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离婚,你准备好了吗?读后感1000字

离婚,你准备好了吗?读后感1000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8-27 01:20:47
离婚,你准备好了吗?读后感1000字
时间:2024-08-27 01:20:47   小编:

《离婚,你准备好了吗?》是一篇讲述离婚对家庭和个人的影响的文章。作者提到离婚不仅仅是一场法律程序,更是一次心灵的考验。文章中呼吁夫妻在面临矛盾和问题时要及时沟通解决,避免走向离婚这一极端。离婚不仅影响夫妻双方,还会对子女和家庭产生长远的负面影响。

离婚,你准备好了吗?读后感第一篇

我还是看了不少国外这方面的心理书籍,但始终觉得不能很好地进行运用,基督教文化背景在这些书中都被有意无意忽略了,导致我很难理解他们提出的方法以及思路。

直到我看到了这本书,才看了三分之一,就惊呼这真是不得了的好书,作者是真正做到了将理论进行了中国化并且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了,是一次外国理论中国化的生动实践。

这本书的优点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不掉书袋显摆学问。作为一本心理应用类书籍,本书并没有向读者灌输高深的,复杂的心理学理论,对没有心理学知识基础的读者非常友好。同时,这些理论在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和讲解的时候,作者进行了适当的引导,让读者能够深入浅出、由表及里,并结合自身的情况进行思考。

二是方法具体可操作。本书旨在帮助面临离婚困境的人看清亲密关系,发现隐藏在关系背后的问题,并学习如何识别、应对、处理这些问题。在每一个环节都提供了具体的,可供操作的分析工具,帮助读者实际操作,得出结论。心理问题、法律问题、情绪问题、博弈问题,本来这些问题是交织在一起的,作者层层递进,庖丁解牛,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有效的处理顺序。

三是立意高远,关怀众生。虽然这本书是在讲怎样处理离婚,但作者并没有局限于离婚这一话题。在处理好情绪问题和具体事务之后,作者依然关心当事人的个人成长。一段关系的开始和结束都不是人生的重点,重点是人要不断成长,成熟地面对生活。

