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失序的资本:QE后遗症·重建亚洲金融新秩序》读后感1000字

《失序的资本:QE后遗症·重建亚洲金融新秩序》读后感1000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11-09 17:20:29
《失序的资本:QE后遗症·重建亚洲金融新秩序》读后感1000字
时间:2024-11-09 17:20:29   小编:

《失序的资本:QE后遗症·重建亚洲金融新秩序》探讨了量化宽松政策带来的金融不稳定性及其对亚洲经济的深远影响。文章强调需要重建金融秩序,以应对全球资本流动的不确定性,并提出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促进地区经济的稳定与繁荣。

失序的资本:QE后遗症·重建亚洲金融新秩序读后感篇一

此书作者介绍为了突出专业性,选择材料,组织文字,让人认为作者是个金融监管方面的大人物,其实作者就是一个在金融监管单位上班的小说家,但如以此否定书的价值也不对,它有它的角度。 字数补丁 字数补丁 字数补丁 字数补丁 字数补丁 字数补丁 字数补丁 字数补丁 字数补丁 字数补丁 字数补丁 字数补丁 字数补丁 字数补丁 字数补丁 字数补丁

失序的资本:QE后遗症·重建亚洲金融新秩序读后感篇二

在现代金融市场当一个监管者或决策人实在吃力不讨好。毕竟从本质上,市场总是比监管者先行一步,甚至是两三步。首先,丰厚利润是个重大诱因,令市场参与者与学者花大量心血努力去解构市场运作的奥妙。此外,他们不但可以凭信息套利,还可钻税务或监管的空子。

监管者要在不确定的市场状况下执行公共政策及法规,不得不跟市场参与者持续角力。但是,监管者并不能掌握所有市场信息,亦不能担保政策工具能发挥预期效果。顺景的时候,市场中人确信自己眼光独到、运筹帷幄;市况逆转甚或出现金融危机的话,大家便交相指责监管机构办事不力。

在金融市场全球化以前,大家的日子其实比较好过,不管是汇率、利率或存款利率都非常稳定,不会突然变动,更不受他国的变动影响。然而在全球化浪潮下,金融市场每天运作差不多十八小时,每年交易的日子接近三百天。

香港金管局在1993年4月成立,在香港回归中国前开始从政府手上接过监管市场的功能。新闻界出身的梁凤仪也在这个时候加入香港金融管理局,负责对外事务特别是跟市场人士、全球各地监管当局及央行官员合作,推动及建立亚洲债券基金。除了对外事务外,凤仪也负责金管局的有关内地金融市场合作,在引入人民币银行业务、人民币国债及点心债,发挥直接推动的作用。

金管局入市,亵渎利伯维尔场理论?

金管局首任总裁任志刚先生深深明白,新成立的监管机构需要通晓金融市场情况但非传统央行出身的人才,以确保跟市场及其他监管机构及政府官员的沟通和合作。毕竟,弄错市场或官方反应及信息往往导致政策失误,又或令好的政策无法有效推行。

了解市场才能监管市场是金融监管的首要原则。在世纪交替的二十年中,发生了两场惊天动地的金融危机,它们深深动摇了原来被视为金科玉律的金融理论及政策,引发南辕北辙的响应、应对策略及效果。1998年当金管局入市反击炒卖活动捍卫港元及联汇制度时,很多人批评这做法是对利伯维尔场理论的亵渎。

但当美国、欧洲、日本、英国央行以非传统货币政策如量宽等应付2007/08年全球金融海啸时,他们实际上是把传统的规范都丢到九霄之外,并肆意动用非常手段如把央行资产负债表扩大两三倍及大手购入次贷债券及股票,以防止金融体系崩溃。然而,这次金融危机充分反映发达国家监管机构对本身金融体系的复杂性、脆弱性根本不了解,更不要说能明白新兴市场的情况。

2008年8月,梁凤仪从金管局转投政府,出任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副局长,因为她深信推动政策不能脱离市场和政治现实。当时正值金融海啸雷曼危机爆发期间,站上政治前线,她设身处地参与政策的讨论、制订及执行,并对各种力量包括立法会、本地、区域和国际传媒及民意如何在政策制订过程中角力互动,有深刻体会。

亲历金融海啸,观察全球复苏过程

2013年底梁凤仪离开副局长岗位,并把她对金融海啸的体验及观察特别是亚洲如何克服困难推动全球复苏写下来。这本著作可说非常珍贵,因为香港是个资金流动最自由的地方,对亚洲金融发展有独特的位置及作用。“资本洪流”清楚说明庞大资本流动能如何改变金融市场的面貌。

