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一次管一生的教育读后感精选

一次管一生的教育读后感精选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5-14 15:40:30
一次管一生的教育读后感精选
时间:2024-05-14 15:40:30   小编:

《一次管一生的教育》是一篇引人深思的文章。它探讨了家长在孩子教育中的角色,强调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文章指出,家庭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孩子的学术成绩,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品德和价值观。家长应该成为孩子的引路人,通过言传身教来影响他们的成长。这篇文章给了我很多启示,让我深刻认识到家庭教育是一个长久而重要的过程。

《一次管一生的教育》读后感(篇一)

“作业做完了吗?做完了去看书啊!”; “你怎么一天到晚打游戏!赶紧给我去做作业!”、 “看看隔壁小王,这次又考了全年级第一!看看你这懒样,要能考个60分都算是老天开眼了!”、 “你这孩子怎么这样?真拿你办法!” 某孩子十几岁,妈妈一心想让他成绩优秀,多才多艺,想让他考上重点大学,找到理想的工作。在生活上妈妈对孩子全盘包办,在学习上步步紧逼。 孩子成绩稍不理想,妈妈就训斥、责骂孩子,她看到的全是孩子的缺点。 久而久之,孩子不开心,成绩下滑严重,甚至还迷上了网络游戏。妈妈苦恼、焦虑......如此恶性循环,母子关系持续恶化,家庭关系异常紧张。 以上不是危言耸听,是这本《一次管一生的教育》书中提到的一个真实案例。 后来,那位妈妈痛定思痛,终于明白,要改变孩子,得先改变自己。 她不再过分专注孩子的成绩,而是更多地提升自己,主动学习做父母;也不再把全部精力放在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上,而是学会了放手、“随他去吧”。 心态平和了,家庭关系缓和了,母子关系也慢慢不再那么尖锐,孩子反而开始主动学习了。 先改变自己,先从点滴生活小事做起,先提升自己,把生活过得阳光灿烂,日积月累,也就为孩子树立了学习的榜样、行动的模范。 为孩子改变了1%,把学习的事还给孩子,那么孩子那99%的改变,也就水到渠成了。 《一次管一生的教育》这本书就很有意思,作者齐大辉教授跳出教育谈教育,“用工学原理解决家庭问题”的实践手段,以自制图表的方式,来破解“家长难当、孩子难做”的家庭与社会难题。 书中目录和很多小标题其实就是教育金句,发人深省,比如: 孩子不应该是汽车,而是新司机; 孩子逆反的不是父母,而是父母的权利; 孩子出问题,本质是家长的问题; 只有家长认真,孩子才会认真; 沟通不等于说话; 家长会说话,孩子才“会听话”; 孩子叛逆的不是家长; 生活质量决定学习质量; 每一篇内容都有可借鉴的地方,目的是为了让读者明白一个道理,即:“高质量的精确教育是一次成型的协同教育,家长认知水平与启蒙师傅的指导是不可逆转的关键”。 每个人不是生来就是父母,父母也没办法考证上岗。 就像书中提到的那样,大部分家长属于“三无”人员:没有知识准备,无知;没有科学方法,无法;随着孩子的成长,到了一定的年龄阶段就变得很“无奈”。 但却可以通过学习,从“自然型”父母成为“有效型”父母。 多读书,读好书,特别这本《一次管一生的教育》,值得逐字逐句细品。 学做专业父母,一起培养品学兼优的好孩子!

《一次管一生的教育》读后感(篇二)

当老师需要教师资格证,当医生要执业医师资格证,当律师要律师资格证,就连清洁工也要进行岗前培训。

凭良心说,我们做父母的,接受岗前培训了吗?

答案是:没有。

可见,各行各业都要培训上岗,而唯独做父母不需要任何资格证书。

这就导致了我们在家庭教育上捉襟见肘、问题频出、困难重重。

为人父母,我们总是理所当然地指责孩子,认为他们一无是处,却一个劲地夸赞“别人家的孩子如何好”。

殊不知,这一番打压和对比,正在无形之中深深地伤害了孩子幼小的心灵。

在新书《一次管一生的教育》中,我国家长教育研究所所长齐大辉如是说,“大部分家长都属于‘三无’人员:其一,没有知识准备,无知;其二,没有科学方法,无法;其三,等孩子上了高中,就变成‘无奈’了。”

确实如此,随着孩子渐渐长大,他们的很多行为习惯将慢慢定型。

一旦错过了教育孩子的最佳时期,家长就会进入“无可奈何”的窘境。

这就导致了很多家长抱怨孩子不听话,总是跟自己针锋相对,总是没点正事儿干,如此种种。

其实,出问题的并不是孩子本身,而是家长的教育方式出了问题。

那么,作为家长,我们该如何摘掉“三无”人员的帽子呢?

