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上手》经典读后感有感

《上手》经典读后感有感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7-27 22:10:27
《上手》经典读后感有感
时间:2024-07-27 22:10:27   小编:

《上手》是一本启发人心的书籍,讲述了一个平凡人通过刻苦努力和不懈追求,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的故事。作者通过讲述主人公的成长历程,传达了奋斗与坚持的重要性,激励读者勇敢追求自己的目标。这本书让人感受到了成功背后的艰辛与付出,让人深受启发与感动。

《上手》读后感(一)

口水书一本,首先,重复说“上手”一词无数遍(凑字数?)。无数遍吹自己买的那些贵的钢琴、吉他、车,拿罗永浩说事。打无数遍“得到”App广告。口水文足够多。说的都是常见问题,然而没有实质的解答。莫名其妙的插入一堆英文来解释英文的连读!我去,插入一段不行么搞了整整1页半。

完全不知道这书的意义在哪???

凸显自己拿罗永浩说事:

P160页

这里想问下,罗永浩会给你作序么。。。。

P200页,竟然搞了个“得到”平台的研究结论清单!好强势广告。

《上手》读后感(二)

把学习分为学习和研究,学习又分为自然性学习和结构性学习。上手的技能偏于自然性,想要到哪儿去,就从哪儿开始。

上手的四个关键:于微小处找诀窍,去除阻碍,于“自然”中寻找辅助,直接输出获得奖励。关于学习效率、碎片化学习和专注都有一些挺实用的小贴士。

比较喜欢对“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的引用,和如果想达到比较高的水平,最重要的是见过好东西。

除了学习之外,还阐述了对“研究”的理解,研究是为了“更好”。学术性的研究要求系统性、信息量以及文本支持(区别于学术表达的系统性、文本支持和逻辑论证),研究者要具备作品、目标、局外三个意识;要有主动性、宽泛性和文本性。

还顺手提了一下批判性思维,再去看《提问的艺术》学习吧。很贴心地每章最后都做了清单提炼。

觉得这本书价值最大的地方,就是自信勇敢地说出自己的理论,并亲身做了示范。

《上手》读后感(三)

好不好,挺好。实用不实用呢,有一定价值,但是实践起来,不清楚。按照书中的话,上手是需要成本的。

第一章,解释清楚什么是上手和“上”手。区别就是平均水平和优秀水平。

第二章 学习 就是如何做到平均水平。

学习如登山。但是登山,没必要从你家走到山脚下再登,想去哪里,就从哪里出发。而且登山,你只要掌握了“登”,就行。但是“登”是一个重复的过程。为了避免厌倦,给出了方法。比如驱动力,不拖延,专注目标,直奔大师。

第三章 研究 让你成为高手

登山没路了,你需要寻找一条新的道路。这个寻找的过程就是研究。围绕研究提出三大要素。作品意识,目标意识,局外意识。其他两个都好理解,但是对于局外意识,水平不高,能力有限,理解不通透。是不是类似旁观者清这么一个道理。又明白的给说说。

《上手》读后感(四)

本书介绍从0-2上手某项技能的两种方法,以及两种方法适用的领域

1.自然学习(模仿),常用于语言学习

2.结构学习(第一性原理),常用于医学、经济和艺术等需要创造和革新的领域

作者在本书中花了很多篇幅来试图打破读者通常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心理障碍,如拖延、分心。并提出使用创造激励、正反馈的方式,来帮助读者在学习新技能的时候坚持更久一些。

反拖延的方法有:任务驱动

创造激励的方法有:以教代学,购买更贵的学习用品(提高沉没成本),找最厉害的人当老师

创造专注力的方法有:在日常生活行为中锻炼专注力,如用射灯看书,吃饭不干别的事,保持充足睡眠

创造正反馈的方法有:从终点开始(如学钢琴直接学最喜欢的曲子);输出(写文章,录音录像)

突破瓶颈的方法有:焦距,在小范围做到完美;接受最高水平的结果输入;

《上手》读后感(五)

2015年底,我从淘宝网学习了许岑老师的keynote课程,许岑老师在课程提出的「电影级」的幻灯片以及「神奇移动」的技巧让我耳目一新,并在他的「蛊惑」下,原本已有电脑的我,又购置了IMac。当时我「上手」keynote软件贼快,并开始思考接下来我能利用keynote干点啥。2016年1月起,我开始了网课创业之路,至今我的课程在网易云课堂销量超过10000+。

如何快速「上手」一项技能?《上手》一书中最让我感同身受的有三点:

1、购买昂贵学习工具

例如我曾花200元买了吉他,然而至今仅摸过几回。但我重金购买IMac后,却很快「上手」了keynote!

2、「以教为学」

想给学生一杯水,老师首先得有一桶水!「以教为学」,是逼迫新人快速「上手」的好办法!

3、老师的魅力

有一个有魅力的老师教你,能帮助你「上手」。许岑老师的魅力是什么?我认为是他特立独行的以下语言和观点:

「在平坦的道路上曲折前行」

「美貌大王」

「你必有锦绣前程」

「一家三口大王最丑」

「贷款买表」

「越用心 越丑陋」

《上手》读后感(六)

常听说“善做善成”,此言不假,做成事会不断滋养一个人的信心,涵养一个人的气场。如何做成一件事,这便可以借鉴《上手》这本书的思路。

上手一件事不仅仅是指入门,更是指达到了某个高度,或者实现了什么进阶。实现上手首先要去研究你要上手的这件事情本身,它更适合“结构主义”的系统学习还是“自然主义”的模仿,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是遇到了具体问题,于是思考如何解决,那么我们的目标感就会很明确,无非就是一定的成本一定的时间和一份解决方案。然而,现实是,在我们解决问题时,往往会被带偏,眼睛紧盯住的不是最终要的解决方案,而是某种技能或者素养,然而,很少人能够在习得技能或是培养素养的漫漫长路上坚持下去。因此,在绝大多数解决问题的场合“以终为始”的思想尤为可贵,过程中专注于目标。

罗老师曾讲过“事情是大于目的的结果”,诚然,你在做一件事的时候,你最终会不仅仅拿到完成这件事的成果,而且会收获到一些预料之外的能力也好,成绩也罢。但是我觉得读完这本书后,不妨把这句话忘掉或者,仅仅把它当做开始做事的激励,而不是做事过程中的心态。因为我们要上手,就不得不更加专注,以终为始,不跑题。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除了研究,还会需要学习,学习贵在重复,而学习中,瓶颈在所难免,若遇瓶颈,放平心态,专注在提升本身,不要被数据或者标准所干扰,亦可以向高手求助。

解决问题或者实现上手的最后一步也尤为关键,展示成果,获得反馈,继续精进,听听别人的意见,然后再把最终的成果展示出来,学会了一道菜,露一手,学会了一个曲子弹一手,学会了一种分析思路讲给别人,这种小小的仪式会给你一种完成的成就感和自信,乐此不疲。

《上手》读后感(七)

