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给好奇者的黑洞简史》的读后感大全

《给好奇者的黑洞简史》的读后感大全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9-16 00:45:23
《给好奇者的黑洞简史》的读后感大全
时间:2024-09-16 00:45:23   小编:

《给好奇者的黑洞简史》是一本引人入胜的科普读物,从黑洞的概念、形成、特性到对宇宙的影响进行了深入浅出的介绍。作者生动地解释了黑洞的奥秘,并让读者对宇宙的未知充满了好奇与探索的欲望。这本书不仅令人大开眼界,还激发了对科学的热爱和求知欲。

给好奇者的黑洞简史读后感(一)

虽然很多人未必知道黑洞到底意味着什么,但却至少非常熟悉这个名词本身,而且对它的特性大概也非常熟悉:简单地说,黑洞就是一个特别贪婪的家伙,它会毫不客气地“吞下”一切物质,就连光线也无法从黑洞中逃逸。所有的物质一旦被黑洞“捕获”,那就意味着终结,再也没有“随后”。

黑洞,正如其名所示,是一个“黑色”的“洞”,不仅一般人看不见,就连天文学家也看不见它——因为黑洞无法被直接观测到。不过天文学家另有别的办法来“看见”它的存在或者是证实它的存在。简单地说,在银河系的中心,就存在着一个超大质量黑洞,它把银河系这样一个拥有1000亿颗到4000亿里恒星的太阳系所在的棒旋星系紧紧地“团结”到了一起。不过黑洞并不特别,它其实是存在于宇宙空间中的一种致密天体,也是一种物质——但是它的引力极其强大。据说,迄今已知成长最快的黑洞每天吞噬掉的物质质量相当于一个太阳。

“黑洞”这个概念的提出是在1964年,是被一名科学记者提出的,后来被美国物理学家约翰·阿奇博尔德·惠勒采用并迅速推广开来,到今天已经成为一个知名度非常高的天文学概念,虽然黑洞客观存在,但只能被感知到它的存在,却看不到黑洞的“里面”都有什么。无疑,能够“近距离”地认识黑洞,那绝对是一个非常具有诱惑力的经历。这个任务,现在可以由牛津大学博士、牛津大学天体物理学研究员、英国皇家天文学会研究员贝基·斯梅瑟斯特来完成。他写了一本科普著作名叫《给好奇者的黑洞简史》,就像斯蒂芬·霍金的《时间简史》一样好读,甚至更好读。

单看《给好奇者的黑洞简史》各个章节的标题,那就是一种享受。譬如,“一生潇洒,英年早逝”,这是在说谁?譬如,“一勺中子就能让恒星坍塌!”真的会是如何神奇吗?譬如,“真有趣,它的拼写和‘逃跑’差不多”,这又是在说谁?譬如,“当2变成了1”,为什么会是这样……凡此种种,不一而足,直到类似“老星系现在不能接电话,为什么?因为她死了”这样更不可思议的标题出现,都在预示着它的“内在”会更有趣、更好玩。这样一来,《给好奇者的黑洞简史》为什么好读也就不难理解了。

《时间简史》讲到了黑洞,而《给好奇者的黑洞简史》则专门就是在讲黑洞。虽然依然是“简史”,但是后者的讲述显然会更从容不迫、井然有序。不过,非常不可思议的地方居然是,虽然黑洞如今已经显然是大名鼎鼎,但直到1901年的时候,几乎没有人的脑海中会闪过黑洞的想法;又过了20年,它依然只是理论推导出来的怪异事物;直到又过了40年,科学家才在至少理论上接受了黑洞的概念——这得感谢英国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罗杰·彭罗斯和新西兰数学家罗伊·克尔三个人。至今,银河系中心的那个天体只能是黑洞,也是到了2002年才最终证实。看起来,这还是一个相当崭新的概念。

但是,还有更不可思议的呢!那就是,科学家们如今知道,黑洞实际上是整个宇宙中最明亮的天体!什么,不是说“黑洞”无法被直接观测到吗?!

给好奇者的黑洞简史读后感(二)

当我们提到黑洞,给我们的第一印象是什么呢?绝大多数人都会感受到那是一种极为恐怖的存在,也就是它可以吞噬万物,任何事物都无法逃脱黑洞的引力。甚至在科学发展中就有着人类的科学研究有可能制造出人工黑洞,最终导致把人类甚至整个地球吞噬掉的传言。

同时黑洞这样一个名称就给我们以一种黑洞是绝对黑暗的感觉,既然连光都无法逃离,那么它当然也是我们人类所无法看到的。即使是拍摄的照片之中,黑洞的区域也同样是黑色的。 那么这样的一些说法到底是否正确呢?如果有人告诉我们:黑洞其实是宇宙中最明亮的天体,如果有人告诉我们,黑洞不会吞噬任何物质,那么这样的观点我们是否能够接受呢?