在书中,齐大辉告诉我们:“家长要摆脱‘三无’状态的煎熬,需要多读书、读好书、交高人、长见识,尽快开始‘三自’运动—自醒、自救和自修,实现有‘自然型’父母向‘有效型’家长的转变。”

当懂得了孩子教育具有阶段性的特点,我们就会有针对性地注重孩子教育的“三个十年”。

因此,我们懂得了在第一个十年,注重亲子陪伴,通过言传身教,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和学习生活习惯。

在第二个十年,孩子具备一定的独立性,作为家长,我们要学会适当放手,让孩子掌握一定的自主权,不能事事包办。

当孩子长到第三个十年时,家长就不能还想对待小孩一样,事无巨细,干预太多。

确实,在教育孩子的路上,家长更多的是一个陪伴者、引领者,不需要太多的指责,而是需要向孩子提供实际性的指导。

“只有家长合格了,孩子才能合格。”让我们学习做智慧型家长,让家庭教育不再乌烟瘴气,而是云淡风轻,游刃有余。

《一次管一生的教育》读后感(篇三)

师至洁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最近一段时间,咨询室内接待了几位前来求助的家长,基本都是围绕家庭教育中的困惑前来求助,有孩子不愿意去上学或者干脆停学在家的、有亲子关系出现冲突的……在家长的无助和抗拒来咨询室的孩子身上,在这种亲子互动模式中,我看到了各种的‘拉扯’,但在各种的‘拉扯’的背后,呈现出的大多是家庭教育方面的问题……也就是我之前在上一篇公众号文章中“孩子‘生病、逃课、厌学’可能是家生病了”中的描述。

确实,很多时候,当孩子出现问题并且趋于明显的时候,家长们才开始关注到自己的教育方式,才会开始审视自己日常的行为可能对孩子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或许把问题全归结于家长不是很客观,但是对于未成年的孩子来讲,他们在家里时间跟家长相处的时间每天只有短短的几个小时,有的甚至更短,这短短的几个小时却能给到孩子非常有力量的支持。这个时候,亲子间关系的融洽,亲子间的沟通互动模式就变得非常重要了。近日我看到《一次管一生的教育》中,在家庭教育领域耕耘了20年的中国家庭教育研究所所长齐大辉老师的多年实践总结,他把沟通方式归纳成了五个方面,分别是口语沟通、文字沟通、图像沟通、曲线沟通和数字沟通,且每种沟通各有特点:

口语沟通:口语沟通最直接,但可以沟通,往往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而且口语的理解也存在偏差,会产生冲突。

文字沟通:与口语沟通相比,文字沟通的准确性和确定性都要好一些。

图像沟通:图像在一定范围内,以口语和文字的沟通效果更具体、直观、高效、精确。

曲线沟通:在表述事情的发展规律及相互关系时,用曲线沟通最容易达成共识。

数字沟通:数字沟通更为精确,不会存在理解偏差。当任务或要求被量化后,都能变得更为精确和高效。

沟通有方法,语言也是有艺术的,所以当你在和孩子沟通的时候,你用到了以上哪种方式?每个孩子都会有个体差异的情况下,哪种方式会更有效呢?这些都需要家长们自己来思考和尝试。

其实无论哪种沟通方式,有一种方法家长是必要掌握的,那就是倾听。倾听是所有沟通的前提,每种沟通效果都取决于前边的倾听。在倾听中听清孩子的需求,在倾听后给予孩子及时的关注和反馈。在这里,借用《一次管一生的教育》中的一句话:出现问题时,“孩子需要的不是指责,而是帮助”。

家庭教育,确实是门“学问”,是需要家长们在陪伴孩子成长路上,需要不断和孩子与时俱进、不断观察、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循环过程。根据我多年在心理咨询室中接待带孩子前来求助的家长们的感受,及咨询后的效果,可以凝练成一句话,那就是“温柔”的家庭教育才是最有力量的。在此,与各位陪伴孩子成长的家长们共勉。

