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子恺在《丰子恺聊印象派》中以幽默而深入的方式,向读者介绍了印象派的艺术特点和历史背景。他巧妙地将印象派画家的创作理念与中国文化相对照,并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这篇文章不仅给人带来了欣赏艺术的乐趣,也让人对印象派的艺术思想有了更深的理解。
丰子恺聊印象派读后感第一篇
上小学时,美术老师会把我在课堂上的课当做优秀典范,让全班同学传着看,这让我特别自豪,我想我对绘画产生强烈的兴趣就是自那开始。 · 回到家,我和妈妈嚷嚷着,让她给我报个画画课后班。但妈妈却以担心影响我的文化课成绩而拒绝了。 · 而后在成长的一路上,我偶尔会在纸上涂鸦,偶尔会凭自己兴趣画一画,但始终画的不够专业,我开始羡慕那些画画得好看的人。 · 成年后,我特别羡慕在大城市生活的人,因为大城市经常举办书画展,人们可以随意参加,欣赏佳作。 · 于是,我经常幻想着自己有机会去大城市看画展。但反过来一想,即便去看也是看不懂的,毕竟小白的我连什么是印象派都不懂。 · 当我遇到丰子恺的这本书后,我觉得它弥补了我的一大遗憾。 ·
丰子恺聊印象派读后感第二篇
《丰子恺聊印象派》这本书是现代中国美术事业奠基人丰子恺先生的经典美育之作,书里收录了200多幅印象派唯美画作,深入浅出,作者带我们全方位读透印象派发展的来龙去脉。
这本书是全新排版,精致裸脊装帧,可以180°平摊,插图赏心悦目,文字流畅精炼,让我们可以从更高的视角去解读印象派的前世今生。
每每谈及印象派画作,总是会给莫奈留出一席之地,他的《印象·日出》更是名声大作,圈内圈外的人,都曾为此竖起过大拇指。在这本书里,作者把莫奈的故事讲给我们听,让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位伟大的画家以及他的艺术灵感的源泉。
莫奈是巴黎人,幼年学商,后赴兵役,从军期间,他在晴空之下观察光的颜色,后来避战于荷兰,在那里看到了许多日本画作,在那些画作的影响下,他又用自然科学者的实验来完成他的绘画,渐渐地,演变出了自己的特色。
雷诺阿也是一位著名的印象派画家,起先他的肖像画颇受贵族们喜欢,于是他就为贵族的人物画像,后来,他认识了莫奈、西斯莱,与他们相交,又学会了一些技巧,并精进了自己的绘画水平。
每一个画家所擅长的领域都不相同,莫奈的作品比较神秘,雷诺阿则更擅长画人物,西斯莱擅长画风景,但正是因为百花齐放,才让印象派的画作深入各个领地。
在这本书里,我们还能欣赏到很多优美的画作,比如修拉的《大碗岛》、西涅克的《彩虹,拉罗谢尔港》、高更的《死亡的幽灵在注视》以及梵高的《四朵向日葵》等等,要知道,画画和我们现在的相机不同,它融入了作者的灵魂,对作者本人的要求更高。
丰子恺先生被誉为“现代中国最艺术的艺术家”,他的这本解析印象派的著作,让我们对艺术、对美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光的语言”和“色的文字”,不管在任何时代,都有其独特的魅力!
