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宗白华美学二十讲》读后感100字

《宗白华美学二十讲》读后感100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6-07 06:30:16
《宗白华美学二十讲》读后感100字
时间:2024-06-07 06:30:16   小编:

《宗白华美学二十讲》是一本关于美学的精彩读物,作者从多个角度深入探讨了美学的本质和魅力。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了解到宗白华先生对于艺术、文化、哲学等方面的深刻见解,并且可以从中汲取灵感,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总之,这本书是一本值得推荐的好书。

宗白华美学二十讲读后感(一)

一直都非常喜欢中国传统文化,无论诗词歌赋,还是书法画作,或者是木雕建筑,都是我的最爱!但爱着它们的同时,我但却一直不知道该如何描述它们的美!所以,一直很想读读宗白华先生、朱光潜先生的大作,听听美学大家们是如何诠释美!

前些天,遇到《宗白华美学二十讲》这本书,我真真是如获珍宝,爱不释手!

宗白华先生研究美学的文章很多, 而这本书系统地梳理了宗先生的20篇著作。这些文章立足中国传统美学,以纯粹的角度,将中国传统哲学与中国传统艺术两相结合,为我们阐述传统文化之美。

……未完待续……

宗白华美学二十讲读后感(二)

宗白华先生是我国出的美学大师。关于美学,在宗白华先生以前,很少有人去专门的将它看做是一门学科去研究,也没有人去用类似于美学的概念去研究中国古代的艺术,在这个领域宗白华先生可谓是中国现代美学的先行者与开拓者。因此要了解中国美学,一定是要从宗白华先生开始的。先生一生关于美学的著作颇丰,对于普通读者来说短时间内读完先生的全部著作显然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情,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古吴轩出版社近期出版的《宗白华美学十二讲》了。

《宗白华美学十二讲》一共分为四编,分别为中国艺术、中国绘画、中国书法、音乐、建筑与美学散步。如果说前三编的内容是讲述中国古代艺术某一具体方面的美学思想的话,那么本书的最后一编的内容则可以看做是宗白华先生美学思想的一个总的概括。实际上,就本书的阅读顺序而言,笔者也是从最后一编的内容开始的。

在最后一编中,有文章名为《美从何处寻》,这是一个极好的题目。每一个人都喜欢美,美人、美景、美食,凡事带上一个美字,就让人充满了满足,但是美究竟要从哪里去寻呢?先生认为,美的寻找,总归要满足两个条件才是圆满的,其一是要达到我们的主观心理条件,当我们的心灵经历过一番洗涤,克服了小己的私欲与厉害计较,才能够达到深度的美感,发现深度的美,在这样的一种状态下,我们可以发现大自然的美,客观的美,进而还可以去进一步的认识她分析她;其二是客观的物的方面的条件;如梅花盛开,旭日普照等等,他们不是没有生命的,不是空洞的机械的,而是有内容有表现的。美的存在不是凭空想象的,而是实实在在存在的,美的踪迹遍布于自然、人生、社会中,而这些都需要我们用心去寻找。在先生的文字中,曾经多次提及心、心灵等词汇,这种表达自然不是没有意义的,在先生看来,心的陶冶,心的修养和锻炼是为我们发现美做准备的。就像是前些年风靡一时的那句话,这个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而这眼睛,大概便与先生所说的有关于心灵的一切有异曲同工之妙吧,只不过先生的说法更能够一语中的罢!

美的寻找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他的内容是无限的,丰富的,值得我们不断的去发现,“第一个造出新节奏来的人,就是一个拓展了我们的感性并使它更为高明的人”。

宗白华美学二十讲读后感(三)

