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想一个人喝酒》是一篇自述文,作者以自己的经历为基础,讲述了一个人独自在酒吧喝酒的心情和感受。文章真实、贴近生活,读者可以感受到孤独和无助的情绪,也能从中体会到一种独特的自我寻找和发现的过程。
只想一个人喝酒读后感(一)
作为一个刚入酒行的半小白,在书店看到这本书的时候真的惊讶,哇,这不就是我想做的事情嘛。。真棒
看到梅丸写 很难想象品酒师是如何品出“蜂蜜”,“太妃糖”。。会心一笑 哈哈 想说你品到最后一瓶酒的时候 应该就能品出来了吧 注意发挥你的 imagination
我和朋友一起喝酒的时候 他们总是说 哎 那你来说说 都有些啥味道啊 我咋都闻不出来呢
其实我觉得啊 闻出啥味道有那么重要么 喝爽了不就好了么
所以 梅丸啊 就请你继续在酒中寻找生活的乐趣吧
只想一个人喝酒读后感(二)
很少看人写酒这么“随便”。
实际上,不只是写酒“随便”,作者根本就是“随便”写作。
这是一种现代人缺乏的精神,实则是“随心”。
“像我这般刻薄的人,倘对方有一点弱点,是可以嘲讽很久的。”
“但是,世上最美好的事情,基本都是想象出来的呀!”
“收集这种纸片状的垃圾,还真是我从小到大的爱好呀!”
敢面对你我不敢直面的,如内心、现实,这些东西。
玲珑心。
“清酒的米香很纯净、清冽。也有花香,有果香,都清清爽爽,你是你,我是我。日本酒同日本菜一样,不热闹,所以,只有日本才有孤独的美食家。”
“一人饮变作聚饮,对酒的风味的记忆自然变少了。”
所以,你说他不懂酒,尽说些无关紧要的话,也是大大的不对。
大智若愚。
举重若轻。
作者的本业还不是写作,一位版画师,本书就是从他的品酒手帐COPY下来的,手帐收藏了他所说的破纸片,最后这些酒标以手绘的形式呈现于本书。
如果你想听好好说的中文,同时厌倦了文笔艰涩的翻译腔(外文原著可能是好书),这本书就挺好的。
只想一个人喝酒读后感(三)
对于酒,喜欢的人认为喝酒可以活跃血液和气氛,尤其是独处品酒的时候,能让哪怕只有一个人的空间也有了奇妙的“伸缩感”。许多灵感也因此成为了诗篇和故事,乃至成为传奇人物轶事的一部分。比如,余光中先生就曾经在《寻梦李白》一事中,写下了这样绝妙的句子:“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可以说是无酒就无此佳句。
但是,如果想买适合自己口味、评价不偏不倚的酒,美食节目和淘宝排行为了促销现在已经多不可信。大量的酒若全凭自己去品,除了难以在金钱和酒量上“从容应对”,还怕买到仿制品,入口便是扫兴,甚至就此错过真正的好酒。
本书就是一本爱酒人一个人喝酒,多年后整理成的回忆。因为作者的专业经历,所以全书都是版画风格,无论是酒的标签、特色包装、酒的原料年份······所有在别的专业食材介绍书中,非要上“高清图”才能彰显书的“专业性”的地方,也全都用配上文字的小插画,加上明显看得出时间线痕迹的如何开始了品酒生涯的自我解说,对各种酒包装设计的整体感受(这其实也是各地酒文化的一部分,尤其是对酒的产地有所了解的有心人,的确能从中看出些和酒一样“历经了沉淀提炼的美”吧),以及多各种酒中肯淡然的文字评价--其中非但绝没有一定要把葡萄酒的酸说成“独特回甘”的那种矫情,不时还幽默地吐槽“品酒师们是如何品出‘蜂蜜’‘太妃糖’‘奶油酥饼’的味道。说到底,喝酒才是最需要想象力的呀!”