丰子恺聊印象派读后感第三篇
熟悉中国美术史的朋友,一定对丰子恺这个名字不陌生。他是漫画家,用毛笔画的小漫画诙谐幽默又不失现实意义,也是中国绘画版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虽然丰子恺的作品以漫画为主,但他师从李叔同,又曾经留学日本,是中国最早接触西方绘画艺术的一批人。所以,当我拿到这本《丰子恺聊印象派》时,我是十分激动的,丰子恺先生终于作为美术教育家的身份出现了。
《丰子恺聊印象派》的内容十分丰富,从印象派的诞生到印象派的壮大发展,从印象派的笔触变化到印象派的理论衍生,从初创画家到后来的继承者,丰子恺既带领读者从高处俯瞰了整座印象画派大山,又牵引着我们窥探印象画派的每一个细节丰富的角落。
如果不是读这本书,我还真不知道印象画派还经历了如此多的历史沿革,从最开始不被世人接受到后期影响整个画坛,印象派的接力棒在不断传递。马奈和莫奈时期的印象派对光进行了艺术改造,用来描绘风景和现代生活。而到了点彩派即新印象派时期,印象派逐渐理论化,点描主义、分割主义占据主流,作为代表的毕沙罗和修拉也开始站到了印象画派的最中央。
开拓了我知识盲区的是丰子恺对于后期印象派四大家的介绍。这四大家中,保罗·塞尚、文森特·梵高和保罗·高更是我们所熟悉的画家,他们的艺术特征和人生经历为大众所熟知,只有亨利·卢梭对于我们来说是十分陌生的。
亨利·卢梭的画作在印象画派中也十分特别——
“他的单纯而幼稚的记忆,当然是一种幻象的真实——现实。所以他的画中,常有幼稚的装饰的附加物,意识地或无意识地添附着。”
这让这些画作看起来和人们脑海中对于印象派的印象完全不符。它们既没有传统印象画派画作朦胧的光线,又没有大块浓烈的油彩,如果不是丰子恺的介绍,第一次看到这些画作,我根本不会把它们和印象派联系到一起。
至于亨利·卢梭的画作为什么能被划归到印象派,后期印象派又有哪些超然的艺术突破,相信你在《丰子恺聊印象派》中一定能找到答案。
丰子恺聊印象派读后感第四篇
丰子恺先生,艺术大家,在漫画,书法,翻译,美术理论,散文等各方面都是先行者,有突出成就。 他的画与文自成一体,散发着浓浓的人文关怀,乐观恬淡,意蕴悠长。 本书选编自丰先生1930年代出版的《西洋画派十二讲》中印象派和与其关联紧密的新印象派、后印象派的部分。美学启蒙,艺术入门经典读本。 有关印象派绘画,知道的画家乃至看过的作品也不算少,我去过巴黎奥赛,上海近几年有关的西洋画大展也都跟着凑了热闹,五一上博的大展《从波提切利到梵高》也有几幅印象派,印象派画家的画在拍卖中也一直居高不下。 为什么这么追捧印象派?因为明亮?因为印象?内心迷迷糊糊的,不过跟着走而矣。
这本书从头讲来,解疑释惑,丰子恺先生本身中国文化功底深厚,讲起与中国风景画人物画时候信手拈来,互为印证,到底是丰先生。 印象派的名字由偶然调侃而来,从嘲笑中产生,也是一桩奇事。 莫奈《印象•日出》,他提交一幅在勒阿弗尔完成的作品,不是风景,而是一种印象,即时性的。画面破朝雾而出的太阳的光,轻妙澄明,充分表现“空气“的感觉,横空出世。由此印象派初登画坛。 从前的画家,作画多居于室内,自印象派画家起,舍弃想象而作写生画,走出人工光线的画室到野外的天光下创作,是全新的做法。 他们发现光,努力写光,用唯物科学的态度研究如何表现光。集大成者早期有马奈,莫奈,乃至雷诺阿、西斯莱,德加、毕沙罗等等。之后的修拉、塞尚、梵高 、高更、亨利•卢梭更进一步开辟现代艺术,承上启下的宗师,马蒂斯毕加索等又逐一登场。 印象派的画风,在西洋画坛上是一大革命,以前注重“画什么”之后关注“怎么画”。 丰子恺用他明丽的笔说:“印象派画家张开纯粹明净的眼来,吸收自然界的刹那的印象,将这印象直接描出在画布上,而不问其为什么。忘却了意义的世界,静观色的世界,光的世界。这结果就一反从前的注重话题与画材的绘画,而新创一种描写色与光的绘画。色是从光而生的,光是从太阳而来的,所以他们可说是光的诗人。” “印象派在西洋绘画上,使绘画艺术归于正途,获得真的生命。我想中国画优于从前西洋化的地方。印象派与中国的山水花绘画同时注重画面的。不过中国的山水画绘画注重画面的线、笔法、气韵,而西洋的印象画派则专注注重画面的光,如莫奈。对稻草堆连做15幅画,把朝夕晦明的稻草堆的受光的各种状态描出各画面做成一种色彩与光的协调。 ”这应该是丰子恺先生作为画家的独到的见解,独立的自信。 我觉得丰子恺先生的讲解深入浅出,可以对照西洋绘画史一起读,更好地理解印象派在画坛何以这么高,为什么一直受到追捧。
