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债》是一本揭露房地产领域黑幕的小说,通过主人公的视角展现了房地产圈内的种种勾心斗角和利益纷争。小说描绘了主人公在房地产圈内的奋斗历程,以及他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所经历的挫折和困难。这部小说引人深思,令人震撼。
《房债》读后感(一)
全书围绕这一主题
用数据展现家庭债务快速增长引发的消费下降、财产缩水(尤其低净)等
有一个挺大感触就是,一些部门或者地方,制定方案的人可能真的不看书
不论什么理论吧,起码有一个前车之鉴,可以把这块规避掉,就比如不断的降低首付比例,我们的感受就是无效且可笑,看书里的理论就是无知且无畏
对于书本身来讲,可能是自己对于08年那段历史有点脱敏了,书中的案例和结论也不是特别吸引人,就给个中性评分吧
《房债》读后感(二)
文章从 房屋贷款,到泡沫生成, 已经泡沫破裂, 经济萧条, 财政政策 一系列 由房债导致的 经济事件 讲述 房债 以及 银行在其中发挥的作用, 对于银行风险管理 和经济财政政策都提供的很好的借鉴
对于个人来说
1. 控制个人风险, 尤其是个人信贷风险
银行,社会 经济过热时 是不会控制很严格的, 但一旦遇到风险, 个人承受的风险和负债会毁了你的生活
2.认识财政政策 的原因,并合理预判财政政策
等我 深入学习后再写吧
《房债》读后感(三)
作者认为金融危机是否会转变为实体经济危机,关键在于金融损失是主要由富裕阶层还是普通收入者承担。政府在本次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直接救助银行只是更多地保护了银行股东、资产证券化产品投资者等富裕阶层,他们的边际消费倾向较低,救助他们对实体经济的正向影响不大,正确的做法是选择减免购房者的债务,让银行和金融产品投资者承担一部分损失,减少止赎,从而救助高边际消费倾向人群,避免其因家庭资产净值大幅下降而过度抑制消费。这种在危机发生后的临时处理建议我觉得是颇有道理的,但作者同时提出的,为了避今后重蹈覆辙,平时也要建立常态化的责任分担式住房抵押贷款,让贷款人在房价下跌时自动按比例承担损失,减免贷款本息,这点我觉得很可能加大道德风险,是不适宜的。
《房债》读后感(四)
观点鲜明,论据充分,但从经济学角度而言,并没有太多新颖的观点。从整个宏观经济的角度,我可以理解作者希望推广风险共担机制或者减记债务的政策建议,但是作为债权投资者,我认为这些措施难以真正落地并得以推广,因为在上述措施下债权投资注重的收益和风险可能面临严重的失衡。
另外,作者对于购房者的袒护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全书观点的客观性。在第10章(P144)作者写到“购房者并不是精明的人,......实际上,购房者错误的认为房价将永远上涨。或许这是一个愚蠢的想法,但是将此想象成精明的购房者与贷款人和政府博弈是错误的。如果有的话,也是精明的贷款人利用购房者的无知,让他们相信房价将持续上涨。”在中国现有的土地财政机制下,上述观点难以令人信服。
《房债》读后感(五)
未来所有与金融危机相关的工作都必须考虑家庭资产负债表效应。 在《波西米亚丑闻》中,福尔摩斯有一段名言,“在没有数据之前就开始推理是一种致命的错误。人们会不知不觉地通过扭曲事实去匹配理论,而不是要求理论切合实际。” 在衰退期间家庭债务增长是预测家庭支出下降的最好指标之一。 发达国家战后“五大”银行业危机:1977年的西班牙、1987年的挪威、1991年的芬兰和瑞典以及1992年的日本。[插图]这些经济衰退都由资产价格崩溃所引发,导致银行业大规模损失,而且所有这些经济都陷入深度衰退但恢复都十分缓慢。莱因哈特和罗高夫表示,在所有这五起经济衰退之前,所在国都出现了房地产价格大幅上涨和大规模经常账户赤字(该国作为整体向国外借贷的数量)。 是信贷供应的初始扩张助长了房地产泡沫(债务中心论)?还是房地产泡沫独立开始而信贷扩张追随其后(动物精神论)?