同类酒的对比在书中也随处可见,前后的口感对比描述,总能让人在知道了至少一种酒的滋味的情况下,就能想得到其他的酒分别是什么味道。比如霞多丽多次被吐槽“酸”,相比之下,“胖和尚”的口感甜度则颇得作者之心。买酒的时候偶尔看到产地对当地原料的好奇、对酒瓶设计的偶然心动、甚至瓶塞······一切我们对所爱的事物细节的执著热情,都可能化作当时的购买欲,全都书写下来,就成了这么一本爱酒人的“手账”,似乎正好能作一个人想喝酒却不便独饮时,可闲闲阅读又最合适不过的内容。
最后提及本书的一个“彩蛋”:撕开塑封,本书应该是书皮的部分,可以拆卸下来抖开。封面的内里是“给小白的快速入门指南”,简洁地介绍了葡萄酒、啤酒和威士忌的大分类。而再将对折部分打开,就是各种酒的标签的缩印版,而且印刷的颜色应该就是被设计成这种特地自带着点陈旧感的样子,完全可以在自己制作“饮酒手账”时,偷个懒直接剪贴上去,不必再像作者在文中开头那样,一个个地自己撕酒标啦。
一个人喝酒,想起什么,却不必一个人闷在心头。制作一本手账,也是难得的回忆中,对自我的温情守候。
只想一个人喝酒读后感(四)
酒真的是一种令人又爱又恨的液体。
我第一次喝酒,是在高中毕业的聚餐上,喝的是普通瓶装啤酒,蓝色玻璃瓶那种,现在大概在大排档还能看到,喝完一瓶后唯一感觉就是利尿,混合着毕业后离散的忧伤,有一种廉价的美。
后来走入职场后的酒,全是生活不易的无奈,相互劝酒的甲方乙方,彼此都知晓中国酒桌文化的弊病,但谁都不戳破,配合着表演一出出不醉不归的戏码。
南方人秀气,也有股小家子气,酒啊烟啊在我们这一代身上,显出衰败的气息,但也正是这种脱离了日常生活的存在,酒这种液体,在我心中反倒有种距离美。
在梅丸的这本《只想一个人喝酒》中,酒不仅仅是一种液体饮品,更是附带了艺术、文化的属性,把喝酒当成一种集邮式的爱好,与我痴迷地收集纸质图书,似乎并无二致。
说来也巧,“梅丸”之名虽取自“没完”的谐音,与我却有种扑面而来的酒的气息。放眼中外,梅与酒,二者都有种难解难分的因缘。
犹记得《海街日记》里,不声不响的成熟后是热闹的采摘,然后一切归于沉寂,漫长的等待后是青梅酒的甘醇,一如人生路上的春风得意、马失前蹄。
而我所在的小县城号称“杨梅之乡”,每年梅雨季节前后是极短暂的果期,本地人为了保存杨梅,会把它浸泡在烧酒中,两者互相渗透,酒是紫红色的艳,梅是醉人的酸,俗称“杨梅烧酒”。
名如其人,冥冥中,梅丸与酒当有一段不解之缘。
酒该怎么饮,梅丸说:“酒不宜群饮,群饮则闹,一群人醉倒,露出动物的本性,大大的不堪。两三人对饮亦好,但必是极亲密的同好。酒终究要一个人喝,方有尽兴的可能。”
这点我深以为然。真正会饮酒的人,当学会驾驭酒,什么时候什么场合喝什么种类的酒,皆有讲究,而不是只知一味好勇斗狠、烂醉如泥。梅丸笔下的酒多了一份神圣的仪式感,买酒、品酒、揭酒标,每一个步骤都透露着对酒的尊重,这是一个“再看,再看我就把你喝掉”的人,应有的虔诚之心。
法国酒的古怪,西班牙酒的奔放,意大利酒的精致,新西兰酒的俊秀,美国酒的阳光向上......梅丸身体力行,品评各国之酒,极为私人的饮酒体验和一些酒后絮语,梅丸说这不是一本买酒的参考书,但绝对是一本看完就想喝酒的书。
新星出版社的生活文艺类图书,总有一种艺术品的质感。《只想一个人喝酒》的表封别具一格,取下展开是各类酒标的大荟萃;内封有亚麻的手感,似乎喝酒也是贴近人性自然的事情吧;内页用的是环保纸张,泛黄好似酒的醇香年代;方便的平铺展开,把阅读体验发挥到极致。
当然,还有梅丸画风清奇的手绘,酒标、酒瓶、文字、涂鸦,均采用手绘呈现,不求原汁原味,但求清新脱俗,配以梅丸那调皮的酒后“真言”,对着书本会心一笑,你懂我懂你,酒就该这么喝。
红酒、啤酒、清酒、白酒、威士忌,这么多种类的酒,我在想,如果用杨梅泡酒都会是什么味道。
只想一个人喝酒读后感(五)
此时,工作日的早晨八点,你在哪里?