丰子恺聊印象派读后感第五篇
旅游和逛博物馆是我的两个爱好,美术馆虽然在本质上与博物馆有所区隔,但只要当地有美术馆开放,也是我游览首选的地方。由于自己并没有美术基础知识的累积,虽然喜欢看画,但大部分时候都属于走马观花,看个热闹。特别是对于西方绘画的认知,仅限于那几个知名的画家及其最经典的代表作而已。因此要补强这方面的短板也成了我一直以来的目标。
《丰子恺聊印象派》是中国现代漫画家、散文家、美术教育家和音乐教育家、翻译家,丰子恺先生的经典美育之作,他为读者全方位解读印象派发展的全过程,内容兼具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唯美画作的独到鉴赏和严谨专业的绘画理论。
这本书从印象派的概论、起源、到代表人物及其经典画作,再到印象派画风、派别、以及其演变过程,用通俗、精炼的语言为读者系统、全面地讲解印象派绘画知识。
理想主义是注重“意义”的绘画;写实主义是注重“形”的绘画,印象主义是注重“光与色”的绘画。从“形”到“光与色”,是程度的展进,不是性质的变革。是量的变更,不是质的变更。写实主义与印象主义,可总称为“现实主义”,以对抗以前的“理想主义”。
印象派出现于1870年,主要源于民众势力的崛起。其时,民众思想与生活的状态与前大异,因此对于艺术的态度、思想,与要求也大为变更。在这时代精神之下,人们都不喜欢大规模的、虚空的装饰画,而喜欢描写切身的日常生活的绘画,即现代的唯物主义的表现。
印象派的出现受到日本画及西班牙的委拉斯开兹绘画的影响,特别是日本绘画。1859年巴黎的青年画家团体发起法对学院派的运动,经常在巴蒂尼奥勒街的咖啡店讨论艺术。1870年他们公布的宣言:“走出人工的光线的画室,舍弃画廊的调子与褐色的颜料!到明快的日光中来描画!”故印象派的前段,有“外光派”的名称。
直到1874年他们在纳达尔地方开自作展览会,其中莫奈有一副提名曰《印象.日出》的作品,描写破晓而出的太阳的光,用轻妙的笔法、澄明的色调,充分表现“空气”的感觉,为从来未见的自认观照与表现,而惹人关注。因这副画名为“印象”,人们就讹称他们的画风为“印象派。”从此以后,印象派的名称渐为世人所知,终于传诵于一切人之口。
大师果然是大师,寥寥几段文字,就把过往复杂高深地知识讲得明明白白。丰老先生一直坚持在自己擅长的文学、绘画领域为普通大众普及相关知识,用独特的美学思想和平实的文字为中国近代文化、艺术启蒙教育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这本书令我在绘画知识方面收获良多,希望有机会能够继续品读先生对于其他派别绘画的讲解。
丰子恺聊印象派读后感第六篇
说起丰子恺,大家想到的一般都是他的极具个人风格的水墨漫画,但大家不熟悉的,是丰子恺第西方绘画的研究,他可是二十世纪初最早向中国系统介绍西方艺术文化的学者之一,他的独特见解对于当代艺术研究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原来印象派最初不叫印象派,而叫“外光派”, 1870年,一群艺术家就公布这样的宣言:“走出人工的光线的画室!舍弃画廊的调子与褐色的颜料!到明快的日光中来描画!”而印象派的名称来源,则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偶然:
1874年4月,这群艺术家们在纳达尔开自作展览会,参与的有毕沙罗、莫奈、西斯莱、雷诺阿、塞尚、德加等。莫奈的绘画中,有一幅题名曰《印象·日出》,描写破朝雾而出的太阳的光,用轻妙的笔法、澄明的色调,充分表出“空气”的感觉,为从来未见的自然观照与表现。故能牵惹观者的注意。因这画的题名为“印象”,人们就讹称他们的画风为“印象派”。
一直以来,大家对印象派有一个刻板印象,认为他们的作品都是比较随意,而不像古典绘画的透视法那样“科学”,但是这种理解恰恰误解了印象派,因为他们追求的恰恰是用科学来研究光的分解与光的时间变化,是非常技术化的。