什么是美?如何审美?生活在内卷的时代,很多人会觉得美,离自己太远,跟自己没什么关系;审美,又太深奥,于人生也无什么益处。其实不然,美,与审美,与我们的人生息息相关。只有明白美是什么,生活才会在我们的眼睛里闪闪发光。在美学里,处处浸润着自然的奇妙和人生的智慧,等待我们去发现,去欣赏,去在美的指引下,打开人生更广阔的世界。 那么究竟应该怎么审美,什么才是美的?透过《宗白华的美学二十讲》,我看到了答案。 宗白华,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史教授,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在中国古典文化的浸润中成长,沉淀了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一生都在追求具有中国风格的美。豆瓣评分8.8的《美学散步》就是他所著,是众多艺术高校的美学课程,指定教材和必读书目。冯友兰曾经这样评价他:“中国真正构成美学体系的是宗白华”。 在《宗白华的美学二十讲》中,梳理了宗白华在中国美学方面的20篇经典美学论述文章,将中国艺术、绘画、书法、建筑、文艺等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各个领域的美,娓娓道来。书中处处充满人生智慧,令人在诗情画意中,不知不觉地接受到美的熏陶,是一本上好的美学入门读物。 在宗白华先生眼中,山环水抱的亭台楼阁是美,玄远幽深的山水画是美,潇洒俊逸的书法是美,一草一木也是美,美是一种令人快乐的体验。与西方柏拉图、康德、黑格尔等大家理性、深奥的美学理论相比,宗白华先生对于美的讲述得格外通俗,还原不同时代的场景,将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美”诠释得文采斐然,梳理得简单易懂,不仅完整地讲出了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美在何处,更将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融入其中。 让我们从阅读宗白华先生的《宗白华的美学二十讲》开始,走出欣赏美的第一步,不要被琐事绊住了追求美、眺望美的脚步。当我们迷茫、困惑时,换个视角,欣赏大自然、人生、艺术中的美,或许我们的前方会豁然开朗。 看完这本书后,怎么说,对于美学来说,我也算是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的入门了。以后再出门旅游、逛博物馆、美术馆的时候,我也可以开始尝试着去欣赏一座建筑、一幅画、一个文物的美了。

宗白华美学二十讲读后感(四)

看完《宗白华美学二十讲》,有一点感触最为深刻:其实我们大多数国人并不了解真正的中国传统美学。至少,我们的传统美学是建立在他人的经验上,是被教育的成果,而非真正懂得中国传统美学的内涵,抑即所谓“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通过《宗白华美学二十讲》可见宗白华大师对中华传统美学透彻的理解。

那么,宗白华大师何许人?他是我国近代著名的哲学家、美学大师、诗人,曾先后在南京大学、北京大学担任哲学系教授,著有《中国艺术意境的诞生》、《中国美学史中重要问题的初步探索》、《美学散步》、《康德美学评述》等书,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先行者和开拓者,被誉为“融贯中西艺术理论的一代美学大师”。

《宗白华美学二十讲》则是古吴轩出版社“生活大美学”丛书中的一册,它辑录了宗白华大学关于中国传统美学的二十篇文章,通过大师的小文章,向读者介绍中国传统美学的真谛。在书中,宗白华大师不仅介绍了中国传统美学的特点、由来,还从中国绘画、书法、古代音乐、园林建筑的艺术特点中阐释里边蕴含的美学思想,最后,宗白华大师关于不同时代的中华传统美学进行品评的几篇文章也收录在此书。宗白华大师的文章引据丰富,通俗易懂,各种经典例子顺手捻来,读后深感大师功力之深厚。

在《宗白华美学二十讲》中,当谈论中国艺术时,宗白华大师提到了“隔”与“意境”,这很容易让人想到同为美学大师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到的“隔”与“境界”。二者都是为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学,但含义却有所不同。宗白华大师的“隔”是外界物象造成的距离,也是心灵内部方面的空。空间的“隔”会造就诗境、画意,而心灵的“隔”则会让精神淡泊,让艺术空灵化。简言之,是距离产生美的“隔”。宗白华大师是赞成“隔”的。但是,王国维大师所谓之“隔”是词人与读者间的交流阻碍,或是因为矫揉造作,或是因为因袭陈言,读者不能获得真切之感,因而,王国维大师反对“隔”。不难看出,在两位大师的理念中,虽然同命名为“隔”,但二者所指实为不同。对于“意境”与“境界”,宗白华大师认为将宇宙人生的具体物象通过作者自我内心的反映,用特定的艺术形式表现在外就是艺术的境界,意境的美来源于心灵的映射。王国维大师则明言“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两相比较,“意境”与“境界”都强调作者的内心,但意境更注重内心情感的转化,而王国维大师则侧重情感的真切与否。宗白华大师的“意境”比王国维大师的“境界”在艺术的表现过程中要求更为具体。

不论是哪一种艺术形式,中国绘画、书法、舞蹈、或是建筑,宗白华大师都始终强调将外物通过内心的映射再传达给观众。艺术品的写实与否在西方文化传统中讲究,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并不是顶顶重要。将宇宙人生的意象融入生活,才是中国美的精神。