这时候的我挤在6号线的地铁里,出了汗的后脖颈被人造风吹得刺痛。进站的地铁车厢,好像一只巨大的塑料可乐瓶,所有挤挤攘攘的人群汇成无差别的深褐色液体,粘稠得不分你我。车门打开,人流精准地灌装进这个城市地下的巨大可乐瓶里,随着“哔”的声,被封在塞得满满当当的密闭容器内。里面装着所有赶时间或者被时间追赶的人。
边上拉着手环的中年男人,像所有这个年纪的劳碌之人一样,头顶秃了大半,只得将一侧的头发蓄长,再用厚实的发胶硬生生拨到另一侧脑袋,稀稀拉拉的,像块稀薄的遮羞布。可是不巧,他站错了方向,花费巨大努力遮住的秃头,被风直直掀起,由于发胶的缘故,黏成一缕一缕,像水母不安分的触角。成年人的体面真是不堪一击,就像这难以掩饰的秃头,和意料之外的逆风。
白天的城市并无新鲜事,像戈达尔电影里的阿尔法城,秉持着沉默、逻辑、安全、谨慎的运行原则。看着众人仿佛从一个模板捏出来的相似倦容,我常常怀着厚颜无耻的阿Q精神安慰自己“看,这一车厢都是像我一样的咸鱼,一车一车,数都数不完呢。”人们表情木讷、言谈乏味,努力扮演好一个失掉个性和情绪的成年人角色。于是,孤独愈发膨胀,像随时要爆掉的充气人偶。
在一日一日毫无尊严的疲惫中,我感到厌倦。我厌倦白昼,厌倦无趣又脏兮兮的现实,厌倦一切暴露在日光下的为维持体面的虚伪言行。我开始明白,为什么总有人在深夜烂醉……
酒精的作用好像是小时候打针时吃的糖丸,是白昼里喧哗与骚动之后的安慰剂。被酒精浸泡过得世界是轻盈的,所有的欲望和愤懑在几杯酒下肚后都变得无足轻重,感官的触角模糊而愉悦。
孤独,孤独,孤独……咕嘟,咕嘟,咕嘟……
然而,饮酒绝非买醉。
饮食男女,皆是孤独人生扎实的安慰。日本有《孤独的美食家》,形只影单的中年男人,在大街小巷四处觅寻美食,不谈风月、不煽愁情,用最直接的方式将美食一扫而光,肚子被美味的食物填饱了,也就装不下孤独了。
如此,孤独的饮酒人便也没那么不堪。饮酒多在饭局,参差的人们聚在一起,借着酒精发泄情绪,放纵本性,一群人醉倒,露出动物的姿态,忘记羞耻心和体面感,实为难堪。与人对饮,虽有趣味,却还要分精力消化他人的情绪。于是,一人饮,才是平等的赋予现代人的最高治愈吧。
每次截稿都感觉没完没了的“梅丸”,也在没完没了地一人饮酒。
故事的开始发生在一个闷热的夏日:
穿着短裤的梅丸,蹲在卫生间的角落,用水盆费力地揭着酒瓶上的酒标,那是一个大好青年“堕落”的开始……
认真喝酒的梅丸,认真地揭下一张张酒标,认真地写下一段饮酒之旅。一人住,一人饮,“这一页页的酒标与记录,是我实实在在的爱情”。
