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八大诗人》是一本介绍中国古代八位杰出诗人的书籍。这些诗人的作品不仅仅是文学经典,更是历史的见证和文化的遗产。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深入了解这些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感受他们的诗歌之美,同时也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的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
《中国八大诗人》读后感(篇一)
作者民国胡怀琛,笔下有那个年代特有的灵气,探讨的虽然是抠字眼的诗人与诗,但落笔却大气磅礴,思想豁达,盯着的虽然是一字一句,但着眼于大处,看重于思想。从生平入手,再论述其诗文,由大见小,由外而内,渗入诗骨。
胡先生自称此乃一家之言,毕竟中国历史上要确定到底哪八个人可以成为八大诗人,真的会一万个人有一万种说法,他们的成就都一样的耀眼,更何况文无第一,并不好比较。胡先生是从诗体的创新与影响来评判,屈原、陶渊明、李太白、杜子美、白香山、苏东坡、陆放翁、王渔阳,一家一家数过去,评论细致而有韵味,看似浅显其实含义幽深,不过是大师用平白的文字来表现出来。
看本书最大的感想就是原来一首看似简单平淡的诗里面有那么多不可描述的内容,之前总听说言在诗外,看了本书有了那么一些明悟。很多平淡的句子之所以能在千年间不断打动人,正是因为写到了极处,即返璞归真,故而越经典的诗越琅琅上口,也愈加流传广泛。胡怀琛先生对于诗的解读直让我感叹从前的学白上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说的就是我,从没想过诗的后面有那么多学问。
还有一点虽然不好意思承认,但那个王渔阳真的是第一次听说,更别说他的诗文,但是一句:风流不见秦淮海,寂寞人间五百年,直接惊艳到我,不得不感叹,书还是看的太少,这么好的句子今日才听到。
当然也可能是当时大环境的影响,作者后面除了附录《诗的作法》外,还重点写了旧诗与新诗的区别和传承,这里就有我不是很同意的地方了,胡先生说新诗也是在表达心意与心声,一样具有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这点我承认,但这二者我始终坚持认为新诗跟旧体诗比起来屁都不是,差的太远太远了。
当然以上也是我的一家之言,也许相对狭窄了些,不比太在意。而胡先生的一家之言依旧很有价值,把诗剖析的明明白白,揭开了一层面纱,也让更多人从新审视何为诗歌,从新找到文化的自信,仅这一点本书就足以称之为好书,学习之,共勉之。
《中国八大诗人》读后感(篇二)
八位诗人中我最喜欢的就是陶渊明的淡泊。尽管屈原的“朝饮木兰之坠露,夕餐秋菊之落英。”很是令人向往,但这只是屈原的美好追求,也可以算是作为一位优秀的政治家的向往,向往这种“美政”,可是生在战国时期的屈原注定不能实现他心中的抱负了。而对于陶渊明无论是“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还是“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其一),又爱琴书:“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意浅识罕,谓斯言可保”(《与子俨等疏》)。等都透出陶渊明的洒脱不羁。不愧作者赞叹陶渊明的诗既集晋以前之大成,自成一家,而又为后世隐逸之宗。在书中作者也将几位诗人进行了一些对比,陶渊明是在汉魏以后,而能扫除一切的虚伪;李太白在南北朝、初唐以后,而能解除一切的束缚。
胡怀琛先生在写书的时候没有把每个人都单单的描述,他很有自己的见解,每个诗人都有和前人对比和后人比较的例子。不至于看完整本书还是很糊涂。每个诗人都是独立的也是整体的。除此之外,在书的后半部分作者也总结了一些作诗的基本知识,并介绍了一些书给我们,感兴趣的可以参考,然后介绍了如何写诗等一些跟诗歌相关的知识。总体而言,《中国八大诗人》是一本内容翔实,见解独到,解析清楚的书籍。强烈推荐。
《中国八大诗人》读后感(篇三)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从《诗经》开始,古代的诗人们便开始通过文字,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思想。
作为最早形成的一种文学体裁,诗歌里体现出不仅有诗人的思想情感,更藏匿着历史的过往与痕迹。无怪乎有人说,要了解中国古代史,须得先从古典诗歌入手,而要了解古典诗歌,又须得从那些有代表性的诗人诗作入手。
