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相遇·若重逢:小林深情漫画集》是一部充满深情的漫画作品,描绘了人们初次相遇和重逢的故事。作品情感真挚,画面细腻,让人感受到爱情的力量和美好。每一个故事都让人感动,让人思考人生的意义和情感的珍贵。这部漫画集让人感受到深情的力量,让人对爱情充满希望和期待。
《初相遇·若重逢:小林深情漫画集》读后感(篇一)
小林的漫画真是有点可爱,喜欢这种画风。
小林的每句话不是扎心,就是戳心,要么就是暖心。
字字都说到心坎里了。
“他人即地狱”,的确,现在人都见不得别人的好,尤其是不如自己的有一天突然比自己强了。
人总是喜欢以上帝的视角俯视他人,接受他人的仰视,一旦角色对调,绝对心态崩了。
所以,我觉得现在人要都是佛系心态也挺好,起码和谐。
《初相遇·若重逢:小林深情漫画集》读后感(篇二)
生活里万般皆苦,所以“磕糖”总是无以伦的快乐。
或许浅显,或许深刻,或者开怀大笑,或者盲目寒霜,我们总是要历尽人世间。
小林漫画的魅力在于,那些琐碎日常,是我们每一个普通人的平凡时光。 不焦虑,不彷徨。
累了就睡觉,醒了就微笑。
“在这个年纪,还能泪流满面,本就是人生幸事”。
愿你开怀,和我一样,在可能引起共鸣的那一瞬间,释怀,感恩,庆幸,又清醒。
《初相遇·若重逢:小林深情漫画集》读后感(篇三)
要看完这本《初相遇·若重逢:小林深情漫画集》的确很快,我大概花了不到一个小时。当我看完后上豆瓣的时候,发现有很多读者觉得不值,大概他们也和我一样,很快就看完了。摘录部分读者的观后感:“小林的微信公众号很好,但这本把网络治愈段子汇编后陪上若干漫画的书,是否太缺乏诚意,用意几何.. 消费读者的银两。” “出书总觉得不大合适,几分钟翻阅完的画册谁会想留着呢。都说不上是段子让书更抓人眼球还是拖累了这朴素的画风”。“这书出得有点水了。。。。。。,书里空白占了一半,信手涂鸦的小画,配上略为牵强的文字,文笔也很一般,然而定价68元”
不过,衡量一本书值不值,是用看完一本书的时间来衡量,还是用一本书的定价来衡量?这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在我看来,一本书能否给读者带来启示,带来共鸣,或如这本漫画,带来会心一笑,似乎更重要。而且,如果看一本书的时间和读书后的愉悦感/获得感,最好是成反比的。时间花得越少,获得感越强,这本书应该更有价值。
这本书是否是在消费读者,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作为一位订阅小林微信公众号的读者,我还是愿意去买这本书,重温这些画面和段子。同时,也作为这么一段时间来,阅读免费作品之后,对作者的致敬。毕竟,作者也要养家糊口,也需要大家支持来延续创作。这和软件开发一样,如果谁都不想付钱买软件,只欢迎免费软件,那将来谁来开发更好的产品呢?