每一瓶酒都有它的脾气。
冬日宜饮烈酒。高粱、小麦,扎实又粗糙的原料酿出的白酒,饮来有沉着痛快之感,亦可温暖人心。
威士忌是辣的,厚重又有韵,一大口威士忌穿喉落肚之后,升腾出甘甜又熏呛的气,是雨后的畅快,是麦田的阔广。
葡萄酒有些“矫情”,讲究气氛,也不能搭配普通菜式。这种“矫情”,配上甜涩的口感倒也说得过去。“那一点甜,是她骨子里顽皮。不是琼瑶的缠绵拖沓,而是赵敏女扮男装的干净利落。”
啤酒是最宜室宜家的,有苦、有酸、有香、有甜,闷热的夏日,从泳池出来,饮一大口冰啤酒,便是感官极大的愉悦。
产自美国加州的白葡萄酒,像沙滩上的甜美少女,褪去了青涩之气却也没有成熟到甜腻。是属于美式青春的幸福感,没有余韵,只一场大梦。
北海道的啤酒,有雪国的清远,不似海边城市啤酒浓郁的啤酒花香气,也不像德国啤酒热烈的味觉占领。日本的啤酒像初雪,干净、轻盈、短暂,不纠缠也不拖沓。
来自西班牙的红葡萄酒,乍看之下未见端倪,难寻特色。然而却像骨相极佳的面孔,初看之时不觉惊艳,多看几眼甚是耐看。平均、平衡、持久,于酒而言,也属难得。
意大利的白葡萄酒,口感爽滑又脆甜,分明是个好有风韵的少妇,风姿绰绰,不轻佻也不世故,规矩、有分寸。
一页页的酒标,一次次的味觉体验,一段段的情绪释放,便是可以没完没了喝下去的最高治愈吧。
一个人住,一个人饮,一个人感受黑夜的温度和酒精的刺痛,绝非一件凄苦之事。
诗和爱是美的,酒和孤独也是美的。
小时候,不喜欢酒,只觉得是辛辣刺鼻的奇怪饮料,是让人致幻的危险液体。好像人总要长大到某个时候,才能发现酒的妙处。至于是什么时候,我说不清楚。可能就像村上春树在《舞!舞!舞!》里写到的“我一直以为人是慢慢变老的,其实不是,人是一瞬间变老的。”
生命不过是匍匐在大海中的浮冰,在飘来荡去的旅程中被肢解消磨,身处楼山人海的城市之中,孤独在所难免。然而一个人生活也没什么要紧,要紧的是生活的趣味。梅・萨藤在《独居日记》里写到“说来也奇怪,朋友、热恋,都不是我真正的生活,唯有独处,在这独处中探究、发现正在或已经发生了的才是我真正的生活。
一人食,一人饮,亦可以发现生活的趣味。
此刻,挤在城市地下密闭容器内的我,想起昨夜沁着橘子味的1664,愉悦感还在延宕。想起不知道在哪里看到的话“人这种东西,大概是以记忆为燃料活着的吧。”记忆可以失掉、可以篡改、可以蒙尘,我不要靠记忆活着。就让我以酒精为燃料活着吧,夜夜进入新的梦中。
古龙好酒,称人生两件事最为重要“佳人不可唐突,好酒不可糟蹋。”
既然人生还长,尚可虚度,诸君且痛饮吧!