这本书中,丰子恺先生对印象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都有很丰富的讨论,比如早期的马奈和莫奈,后期印象派四大家:塞尚、梵高、高更和卢梭。像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莫奈的《睡莲》和《草垛》,德加的《芭蕾彩排》,雷诺阿的《两姐妹》,塞尚的《苹果和饼干》,梵高的《星月夜》《瓶中的十二朵向日葵》(我发现梵高还有一幅《两朵向日葵》,非常好看,是我最喜欢的一副向日葵
丰子恺聊印象派读后感第七篇
“我多么希望我生来是一个瞎子,我对事物没有任何概念,然而我可以突然获得视觉,在我不理解这是一个什么东西的时候,我直接把它用画笔画下来。”——莫奈 什么是印象派呢?在19世纪以前,西方绘画界以写实为主流,然而到了19世纪中后期,照相技术发明之后,写实派受到了剧烈的冲击,随之而来便产生了印象派。 “当写实主义崩塌之后,艺术家门尝试用一种更加直接、更加色彩化的方式,来表达他们对人物、事物、景色的印象。” 印象派的代表人物为我们所熟知的塞尚、莫奈和梵高等非常著名的艺术家,而他们的代表作也早在不知不觉中融入进了我们的生活。印在包包上的《向日葵》,以《星月夜》为主题做成的文具或者餐具,被印在手机壳上的《睡莲》……那些曾经我们以为距离我们很远的艺术,其实就在我们身边。 这本书的作者是丰子恺先生,丰子恺先生的绘画、师从李叔同,他是现代中国美术事业的开辟者和奠基人,被誉为“现代中国最艺术的艺术家”“中国现代漫画的鼻祖”。 所以在这本《丰子恺聊印象派》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丰子恺先生对于印象派的看法与见解,而这些见解同样也拉进了我们与艺术之间的距离。并且并非单方面的解读西方艺术,丰子恺先生在书中也会时常写到中国画,两相对比,使读者们对于不同绘画的了解也更加形象与深刻。 例如丰子恺先生说印象派的画风,在西洋画坛上是一大革命。 ——“数千年来,绘画的描写都是注重what的,至于how的方面,实在大家不曾注意到。印象派画家猛然地觉悟到这一点,张开纯粹明净的眼来,吸收自然界的刹那的印象,把这印象直接描出在画布上,而不问其为什么东西。” 正是这种纯粹明净,使印象派的画家成为了“光的诗人”。 而这一点在中国画中却早已见到,例如梅兰竹菊、山水花鸟等中国画中普遍常见的题材,比起宗教、政治、主义的插画似的从前的西洋画来,中国古代的山水画显然更加富于“绘画”的真义,中国的画家们并不执着追逐于“意义”二字,中国的山水画注重画面,注重线条、笔法、气韵,在某种程度上,这些或许才更接近“纯正的艺术”。 前不久听了一档读书节目,在那些音频中主播总是习惯性的概括总结“我们能在这本书中收获什么”“我们有没有必要读这本书”,于是最近在我自己读书的时候也总是忍不住这样问自己——我能在这本书中收获什么?不会画画的我有必要读这本书吗? 但我仔细想了想,我觉得是非常有必要的。虽然我不懂艺术理论,但当我看到一幅画我的感受是真实的,我能感知到一幅画的色彩与画面,我能分辨它是美还是不美,它能够带给我愉悦的心情还有生活的新鲜感。 艺术,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丰子恺聊印象派读后感第八篇
丰子恺与印象派,两者并列在一起,似乎给人以混搭之感。其实不然,我们知道丰子恺的文章写得很好,而且经常配有自己的山水风景绘画。但在中国山水画之外,丰子恺对西方绘画也很了解。他是现代中国美术事业的开辟者和奠基人,有“现代中国最艺术的艺术家”“中国现代漫画的鼻祖”之美誉,而在西方绘画领域,则著有《西洋美术史》等书。
《丰子恺聊印象派》这本书是丰子恺先生专门介绍和阐述印象派之作。提起印象派,我们可能会想起马奈及其《草地上的午餐》、莫奈及其《日出·印象》。除此之外,如果我们是美术或者绘画领域的外行人,可能也就了解这么多了,这本书则为我们详细讲述了印象派的多个面向。
至于印象派的由来,据考证,可能是路易·勒罗瓦于1874年创造出了这个名词,用以指称当时流行的一个艺术流派。虽然印象派源于绘画艺术,后来演变为一个著名的艺术符号,在音乐、文学、摄影、电影等领域均有体现。丰子恺先生的这本书可以说是关于印象派的一本入门佳作,当然,他并非只是浅尝辄止地介绍了印象派的概念、美学和方法、代表人物和经典作品,而是深入考察了印象派的来龙与去脉,将其置于19世纪欧洲的社会史、思想史和哲学史的整体背景下,对其作了根源式的考证。