有年我在喜马拉雅发了一些我表演的曲艺,有评书、单口、有声小说,风格从刘兰芳到艾宝良,大概有三四个人、五六种不同风格的段子。有人反馈是不是科班出身?有人说觉得北京人天生就能说书。其实不是,我一点功底没有,但刘兰芳的评书,我一个小时录好,加上其他的一天做好。怎么做的?说出来就不稀奇了。我拿着手机,刘兰芳说一句,我学着录一句,按暂停,再说一句,再录一句,最后音频剪接。好像我想录的时候,这歪招已经在脑子里了。我后来反复听自己说的,居然不知不觉也能一气呵成背着说了,只不过是后会的。

想起说这个呢,是因为我今天收到《上手》这本书,“上手”不是为了要当某个领域的专家,更多的是玩儿,像我做个说书的作品,是玩儿,要真学那行吃苦,犯不着。再比如书里说的,学炒菜,并不想成为烹饪大师,但一道鸡蛋炒西红柿,超过五星级水平。我觉得这是一个生活态度。从技术角度,有点像程咬金三板斧,或者一招半式走江湖,但练得厉害了,也可以达到陆小凤灵犀神指傲天下的程度。不管刀砍斧劈,他都两个手指一夹,对方兵器就动弹不得,就这一个点上出神入化。也有道理,你总不能什么都专精,总有时候心血来潮想体验一把,说书啊,画画儿啊,说玛雅语啊,那你准备从基本功学150小时吗?你只需要在这个领域的高段位来一点儿,专门练习这个切片,成本低,见效快,咱北京人讲,图个高兴。我的理解“上手”的名字大概就来自于:那个模式可以很快“上手”。如果你对书法有兴趣,可以直接临摹赵孟頫、米芾,甚至王羲之,别去傻乎乎地临摹点横竖撇捺,练几十遍你可能兴趣都磨光了。所以还有个意思,你喜欢王羲之的字,趁着心气儿,直接“上手”临王羲之吧!临几十遍相对更有成就感。

作者并不讳言“上手”的缺陷,模仿学来的,没法“即兴”。要真正成为天才,还是得深入研究本质,才灵活运用。确实,我觉得技术的东西相对好上手,占星来讲,“上手”是3、6宫的概念,靠模仿的,靠反复练习到熟练的。那9宫(哲学)的呢?12宫(玄学)的呢?那就是系统的、形而上的,甚至需要去悟还很难悟的。比如,有的人找我想学占星,说他不想成为占星大师,就想会看自己的盘就够了。其实他不知道,只有他到最高水平,才知道拿过一个盘从什么点上起手,才有这个看似最基本的思路。最高的就是最基础的,思路只有对和错,对错之间并不存在中间的级别。“只想会看自己的盘”跟“学到最深”实际上是一个意思。所以作者书里也提到,也不是什么都用上手的思路,他举例,做脑外科手术就不行。跟普遍认识不同的是,学占星其实也不能靠“上手”,但成为所谓的“占星师”,却都是靠“上手”。

我平时做研究,基本立足还是长年积累,一丝不苟。生活上我比较随意,有时候脑洞多,录评书那个属于生活脑洞之一。书中这个“上手”,我用的话,估计我用得不多,因为我可能更懒。但我不介意会一道超过五星级饭店的拿手菜,会几句地道的深奥的玛雅语,会几句拿得出手的评弹,花的工夫不平摊,在一个点上钻到极致。这个概念其实是比较快餐文化的、休闲娱乐的,甚至主播式的学习巧宗儿,作者本身也是走时尚路线,比较重视传播的新锐和效率,相应的就会有他自己的角度。这个思路用于学习的话,只要用到适当的地方,也不失为一个思路了。

《上手》读后感(八)

许岑是罗永浩的御用PPT设计师,有一回他买了一辆新车,这辆车的特点是装载了世界上最好的车载音响系统Burmester,特意请罗永浩上车体验一番。罗永浩的表现很有意思,他没有像普通人一样安静欣赏。

为了体验座椅的包裹感,他在座椅上颠来颠去,从外边都看出车子在震。可以想象许岑该有多心疼自己的宝贝车。

罗永浩一刻也没有安静下来,把他能摸到的按钮全都按了一遍。就算是听音乐,也没有在听,而是一会儿把音量调到最大,一会儿把音量调到最小,最后又把低音调到最大。

但没办法,谁让他俩这么要好呢?换了别人,罗永浩想必会含蓄许多。

作为一个研究学习的高手,许岑平时留意观察,老罗其实常有注意力无法集中的表现,

比如,老罗吵着要和许岑学习吉他,大家都觉得难以想象,可是老罗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一直念叨,终于开始学了,结果还是难逃“三分钟热度”。

为了让他能够专注一点,许岑动用了“杀手锏”,他让罗永浩去买了一把两万块钱的吉他!他相信,这么贵的吉他,不弹多浪费啊,难道扔在一边吗?至少练一个月吧。

当然,他显然低估了罗永浩对花钱的承受力,罗永浩出于对这把贵琴的好奇,坚持练了一个星期,也就放弃了。其实,他本来就是一个坐不住的人,如果是一把几百块钱的吉他,他可能十分钟就扔在一边了。

很多人都说,许岑啊,你的“上手”理念还是无法搞定罗永浩啊。其实在许岑看来,他的“上手”理念是没有问题的,罗永浩关键是兴趣和目标并没有真的集中在学吉他这件事情上。

许岑自己凭借一套“上手”理念,早就成为了学习界的神人,他还是罗振宇“得到”APP上的课程讲师,讲授学习与研究的心得。

1、他在27岁时迷上指弹吉他,并在两年后演奏了难度极大的吉他曲——皮埃尔·本苏桑创作的“WU WEI"。

2、他初中和高中时英语考试从没及格,却在大学时迷上看电影学英语,在北京电影学院连过英语四、六级,并在用过伯恩茅斯大学或得了媒体管理硕士学位。回国后在英语培训机构授课五年,成为一代雅思名师。

3、他尝试做PPT时,被别人说“丑得吓死人”,后来却成为罗永浩的御用PPT幻灯片设计师,制作出“电影级别的PPT”。

4、他上学时一直很自卑,读到大学还格外内向三棍子打不出一个屁,却从33岁开始成为了教育专家兼网红,在多个平台向公众传授学习与研究心得。

一看他的经历,就会让人好奇他是如何做到的?