《一次管一生的教育》读后感(篇四)

现在的社会中,都是一家一个孩,可别看养育孩子的数量少了,家长们要操心却是一点都没有少,反而比之前更累了。

其实,家长们想的也很好,自己是在苦日子过来的,当然不会让孩子也过苦日子,所以对孩子的教育有时就会显得比较严苛,或者挑剔。

但是,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如果一味的顺从或者打压其实都不是最好的办法,真正的好办法是要用温和的教育方式去管教。而且,只有家长先做出改变,那么才能给予孩子最正确的教育。

而在这一点上,教育专家齐大辉先生深有体会,为此,他写了一本《一次管一生的教育》来和大家分享,今天我们就翻开这本小书,看看齐老师在书中提出的新观点。

首先,这本书提出了让家长学习,做智慧家长的方法和道理。书中写到:教育的目的不仅要使人智慧,更要让人高尚。聪慧不道德的孩子往往危险更大,所以家长不仅要及时板正孩子的心理健康,更要要自己的言传身教来影响孩子,做一个正直的人。

其次,书中有很多故事切合实际的呈现了孩子与家长之间的互动,同时告诉我们,如何去做才能更好的引导孩子,正确的做一个家长。教育孩子的基础上,家长的教育也尤为重要,引用书中的话,就是“只有家长合格了,孩子才能合格”。

最后,书中对于引导也提出了新的主张。现在很多家长因为工作繁忙,对孩子的教育其实并不多,而年长的老人又爱溺爱孩子,致使现在很多的小孩子淘气、不听话,更甚至说大人的不是,跟大人大声的叫嚷,而家长们却开始低声道歉,放低姿态的说着自己的理由,但是这种低声下气,却助涨了小孩子的气焰。有的家长还会说“孩子太小,他不懂得是非,正是玩闹的时候……”,难道不正是因为孩子小,我们才应该更好的去引导他们么?

书中对于亲子关系,有一个形象的比喻:亲子关系不是司机和汽车的关系,我们教育孩子应该是新、老司机的关系。

家长应把自己当作老司机,把孩子当作新司机,生活好比汽车。”对于刚刚学完驾驶的我,读到这个章节的时候,感触很深。最开始老司机会手把手,事无巨细的教导新司机,等到一定的时候,老司机就会坐在副驾驶的位置,指导新司机驾驶,然后慢慢的放手让新司机去体验。新司机肯定也会有失败、受挫的时候,但是有老司机的指导,自己的摸索,才能真正的成长。

家长对待孩子的时候也应如此,对孩子一味地训斥,只能让青春期的孩子反感,而过于的讲道理,孩子听着也会感到厌烦,这个度的掌握,其实也是很难的,但书中提到的“三个十年”也为家长对这个“度”提供了一个火候,孩子有了一定的独立性,家长要适当的放手。

其实生活中越细小越琐碎的事情,更能看出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和家人自身的教育水平,而书中讲到了很多方式方法是适合我们借鉴的。

《一次管一生的教育》读后感(篇五)