也许我们对印象派甚至绘画一窍不通,不过对于这样一本书,内行人可以在其中看出门道,外行人可以看到“热闹”,而且内容深入浅出,平实易懂,即使对绘画艺术认知很少,也可以一窥印象派之堂奥。
以前很少读艺术类的著作,最近两年读了一些,发现自己渐渐喜欢上了这类书籍。就像《丰子恺聊印象派》这种书,不仅可以让我们认识历史上那些伟大的艺术家,看到艺术家的耀眼光芒,还有助于我们提升艺术修养,陶冶道德情操。也许它们给人带来的感觉并不是震撼或者颠覆的,但它如潺潺流水,静静地滋润着我们的心田;也如皎皎明月,安抚读者躁动不安的心灵,或许这就是艺术的力量。
最后,这本书图文并茂,既有优美的文字和深刻的内涵,还有漂亮的“外观”和切实的质感,是一部兼具面子与里子的艺术佳作。阅读此书,也许你不仅会深入了解印象派,还会沉迷于绘画艺术的精妙之中,感受到一股源源不断的美的体验。
丰子恺聊印象派读后感第九篇
丰子恺的文,和他的漫画,可谓相得益彰。很难说清是更喜欢他的文字还是他的画。大概文艺原本就是不分家的,艺术感觉和美学体验本来就属一体。
早些年曾经因为丰子恺先生文中提到早期曾以《芥子园画谱》作为启蒙,还特意找来看过。他的画明显体现了中国画的意蕴,但明显也受了西洋画的影响。看丰子恺谈印象派,能体会到他对西洋各画派及其受东洋画的影响均有相当程度的谙熟与研究。他是行内人对外行谈印象派,却没有丝毫的“专家”作派,完全是普通人都能懂得的语言,能用最清新简短的篇幅,将早期印象派和后期印象派、其中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分析得透彻入里——顺便换个人来写,单是介绍这若干派别的来龙去脉和前后传承关系,又不让读者脑子彻底混乱并误以为西方文艺流派本就如此混乱,大概就要多费许多笔墨,非要搞成冗长沉重的大部头不可。他谈画家生平和为人津津乐道的轶事,也是寥寥数语点到为止,绝不沉醉于此类通俗小说题材,却也将画家生平及其独特个性与作品艺术特色的内在联系,叙述得清晰干净。
按编者所说,本书节选自丰子恺的《西洋画派十二讲》,单单挑出普通读者最熟悉的印象派画家(无论多么缺乏西方美术史的背景知识,塞尚、梵高、高更等惊世骇俗的画家,和那些备受后世追捧以至于仿印品随处可见、连AI都在大批量模仿生产的画作,多多少少总不会没有见过),是一种很讨巧的做法,既能引起读者兴趣,又不至于因内容太深而让读者丧失耐性。看完印象派,对其他画派滋生出更多兴趣的读者,自然可以再去看丰子恺书中其他部分的介绍。
丰子恺说,“中国画优于从前西洋画的地方”,在于中国画比起“宗教、政治、主义的插画似的从前的西洋画来”,更“富于绘画的真义,近于纯正的艺术”。像印象派一样,中国画更注重画面,目的不在于画中物体的名称,而在于点、线的运用,以及画家对光影的把握。“技术深进的结果是忽视题材,于是不理解技术的一般人要从其画中探求一点题材的美,而了无可得,就全部为绘画的门外汉了。”如何从寻常的自然物中看到艺术的美感,识得“光的言语”“色的文字”,才是绘画的创作和作品鉴赏中首要关注的。
这里有一处吊诡的:一方面,实证的唯物主义促成了印象派技术的精进;另一方面,如此科学的解析,又造成了艺术的解体,“越是讲物理,去美的鉴赏越是远”。科学与艺术,究竟是何种关系?到后期印象派,由“再现”转向“表现”,主观的艺术感觉又占了上风。这是否类似于中国画论里说的从“看山就是山”到“看书不是山”,再到“看山还是山”的艺术境界?
至于文中所说“早期西洋绘画多画人物,至印象派始有独立的风景画,而中国画自1500年以来早已优于自然风景的描写”的问题,窃以为大概与西方基督教重道德伦理而忽视自然的传统影响有关。尤其中世纪时期,外在“形色”被视为修行者的大敌,宗教故事和神话传说成为唯一值得描绘的主题。至文艺复兴时期,人们重新兴起对自然的兴趣,并以自然实践去检验教义,才有了风景画的一席之地。
丰子恺聊印象派读后感第十篇
《丰子恺聊印象派》这本书是我期待很久的,关于印象派大 师的点评。这是一本献给站在