胡怀琛先生的这本《中国八大诗人》,正是选取了中国古典诗歌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八位诗人的作品进行讲解和赏析。胡怀琛先生是中国近世著名学者、诗人,他国学功底深厚。涉猎广博,他在文学史、诗歌、哲学等领域,均有不俗的见解。除《中国八大诗人》这本书之外,还著有《中国文学史略》、《中国诗学通评》、《国学概论》、《苏东坡生活》等百余种作品。
《中国八大诗人》一书里提及的八位诗人,分别是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白居易、苏东坡、陆游以及王渔洋。胡怀琛以简短的文字,介绍了这八位诗人的生平概况,以及生活的时代环境,之后又择取这八位诗人诸多诗篇中,最有代表性的进行解析和品评,让我们看到不同诗人的诗作,呈现出的不同风格。
当然,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留下盛名的,并不只是这八位,而胡怀琛却也说得明白:他个人认为这八位诗人在古典文学史上的地位,非常重要,有许多诗人的诗词作品,多是从这八位诗人的诗作中,学习而来。可见,这本书足以称得上是一部“极简诗歌史”了。
市面上讲解诗词和诗歌史的书籍,并不算少。但胡怀琛的《中国八大诗人》却别有一番滋味。胡怀琛先生的用字用词,是极为考究的,但读来又觉得颇为亲切,如长辈与自己闲聊。再者,胡怀琛在品评诗人诗作时,总有与以往不同的观点表达出来,让人觉得耳目一新。
比如,在评述清代诗人王渔洋其人其诗时,胡怀琛认为,王渔洋的诗歌展现出温柔敦厚的旨趣,深得《诗经》的遗风。在清代诗坛上,文人们对王渔洋的诗作评价不高。但胡怀琛却提出与前人完全不同的观点,并且,还对王渔洋的诗歌进行了深入剖析,他认为,王渔洋的诗作能呈现出这样一种风格,一是与他本人的性情有关,二是与他所处的时代有关。
在说完中国这八位诗人的作品之后,胡怀琛在本书的第二部分,又专门传授写诗的学问,但是胡怀琛的文字并没有止步于此,更进一步地探究了新诗与旧诗的区别,这样一来,读者不仅能够学到鉴赏诗歌的知识,更了解到诗歌的作法,以及写作诗歌时要注意的问题。
一本小书,前半部分是极简诗歌史,后半部分则教大家如何作诗,读诗与作诗本就是不可分隔开来的,从这一点来看,胡怀琛先生真是有大智慧。
《中国八大诗人》读后感(篇四)
小淘气明天正式开学,本着认真再认真的原则。今天又将假期里的作业挨个对照了一个遍。其中上学期要求背诵的二十首古诗又让他一一背诵了个遍。整个假期其实也没有复习背诵几遍,但是基本上都记得还算是熟练,不得不承认小孩子的记忆就是比大人的要好。
由于近几年国学文化的兴起,许多学校开始对于古诗词的背诵有所要求,有的甚至在幼儿园时期就已经带领孩子们背诵学习,开始让小孩子们接触古诗词之美。不过也并非所有的人都认为背诵古诗词是一件有必要的事情。曾经在一次孩子们的家庭聚会上,一位宝爸就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背诵这些实在是没有必要,一来不能让孩子多认识几个字二来不能够帮助孩子做算术题,就算是背过了也几乎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根本没有必要在这方面浪费时间。
对于此类认知我其实并不想做太多的解释,一个人若是不喜某样东西,你便是说破了嘴皮子也难以打动他。我虽然不喜欢现代诗歌,但是对于古诗词还是很偏爱的。还记得《红楼梦》中香菱对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句诗词的品评与理解吗?“直”与“圆”二字一字太过无理,而另一字又似太俗,但是若想要再寻出两个字来替代这二字似乎又再也找不到更合适的。可是你若用“烟是直的,太阳是圆”这样的大白话来描述此景又如何呢?无理与俗的感觉怕是自己都瞧不下去,而用诗歌的形式来表达则如同景致就在眼前一般。所以说背诵一些古诗词,学习一些中国古代诗歌知识还是有必要的,至少可以让自己没有那么“无理”与“俗气”。
背诵诗词是三岁孩童都能够做到的事情,但是若是想要如同《红楼梦》中的香菱一般去学会理解并品评古诗就得需要有一位像黛玉一般对于诗歌知识掌握的玲珑通透的师傅来引领一下。《中国八大诗人》的作者胡怀琛先生和他的这本作品,或许可以前来相助。
一般我们最初接触的中国古诗词书籍都是从《唐诗三百首》开始的,而中国的古诗词又何止只有三百首,又何止是只有唐朝才有诗歌。几千年的文化孕育了文人骚客,想要全部深入了解自然是不太可能,只能是捡出一些颇具代表性的人物来讲述。就好像是这本《中国八大诗人》,虽然只是列举了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陆游、八位诗人却是在中国诗歌历史上颇为重要的人物,且各有特色与代表性。作者在论述这八位诗人的同时,额不免谈及其诗学的渊源和支派。这样也就不免联系到其他的诗人,所以虽为八大诗人,其实却何止是八位啊!