在他的《上手》一书中,他详细介绍了自己的故事、理念和方法,难得的是,写得还很轻松幽默。

他认为,任何人总要学点儿什么,有的人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达成目标,有的人却直到放弃都没有办法“初步掌握”。其中一定有些关键要素没掌握。

没有搞清楚“上手”的关键点。

没有明白“学习”和“研究”的差异,以及其中的方法论。

上手,本身就是一种能力。如果你学习任何新事物都容易畏惧,裹足不前,或者学起来总是很慢,千万不要轻易地觉得自己不聪明或是没天赋。你只是还没有掌握上手的能力,你尤其适合成为这本书的读者。

在秋叶书友会,和10w书友一起成长 ↓↓↓

欢迎在GZH【秋叶大叔】后台回复【777】,免费进入秋叶书友会

《上手》读后感(九)

作为曾经被老罗语录、现在被老罗“真还传”激励的人,看到作者介绍时是非常期待的:罗永浩御用设计师、高效学习者、“得到”平台精品课程《如何成为有效学习的高手》《有效训练你的研究能力》主讲人许岑。

我是知道一些许岑老师的。记得没错的话,是在坚果pro发布会推迟事件,事后老罗解释原因是ppt被黑,只能是在现场边做边讲,我那时就由衷佩服现场制作ppt的人,那就是许岑老师了。

对于书的内容简介:“使你快速上手直到精通任何一项工作技能与生活技能”,焦虑已经像一颗钉子一样死死钉入我们的生活里,这句话就像钉子上的斑驳锈迹,可能会让我们找到舒缓焦虑的方法,但也可能会加深我们的焦虑,选择哪一边,就需要看自己的学习能力、研究能力、专注力和执行了了,而这4点,也正是许岑老师要讲的内容。

学习能力、研究能力、专注力和执行力(这一点也可以叫做输出),都是老生常谈,但要讲的出彩讲的让人有欲望看下去,也是一种能力,我相信许岑老师有这样的能力,看完这本书,也证明我的想法。

开篇先解释上手的两层意思,略显啰嗦,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我对本书后面内容精彩程度的预期。我当然知道这本书的上手所代表的“较为上层较为深层”的那层意思,否则我就不会焦虑了;如果我只想着上手(这里说的是“较为下层较为初级”的那层意思),那我的物质生活或者精神生活定是无忧的、无虑的,我才有时间和精力来上手那些不会影响到我生活质量的事物,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闲情逸致”。

中间就说到了这本书的核心内容,学习、研究、专注力和输出。关于学习,讲了两个方法,一个是自然主义的学习方法,一个是结构主义的学习方法。自然主义的核心是模仿,遇到什么就学什么,学习过程可以是碎片化的,积少成多,注重量的积累。结构主义是体系化的,学会之后得目的是创造。

确定了学习方法之后,我们就需要创造一个专注的学习环境。

如何创造呢?许岑老师给到的建议是:买非常贵的学习工具。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你重视这个工具,会更多的使用它,并且也会减少你购买其它产品、减少选择的机会。但针对这一点就见仁见智了,我是保留意见的,找到合适的理由去说服自己,本身就是一件的事,但从外部来约束自己,确实是比较好的法则。

研究,和学习的根本区别在于:学习最核心的部分是重复练习,而研究不是练习,更没有重复,它需要不断地获得新东西。

说完了学习、研究、专注力的环境,最后就是执行或者输出了。看书,看的过程中,掺杂个人的思考,记录自己的想法,看完之后一定要写书评,记笔记都不算,这就是输出,就是执行力,这是我一直坚持的做法,这样也才能真正去体会作者的本意和心思。

总体来说,我感觉有些文字还是略显“弯弯绕”了,也有些秀“优越感”的说法,这可能是许岑老师性格使然(能力使然更多些),我并没有一点不尊重许岑老师的意思。比如:半途而废的根本原因,可能是“途”太长了,太远。我们都知道,“途”是自己事先设定的,“目标”也是提前制定好的,是长是短,是难是易,更多的原因是对困难和自身能力的预估不足,才会导致“废”的结果。

在部分章节后面有个list,算是对整个章节的总结,金句也基本集中在这里。包括:学习速度和效率的提升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避免无效学习,学习速度和效率自然得以提升;另一个则是尽可能通过更明智地运用学习方法中的细节,将有效变为高效。

尽可能去除你的胆怯,怯场是最糟糕的自觉。一个人胆子变得比之前大一点,能走的路会长一点。

这样的总结,更需要的是适应到自己的节奏中。

从整体来看,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工具书,要我来推荐的话,我更倾向于工具类书籍,而不是方法类书籍。拿着这本指南(宝典是不是会更好?),我们就可以快速上手。

老罗这个人不是永恒的,但老罗语录是永恒的。实际想想来看,我们到底喜欢的,或者说愿意诚服的,最终是老罗这个人,以及发生在这个人身上的事情,他的人格魅力,他对于事务的认真态度。

许岑老师一定是会变老的,但这本书确实可以一直年青的。完完全全地贴着这本书的主旨,就是研究性的学习,你才能上手的更快。不同的阶段,在我们掌握了不同的学习方法和研究形式后,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方法论,在回过头来看许岑老师这本书,一定是可以在我们原有方法论的基础上再精进、再完善一些的,最终形成自己的“元宇宙”。

《上手》读后感(十)

