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有人走的路6:真诚是生命的药》是一本讲述真诚对人生的重要性的书籍。作者通过生动的故事和深刻的观点,阐述了真诚对于人们的生活和人际关系的积极影响。读后让人深刻思考自己的行为和态度,并意识到真诚的力量可以改变生活。
《少有人走的路6:真诚是生命的药》读后感(一)
你可能要说,已经用了六张白纸,为什么每个游戏都离不开白纸?一个好问题。
游戏是面对内心的开掘,如果和朋友们一道做,可讨论的材料就多些。
我们选择了独处。在更深人静的夜晚,单独碰撞内心的底层,白纸是我们的好伴侣。你心我心原本白纸,形形色色的人在上面涂抹过痕迹,纸变得斑驳芜杂。经过我们的涂擦清理,心又渐渐归于简明和洁净。柔软的风轻轻拂过,挟着我们不愿保留的印记,渐淡渐远,留下的线条俊朗清明。我们知道那些线索是从哪里来,我们也知道它们要到哪里去。我们珍爱它们,承认它们已是生命的底色。我们还要用自己的手和笔,将白纸描绘得更为瑰丽。
《少有人走的路6:真诚是生命的药》读后感(二)
体悟,创新和自己从客观世界体悟——一个人学识体系的组成部分
感觉派克的阅读量真是惊人,他在书里精粹了很多心理学,哲学和宗教的书籍,因此读起来感觉特别吃力。
其次,派克多次提到自己所处时代的美国和自己人生的体悟,他并没有成为前人的影子而是把他们的东西消化吸收并为我所用。
因此,我也要自己从自己所处时代和人生中体悟并消化吸收别人的东西之后为我所用,这样才能构建出来自己的记理性大厦。
感觉后面几本书都是派克在附录与补遗,他的理性大厦已经在第一本里构建完成了。不过他的书真的特别厚重,属于每一句话都要注释那种,可见派克阅读量之大。
《少有人走的路6:真诚是生命的药》读后感(三)
《真诚是生命的药》最开始阅读是标题的吸引,真诚,生活中仿佛不常提及的一个词语,但确是生命认知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种品质,不论是与自我相处,亦或者与他人相处,这本书改变认知的地方在于,或者疗愈的部分在于,意识的叙述,自我意识,他人意识,组织意识,宇宙意识,这四个层次的意识我都有感受与体会,自我,他人,宇宙这三者的体悟是生命时长进行的一个过程,但组织,一听到这个词语就让人有一种集体意识的产生,然后联想到的是个体意识的萎缩与泯灭,因而组织意识是我一直抗拒而不愿参与以及少有改变的部分,因而时常为之所困,读这本书让我正确认识到组织意识并非等同于集体意识,他是人与社会系统与他人展开联系,合作,进而满足实现社交的需求,关系之中仍然能够展开一个真实的自我,其他部分还在阅读中,一本好书能让人获得相同感受的同时,又能够让人打破固有的认知,推荐阅读
《少有人走的路6:真诚是生命的药》读后感(四)
人之所以痛苦,是因为存在着意识。换句话说,如果丧失了意识,人就不会痛苦。而意识越强,痛苦也就越深。生,是我们的过去;死,是我们的未来。面对这从生到死的痛苦,有谁丝毫不恐惧和战栗呢?本质上,意识是一种悲剧,生命是一种悲剧意识,这就是生命的真相。所有人都是怕死的。
当意识不断成长和进步后,我们就能看清这个世界的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当我们的心理力量与日俱增时,就再也不会产生妄念和幻想,不会对人生的痛苦耿耿于怀。生命的成长,不仅是身体的成长,更是意识的成长,而痛苦就是意识成长的必经之路。
意识始终与痛苦相伴,它们相互交织,无法分割。一方面,痛苦能促进意识的成长,如果我们能够真诚地接纳痛苦,就能向前拓展自己的意识。
《少有人走的路6:真诚是生命的药》读后感(五)
一直觉得《少有人走的路》系列的书籍有种神奇的力量,从心智成熟的旅程到最新这本真诚是生命的药,每当我遇到挫折,内心感到贫瘠、空虚、烦闷的时候,把这套书拿出来,哪怕是看两眼,看几分钟,都会获得一种无名的力量,仿佛有了依靠,不再那么孤独与无助。
而真诚是生命的药这本,我从第一眼看到这个书名就下定决心买它。真诚做人,是我毕生所追求的,也是当下这个社会极为稀缺的,其实,这本书我还没看完,就迫不及待的想写下一些读后感与大家分享,这本书让我理解了所谓真诚的定义,并教导我们如何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婚姻、家庭、工作等,做到真诚。
真诚让我们活出真实的,健康的自我,还能帮助我们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活出幸福,收获更为平和的心境。
这本书写于很多年前,但不得不承认的是这是本集大智慧的书籍,斯科特的很多想法、观念,放到当代社会仍然适用,对于我们每个人都具有指导意义!