画前茫然无措的你,(我很喜欢这个副标题),因为自己常常在一副很令人震惊的印象派画作前感到手足无措,很想请讲解。但是在国外那些艺术馆又并不是时时刻刻都会碰到讲解,有一些细节肯定也听不太完全,这本书是可以绘成诗的。除了文字,还有光与色,是丰子恺先生潜心研作的经典美誉之作。印象派的诞生是西方艺术史从古典发展到现代的重要转折契机,是很关键的承前启后时期,所以印象派可以成为读者探索西方绘画艺术的切入点。而丰子恺先生用他春风化雨般的语言勾勒西方绘画的源流,对比中西艺术传统,带着读者们进入了美妙非凡的艺术之门。叶圣陶曾评价丰子恺,“在30年代,他就为普及音乐、绘画等艺术知识写了不少文章。使一代的知识青年受到了很好的启蒙教育。丰子恺先生著作之风,恐怕在中国现代文艺界也是不多见的,他是近代中国美术的启蒙者,是美术教育家、文学家、翻译家、漫画家,为我们社会诚诚恳恳做了那么多事。这本书分为五讲,艺术的科学主义化是印象派,然后是外观描写的群画家讲。印象派画风与画家三讲是外观描写的科学的实证,就是点彩派及新印象派,后面是主观。主义化的艺术后期印象派,蕞后是新时代四大画家,也就是后期印象派四大家:塞尚、梵高、高更和卢梭他们四个人,我对喜欢真的是不分前后。很长一段时间,我会经常把马奈和莫奈的作品搞混,但马奈研究的是外观派,莫奈是刹那间的印象派。他们俩的画风是非常相像的,都以光和色彩为主调,还会画一些色彩斑斓的人物,将动态的描绘画面。展示的非常完整。看完这本书,不仅丰富了我对印象派的知识,还让我更多角度的了解了这些印象派的画家和有名的画作。一页页翻过去,简直在看一个艺术品。这个美妙的经历不亚于站在令人震撼的真迹画作面前。
丰子恺聊印象派读后感第十一篇
喜欢看画,又不知如何鉴赏,何处去学习的朋友,可以读一读丰子恺的这本《丰子恺聊印象派》。这本书是教育家丰子恺的作品,他在书中讲述了自己对印象派绘画的见解,可以帮助读者理解印象派的发展脉络和和作品。
西方的绘画作品,有浪漫主义、写实主义和印象主义,很多人都摸不准其中的分别。丰子恺用一句话,将它们区分了开来:“理想主义(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是注重‘意义’的绘画,写实主义是注重‘形’的绘画,印象主义是注重‘光与色’的绘画。”
印象派排斥唯心的东西,讲究用科学的态度,去观察和研究世界。印象派出现的时代,人们不喜欢虚空的作品,喜欢自然物的照样描写。在这样的思想基础下,印象派得到了发展。
画家马奈(1832-1883)是印象派的创始人,小说《杰作》的主人公,便是以马奈为原型。小说中的一句话,体现了马奈的创作理想:“太阳、外气,与光明,新的绘画,是我们所欲求的。放太阳进来!在白昼的日光下面描写物体!”
印象派也追求色彩的协调,不过,这种追求并不是为了激发某种浪漫的感受或情绪,或者让人感受到文学的趣味,而是以色调为本位的色彩协调。
马奈的作品《草地上的午餐》,通过男子与女子服饰颜色的差别,与背景中的树木河流的对比,进行了一种基于现实的色彩关照。这种行为在当时算是比较大胆的,莫奈的这幅作品在当时也没有得到足够重视,被陈列在落选者沙龙。
后来,马奈开始尝试外光描写,不仅描物体上的光,还为了光而描光。在《庭园》这幅作品中,就体现马奈的这种倾向。马奈追寻着光的足迹,进行一步步观察和描写。
马奈是印象派的创始人,莫奈则是印象派技术的完成者。
莫奈(1840-1926)拥有很强的色彩感受力,他把太阳的光与空气中的光,通过三棱镜进行分 解,用原色进行绘画。莫奈从科学的角度,分 解光与影背后的奥秘。莫奈在画画时,讲究忠实于现实的绘画,以一种科学的作画态度,发展了印象派的技术。
除了讲解何为印象派,丰子恺还在这本书中,分类讲述了不同的印象派画家,让读者既能了解印象派的全貌,又能窥见其中的细节和差别。
丰子恺聊印象派读后感第十二篇
丰子恺先生被称为“现代中国最艺术的艺术家”、“中国现代漫画的鼻祖”,其实,我非常爱看丰子恺先生的漫画,那么生动有趣,又充满了人情味。《丰子恺聊印象派》中我们可以看到丰子恺先生对印象派作品与画家的独特见解。
十九世纪的艺术主流就是现实主义,而现实主义的主流则是由库尔贝的写实精神直接引出马奈的科学主义化的艺术运动,这也是印象派的所由生。
实际上“印象派”的名称始建于一八七四年,在莫奈一副名为《印象·日出》的画作,用轻妙的笔法和澄明的色调充分表现出“空气”的感觉,这是一种从来没有见过的自然光照与表现,所以也受到了观察者的注意。所以人们就把这幅画的画风称为“印象派”,在报纸上刊登批评之后,“印象派”名称也逐渐被世人所知。