《房债》读后感(六)
前面的内容作为对比学习借鉴有些帮助。文后面的作者认为政府应该救助债务人那些观点,对我们来说基本不太实用。amazon电子书。读后感:房产泡沫崩溃论在中国的特殊国情下是否能成立。
1、中国的房屋首付比例20%,甚至50%,远高于国外,
2、在中国特别是一二线城市,有房一族还是相对最具有经济实力的阶层,也许当农民工这些低净值购房者都可以贷款买北京房产的时候 ,才是一场泡沫的狂欢结束语。
换个角度,北京起步购房起步价100w的情况下,当放低到50w的时候;泡沫就开始了吧?
股灾影响的是中高净值买股票的人群。
而中国农民工还处于需要贷款解决自身消费需求的阶段。
2017年的钱袋子收紧,这一年十分难熬。银行即使增加了准备金,也不会马上就增加贷款额,主要是在金融打击后的表现出的一种迟缓和过度控制风险的态度。
《房债》读后感(七)
股市崩盘和房市崩盘对经济冲击不同,本质在于对边际消费的影响不同,股市作为金融资产,在边际消费弱的富人手中,房市则是在穷人手中,边际消费强。虽然同样是资产价格崩盘,但是由于边际消费强弱差异,对经济的伤害程度不同,同理益处也不同。^_^之所以说边际消费,等于默认了消费拉动投资的产能周期理论。^_^结合达里奥的债务周期理论,现在借钱增加消费会在未来还钱减少消费,在债务增长过快时,支出开始下降,耐用品消费下降,然后的企业投资下降(因为消费下降),经济进入下行周期,支出减少是本质^_^债务去杠杆是下行的加速器,本书总结为负的外部效应,房地产价格下降时杠杆最高者先卖出还贷,这只是开始,银行收回房屋甩卖才是灾难的开始,银行甩卖会对整片房价的估值造成负面影响,然后引发杠杆较低的第二层负债者止损,恐慌心理会导致这个时间速度非常快,没有贷款仅以房子做抵押贷款的人,也会因为抵押物贬值受伤,想到吴鹏说了一个段子,有人想在类似金融街的地方买房子,但是遭到业主委员会的反对,因为购房者征信太低,业主担心一旦他还不起贷款,银行甩卖会拉低整个小区的估值,真有先见之明。^_^溢出效应:失业率增加,建筑业破产。效应分类和外部性的定义,让本质驱动更加清晰。
《房债》读后感(八)
我想给4星,因为我对书中的一些观点不太同意,而且觉得分析的也不太深入,好些道理不言自明,还啰嗦的研究半天才得出结论,这劲费的略显多余。
但我还是给5星,因为我觉着建议大家读一读,尤其我们2016-2017这两年,居民加杠杆之疯狂,配合这个大背景,更该推荐大家读这本书。2016央行周行长说,居民杠杠不高,鼓励大家加杠杠,好,我们都是听话的好国民,2018年末居民债务与可支配收入之比是86%,居民贷款余额47.9万亿。
好吧,2018消费下降,2019春节消费增速下降与债务有关吗?