《少有人走的路6:真诚是生命的药》读后感(六)
一点五之后的我终于有以问题为中心去检视,注释最后透视一本书的意识了,这样才能将一本好书里的经验感受和思想化为自己的血肉并解除自己的困惑和与这本书论题相应的问题。
书籍定位:这是一本用论说形式写得心理实用类书籍而不是描述心理现象的理论性书籍,因此它可以帮助很多人解决心理疾病。从内容看,这本书是派克在第一座房子的基础上盖得偏房即对第一本里的婚姻部分和第二本进行了扩充。
这本书的论题:要活得简单通透才能避免心理疾病。
经验感受来源:派克对世事人生和临床的观察
方法论:观察,思辨为主
理由模型:不知道,只知道派克注释了不少宗教和心理学书籍
解决方案:听得懂的人自然懂,贫乏复杂的人注定活在名利场复杂人际关系被罗博士所说得心身疾病折磨得生不如死。
我的评价:派克这本书的论题和尼采那本作为教育家叔本华,绵羊那本书里的创建自己的生活和老周常说得真性情有重复,一点五之后的我需要这本书里的使命召唤那部分去帮我指点迷津。
《少有人走的路6:真诚是生命的药》读后感(七)
终于知道为什么这本书的腰封上说“你的认知会因这次阅读而改变”了。它给我的影响是深远的,带给我的认知改变是颠覆性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处事原则。以前我一直要求自己要讲理也要讲礼,因为觉得和人的交往中说一些让对方感到尴尬的话真的很没礼貌。所以当我对某事或某人有不同的看法或意见时,除非对方的观点直接触碰到我的底线,否则我会选择宁愿不说,也不要说一些可能会让对方觉得不舒服的话。多年以来我一直奉行这个准则,并认为这是成年人的世界中普世的交往礼仪的一部分。殊不知这样的习惯不仅阻碍了我与他人建立真诚关系,也阻碍了我认识真实的自己。
一直以来,我认为会有这样的想法是因为人与人的交往大多都很肤浅,没有必要在这些事情上较真,人只和与自己三观一致的人敞开心扉就好了,和其他人只需要保持基本的礼貌。但其实,有这样的想法恐怕是因为想要避免与他人发生冲突,深层原因则是在逃避痛苦。逃避可耻但有用(表白新垣结衣~~),但这个最简单的方式,对应的代价也是巨大的,因为问题并没有解决,双方也没有得到任何的成长,只是看似彬彬有礼的避开了一次可能的争吵。但其实,引起人的焦虑、让人想逃避的所谓冲突,首先并不一定会发生;其次正如书中所说,“每经历一次痛苦,都是对自我的一次界定和认知”。
因此只有认识了自己,才能知道如何做真实的自己。我想这是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收获。
《少有人走的路6:真诚是生命的药》读后感(八)
作者是 斯科特 派克。我以前没有读过他的书,也没有听过这个人。
但是这本书很震撼我,他用语言描述了我们日常生活被称为老理儿或者说生活智慧的那个范畴,语言和结构非常清晰,在他构建的心灵世界里观察和分析有种收获的快乐。