宗白华美学二十讲读后感(五)

《宗白华美学二十讲》这本书的设计有些特别,在家中全部的书架中找不出第二本,封面是很普通的,但其侧面让我新奇了好久,它是没有封口的……

说起这本书的来源,并不是因为我是美学研究者或是崇拜者,纯粹是因为好奇心作怪,美学到底讲什么呢? 本书一共如书名,总共二十讲,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中国艺术的整体介绍,绘画、书法、建筑、音乐、舞蹈、诗歌等的美学思想,美学的何去何从。

中国艺术,由能空、能舍,而后能深、能实,然后宇宙生命中的一切理一切事,无不把它的最深意义灿然显露于前。 作者说,美感的养成在于能空,对物象造成距离,使自己不沾不滞,物象得以孤立绝缘,自成境界…… 不禁想起领导说过的“空杯心态”,其本意象征意义是做事的前提是先要有好心态,舍弃过去的荣耀和挫折,也是否定自己,有舍才会有得,才能找到自己的不足,找到努力的方向。 我觉得它们有些相似的道理。当我们总认为自己懂得很多,也就是杯子很满的时候,是难以发现他人的美存在的,我们会自带着优越的光环,容易觉得他人哪哪都不好。 如果我们倒掉自己杯子,把自己当成小白,重新学习,那么他人的身上会有许多的闪光点,那都是美感的存在啊。

作者说,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映射,是无所谓美的。 这话有些强烈的认同感,也有人这样说,我们的心是什么样的,我们看到的世界就是什么样的。一切的一切,都源于我们的内心,和他人无关。 我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对我们至关重要。然而更重要的友善的内心,如果我们的内心充满爱和阳光,我们的世界将被爱和美好包围。 世界还是这个世界,但是随着我们的内心的改变是可以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观点,改变自己的态度,从而发现不同的新世界。 世界是无穷尽的,生命是无穷尽的,艺术的境界也是无穷尽的。希腊哲人对人生指示说:“认识你自己!”近代哲人对我们说:“改造这世界!” 为了改造世界,我们先得认识。这也是近期在多本书中看到的观点——改变,往往从了解开始。只有充分了解认识,方能找到改造的方向。 读这本书,起于好奇,止于认识,认识美学,培养美感,营造美好生活!

宗白华美学二十讲读后感(六)

前不久,国内某知名大学一场“眯眯眼”时装模特秀引发了一波舆论潮,除了举办单位,网络舆论几乎一边倒地对其进行批驳,质疑其遴选模特的水准,有的甚至深挖根源,研究其与资本之间渗透与左右的关系。作为一名纯业余的艺术爱好者,这场时装秀的模特真的美吗?究竟什么才称得上美?如果将这些模特与“七一”当天在天安门广场上领诵的姑娘相比,哪一个才是美?!

相信每个人对于美都有自己的评判标准,但是你所谓的美是否符合时代主流,是否被大众所认可,并不一定,现如今喜欢“审丑”的人比比皆是,某些书法“大家”的“书法走秀”就是另一种无法欣赏的“丑”,以“丑”为“美”,还能称得上是“美”吗?

那么,什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美?西方学者有自己的研究,由于艺术创作的环境不同、艺术欣赏的流派不同,国内学者也有自己的审美观点。作为中国美学研究的佼佼者,宗白华对此颇有建树,《宗白华美学二十讲》对此进行了系统而精彩的讲述。

这本书最大的特点是立足中国传统美学,用中国数千年沉积而成的美学观点来解释中国文化的美。二十讲内容涵盖了中国艺术、绘画、书法、音乐和建筑等方面,集中呈现了宗白华在美学研究方面的显著成就。阅读本书,不啻为一场中国美学的精神盛宴。

在这部阐述美的专著中,作者既讲述了艺术、绘画、书法等蕴藏的中国之美,又通过中西对比的方式,论述不同文化语境中对于“美”的不同理解,比如绘画。众所周知,西方的画特别是抽象画、印象画,人部分人都看不明白,只是朦朦胧胧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而中国的山水画、工笔画就完全不同,甚至那种寥寥数笔勾勒出来的鸟虫鱼虾,也栩栩如生,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境跃然纸上,作者与读者可以直通胸臆而无障碍。