我也回答不了。
看书吧,科技、生活水平在进步,人性、历史多数情况下还在原地踏步或重复,偶尔也会倒退。
作者分析了2008年的次贷危机,成因着墨不多,他归因于过度借贷,低质量借款人加杠杆,作者把重点放在探讨事后的解决方案:债权人承担部分损失,减轻债务人的负担。
我的想法是过度借贷的成因是什么?其实好复杂,我也说不全,政客出于选票,出台了鼓励低收入家庭居者有其屋的政策,配套信贷优惠;联储的低利率;银行的信贷条件放低甚至没有;借款人的风险教育。你不能从结果追溯到单一的原因。
好吧,It's complicated。
《房债》读后感(九)
作者核心观点:金融体系将所有风险强加在那些承担能力最弱的家庭身上。投资者寄希望于金融体系来获取政府对债务的补贴。很多人因而产生一种安全错觉,认为他们持有的是超安全资产,进而加剧了不可持续的泡沫膨胀。金融体系常常与频繁的繁荣—萧条循环联系在一起,使每个人的处境都变糟。金融体系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例越来越高。----->目前,金融体系只让极少数人群受益,这群极少数人又通过阻止任何有助于减少债务融资的改革而获得巨大利益。然而,我们不能沿着不可持续的过度举债和痛苦的崩溃之路前行。
解决方案:危机的始作俑者是债务,解决的方式很明确:金融体系应该更多地采用股权类合同,与家庭无法控制的风险挂钩。投资者应为承担这些风险而获得应得的收益,同时在这些风险突然出现时,家庭可以获得保护。政府部门应该停止对银行业和家庭部门无弹性的债务合约提供补贴。
《房债》读后感(十)
这本书看完已经过去好几个月了,但是“债务时危险的”这句话让人久久难以忘怀。特别是我们身边的债券市场债务违约接二连三。
在我们国家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多少大机构和个人将杠杆用到极致去购买债券套利,转眼就是冬天。
最近即将卸任的周小川行长在十九大后重要讲话里,忧心忡忡地提到了地方债务和企业债务的风险,这个国际上众多机构非常担心地危机,高层也开始真正意识到了。
这一个月,是双十一狂欢消费月,国人地消费热情还是震惊了西方,但是某宝是绝对不会公布退货率的。但是2017年10月份,作为一个有着长长八天国庆中秋黄金周的十月份,在各种消费贷款满天飞的今天,国内居民消费数据增长率创了一个新低,应该是一个警醒,对过去一年多来居民部门疯狂加杠杆的一个警醒。
债务居高不下,在房价滞涨和下跌的时候,会导致居民消费支出下降,而且杠杆率越高,下降越厉害。居民支出减少,那么全社会收入也会减少,进而形成一个闭环。
作为普通人,我们现在每天都能接到很多发放贷款的电话,微信上的广告更是无所不在,这些大部分现金贷的利息都是很高的。只有收入水平较低的人,才会去真正用这些钱,而买房子凑首付敢用这些贷款的,就是典型的次级贷款人,这些人和美国次贷危机中作为导火索的那些次级贷款者,就是一种人。
美国凄惨的昨天会变成我们生动的今天吗?我们就着现实往下看吧。
最后,引用书中的一句话作为结尾: “债务在经济的中的普通,常常让我们忘记它的残酷”。
《房债》读后感(十一)
《房债:为什么会出现大衰退,如何避免重蹈覆辙》一书,详细地讲解了美国07年次贷危机造成的原因、影响以及应该如何应对的方案。
与人们普遍认为的,是因为房价下跌造成了经济衰退的认知不同,作者通过数据证明了,是因为短时间内大规模增加的债务造成了经济衰退。换句话说,如果年轻人在房价上涨阶段,把多年积攒的首付支付给银行,且背上了30年的月供压力之后,其消费能力就会面临严重的下降。
比如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前提,泰国的房价从90-97年年均上涨40%;00-07年,美国房价持续上涨;而中国的房价,从90年代基本一直上涨到2021年,长达40年的大牛市。而泡沫的背后,就是巨大危机的酝酿。
作者在本书中,对那些收入能力不强的家庭做了分析,比如一些低收入家庭,背上了房贷之后,一旦遇到失业,则面临严重的债务危机。再比如一大部分的岗位是在经济繁荣期才有的,如豪华游艇制造工厂。而一旦经济危机到来,这类可选的大宗消费是首当其冲被削减的。