东方文化不主张这种表达,更多的是不说不谈。但当人对内心需求的洞察更敏锐,那么“悟”的主张是缺少些实操的。这本书是个另类。
名称叫真诚沟通。但是名称不重要,主要围绕个体意识的成长层次展开,特别是 我与它,我与他/她。处理不好个人意识与外在世界的关系,会必然的出现婚姻、子女,甚至工作方面的困扰。
我与它,最精彩的部分是关于自恋和控制的描写。比较亮的观点是没有否认生而为人的种种局限,承认并探讨各种方式以达到我们期待的相处效果。思想还是非常正面的。
我与他/她,谈到了 婚姻关系里的沟通和影响,谈到了子女意识的引导和教育。虽然我没有专门读过这个领域,但是能感受到是一些新的理论,比我成长年代的认知更细致更系统。
最后谈到了团体组织的心灵健康问题,乌合之众vs真诚共同体。同样,这本书正面的地方是已经不去理会乌合之众的种种了,理性人没人希望深处其中。所以,我理解到,真诚,这条路走下去,会面临人生的种种痛苦,痛苦是意识成长必经状态,意识的不断成长是我们生命延续始终要关注的,不仅仅是一代人。
作者还有一种关于人类整体走向何方的表达,能感受到其情怀和关切;但我不在那个高度,此处不提了。
《少有人走的路6:真诚是生命的药》读后感(九)
这本书主要讲了真诚是生命的药,本人觉得最核心的理论部分在第一第二章,后面章节的内容(具体各式各样的表象为主)暂时对我来说,读完它的意义没那么大,甚至会是种干扰。下面内容主要是个人的一些见解和串联(串联最近读的内容),不一定科学。 从熟悉的神经官能症(相信身边的人或多或少都会有这样的问题)开始讲起吧,神经官能症是指精神活动能力下降,主要或或者并表现焦虑、强迫、紧张、抑郁等症状的精神障碍。这些症状出现的的原因可以归纳为自我界定和认知出错了。 一个人只要开始形成了自我意识,就必定会与外界环境产生冲突,继而可能引发痛苦的感受。问题就开始在这出现了,出现在不同的人面对痛苦的不同处理方式上。也开始进入了本书的内核,真诚是生命的药。 真诚这个词,我觉得不仅仅只是我们为人时对身边的人要真诚这么简单(但在亲密关系中,它是极其重要的)。真诚于个体,它是接纳自我,接受外部环境,积极勇敢面对身边的一切。所以真诚的品质,是真的难能可贵。 从真诚相反的角度来看看,阿德勒说:个体逃避生活的最好方式,就是成为神经症患者。荣格说: 神经症,其实是逃避痛苦的一种方式,是人生正常痛苦的替代品。 对于纯粹的神经官能症患者来说,逃避痛苦,只会加重痛苦,因为他始终没有去解决他遇到的冲突。解决之道还是在于直面现实问题。解决之道,可以参照自卑与超越那篇的总结,这是入世的积极心理学。老庄哲学,可以作为个体,面对生活,完全无解时的痛苦的托底。 再延伸一个内容,关于了不起的盖茨比这本书。我想盖茨比对于他的黛西的深深的爱,是无比的真诚,世间少有,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可为什么会引来那样的可悲的结局。真诚有错吗? 答案依然是,真诚没错。未完待续!