马奈作为印象派的始祖,是最早又最大胆的实行纯粹的绘画的兴味的色彩关照。在绘画中探求事象的意义或者内容,他的作品。对于自己所描绘的事物色彩协和,充分表现出色调的魅力以及化作的主调。对于太阳的光线的运用也别具美感。而且一个非常独特的创新点在于并不是描物体上的光,而是为了光而描光。 丰子恺先生曾提出“后期印象派的要旨,与前期印象派及新印象派完全不同,在画法上另辟一新天地。其特征为“力”与“动”。即以前的绘画,只知表出事物静止时的形,光,与色,偏重客观,故其画面均是静止的。到后期印象派,始发见“线”,以线为手段,描出画家的主观的心的跃动。故其画面有力,生动。”
马奈和莫奈,是印象派的提倡者,也是艺术的唯物的科学主义化的提倡者,作为现代艺术的重要特征是唯物的科学主义化。艺术的向现实主义的彻底,其中的主要原因是科学思想的不断发达,而过去那些神秘主义和唯美主义等所谓的浪漫主义,则是理想主义、精神主义、而非科学主义。
丰子恺聊印象派读后感第十三篇
身边有朋友经常去看画展,偶尔拉着我去一次,觉得手足无措。第一是觉得很多画挺好看,第二是觉得很多画看不懂。
在《丰子恺聊印象派》的书籍封面,编辑写了一句话:“可以汇成诗的除了文字还有光与色。”非常认同,绘画艺术就是光与色的盛宴,它们是有颜色的诗。
当然这个印象派始于西方美术概念,是西方艺术史从古典发展到现代的重要转折契机,在这本书中,丰子恺为普及印象派画作的基础知识,做了详细的叙述。
比如说,提及梵高我就想到向日葵,提及莫奈我就想起花园。
其实,印象派的起源画家是马奈。作者称他为外光派画家。
书中介绍了他的多幅作品,其中《名所江户百景之龟户天神境内》非常的有东方意境。
高耸的小桥,低垂的藤类植物遮满画的半壁,燕子低飞,松柏斜暮。或许是一衣带水的缘故,亚洲的景色有着近乎统一的季节美。
作为巴黎人的莫奈,一生为色彩支配,作为印象派画家,马奈和莫奈是唯物的科学主义化。没有光他们宁可虚度。
有书中提到有一次朋友到家来访,看见马奈半躺在花园中,什么也不做,交谈得知,没有太阳,马奈把自己的画放到了新挖的半条沟里,期待和观察光的变化。虽说听来可笑,但是也呈现出画家对于光的执着。
很多人都认为梵高有一定的心理或精神疾病,否则怎么能做出割下自己耳朵的事情。
被称为“火焰的画家”,梵高总是不吝燃烧自己的热情。他自己坚信,只有艺术可以表现自己,只有艺术能对民众宣传真理。
梵高是太阳的渴慕者,他希望吸收阳光,然后通过绘画艺术把光和热散发出来,影响更多的人。
我相信艺术家都是有着某种狂乱和痴迷的特点,他们犹如被神握住了双手,在人间挥舞着天赋,向我们诉说读懂世界的密语。
艺术,就像是一座神秘的宫殿,有人出生在那里,偶尔被凡尘所识,捧上万众仰慕的舞台。
丰子恺作为一名漫画家和散文家,也是现代中国美术事业的开辟者和奠基人。他师从夏丐尊和李叔同,有着丰富的国学知识,对美的鉴赏非同一般。
在《丰子恺聊印象派》一书中,是作者向普通读者普及印象派的一堂美术课。如果我们不懂印象帮派,不妨通过这本书了解一下,毕竟听大师讲名画,比自己站在画廊想半天要愉悦很多啦!
丰子恺聊印象派读后感第十四篇
*从污名中诞生的印象派,却画出了最纯粹的色彩。
艺术史中有个很有趣的现象,一些艺术风格或流派的名称其实含有贬义,比如文艺复兴之后的矫饰主义,之后的巴洛克艺术、洛可可艺术,乃至毕加索领衔的立体主义,等等。而总是和灿烂阳光与绚烂色彩相连的印象派,其名字却也来自他人的嘲讽。1874年,一群喜欢在户外自然光下写生的艺术家,包括莫奈、毕沙罗、西斯莱、雷诺阿、塞尚等,在巴黎举办画展,其中就展示了莫奈那幅日后蜚声艺术史的《印象-日出》。展览开幕之后没几天,品论家路易-勒鲁瓦在报纸上对画展冷嘲热讽,文章题目就叫《印象派展览》。自此以后,“印象派”的名称渐渐为人所熟知。而被称作印象派的画家,自己也用起了这个名字。丰子恺先生就此评论道:“从偶然中得来,从嘲笑中产生,也是一件奇事。”
*为什么当时的人接受不了印象派?而且即使是到了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依然有很多人看不懂印象派?《丰子恺聊印象派》,就非常细致地解答了这个问题。