如果你也想从学渣变成学霸,我推荐你可以看看《上手》这本书,许岑老师写的《上手》这本书绝对不是一纸空谈的方法论,这是一本他通过自己亲身实践而总结出来的学渣变学霸的成长史,用李笑来老师的话说:“这是一本活出来的书。” 许岑老师是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超强的一个人,他是幻灯片行业的标杆性人物(号称罗永浩背后的男人,罗老师以前发布会的幻灯片都是许岑老师制作的),此外他还是指弹吉他手,雅思名师,通过自学掌握了钢琴、小提琴、书法、油画,还出了幻灯片教程、吉他教程、摄影教程、炒菜教程(这些教程都是有很多付费用户的);还在得到开了如何学习和如何研究的专栏课程(目前付费用户超过45万);还出了两张唱片(左小诅咒亲自操刀制作)。通过这些你可以看出来找许岑老师来给你讲怎么学习,那绝对是找对了人。 那许岑老师的学习能力是从小就这么强吗?答案是:不是!他高中数学考试从来没有及格过,英语也是中等水平,其它学科也是马马虎虎。最后是走的艺考路线考的北京电影学院(北京电影学院当然也是好学校,但是和学霸们上的学校比肯定是排不上的),绝对和学霸是不沾边的。他的开挂人生是毕业之后遇见罗哥后才渐渐绽放的!(可见从罗哥身上应该也学到了不少)那为什么他突然就从学渣变成学霸了呢?一是他在学习方法上有了突飞猛进的突破,二是他异于常人的专注力(他自己说他学一个东西经常会陷进去)。 那这套通过他实践总结出来的方法究竟有什么神奇之处呢?书中是分三部分来阐述这套方法的,分别是上手-学习-研究。 【上手】 第一部分【上手】我个人理解是激发兴趣,排除障碍。如果你对学习某项东西没有兴趣或者有畏难情绪,那你可能没有开始就结束了。那还学什么呢?所以重要的是我们先把头儿开好,怎样开好头儿呢?我们可以先不要照顾全局,而是从微小处着眼。比如你想学习炒菜,那你去买一本《随园食单》,那我估计你也就是流流口水的事儿。 我们不如先做好一道菜,比如西红柿炒鸡蛋。因为它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你第一次炒可能就会炒的不错。之后你再多做几遍,等熟练了之后,没准就会成为你的看家菜。亲朋好友来串门,你在他们面前就可以露一手了!这会极大的激发你的学习兴趣。 之后你可能对学习炒菜可能会变得一发不可收拾! 【学习】 关于【学习】书中讲了两个方法,一个是自然主义的学习方法,一个是结构主义的学习方法。 自然主义的核心是模仿,遇到什么就学什么,学习过程可以是碎片化的,极少成多,注重量的积累。你仔细回忆一下我们上学的时候是不是都学习过广播体操(尽管不是那么喜欢),刚开始学的时候是不是前面一个体育老师做一个动作我们跟着学一个动作?然后变成前面做一节,我们学一节。前面做两节,我们学两节……直到把全套动作学下来。再然后就是不断的重复整套动作…… 结构主义不同于自然主义,它的核心是体系化的去学习,学会之后得目的是创造。比如当你了解了电子电路以后,你可以通过你学的这个原理自己创造出一台机器。 确定了学习方法之后我们就需要创造一个专注的学习环境。这里我们可以通过买贵的学习工具,价格让自己心疼就行(不推崇借钱消费)。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你重视这个工具,会更多的使用它,并且也会减少你购买其它产品(减少选择)。 吃饭的时候我们可以体验一下一个人吃饭,注重仪式感。 学习的时候可以使用射灯,聚集焦点。保证好自己的睡眠,让自己学习时的精神饱满。 避免干扰,长期专注。这样你的效率会大大提升。 最后我们要即使输出给自己反馈,要有作品意识。这样你能从输出中获得奖励,也能即时的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完善。尤其是在现在这个自媒体爆发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是焦点,我们可以把自己的学习成果写成摘要,录成音频,做成视频,发布到各大平台,没准下一个火的就是你! 【研究】 关于【研究】,为什么要和学习区分开来呢?因为学习是为了求一个高度,而研究是为了求一个广度。两者是有不同的。研究和学习的根本区别在于,学习最核心的部分是重复练习,而研究不是练习,更没有重复,它需要不断地获得新东西。从而可以面对一个新事物、新课题的时候能够快速上手,并掌握概况。研究一项事物的时候,我们要注意搜集相关资料的时候既要足量又要节制。足量可以帮助你理解要研究的事物,而节制是避免陷进无休止的搜集,最后变成拖延…… 另外研究者要带着批判性的思维去研究。寻求规律的相似性,提升我们认识事物的效率。但是相似不是完全一样,不同的部分,我们可以挑出来认清事物的本质;相同的部分,我们可以拿过来连接不同的事物。在这里我就不一一赘述了。 最后用许岑老师的一句话总结。 学点什么都比不学强!

《上手》读后感(十一)

你最近研究的问题是什么?这个研究不是说逛逛网站,刷刷榜单,翻翻收藏夹看看评论,而是动脑去思考,动手去做,甚至拆解,重新做一遍,最后得出自己的结论。在注意力缺失和推送信息疯狂的今天,你能主动搜索,关掉推送,并且能伸手去做一做,反复演练,这样的研究才是有效率的研究。

《上手》这本书作者用了三个部分来解释了什么是上手,如何上手。第一部分是上手的含义,第二部分是学习,第三部分是研究。三个部分清晰明确地说明了自己是如何从问题出发,用作品意识,分析研究获得反馈,然后提升自己的技能的。

作者许岑,罗永浩御用设计师、雅思名师、“高效学习者”、“得到”平台精品课程《如何成为有效学习的高手》《有效训练你的研究能力》主讲人,高效学习实践者。认识许岑是从老罗演讲的ppt开始的,这个用48小时研究研究ppt的人,在以后的吉他教程、书法教程、摄影、烹饪等方面让我们惊奇,干一个通一个,这是怎样的方法论?你有没有学习到?

一、概念清晰是做一切事情的原则。

李笑来在《财富自由》里提到“莫名其妙地凑热闹,火急火燎地随大流,为别人操碎了心肝。”这是现代人的通病,你没有对概念清晰地理解就会盲从,这个理解是自己通过研究后得到的结果,你没有思考,所以就会被收智商税被收割。

《上手》的第一部分,主要讲了如何正确理解上手的含义,一个是初步掌握而后精通,一个是动手。在这个部分,作者举了两个例子学画画和弹琴的例子,用来具体说明上手的必备要素,兴趣和明确的目标,方法和能力以及短时间大量练习。

当你概念不清晰的时候,就会有很多的问题。比如同样是学画画,目标不同导致的结果就不同。作者学画画因为家里的墙太空了,需要挂点东西,不想买假画,真画买不起,所以就自己动手画。开始研究画画是基于这样一个目的——为了挂在自家墙上。而同样是画画,他的太太学了很多年并有专业技法,但也没怎么画。虽然对他的画评价不高,但在画油上,仍然比不过他,还为他点赞。这个就是概念清晰目的明确的表现。

二、学习是一个循环过程,缺少环节的过程就会带来问题

《上手》第二部分主要讲了学习的方法,任务来驱动学习、拖延症的问题,如何训练专注力、要去哪里就从哪里开始,如何制造反馈以及如何突破瓶颈静这几个方面来写的。

文章中提到了自然主义和结构主义的观点,对于成人学习,尤其是短期内想解决问题的,还是结构主义比较适合。

在训练专注力上,我觉得书中的观点是非常值得提倡的。他有两个主要的观点:一个是贵的就是好的。就是你在使用的器具和物品上多花一点钱,买价格高的长时间用,然后在每次用的时候都能够专注,不会随便抛弃,也不会让它在那里落尘。如果你是贪图便宜随便买的,用不上多久就会丢弃。

第二个是专注力需要外部的环境的配合。比如使用射灯、睡好觉。在睡觉的问题上,作者提倡不要过度透支,要及时睡觉。

而在制造反馈的问题上,用文章、图片、视频等方式输出获得反馈,从而推动输入。个人觉得他这个观点是不错的,因为你开始学的时候要设定明确的目的,然后就会有作品的意识,推动你去思考。如果你只是为了学习享受过程,不会得到反馈,也就不会有能力和技能的提升。而用作品思维进行了输出就会得到外界的反馈,不管是好的还是不好的,都能提醒你,在这个过程当中有所修正和改进,这就是提升的部分,所以说学习行动分享是完整的一个过程。

在反馈这个问题上我自己也深有体会。我每日画便签目前已经超过180天了。这个过程中开始是模仿感兴趣的,然后自己画,先画的不怎么好,有时候自己都觉得有些粗糙简陋,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有人会点赞,会留言会给你指导,然后你就在过程中逐渐的调整,会有新的发现。再画的时候,就会刻意去想作品的问题。

开始只是觉得好玩,我并不知道这个简笔画最终用来做什么,因为看到有人用来记录每日生活。后来,我逐渐看到了它可以用来做视觉记录,画手帐,插画,甚至还可以用来画四格漫画或者是随机的漫画漂流等等。如果积累的多了,甚至还可以出书或者是出视频。当初开始画便签的时候并没有这些想法。所以当每天画的时候,你就会思考一天当中我遇到了什么值得纪念的瞬间或者有趣的事情,是怎样能把它表现出来,甚至于当这样的画面积累多了,能不能做成一系列的书或者是视频。看到有意思的画能不能给它配个对话或者故事等等。这些都是后来的过程当中用作品思维思考才得出的。如果没有反馈,可能我不会有这些思考。