《少有人走的路6:真诚是生命的药》读后感(十)
看到书名,我忍不住唱出了《三寸天堂》这首歌: “这条路我们走得太匆忙 拥抱着并不真实的欲望 来不及等不及回头欣赏 木兰香遮不住伤 不再看天上太阳透过云彩的光 不再找约定了的天堂 不再叹你说过的人间世事无常 借不到的三寸日光 ……” 真诚的这条路很少人走,我们总是逼迫自己习惯于我们并不喜欢的那条路,匆匆忙忙,慌慌张张。难道生活就是这样?最后我们越来越疲惫,越来越坚持不下去。
哎,早知世界如此复杂,当初就不应该下凡。[忧愁脸]
生活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真正坚持自我的人寥寥无几。真诚的人也越来越少。那条道路鲜少人走过,但它也是存在的。
《少有人走的路6:真诚是生命的药》重磅出击[
《少有人走的路6:真诚是生命的药》读后感(十一)
“孤独并不是因为身边无人。感到孤独的真正原因,是因为无法将自己最重要的感受和他人交流。”
当他们不尊重别人的生命时,也贬低了自己的生命。
“我们的眼睛就是我们的监狱,而目光所及之处就是监狱的围墙。”
一个人可以对另一个人所拥有的东西心怀期待,比如知识和财富,但永远不要期望自己成为另一个人。一旦有了这种错误期望,也就等于抹杀掉了自己。因为想成为另外一个人,这意味着你放弃了自己的感觉。
认识自己,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人类生来就是多样性的,所承担的使命也大相径庭。但正因如此,才构建起了我们今天的大千社会。。。用一种欣赏的态度去对待彼此的区别。我们生而不同,注定会适合不同的领域。如果一个人违背了自己的心愿,出卖了灵魂,强行进入并不属于自己的领域,必然备受煎熬。
履行使命并不保证能得到快乐,但却能让生命具有意义。。。使命总能引领我们走向成功,但这种成功不一定是世俗意义上的,更多的是指心灵的富足和充实。。。当我谈到使命时,说的不仅是那些具体职业,也包括所有的人类活动——结婚、单身、持家、退休、禁欲、为人父母、为人子女,甚至环球旅行。一个人的生活无论是多姿多彩,还是平淡宁静,只要是听从了内心的召唤,就都能成为使命。
使命的召唤,是要把我们放在最恰当的位置:我们既能得到最大的满足,同时也满足了社会的需要。。。很多人以为,一件事情只要顽强坚持下去,终究会有美好的结果,但我的体会是,任何一件事情,如果你能长期坚持下去,一定是能从这件事情中感受到快乐。。。我们既能得到最大的满足,同时也满足了社会的需要。
《少有人走的路6:真诚是生命的药》读后感(十二)
“心理治疗,其实就是鼓励人说真话的游戏。”“呈现内心,就能治愈。”阅读完《少有人走的路6:真诚是生命的药》的时候,这两句话已经深深地嵌在了我的脑子里。这是这本书的精华,也是我得到的“心药”。我第一次理解“真诚”对于生命和灵魂的重要。也开始明白,一直以来,那些伴随我成长、时不时搅动我内心的“矛盾和冲突”,都是“真实的我”和“虚伪的我”之间的拉锯。
小时候,当叔叔阿姨们给我“好吃的”时,虽很想去接,嘴里却说“不想吃,谢谢”,因为大人们曾告诫我们“不要表现的那么嘴馋,显得没教养”;当别的小朋友买了好看新衣服,虽很羡慕,却试着说服自己“这衣服没什么了不起”;当看到大院里的小朋友们嬉戏打闹时,我会挺着脖子喊加油,其实只是想获得一起玩耍的机会。后来慢慢长大了,我会装得柔和温婉,因为我觉得大家都喜欢淑女......我不是没有鄙视过虚假的自己,但无数个成长的瞬间,无数次内心挣扎之后,我终究选择用虚假的自己讨好着这个世界,把“真的自己”装在一个“假的壳子”里,我害怕别人不喜欢我,我想成为别人眼里那种完美无瑕的人,我希望能够掌控外界对我的印象。
但当我这样做的时候,内心总是拧起一个麻花,我不痛快,因为这不是我自己。我把自己变成了一个“明明喜欢却不敢说喜欢”“心里讨厌却害怕说讨厌的人”。