“作业做完了吗?做完了去看书啊!”; “你怎么一天到晚打游戏!”、 “看看隔壁小王,这次又考了全年级第一!”、 “你这孩子怎么这样?真拿你办法!” 某孩子十几岁,妈妈一心想让他成绩优秀,多才多艺,想让他考上重点大学,找到理想的工作。在生活上妈妈对孩子全盘包办,在学习上步步紧逼。 孩子成绩稍不理想,妈妈就训斥、责骂孩子,她看到的全是孩子的缺点。 久而久之,孩子不开心,成绩下滑严重,甚至还迷上了网络游戏。妈妈苦恼、焦虑......如此恶性循环,母子关系持续恶化,家庭关系异常紧张。 以上是这本《一次管一生的教育》书中提到的一个真实案例。 后来,那位妈妈痛定思痛,终于明白,要改变孩子,得先改变自己。 她不再过分专注孩子的成绩,而是更多地提升自己,主动学习做父母;也不再把全部精力放在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上,而是学会了放手、“随他去吧”。 心态平和了,家庭关系缓和了,母子关系也慢慢不再那么尖锐,孩子反而开始主动学习了。 先改变自己,先从点滴生活小事做起,先提升自己,把生活过得阳光灿烂,日积月累,也就为孩子树立了学习的榜样、行动的模范。 为孩子改变了1%,把学习的事还给孩子,那么孩子那99%的改变,也就水到渠成了。 《一次管一生的教育》这本书,作者齐大辉教授跳出教育谈教育,“用工学原理解决家庭问题”的实践手段,以自制图表的方式,来破解“家长难当、孩子难做”的家庭与社会难题。 书中目录和很多小标题其实就是教育金句,发人深省,比如: 孩子不应该是汽车,而是新司机; 孩子逆反的不是父母,而是父母的权利; 孩子出问题,本质是家长的问题; 只有家长认真,孩子才会认真; 沟通不等于说话; 家长会说话,孩子才“会听话”; 孩子叛逆的不是家长; 生活质量决定学习质量; 每一篇内容都有可借鉴的地方,目的是为了让读者明白一个道理,即:“高质量的精确教育是一次成型的协同教育,家长认知水平与启蒙师傅的指导是不可逆转的关键”。 每个人不是生来就是父母,父母也没办法考证上岗。 就像书中提到的那样,大部分家长属于“三无”人员:没有知识准备,无知;没有科学方法,无法;随着孩子的成长,到了一定的年龄阶段就变得很“无奈”。 但却可以通过学习,从“自然型”父母成为“有效型”父母。 多读书,读好书,特别这本《一次管一生的教育》,值得逐字逐句细品。 学做专业父母,一起培养品学兼优的好孩子!

《一次管一生的教育》读后感(篇六)

“每个行业都需要一张证,唯独‘父母’不需要,孩子一出生,就自动升级……” “其实父母更需要学习!” “是啊,可是哪里才能系统学习呢?” “只能多参加些活动吧!再多看点相关的书……” “也只能这样了!” 某日参加一个育儿活动,听到一些宝妈在议论。

面对着孩子出现的问题束手无策,那些“无证上岗”的爸妈开始着急了。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孩子的问题也不是一天就出现的。社会上,家长“成人不成熟”,跳出教育讲教育的不少,关于孩子教育的问题,确实不可忽视。

美国思想家艾默生说:“孩子最终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主要取决于他从第一个教育者那里所接受的爱的质量、陪伴和榜样示范。” 孩子的第一个教育者是谁?当然是父母啦!孩子如同一部新的电脑,家长输入的“原始程序”,对孩子的一生至关重要,是“一次管一生的教育”。

可以说,任何孩子身上的问题,在其父母的身上都可以找到答案。

中国家长教育研究所所长,中国社科教育培训中心名誉主任,中国“家长教育”创始人之一齐大辉在他的新书《一次管一生的教育》中强调: 只有家长觉醒和改变,才能给孩子温柔而有力量的教养。

也就是说,想把这个“一次管一生的教育”做好,首先就需要家长自我教育。

具体怎么做呢?

齐教授深耕家庭教育20年,他独创了一套“用工学原则解决家庭问题”的教育方法,提倡制定“家庭公约”,从正确语言、行为规范、沟通习惯、行事准则做起。

比如,简简单单的“先心情,后事情”原则,很多家长却习惯“先事情,后心情”。 举个简单的例子,孩子放学回家,跟家长打招呼,家长什么反应呢?说的第一句话是什么?是不是—— “嗯,去做作业吧!” “放学啦?今天作业做完了吗?” “来,吃点东西,然后去做作业……” 其实,应该先关心的是孩子今天过的怎么样?心情如何?有什么新收获?

很多家长苦恼于青春期的孩子的教育,尤其是那些稍微晚婚晚育的家庭,妈妈的更年期正好碰上孩子的青春期,那简直就是火山撞地球,一言不合就容易吵了起来,吵得多了,双方距离就拉开了。

孩子觉得跟父母无话可说,父母认为孩子不听话,不受教育。孩子不知不觉变成了刺猬,父母一靠近,就扎煞着准备战斗;而看到孩子这样,父母也气不打一出来,双方很容易一触即发……

齐教授分析,孩子不听话原因有三: 首先是“认为”不同; 其次是“情绪”不对; 最后是“动力”不足。

家长不能让孩子信服,彼此的认知不统一,在加上情绪和状态不对,沟通的艺术和操作方法失当,这一系列的双重叠加就会引发矛盾。

除了分析“家长的教育”,齐教授在书中还着重分析了“家庭的教育”,有理、有据、有方法地告诉父母该怎么样进行有效的家庭教育。

这是一本千万家长急盼的“教科书”,推荐给你!

