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我身边的恶魔》读后感100字

《我身边的恶魔》读后感100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5-11 16:15:15
《我身边的恶魔》读后感100字
时间:2024-05-11 16:15:15   小编:

《我身边的恶魔》是一篇令人震撼的文章,通过讲述作者与恶魔的交流,揭示了人性的黑暗面。文章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恶魔的种种表现,让读者深刻地感受到恶魔的邪恶和诱惑力。同时,作者通过自省,呼吁读者要警惕自己内心的恶魔,以免堕入罪恶的境地。这篇文章引人深思,令人警醒。

我身边的恶魔读后感第一篇

在翻开这本书之前,从没想到自己会读到这些,本是出于对案件感兴趣购入这本书的,但是翻开阅读才意识到这不仅是记录一个连环杀人犯的纪实,也是记录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如何逝去,以及女性如何受到袭击的纪实书籍。我想我在读的过程中被吓坏了,好几次必须停下来,或者不自禁的流出泪来。

本书的作者是和泰德共事过的人,而且从早期便常常与其通信,站在作者的立场,在真的目睹那些证据之前,确实会是一个摇摆不定的状态,对于作者前半部分书写时表达出来的对泰德的倾向我是可以理解的,但作为第三方阅读时确实感受不是很好,会觉得你为什么这么向着他。

不过这也是后面部分作者想告知我们的,反社会人格,他们善于伪装自己,但事实上没有同理心,不会理解别人和同情。而那些被迫参与到泰德人生中的人们,包括作者本人,一直将被这个阴影笼罩。社会安全问题是重要的事情,不论何种犯罪,经由宣传都在让我们警醒。但如反社会人格这种突然的犯罪仍是不好预防的,多了解一分,大概能逃开一分吧。

我身边的恶魔读后感第二篇

一个人究竟要有多残暴才能对几十上百个年轻女性痛下杀手,又究竟是什么样的念头会让人哪怕是越狱之后也止不住心里的瘾而继续犯案,这就是泰德·邦迪留给我最深的印象与疑惑。在生前泰德·邦迪造下了数不清的罪孽,在死后又被人们所趋之若鹜,他的人生究竟是什么样的,书里就会还原一个曾经作为一个朋友的泰德的人生。

泰德作为一个普通人来说,有着许许多多的优点。当然现在我们都知道这只是他阴暗心理之外的伪装,但不得不承认曾经的泰德是十分具有吸引力的。他外貌出众,十分聪明,又相当具有亲和力与幽默感,但他对于自己出身的自卑和对于自身条件优秀的自傲将他整个心理都彻底扭曲了。他记仇,瑕疵必报,他自命不凡,自认为高人一等,他的优点使他藏匿于人间,他的缺点决定了他是一个魔鬼。

我非常可以理解作者安最后对泰德逐渐冷淡的态度。曾经安把泰德当作很好的朋友,哪怕泰德犯案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可能不是他做的,那安总会往好的方向去想。但真实是在泰德已经被捕,哪怕越狱后都没能压抑住自己血液里最原始的欲望,哪怕在法庭上依旧对过往错事所冷漠的态度,这一个毫无同理心的恶魔形象呼之欲出。

直到今日还有无数电视、电影等连环杀手形象对泰德进行了参考,封面上的照片就非常像我当年很爱的一部美剧嗜血法医里的主角。那个故事里的主人公同样是天生具有嗜血的,但在正确的引导之下,他的问题有了合适的出口,虽然不知道剧里的人物是否参考过泰德,但总归是一种美好的幻想。

整本书读下来让我觉得最大的优点在于它所具备的真实性和多面性。虽然泰德·邦迪是我所见过连环杀手里最残忍、最泯灭人性的恶魔,但作者还是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去看待泰德的人格缺陷问题。泰德的悲剧不仅仅只是他一个人的问题,多方面的因素塑造了他,从某些角度来说他也曾是一个善良热心的普通人,直到最后与作者安的通信,至少我认为还是保有一丝体面在的。我想任何人处在安的位置也不可能比她更客观的看待泰德了,记录下真实发生的事件并找到根源,这正是纪实文学的魅力与意义。

我身边的恶魔读后感第三篇

一句话总结:作者努力感动自己的,低品质纪实文学的典范。

缺点:

1、这本书读起来有很强的割裂感——全书内容可以分成三块儿:泰德的家庭背景和个人经历,与泰德有关案件的记录(包括多起案件发生经过、泰德的被捕和庭审记录),以及作者与泰德的交往(其中夹杂着作者大段对泰德的印象、自己的心理等等)三个部分的串联性很差,好些案件直到泰德死刑,都没有确切证据证明是他作的案;泰德的家庭背景和个人经历,与恶魔般的犯罪事实间,除了单亲家庭、第一段恋情受阻,再没有其他联系。没有专业犯罪学家的解读,没有心理专家的剖析,也没有泰德对罪行的忏悔和心理机制的深度沟通。