当然,西方绘画也有那种纤毫毕现、事无巨细、一览无遗的,但由于创作理念、创作手法、表达途径的不同,导致中西双方对美的理解不尽然相同。作者通过这种对比,既帮助读者理清了欣赏美的思路,也启发读者深度了解中国艺术创作之美的灵魂。

而在文末,作者用一编的章节专题论述了如何寻找美的路径。正如“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一样,艺术创作究竟美不美,关键在于判断美的“眼睛”是否存在、是否健康。作者以“美学散步”的从容心态娓娓道来,从《世说新语》与晋人的美说起,探寻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从哪里来、往何处去。这是对中国传统美学继承与发扬的深度叩问,无论何时,都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作为一名深受传统文化熏陶的中国人,很有必要了解一下什么是传统美学,并以此提升自己的美学素养,学会真正地欣赏美、欣赏真正的美。《宗白华美学二十讲》是一代美学大师的研究心得,值得细读。

宗白华美学二十讲读后感(七)

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人们习惯了应对短暂而猛烈的刺激,逐渐演变成了只被自身的目标吸引,只对欲望起反应的动物,而逐渐失去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在浮躁的世界,怎么才能去留随意,荣辱不惊,发现生活的美,而美学究竟又是什么呢?私以为美学就是将生活的快乐具象化的过程,是我们的一种感觉,但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刘悦笛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美学不仅是一种感受,更是一种觉悟。为什么他会有这样的想法呢,因为一位中国美学界的泰斗,宗白华。

宗白华先生,中国哲学家、美学大师、诗人、南大哲学系代表人物。与朱光潜、邓以哲成为享誉海内外的三大美学家。先生毕生治学研艺,精通中西美学和各门艺术理论,是深得中国古典美学精魂的美学家,也是中国美学史上的一座高峰,至今也无人可出其右。凡是研究中国美学,都是要从宗老先生的著作开始。但老先生一生著作颇丰,系统的逐一读懂并不是一日之功,如果一定要推荐一本精炼的汇编文件。刘研究员就精炼宗先生的文章,汇成了一本《宗白华美学二十讲》。

不同于常规的美学书籍从美学来源、发展等长篇累牍、枯燥无味的介绍,翻开书本第一句话就感觉一股浓浓的艺术大家气息扑面而来:

一切艺术的境界,可以说不外是写实、传神、造境:从自然的临摹,生命的传达,到意境的创造。艺术的根基在于对万物的酷爱,不但爱他们的形象,且从他们的形象中爱他们的灵魂。

《宗白华美学二十讲》从大美学的立意出发,系统梳理宗白华在中国美学方面的文章20篇,从中国艺术、中国绘画、中国书法、音乐、建筑、美学散步四章介绍了宗白华先生对中国美学的认知。第一章中的《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与最后一章中《美从何处寻》两讲内容给了我很深刻的印象,值得我反复研读推敲。

在排版方面这本书使用了线装裸脊的装订结构,封面颜色统一,排版相当简洁,只有毛笔字宗白华扑入眼帘,32开的尺寸捧在手里有一种捧着古籍的感觉,书中有很多名家书画图片,与文字描述的内容高度契合,给整本书营造一种和谐的感觉。 虽然读完书我并没有觉得自己美学造诣有什么提升(其实我根本上谈不上造诣),唯一留下的就是对宗先生饱读诗书的惊叹,究竟是花费了多少精力才能这样对诗歌,图画,书法,建筑等等这么多行业如此了若指掌。希望我也能够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更近一层,发现自己生活的美。

宗白华美学二十讲读后感(八)

人们常言道:美人在骨不在皮。说真正的美人在于各自独有的风骨和气质,而不在于粗浅的外形。那世间万物、大千世界,又各自独独蕴含各中其美于何处?美学大师宗白华先生在《宗白华美学二十讲》一书中提到“文学艺术是实现‘美’的”,世间万事万物都可以透过不同技艺的展示来呈现出各自的美,即所谓现在所称呼的“诗书画乐”。

观一而通览其余,我们来看中国绘画,在《美学二十讲<绘画>》引言中,宗白华先生这样说:“中国画,真像一种舞蹈,画家解衣盘礴,任意挥洒。他的精神与着重点在全幅的节奏生命,而不沾滞于个体形象的刻画。”

诚然,六朝齐的谢赫在《古画品录》一开始的序中就提出绘画“六法”,而其二就是“骨法用笔”,此处的“骨”也是指艺术家内心力量的表现,是骨力、骨气,还有骨法,是画家沾墨笔下对所绘事物人物事件的评价。