人类对于宇宙的探索过程虽然漫长,但真正取得成就却仅仅只有短短的一瞬,而对于黑洞的认识更是极为短暂,因此关于黑洞,还有着太多的未知等待我们去解决,就包括之前已经被认可的一些信息,其实可能都是错的。 贝基·斯梅瑟斯特,牛津大学博士,牛津大学天体物理学研究员,当然她也是一位明星科普博主,为我们传递着我们感兴趣的物理学知识。现在她更是把我们人类对于黑洞的认识历史以一本极为有趣书籍的形式呈现在了我们面前,也就是我们现在正在阅读的这本《给好奇者的黑洞简史》。而前面所提到的关于黑洞的认知颠覆就蕴藏在这本书中,就是作者所给我们提供的观点的一部分。

作为一位物理学家,作者绝对不会凭空去捏造事实,她所传递的知识也必然是有理有据的。而这本书作者就从我们人类仰望星空开始讲起,从我们探索宇宙的点点滴滴开始讲起。因此本书虽然主角是黑洞,但关于宇宙之中的一切天体也同样是书中内容的一部分,也能够让我们在了解黑洞的同时对于宇宙有着更深切的了解。

作者作品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幽默风趣,因此如此枯燥的天文学知识,如果只是专业词汇的罗列必然无法吸引起我们阅读的兴趣,但本书却不一样。每每以一种拟人化的形式来为我们呈现着宇宙的真实状态,让我们更容易理解,让我们读起来兴趣盎然。

同样,作者也借住于日常生活之中的自然现象解释宇宙问题,比如作者书中就提到了人造黑洞,当然这是一个现在无法实现的过程,但却不妨碍我们展开想象。比如作者提成把一个成年人打造成黑洞,那么它的直径到底多大呢?小数点后一共25个零,比夸克还小。那么地球呢?变成黑洞也只有指甲盖儿大小,是不是让我们对于黑洞的尺寸也就有了更直观的了解。

那太阳系中是否有黑洞呢?在作者的科普之中,我们人类寻找第九大行星的时候,也有一种说法,那么第九大行星可能就是一个黑洞。根据计算结果,它也许只有网球大小,当然被我们看到的几率就小很多了,所以至今我们仍然无法寻找到第九大行星,但它对于海王星轨道的影响却一直存在,那我们就只能等待作者的这些假设也有被验证的一天吧。 有趣的天文学知识还有很多,那就不妨让我们打开这本有趣又好读的科普著作,完成一次关于宇宙的深度了解吧。

给好奇者的黑洞简史读后感(三)

已经记不清看过多少本关于黑洞的科普作品了。那为什么还要继续看呢?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天文学的进步也非常迅速,有关天体的知识也需要更新乃至迭代——跟现在的小朋友们聊,如果还以自己小时候接受的教育为准,嘴里蹦出类似“九大行星”之类的古早名词,小朋友看你的眼神可能和看外星人差不多。看到没有,不主动接受新知识,连小朋友都会笑话你的。

当然,新知识的涌现,依然基于旧知识的不断积累。这本书的新东西不少,但并不意味着它抛弃那些正确的观点。至少在黑洞领域,虽然这些年来科学研究在进步,但我们不清楚的东西不是越来越少而是越来越多。作品前半部分依旧是基础知识的回顾——它从何为黑洞讲起,介绍黑洞的由来、研究历史、质量、引力等等那些大众耳熟能详的内容。作者预设了一些问题,将这些知识打散后分别插入不同的篇章。不用担心知识体系的建设问题,作者这么做完全是为了读者考虑——她希望每一章节都从读者最感兴趣的话题入手,由浅入深,这样可以大大降低理解的难度。

新的内容里,最让人意外的是黑洞存在质量上限。一直以来科学家有这方面的推测,现在理论和观测数据实实在在地支撑了这一推断。关于“黑洞不断变大终将吞噬整个宇宙”的猜想,现在看来不过是杞人忧天。即便是再大胃口的老饕,总也有吃饱的时候吧。当然,这又给天文学家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众所周知,黑洞至今无法直接观测,既然银河系中心的天体只有可能是黑洞的话,那么,黑洞不止一个的猜想也就呼之欲出。甚至在我们可见的范围内,就存在这样的东西,我们将来即使有办法观测黑洞,应该也无法感知它的存在。

顺道说一句,当作者在正文里抛出“黑洞理论上是世界上最亮的天体”时,我曾以为黑洞研究迈入了全新的纪元。读完相关内容,我才知道这句话有标题党的嫌疑,奥妙都在“理论上”三个字里,相信了解黑洞的读者一下子就能猜到作者想表达的内容。

虽然00后整顿职场已经不再是新闻,但当80后的我看到作者是一位90后的女博士时,依然有一点点惊讶。不过看过这本书的目录之后,我就知道“研究室里老学究撰写科学小品”的日子应该一去不复返了,现在登上科普舞台的年轻人,有专属于他们的表达方式。各章节的标题中,出现最多的是对各类流行歌曲歌词的化用,作者也在后记里感谢了斯威夫特对她的精神陪伴。再有就是各类影视剧——有影片名的套用,还有《海底总动员》《老友记》里的台词翻新。

她甚至还在作品里玩起了网络评论的那一套——删掉那些自己最想说的观点,然后把这句话加上横线保留在书中。当然,这本书还很幽默,但是除了那个“用微波炉制成黑洞需要几步”的段子外,不太确定中国读者是否能欣赏得来。哪怕你非常理解英式幽默,我也不好确定,书中随处可见的冷笑话,会让你目瞪口呆多一些,还是会心一笑多一些。特别是全书最后一句关于“食堂”的调侃,想必只有知道“曼联桑乔”这个梗的英超球迷,读到这里才会咧开嘴吧。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