在当下我们虽不用像香菱那般学习如何作诗来提升自己的才华,不过若是能够大致的了解一下作诗的基本知识倒也不是一件坏事。此书的后半部分正是讲述了这部分知识。虽说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但真有人来系统的指点一下不是更好吗?
所以说背诗、作诗、了解诗,统统可来读这本书啊。
《中国八大诗人》读后感(篇五)
在读本作之前,我知道诗是中国文学中极其璀璨的一颗明珠,但是所知所闻也仅限于《唐诗三百首》、《诗经》,粗略来说,只知道诗分为边塞诗、田园诗、送别诗等,对诗人的了解也仅有课堂里较为常见的几位,如李、杜、白……并未建立成体系的诗人的传承认知。
初读本书,接触到胡怀琛提出的诗歌具有传承性这一理念还有些茫然,因为几位诗人跨度太长,而平时所学并为融会贯通,对不同派别年代的诗人未能有足够认识。但是细细读完,却发现作者所言极有道理:诗以传情,作为著名诗人,作品脍炙人口,自然会影响接触到的其他人,其中文采斐然的人便继承了这一思想,颇有一些江湖中功夫传承的感觉。
而作者构思本书也用了一些心思,每一部分开篇都提及诗人生平,并附有有自己的看法和诗人作品,方便读者进行理解。即使对书中几位诗人不甚熟悉,也可以触类旁通。因为离开校园后许久未曾读诗,所以读的很慢,倒对作品中提到的诗和诗人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以屈原为例,此前一直以为诗起于《诗经》,但是根据作者所说,专门的有记载的诗人吗,应该从屈原算起,从这时候起,诗和诗人形成了命运共同体,无论屈原还是此后的诗人,所写的诗都可以从诗人的经历反应出社会现实,更能映照现实。
此前的学习中,一直认为屈原的作品辞藻瑰丽,多反应自己不得志的心情,到此为止。但是在本书中,作者提出,屈原实际是后世浪漫流派的开创者,在作品中大量引用神话、鬼神。而包括李白、李商隐、孟郊、李贺在内的诗人都受其影响,后面再衍生出黄庭坚、梅尧臣,诗性多少与屈原相似,这种文脉传承的理念倒是别开一面。
而屈原在其作品中展现出的文字瑰丽、品性高洁、词句怪诞,后续不仅衍生出浪漫主义诗歌,爱国诗歌,还有一支发展成为香艳诗。溯本求源,对了解整个诗史脉络的发展都有重大的意义。可以说看完此书,会形成一部关于诗人的“家谱”,对于诗的理解会更进一步。
其余诗人的分析大多类似,通过其作品的归类,寻找所辐射到的后世诗人。比如田园诗从陶渊明起算是开山鼻祖,后世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储光羲虽然都学习陶渊明,但是都是在其隐逸的基础上有所改变。而后白居易、苏轼的作品,也有隐逸思想在其中,但是又有所不同。但是万变不离陶渊明的隐逸之宗。在此也不做赘述,只是单单将作者认为的诗史脉络做一个说明。
本书其余几位诗人在课本中都有出现,唯有王渔洋尚属新面孔。而作者却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不惜浓墨重彩指出王诗感情温润敦厚,是中国诗的本色,诗的正宗。这一点我有些异议,因为从诗演化的角度来看,上达《诗经》,中致各个流派的诗人,下至现代诗人,相互交流,百花齐放,每个人都抒发出自己的感情,本身其实就是诗的正宗。不过也可能是对诗的认知不足。
从内容来说,本书所选诗数量不及《唐诗三百首》、《全唐诗》,但是却能够清晰的帮助读者梳理清楚诗发展的脉络,诗人间的传承纽带,这种思想在读诗的过程中有更大的价值体现,另外,通过作者的点评描述拆解,能对诗有更深层的理解,而且按照作者的思路去选诗,读诗,更有“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感触。
个人建议,本书适合已经经历过一定教育,对诗及诗人有一定了解的读者,能再读过本书后重头读一遍所学诗的人。因为这种反复和再次研读,会让你对诗的理解加深许多。而且更能理解作者所言的诗的传承。