好比《文姬归汉图》,金朝的张瑀以东汉时蔡文姬归汉的事件为题,创作《文姬归汉图》,意欲借文姬日夜思念故国,最终重返故里的这段历史,来影射当时北宋末年,金国入侵,活捉皇帝,侵占中原后,中原的百姓们扶摇相望,渴望王师北伐,重回家园的殷切希望。

画作中张瑀通过飞扬的线条描画蔡文姬一行人在大漠返归途中的场景,细笔勾勒,浓淡着笔让整幅画作疏而不散、密而不塞。其间画布不显背景,却还是可以从领头人的扛旗飞舞、匈奴人弓背缩头等一系列动作,看出大漠风沙的猛烈。

这不仅体现了绘画六法中的“骨法用笔”,还彰显了其一——气韵生动,《美学二十讲》中宗白华先生阐述时说:“气韵,就是宇宙中鼓动万物的‘气’的节奏与和谐。绘画有气韵,就能给欣赏着一种音乐感。”《文姬归汉图》里就有一行人前进时的节奏感,似乎未听其声,就有狂风裹挟沙砾,呼啸刮来的沉重低吟的声音,这就是画家微小的音乐感觉的传达。

所以,纵观万物技艺展示其美,不单要只在于骨,观其骨力、骨气和骨法,去观察和审视蕴含之中的更深层次的技艺人的思想和自然规则、宇宙运转,还要在于韵,气韵生动,探查其中技艺人糅合在里面的升华包含的情感。

这才是文学艺术,才是真正的去欣赏美,去看到美的实现。

宗白华美学二十讲读后感(九)

《宗白华美学十二讲》是中国现代美学、哲学家宗白华先生的作品集,这本书是这位融贯中西艺术理论的一代美学大师从中国绘画、书法、音乐、建筑等方面探究中国美学思想的杰作,帮助我们深刻了解中国传统艺术和美学,感受艺术之美、生活之美。

在序言中我们会发现宗白华先生将美学与哲学、甚至是我们的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为我们揭示了美学的无穷境界。这是一个大美学的境界,是构建于审美与艺术的小美学基础之上的带有中国意蕴的大美学,它继承了中国古典美学的“人能弘道”的儒家主流传统,也承接着20世纪以来实践美学“实践成人”的现代传统,它是包容的,也是深刻的。

生命的境界包含着经济、政治、社会、宗教、科学、哲学等方面,而这一切都能反映在艺术里。艺术是美的实现,也是美的表达,它包含着我们对于生命本身的领悟,也包含着我们对于人生真际的探索,我们在天地的动静里,在昼夜的反复中,在四时的更替间,在生老病死的循环中,把握生命,体验生命,探寻自我,用艺术实现并表达了人生的意义和美。

美的艺术里有照人的光彩、有动人的情感、有丰富的意象。中国古代的绘画从线条中透露出形象与姿态,在点与线的交流中,在线与面的沟通中,在墨色的浓淡勾勒中,超脱刻板的立体空间,形成最具表现力的美的形象。一花一鸟、一树一石、一山一水都在生动的气韵中,在情感的凝结中,在空灵的意境中,表现生命的姿态与节奏,表达生命的情调与意趣。

中国书法里包含着对生命形象的构思,是一种反映生命的艺术。在结构的疏密中、点画的轻重里、行笔的缓急间,表达作者对于形象的情感,达到一种情景交融的意境。中国古代音乐以独特的形式和深厚的感染力达到内容与情感的结合,在音乐的境界里渗透出生活的真谛。中国园林建筑在青山翠竹、亭台楼阁的布置中完成了对于空间的创造,它生动又富有内涵,让我们获得美的感受。 让我们在艺术中寻找美、感受美,在把握美的形象,感受美的意境中体味美对于人生的真意。

宗白华美学二十讲读后感(十)

今天要读的是一本美学哲学类的书,书名是《宗白华美学二十讲》。

由古吴轩出版社出版的《宗白华美学二十讲》为32开,尺寸是880*1230。

《宗白华美学二十讲》采用线装裸脊。这种装订的优势就在于书籍不易掉页,书页可以翻至近180度,不影响阅读的感觉。如书中出现的唐代褚遂良的《摹兰亭序》,就是跨页的,因其装订方式,一点也不受影响。

