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无意识顺从与觉知》读后感100字

《无意识顺从与觉知》读后感100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7-31 00:20:26
《无意识顺从与觉知》读后感100字
时间:2024-07-31 00:20:26   小编:

读完《无意识顺从与觉知》,我深感启发。文章提出觉知对于抵制无意识顺从至关重要,通过觉知可以避免盲目从众,保持自我独立性。同时,觉知也是提升个人内在力量和智慧的关键。文章内容深刻,引人深思。

无意识顺从与觉知读后感(一)

整体的文风有些把所有违背自己所持论点的事情或观念都拎出来捶打一遍的趋势,我认为这不是一个好的书写习惯,首先虽然这么做能加深强调的语气,但是理解本质的人会知道,你不是一个百分百呈现现实的人,而是选择修饰现实转为你想展现的样子。第二是《理解》是每个人天然携带的义务,可能由于每个人的社会身份不同或多或少的波动,但是作为一个作者和学者,需要格外的去理解与自己不同的人或事,去承认它们的合理性,尽可能客观的讲述他们,作者并没有这种理解性,反而使用非常克板的方式排斥它们,这不一定是能力问题,可能只是作者考虑到观感所以自作聪明的做法。

有一些段落和语句很有启发性,全书大概想要表达的感受及情绪反向影响事实其实很早之前就开始有人讲说了,但是之所以会认为这种书仍然在当今拥有莫大的意义是在于很多人还不够深入的了解这些,还不够多人了解这些

作者对待自己研究成果的主观想法和客观事实的黏连程度太高了,左右横跳的表达很让人动摇对刚刚产生的信念的坚持,这部作品的创作意图比起是为更多人科普,更像是作者的自嗨之作。

无意识顺从与觉知读后感(二)

朋友经常胃不舒服,用了很多种治疗方法也不见效果,而且这种情况持续了好几年。我提醒她,也许她的胃痛跟心理有关,要缓解胃痛,可以试试心理干预的方法。 相关研究发现,很多慢性疼痛跟心理有关,而且不同的疼痛部位与不同的情绪有关。 这本书中认为,人的身心是一个系统,身体会影响心理,心理也会影响身体,我们可以利用觉知的力量,达到身心合一、身心健康的目的。

本书的作者埃伦.兰格是积极心理学的奠基人之一,也是哈佛大学首位女性心理学终身教授,被誉为“专念之母”。 作者认为,心理可能是决定我们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当我们的心理(如认知)变化时,身体(如激素、神经、行为)也随着变化。 如果我们能够完全利用觉知的力量,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通过心理干预就可以改善我们的健康状况。 事实上,作者通过研究已经证明了多发性硬化、帕金森病和慢性疼痛等慢性疾病可以通过心理干预得到改善。 提高觉知力,可以改善我们的情绪: 减少社会比较。经常和他人比较的人,更容易产生嫉妒、内疚、后悔、不满足、压力过大、抑郁等消极情绪,对我们的健康非常不利。 去做,不要“试一试”。我们尝试去做某件事,那么,充其量我们只是走一下过程,只是证明一下我尝试过了,我们的心里其实对失败早就做好了准备。相反,如果我们只是去做,不去思考做的结果,只是专注于做的过程,我们反而容易做成功。 理解,而非责备与宽容。宽恕别人也是放过自己,但很少有人能做到。宽恕很好,但比宽恕更好的方法叫做理解。不要强求自己去宽容别人,我们可以先责备他们,然后站在别人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行为,这时我们就没有必要去责备,也就没有什么需要原谅的了。 万事都有意义。不要觉得做有些事有意义,有些事没有意义有意义,还是无意义,全凭我们的主观评价。不去评价某件事的意义,而是从事情中找到意义,这样一来,我们就不会因为自己做某些事而感到痛苦,也不会因为自己没有机会做某些事情而感到绝望。 喜欢读这样的成长书,除了提高我的觉知水平,从而提高生活幸福感,更扩大了我看世界的视角。

无意识顺从与觉知读后感(三)

作者将自己的生活中大量的个体体验和自己的实验研究参杂在一起叙述,乍一看会觉得不够理论不够系统,但我是偏爱这样的表达方式的。

像一位没有架子又毫无保留的老师,不介意把自己的研究动机、过程和盘托出,让人一下子就进到一个鲜活的、有趣的、真诚的心理学家的世界。

本书给我的启发是,不要活在理所当然里。当然前提是,得先看见自己在生活中是如何预设立场的,先看见自己有多么依赖预期去行动。

依赖预期去行动的好处是,我们总能活在一种确定感里。定下一个目标然后实现它,以此来鞭策自己进步,但这种确定性容易让人产生不客观的自我认知,依赖预期的副作用是完美主义,是面对出人意料的不确定性产生更多的失望和悔恨。

成为觉知者还是预期者,这是两种全然不同的生活方式。

人不是活在觉知中,就是活在无觉知的预期中。

举个例子,当我的etc坏了需要二次激活,我的内心会出现一个关于tec业务办理的预期:要工作日去线下办理点很麻烦。根据这个预期我走了好几年人工通道,最后被逼的不得不去处理了,才下定决心直面麻烦,事实上在公众号二次激活操作只要15分钟,不用去线下网点,一点也不麻烦,我的预期限制了我的行动力,是麻烦的预期让我活在麻烦中。

觉知就是不设限。

再举个例子,我有很多年坐地铁的经验,会根据地铁站内最大的指示牌行动,并且总能找到正确的路线。那如果在坐地铁这件事上放入更多觉知会发生什么呢?我进行了这样的觉知实验:我发现地铁门上方的屏幕不仅能告诉我目前到底几站了,自己在第几车厢,还会在到站时提醒每一截车厢对应哪些朝向的手扶梯、直梯、转几号线的行进路线。在黄龙体育中心中转10号线,我总是先走到出站层再坐扶手椅下到10号线,在觉知实验的第一天我就发现了一条从地下直达十号线的近路。

我的工作经常需要画大量精细的习题插图。当我没有觉知时,基本上很难自查出电路连接的交叉处少了一个点、单位后面多了一个符号之类的小错误。

书中介绍的一个心理实验是这样的:让有觉知的人和没觉知的人观看两张图片,一张图片上写着“Mary had a little lamb”,一张图片上写着“Mary had a a little lamb”。有觉知的人总能更快速地识别出其中的差别,冥想者几乎都会具备这样的观察力。这个实验启发我在校对工作开始前先进行冥想来调整状态。

不要试图去做正确的决定,而是让决定正确。

在一个拆书播客里听到过的一句话也很契合本书的内容:Just do it 原来还有下一句是Let it go。

所以,别想太多,保持觉知,尽管去做。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