我是影半夏,陪你读书。

《一次管一生的教育》读后感(篇七)

你家的孩子有没有这样的情况出现:

孩子的不听话让父母操碎了心,很多父母觉得,管教孩子真的太难了。

对此,中国家长教育研究所所长齐大辉在新书《一次管一生的教育》里说:

家长教育是家庭教育的根基与源头,是成人成长中的成熟教育。

《一次管一生的教育》这本书是齐大辉教授从事中国家庭教育研究工作20年的思考与实践经验沉淀,结合数十个真实生活中的场景案例,直面家长“成人不成熟”的普遍现象,跳出教育讲教育,通过独特的工程学原理、刑侦学原则和管理学工具,指导家长从完成自我教育开始。

在孩子不可逆的成长阶段,从正确语言、行为规范、沟通习惯、行事准则等方面建立起一套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管理手段相结合的教育方法,从根源上解决家人交流障碍、家校情绪管理等问题,不为孩子的成长留遗憾。

正如齐教授说的那样:如果家长没有把握好说话的时机,或者说了太多没用的话,那就不能责怪孩子不听话。

家长嘴里所谓的孩子不听话,在每个家庭中都会发生,但是有些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因为孩子还小,基本上没有准确判断是非的能力,他们做事情只凭自己的喜好。如果家长不是一棒子打死,而是运用标准的语言或者说准确而有效的语言,耐心引导,平等沟通,那孩子不听话的现象就会很少出现。

很多时候,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是属于无效教育。

无效教育是指家长凭着自己的喜好和经验随意指导或要求孩子。

那么,如何有效地教育孩子呢?

有效教育是指坚持原则,坚持有规律地去要求孩子。

如果是家长没有把握好说话的时机,或者说了太多没用的话,那就不能责怪孩子不听话。要想让孩子听话,我们就要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来看待。

例如,一个孩子他一直闹着要看手机,身为父母,可以先听一下孩子想看手机的理由,当孩子说话时,别总是打断他们,孩子说得多了,就会说出自己心里想的事情,家长掌握的信息就相对准确。

当孩子做事情时,我们作为大人可能考虑得更多的是,他们的行为是否符合我们的要求,反而忽略了孩子内心的出发点,没有给孩子一个解释的机会。

在沟通中,家长要多让孩子讲话,等孩子说完了,家长再说,这时候孩子的感觉就会有所不同,可是多数家长喜欢自己先说不给孩子说话的机会,或者总是打断他。

孩子一旦没有了表达的欲望就无法沟通,更别提平等沟通了,因此平时家长要支持孩子多说,哪怕是自己不感兴趣的话题也要倾听。用“嗯”或者“啊”或者用沉默的方式,再或者用眼神来支持孩子说话。

在与孩子沟通时,家长一定要有耐心,即使孩子说错了,也不要生气,而应该给孩子身边的机会,帮他分析错误的地方,引导他最终作出准确的选择。

为人父母,家有小孩的强烈建议读一读,这里有案例,有分析,有方法,有建议,还有很多的警句金句。

我看完之后,不断地反思自己对孩子的管教方式,原来是因为我不懂如何爱孩子,所以让孩子和我一样痛苦,孩子反抗的其实不是我,而是我对他们的教育方式。

《一次管一生的教育》读后感(篇八)

“现在的孩子是越来越难教,越来越不听话。”

“哎呀,我也觉得是,我说他两句,他立马就反驳我,还跟我怄气。”

小区里的宝妈又在分享育儿心得,大部分都说现在的孩子越来越不听话,说不得,打不得,难教得很。

或许很多家长都会有这样的感觉,但身为家长的我们真的懂得和孩子如何说话吗?

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曾经对一群孩子们做过采访,孩子们大多都会说:

“我爸妈常对我说的一句话是,学习要主动,不能老靠家长逼着学。”

“我爸妈常说,你别老是看电视、玩电脑,得好好学习!要是以后考不到大学怎么办?”

“我妈妈对我说得最多是,好好学习,不好好学习,我就把电脑给砸了。”

有没有觉得这样的话语很熟悉?是不是自己也曾经说过类似的话?