三、会弹琴不一定要成为演奏家。先建立对音乐的兴趣,再去学乐器,这样就不需要努力坚持。

作者结合了自己学琴的经历,因为喜欢某个曲子,就想学,然后买乐器拜师,反复练习直到会演奏几个曲子,这就很有成就感。学音乐,你不需要成为演奏家,也很快乐。如果你喜欢一个音乐家或者是一个曲子,就可能就会想学某种乐器,只要你的动力来源于内部驱动,就不需要很刻意的、努力的、费劲的坚持。对于成人是这样,小朋友更是。如果你想让你们家的小朋友学习某种乐器,请先带他们领略音乐的魅力。不要以为孩子好的名义去帮他们决定,然后拼命地逼迫他们,这样反而适得其反。

从作品出发,不断地去思考,去分析拆解,去模仿总结,用多种形式输出,获得反馈,进而得到提升,这就上手的意义。这本《上手》适合探索学习方法的人,迷茫的人,适合遇到瓶颈的人,看看高手是如何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毕竟,三人行必有我师,拜谁为师也是一门学门。

《上手》读后感(十二)

在豆瓣上有一个话题叫,做什么事情能够提升你生活的幸福感,其中一个获得1478个的赞的回答是难得旅行一趟,画完手账让人幸福。

除此之外,还有各种人分享做饭,画画,撸猫等等简单但却让人提升幸福感的事情。有人可能会纠结,唉,我不会画画,也不会做饭,也没有做过收账,怎么办?

之前我也觉得这些事情很难,很消耗时间,且需要不断的练习,但也正因为觉得自己可能会做不到,从未去尝试过。直到最近看看了许岑写的《上手》,才发现其实如果掌握正确的方法,上手一门技能并不难。

许岑是罗永浩御用设计师、雅思名师、“高效学习者”、“得到”平台精品课程的讲师,除此之外,作者37岁的时候从零开始学习钢琴,学习油画,小提琴,不仅自己学有小成,而且还出了相应的教程。看完作者的简介,不觉震惊这人是天才么?怎么可以做到精通那么多的事情?

在《上手》这本书里,作者用以小见大以及自己亲身经历的方式,告诉我们如何零基础上手一门技能,快速掌握陌生课题,克服对新事物的恐惧等,通过将上手分解为练习为本质的“学习”和以探索为核心的“研究”,帮助大家更好的上手,一项新的技能。

什么是上手?

上手就是明白自己要去哪里,就从哪里开始。

很多人在学一样东西的时候,总是跟风去学习,并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要学,正因为没有明确的目的,所以很难达到上手一门技能。

当我们想要上手一门技能的时候,第一,需要明白自己要去哪里。比如说,想要学画画,光说学画画是不行的,必须要明白自己想要画成什么样风格的话,甚至可以通过各种软件,模拟出一幅自己想要达到的假想图,即明确自己要去哪里;第二,需要知道自己应该从哪开始,在我们画出自己的假想图后,可以向有经验得人士寻求帮助,需要什么样的画笔,颜料等,从哪开始下笔,注意事项等等。

只有在想明白,自己要去哪里,并且如何开始之后,才有可能上手一门技能。

想要上手一门技能有四个关键点:

1,着眼微小处,找到诀窍

上手这一次最大的好处在于,不局限于人和领域,比如说,没法成为画家,但是画书签画的好,甚至只会画一副画的很好的书签,都可以说是上手了。

2,去除障碍

如果想要学习一门技能的话,应该把工具放在触手可及的地方,比如说,学吉他,吉他应该放在看的到的地方,而不是束之高阁。

3,从“自然”寻求帮助

上周六的时候去了一个画家的工作室,一进门有一个特别大的工作台,在墙壁上面挂着他画的各种画,有已经装裱好的,也有刚刚画完在晾干中的。

我去的时候正好看他在画一幅小画,在聊天中也是一边画着一边简单的对答,因为有一个工作台随时都可以画上几笔。

工作台,帮助他营造一种画画的自然环境,有灵感的时候就可以画上几笔,随时随地可以开始技能的训练。

4,直接输出,得到奖励

上手强调的是直接输出,即,你学完一个东西可以立刻表现出来,立刻有用,而不是看完,学完的自我满足感。

上手那么好,那么是不是什么东西都可以上手呢?并不是,上手是有适用范围的。

许岑在书中将学习方法分为自然主义和结构主义。

自然主义主要是指模仿,而结构主义是以创造为第一要义。

上手其实更多的是一种自然主义,比较适合表演,可以露一手,但是对于涉及到历史,政治,社会文化,艺术,哲学等知识,需要系统学习,就没法迅速上手了。

所以,在我们选择一项想要上手的技能的时候,一定要选择比较适合通过自然主义习得的,这样可以帮助我们迅速习得一项技能,增强信心,从而不断的习得新的技能,最终建立自己的技能网。

如何迅速上手一门新的技能?

1,以任务和教学来驱动学习

同事一个月之前跟我说,他想去学日语,我说,为什么啊,他说,特别喜欢动漫,觉得学完日语之后,看动漫就不用看翻译了。

最近问他,学的怎么样的时候,他说工作太忙了,已经很久没有翻过日语书了。

其实在我们选定一门技能上手的时候,最好是以任务或者是教学为目的驱动我们进行学习。

比如说我在事务所上班,基本上所有的人每一年都会休一个月的假,用于准备注册会计师考试,以便升职。正因为这种任务驱动,逼迫着所有的人去复习准备考试。

如果,你的工作没有需要提升技能的话,可以想着去教别人,以教学为目的进行学习。

比如在网上认识的马老师本身是教历史的,后来突然对手账有兴趣,出了一本手绘的书,并且出了手绘的教程,最终实现自己的技能变现。

2,选择贵的

如果我跟你说,有人为了学习,买了一个五十多万的钢琴,买的小提琴加上琴弓快30万,练书法的纸一张20元…你听完之后,第一感觉是什么,是不是觉得这个人真疯狂。

这个人就是书的作者,许岑,正因为买的东西比较贵,很大程度上帮他形成了长期的专注,也正因为东西比较贵,舍弃的成本太高,所以才能够坚持下来。

3,学习加研究,事半功倍

学习其实更偏重于练习,比如,不断去联系画画。但在画画的时候,我们会遇上更多的瓶颈,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画的总是不像,不知道如何突破自己的风格,我们会开始思考,怎么样才能提升,这个时候就进入到了研究的阶段。

学习一般是被动的,但是研究肯定是主动的,学习一般先天就会,而研究大多需要后天培养。

在学习方法上,我们可以通过提高自己的注意力,减少拖延,给自己制造反馈等方式提升练习的效率,让自己的练习更加有高效。

在研究上,我们可以通过作品意识,目标意识,局外意识的方式,来让自己的研究结果更加靠谱。

作品意识是我们制作出来的东西,你的目标是把它完成还是完美。不同的作品意识,带来的结果也千差万别;目标意识,帮助我们在偏离初心的时候,可以及时回归;局外意识,其实是一种暗时间的利用,并非24小时沉迷于自己的研究,但是研究的意识长存脑海中,等待灵感触发的一瞬间。

看完《上手》这本书,最大的感触是增加了自己习得一项技能的信心,作者36岁高龄,成功习得钢琴,小提琴,绘画的技能,让我意识到对方的成功可以复制,每一个人都有能力迅速的上手一门新的技能。

周末在家无聊,快来上手一个新技能吧!

