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分手派对》讲述了一对情侣在分手后决定举办一场派对来宣泄情绪和结束他们的关系。在派对上,他们经历了种种尴尬和矛盾,最终在朋友们的帮助下,决定和平分手并成为朋友。影片通过幽默、真实的方式展现了分手后的心理挣扎和成长。
分手派对影评(一)
平遥的观众请不要吝啬您的掌声。制片人和男主角来了。这明明是部女主电影,可惜女主没来,导演也没来。片中女主父亲的演员是西班牙老演员也是导演的父亲,片中一位配角的名字是制片人的名字。导演和男主也是好朋友。男主我英语水平就像我在电影中表现的那样,是真的在上英语课呀哈哈。如果你可以忍受喋喋不休的平淡争论交谈,就会在结尾恍然大悟又陷入思考。 提问第一位观众问了某些镜头突然镜像的问题,这正是导演有意为之,为了提醒观众去思考虚实,因为片中女主也在拍电影,拍的正是自己发生的事,提问太精准了。但是下一位观众,男的,很抽象,“不会问就别问”。影片的核心大概是两句话,制片/男演员讲是关于爱和友谊的故事,但这明显更多是关于爱情,“我们应该庆祝分别,而非结合。”所以要庆祝分手派对。“重复的爱是唯一确定的爱。”大概是这么个意思,当然电影中有详细反复的展开讨论。虽然不知道最后男女主剧结局怎样,那大概能多了解一点他们之间分开的原因,女主的气场有些强,和帮忙疏通管道的朋友讲话,男主觉得她有些说话态度有些强,女主觉得正常。还有一段和朋友们一起观看影片并讨论的时候,女主一旦严肃认真较劲的讨论起来,大家感到不悦,便散了,女主似乎没想明白。另外里面的服装都是相当讲究的,两人都很有品位,重点还在女主穿风衣那段就突出了她的气场,而且服装几乎不重样。虽然全篇都很平淡,有一段节奏配乐很欢快,女主在风中独唱,男主在下面望着,风吹倒了花瓶倒有点悲凉。也是一种有品位的浪漫爱情的想象,以及十四年激情退却之后整理书籍影像往事时在回忆起的点滴,身体纠缠交融的余韵,做噩梦时抚慰的手掌,真好,很值得看。
分手派对影评(二)
故事简介:
本片获得第77届戛纳电影节 导演双周单元 欧洲电影奖。相伴十余载的阿莱与亚历克斯决定以举办派对来庆祝分手,这一独特之举在亲友间引发不同反应。筹备过程中,他们两人决策分歧频出,曾经和谐不再。然而,在冲突与亲密交织中二人关系走向充满未知,影片于细微处深刻展现爱情、变化与告别之意蕴。
观者吐槽中:
导演在本片中展现出了非凡的创意与深度。简洁而富有诗意的对话,如同一把把精致的钥匙,轻轻开启了角色内心深处的情感之门。场景的自然转换,仿若生活的流淌,毫无刻意之感,让观者在不知不觉中沉浸于故事之中。非线性编辑和交织的情节线则像是一幅精心编织的画卷,将现实与回忆、幻想巧妙融合,使观者得以全方位地窥探角色的内心世界。每一个回忆片段都是一次情感的回溯,加上影片中对克尔凯郭尔、黑格尔等哲学家思想的引用,更深入探讨爱情、自我认知与人生变化的宏大命题。。
阿莱和亚历克斯这对主角形象鲜明且富有层次感。阿莱的严肃与哲理追求,使她在面对爱情关系的变化时,试图在迷雾中寻找更深层次的理解。而亚历克斯的随和,看似平静却在细微之处流淌着对生活和爱情的独特感悟。他们性格上的差异与互补,构成了一种微妙的平衡,也正是这种平衡在关系的变迁中被打破又重建,让观者看到了爱情在现实中的真实模样。
导演乔纳斯·特鲁巴的风格独树一帜,他对法国新浪潮的借鉴与创新,使影片既有经典电影的韵味,又充满了现代的气息。那些不经意间出现的致敬经典的小细节,如带有伯格曼剧照的塔罗牌,宛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影片之中,为电影增添了一抹浓郁的文化底蕴,也让电影爱好者们在观影过程中不时收获惊喜与感动。
《另一种方式》是一部充满艺术魅力和思想深度的电影。它以独特的叙事、精彩的表演和精美的视听呈现,为观者展现了爱情关系的多面性和复杂性。尽管它存在一些诸如部分情节拖沓、结局不明等不足之处,但它所传达的对爱情的尊重、对关系变化的理解以及对人生不确定性的坦然接受,使它成为一部值得反复品味的佳作。
分手派对影评(三)
分手派对
因为这个“不吉利”的名字 差点在平遥错过它。
但同时很有趣的点也是在此,Bad的分手与Happy的派对,明显是一种对比与冲突。
加缪在《西西弗神话》中说“荒诞源于对比”。“ 这种人与生活,演员与布景的分离,正是荒诞的感觉。”男主在主创分享时说:“我并不喜欢这个剧情/角色,这让人感到压抑”。在无形中,又形成了一种对影片的间离,在影片内外,我们可挖掘很多。
其实我们也无须探究,男主女主为何在一个清晨萌发了要分开、举办分手派对的原因。生活的本质是荒谬,一切都经不起推敲,一切都没有意义。但确实一直在好奇,在“7+7之痒”时,如此默契的两个人,能否在解释感情状态/邀请朋友参加派对的过程中,突然发现彼此其实无法分开。这场派对其实更像两个人在平淡之余中的一次大冒险,是再次捡拾默契、寻回激情、更爱彼此。
影片设置多重环节,重复的镜像镜头、画中画的间离效果、还有不安的梦境。导演无时不刻的想提醒大家,甚至达到强制要求大家去脱离荒诞感的情绪,把思考从影像延伸到屏幕前、现实中、生活里。对感情的思考、对矛盾的化解,对荒诞感生活的辨识。
但似乎导演也给了暗含的答案,观影会上,最后离开的老头很笃定的说:“片子是线性结 构”,他没有苛求让观众在反反复复中绞尽脑汁去解出答案。而是在时间的流淌中,尽可能让男主、女主去代替观众去探寻这种“无意义感”“荒诞感”生活的出处或者是可逃之处。
其实,对抗荒诞,对抗“生活的无意义”,对抗滚石上山的周而复始,就是对这种荒谬的清醒认识与蔑视。在“分手”后加上“派对”,在“Bad”后加上“Happy”,不管之前我们如何破碎,让灰度充斥生活和感情,就像影片中的 “小提醒”,重复的爱是唯一的爱。我更愿意相信,在50位好友的见证下,在50次的派对邀请后,随着欢快的音乐,我们重新相爱。
加缪还说:“真正重要的,并不在于如何活的更好,而是在于尽可能的去经历。感受生活,反抗,自由,尽可能的感受,这就是生活,尽可能地生活。”
祝,我们尽可能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