中国家长教育研究所所长齐大辉在《一次管一生的教育》一书中指出:不要总是埋怨孩子不听话,其实不是他们不听话,而是家长不会说话。

一般情况下,家长说话都是很随机的,没有考虑说话的环境、孩子的情绪,也没有注意说话的语气、方式,甚至在愤怒的状态下,还会说很多负面的词语。

通常在这些情况下所说的话语,无论你说多少,孩子都不会听进去,甚至会觉得唠叨,产生不良的负面心理。

而这些情况可以归类为以下三点:

(1)家长和孩子的认知不统一。

在家长心里认为孩子应该按照自己的意思来做才会少走弯路,而孩子却不明白家长为什么要他们这样做,这种认知上的不一致会导致无效沟通的产生,甚至会让孩子产生叛逆心理。

(2)沟通时的情绪不在状态。

有研究表明:在一次沟通中,70%是情绪,30%是内容。所以如果家长和孩子在沟通过程中,双方的情绪都不对的话,那就是在做无用功。

(3)家长和孩子的沟通动力不足。

孩子有要求就立马满足,根本没有让孩子经历渴望的过程,久而久之容易养成孩子没有耐心,不听话的习惯。

教育并不是简单地说教,而是需要去经历和体验,这就需要家长要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来思考问题,用孩子能理解的经历来教育孩子。

那具体应该怎么做呢?齐大辉老师为我们提供了三个方法:

(1)借助外脑。

当亲子沟通出现问题时,不妨试试去邀请或家庭顾问来参与和分析问题。

人多力量大,得到的思路也多,可以通过与专业人士的沟通,得出客观、正确的判断,制定出逐步改善的计划和方案。

(2)借助外力。

改善的计划和方案有了之后,可以根据孩子的特点,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与其他家长进行角色扮演,了解孩子的内在需求。

(3)借助外景。

不同的环境会有不同的交流氛围,借助外面的事物或者环境进行教育,能有效地提高孩子的接受强度和改变力度。

孩子有自己思维,如果强行将大人的思维加在孩子身上,孩子不但不会听还会叛逆,所以不妨试试上文提到的3种方法。

当然了,沟通的前提是尊重、平等,家长最应该做的不是以一副高高在上的掌权者姿态和孩子沟通,而是应该以朋友的方式和孩子交流。

没有谁一开始就会是出色的父母,但可以通过学习去改变自己,去影响孩子。和孩子交流的过程中,多用正面、积极的口头禅,不着急着下结论,多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意愿。

没有100分的父母,也没有100分的孩子,但父母和孩子可以做到100分。

《一次管一生的教育》读后感(篇九)

这段时间看了齐大辉教授的《一次管一生的教育》这本书,感触特别深,作者提到:“只有家长觉醒和改变,才能给孩子温柔而又力量的教养。”

我们总是说教育孩子,但是通过这段时间以来看过的好几本育儿书籍,以及生活中的观察,发现其实很多时候,教育孩子的前提是家长的自我教育,家长做好本分,孩子通过言传身教的力量,反而自己做得更好。

看到书名《一次管一生的教育》,我们会特别奇怪,到底是什么方法这么有效,可以一次就管一生?书里提到,一次管一生的教育,指的是家长的自我教育。对比家庭教育研究的对象是孩子,而家长教育的对象则是家长。

正如作者说的那样,教育不单单是讲道理,而是需要解决问题的。家长只有解决了不会说话的问题,孩子才会变得听话。

作者在书上提到:“家长在教育方面存在着重大误区,总是埋怨孩子不听话,其实不是孩子不听话,而是家长不会说话。通常家长说话都是随机的,不会考虑说话的环境、孩子当时的情绪,也不管说话的方式、方法,语气也不好。”

现代社会,大多数的父母身上都背负着各种压力,很多时候他们都会直接或者间接的把自己的负向情绪迁怒给孩子。比如说今天在单位工作不顺心情很不好;比如出门办个事情办得不顺利等等。

回家又看到孩子粘上来说想跟你玩游戏,或缠着你带他出去玩的时候,负向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一下子爆发出来了,此时的你不管不顾就把孩子训斥一通。

在沟通中,70%是情绪,30%是内容。情绪对一个人的影响实在太大了,它直接关系着一个人的工作、生活、婚姻,家庭、等等。如果情绪不对,沟通的内容就会被扭曲,如果情绪控制得好,沟通起来就会事半功倍。育儿也是如此。