《中国八大诗人》读后感(篇六)
诗是用高度凝练的语言,来表达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尚书·尧典》上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毛诗序》中有:“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沧浪诗话》亦云:“诗者,吟咏性情也。”诗的发端当然不能是《诗经》,但《诗经》只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正是依赖于它的收录,那么多好诗才得以流传下来。春秋战国时代与《诗经》南北响应的,自然应是《楚辞》。《诗经》《楚辞》以后,以汉乐府诗最有名,唐诗则被公认为是诗的巅峰,接下来就是宋代的词、元代的曲,以致于新文化运动以后开始兴起的现代诗。
从这个角度来看,在中国,诗的传统确实由来已久,历代名家名作都有很多,最知名的诗歌启蒙教材当属《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甚至还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说法。从专业角度来评诗、品诗的也有很多:《毛诗序》算是最早的一个;南朝萧梁钟嵘所著的《诗品》是古代第一部诗论专著;南宋严羽所著的《沧浪诗话》是一本中国古代诗歌理论和诗歌美学著作;清代文学家、诗人赵翼的《诗论》也很有名。而由南社诗人胡怀琛先生所著的《中国八大诗人》,虽然不甚有名,却自有见地,值得好好读一读。
胡怀琛先生的《中国八大诗人》选取了他认为诗写得好的八位诗人,即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陆游以及王士禛。前七位众望所归,不多说。王士禛相对来说比较面生,其实也不然。王士禛又名王士祯,是清初杰出的诗人、文学家。与朱彝尊并称“南朱北王”,在诗歌创作方面提出了“神韵说”。只是相对来说,对于元明清三代的诗,关注相对来说都比较不多——纳兰性德大概可以除外——所以对于王士禛,有几分陌生感也在所难免。他的诗写得到底如何,能否与其他七位相提并论,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话题。不过胡怀琛先生是这样来说的:“不是说中国只有这八位诗人,不过以为这八位顶重要罢了。”作为一个诗歌研究者以及创作者,胡怀琛当然不是在随便归类——即使只是“一家之言”,也称得上是非常重要、非常有见地的“一家之言”。
对于自己选出的八位诗人,胡怀琛先生勾勒了八位诗人的生平、环境及诗歌风格,对其作品的渊源、影响也有所涉及。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八大诗人》不仅记载了中国八位诗人,还同时收录了《诗的作法》,以期打通旧诗与新诗的区隔。考虑到作者身处的时代、环境背景,胡怀琛先生确实有资格这样做——他自己工于作旧诗,也曾编写过《长江·黄河》、《自由钟》等通俗诗集,还是有相当发言权的。
这几年间对传统文化的“温度”逐渐升高。传统文化,或者说“国学”,范畴比较宽泛,其中不全是精华,所以非常有必要实行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之后才是继承、发展。百花齐放永远是应该提倡的,古诗也好、现代诗也罢,其实也都可以算得上是“志之所之”,不过是有表现形式上有所不同罢了。
《中国八大诗人》读后感(篇七)