2、传记人物的存在感很弱,作者的观点或者心理占据很大篇幅;素材组织方法问题吧,写法相当啰嗦,除了罪案介绍没有过多发挥——铺陈细节可以,但不厌其烦的书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和心理状态,读起来相当乏味。这部分内容在后半段相当多,尤其是后记,连带尾声就有四篇,不忍卒读;

3、不真诚,会让人质疑作者写这本书的态度和初衷。作者一方面强调与泰德友谊的存在,但泰德近距离接触作者家庭的场景一个都没有,另一方面除了两人共事的时间,其他的友谊证明就是电话和通信。以这种“友谊”试图让泰德在佛罗里达州二次被 捕后对她敞开心扉,坦白和忏悔自己的恶行,作者要么是天真,要么就是刻意拔高这份所谓的友谊在泰德和读者心中的地位。

总结:

个人感觉这本书对读者来说,最有价值的部分是前中段的罪案记录:多名受害人莫名失踪——通常是在某个人烟稀少的街巷、建筑物的后巷、光线昏暗的地带——对陌生人,尤其是陌生男性的警惕心稍有放松,便会被泰德这样风度翩翩的人间恶魔吞噬。

最后呢,推荐译文纪实系列另一本《致命爱人:家庭凶杀案中的两性关系》,那本书才更值得阅读。 女性、女性,永远是女性,受害的永远是女性。

我身边的恶魔读后感第四篇

花了一周的时间看完这本书,泰德·邦迪是臭名昭著的连环杀手,更有名的称号是“美国的开膛手杰克”,正因为这种人的存在才证明必须有死刑! 现实的真实故事往往比小说来的可怕,他狂妄自负泯灭人性,丧心病狂地夺走了三十位年轻女孩的生命(还有将近二十起疑似他犯下凶杀案),他拥有着双面的人生,一面是风趣幽默、履历风光的法学生,一面又是在夜间袭击年轻女性的恶魔。 回顾他的出生环境打破人对犯罪分子的刻板印象,他的童年还算幸福,唯一不如意的地方就是从堂哥那里知晓自己是“非婚生”以外,但那已经是他23岁了。他长得还算英俊,相由心生的话好像在他的脸上并不成立,眼神中没有那种杀人犯的狠厉,但是他有一颗没有良知的心,他已经从内到外已经腐烂,他是自卑、自恋,泯灭人性的反社会人格。 在高中期间他曾因俩次犯罪被捕入狱,但因为华盛顿州的惯例是未成年人在成年之前的案底会被清空。而在西雅图犯罪委员会工作的经历,让他知道个个管辖区执法单位基本不会互相传递信息,也是这个漏洞让他在连续犯罪可以持续这么久的时间。 从他犯下第一起杀人案件开始记(后面知道他有可能更早就相似的案件),记到最后开始迷茫,光是1974年一年就有14起之多,而且在1974年7月14日一天连续犯案两起!一个有廉耻的正常人不会把别人的命不当做是命?显然他确实不是正常人,作者是他认识超过十五年的朋友和前同事,她分析到斯蒂芬妮·布鲁克斯的分手再次把他从“正常人”滑落成为“恶魔”。 “良知会使人变得懦弱。” 即使犯下种种极端罪恶的事件,他仍然一口咬定自己是无罪的,还反咬一口。泰德和许多反社会的连环杀手一样,不想被别人当做是怪物,努力变成一个看上去正常的“正常人”。书中不完全统计受害的女性不是他随机犯案,都是精心挑选的。她们基本上都在20多岁,一头中分都像斯蒂芬妮的可爱女性,但受伤害的女性完全不能填补他内心缺失的自尊心,他一次又一次地杀害了“斯蒂芬妮”的化身。 如果他可以在逃狱之后不再犯罪可能会在很久之后才能将他绳之以法,但是有瘾的,他两次逃狱在第二次逃狱期间仍然改不了嗜血的本性,在1978年1月8日和1978年2月15日犯下一桩暴行,文中对受害人遭受暴力袭击的其他部分都是简单略过,唯有1月8日那起两人死亡、三人受伤的Ω公寓案件描写过于详细,他是典型的反社会人格,只为了自己的即时满足把重拳挥向更瘦弱的女性。 死刑前的认罪也只是为了让自己延长刑期延缓死刑,谎话连篇,最后还想让人讲他的骨灰分散到华盛顿州的卡斯卡德山脉说明了这个人的本质,如果真的有地狱,他下十八层地狱也不为过,他剥夺的不仅仅是这些女性的生命,这些女性在死后的许多年仍然会被称作是“泰德的受害者”被提及。 回归主题来说,媒体的美化可能要让杀人犯增加了种种光环,但是如果代入到受害者的角度,那种遭到一系列惨痛折磨的经历才是我们要关注的,死刑对于这种极端罪犯来说是重要的,凶手已经没有把死去的受害者当做是人来看待,冲破了人生之为人的底线,就应该要想过自己承受自己面临的惩罚。 还有就是泰德·邦迪一生都怨恨自己的母亲,在证人席上他的母亲还为他辩解也没有减少他对母亲的恨意,到临近死刑时才说她没有做错什么。只想说未婚先育无奈弃子的母亲也许有很多,但极端罪恶的泰德·邦迪只有一个,不需自证。

