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胡适未刊日记辑注》读后感摘抄

《胡适未刊日记辑注》读后感摘抄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11-26 02:05:18
《胡适未刊日记辑注》读后感摘抄
时间:2024-11-26 02:05:18   小编:

《胡适未刊日记辑注》是对胡适未公开发表的日记进行辑注整理的著作。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感受到胡适作为一位重要的思想家和教育家的内心世界和思想变迁。他的日记记录了他对生活、学术和社会的深刻思考,让人们更加全面地了解这位杰出人物。

《胡适未刊日记辑注》读后感(篇一)

近日读付祥喜教授此书毕。付教授专攻中国现代文学史料学研究,此次整理胡适未刊日记,力求完备,更是新校勘了台北胡适纪念馆所藏日记档案等内容,是很好的胡适研究资料。然而在点校上,仍留有一些遗憾。

比如《胡适零散遗漏日记》中有一篇提到瑞典学者Bernhard Karlgren的古汉语词汇研究,按照惯例当出注释。但此处并没有这样做。我初读颇为疑惑,因为高本汉是瑞典大名鼎鼎的汉学家。等到后面读到高氏寄给胡适的信,署名被付先生译为“卡尔格兰博士”,才不禁恍然大悟,编者很有可能并不认识这个奇怪的瑞典名,所以就这样放任过去了。

这不禁让我想到当初博士入学面试时,英语口试的题目,是朗读并口译罗杰瑞关于高本汉方言学研究的介述。我因平素英语水平一般,信心不足,故面试结束后,偷偷跑去答辩秘书那里询问大家这道题回答得如何。回复是:“只有你把Karlgren的名字翻译对了。”这只是笑话般的轶事,但足以警示我们翻译的慎重。

胡适日记中又有许多讨论小学的内容。如《北京杂记》第三条记江谦《说音》一篇,说的是声母分类。点校者可能并非这方面专家,有时前面写对了,后面又写错了。比如声母“照穿床审”一组,因为审字繁体作“審”,所以在单独成列时,点校者便错认成了“番”字。又唇音一组“非敷奉微”,不知如何写成了“非敷群微”。本是双声的“的当(當)”二字,被写成了“的窗”。诸如此类,是有很大问题的。

除去音韵学相关外,胡适也有许多札记论述文字。如《第十六册札记》有“嚼筋”条,胡适举《淮南子·主术》之“嗺筋”字下云:“嚼俗作(《广雅·释言》云:茹也,咀,也。),与嗺形近而误。”按:“嚼俗作”后点校者似遗漏一字,“咀,也”之间不当断句。察其文意,漏字或为【

《胡适未刊日记辑注》读后感(篇二)

本書前言,首先概述已出版的胡適日記10種,其中第7種爲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版《胡適日記全編》,前言認爲“然而百密一疏,難免有瑕疵”。我相信這個本子的《日記全編》肯定有瑕疵的,但本書前言文中指出的幾處瑕疵,有的是有疑問或不成立的。

1.「第一冊第86頁,四月十四日作一文章“Ophelia”,編者給此英文加雙引號,Ophelia是胡適這一時期所讀莎士比亞戲劇Hamlet(《哈姆雷特》)中的女子之名」。未見2001版《胡適日記全編》原書,但就這裏所述,實在未看出來瑕疵何在。

2.「第二冊第18頁倒數第3行記“不關痛養之文字”。“養”應作“癢”」。按痛癢的癢,現在當然一般作“癢”。但古文中,“養”本可通“癢”。《荀子·荣辱》:“ 骨体肤理辨寒暑疾養”,杨倞注:“養与癢同。” 《荀子·正名》:“疾、養、凔、热、滑、鈹、轻、重,以形体异”。故“癢”寫作“養”不算錯,尤其胡適那個時代,使用古字更屬尋常。所以這裏還須看日記原稿是怎麼寫的,如果胡適原文即是“養”,則決不宜改爲“癢”。

3.「第二冊第423頁,引文之“六”記“何以女美西施,男美宋朝”。“宋朝”應作“宋玉”。」這裏完全是作者弄錯了,蓋作者不知宋朝爲人名。宋朝確實爲古代的美男子,他是春秋時宋国的公子朝。《左传》於其事蹟有記載。《論語》中亦提及宋朝。《论语·雍也》:「子曰:“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正文:

p24頁下注1:胡適圈點的名言警句是:“仁者人也,义者我也。以仁待人,以义正我(董子)”。按這裏的句子和字形有關,仁,从人从二,義,从羊从我,二字分別包括“人”、“我”,故此句由字形引入,“仁者人也,義者我也。以仁待人,以義正我”,現用簡化字印,則失去此意味也。似此種情況,皆當用正體字,始能準確傳達原有信息也。

《胡适未刊日记辑注》读后感(篇三)

胡适晚年存照(摄于1954年) 来自中国青年报

胡适(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汉族,安徽绩溪人。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1910年,赴美国康奈尔大学留学,师从哲学家约翰杜威。1917年,回国后受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因积极提倡文学革命、“整理国故”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对中国现代史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胡适曾担任中国公学校长、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董事、中国驻美大使、北京大学校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人类科学文化史编辑委员会委员、台北“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胡适兴趣广泛,著述丰富,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红学等诸多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