一直认为,诗歌有灵魂。或长也好,或短也罢,不管是豪放派,亦或是婉约派,字里行间都是作者思想的折射,甚至是时代的缩影。读诗背诗却不得其要领,有如面对一幅绝世名画却不名其美之所在。这本《中国八大诗人》,作者不仅就中国诗歌史上八位伟大诗人的事迹、平生、风格、创作以及对后世的影响进行了简要却独到的阐述,更是对如何作诗写诗读诗品诗给予了实质性的指导,读之受益匪浅、不忍释卷,可以说,是一部结合常识与实用的不一样的“极简诗歌史”。对于喜欢读诗,和喜欢作诗的读者,都是不可多得的一本好书。
中国诗歌源远流长,而在这浩瀚的历史长河中,诗歌的流派也如江河纵横、峰峦林立。其数量之众多,如过江之卿。好的诗歌,不是流于表面,而是能通过表面文字,让读诗之人体会到实质之所在。《中国八大诗人》这部作品的作者——胡怀琛先生,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学着、诗人、编辑,他年少时就极为聪颖,相传7岁时便能成诗。胡怀琛先生一生好学,对诗歌研究极为深入,也为中国诗学做出了不菲的贡献。他涉猎范围广泛,对文学史、诗歌、哲学、传记、评论等都能窥其堂奥,分析研究也颇受广大读者喜爱。胡怀琛先生在这本《中国八大诗人》中,通过诗歌看本质,领我们走进一个不一样的诗的世界。
胡怀琛先生
这里,借用胡怀琛先生对《中国八大诗人》的绝句题词作为引子,和大家一起分享讨论一下自己对这本书的一些拙见和看法。
“一编哀艳兼幽怪,湘语巫云万古悲”——屈灵均
中国的诗歌发生很早,早至尧舜时期。可是那时的诗歌记载的真实情况看法不一,而且也并无著名诗人,所以,真正说起中国有专门的诗人,大概要从屈原开始。屈原的事迹流传甚广,他的爱国精神也为世人传送。在诗歌方面,屈原对汉、唐及后世的影响之大,可能超出我们的认知范围。概括来讲,屈原《离骚》这一作品,大致有:诗中对神话的描写;以“说牢骚话”,明其志,表其心,表现孤僻高洁的性情;喜用艳丽文字,却“好色不淫,怨诽不乱”。三个特点,而这三个特点,也正是对后世诗歌的影响之所在。
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中国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出生于楚国丹阳秭归(今湖北宜昌)。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
“浩然元气在胸中,流露成文自不同”——陶渊明
陶渊明的事迹生平,以及和后世诗学的关系,胡怀琛先生对梁任公的《陶渊明》中不曾说及的和有所怀疑之处,进行了介绍和阐述。后世对于陶诗的评价很高,陶渊明胸怀宽广,眼界高远,其诗是他胸中元气的自然流露,不矫揉造作,流淌于纸上,自然成文。陶渊明既集晋代以前之大成,自成一家,钟嵘在《诗品》中曾说,陶渊明“为古今隐逸之宗”,不以为过。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
“便说青莲少含蓄,未能平淡步陶公”——李太白
太白诗仙可谓诗人之中最家喻户晓,从牙牙学语的孩童,到垂垂暮已的老者,都能张口吟诵几句太白诗。作者对于李白的评价很高却也客观。作者认为在中国南北朝和初唐时期,是中国诗学堕落的时期,这一时期的诗歌大多只做文字的表面功夫,不去深究实质,诗歌发展受到各种束缚。而这时需要对于诗歌解放运动,李白的成功就发生在这个时期。李白诗歌其实是个性体现,之所以能称之为诗仙,就是因为他就是一个集合仙与侠为一的人,他为人放浪不羁,却又浪漫豪迈,尘世万物于他眼中不过一粒纤尘,正是这种超然物外,才造就了一首首传世名作。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写实诗篇语却工,千秋此派几人同?”——杜子美
说起和诗仙李白同一时期,又能够齐名的,便是诗圣杜甫了。一仙一圣,二人的特点一看便知。仙者,浪漫飘逸;圣者,爱国写实。世人对于杜甫的认知,大多只停留在忠君爱国,只知是一位感情丰富的诗人,作者看来,凡是诗人,感情都比常人要丰富,我深以为意。而杜诗真正的价值,其实在于写实。杜甫的境遇,决定了他诗歌的风格,他将国家乱离、骨肉分散,都在诗歌中一一呈现。杜甫的写实,不仅仅在国事大事上体现,在细事小事中,更是惟妙惟肖。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 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