在19世纪后期印象派出现之前,欧洲正处在以大卫和安格尔风格为主流的新古典主义艺术时期。新古典主义艺术以叙事性的画面为主,讲求宏大的主题,作品以有情节的人物画为主。而到了印象派这里,这群叛逆的艺术家将描绘的重点放在了普通事物的光线与色彩上,寻求技法的精进。起初,马奈尚且以色写形。而到了莫奈这里,就完全是以色写色了。于是,当时习惯了从画面中寻找故事线索的人,面对色彩的堆积,一下子变得无所适从。丰子恺对此有很好的总结:“以前重视题材(内容),现在讲究描法(形式)。描法讲究的程度深起来,结果就全然忽略题材……于是不理解技术的一般人要从其画中探求一点题材的美,而了无所得,就全部为绘画的门外汉了。”而纵观西方艺术在中国的普及历程,也会发现我们自己的审美其实也深受叙事性的写实绘画的影响,因而缺少消化印象派艺术的“酶”。
*美育家丰子恺,具体而微地阐释了印象派艺术美在何处。
作为老一辈美育家,丰子恺有着深厚的文学、艺术和音乐造诣,深谙各类艺术的共通之处。他用音乐美来类比色彩之美:“色的美与音的美是一样的。谐调的色与谐调的光只能直感地领会,不能用理论来解释其美的所以然。”
他会用文学性的语言,更深层次地把其中的美学讲出来。他称印象派画家是“光的诗人”,文字的诗人以语言为材料作诗,而印象派画家用光的语言作诗。要理解“光的诗”的印象派绘画,“最好取听音乐的态度。或鉴赏书法的态度。高低、久暂、强弱不同的许多音作成音乐美;刚柔、粗细、长短、大小、浓淡不同的许多线作成书法美。同样,各式各样的光与色的块,或条或点,作成印象派的绘画美。这绘画美就是所谓‘光的语言’‘色的文字’。”
对于印象派中以描绘人物见长的德加与雷诺阿,他如此评价:“德加只表现肉体的运动的瞬间;雷诺阿则对于肉体的静止“低徊吟味,而心醉于其中。他的表现不是轻快淡美,是黏润而有弹力。”
诸如此类的细腻描述,不仅将印象派绘画的美呈现出来,读来也让人由衷赞叹语言的美。
如果你想补上印象派这一课,丰子恺这本书是不二之选!
丰子恺聊印象派读后感第十五篇
在中国现代史上有着许多成就颇丰的老艺术家,他们能文能武,德才兼备,其传奇性的人生更是让现代人赞叹不已。比如丰子恺老先生,许多人提及丰子恺一定会想到其体现浓厚生活情趣的散文集《缘缘堂随笔》《缘缘堂再笔》《缘缘堂续笔》《率真集》等,事实上随笔集中穿插的那些幽默风趣的画作才是其每部作品的点睛之笔。
他是中国现代书画家、文学家、散文家、翻译家、漫画家,被誉为“现代中国最艺术的艺术家”、“中国现代漫画的鼻祖”,欣赏他的作品总能将人带入一个宁静致远的诗意境界。就像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联合读创出品,由丰子恺所创的《丰子恺聊印象派》中所述:他有自己独特的美学思想,他的著作中蕴含着浓浓的人文情怀,以广博的爱关注着人世间的真、善、美。
本书是基于丰子恺先生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出版的介绍西方各画派的著作《西洋画派十二讲》所截取的解读印象派发展过程的经典美育之作,借由丰子恺先生的智慧洞悉印象派的发展,以其独特的解读在鉴赏与理论中带读者认知印象派的起源、发展,通过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碰撞,展现西方绘画艺术的变迁历程。
在印象派系的世界里,知名艺术大师莫奈、马奈、塞尚、高更、卢梭等皆属于印象派的代表人物。但提及印象派,我们首先想到的却是那位特立独行的疯子天才画家梵高。作为后期印象派四大家之一的梵高自然也在丰子恺的解读之列,在书中丰子恺是这样介绍这位天才画家梵高的:有“火焰的画家”之称的文森特·梵高,与后述的高更,同是后期印象派的元首塞尚的两胁侍。他是因主观燃烧而发狂自杀的、现代艺术白热期的代表的艺术家。
当我们还在为梵高的自杀不解时,丰子恺早已从其画作特色中窥见其内心世界,“他的制作的特色,是主观的燃烧。烧尽对象,就是烧尽他自己。”。而相较于静止世界里的高更,丰子恺则称其一生是主观的,是想用他的主观来支配现实与客观,亦是用最原始的世界建设自己极乐国的不妥协的现代人的急进与反抗的精神。
作为一部解读西方印象派流派发展史的著作,《丰子恺聊印象派》的内容兼具艺术性与专业性,通过对名家画作的解析与感知,极大程度的呈现出印象派的起源、发展及其艺术魅力,是一部了解印象派发展史的经典美育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