《上手》读后感(十三)

我们都听过这样一句话:“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就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这是有道理的。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对人、人对人的影响力不可小觑。那么,抛开做人不谈,做事是不是也是这样呢?

答案是肯定的。用许岑在《上手》一书当中的理念来说,做事就是:想上手一件事、一项技能,还是想成为个中高手,你得把目标先明确了,然后以终为始去摸索学习,直奔目标,以致达成。

比如,现在流行做自媒体。如果你也想成为一个有影响力的自媒体人,那么你就要先去摸清那些大号文章的写法,研究它的套路、运营手段等,然后,自己也像他那样做。

但是,如果你的目标是成为大作家,是要写一本获诺奖的小说,那么你就不能再从模仿大号自媒体文章开始了,你需要的是从学习诺奖作品开始。作家韩寒的偶像是梁实秋,他的第一本小说就是模仿梁实秋先生的风格写成的。这就是许岑主张的:要去哪里,就从哪里开始。

成年人的学习不能盲目,因为我们的时间有限。你的目标是要上手还是要成为高手要首先定下来,目标确立之后再开始做。

上手不同于高手。他们的区别在于,上手还没有达到精通,但是掌握的技能足够露一手。比如出身于艺术世家的许岑,他并不是钢琴家,虽然他小时候学过小提琴,但是学了八年就无疾而终了。在他37岁的那年,突然沉溺于肖邦,才开始学钢琴。四个月后,那首极为著名的肖邦夜曲他已经可以弹至大半。

你可能奇怪,短短的学琴时间,怎么可以这么厉害,能弹奏这么难的名曲?

答案就是他许岑四个月来只练习这一首肖邦夜曲。他并不是从乐谱、指法那些基础开始的,而是直奔“想要短时间内学会弹奏肖邦夜曲”这个目标,找到名师直接教,自己在短时间内反复练习达成的结果。

上手,就是这么简单粗暴,但是非常有效。比如你第一次到访许岑家,看见家里的钢琴,你就问许岑“你会弹钢琴?”你只知道许岑是幻灯片设计师,还不知道许岑会弹钢琴。“会呀!要不要给你来一首肖邦夜曲?”许岑肯定会这样回答。为啥?因为他学琴就是为了表演给人看,这是一个多好的表现机会呀。再者,他只会肖邦夜曲这一首曲子,你要点别的他就露馅了,所以,他一定会这么回答你。好了,接下来听琴。哦,通过我的文字你听不到琴声,不过没关系,我可以让你看到

如上图,怎么样?是不是有点意思?不管从服装、发型还是指法上,这一看明明就是一个钢琴师的范儿嘛!谁会想到他只学了四个月钢琴而且只会这一首曲子呢?至少我这个外行是被唬住了。

细心的你可能已经发现了上图中有一行字,不错,这副画正是许岑经过十个月的学习与练习完成的一幅油画自画像。那十个月前他画的自画像是怎么样的呢?请看下图:

许岑这第一幅油画被中央美术学院在读油画博士戏说为用酱油调的色。不过,上手一年油画后,即使外行如我,也能够从他的作品中看到巨大的进步。见下图。

这就是许岑的上手套路:锁定目标,短期突破,直到拿下。但是,说易行难,具体到怎么做?《上手》一书中作者许岑都有详细说明。我不想一一罗列书中要点,但还是提一下上手的关键点:

首先,设立目标前,要扫除心理障碍。千万不要不好意思,怕自己达不到。既然上手属表演系,你作为表演者总不能怯场吧。

其次,想要上手一件事,先不要管什么结构与体系,上手的核心是表演,只要做到像那么回事就够了。但就是“像这么回事”也并没有那么容易做到。不过有诀窍,许岑能在短时间内学会弹肖邦夜曲的诀窍是:

第一,琴要买贵的,许岑一上来就买了五十多万的钢琴,而不是一两万的。据他说,买琴的钱还有借的。这样,当他厌倦了练琴一想到放弃时,就会因为心疼钱而重拾信心。(当然我不主张大家也学许岑非要去买超出自己支付能力的学习用品,但是在下定决心学一样东西前,有必要购买一些让自己有割肉感觉的学习用品,包括课程和学习工具)

第二,要找名师指点,想要弹肖邦夜曲至少你得找个会谈肖邦的老师吧!你跟着网络视频零零散散的东学一点,西学一点,短时间内肯定出不来效果。许岑在书中特别强调名师的重要性,其实不用他强调,看看国内现在学区房的价格,也能知道名师的重要性了。

第三,高强度的练习。具有争议性的“十万小时”理论,虽然说不一定每个人多练就能成为大师,但是不练再有天赋也成不了大师。每天练习八小时,十万小时大概需要练五年,每天四小时,那么所需时间就得翻翻。不但成为高手需要练,只是上手水平那也得练。你想要短时间出戏,那只能磕高强度练习。

想要上手一个技能,最后这一点也很重要,那就是直接输出,开始你的表演,获得掌声与奖励。少有人能够做到不需要任何外界的鼓励而长久坚持一件事,这个鼓励包含口头赞扬,也包括物质或者金钱的奖励。能做到的人假以时日,基本上就成为高手了,不在《上手》这本书讨论的对象之列。

上手

暂无评分

许岑 / 2019 / 低音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所以说,在你选择读不读这本书之前,你首先要搞清楚自己是想要成为高手,还是只是想要上手。如果是后者,这本书非常值得你读。但如果是前者呢?是不是就不需要读了呢?当然也不是。因为谁都知道,得先上手,才能成为高手。

《上手》读后感(十四)

最近我们市几个区的老年大学都在热火朝天地招生,书法、绘画、唱歌、舞蹈、插花等等科目很多。说实话这些我都挺想学的,一个是年龄不达标,另外我也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和精力。想要做个多才多艺的人并不容易呢。不过这两天看了许岑的书《上手》,才发现原来还可以这样学。

许岑有很多头衔,幻灯片设计师,得到的讲师,英语老师,还是“上手BECOMING”小程序创立者。在2015年他出版了幻灯片制作图书《征服世界的美学暴力:“电影级”幻灯片设计方法论》,并先后于互联网发布幻灯片设计与制作、英语学习方法论、指弹吉他视频教程等。在《上手》这本书里,他以自己的亲身体验,为我们展示了一个高效学习的实践者,如何在短时间内上手一项技能。想到哪里去,就从哪里开始,这是上手一项技能的核心要义。