那么如何阻止泡沫的破灭,或者说如何减少损失呢?通常的办法是直接救银行,银行除了债务人的负债(即可收息的资产)之外,还具有支付功能和信用功能。作者的建议是,除了救银行以外,还可以对家庭债务进行重组,因为数据表明对债务人的债务减免带来的收益远大于严格要求其还款责任。但这里需要注意避免道德风险,即防止购房者因为有兜底条款就拼命借贷。
最后,作者开创性地提出了一种新型的风险分散型的房产抵押贷款,将债权合同转化为股权合同,让房价上涨时债权人能分享收益,房价下跌时债权人需承担损失,以此来提高经济体的反脆弱性。这个观点是建立在,债权人往往是有钱人,比如占有社会财富80%的富人,而债务人往往是穷人,终其一身也就能付个首付且需要还贷30年且遇到经济危机时难以偿付债务的人。为什么不让富人多承担一些股权投资的风险,且让穷人减少一些股权投资的风险呢?从这个角度讲,作者提出的解决方案还是很有价值的。
在疫情发生后,全世界都放水印钞,房价上涨、通货膨胀。中国似乎是最先刺破房地产泡沫,而陷入通货紧缩的大经济体。然而,其它主要经济体就能独善其身,不还债了么。我们都知道经济是有周期的,当前欧美国家的高通胀率和繁荣的经济活动背后,也在酝酿一场后疫情时代的危机。经济增长有繁荣期就一定会有萧条期,在23年12月的这个寒冬,希望我们能尽早化解债务风险,走出危机,逐渐稳住经济发展的脚步,开启下一个繁荣时代。
《房债》读后感(十二)
房地产泡沫后作者认为: 债务人违约(不还) 银行违约引发货币违约导致主权违约(不兑) 债务减记(少还) 债务重组(少兑) 分担式债务合同-但这是作者自相情愿在后端操作,
按因果论,最后那个方式不可能反向思维,因为集体债权人是为了赚钱,不是个体债权人可以易货。除非破产重组,但这又是另外回事,毕竟债务人大概率不接受重谈。大家都在想凭啥?故认为这是作者败笔。 所以现在大部分债务的的退出情况 偿付(起码本金全额支付,最多减息) 破产清偿(最多偿还小部分本金) 违约(债务人死活不付) 主体消失(比如当事人失去生命) 房地产债还是债券,不能免俗。 古人云:欠债还钱,天经地义。 还是不要冒险,可控范围大约是身家性命的25%。超过了就危险了。我可能建议选最长20年债务人期限,假设你80岁还有多余收入,一般成人后也就18岁,估算20岁。剩下只有60年,那么1/4也就15年,再算上多付的利息宽限最大化。故20年期限,首付至少8成为合理。 至于现在已经发生的债,心中有数能那3成折价已经很幸运了。
对于此书的客观和细致,故推荐3星。
房债
8.4
[美]阿蒂夫·迈恩(Atif Mian) 阿米尔·苏非(Amir Sufi) / 2015 / 中信出版社
《房债》读后感(十三)
有钱人通过『金融机构』借钱给穷人,穷人拿到钱购买房子,从而背上房贷。当房价下跌的时候,假定房子本身价值亏损20%,穷人又只支付了20%的首付,其余贷款。在这种情况下,穷人要是还不起贷款了,那么对穷人而言,房价下降的20%,就是穷人当初付首付的20%,对应的,亏损实际上是100%。 贷款买房其实等同于上杠杆!
房价的下降,站在相对较长的周期来看,其实是房贷的周期。在还房贷周期,房价回调是正常情况。
还贷周期再叠加房价回调,会让人改变对房地产市场的预期。也就造成了可能一年之前还觉得房价要涨,一年之后,房价就下跌,并且不可能涨回来的错觉。
这是因为一个很通俗的债务——通缩循环。
本文非常细致的介绍了房价下跌的时候,借钱人会降低支出,广大穷人在不约而同的降低支出。同时,经济体也会降低利率,经济体知道社会经济活力在下降,降低利率,鼓励企业居民借款。
但实际上,利率下降,老百姓也不消费,也依然存钱。没有了消费,企业销售出问题,那企业就开始卷价格,降成本,裁员。失业人员的增加进一步加剧了消费人群的减少,加强了债务——通缩循环。
这就是一个经济体面临的实际困难,一个经济周期也因此得来,如何摆脱债务——通缩周期,成了经济学家研究的目的。
08年,中国是采取了基建刺激计划。15年中国是采取了去低端产能,也就是改变供需关系来走出通缩循环。
新的经济刺激政策是能起到一些作用的。但刺激政策的使用也会带来一个问题,就是随着规模越来越大,但一个实体的国家,规模不可能无限大,经济增长总是有尽头的。实际上一次次的刺激,本就已经吹出了巨大的经济泡沫,这个泡沫越大,未来的经济政策就越难实施。本应该在上一次经济危机中被淘汰的,被清除的,在一次次救助中又要死不活的存在,现在想把他们消灭,反而带来更大的危机。
说大白话,债务危机为什么始终会到来,为什么最终会有一次清算?就是因为人类的在借钱的时候过于充满信心,而在看到危险的时候,又过于恐惧。
既贪婪如蛇吞象又恐惧胆小如鼠!!!