“自从杜少陵之后,有个山阴陆放翁”——陆放翁
陆游陆放翁的诗歌,有一个特点,也是写实。但,写实跟写实却大有不同。诗人生活的环境,所经历的境遇,种种情况造成诗歌风格的差异。陆游的写实较为闲散,大概和他安乐的生活有很大关系。而同为写实,陆游诗歌涉及范围就远不如杜诗,他说擅长的是描绘乡村闲居的生活场景,不会一味模仿,很有自己的风格,独树一帜。陆放翁的诗歌虽然没有像杜诗那样去写国家大事的波澜壮阔,却把人文社会写的入木三分,价值和意义都非常深远。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毕竟只怜《长恨曲》,谁知讽谕有微词!”——白香山
唐代是诗歌鼎盛的一个朝代,诗歌和诗人都是极多,李杜自不必说,而在新文学界里,与众不同、自成一派,出风头最早的,要属香山居士白居易莫属了。白居易很有自己的特点,他的诗歌通俗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而又多取材于社会各处,多为讽喻。白居易的讽喻诗参以禅理,色彩显著,而闲适诗中又擅长以物喻人,毫不做作,自成一派。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谷,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参到甚深微妙处,禅心诗意本相通”——苏东坡
苏东坡是豪放派代表人物,不仅在诗歌上面成绩斐然,他在词、散文、书、画等方面也取得了不容小觑的成就。苏轼诗歌文体皆纵横恣肆,大开大合。他将李白和陶渊明的特点结合贯通、参以佛理,自成一家,他的作品豪健波澜,不去过多修饰文字,却能把要表之情表的淋漓尽致。他诗词一体,对中国诗歌做出了巨大贡献,影响深远。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
“可怜多少谈诗客,谁识渔洋是嫡传!”——王渔洋
前面七位皆是家喻户晓的诗歌大家,提起名字来无人不知,他们的作品也是街头巷尾口口相传,而这最后一位,渔洋山人——王士祯却知之甚少。即使知道他的,也对他颇有微词。有人说,他的诗才力薄弱,不足称为正宗。在这本书里,胡怀琛先生说明了王渔洋诗歌的价值所在——能够得温柔敦厚之旨。王渔洋的诗“温柔敦厚,怨而不乱”,深得《国风》《小雅》之遗。故而,作者认为,他的诗歌是实质感情的体现,是敦厚温柔的感情,可称为《诗经》嫡传!
王士祯(1634年9月17日—1711年6月26日),原名王士禛,字子真,一字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世称王渔洋,谥文简。清初杰出诗人、文学家,继钱谦益之后主盟诗坛,与朱彝尊并称“南朱北王”。诗论创“神韵”说,于后世影响深远。
以上,是令作者心折的八大诗人的生平小传以及作品风格等介绍,第二部分,胡怀琛先生则为我们介绍了诗的作法。
写诗,是一件冲突的事情,作者曾言“诗是没有作法的”。既然没有作法,那有如何教人作诗?其实,作者本意,没有作法,是指没有固定的格式。诗歌乃情感的折射,有真情实感,才能成诗。否则掌握再多的技巧,运用再多的辞藻,也不过让人一眼看出此乃“假意”,而非“真情”。在真实情感表露的同时,加之语言的表现,让诗歌流畅而出。诗歌要看其实质,而切忌流于表面文字。
洋洋洒洒简要概括了这本《中国八大诗人》,好书值得和爱书之人共同品读分享,过多内容不再赘述,其中精华需要自己捧卷阅读方能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