要说什么是上手,不如先说说许岑的几个不同常人的行为。27岁时,零基础学习指弹吉他,弹出了难度很大的皮埃尔·本苏桑的吉他曲《WU WEI》 。37岁时,又零基础上手钢琴,几个月上手了他最喜欢的肖邦琴谱C小调夜曲第48号第1首。同时他还零基础上手了油画,画出自己满意的作品挂在自家客厅。

这种行为通常被认为是有悖常理的,因为在大众的眼里,无论是钢琴还是画画,那都是在幼小的时候开始学的,要打牢根基才能练出真本领。你什么都不懂,一上来就要弹名曲,那就是空中造阁,简直是天方夜谭。其实我儿子学琴的时候我就有过这种念头,我不想学别的,我只想学会弹《小河淌水》。但是我不敢说,我知道那一定被笑话好高骛远痴人说梦什么的。

而在许岑看来,这种想法都合理而且是正常的。我并不想成为钢琴家,我只想弹出一首喜欢的曲子。我不想成为画家,我只要画出自己满意的画来。我不想成为厨师,我只是想做出一道拿手的菜来。这没有什么不可能的,而且他做到了。当他把自己喜欢的肖邦夜曲弹得越来越好,当他把自画像得意地挂在客厅,当他做出比谁都好吃的熘肉段儿,他认为这三方面他都上手了。下面这张图就是他几个月上手的油画自画像。

那么到底什么是上手呢?简单来说,上手就是着眼于微小处,有精准明确的目标,然后做到足够好。想去哪里,就从哪里开始。上手是瞬间的一种质变,突然开窍了,步入正轨了,那一刻你一下子拥有了它。

就像我们上小学的时候学语文,总是先学拼音,然后认字、组词、造句,又看图说话,再写作文等等。可是一个呀呀学语的孩子,没有一个爸爸妈妈会教孩子拼音组词的,孩子就是在慢慢地体会、猜测,然后就说出一个字,两个字,简短的句子,直到忽然开窍了会说很多话。

要想真正地掌握一门技能,光学习是不够的。不信,我们都拿着菜谱练,但每个人做出来的味就是不一样,有的令人赞不绝口,有的却难以下咽。而这好吃与难吃之间,差得就是一个研究的距离(当然,这里说的好吃是技术稳定的好吃,而不是偶尔好吃)。学习是指学会怎么把这道菜做出来,而研究是探求怎么把它做得好吃。

要上手一项技能是要研究而不是学习。学习和研究有什么差别呢?学习往往是被动的,是接受,是拿来主义;研究是主动的,是思考,是探索。当一个小孩子静静地听录音机里的故事的时候,他是在学习;当他惊讶于录音机里怎么会有人,把机子拆开看个究竟的时候,他是在研究。

许岑讲他在英国读硕士的时候,一周七天只有一天半老师讲课,可是没有课的这五天半比有课还累,因为要根据导师的指引去图书馆查阅大量资料,看什么,怎么看,记录什么总结什么,要费更多的心思。老师讲课的那一天半是学习,自己探索的这五天半是研究。

比如有人写书评能赚钱,有的却不能。于是有心计的人就把别人的好书评打印出来,仔细研究怎样写书评,怎么破题,怎么介绍书的主线,怎么共情,怎么升华立意等等,这个摸清门路过程就是研究。

研究的境界

同样是坐在一个教室的学生,面对同样的老师,但是每个人的收获却往往差距很大。许岑讲到他学习幻灯片的时候经常看电影,不同的是,别人看电影是休息是娱乐,他看电影是在思索在研究,看电影的构图、声画关系,他看的不是故事情节,而是一张张的幻灯片,所以他能做出电影级的幻灯片来,这是他从电影里学来的。

我在考驾本的时候也是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不仅每次课后都把老师讲的要点记录下来反复练习,还会每天上驾校的贴吧,吸取前辈们的经验教训,把重要的警示记录下来。了解驾校哪辆车好用,哪辆车是杀手,一旦遇到杀手车要怎么应对。就连考科三的地形,远在三环外,我都考察了两次,路线怎么走,到哪里转弯,哪里掉头,哪里有红灯哪里有斜坡,哪个地方有小岔口有可能出其不意地出现电动车,怎么防备等等都打探清楚。所以像我这种方向感不强,对车也不灵光,学车期间无数次痛心疾首后悔得肝疼的人,竟然都是满分一遍过,只能说是我不仅好好学习了,还好好研究了。

在《上手》这本书中,作者许岑几次提到要舍得花钱买贵的。即使你只想学会弹一支曲子,也要买贵的好琴,买贵的宣纸画画,买贵的锅做饭。因为只有贵到让你心疼,你才不会三分钟热度,才会在每一次下手的时候都一丝不苟。许多人在报纸上练毛笔字,认为反正是废纸,写不好也不浪费。可是反过来说,正是写不好也不浪费,所以才会随意地写出来。而贵的纸可以增强你的专注力,让你每一笔都认真到不行。

输出的方式

研究清楚了接下来就是刻意练习了。最有效的做法是将目标分解,然后进行大量的有目的的练习,并时常得到老师或者优秀者的指点及反馈,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并弥补漏洞,使技艺少走弯路地提升上去。

当然,我们身边不一定都有优秀的老师或朋友,书中推荐我们可以用几种方式来输出,从而得到反馈:

分享出来。无论你喜欢拍照,还是喜欢写作,或者烹饪,不妨都发出来分享给大家。这种分享不是显摆,而是以交作业的形式敦促自己输出。一方面可以促进你持之以恒,另一方面也能得到读者的反馈。

写摘要。当你看完一本好书或者好文章时,记得写一份摘要出来。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文本中的事实与观点,可以发在微博或者微头条上,不管有没有读者看,关键是这样可以完成自己制造的反馈。

以教为学。假想着旁边有一个学生,他正渴望着跟你学习这份技能。你能教会他吗?所以有明确的“学完了要教别人”的任务目标的学习,才会更投入地学习。也可以到一些问答平台去回答问题,这也是在教人。

录下来。有时候人难免会自我感觉良好,但这未必是真相。当你把你的发音或表演录下来,然后像旁人一样从另一个视角去听去看的时候,往往一下子能发现很多问题。

在《上手》这本书的封面上,极其醒目地写着:此书严禁未成年人翻阅。这可不是说此书中有什么“目不忍睹”的描述,而是说在讲到上手一个技能的时候,往往是一个成年人因为要满足自己的某种需求或者完成某项任务,而短期内具有了某一项技能。而对于未成年的学生来说,这绝不能被他们当作一种捷径,他们还是要好好地打好基础,踏踏实实地从头学起吧。

当然,这里讲到的上手的技能,也是有局限性的。比如有人要做开颅手术,就算谁再聪明再高效再会研究,几个月就自称能“上手”手术刀,你要把脑袋交到他手里,那真是不要命了。

《上手》读后感(十五)