宏观经济政策只能尽量抚平经济周期曲线,不能改变周期曲线。
但科技的创新,会重新重塑社会生产力的组织结构与形态,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延缓或降低了经济衰退,等到新技术的创新,这个世界就又迎来了一段时间的发展。
本书的重要结论:
经济体的衰退,必然之前有一次居民负债的增长。
东亚央行官员学到:为抵御本国货币及银行潜在的挤兑风险,需要有美元作为『战时基金』,因为这些央行无法印美元。
《房债》读后感(十四)
对大萧条的解释是宏观经济学的圣杯(伯南克语),但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对大衰退的解释变成了一个新的持续性课题。但如同对于大萧条的研究,鉴于经济学家的派别与倾向,各方面仍旧很难达成共识,甚至还陷入了互相指摘之地步。尽管如此,以我浅薄之见,这本《房债》仍旧是在这方面有所建树甚至可能是最为重要的一本。
简而言之,这是一本讲述家庭债务、家庭支出与经济衰退之间相关性甚至因果关系的书,其主要的逻辑也可以简略概为家庭债务上升导致家庭支出减少,而家庭支出减少导致消费不足,从而影响企业开始进入收缩阶段,继而进一步导致债务支出失衡,从而引发经济衰退。
从这个逻辑上说,书名翻译成《房债》并不算最佳,因为一则原书名借用了电视剧纸牌屋的(House of Cards)的模式,另则从内容上看,虽然房贷是2008年危机中重要的导火线,家庭债务的重要部分,但是也并非能全然覆盖家庭债务本身。这看起来是个小事儿,但实际上也并非如此,因为如果从家庭债务角度去理解,那么我们可以将本书的理论用于思考在股市等其他市场的借贷过高所导致的问题(譬如配资等所导致的股灾等)。
首先说为何债务会导致经济衰退。从数据上看,作者指出,从1929年大萧条到2008年大衰退,诸多危机中都可见到债务过高与经济衰退的相关性。但这其中关联到底如何?
作者以2008年危机中的放贷为例是如此解释的:由于存在贫富分化,穷人和富人的特征明显不同:穷人更多借贷买房,杠杆高,因此房屋对其边际消费倾向影响较大,而且杠杆越高,影响越大——这句话简单点说就是,对于放贷杠杆更高的家庭,同样的房价下跌,其在其他方面的支出减少会越多。而与此相关的是,穷人在抵抗资产价格下跌方面又天然很弱。举个例子,一套房子100万,穷人贷款80万,自出20万买入,如果房价下跌20%到80万,实际上穷人除了要还的80万,自己那20万已经没有了。因此,一旦房价出现暴跌,穷人会迅速变得更穷,与此同时,其消费支出会迅速下降,如此一来,整个以消费为主导的经济也就受到严重冲击。
在这一过程中富人是什么样子呢。富人往往是贷款人,因为穷人从银行借到的资金多数都是来自富人。当房价下跌,富人的权益会受到优先保障,就像那100万的房子跌到80万时,银行会马上收走房子以保证自己的资产不受损害(止赎),而穷人则变得一无所有。但与此同时,富人的消费支出一则不会受到危机影响(例如2000年网络泡沫破灭也没影响到富人的生活),二则也不会因为没有受到损失且相对更为富有而增加多少支出,所以也无法挽救消费驱动的经济。
综上两点,当房价出现暴跌时,杠杆更高的群体净值受到危机影响更为强烈,其消费支出影响也最大,如此效益不断波及其他,最终引发一轮衰退。
如果这个逻辑成立,那么自然大家要想问为何房价会突然下跌,而这也是作者在后面部分主要想解释的内容。从作者角度看,信贷的盲目扩张是债务增加的重要原因,而信贷扩张的原因可能在于对信贷可能造成后果的低估与过分乐观,尤其是以为只要保证流动性就可万无一失。但结果并非如此,对债务的安全性的高估最终催生了泡沫,而当泡沫爆掉之后,一切危险随之突然降临。