读这本书的时候有一种感觉,我眼中的自己不是自己,别人眼中的自己也不是自己,自己眼中的别人才是自己。这大概就是所谓“见山见海见自己”罢。

希望能有更多这样的书面世。

之前我给一些做律师、法官的朋友说,你们可以多总结总结出来,把工作生活写下来,折射这个时代芸芸众生的片段,寡人愿意代笔。

离婚,你准备好了吗?读后感第二篇

#推荐《离婚,你准备好了吗?离婚心理自助手册》。一本非常好的心理学应用书籍,理论结合实际,脉络清楚,按照章节顺序可以梳理“离婚”这件大事需要处理的事情。 这本书我刷了三遍,每次看都有些想哭。当我带着委屈,愤怒,疲惫急匆匆的翻开这本书,作者好像先用文字共情,平复了我的情绪,让我从形形色色的案例中看到各种鸡毛蒜皮。我总觉得人在结婚、生子之后才会进入个人迅速成长,很难很痛,不仅仅因为有了新角色,更是因为原生家庭影响开始彰显。 掩卷沉思,我已经不知道为什么最初会有“离婚意味着失败”这样的想法,我只是觉得相爱、适合、愿意就在一起,不爱了、不适合了、不愿意了就分开,这是非常正常的,不用自责,也无需挣得所有人同情同意。如果愿意努力去解决婚姻中的问题,可以怎样怎样,如果解决不了,可以通过xx,xx...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告别旧的关系,调整生活步入正轨,陪孩子度过动荡期,这些都是非常难但也是必须经历的。会痛苦却也会收获巨大的成长。这本书不仅让我学会很多沟通技巧,也让我更加了解、接纳我自己,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积极生活。希望所有人,都能顺利完成人生的这场修行。 第一章,明确离婚对自己的意义,以及每一点是否现实、重要。真实指该问题是否真实存在,或者确定将要发生。比如“离婚后我没法像现在这样接送孩子了”是现实议题,而“离婚后我就找不到接送孩子的办法了”则包含了焦虑衍生的超现实部分,“离婚后孩子的未来就毁了”更是属于超现实的幻想。对于现实问题,我们可以试着在现实层面解决,对于超现实的焦虑,则需要直面自己的心魔。重要指你是真的在意这个议题,还只是在找一个表面的理由来回避其他让你焦虑的议题。思考这个问题时,一定要将议题具体化,避免含混、以偏概全或非黑即白的思维。如“离婚后没人接送孩子”这类含混的描述通常只是理由,不是原因。 第二章,稳定情绪,以更好地思考、决策、推进相关事情进程。这些方法很有普适性。(1)梳理让自己感到压力或烦躁的事情。然后逐一判断这些事是不是必须做?是不是需要你在当下这个时点亲力亲为去做?是不是必须立刻做?(2)如果当前应对的都是必须即刻着手亲自解决的压力源,那么此时的重点就是用适合自己的方式解压(3)短期内我们需要用合适自己的方式处理悲伤、焦虑、愤怒、委屈,但是长期来看,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处理积压的情绪情感、埋藏的未处理创伤体验等、矫正不合理的认知、改进在当下环境中已不合时宜的旧有行为模式。这个过程较为复杂,不过我们一生也都在成长。 第三章,明确自己在婚姻中的刚需。不带批判地去观察这些需求,然后进行分类:“3R”法,即现实性(realistic下面R1)、刚需(rigid demand下面R2)和在关系内满足(in relationship下面R3)。(R1) 这个命题包含着两层含义:第一,这个需求有可能在现实中被满足吗?第二,对我来说,我一定要在现实中满足它吗?如果你发现某个需求属于超现实的需求,但又特别想满足这个需求,那么需要静下心来,认真思考一下怎样才能相对健康地代偿(比如看剧,做白日梦),或是郑重地与它告别。 (R2)很多需求短期缺乏并无大碍,长期缺乏则难以为继,比如行动支持,精神陪伴等等。而对方吸引你的地方可能不是你的刚需,比如对方唱歌好,你可以和他(她)组乐队;文笔好,你可以是他(她)的粉丝,但是没有必要为这些和他建立长期亲密关系(R3) 即便一个需求是现实性的,必须被满足的,但也不意味着它只能在婚姻关系内被满足,当我们太想把各种需求全塞在婚姻里满足时,反而会让关系不堪重负。比如原生家庭中一直被压制,没有得到该有的认可,这种问题可以在咨询室或者倾诉沟通中去解决,不用带到婚姻关系中。 