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看就懂的中国艺术史 书画卷一》是一本通俗易懂的艺术史书籍,通过生动有趣的文字和图片,让读者了解中国书画的发展历程和艺术特点。本书内容详实,涵盖了从殷商时期到唐代的书画发展历程,同时也介绍了各个时期的著名书画家和代表作品。阅读本书,不仅能够学到知识,还能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一看就懂的中国艺术史 书画卷一》读后感(篇一)
每每听到祝老师的声音都能给我带来力量,让我更加坚信自己的选择是对的!一个民族的文化自信不是空穴来风,这是岁月和智慧的结晶。我们从洪荒到文明,其中经历了怎样的种种,都会在本书体现。少年版之后,我一直在等成年版,等了好久终于出版了,果断拿下签名版,这是一套非常精良的作品。作为祝老师的粉丝必定会一如既往的支持!
《一看就懂的中国艺术史 书画卷一》读后感(篇二)
书法、绘画是五千年文化精髓的一部分,祝老师讲的不疾不徐娓娓道来,很有趣,满满的收获。从遥远的古代到近代,书法绘画大腕像满天繁星一一呈现在我们面前。每个人的口味不同,希望各抒己见给予支持评论。
通过学习传统艺术,可以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可以提升我们的文化修养,可以让我们对美多一层感知与思考。
《一看就懂的中国艺术史 书画卷一》读后感(篇三)
这书卷好听更好读。一听就懂一看就明。博大深广又坚实厚重。在学习历史欣赏艺术中凝视过往润泽今生,简约轻松,深刻全面。用故事讲书画,明白晓畅又引人入胜。潜移默化引领进入艺术殿堂。走进去,出得来,古今交错中尽显光华灿烂。祝唯庸老师用拳拳赤子心,用深深不了情,用过人的才华,全方位多视角解读古圣,欣赏国粹,弘扬国学。
《一看就懂的中国艺术史 书画卷一》读后感(篇四)
自从在喜马拉雅偶遇一听就懂的中国艺术史,就再也放不下了,从来没有人这么系统,这么有趣的讲述中国艺术史,当我听到还有书可以看,第一时间就预定,收到书的那一刻开心极了,我非常非常感谢祝老师,让我全面了解中国艺术史,了解那么多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平时一个普通的人物名字现在成了朋友一般熟悉,真的是百听不厌,百看不倦啊,再次感谢祝老师。
《一看就懂的中国艺术史 书画卷一》读后感(篇五)
每个人都应该了解一点艺术与美 通过学习传统艺术,可以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可以提升我们的文化修养,可以让我们对美多一层感知与思考。 《中国艺术史》这套书,可以让你在历史的大背景下了解我们传统艺术的发展。了解各个朝代不同的艺术风格,了解那些顶级艺术家多舛的命运和传奇的人生,了解经典书画作品的内涵与风韵! 作者既具有理工男的理性与严谨,又具有文学者的敏感与细腻。秉持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传承与发扬写作这套中国艺术史。 本套书适合各个年龄阶层的人阅读并欣赏!
《一看就懂的中国艺术史 书画卷一》读后感(篇六)
想说说现在这个知识泛滥的年代呀,谁都能打着知识分享的名义圈粉,圈了足够的粉,就出书,出版社也是利字当头,看看现在每年出版的书是过去的多少倍!新书几个月就变旧书。畅销书是最大牌的,但是畅销书里都是抛头露面卖力圈粉的所谓知识网红,真正搞研究的学者出的书反而没人买,被束之高阁。多可悲呀。
就说这套书吧,能叫艺术史吗?但是只要有足够的粉丝,这评分自然能上去,但是谁在乎有几个粉丝是真正懂艺术的呢?懂的人也不会成为作者的粉丝了。所以不是评分高的书就是好书!这套书大概只能懵懵外行,反正也不在乎写的对不对,只要是偶像的书,那就是一好百好。
我是因为在喜马拉雅上提了点意见被作者拉黑了,才想到来这里给大家一点意见的。后两本我没看,就复制粘贴过去了,帮助认真读书的人。建议内行别看,外行可以当故事书看看,也算入门艺术史吧,只是作者观点还需要甄别。
《一看就懂的中国艺术史 书画卷一》读后感(篇七)
第一次偶然在喜马拉雅上听到了祝老师的节目,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幽默风趣的谈吐,深入浅出的把历史文化艺术讲解的透彻,易懂!
听了祝老师的《一听就懂的中国艺术史》两年了,怕记不住,记了好多笔记,现在好了,祝老师出书了,可以对应着学习,简直太幸福了!
走过路过不能错过的好书!好节目!
图右是我的笔记,图左是跟祝老师去敦煌游学时请祝老师给签的名
《一看就懂的中国艺术史 书画卷一》读后感(篇八)
说一下我给差评的理由:
1、此书大量内容是改编自“百度百科”,顺带加上一些网络段子博人眼球。不信的可以自己去百度试试看,比如:甲骨文、李斯、蔡邕、戴逵、陆探微……,几乎所有的名字,随便搜搜,都很眼熟,作者就是把他们汇总起来,做做改编和润色,以出版社查重查不出来为准。
2、作为艺术史书,几乎没有什么考据的内容,也没有艺术史的发展线索,比较重要的跟艺术史相关的考古发现都没有,文献资料也很少,比如宗炳的《画山水序》对后世山水画思想和精神的影响如此巨大,但是作者只是简单解释了一下,可见领会不深。而书中大量篇幅是以讹传讹的故事、演义、戏说、传说,给小孩子讲讲还行。这样的人物故事,能叫“艺术史”吗?
3、晚唐以前中国早期绘画几乎没有真迹流传下来,非常需要参考考古发现,比如各个时代的墓葬壁画、敦煌壁画等,去理解当时的艺术风格、艺术思想、以及所能达到的水平,但书中完全没有提到,书中直接用后世摹本或者托名画作来解读那个时代的艺术,或者那个艺术家的艺术成就,很容易造成读者的误解。比如宋摹本的张萱两幅仕女图,明显带有宋代院体画的风格,可能是唐代的审美,但不是唐代的画风,而应该是宋人理解的唐风。说到这,故事也没讲对,《捣练图》并不是一个劳动场景,而是宫廷贵妇的展现妇德的一个仪式,劳动人民穿不了那样精致的服饰。
4、作者写了大量的历史背景,但非常不客观,为了烘托艺术家的命运而片面解读历史人物,带有明显的个人感情和主观筛选。比如为了烘托褚遂良的悲剧命运,就把武则天说成是只会杀儿子养面首的毒妇。如果10句话是一个完整的史实,那么只挑出2句大肆渲染,还能算史实吗?与其片面的讲历史,不如不要讲,讲讲大环境就行了。据说这是为了把艺术家放在他所处的历史背景中,但是这个历史背景显然是经过深加工处理的,那还有什么意义呢?
5、作者文笔不错,但更适合写虚构文学,书中大量情绪的渲染确实很吸引人,但用来写史书不合适。总体上情绪价值大于知识价值,更谈不上自己的见解,读来消遣还可以,应该叫“艺术家的故事”之类的书名。不属于艺术史论。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不再出版这套书的后续,大概也是觉得文不对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