只想一个人喝酒读后感(六)
我并不擅饮酒,确切的说,对于酒的文化也只限于宴席上某些老一辈传下来的礼节。突然想读这本书,均缘于那封面可爱的“酒瓶先生”,总让人有种此酒非彼酒的错觉。然而读过后,是该更正先前对“错觉”这一词的使用,《只想一个人喝酒》着实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收藏与爱酒的情怀。
图片来自本书
一本酒的集册
关于酒,正如前面所言,我了解不多。这里所记录的酒在没有细数的情况下,出产于各国的不同品牌葡萄酒、白酒、啤酒,保守说在一百二十多种以上,均为作者梅丸亲品后留存集攒的手记。每瓶酒身上的特别之处,都被作者想方设法留存下来。一个标签,酒瓶盖,瓶身特色浮雕,醒目的经典品牌名称,漂亮吸引人的花体字母等等。于我而言,这简直是一座藏酒宝库,想得到的,想不到的,见识过的老白干,只听闻过的日本“寿屋”酒酿,挂有金牛吊饰的红葡萄酒,各色酒,各异包装乃是吸引我的第一处。
图片来自本书
一本个人的品酒手账
若这本酒集仅止于上述,未免有些太过浮华了。作者采用纯手记的形式记录下外观,而排版中很完美地保留了这些记录的痕迹,虽不及那些选酒攻略的真实图片、印刷体来得靓丽官方,却也恰到好处地展示了个人品酒的韵味,别有一番风格。
每瓶酒,作者都根据特色画出所中意的地方——也可能是决定带回家一解酒欲的初始理由吧。很多像瓶盖的图案、标牌还会放大专门刻画几分。使得《只想一个人喝酒》隐约弥漫着轻松、静谧、享受的味道。
图片来自本书
在绘图的周围,以模拟笔体的形式(也或许就是作者字迹,偶尔夹杂更改痕迹)来记录该酒的原料、产地、类型、酒精度,如果是葡萄酒还会表面酿酒用的葡萄品种,采摘年份。当然了,作为私人手账,记录下入手时间与价格,开瓶时间与饮尽日期这种仪式感颇强的要素,不仅可供读者参考价格,不知不觉令记录完美了许多,更多了分长久收藏的价值。
一本关于酒的情怀
许多有人参与的地方,似乎都可以同“情怀”牵连一二。如果要加上情怀之物恰需要时间的注入,这情怀便更有滋味。
酒,不论是酿造过程,还是酒的历史,都足够让情怀更加醇浓飘香。
图片来自本书
作者梅丸的品酒心得,即便他自谦只是独酌小趣,这对于酒的了解和相关文化渊源,口感的鉴别,每一项都足够我惊叹。点评一二,也是蛮涨姿势的。关于“寿屋”只知是日本的品牌,经由作者简述这老牌威士忌的由来,才明白"老“竟是指”寿“的意思,当即觉得有失韵味。
对于书中描述的各种酒的口味,算得上又一吸引我的地方。那些”风暴“口味,甜熟不浓、柔顺、清冷的形容词,超越了我的想象力,让人有种想要去小酌一口的冲动。更不用说可以让作者都惊叹的清酒
关于龙力纯米哈酿
如此这般品酒、言酒,不失为一种享受。
最后的小秘密
本书的排版和设计,在我所读过的书中,可以用独特来形容。除了字体与手绘的排版编辑,就连容易被忽视的书皮都藏着不少秘密。
书的封皮
这本书的封皮由一张手册制作,将封皮拆下铺开来,首先看到的是对葡萄酒、啤酒、威士忌、白酒和清酒的简单介绍,告诉品酒小白如何区分,并简要列出各大分类下的细分类目。
而书的首页和末尾,也均藏着秘密,等待读者来发现。据说首页的秘密还是随机的,也就是说我手里的书可能和众读者的不同呢。
这么一本从外形和内容都用心的品酒书,更让我笃定当初的选择很是值得呀。
只想一个人喝酒读后感(七)
