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有花的地方》是一篇关于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向往的文章。作者通过描述自己对花的热爱和对花海的憧憬,表达了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和追求。文章深情而真挚,让人感受到了作者内心深处的渴望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让人感受到了作者内心深处的渴望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去有花的地方读后感(一)
下蛋!下蛋!总是下蛋!生活中有许多比下蛋更好玩的事情!和二年级的孩子们一起读《不一样的卡梅拉》,每次在扉页看到这句话,我都要出神那么一小会儿。
.
之所以是一小会儿,因为我是小学老师,20多年的教龄,已经让我似乎无欲无求。
.
而之所以要出神,是因为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
等风来,不如追风去;等花来,不如追花去。
“菜场女作家”陈慧跟随养蜂人,有一段美丽的追花之旅,写成了《去有花的地方》。读完这本书,让我对“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有了更新的认识。
��见天地,见众生。
《去有花的地方》不仅写了她跟随养蜂人追花逐蜜的4个月,其中的紧张、惊险、艰苦自然不必说。
01.化马湾的下马威
随花转场,看似追花就可以了。但是其中自然环境的恶劣、沿途收费员、其他养蜂人……甚至深色的狗更容易招蜜蜂蛰这样的冷知识,都是增加追花之旅难度和惊险的因素。
·
尤其是“与虫为伍”,作者把虫子分为“善的虫子”和“恶的虫子”,就可想而知:她真的和虫子待的时间很长……
02.老秋、小谢、要蜜��人
一样米养百样人,更何况大千世界,无奇不有。
.
从浙江到辽宁,一路上,看到不同的景色,遇到各种不同的人,见识不同的奇遇,作者虽然是一个菜场女作家,但是描写的非常细腻传神,这应该归功于真实的经历。
.
我们也许成不了作家,不需要写作;但是见见天地,见见众生,在无法延长生命长度的事后可以拓展一下生命的宽度。
03.狗、鹅、蜂��
人心难测,动物则不同。四眼傻狗小安、可以吓退蛇的大鹅、辛勤的蜜蜂,它们都可以和人培养出感情,而人往往不如他们重感情。
��见自己。
这本书,我刚刚翻到第七页,心里就觉得陈慧有点儿那个。因为她提到儿子是高中阶段,还有就是她已经离婚,应该说:照顾儿子的责任都在她身上。
.
第一读到这里的时候,我觉得她应该在家里陪孩子,至少等到孩子上了大学再去。
.
越往后读,我也支持陈慧的做法。
.
我家小宝,已经5周岁了。这5年,我即使外出学习,多远也要晚上回家。事实亲力亲为,从不假手于他人。总觉得:这些事情都是我应该做的,我就应该这样。
.
读完《去有花的地方》,我对这些认知产生了怀疑。为什么这些事情都是我应该做的?为什么女人就应该在家看孩子呢?为什么我就只能看到眼前这一方天地呢?
.
生活中有许多好玩的事情,我想我也可以出去走走,当我决定这样做的时候,我惊讶的发现我家先生、公公、婆婆,居然都支持我出去走走,他们甚至说:你可以去远一点的地方学习旅行。
原来,只要你想做,全世界都为你让路。《去有花的地方》,不要用应该来定义你的生活。
去有花的地方读后感(二)
实话实说,拿到这本书,第一眼就被它的封面和插画治愈了。随手翻开前面几页,赏心悦目的图片再配上超治愈的文字,一下子就令我深深沦陷。
一口气读完整本书,惊喜的发现,书中的文字比封面和插图更加的抚慰人心。合上书,闭上眼睛,脑海中全都是书中作者所描述的画面,这偏偏又都是令我神往的。
近两年来因为房子、工作的事儿所带来的焦虑和不安,迅速被《去有花的地方》治愈了!