胡适终生服膺格拉汉姆·沃拉斯(Graham Wallas)的一句名言:“人的思想是流动的,你如果不当时用文字把它记下,过时不见,再寻它不得。所以一支笔和一片纸,要常常带在身边。”因此,他一生坚持写日记。现在能够见到的胡适日记,从早年在上海澄衷学堂后期开始,到晚年在台北“中央研究院”逝世止,其间虽有中断,但总体上是完整的。

《胡适晚年未刊行事历日记》是胡适在1956年至1960年间的日记,至今没有出版过。不同于胡适同时期的日记的是,这一部日记仅仅以极其简约的文字写下每日大事,不涉及事情的前因后果,也没有当事人的对话、感想等,看起来和“日程安排”差不多。例如:

Oct.14,1956(Sun.)

1:00纪五来午饭

充和&Hans[傅汉思](Supper)

5:30 Hans Frankel来接

(“茗谈会”李彻之?)

这部日记所记,中英文夹杂,均为上午6:30—下午5:30的活动。晚上很少安排活动,这应该与胡适当时年事已高、身体状况不佳有关。

关于《胡适晚年未刊行事历日记》原件的来源,还得从十多年前说起。2005年,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黄克武接任胡适纪念馆主任。在清理馆藏时,发现若干20世纪50年代中期迄60年代初期逐日记载胡适活动的记事本。经慎重整理复印,暂拟名为《胡适晚年未刊日记》。该馆请潘光哲担任整理工作。潘先生另有课题在身,转而推荐程巢父任整理之责。程巢父把整理稿命名为《胡适未刊行事历》,可惜因种种缘故,一直没有出版。几年前,程先生曾以其整理稿嘱托我校订出版,故而不揣浅陋担负此责。

……

抄录、整理这份胡适日记遗稿,不是容易的事。因年代久远,原稿的字迹颜色变淡,光那些用蓝色圆珠笔写下的字,就远不如其他用毛笔钢笔写的黑色的字工整、清晰。程巢父对此颇有体会:“原件多以圆珠笔手写,有时因匆忙记录,部分中英文字迹均极潦草,且时有涂改,加以圆珠笔油墨年久漫漶,故极难辨读之处颇多。”更何况,撰写者还时常在日记本上勾画、涂改,辨认不易。其中,英文写得很潦草,往往需要结合上下文、查阅胡适这时期的书信日记和年谱,才能推断出是哪几个字母组合的单词。由于这部日记对人名、地名都只作最简略的记录,如英文的人名大多是缩写,注释的难度很大。程巢父先生曾撰文讲过,他为了追究一个《胡适未刊行事历》里的缺笔字,求助于多位友人,几经辗转,事隔两年,最后才弄清楚。我在为这部日记做补注时,也常有类似经历。记得为了补正一条程先生所做的注释,我花了一个上午的时间检索、查阅资料。我在当下信息时代,可以利用互联网快捷地检索资料,尚需如此费时费力,想当年程先生完全凭手工查资料,该是何等的困难!个中辛劳,可窥见一斑。

兹就本书对胡适日记的整理,说明如下:

1.本书依据目前已知的胡适日记手稿(以下简称日记手稿),收录《胡适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未收的胡适日记。具体情况为:《胡适澄衷学堂日记》依据的是2003年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北京大学图书馆藏胡适未刊书信日记》,《胡适早年未刊日记》依据的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胡适留学日记手稿本》,《胡适零散遗漏日记》主要依据台北远流1990年版《胡适的日记》手稿本,《胡适晚年未刊行事历日记》依据台北胡适纪念馆藏胡适日记手稿。

2.日记手稿均无断句,编者按照现行习惯予以断句和标点。

3.日记手稿文字属繁体的,一律改为相应的简体字。

4.日记手稿中的异体字,不作改动。

5.日记手稿中凡加圈以示着重的文字,按照现行习惯,以相应文字下加黑点予以替代。

6.日记手稿中凡原有括号的,予以保留。

7.日记手稿中的英文,或随文附注中译(置于“[ ]”内),或见于脚注。

8.日记手稿中凡疑属于笔误的字,在注释中标注现行通用的字。

9.日记手稿中凡疑属于赘字的,在注释中予以指出。

10.日记手稿中凡疑有漏字的,在注释中添加相应的字。

11.日记手稿中涉及的对胡适有较大影响的名称、著作、事物、事件,均作适当的注释。

12.对词义因年代而产生演变,现在阅读起来易产生歧义的词语,作适当的注释。

13.日记手稿中涉及的职务、机构、组织为依史料原貌保留,不作改动。

14.为便于读者将来依据本书做进一步的史料挖掘和研究,本书详细介绍了胡适日记涉及人物的生平。另外,因《胡适晚年未刊行事历日记》中提到的不少人物与胡适仅有一面之缘(如慕名拜访胡适等情况),彼此并无长期交往,故而未在注释里介绍其与胡适的关系。

“忠于原著,保持原貌”是文献整理的基本原则。在本书编注过程中,编者始终告诫自己遵循这条原则。但由于编者的学识和种种条件的局限,肯定有疏漏和错误,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使本书更加完整、完善。

付祥喜

本文来自前言及附录,原文有改动。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