演义,他是一位资深的从业者洛宾对于中国脱口秀过去道路的详细梳理和还原,让我们去详细认识中国脱口秀这一行业是怎样从过去的一片空白走到现在的风生水起的。
至于作者为什么用演义概括这本书的名字,除了作者在网上发表这些文章之时本就用着这一名字之外,可能更为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所书写的脱口秀行业其实也是一个江湖,也有着各种各样的“纷争”,作者代表的是一家之谈,无法做到完全的真实,因此用演义来概括可谓恰到好处。
那么在这本书中我们能够了解到关于脱口秀怎样的过去呢?作者从脱口秀这个名字开始讲起。从本质上来说,脱口秀这个名字是一种错误的使用,我们熟悉的脱口秀演艺形式并不是真正意义上Talk show,而它被翻译成单口喜剧也许更合适。
可是单口喜剧天然有着它的认知误区,比如四字名字不容易被记住,比如它很容易与相声之中的单口混淆,当然更为重要的是它没有得到认真的推广。所以现在在中国我们已经习惯了脱口秀这一名称,既然已经约定成自然也就没有必要再改变了。
为什么说脱口秀现在已经非常火爆了呢?其实我们非常熟悉的一系列搞笑娱乐节目,比如《吐槽大会》等等都是以脱口秀的形式完成的,脱口秀已经占据了中国喜剧的半壁江山。在这个过程之中必然诞生了一大批资深行业从业者,而他们其实也隶属于一个个的俱乐部,正是他们的努力才成就了脱口秀现在的地位。
因此对于中国十几年脱口秀行业的梳理,这些人物,这些俱乐部也必然是这本书关注的重点,我们熟悉的那些脱口秀人物、脱口秀俱乐部也都成了作者详细介绍的内容。作者作为一个行业从业者,必然与这些人物都有着一定的交集,而他的介绍也当然从自己的认知角度来完成,也就让我们能够对于我们熟悉的那些脱口秀演员有了另外的一种认知。
而且在作者与这些人物的交流过程之中,必然会有着一样的观感,有一些会成为朋友,会成为行业道路上的助力者,但也有一些呈现出来的关系并不那么友好,这也同样让我们看到脱口秀江湖最真实的状态。 无论我们是否喜欢脱口秀,那些熟悉的脱口秀演员都已经深入我们的生活,所以不管我们是想对于这一行业,抑或想对于那些演员有所了解,想探索他们背后的真实故事,我们都可以阅读这本《中国脱口秀演义》,走进脱口秀资深从业者眼中的脱口秀历史,开启对于这一领域详细的了解。
中国脱口秀演义读后感篇三
书很薄,小开本,单手可握,但相对于脱口秀的历史,已经不薄了。当然,书里主要也不是讲脱口秀演员们的故事,是关于作者本人的一些演义,应该算是作者本人所见所闻的演义,而不是脱口秀的演义。当然作者本人也是资深脱口秀行业的参与者,人脉甚广,但正如作者在最后一节所言,终究是“管窥蠡测”。
书从一开始就磨磨唧唧,絮絮叨叨讲了半天,起码几十页的篇幅,说这玩意儿不叫脱口秀,叫单口喜剧,站着笑,天天搁这词义辨析,也不知道为什么?叫什么很重要吗?单口喜剧演员比脱口秀演员高级?单口喜剧的“口”字有四种写法吗?脱口秀的译法其实挺传神的,脱口秀是一门冒犯的艺术,冒犯就是要脱口而出,脱口而出的秀,就叫脱口秀,哪有人骂街,吵架,还要字斟句酌的,还要遣词造句,不都是脱口而出吗?哪怕它来自于英文的talk show,也不重要,就是要借用英语来形容一种形式,怎么形式还比出高低了呢?借用这个词的目的是为了让英语成为中文的一部分,让英语为中文服务,英语中,有好用的词儿,就直接拿来,变成我想要表达的东西,至于原来英文的本意,本来就不重要。作者花了如此大的篇幅分析该叫脱口秀还是该叫单口喜剧,这是要抢夺定义权吗?是为了写维基百科吗?是为了显得谁老炮吗?这不重要啊。重要的是段子本身的质量啊,表演的好不好啊,跟这种表演形式到底叫什么没有关系。脱口秀叫顺嘴了,就叫脱口秀就行了,本来就小众文化,还分裂,还分帮立派,谁是正宗的?谁是老字号?谁是祖传十八代单口吗?这种东西也要论资排辈了?
这才哪到哪啊,就开始要为脱口秀树碑立传了,这是要盖棺定论了吗?这个勃勃生机,万物竟发的行业,这是要给脱口秀行业写死啊。还是要重新开辟出一条叫做单口喜剧的新赛道?