有时候看到孩子正在做的事情不合自己心意,就不耐烦地指责孩子,孩子哇哇大哭了自己都不知道孩子为什么哭,只顾着一味发泄自己的情绪。

拿破仑曾经说过:能控制好自己情绪的人,比能拿下一座城池的将军更加伟大。足以可见,能够管理好情绪的人,也将拥有一个美好的人生。

好情绪是资本,坏情绪是成本。管理好自己的情绪,经营好自己的情感,成本就会变资本,情绪变效益,特别是家长要掌握好“先心情,后事情”的沟通原则,这样才能很好地处理自己与孩子之间的关系。

齐大辉教授在书中指出:“无效教育是指家长凭自己的喜好和经验随意指导或要求孩子;而有效教育是指家长坚持原则,坚持有规律地去要求孩子。如果是家长没有把握好说话的时机,或者说了太多没用的话,那就不能责怪孩子不听话。”

孩子不听话是每个父母都会遇到的情况,但是有些情况是可以避免的。很多时候家长认为的“孩子不听话”,只是因为孩子不顺从家长的心意而得出的结论。比如你着急出门,而孩子却磨磨蹭蹭,你叫孩子动作快点,而孩子体会不到你的着急,继续按照他的步骤来,那对于你来说,孩子这样就是不听话了。

孩子还没有准确判断是非的能力,只会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如果家长缺乏耐心引导,缺乏平等沟通,只是一味的让孩子顺从、听从,那孩子不听话的现象也许只会多不会少。

前段时间和同学交流养育孩子心得,他儿子五岁多很调皮,他和妻子屡次教导效果甚微,于是就商量,以后儿子做错事,不说教不惩罚,他就跟儿子说:“儿子,这是爸爸(妈妈)没教育好你,是爸爸(妈妈)的错,爸爸(妈妈)靠着墙壁罚站。”

没想到这个方法试用下来,效果惊人。孩子自己知道改正了,也知道心疼父母了。

有时候,无意义的说教只会让孩子厌烦,反而适得其反。在与孩子进行沟通的时候,家长要特别注意给孩子说话的机会,即使不是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也要注意倾听、给与回应,用“嗯”“啊”或者用沉默的方式等支持孩子说出来。

俗话常说:“怕什么来什么,说什么有什么!说你行你就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

我们内心有什么念头,就会有什么力量。所以,想要孩子有一个积极正面的心态,那么可以用积极、正面的口头禅给孩子一个好的引导、好的情绪。

就像犹太人教育孩子常用的一个方法就是对孩子进行正向引导,所以他们日常的口头禅是:你今天高兴吗?玩得开心吗?……这些正面的问题会给孩子一个正向激发,让他感受到更多的关爱与乐趣。

此外,当我们与家人发生冲突的时候,应该用“我想怎么怎么样,你看可以(行)吗?”换掉“你要怎么怎么样”“你就是怎么怎么样” “你老是怎么怎么样”,这些负面、责备的语言。

谁都爱听好听的、舒服的话,特别是这些带着商量和征求意见口吻的话语,听起来让人感觉到被尊重。

这些口头禅很简单,只要我们坚持去做,就一定能够感受到这些话显示出来的力量。只有家长懂得好好说话,孩子才会听话。

《一次管一生的教育》读后感(篇十)

一个女性朋友,家庭经济条件很好,她大的孩子读高中,从小到大属于“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公子哥。对学习不好兴趣也就罢了,还很不讲信誉,前一秒说好的话,后一秒就不认了!

还有一次,我在用我的笔记本写文章,他在旁边原本想借我的电脑玩游戏,又不好意思直接开口!但是上来第一句话就是:“阿姨!你写这个有钱吗?能赚多少钱?”

对于一个那会儿已经13岁的初中生而言,我真心没想到他的价值观里,居然是这么功利和毫无诚信可言。

他母亲在我面前诉苦,怎么我对他这么好,他还这么冷漠呢?缘由就出在为人父母的他们身上。孩子的爸爸为了钱,不择手段,没有任何原则和底线可言。而他的母亲,对自己的兄弟姐妹冷漠无情,对朋友也是毫无尊重可言,除了自己的一家三口,其他人包括她的父母,都像是一个可有可无的附属品。

孩子变成如今这样,究竟是谁的问题呢?他的父母是最需要自我反省的人!