几年前开始流行每个人都要做斜杠青年,既为斜杠,必然有多样技能傍身,当然很多人还都靠这些技能“变现”。

很多技能是令人羡慕的,比如掌握一门乐器,绘画,插花等等。我身边就不乏这样的朋友,长期学习一门技艺。本书的作者看起来更厉害,一开篇就用几个案例告诉我们,他有这样几项技能:

——弹吉他,能演奏难度最大的指弹吉他曲(皮埃尔·本苏桑的WU WEI);

——弹钢琴,能弹奏肖邦的夜曲;

——做PPT,是罗永浩的御用PPT设计师;

——画油画,也是画得有模有样,有图有真相;

而这些技能,并非他花了十几年才习得,有的只用了半年到一年,而作出史诗级的PPT,他甚至只用了48小时。

许岑,何许人也?他是“得到”《如何成为有效学习的高手》《有效训练你的研究能力》两门精品课程的主讲人、罗永浩御用设计师、新东方英语名师,37岁时从零开始学钢琴,学油画,在学习这些的同时,他还是一位超级奶爸,并创立了自己的上手小程序“BECOMING”。

很多人会忍不住惊叹:这是天才吗?否则,究竟有什么样的“神仙”本领,可以如此快速地将这些技能统统收入囊中?

作者认为,想要上手一个陌生课题,必然需要“学习”和“研究”,这也是本书三大主体框架的由来:上手、学习和研究。

在引言中,作者就开始界定何谓“上手”?即“初步掌握”之意,上手的较高境界,就是“上”手,即精通者。

上手强调一个瞬间,就在那个瞬间,你拥有了这项技能。而在这个过程中,你收获的,也许还会更多。

一、关于上手

“要去到哪里,就从哪里开始。” 这是许岑反复强调的一句话。这句话既涵盖了兴趣,也包含了任务驱动。

选对学习的切入点是非常关键的。

当然,作者也再三提醒,这一条不适用于一切需要以“结构主义”方式学习的对象,比如艺术、脑外科等等,也包括创业。

“上手”的四个关键

1. 着眼微小处,找到诀窍

当我们要掌握某项技能时,注意力往往只会盯着最终的结果。而这个最终结果,可能是需要“一万小时”才能达成的。越是着眼于细微处,越是能进入“心流”状态,也越能获得自我愉悦。比如学做菜,只做一道菜,专注持续做,就能做到最好。

2. 去除障碍

“结构主义”学习方法(看图纸做吉他) VS. “自然主义”学习方法(拆吉他学习)

3. 营造一种“自然”的学习环境

4. 直接输出,得到奖励

上手强调直接输出。要补上“交作业”这个要求自律的重要环节。以“输出”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持续交出“作业”。

如何解决源源不断的焦虑?对于一些技能性的焦虑,作者给出了简单粗暴的方法——

二、关于学习

除非是做学术研究,需要收集大量的资料。否则,遇到一份相关的学习资料就立刻学起来(而不是点击“收藏”然后一辈子再也不见),要有随时随地“沉溺”的能力。

1. 碎片化学习

许岑在书中告诉我们碎片化学习的真相:你得先有树根、树干和树枝,再长出一片一片的树叶,要的是枝繁叶茂。

由此,真正的碎片化学习应该是,在一个时间段内,你要围绕一个课题,再带着困惑和问题来执行碎片化学习,最终把这些碎片“链接”起来。

如果把“碎片”视作一个打碎的瓷器产生的碎片,你的目的就是去拾获这些可以重塑成瓷器的碎片。

而事实上,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有些碎片化信息刚开始我们可能是被动接触和吸收的,但我们还是要有意识地学会将其和已有的知识串联起来,或者注意关联,将其结构化。

碎片化的学习的局限性是缺乏思考、辩论和与人交流的环节。

此外,作者特别提醒,有一种假的“碎片化”学习行为,叫“收藏”。(默默看了看自己的微信等各种收藏)

许岑自己从来不“收藏”任何信息。

2. 任务驱动学习

人做事的驱动来自于两方面:内部驱动(包括兴趣、虚荣心等)和外部驱动(完成任务后外界给予的奖励)。

3. 以教为学

当你学习了一些东西之后,一定要积极地给别人讲出来或者应用出来,这正是自己给自己制造反馈。如果实在没人听你讲,那就去知乎上回答问题吧。

许岑把自己这几年“上手”的技能全部做成了教程。虽然他并非是为了出教程才学这些技能,但这实质上就是以教为学。

4.如果学一样东西需要工具的话,买贵的。昂贵的学习工具会让你学习的时候更加专注。

5. 功夫在诗外,曲径通幽处。扩展涉猎范围,是突破学习瓶颈的方法。

6.训练专注力的几个方法。

在学PPT制作时,看电影对别人来说是休息,但对许岑而言,看的是电影的构图、声画关系,头脑里全是一页一页的PPT,从而打造出他自己的“电影级幻灯片”。

成年人专注力的训练不能靠自身的意志力,而要借助外部环境产生影响。作者提供了几个方法,我印象深刻的三个是:

(1)在日常生活中刻意营造仪式感来训练专注力。(比如不点外卖,自己做饭,一个人吃饭也能训练专注力)

(2)在工作和学习的环境中,尽可能使用射灯,使其他的环境处于黑暗之中,从而训练自己的专注力。

(3)练书法能训练专注力。用毛笔写字的时候,人的呼吸会自动调整得极为均匀。当然,买贵的宣纸会让你更加专注。

7. 如何制造反馈:输出、写摘要、录音、录像。8. 怎样突破学习瓶颈:用技术手段调整心态、功夫在诗外。

三、关于研究

备课可能是最有效的研究行为,写书更是如此。

许岑在书中以他对“得到”课程的研究案例来告诉我们,如何针对一个课题进行研究,并在小节后列出清单——

做研究要具备三个意识:作品意识、目标意识和局外意识。

目标意识就是让自己时刻围绕目标研究,而不是在海量信息中迷失和被分散注意力;局外意识就是要跳出局内,以上帝视角看待你的研究对象,这样也许能相对客观,不是沉溺其中。

做研究少不了要搜集资料,但要注意研究的足量与节制的平衡。作者提醒要注意“节制”,包括三种情况:

1. 避免过度沉溺于文本

对研究的文本缺乏节制的一种表现就是因沉溺而丧失了局外意识。

2. 对人的研究要“去粉丝化”

3. 避免情绪化。

当你看了三千部电影后,再阅读许岑对电影的“研究”,能让你感知到“局外意识”、研究的“文本性”和他的研究能力。

四、上手的局限性

上手的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它只适合表演,或者说“露一手”,它并不适用于需要长期、系统性学习的一切内容。距离真正的“高手”还比较远。

比如:医学。谁敢让学了几个月打针的护士给自己打针啊?

还有学生朋友们,还是脚踏实地、从头学起吧。尤其是想学有所成的朋友,更要如此。

但你要相信,凡走过必留下痕迹。人生经历没有多余。学点儿什么都会有用的。

上手能带给我们什么?在上手的过程中,我们能享受到沉浸心流的快乐,“上手”某项技能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的欢愉,那就够了。

你准备开始“上手”某项令人惊叹的技能了吗?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