“菜场女作家”陈慧,在她45岁的时候,忽然决定走出菜场,跟着养蜂人到几千里外追花养蜂。
她说她很长一段时间,对养蜂的好奇停留在去沈家蜂场买蜂蜜,坐在帐篷里听守场的沈伯伯讲故事……在2021年的秋天,她忽然有了一种强烈的冲动,要去亲身体验一次北上追花的旅程。
于是,45岁的她,长达四个月的时间,跟着养蜂人辗转几千公里的颠沛,追赶着油菜花、洋槐花、荆条花……的花期。
这四个月,是她有生以来最紧张的一段经历。忙碌的日常和艰辛的转场赐予了她从来未有过的体验。
每到一处落脚点,虽有大大小小的不如意,但也收获了众多美好的回忆。
所有的感动和感激汇流成河,于是,诞生了这本名为《去有花的地方》的书。
在江苏东台的弶港,十级狂风暴雨在黑夜来袭,暴雨倾盆,她蜷缩在剧烈抖动的简易帐篷内面如死灰,瑟瑟发抖。
在山东泰安化马湾,蜂场安置在距离盘山国道不足三米的地方。重型货车的喘息声彻夜不停,惊得她神经兮兮,夜夜难眠。
在辽宁大连瓦房店的时候,驻地对面横陈着一头几百几的将腐又没腐的死猪,每天夜幕降临的时候,极其嚣张又队伍庞大的苍蝇团入侵帐篷,爬满她目光所及的每一寸地方。
……
我真的被她笔下的文字,一次又一次的被治愈了。以至于爱上了她的文字,爱到情不自禁的反复背诵:
“人这一辈子,仿佛总有那么一刹,需要决然地出走。不为别的,只为生活,为感受,为拥抱那自然的静谧与无边广阔。”
“人常常寄望远方,并非就向往别样的长久生活,只是想借助这日日相见的浮生中偷得的有限自由,衍生出非凡的勇气,重新扑腾在庸常的柴米油盐里,而已。”
“我们来人间一趟,总要看一看太阳,看一看山川河流,看一看鲜花盛开的地方。”
……
女人这一生,从结婚有了孩子之后,好像所有的时间就给了家庭,失去了自我了。
其实,何必要把生活过成笼中小鸟一般呢?
正如陈慧在书中所言:“人需要从一成不变的生活中跳脱出来,才能看到更好的自己。”
所以,这一辈子,我们总要出去走走的,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喜欢了,就任性一次、勇敢去做。唯有远离了喧嚣的人群,在寂静中,我们才能遇到真实的自己!
去有花的地方
8.4
陈慧 / 2024 / 宁波出版社
去有花的地方读后感(三)
1.
《去有花的地方》(果麦文化2024年6月出版)是一部诚意之作。作者写得有诚意,果麦做得也有诚意。这是女作家陈慧出走庸常,跟随养蜂人辗转3000多公里追花的经历。从浙江慈溪到江苏东台弥港,一路北上山东泰安徂徕山、辽宁大连瓦房店,最后抵达辽宁北票常河营,历时四个多月,追着油菜花、洋槐花、荆条花……时令花卉,于一处处开满鲜花的旷野,感受别样生活况味。她用朴质、温情又不失幽默的文字记录了养蜂这份古老职业的艰辛与甜蜜,以及追花夺蜜游牧般生活映射的人间世。
不止一位作家说过写作是一件需要天分的事,是老天赏饭吃。虽然市面有各种形式氪金的名家写作课或曰写作训练营,传授创作的捷径,但一名优秀作家、一部优秀作品的迷人之处恰恰在于超越程式化创作方式、无法被模仿的可称之为“天资”的东西。陈慧是一个有天分的作家,她的创作是典型的经验写作,独特的经历是她宝贵的创作素材,她也会通过“出去转转”这种经历生成新的讲故事脚本,例如这部跟随蜂农追花逐蜜颠沛几千公里而诞生的新作。
《去有花的地方》含五个分辑内容,包括“夜奔东台”“初到山东”“‘马庙山’不是‘蚂蚱山’”“与虫为伍”“回家”,序言交代完“去追花”的因缘,开篇即用“夜奔东台”这样的分辑标题攫住眼球、拉开动态画面。“追花之旅”出发的时间的确是在夜晚,大货车一路疾驰,间歇性颠簸,初次远行,作者的心都悬在嗓子眼儿。“夜奔”二字暗藏紧张与神秘,很难不让人浮想联翩,“凉夜迢迢,遥瞻残月,奔走荒郊”。编辑在此分辑抽出了恰到好处的破题句:
2.