我身边的恶魔读后感第五篇

依稀记得很小的时候跟在爸妈身边看美国的探案电视剧之类,印象中最早知道“连环杀手”和对其深感兴趣也是在那个时候。

译文纪实系列每每就戳中我的好奇心,比如这本最新的《我身边的恶魔》——还原一个连环杀手的真实故事,已经注定是吸引人的,更何况这个故事作者,安·鲁尔,不光专注于各种犯罪的书写,而且从头到尾拥有故事主人公的友谊——试想一下,一个你共事过、相处过,虽不特别亲密但欣赏的朋友,忽然有一天发现他可能是个十恶不赦的杀人恶魔,是怎样的心情?惊愕、混乱、不可置信……

也许作为关系人,安·鲁尔不适合写作一个“朋友”,但她并没有避讳这一点,“恶魔的朋友”这个身份反而成为了一种独特的视角。她结合自己的回忆和心路历程,平实而又客观的记录了美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连环杀手:泰德·邦迪的一生。

46年出生的泰德如果现在还活着,已经是个古稀老人,不过在作者结识他的时候,他年轻英俊、高大聪明,对女性充满吸引力;他修心理学和和法律,成绩优秀,前途无量。即使一宗又一宗少女失踪和被害案就发生他所到之处,但他身边的人依然不相信这一切会是这个看起来近乎完美青年人所为。

虽然早知道结果,但作者的文字依然悬疑感十足,关于案情的发生、侦破和抓捕到庭审,细致而完整。泰德·邦迪与其他连环杀手之间的共性与特异性,也逐渐被展露在读者眼前:他残忍的犯罪手段、他对受害者的选择偏好和对她们吸引力、他的聪明才智——从警方对凶手的一开始的毫无头绪到庭审阶段几乎没有实质性的确凿证据,还有中间被他两次轻易地出逃……而第二次出逃之后的再次犯案,凶狠残暴的程度,简直令人发指!

我们一直跟着作者的目光和思考,顺着她的描述,在脑子里种下疑问:泰德·邦迪是真正的凶手吗?无论在什么地方,他似乎都没有正面承认过任何罪行,虽然有种种联系和巧合,但却几乎没有任何确定性的证据。会不会真的像辩护律师所言,他是无辜的?

他聪明、温柔、体贴,会哭会笑,尤其很尊重女性,虽然长时间的相处会暴露出他的缺点,但在旁人眼中,他还是那个有魅力的完美而优秀的人。他是所谓的反社会人格吗?

另一方面,偶尔从他嘴里透露的“被幻觉支配”、受害者“可以多加一位数”的只言片语,细思极恐。

那么多年轻女性被残忍地伤害,即使侥幸生存,终身噩梦缠绕;警方寻找到无数的间接证据,依然有许多人音讯全无;辩护律师和泰德本人各执一词,但都坚定的主张着无罪……这件庞大的受害人众多、扑塑迷离的案子,几乎成了美国7、80年代最引入关注的事件,而主人公泰德·邦迪,则似乎是那个时代最炙手可热的“明星”,无数的媒体报道、好几本关于他的书、以他为原型的电视剧和随之而来的无数少女的追捧,他甚至收获了其他连环杀手的崇拜,还有更不可思议的:和一个“粉丝”在监禁期间结了婚,并且生下孩子。泰德·邦迪成了一个时代的都市传说或传奇。

作者一路追踪着案情发展,本来以为陪审团的裁决“有罪”、“死刑”会划下一个疑点重重的句号,结果这只是最终的尾声的一个漫长的开始。美国奇妙又复杂的司法制度,让死刑的执行成为旋转木马似的拉锯战,不停地听证、上诉,让泰德即使在距离电椅几英尺的距离依然三次逃过了死亡。这其中不得不说泰德的聪明才智也许发挥了作用,如果他真的具有反社会人格,读者似乎都听到他内心的得意:他不光掌控着他人和自己的生命,他还掌控了法律甚至整个社会!将近十年的死刑执行过程,值得讽刺的是,签署过执行令的法官,反而因病先于死刑犯离开了人世。

至于最后的真相,本来以为会被泰德带进坟墓,成为永远不能确定的谜题,没想到他最终亲口承认几乎全部罪行,可能还要多上许多。这是泰德为了保命所做的最后挣扎(作者写到他希望用坦白换取死刑的缓刑或者撤销)吗?这样看来他不过是个卑劣的胆小鬼罢了!

恶魔泰德·邦迪的最后结局,作者说看到他的嘴唇紫黑,她说这是他提过的最喜欢看到的死于他手的受害者的状态……

“多年以来,追踪泰德·邦迪案的调查人员了解并积累了这个虐待狂和反社会杀手的信息,而这些知识很可能会从邦迪之后出现的连环杀手中救下一些潜在受害者。”——这是作者的希冀,也是读者的。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