家长是家庭的带头人、家庭的实施者,家长承担了家庭、家教、家风这三件事。家长教育,举足轻重!

▲01

成熟家长应该具备的五大知识体系

一个“成熟”的家长,主要具备五大知识体系:家庭关系与劳动、 人生哲学与艺术、家人安全与健康、 家政实务与管理、孩子成长与教育。

家长的“成熟”和辨别一个孩子是否拥有健全的人格,如德、智、体、美、劳五大品德,如出一辙。

一个功利性很强的父母,他们给孩子输出的观点就是利益关系,而不懂得奉献;一个每天因为夫妻关系紧张、孩子学习成绩焦虑的父母,他们培养出来的孩子可能就会缺乏安全感,敏感脆弱。

今早偶然刷到一个短视频,爸爸和女儿在交流。

爸爸问:“给你两个机会去选择,一个是当英国的女王,另一个是做美国的第一位女总统,你会选择哪一个?”

小女孩很笃定地回到:“一个都不选。”

爸爸:“为什么?”

女儿:“做我自己,就挺好的。”

这是多么自信的闪闪发光的女孩儿啊!每一位父母只有真心地认可自己的孩子,孩子才会如此自信地相信自己,不会将眼光都盯在自己的缺点上,又或者因为看见他人的美好,求而不得,或嫉妒,或愤怒!

从这位小女孩的自信回答里,可以想象得到的是,孩子的父母一定本身就是很自信的人,而且对孩子是出自真心的认可和肯定。

▲02

打破对“认真”的常规认知

一到学期期末,孩子都会收到一个老师评语,写着“XX小朋友,你是一个很善良、活泼开朗的小朋友,很受同学的欢迎。上课认真听讲,就是有时候会有点小动作,老师希望你再接再厉。”

父母和朋友闲聊谈论自己的孩子时,也会浅显地说:“我这孩子啊,什么都好,就是读书不认真。”

究竟什么才是认真呢?

认真 = 目标明确 + 程序完整 +结果达标

对于一个孩子而言,如果单纯是课堂上认真听讲,是很难做得到的,注意力不集中是因为课前没有清晰的目标,课后没有及时复盘,反馈效果的话,那就不是完整意义上的“认真”。

我们家长是一样的,家长在工作的时候,如果只是做了一个事情,却没有以目标为导向,以完整的流程去执行,最后去及时对结果进行复盘的话,这个工作绝对仅仅是做了而已,人吃了亏,戏可能不好看。

家长在对待自己的工作,或者是孩子的学习时,都应该将“认真”完整连贯地执行下去。

▲03

先心情,后事情

好情绪是资本,坏情绪是成本。在家庭中,管理好情绪,经营好情感,成本就会变资本,情绪变效益。家长需要注意家庭中的情绪管理,掌握好“先心情,后事情”的沟通原则,这样才能很好地处理自己与孩子之前的关系。

在我还是小孩的时候,总会因为一些芝麻大小的事情,被父母数落一番,尽管很多那些“破坏事件”都是意外,还是会被劈头盖脸地痛骂一顿。记忆力,那个时候的情绪里,总会有深深地自责感和愧疚感,现在回过头想想,我一定不要做这种不弄明是由,乱发脾气的父母。

坏情绪的父母做出的一系列事情引发的孩童悲剧数不胜数。

武汉14岁男生被母亲在教室走廊外连扇耳光,遭遇母亲歇斯底里地大吼大叫,最后选择了别离这个世界。

父母与孩子发生激烈争执,小孩想不通做出种种傻事。

坏情绪过后,我们并没有处理好和孩子的亲子关系,也没有解决事情的根源。

我们如果不争输赢,只找问题、分析原因,寻找方法、改变习惯,反而能得到更多的爱,建立更和谐的家庭关系。

▲结尾

一次管一生的教育

千错万错,孩子没错,孩子没有办法选择一个合格的父母,可父母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成为合格的父母。

《一次管一生的教育》是一本家长自我觉醒的书籍,只有家长有坚定的决心改变,和孩子同行,给予孩子温柔又有力量的教养,孩子与父母都是受益者。

父母与孩子是朋友、合作伙伴、亲人,这些关系的链接需要倾注情感与方法。而《一次管一生的教育》这本书,正是教会父母实现和孩子的链接零障碍。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