关于《只想一个人喝酒》这本小书的起源,说了好些遍,渐渐有祥林嫂化的倾向,所以这篇手记,大概是最后一次说这事了。 2014年,太太辞去工作,去南美过“间隔年”;2015年回国后,她又重拾记者理想,北漂半年。而我,一直坚守在广州。 在2015年以前,我从没有试过一个人喝酒,也从来不主动喝酒,但这漫长又荒芜的两年使我认识到,酒才是最可依赖并值得倾诉的伴侣。从此,无论高兴、悲伤、烦躁、焦虑,甚至百无聊赖的时候,我都愿意喝上一杯,在心里想象一出冒险剧,模仿一出闹剧,总之借着酒精的魔力,在心里闹腾一下,心思就不再停留在消极的地方了。 我有强迫症,有收集癖,尤其留恋各种花纸片。每有好看的酒标,就舍不得扔瓶子,直到家里再也放不下。就这样,我尝试用以前集邮的办法来揭酒标,再将瓶子上的一切细节记录下来,如此便可永远同心爱之物在一起,而不必担心居住空间的缩水。 酒后的话,都是趁兴而写,包括对酒瓶的描述,什么“黄绿直身瓶”、“深绿溜肩瓶”,自然是贻笑大方的东西,可这些不专业的土味记录,却是绝对真实的我的情感。 到太太再回广州,这个贴有酒标的笔记本便不再能静静地躺在书柜的角落了。她趁着过年同事来做客时,将本子拿出来传阅,我便很尴尬地得了几声赞誉。 2016年5月,因为所在的杂志当期稿件不够,时间紧迫之下,这个本子被拿来江湖救急,成为了当期专题。所谓不想给人看的私人笔记,彻底成了同事传阅的笑料,并呈现在各路读者面前。好长一段时间,总感到有人在笑话我。 2017年的夏天,我将贴满酒标、记满牢骚的一大本笔记寄到青马,之后便没再关心这本笔记了。与其说不关心,或者该说是放心,总之,一直到这年年底,我没有问过进度。期间因为书名的问题有过讨论,最后选用了猫大王起的名字。 2017年底,林老师告知排版完成,将大样发来我看。因为扫描的关系,很多酒标的细部、色彩都没法完美呈现,我便想也许替换成全手绘酒标的效果会更好。正好林老师也说,如果直接用扫描的酒标可能会产生商标版权隐患,于是一合计,便再把截稿时间延后半年,将整本书的酒标重新绘制。 这半年里,我除了本职的工作,还兼了两份木刻的活,重画酒标在工作序列中,总是排在最后。我不是不急,但酒标真的不好画,有因为原本图案就复杂的,也有因为我揭标粗鲁,导致图案破损,辨识不清的,加之酒标数量很多,进度非常缓慢。直到2018年6月,才完成全部的重绘工作。 很感激林老师有这样的魄力,愿意给一个啰里啰唆的宅男出书的机会;很想同一个战壕的猫大王干一杯又一杯,吃鸭舌,跳阿波舞,唯一担心的是,我会不会又再在你们家的厕所吐了…… 最后,感谢所有出现在书中的朋友们,即便你们不一定都喝酒,但我默默地已经在心里同你们碰过杯了。
最后的最后是工商服务时间:大家有闲的话可以关注微信公号:梅丸的世界。在那个又宅又窄还很斋的世界,围观爱画脚毛喝小酒的梅丸会干什么傻事吧。
只想一个人喝酒读后感(八)
参加书籍分享会不是坐在整整齐齐的人群中,在人头与人头的的狭光缝隙中,瞟见作者大人的脸;反而是在周遭,摆弄着并不熟悉的相机,假模假样的做着一份瞬间艺术的活,讽刺的是自己其实并不知道自己创造的是关于当晚难得的记忆,还是一个delate键就可以瞬间删除的一丝光影。这是人生第一次。
初见“梅丸”两字,就在分享活动前两天,那时候刚刚来到良筑,一切新鲜,无论是人,或者物。在一切书籍中,天蓝色封面上可爱中带着童趣的《只想一个人喝酒》跃然于眼前,我不由自主的拿起它。当时毫无命运的察觉,梅丸会出现在我的眼前,一切平凡,天气,心情,以及这本书。
当时浅浅印象,只觉得“梅丸”二字真真是取得极妙。“梅丸”没完没了的创作,就像我,就像所有事,就像所有人,都不过是没完没了。
之后是他的自画像,一个拿着酒瓶,吃着西瓜,带着眼镜,拖着人字拖,赤身裸体(文明点来讲,梅丸大人还是给自己穿了个三角裤)的有着稀稀两两腿毛的一个大汉形象,付诸于纸上。说实话,文人风采真的是荡然无存。
他在笔下介绍自己,不画腿毛就不知道怎么画人,不是一个人喝酒就不知酒的滋味,他的酒喝多了,所以记性不好,不爱提当年勇。
他的三言两语,在我脑海中留下一个有趣的中年大叔模样。当然之后印象更深的是他用文字写下的那个不会忘记的闷热的夏日——一个只着短裤的汉子,蹲在卫生间的角落,一手握着瓶子,一手对酒标既搓又把。文字上方还配着他当时情景的画像,不能忽视的是他短裤下露出的腿毛。