香港向来是各地资金荟萃的地方,它们包括本地资金、内地的储蓄、亚太区各国资金乃至来自发达国家的游资。香港的独特优势在于她位处全球增长最快的地区。一方面,香港毗邻大中华、日本、韩国这个巨大制造业中心;另一方面,香港又跟南部资源丰富的东盟新兴经济体关系密切。

作为地区投资及贸易中心巩固了香港金融中心的位置,实施联汇制度则令资本可以轻易及自由地每天从纽约、伦敦流到香港。凤仪在香港晋身国际金融中心的路上有独特的贡献,除了对发展、保障金融市场的坚定信念外,她还有跟不同阶层的人对话的能力,不管是来自巴塞尔的央行官员、内地官员、散户投资者或国际大型投资银行,她凭耐心及开放的襟怀,善于聆听,建立互信的基础,成功推动政策。她勇于承认自己并非“万事通”,并把身边的人视为良师益友。在变动不定的世事洪流中,开放的胸襟及虚怀若谷是领袖的必要条件。

金融市场已变得如此复杂难懂,实在不容易再找到像凤仪这样的人物,可以化繁为简,深入浅出地解释金融体系及政策,令一般人很容易明白。

处理金融危机,没有“标准答案”

有关亚洲及亚洲金融市场的书可说汗牛充栋,只是大部分都由非亚洲的学者撰写。这本书却截然不同,写的人既了解亚洲特别是中国文化、历史、体制的细致含蓄,又具备国际视野,并亲身见证亚洲的巨变。从这本书你可以体会到在今天如此多变、动荡及不确定的情境下作决策及选择是如何困难。

在1997/98年亚洲金融风暴、2007/08年全球金融海啸以前,大家都以为有“标准答案”应对危机,实际上这些“答案”不但天真、幼稚,更错得厉害。当亚洲各国在金融风暴中丢掉“教科书”的答案,而另行找对策时,西方决策者及学者实时大呼小叫,认为灾难难免,后患无穷。到西方大国变得离经叛道时,像凤仪般的亚洲财政官员冷静应对新的游戏规则,以务实态度面对,始终以政策效果而不是意识形态为优先考虑。正是这份理性务实令香港特区、中国乃至亚太区保持稳定,从而促进全球金融稳定发展。

金融市场及亚洲金融业依然要在模糊、不确定甚至混乱的状态中前进。正是凤仪等人在过程中为大家点灯引路。我在此大力推荐凤仪这本优秀著作,它是让读者明白资本流动如何冲击全球、亚洲如何应对及适应金融风浪冲击的好书。

沈联涛

中国银行业管理监督委员会首席顾问

失序的资本:QE后遗症·重建亚洲金融新秩序读后感篇三

在现代金融市场当一个监管者或决策人实在吃力不讨好。毕竟从本质上,市场总是比监管者先行一步,甚至是两三步。首先,丰厚利润是个重大诱因,令市场参与者与学者花大量心血努力去解构市场运作的奥妙。此外,他们不但可以凭信息套利,还可钻税务或监管的空子。

监管者要在不确定的市场状况下执行公共政策及法规,不得不跟市场参与者持续角力。但是,监管者并不能掌握所有市场信息,亦不能担保政策工具能发挥预期效果。顺景的时候,市场中人确信自己眼光独到、运筹帷幄;市况逆转甚或出现金融危机的话,大家便交相指责监管机构办事不力。

在金融市场全球化以前,大家的日子其实比较好过,不管是汇率、利率或存款利率都非常稳定,不会突然变动,更不受他国的变动影响。然而在全球化浪潮下,金融市场每天运作差不多十八小时,每年交易的日子接近三百天。

香港金管局在1993年4月成立,在香港回归中国前开始从政府手上接过监管市场的功能。新闻界出身的梁凤仪也在这个时候加入香港金融管理局,负责对外事务特别是跟市场人士、全球各地监管当局及央行官员合作,推动及建立亚洲债券基金。除了对外事务外,凤仪也负责金管局的有关内地金融市场合作,在引入人民币银行业务、人民币国债及点心债,发挥直接推动的作用。

金管局入市,亵渎利伯维尔场理论?