在我的内心深处,我一直认为“表现真实,我一定会承受外界的狂风骤雨”。
但我忽略了另一件:“表现虚伪,我就得承受自我扭曲的痛,我将永远失去我自己”。
记得看凯特·温斯凯特主演的电影The Holyday时,当中的一句台词让我记忆犹新,“brutal and brilliant”,我想真诚和真实的本质就是“一针见血却又一语中的”。你要学会承担真诚的疼痛,才不用承受虚伪给你的自我毁灭。
没有人可以是完美的,没有人可以让别人百分之百的满意。你要做到的只是“忠于真实的自己,真诚地呈现自我”,让自己满意。接纳你本来的样子,遵从你的内心,你的伤口就会愈合,生命就会再次充满力量。
《少有人走的路6:真诚是生命的药》读后感(十三)
生活中的我们是什么样子的呢?就我自己而言,独处的时候,我可以始终静谧,思维却可能早已经挑起了探戈;和亲人在一起的时候,我是放松但又有所节制的;和朋友们玩闹时,我是热情同时也会关注他人的;与陌生人接触的时候,我可以是礼貌但又疏离的;对待工作的时候……
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人面前,我可能会给出不同的样子。在我看来,这里有一些是文化传承上的东西、是礼节性的习惯,我表现出了那些行为,而那些行为所展示的却未必是完全真实的我。
这些不同,是否与真诚有关呢?我想有些时候,人们确实是带着一张假面去和人交往的,有的假面是自愿带上的,有的是在环境中把自己扭曲成了假面的样子,以一种病态的方式延续生命。
就像是《少有人走的路6:真诚是生命的药》的序言中,那个明明不开心、却假装很高兴接受批评的小孩子,她的开心就是一张假面,笑在脸上,内心的哭泣却很少有人看见。唱词以往,如果孩子不能够正视自己的情感,必然会形成性格上的扭曲,心理上的问题可能就是从这样细小的地方开始,积少成多,甚至会影响一个人的生命。
《少有人走的路6》中,作者斯科特·派克用“真诚”作为这本书的核心词,更深入探讨的是一个人要如何正确的与自己和解、与他人共处。这种相处可以是与家人、与爱人的,也可以是对职场关系方面的影响和制约,他所提倡的是用真实的自我去面对生活、去拥抱爱人。
以婚姻关系为例,这种关系下的两个人会长期且稳定的交往,而在这种交往中,对任何一方都会有着深远的影响。它可能会让一个人的自恋程度得到改善,也可能因为错误的对待对方的方式而让彼此之间愈行愈远。其中起到关键作用的,就是你有没有充分、正确的展示自我,是你对待对方的态度是否足够真诚。
作者说,“心理治疗,其实就是鼓励人说真话的游戏。”用自己最真实的感受,去和他人建立起来的真诚关系,才是最强大、最具有治愈力的。
做真实的自己,这就是我在《少有人走的路6》中看到的最简单的道理。
《少有人走的路6:真诚是生命的药》读后感(十四)
‘权力’可以理解为一种掌控力,也可以理解为一种道德上的优势。
在愿望与事实的冲突中,我们需要先尊重自己的愿望,这样才能走得更远。。。但有时候,人又不能只顾愿望,不顾现实,或者在头脑中用愿望去强行改变不可改变的现实。
原谅,它有两个意思——退让和放弃。对于抑郁症来说,最普遍的病因就是,人在必须放弃一些东西时,心里却抓住不放,并且异常执拗。换个角度说,他们是在为自己不得不面对放弃,而感到愤怒。。。“对我们来说,最常需要放弃的,其实是一种幻想——我们原本期待一件事应该是这种样子,但结果却事与愿违。有时候,人确实能通过执着与努力梦想成真,但对于那些不可能实现的幻想,我们却不得不学会放弃。。。“如果我们不惜一切代价,紧紧抓住‘幻想’不放,就必须对那些不符合‘幻想’的现实视而不见。
对自己有意义、对他人没有意义的事情,最终也将毫无意义。纯粹的个人意义,实际上是不具备意义,意义只有通过交流被人共享时,才有价值。