这本《宗白华美学二十讲》的作者是宗白华,本书是由生活美学倡导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刘悦笛主编。

整本书分四编:中国艺术、中国绘画、中国书法音乐建筑、美学散步,正是从这四大方面来讲中国人的美学。

美感的养成在于距离——距离化条件下产生的美景

这倒是与我们所说的距离产生美有点相似,明月下的幽淡小景,或是黑夜笼罩下的灯火街市,都是距离产生了美,同样风风雨雨也可以形成间隔,于是一片烟水迷离的景象,成就了诗境,也有了画意。

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映射,是无所谓美的。

思想家阿米尔的:一片自然风景是一个心灵的境界;画家石涛的:山川使矛代山川而言也......山川与矛神遇而迹化也。这正是以心灵映射万象,恰恰就是艺术中的意境。

此意境,因人因地因情因景而不同。如明代画家沈周《写怀寄僧》云:明河有影微云外,清露无声万木中;清人盛青嵝咏《白莲》云:半江残月欲无影,一岸冷云何处香;元人杨载《景阳宫望月》云:大地山河微有影,九天风露浩无声。一主气象,一主幽思,一主情致。

艺术意境表现于作品——生命本身体悟道。

在艺术境界与哲理境界,探求内心的自我。庄子所言的:虚室生白,唯道集虚。正是中国人对道的体验,那便是:于空寂处见流行,于流行处见空寂。

美的特点在于生命的内核——生命内部最深的东西。

中国画的美,在于全幅的节奏生命。如唐志契的《绘事微言》:墨沈留川影,笔花传石神。而中国画引入书法,也成为中国画的一特点。而诗境于画景,画融诗心,成为中国画第二特色。倒是完全以生命的律动为对象。

整本书中,有引用诗词,如英国诗人勃莱克的: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国,君掌盛无边,刹那含永劫。如宋僧道灿的《重阳》:天地一东篱,万古一重九。如元人马东篱的《天净沙》等等。

整本书中,有名家名画。如元代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如法国莫奈《鲁昂大教堂在中午》,如清代恽寿平的《仿倪瓒古木丛篁图》等等。

整本书中,有名家名字帖。如唐代张旭的《古诗四帖》,如唐代孙过庭的《书谱》,如西周的《大盂鼎铭文》等等。

同时,书中也分析了中西画法。

西洋绘画画风偏于雕刻和建筑的空间意识,而中国画的空间意识是基于中国书法空间表现力。

邹一桂指出西洋透视法的三种主要画法:几何学的透视画法、光影的透视画法、空气的透视画法。西洋透视画法在平面上幻出空间构造,其核心是苦闷的象征。

这本《宗白华美学二十讲》带我们领略了中外古今的诗词,欣赏了名家名画名帖,更是全方位系统的汇总了宗白华20篇关于中国美学的文章,介绍了宗白华在美学方面的成果。

美学不在书中,不在画中,而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字,随处可见的画,随处可读的诗句中,感受到人的生命在艺术的美中缓缓流动,这是中国独特的美学。

宗白华美学二十讲读后感(十一)

文学艺术是实现“美”的。文艺从他的左邻“宗教”获得了深厚热情的灌溉,文学艺术和宗教携手了数千年,世界最伟大的建筑雕塑和音乐都是宗教的。第一流的文学作品也基于伟大的宗教热情。《神曲》代表着中古的基督教。《浮士德》代表着近代人生的信仰。文艺从他的右邻“哲学”获得了深隽的人生智慧、宇宙观念,使它能执行“人生批评”和“人生启迪”的任务。 这是宗白华美学文章《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中的一段话。而这篇文章就收录于这一本《宗白华美学二十讲》。我们阅读这一段文字,也就可以体会到宗白华深厚的文学功底、极为博学的知识以及纵贯古今中外的学术思想,看着这一段话,能够想到这是在论述中国古代文艺吗?这就是一篇借助西方美学和中国古典文艺进行比较和研究的文章。而这样的文章在这本书中比比皆是,这就是这本书的主旨内容,就是宗白华带给我们的美学智慧。