书中讲了作者在脱口秀行业里面的很多琐事,人脉很广,但凡你听过的,没听过的,看过的,没看过的,作者都参与过,无论是台前的还是幕后的,确实是这个行业深度参与的一员,但这个行业的蓬勃发展却没有给他带来相应的名气,功劳没有,苦劳好像也不给,只有自己写书把自己写进《中国脱口秀演义》里,才让自己获得了脱口秀行业中某种程度上的一席之地。也许是我孤陋寡闻,也许是作者过于谦虚,我确实对作者的脱口秀作品不太了解,也确实没看过,也许以后会看,但书里讲述的所谓的演义当中,涉及到各种人物,事件的此起彼伏中,有一条暗线:作者本人到底跟李诞是怎么闹僵的。这可能不属于演义的一部分,也不是作者的本意,可能就是我纯粹的八卦。
其实说到最后,作者也没有明说是为什么和李诞的关系不好,我脱口秀圈子人脉就是广,但就是和李诞处不来,脱口秀圈子都认为我能力强,我人缘好,但我就是和笑果合不来。“我配拥有一个脱口秀历史中的一个小小的地位吗?” 那种傲娇的语气,从书里透出来,看的我一直皱眉。
我的理解(不算剧透),是作者的喜剧审美和李诞的不合,李诞不认为作者写的这些段子符合这个互联网时代。喜剧没有什么对错,但可能有审美的不同,李诞不认为作者的段子适合表演在节目里,有些段子是叶峰毙掉的,有些是笑果CEO毙掉的,有些是李诞的毙掉的,但作者就是不服李诞。行吧,不服就不服吧。我就是看个热闹。作者算是资深行业人士,虽然在我看来,作者的意难平是作者本人始终没有站在行业的核心。但我连资深观众都算不上,我就是个边缘观众,或者属于外围观众,我是个外围。
确实,书中写了很多我没听说过的脱口秀演员和幕后英雄们,我获得的脱口秀观看经验,都是来自于网上,我没看过任何一场线下脱口秀。但所有的脱口秀行业内人士,包括作者本人,都多多少少对线上脱口秀有一些看不起,起码是有一些鄙视链的,哪怕节目火了,人气来了,人设立柱了,泼天的流量也来了,广告代言也来了,还是在小声蛐蛐,线下更精彩。我不知道这是为什么,如果为了获得更多的关注与传播,不应该是线上才是主流吗?就像笑果一样。线上观众变现困难?线下的分成比例,演员能赚更多?我不知道,笑果在线上获得了巨大的流量,撑起了脱口秀的一片天,撑的都要遮天蔽日了,一手遮天了,别的俱乐部,还在天天给线下引流,笑果也假惺惺的在节目上说,对对对,欢迎去看大家的他们的线下演出。看的我很矛盾,一群想了三天三夜也没有头绪,顶着两个黑眼圈的脱口秀主理人们,思前想后,左顾右盼,抓耳挠腮,到底要不要把脱口秀专场放到线上呢?一方面哈喇子流一地了,想要获得互联网的流量,一方面又害怕互联网。那就活该这个行业要死不活。既要又要还要,那就活该什么都得不到。
书里着重表扬了字幕组的无私奉献,但当作者写的书被扫描盗版传播的时候,却显得异常生气。还通过“一个偶然的机会"找到了始作俑者,这就有点双标了吧,这个”始作俑者“,和字幕组的人不是一类人吗?为了脱口秀的传播,让脱口秀能够传播给更多的人,我看过的乔治卡林有版权吗?我看过的jeselnik 有版权吗?黄西的段子,我也看过,没在乎过版权啊,无论是黄西在Ellen show上面的表演还是拜登在场的表演,我都没花过钱看啊,都是互联网传播的呀,而且看了不止一遍。这本书我也没买,是豆瓣鉴书团送的。
写这本书的目的是为了给脱口秀下定义,立规矩吗?是在定义谁是名门正派,谁是野生小怪,谁是正宗的,谁是边缘的?
脱口秀的演义,是要靠脱口秀的内容,脱口秀的输出来表达和传播的。我刚拿到书的时候,以为这是脱口秀专业演员写的书,应该会用写段子的方式,把脱口秀行业的上上下下,里里外外和演员们都调侃一番,满心期待。明褒暗贬或者明贬暗褒,或者阴阳怪气,或者夹枪带棒,或者把那些脱口秀的技巧都用上啊,指桑骂槐的技巧为什么不用在书里,难道这些技巧书的读者们不配看吗?哦,懂了,这些技巧是线下才能看到的表演,是为了线下表演卖票,所有的流量都要导流给线下演出。
看完了书,我发现,这不是写给脱口秀观众看的书,这是写给同行看的,甚至是写给投资人看的,如果你有意投资脱口秀行业的话。我是没有钱投资,我连看线下的钱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