我们是以独立个体的身份加入婚姻这个组织的,我们必须保持自我的独立。。。婚姻的持久和稳定,并不总和它的健康程度成正比。。。健康的婚姻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经过多年的努力,双方已经建立了一个复杂而相对完善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夫妻双方既可以合力满足一部分的需求,也可以分开寻求各自的满足。也就是说,他们在婚姻中找到了“亲密”和“独立”间的平衡。
人格,由各种心理因素整合而成的一贯性行为模式。。。对于改变,每个人都会很自然地产生抗拒,因为人格就是由各种心理因素所构成的固定的系统和组织。一旦系统里的某个单元发生了变化,整个系统势必要随之产生不同程度的改变。反之,如果整个系统有所变化,这些构成因素也必然会发生改变。然而,所有系统都会抗拒改变……系统始终会更愿意遵循自己的规范,对改变十分抗拒。。。对于这些无解的分歧,最为真诚的做法,通常就是互相接受并互相包容。换句话说,我们要允许分歧的存在,倾听不一样的声音。
《少有人走的路6:真诚是生命的药》读后感(十五)
在现实的医院模式中,很多(不是所有的医院)都是执行的是流水线作业,大多数心理医生一般都是参照这些诊断标准上的几条“重要指标”结合量表测量的“最终电脑显示结果”,加上“患者”简单的自我表述和些许周围人的陈述,三到十分钟时间,就可以直接诊断“患者”的心理疾病,然后贴上标签——“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躁狂症、边缘性人格障碍、青春期精神分裂、恐惧症等等”,然后按照这些症状开药,最重要的是下了一个恐吓性的催眠暗示“一定要按照要求吃药,怎么吃,不能停药,停药的话,后果自负!”。很多人就这样一辈子背着这个标签,按照这个恐吓性的暗示,不停的吃药,换药,吃药,换药,加药,吃药,最后把大脑吃傻了,人吃迟钝了,各个内脏器官(心脏、肝、胃、肾、膀胱等等)都被药的副作用毒害了,当然医生和周围的人都省心了!一个人吃药的痛苦总比全家人的痛苦好。只要你不再妨碍周围人的生活就好,虽然是其实只是池塘里被毒害的鱼,谁叫你抵抗力和承受力比别人差。写到这里的时候,心理涌起一种无限的痛苦与悲伤。 真正做过临床心理咨询的有经验的心理学工作者都明白,人的心理状态是很复杂的,每个来访者身上往往都是各种症状都纠结在一起,比如抑郁、焦虑、恐惧、强迫、躁狂、失眠等状态都同时存在,因为导致症状的原因,如原生家庭、亲密关系、人际、环境、自我、疾病、情绪、内在儿童状态等等,人的症状其实是在不断的转换和变化当中的,对于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师来说,症状并不重要,那只是个指标和信号,只是一个提示,告诉周围的人和自己,这个人很痛苦,出问题了,我们需要了解症状背后的原因,帮助来访者心理得到真正的成长。如果症状完全不能得到自我控制,可以在一段时间和特殊情况下用一些药物来控制和缓解,但不能完全只依赖于药物,将责任和希望全依赖在一个小小的药丸上。弗洛伊德曾说过类似的话:焦虑和痛苦是成长的动力,如果去掉焦虑,人就会麻木的以为自己没有问题。 标准都是人确定的,也是人运用的,重要的不是标准,而是运用标准的人!我们要尊重前辈的成果和标准,但不能迷信这些标准,不能绝对化、真理化,要根据心理的规律和现实的情况来相应的应用,在咨询师和来访者建立稳定的关系和相互合作基础上,以精神分析为基石,慢慢的陪伴痛苦的个体去认识自己,觉知自己,原来我是这么回事,重建人格,回归生活和社会。 吃药能缓解一定程度的躯体症状,但吃药不能解决心理问题,不要把一个辅助的部分当成主要功能使用,心病还须心药医,慢慢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