中国研究美学的当代学者并不多,而宗白华、朱光潜,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宗白华更注重于中国的古典文艺之美,从这本《宗白华美学二十讲》我们就可以看到他对于中国古典文化的喜爱。书中所选择的篇目全部是他对于中国古典文化的批判和探讨,而关于中国古典文艺的内容也占他研究的大部分。但宗白华研究中国古代文艺,又不拘泥于中国的古代评论观点,更多的是从中西对比的角度来对于中国古典文化进行深度的剖析,指出中国传统艺术的优与劣。 宗白华对于中西方美学的研究都是深刻的,从这些文章中,我们随处可见他对于中西文化都有着广泛的涉猎,引经据典,随手拈来。这也给我们阅读美学打开了一扇大门,从其中我们即能认识到我们古老传统的优势,也能看到来自于世界其他地方的美学论述,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宗白华美学二十讲》在编辑成册时,有意进行了分类,这种分类也更有助于读者来阅读。在第一编《中国艺术》中,宗白华从总体上论述了中国艺术和西方艺术的差异。这种差异,从外观上看极为明显的,我们都知道西方注重于绘画,雕塑,音乐等,而中国诗词歌赋更为文人所喜爱。就单论美术,中西方也有着完全不同的风格。而这种不同从绘画的材料、绘画的具体内容都有着非常大的差异。中国艺术讲究空灵,讲究的意境,讲究神韵,等等,这些概念在西方美学中是没有的;而西方的学更注重于感性学,是一种追求于真实的美学。而这种对于中西艺术的比较,可以让我们更真实的理解什么是中国的古典美。 而本书的第二编,第三编分别具体从绘画、书法、音乐、建筑等各方面对于中西方的美进行了分门别类的比较?比如作者所说,西洋的绘画源于希腊,希腊人发明了几何学以及科学,因此他们也就注重形象的树立和和谐性,于是创造出了整齐、匀称、竞速、庄严的建筑,生动写实而高贵典雅的雕像。但中国的山水画呢?所表现出来的就是一种空间意识,即使透视法在我国也早已被掌握,但却没有在绘画中发扬光大,中国的艺术,还是营造出一种自己独立的空间感,更有中国特色。

《宗白华美学二十讲》,每一篇文章都值得我们仔细阅读,甚至可能需要我们去查大量的资料,而学习这些文章,一定会把我们带进美的世界。特别是对于现代人,我们太钟情于现实社会,对于美,对于中国艺术中的那种空灵意境,很少有心境再去体会、再去感悟。而没有艺术的人生,是不完美的人生,无法感受美的人生就是空虚的人生,《宗白华美学二十讲》就是帮我们填补了这一空白。

宗白华美学二十讲读后感(十二)

大家气度,美学散步,尽在此书

什么是美?传统美学的定义与界限又在哪里?也许我们用语言已经无法表达了,但是在一定的程度中,美又是可以感受到的,我们找不到这个世界应该有的样子,但是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这个世界应该有的模样。宗白华的美学思想和朱光潜的美学思想有相同又有不同,他更倾向于中国的传统美学,在宗白华的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的是美的传统以及人的生命在传统的艺术中所缓缓流淌的姿态,中国美学体验和创造的独特情景,在很大成都中,宗白华是一个开创者的姿态,《宗白华美学二十讲》里编织的美学的美好遐想,可以让任何一个读者都沉浸其中,即便初学者也感受到一种忘我的美感情思,沉潜到对中国文化审美的热爱中去。使人生的生活成为艺术品似的创造。也许你也能感知,但是,跟着我的步伐,我们一起读书,你可以走近那个美学世界。

许多的美学著作都是以美学思想的结构或者对世界的认知与构建为第一章的,但是这本书不太一样,他从中国艺术开始,《宗白华美学二十讲》的第一章是“中国艺术的写实精神”,不仅讲艺术的来源,也从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实来入手讲,那么对于初读者而言,我们就知道知晓,“文艺”也许只是一个简单的名词,但是文艺完全可以是一个艺术意境,所以宗白华这么写“书法”:得从用笔、结体、章法三个方面去品鉴。接着他引经据典,解释了如何从这三点去品评,譬如他说甲骨文、金文充满着留白之美。

在美的领域,我们可以从先人留下的艺术作品里看到无穷的想象。再如宗白华对铜器的解释:铜器的款识虽只寥寥几个字,形体简约,而布白巧妙奇绝,令人玩味不尽,愈深入地去领略,愈觉幽深无际。寥寥几句,我们看到的一代大家的风范,也看到了这些已经进入到了骨子里的文人的风骨。