当时拿着书就忍不住的笑了出来,画像之猥琐,此人之有趣,倒是刷新了我的认知。
这本《只想一个人喝酒》上市没多久,就像梅丸大人自己说的一样,他算是腆着老脸,麻烦朋友,且脸皮越来越厚的周转几个城市做分享会。
分享会的第二站是在良筑,时间定在了国庆假后的第二天。清闲过后的城市,变得忙碌与紧张。分享会的宣发上,有点儿后力不足,可这一切都不能阻挡漫漫见到老朋友,以及能够帮上老朋友忙的高兴。
而我,也在漫漫的兴奋以及自责(漫漫认为活动宣传以及安排上,自己做的不是很到位,怕无颜面见老朋友)开始了解我即将见到一个怎样有趣又有才华之人,他比我在书本上所想象的形象要更鲜活,以及更有趣。
梅丸大人提早一天入住良筑来为第二天的分享会做准备。那天下午,如同之前每一个良筑慵懒休闲的午后一般,梅丸大人和他的编辑,来到良筑。我跟着漫漫走到良筑的门口,见到了这个在《只想一个人喝酒》中自称为“傻子”的梅丸大人。
说实话,与我想象中的,有偏差。见到梅丸大人的那刻,脑中就不由自主想到之前与漫漫以及吴鑫在院子闲聊时谈到梅丸大人。漫漫更认同梅丸大人之才华之有趣,然后客观的认为梅丸长得并不帅。原谅我与吴鑫年纪轻轻的,更关注于一个人的外貌,而忽视其才华。(当然主要是我)
于是当时想象中的梅丸大人就是一个略有才华,但其貌不扬的宅男大叔。所以在这里,要先向梅丸大人深鞠躬表示我的歉意。
所有印象深刻的故事发展必然迎来反转。而我也接受了命运给我的反手一耳光——其实梅丸大人并不丑,也并不是大叔。相反,他有一种痞气的帅,然后其妙语连珠,妙里生花之能深深折服了我。
当今段子手受欢迎,梅丸大人若是改行做段子手,怕是要遭到网络段子手的联名控告了——梅丸大人段子手抢人饭碗,且抢的人快要活不下去了。所以足以看出梅丸大人的段子能力极强。
那样一个下午,什么都不干,就坐在那儿,听着漫漫以及梅丸大人朋友之间的叙旧,就足够感叹岁月之静好,余生之安稳。
见识过现场版梅丸大人,就不太能与原先通过书本认识的梅丸相连接起来了。当时仅仅看了几十页《只想一个人喝酒》,然后认为梅丸大人应该是个在自己的精神世界笑闹着勇者无敌可在人群中却显现出孤独的有点小害羞的宅男形象就在那个午后被我埋葬在脑海深处。
于是,我一点儿都不担心,第二天分享会梅丸大人会尴尬收场了。就以这天午后的状态,相信第二天会是一场所有人都享受的分享会。
可我万万没有想到,我在书本上认识到的梅丸大人竟在分享会上得以重现了。那个因为在大众面前发言紧张到胃疼的,那个在分享会上完全没了前天下午老虎模样的,那个甚至有些儿不知所措,不知自己所讲的梅丸大人。这样一个梅丸大人,奇妙的与我通过书本所认识的梅丸大人重合了。而之前已经埋葬在脑海深处的形象,也被我捡了回来。
尽管羞涩的梅丸大人在分享会上紧张过头,甚至没了前天想要坦胸露腹博关注之举。但我们仍然不能忽视梅丸大人为了这场分享会所作出的努力。多年藏书票以及木刻都拿了出来。为每一位到场的小伙伴们都定制了签绘——养了四只猫的纹身师;在海滩椰树影下一个人喝酒的姑娘,星空下长发白裙的一人一狗······
羞涩的梅丸大人在前来参加分享会的小伙伴们的簇拥下,真心实意的根据每个人然后现场签绘。在交流当中,慢慢的放开了自己;之后沉浸在创作绘画中,竟一点儿都不受紧张的影响了。
当然,最最值得一提的是,梅丸大人在活动结束后,为良筑的小伙伴们都定制了一本签绘本。最最有趣的是为周爷定制的——一直斜挎着包的,胖乎乎的猫在努力搬运着活动之后的椅子。
神态之传神,还有周爷平日往来斜跨的小包,以及周爷有点儿小胖的身子,都足以看出梅丸大人作品的韵味,以及对周边人的关注。
昨晚很多来参加的人回去后都感觉良好,和我说这场活动超值了,梅丸大人的才华折服了他们。
尽管此时的梅丸大人,一身素衣,还没能在书坛以及绘画界杀出一片血地。借梅丸大人编辑的话来讲就是梅丸大人还是个素人。但如此有趣又有才的段子手,小伙伴们真的不想了解一下么?