《初相遇·若重逢:小林深情漫画集》读后感(篇四)
记录: 2022年阅读第170本——微信公众号《非哥笔记》
书名:《初相遇·若重逢:小林深情漫画集》
作者:林帝浣(一位毕业于医学系,却投身国画、摄影数十年的大学老师)
点评:公众号篇篇阅读10万+,其作品成为2019年全国高考类Ⅲ卷作文题,2020年他的画作曾在全国各大医院展出,为前线医护人员和患者带来治愈。有人情世故,有会心一笑,有感同身受,有入木三分,有文字游戏,有人性揭露。一句一画,貌似轻描淡写,实质内有深意;貌似浅尝辄止,实质发人深思。快餐时代,其文其画绝不“快餐”。快速时代,其文其画须慢慢品味。作者以小林漫画受人热捧,其早期却以摄影见长,能摄能画能文,好游,游遍四方。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历万般事,字里行间,画里照间,可一一遍观。
精华摘要:
1、颜值分两种,一种天生丽质,一种天生励志。
2、去年的衣服,配不上我今年的气质。
3、想去你的故乡看看,是怎样的水土,出了这样好的你。
4、最艰难的是等待,最美好的是值得等待。
5、医生说我有低血糖,需要几句甜蜜的话。
6、妈妈在电话里哭,爸爸是挂了电话才哭。
7、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余生只有归途。
8、有些沉重无人可分担,只能自己左肩换右肩。
9、想哭就哭吧,别撑着,你又不是雨伞。
10、人还有要有梦想,即使是咸鱼,也要做最咸的那条。
11、最怕一生碌碌无为,还安慰自己平凡可贵。
12、真能下决心追逐梦想,最差的结果,也不过是大器晚成。
13、命是弱者的借口,运是强者的谦辞。
14、真爱就是,在一起不玩手机,不在一起秒回信息。
15、如果你想结束聊天,请用“嗯”或“哦”,否则请用“嗯嗯”或“哦哦”。
16、一点不想你,一点半才想。
17、年轻时,你渴望变成任何人,除了你自己。
18、要是每个人都懂你,那你得有多平凡。
记录: 2022年阅读第170本——微信公众号《非哥笔记》
《初相遇·若重逢:小林深情漫画集》读后感(篇五)
【原创 给丘吉尔做饭 给丘吉尔做饭 2022-12-02 22:11 发表于湖南】
小林的画,有熟悉的中国传统写意山水画的构图、笔法与元素。但是显然,他的关注点是在当代人的生活、情感与情绪。
与画比起来,小林的话,就更能够与当下的心情产生共鸣。这种共鸣不仅来自细致的观察和精准的提炼,还来自温暖的接纳与包容。
如同书的后记所说的,每个人都有自己隐秘的伤痛,但是大家选择只显示快乐的一面,修图自拍的、大秀恩爱的、转发鸡汤的,背后都可能有不愿言说的孤单、挣扎与落寞,都希望被看见、被认可、被喜欢。
他在后记中是这样总结的:
人都是有缺陷的,但每个人都会竭力把自己的缺陷藏起来,使自己看起来和别人一样正常。
所以我们才会跟风,才会追逐时尚,才会努力说最新的流行语。
所以我们也会展示出大同小异的快乐,靠这些把自己的悲伤伪装起来。
朋友圈里的你,很努力地让自己看起来幸福。
我看到了,也会由衷地为你开心,并认真地点上一个赞。
写得很浅白,但有一种让人伤感的深情。
"画与话"的体裁,是文人创造的一种形式,简笔画,俏皮话,用最便捷的方式勾勒属于我们时代的细节,"话"的智慧,高于"画"的功力,这很文人,也很人文。
溯源“画与话”,我觉得还是有一个基本脉络的:
1、字就是画。 “文字”是由图画演变来的。字就是画,画就是字。最早的文字,一个字就是一幅画。后来,文字、绘画逐渐演变,成为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的两个门类。
2、画就是字。传统书、画都用同样的工具,在笔墨运用、意境传达、性灵抒发等方面有诸多相似之处,因此可以互相借鉴。如国画里的点、线技法,都是从书法来的。画面上远看是山水花鸟,近看可能全是用笔:大楷、小楷、行书、草书、篆隶等。齐白石和吴昌硕笔下的紫藤,就深受草书影响,苍劲中不失优美。
3、画与话同框,表现为“题跋”。文人画的题跋,都是原创,打个跨界的比方,就好比电影配乐,题跋的语言,把画面潜在的内容表达出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明代三大才子”之一徐渭的《墨葡萄图》,题诗:“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直言出作者的怀才不遇、愤世嫉俗、狂放洒脱。
再如齐白石《网干酒罢图》,水面、渔船、农舍、垂柳、山丘、落日,都是平常景物,但是他题跋“网干酒罢洗脚上床,休管他门外有斜阳”,就点出了率真落寞,从而妙趣横生了。
丰子恺是看图说话。
黄永玉是图片说明。
4、话的占比越来越大,是画家的转身,还是作家的跨界?前有何立伟的钢笔画,后有林帝浣的毛笔画,何立伟是作家出身,金句频出自己配画,走的是诗人哲理一路,林帝浣应该有学画功底,用各种介质的图像把更适合互联网传播的文字组合起来,图个烟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