第四章 筹备资源,资源的多寡决定了我们能否贯彻自己期待的路线——当资源不足以支持我们在关系内满足刚需时,我们考虑离婚;当资源不足以应对离婚议程时,我们暂时回归蛰伏。因此,有意识地去识别、梳理与扩充自身资源,既可以帮我们认清现状、制定策略,也能够帮我们冲破困境、赢取未来。长期看,可以离开一段关系通常只需要三个要素:经济独立;心理独立;可耐受一定的分离焦虑。只要具备了这三个要素,绝大多数困难都是短期的、可解决的或是可容忍的;缺少任何一个要素,我们就容易被对方牵着鼻子走。这里经济独立还包括心里层面的经济独立,指你不会因为焦虑而过度夸大实际需要的收入或贬低自己的挣钱能力。所以,保持记账习惯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其次,到底多少钱才够花,能接受什么样的生活水平,如何面对消费降级等等,都是需要冷静认真思考的。 离婚意味着原有平衡模式被打破,或多或少都可能带来诸多短期的阵痛。能多大程度地耐受这些阵痛,保持自省的心态和调整的意志,并且时刻保持开放、学习的态度和直面自身议题的勇气,决定了在自我成长的路上能走多远。 第五章,尝试改变,讨论的是双方都希望改善关系、都愿意有所付出的情况。这里作者的逻辑是:心态-原则-共识-沟通,每一块都有讲解,后面几点我个人感觉有些琐碎,因为涉及的点虽然有用但是都很小,大多问题看起来是自己的问题但其实都和原生家庭有关,需要自己认真反思和解决。这里我只说一下要保持什么样的心态和一个比较合适的沟通流程。改善关系的基础心态是可以离开这段关系,然后在不太勉强自己的前提下,我们可以容忍自己改变的领域越宽,关系的弹性越大。这需要我们扪心自省,看清内心,哪些是我们可以放弃和改变的,哪些是我们绝不能放弃和改变的,以及为什么。 一个可以参考的沟通流程是: 1. 澄清事实; 2. 倾听并承认彼此的感受(能共情对方是更好的“高阶技能”); 3. 捋清自己的归因(分清自己的原因,对方的原因,老天的原因),并与对方比对; 4. 觉察自己的认知,并与对方交流; 5. 清晰地传递自己的诉求(包括需求、请求与要求,传递时注意区分); 6. 如果能求同存异(包括划定界限下的求同存异),则求同存异,如果不能求同存异,则尽量在理解体谅的氛围中试着协商谈判、交换。 第六章 做出选择 在我们稳定了情绪、明确了刚需、筹备了资源并一轮轮尝试改变后,如果夫妻关系仍不尽如人意,我们就要面对“是否离婚”的选择了。与前几章讨论的环节不同,这个环节不涉及太多技术细节,也没有所谓的“最优解决方案”,只有排除干扰、基于现实、忠于内心所独立做出的选择:我是想要继续,还是想要离开? 想要判断一个选择是否遵从本心,不妨扪心自问:我这么选是在追求我想要的生活或自身利益最大化,还是在恐惧、焦虑的裹挟下囤积安全感,避免人际冲突,或是给自己一个“甩锅”的理由来对抗当下或未来可能出现的指责或自责:不是我要做的,是他/她让我做的,不是我的错。做出选择,不要怕,不要悔! 这一章还刨出来几个非常有意思的议题“xx一定要离婚么?”比如出轨、家暴、和配偶抚养方式冲突较大、和配偶家人相处不好等等,书中给出很多案例和分析,可以自行阅读。 第七章 推进决定。书中将离婚大致的分成四个过程准备期、谈判期、僵持期、推进期,介绍了每个阶段需要注意的事项。争取利益之前,我们需要先做好预案,特别是要尽量看清双方的底线、上线以及为此可能付出的成本,对这三个指标看得越清晰,谈判起来越主动。 第八章 分离与重建,从物质、生活、心理、亲密关系及第三方关系(包括孩子)五个层面讨论离婚带来的分离与重建。这一章非常实用,因为我经常在听到长辈谈起xx离婚时,气愤的说“那孩子不就完了么”,而且我周边的妈妈们,都是“为了孩子我怎么都行”,我自己是感到非常困惑和苦恼的。这一章,我学到了很多,如何和孩子讨论离婚。首先,离婚是一件遗憾的事情,但这并不意味着你不能成为一个好妈妈或好爸爸。对孩子而言,很多伤害不是离婚本身造成的,而是对离婚的处理不当以及后续的抚养不当造成的。作为孩子身后坚强的存在,你可以做的比不能做的多得多。然后,根据孩子的年龄,可以选用不用的方式和他提及(可以说的是:“爸爸妈妈曾经真诚相爱过,想一起生活,那是真的;但现在爸爸妈妈互相不爱了,不想一起生活了,这也是真的。所以我们就分开各自生活,但我们会用各自的方式继续爱你。”)以及如何接纳他的情绪(多问,多听,少说;可以说事实、说想法,少下结论;不渲染事实,不回避事实)