陈慧的文字从容自然,长于叙事。她很会讲故事,写人写虫写鸟兽,讲追花路上“经验”的种种,笔尖自然流淌出的日常充满魅力。“与虫为伍”一辑中她写了几位十分有趣的人物,分别是卖“幺基”(其实是“要鸡否?”)的大叔、维修电瓶的长脸业务员、爱笑的老朱。
这几位都是蜂场的不速之客。
开拖拉机、风尘仆仆的大叔是来“空口”卖鸡的,他家的母鸡太老了,老到“家里人都不愿意吃”。但一只“鲜香”的老母鸡对驻扎在荒郊野岭的蜂农来说,足以勾起发自肺腑的馋瘾……交易达成后,大叔回家去抓鸡,“我和新丽姐”围绕不曾谋面的老母鸡热切讨论,筹划吃法,“最后决定半只炖清汤,半只做地锅鸡”,而且准备到集市上“买点豆子啊、土豆啊、青椒啊什么的当当配菜”。可等啊等啊,“鲜香”的老母鸡迟迟不见踪影,馋虫还在肚子里作祟,卖鸡的大叔却再也不从蜂场外走过了……
这个插曲像极了捉弄人的生活,让人忍不住要笑,又想哭。
长脸的业务员是卖太阳能配件的。蜂农在野外生活,照明、头灯、手机充电等全仰仗于电瓶和逆变器。在山东泰安徂徕山,长脸业务员说服刘大哥、新丽姐更换掉了整套旧的太阳能充电设备,没想到两个月不到新的设备就坏掉了。此时他们驻扎辽宁北票常河营,距离徂徕山有两千里路。就在大家一筹莫展、抱怨长脸业务员时,一辆厢式货车滑进蜂场,戴鸭舌帽的年轻人跳出车门,他扬声问道:“师傅,你们要买电瓶吗?”没错,这个年轻人正是长脸业务员!千里“相会”,人生总是给犯错的人创造弥补的机会。
老朱是常河营本地蜂农,出场自带音效。他骑着大摩托呼啸而来,走路大大方方,昂首挺胸,自信、热情又熟稔,像许久不见的老友。他来推销自家的蜂群。
老朱爱笑,他先后六次光临蜂场,滔滔不绝叙述自己与外地蜂农的友谊,渲染自己可靠的人品和出色的养蜂技艺,笑得像墙头盛放的喇叭花。一次推销不成功,他不着痕迹地终止话题,等待下一次机会……直到你“不好意思不买”。可买卖达成后,“重情重义”的老朱将定好的五箱蜂偷梁换柱——“一箱蜂量少,两箱摇空了蜜,一箱少了一只蜂王,一箱竟然没有蜂王”摸黑送到蜂场,从此变了一个人……蜂农借地谋生,势单力薄,遇到这种事只能忍气吞声吃哑巴亏。
3.
陈慧在《后记》中,描述了一位“摩游”的人。他是福建人,在上海谋生,几乎每个春季或秋季,都要挤出时间,离开家,骑着摩托车没有目标地闲逛,逛完一圈再回去工作。这种漫无目的的闲逛,对扑腾在柴米油盐生活中的成年人来说是无比奢侈的一件事。我们大多数普通人寄望远方,渴望有限的自由,往往脑海里筹谋了一百个想去的地方、一百件想做的事,最终还停留在原地,为未知的可能的困局寻找借口。无论是“摩游”的福建人,还是“去追花”的陈慧,他们都是生活的勇者。他们借助“出走”偷得的有限自由,衍生非凡的勇气,重新在鸡零狗碎的日常中披荆斩棘……
果麦文化在这本书的内容制作、宣发营销上用心用力。这种选题非常考验编辑的基本功,篇目的编排、分辑页的设计、约请合适的插画师、封面的宣传语等等,看似容易实则处处需要巧思。比如对主人公蜂农刘大哥、新丽姐的安排,他们是夫妻,是开篇就出场且贯穿全书始终的人物,但对刘大哥的详细介绍安排在第一辑的第四篇,新丽姐在“追花”结束,用来收尾。这位女性角色勤劳、温柔、善良,用她收场是整个“追花”过程的美好结束。整本书的编排让阅读性循序渐强,节奏把控十分到位。书装设计方面也比较得体。工艺材料简单节制,书名烫黑,封面图亮眼,窄窄一条腰封,传递重要信息。内文1/2印张彩插,单黑印得扎实,纸张泛黄护眼,32开顺纹裁切,打开度和翻阅感受都不错。
读完这本书,不禁掩卷感慨蜂农这份“也苦,也美好”的生活。眼前浮现出千里迢迢的僻静角落,纷纷扬扬的洋槐花瓣,嘤嘤嗡嗡的蜂群,参差有趣的各色人,全神贯注的新丽姐和安静温和的刘大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