说起中国艺术,那么敦煌艺术永远是中国艺术无法绕开的一项。《宗白华美学二十讲》里的第二章《中国绘画》和第三章《中国书法、音乐、建筑》里都提及了敦煌的艺术,学贯中西的宗白华在谈敦煌艺术时,将它与希腊艺术进行了对比,因为它们的对象都是以人物为中心,但它们又有显著分别。宗白华如此讲:敦煌壁画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盛行于欧洲的野兽画派相联系。

这一点非常认同,从古人的艺术感受和原始感觉迸发出来的敦煌壁画是无法复刻的,我们看到那些浑朴和天真的精神,也看到纯粹而真实的灵魂,在西洋新式的画家笔下,他们追寻的是失去的天国,永远都无法找到更真实的那个天空,只能用自己的灵魂来追寻和回归原始。但是敦煌笔下就是 原始的纯粹,他们抵达的就是自己创造的天堂。这一点,十分认可。

《宗白华美学二十讲》采用线装裸脊的相当复古的装订方式,这样的书籍翻阅的时候不易脱落,也不容易让书籍掉页,只要你自己摊开,这本书就是一本线装的古朴书籍,捧在手里就有一种卷轴的感受,类似跨页的翻阅,或者一张图片的横跨的印刷,可以更全面地展开,这些都是让读者捧在手里就可以感受到的那些温润和文雅,希望你也读读这样的书哦,多受一点美的熏陶,我们自然可以感受到世界更美好的一面。

宗白华美学二十讲读后感(十三)

“久倦市尘嚣,归来听夏蝉。”

这句诗我很喜欢,它出此梅疏影的《归故山》。

厌倦了城市生活后,去到故乡过一个蝉鸣不断的夏天,云很轻,风很暖,日子很慢。

我不知道诗句准确的意思,只是觉得读起来的时候很美。

“美”使人心情愉悦,热爱生活。

每个人都有“审美观”,“美”渗透生活,而广泛的“美”指的是艺术美。

诗句美,图画美,文字美,环境美,不管哪种美,和艺术息息相关。譬如:环境美也是靠学过园林艺术的人设计布局,他们创造出“美”,然后我们再见到“美”以实体出现。

关于中国“美”,书中分为四个部分。

先是告诉大家中国艺术中的“美”是什么,这一部分我觉得最主要想传达出来的观点是:美在艺术中产生。

在我们脑海里留下个印象之后,再慢慢地从深处谈,最后再是把音乐、书法等等分开,让读者更加明白作者之前的意思,最后以关于“美”的闲谈结束。

舒适的话题和节奏,能让“美”更加生动。

当然,“艺术”就是一种美,这包括了很多东西,里面列举的是中国艺术上最为出名水墨画和诗句。

其中添加了关于古人对于美怎么解释的例子,选了许多很美的诗句来展示古人视角下的“美”。诗句中蕴含的美,还能说明中西方绘画的不同。

作者认为西方绘画讲究写真,光影的变化要与现实场景符合,包括角度以平视为多,给人的感觉就是现在美术生在外面写生的感觉,他们所在的位置进入到画面里,人们看到这幅画的时候就能代入绘画人的场景;中国的画则是俯视,诗句中的场景更多是一个人在高处看到全景的角度,拥有宏大的气势。

西方画讲究线条,中国画讲究想象。

这也许是和西方画的形式有关,他们习惯于先从实物练习,而中国画则是由小见大,想象的同事,又不会偏离实际,更注重“形”。

西方的油画和雕塑是中国以前不曾有的,在很久之前刚进入中国的时候对艺术产生了很大冲击,但是中国的美依旧不会消失,这是由于当时的环境引起的结果。因追求的美不同,所以渐渐分成了两派风格鲜明的类别。

油画的色彩鲜艳,水墨画则都是以墨为主,色彩并不艳丽。

但都是有迹可循的。

书中围绕着中国美来阐述,以西方的美作对比,分析,不局限于一种美。

不过看到前面那么多“美”的艺术,我们更关心的是,知道什么是“美”有什么好处?

现代人更讲究实用,付出了时间就要得到回报。

而在第四部分就能解释这个疑惑,也说得更加自白,以和自身息息相关的场景来运用“美”学,让这个话题有个结实的落点,不是飘在空中的雾。

以前我能知道什么是美,但看了宗白华先生写得这本书以后,才知道美的起源来至于人。

更深点,是人的思想和心灵。

你的感悟融入诗、画、建筑,用能看得见的形式让大家看到美的存在,这就是创造者。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