离婚,你准备好了吗?读后感第三篇

#推荐《离婚,你准备好了吗?离婚心理自助手册》。一本非常好的心理学应用书籍,理论结合实际,脉络清楚,按照章节顺序可以梳理“离婚”这件大事需要处理的事情。 这本书我刷了三遍,每次看都有些想哭。当我带着委屈,愤怒,疲惫急匆匆的翻开这本书,作者好像先用文字共情,平复了我的情绪,让我从形形色色的案例中看到各种鸡毛蒜皮。我总觉得人在结婚、生子之后才会进入个人迅速成长,很难很痛,不仅仅因为有了新角色,更是因为原生家庭影响开始彰显。 掩卷沉思,我已经不知道为什么最初会有“离婚意味着失败”这样的想法,我只是觉得相爱、适合、愿意就在一起,不爱了、不适合了、不愿意了就分开,这是非常正常的,不用自责,也无需挣得所有人同情同意。如果愿意努力去解决婚姻中的问题,可以怎样怎样,如果解决不了,可以通过xx,xx...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告别旧的关系,调整生活步入正轨,陪孩子度过动荡期,这些都是非常难但也是必须经历的。会痛苦却也会收获巨大的成长。这本书不仅让我学会很多沟通技巧,也让我更加了解、接纳我自己,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积极生活。希望所有人,都能顺利完成人生的这场修行。 第一章,明确离婚对自己的意义,以及每一点是否现实、重要。真实指该问题是否真实存在,或者确定将要发生。比如“离婚后我没法像现在这样接送孩子了”是现实议题,而“离婚后我就找不到接送孩子的办法了”则包含了焦虑衍生的超现实部分,“离婚后孩子的未来就毁了”更是属于超现实的幻想。对于现实问题,我们可以试着在现实层面解决,对于超现实的焦虑,则需要直面自己的心魔。重要指你是真的在意这个议题,还只是在找一个表面的理由来回避其他让你焦虑的议题。思考这个问题时,一定要将议题具体化,避免含混、以偏概全或非黑即白的思维。如“离婚后没人接送孩子”这类含混的描述通常只是理由,不是原因。 第二章,稳定情绪,以更好地思考、决策、推进相关事情进程。这些方法很有普适性。(1)梳理让自己感到压力或烦躁的事情。然后逐一判断这些事是不是必须做?是不是需要你在当下这个时点亲力亲为去做?是不是必须立刻做?(2)如果当前应对的都是必须即刻着手亲自解决的压力源,那么此时的重点就是用适合自己的方式解压(3)短期内我们需要用合适自己的方式处理悲伤、焦虑、愤怒、委屈,但是长期来看,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处理积压的情绪情感、埋藏的未处理创伤体验等、矫正不合理的认知、改进在当下环境中已不合时宜的旧有行为模式。这个过程较为复杂,不过我们一生也都在成长。 第三章,明确自己在婚姻中的刚需。不带批判地去观察这些需求,然后进行分类:“3R”法,即现实性(realistic下面R1)、刚需(rigid demand下面R2)和在关系内满足(in relationship下面R3)。(R1) 这个命题包含着两层含义:第一,这个需求有可能在现实中被满足吗?第二,对我来说,我一定要在现实中满足它吗?如果你发现某个需求属于超现实的需求,但又特别想满足这个需求,那么需要静下心来,认真思考一下怎样才能相对健康地代偿(比如看剧,做白日梦),或是郑重地与它告别。 (R2)很多需求短期缺乏并无大碍,长期缺乏则难以为继,比如行动支持,精神陪伴等等。而对方吸引你的地方可能不是你的刚需,比如对方唱歌好,你可以和他(她)组乐队;文笔好,你可以是他(她)的粉丝,但是没有必要为这些和他建立长期亲密关系(R3) 即便一个需求是现实性的,必须被满足的,但也不意味着它只能在婚姻关系内被满足,当我们太想把各种需求全塞在婚姻里满足时,反而会让关系不堪重负。比如原生家庭中一直被压制,没有得到该有的认可,这种问题可以在咨询室或者倾诉沟通中去解决,不用带到婚姻关系中。 第四章 筹备资源,资源的多寡决定了我们能否贯彻自己期待的路线——当资源不足以支持我们在关系内满足刚需时,我们考虑离婚;当资源不足以应对离婚议程时,我们暂时回归蛰伏。因此,有意识地去识别、梳理与扩充自身资源,既可以帮我们认清现状、制定策略,也能够帮我们冲破困境、赢取未来。