止赎的外部性是另外一个扩大恐慌和造成危机蔓延的原因。止赎并不是一个符合借贷双方利益的选择,然而由于住房贷款的资产证券化已经如此之深入,因此就住房抵押做出灵活的再谈判已经因为受制于各种条款限制而变得几乎完全不可能。这种灵活性丧失导致了解决债务问题的最后方法的丧失。
如此种种,衰退也就成为结果。但作者分析这一过程的动机是为了预防危机再次发生,也就是希望不要出现这样的结果。为此他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本金减计、债务分担、更多采用股权类合同而避免强制性的债务约束——尽管听起来过于理想,但仍不失为值得参考的一些方式。当然,作者在这方面的论述还有很多,在此不一一展开了。
以家庭债务为核心解释经济危机是本书的核心精要。正如本书所言,在此之前,经济学家分别从基本面,动物精神以及金融流动性枯竭等角度讨论本轮危机的成因,但在本书作者看来,他们只能算有相关性。虽然本书非常有说服力,但要让所有人相信家庭债务和危机的因果关系并非易事,但这不妨碍我们以家庭债务作为一项重要相关指标来预防风险。
以上只是关于本书的介绍,字数不算少,也未必全然概括,但实际上其引发的思考可能要更多,在这里仅记下三点也备自我思考:
1 我国的家庭债务的程度以及是否应该鼓励继续加杠杆?银行对房贷的钟爱是否也会成为推高家庭债务以及房地产泡沫的客观原因?
2 2015年A股股灾中,信贷推升债务最终催生泡沫的逻辑是否存在?而配资的强制平仓等是否类似于止赎,其强制性加深了股灾?
3 中国的贫富分化特征在债务上是如何表现的?
《房债》读后感(十五)
对于08年的金融危机,经常停留在对MBS等金融工具的批判上。即使不批判金融工具,也会批判不负责任的银行和评级机构。这本书则更加关注危机为何如此严重,以及怎样才能更有效地阻止危机。作者对于债务的批评与反思非常有说服力,但也令人沮丧地承认很难改变现实。
首先需要理清一些概念。
所以这里有两个恶性循环:一个是在房价下跌时,借债的穷人减少消费→经济衰退→失业和工资下降→家庭债务负担进一步加重,另一个是房价下跌→止赎→房价进一步下跌。后一个循环放大了前一个循环,导致房债引发的经济危机更加严重。这也就是作者的“杠杆化损失框架”:
接下来作者分析了房地产泡沫的成因。省去众所周知的MBS促使银行不负责任地发放贷款以及评级机构的堕落,作者指出,不是房地产泡沫促使债务扩张,是债务本身助长了房地产泡沫。对于房地产价格乐观的人借债买房,推高房价,导致更多的人借贷炒房(由于房价增长抵押物价值上升,能够借到的钱也越多),进而形成了房地产泡沫。
在阻止危机方面,作者认为救银行并不能挽回经济:由于已经存在的家庭债务负担,向银行提供救济并不能很好地向经济体中注入货币。政府支出有所帮助,但最重要的应该是解决家庭债务问题以提振消费。作者认为,如果债权人分担房价下跌带来的损失,经济衰退的影响将会大大减弱。因此,作者提出了“责任分担式住房抵押贷款”:在经济下行时,向债务人提供下行保护;在经济上行时,向债权人提供一定补偿。这是一种股权式的借款,理论上能够遏制非理性放贷、减轻房价下跌的影响。但我看到的时候觉得不太可行:乐观的借款人本身会低估下行风险,愿意支付的保费会更低,而保守的贷款人则需要更高的补偿才可能接受风险(以及补偿由此产生的管理费用)。作者自己也承认:
总之,作者对于债务和衰退的分析还是非常到位的,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