金管局首任总裁任志刚先生深深明白,新成立的监管机构需要通晓金融市场情况但非传统央行出身的人才,以确保跟市场及其他监管机构及政府官员的沟通和合作。毕竟,弄错市场或官方反应及信息往往导致政策失误,又或令好的政策无法有效推行。

了解市场才能监管市场是金融监管的首要原则。在世纪交替的二十年中,发生了两场惊天动地的金融危机,它们深深动摇了原来被视为金科玉律的金融理论及政策,引发南辕北辙的响应、应对策略及效果。1998年当金管局入市反击炒卖活动捍卫港元及联汇制度时,很多人批评这做法是对利伯维尔场理论的亵渎。

但当美国、欧洲、日本、英国央行以非传统货币政策如量宽等应付2007/08年全球金融海啸时,他们实际上是把传统的规范都丢到九霄之外,并肆意动用非常手段如把央行资产负债表扩大两三倍及大手购入次贷债券及股票,以防止金融体系崩溃。然而,这次金融危机充分反映发达国家监管机构对本身金融体系的复杂性、脆弱性根本不了解,更不要说能明白新兴市场的情况。

2008年8月,梁凤仪从金管局转投政府,出任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副局长,因为她深信推动政策不能脱离市场和政治现实。当时正值金融海啸雷曼危机爆发期间,站上政治前线,她设身处地参与政策的讨论、制订及执行,并对各种力量包括立法会、本地、区域和国际传媒及民意如何在政策制订过程中角力互动,有深刻体会。

亲历金融海啸,观察全球复苏过程

2013年底梁凤仪离开副局长岗位,并把她对金融海啸的体验及观察特别是亚洲如何克服困难推动全球复苏写下来。这本著作可说非常珍贵,因为香港是个资金流动最自由的地方,对亚洲金融发展有独特的位置及作用。“资本洪流”清楚说明庞大资本流动能如何改变金融市场的面貌。

香港向来是各地资金荟萃的地方,它们包括本地资金、内地的储蓄、亚太区各国资金乃至来自发达国家的游资。香港的独特优势在于她位处全球增长最快的地区。一方面,香港毗邻大中华、日本、韩国这个巨大制造业中心;另一方面,香港又跟南部资源丰富的东盟新兴经济体关系密切。

作为地区投资及贸易中心巩固了香港金融中心的位置,实施联汇制度则令资本可以轻易及自由地每天从纽约、伦敦流到香港。凤仪在香港晋身国际金融中心的路上有独特的贡献,除了对发展、保障金融市场的坚定信念外,她还有跟不同阶层的人对话的能力,不管是来自巴塞尔的央行官员、内地官员、散户投资者或国际大型投资银行,她凭耐心及开放的襟怀,善于聆听,建立互信的基础,成功推动政策。她勇于承认自己并非“万事通”,并把身边的人视为良师益友。在变动不定的世事洪流中,开放的胸襟及虚怀若谷是领袖的必要条件。

金融市场已变得如此复杂难懂,实在不容易再找到像凤仪这样的人物,可以化繁为简,深入浅出地解释金融体系及政策,令一般人很容易明白。

处理金融危机,没有“标准答案”

有关亚洲及亚洲金融市场的书可说汗牛充栋,只是大部分都由非亚洲的学者撰写。这本书却截然不同,写的人既了解亚洲特别是中国文化、历史、体制的细致含蓄,又具备国际视野,并亲身见证亚洲的巨变。从这本书你可以体会到在今天如此多变、动荡及不确定的情境下作决策及选择是如何困难。

在1997/98年亚洲金融风暴、2007/08年全球金融海啸以前,大家都以为有“标准答案”应对危机,实际上这些“答案”不但天真、幼稚,更错得厉害。当亚洲各国在金融风暴中丢掉“教科书”的答案,而另行找对策时,西方决策者及学者实时大呼小叫,认为灾难难免,后患无穷。到西方大国变得离经叛道时,像凤仪般的亚洲财政官员冷静应对新的游戏规则,以务实态度面对,始终以政策效果而不是意识形态为优先考虑。正是这份理性务实令香港特区、中国乃至亚太区保持稳定,从而促进全球金融稳定发展。

金融市场及亚洲金融业依然要在模糊、不确定甚至混乱的状态中前进。正是凤仪等人在过程中为大家点灯引路。我在此大力推荐凤仪这本优秀著作,它是让读者明白资本流动如何冲击全球、亚洲如何应对及适应金融风浪冲击的好书。

沈联涛

中国银行业管理监督委员会首席顾问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