长期看,可以离开一段关系通常只需要三个要素:经济独立;心理独立;可耐受一定的分离焦虑。只要具备了这三个要素,绝大多数困难都是短期的、可解决的或是可容忍的;缺少任何一个要素,我们就容易被对方牵着鼻子走。这里经济独立还包括心里层面的经济独立,指你不会因为焦虑而过度夸大实际需要的收入或贬低自己的挣钱能力。所以,保持记账习惯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其次,到底多少钱才够花,能接受什么样的生活水平,如何面对消费降级等等,都是需要冷静认真思考的。 离婚意味着原有平衡模式被打破,或多或少都可能带来诸多短期的阵痛。能多大程度地耐受这些阵痛,保持自省的心态和调整的意志,并且时刻保持开放、学习的态度和直面自身议题的勇气,决定了在自我成长的路上能走多远。 第五章,尝试改变,讨论的是双方都希望改善关系、都愿意有所付出的情况。这里作者的逻辑是:心态-原则-共识-沟通,每一块都有讲解,后面几点我个人感觉有些琐碎,因为涉及的点虽然有用但是都很小,大多问题看起来是自己的问题但其实都和原生家庭有关,需要自己认真反思和解决。这里我只说一下要保持什么样的心态和一个比较合适的沟通流程。改善关系的基础心态是可以离开这段关系,然后在不太勉强自己的前提下,我们可以容忍自己改变的领域越宽,关系的弹性越大。这需要我们扪心自省,看清内心,哪些是我们可以放弃和改变的,哪些是我们绝不能放弃和改变的,以及为什么。 一个可以参考的沟通流程是: 1. 澄清事实; 2. 倾听并承认彼此的感受(能共情对方是更好的“高阶技能”); 3. 捋清自己的归因(分清自己的原因,对方的原因,老天的原因),并与对方比对; 4. 觉察自己的认知,并与对方交流; 5. 清晰地传递自己的诉求(包括需求、请求与要求,传递时注意区分); 6. 如果能求同存异(包括划定界限下的求同存异),则求同存异,如果不能求同存异,则尽量在理解体谅的氛围中试着协商谈判、交换。 第六章 做出选择 在我们稳定了情绪、明确了刚需、筹备了资源并一轮轮尝试改变后,如果夫妻关系仍不尽如人意,我们就要面对“是否离婚”的选择了。与前几章讨论的环节不同,这个环节不涉及太多技术细节,也没有所谓的“最优解决方案”,只有排除干扰、基于现实、忠于内心所独立做出的选择:我是想要继续,还是想要离开? 想要判断一个选择是否遵从本心,不妨扪心自问:我这么选是在追求我想要的生活或自身利益最大化,还是在恐惧、焦虑的裹挟下囤积安全感,避免人际冲突,或是给自己一个“甩锅”的理由来对抗当下或未来可能出现的指责或自责:不是我要做的,是他/她让我做的,不是我的错。做出选择,不要怕,不要悔! 这一章还刨出来几个非常有意思的议题“xx一定要离婚么?”比如出轨、家暴、和配偶抚养方式冲突较大、和配偶家人相处不好等等,书中给出很多案例和分析,可以自行阅读。 第七章 推进决定。书中将离婚大致的分成四个过程准备期、谈判期、僵持期、推进期,介绍了每个阶段需要注意的事项。争取利益之前,我们需要先做好预案,特别是要尽量看清双方的底线、上线以及为此可能付出的成本,对这三个指标看得越清晰,谈判起来越主动。 第八章 分离与重建,从物质、生活、心理、亲密关系及第三方关系(包括孩子)五个层面讨论离婚带来的分离与重建。这一章非常实用,因为我经常在听到长辈谈起xx离婚时,气愤的说“那孩子不就完了么”,而且我周边的妈妈们,都是“为了孩子我怎么都行”,我自己是感到非常困惑和苦恼的。这一章,我学到了很多,如何和孩子讨论离婚。首先,离婚是一件遗憾的事情,但这并不意味着你不能成为一个好妈妈或好爸爸。对孩子而言,很多伤害不是离婚本身造成的,而是对离婚的处理不当以及后续的抚养不当造成的。作为孩子身后坚强的存在,你可以做的比不能做的多得多。然后,根据孩子的年龄,可以选用不用的方式和他提及(可以说的是:“爸爸妈妈曾经真诚相爱过,想一起生活,那是真的;但现在爸爸妈妈互相不爱了,不想一起生活了,这也是真的。所以我们就分开各自生活,但我们会用各自的方式继续爱你。”)以及如何接纳他的情绪(多问,多听,少说;可以说事实、说想法,少下结论;不渲染事实,不回避事实)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