更何况,我相信梅丸将来有一天一定会文坛中圈下一块以“梅丸”两字命名的地。同时,梅丸大人之后在上海和广州两地还有分享会,祝梅丸大人分享会以及之后一切顺利!
P.S.梅丸的新书《只想一个人喝酒》可在天猫、京东、亚马逊、新经典官方微店买到哦
只想一个人喝酒读后感(九)
随着葡萄酒的普及,我们越来越常见到如此这般的品鉴文字:结构清晰,酒体强劲,浓郁的无花果和玫瑰的香气,入口有岩石、木桶、矿物质的味道……这种谈论葡萄酒的方式,真的可以帮我们更好地品饮一款酒吗?有没有可能跳出这样的文字套路来谈酒?
“我不怎么在实体店买酒,因为你站过去半分钟,就会有店员凑过来,我很怕这种状况。”梅丸说,“在网上买酒的时候,我也比较少看关于风味的描述。这次要出书,我找了些关于葡萄酒的书来看,才知道原来人家是这样谈酒的啊,但我还是保持自己的风格好了。”
没有像“人家”那样谈酒,正是《只想一个人喝酒》的价值所在。在这本书中,梅丸完全跳脱出围绕葡萄酒衍生出来的复杂的风味理论和品饮术语,用自己的话,记录下过往三年所喝的每一款酒带给他的感受。在当下中国,用自己的话来谈酒,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须知围绕葡萄酒衍生出来的品饮理论和术语,其势力之大,已被国内品酒的玩家挪用来谈论一切酒类的品饮体验了。
品酒文字的套路
“闻香:刚开瓶,水果香气浓郁,伴有强烈沙棘味,芳香轻盈。杯中醒酒,气味逐渐转变。以一刻钟为单位,气味经历了轻微的皮革味道、略微刺激的油漆味、与酱菜缸相似的味道和果醋的淡淡甜酸感。”
这是我从朋友圈的一位媒体同仁对一瓶白酒的品鉴记录中,摘录出的“闻香”部分。他所谈论的,是一瓶九十年代前期内蒙某国营酒厂出品的名不见经传的普通白酒。我们且不论这瓶白酒是否真的在倒入杯中后,“以一刻钟为单位”共发生3次香气变化,总共呈现出4种风味,只说他花去一小时的工夫,终于从酒中闻得皮革、油漆、酱缸和果醋之味,能算得上是享受吗?
唐鲁孙曾谈到他喝过的回沙茅台酒。回沙茅台酒是茅台中的最上品,其制法,要先在地上挖坑,拿碎石块打底,四面砌好,再将极细的河沙用碾碎的糯米熬成的米浆拌和,把石隙溜缝铺平,最后将新酒灌到窖里,封藏起来。这种茅台,经过河沙浸吸,火气全消,“只要一开罐,满屋里都洋溢着一种甘冽的柔香”。唐先生说回沙茅台酒是他平生喝过的最好的白酒,而摹状其香气,也不过用了这样一句话而已——而且这样的描摹便也足够了。
说实在的,围绕葡萄酒衍生出来的风味理论和品饮术语,已经精巧到近乎唬人的地步,即使不挪用来谈论白酒(或其他酒类),而只用来谈葡萄酒,效果亦堪忧。下面是奔富酒庄(Penfolds)对自己的BIN28的香气所做描述。
BIN28是以西拉(Shiraz)这种葡萄酿制的。在全球,西拉曾经仅有两个主要种植区,一为法国里昂南边的北罗纳河(Rhône)一带,一为澳大利亚。创立于1844年的奔富是澳大利亚历史最为悠久的酒庄之一,且以长于酿制西拉知名。由西拉的主要种植区澳大利亚的历史最为悠久的酒庄,来描述自己擅长酿制的酒种西拉,会是怎样的情况呢?
奔富酒庄的BIN28是以西拉酿制的。奔富是澳大利亚历史最为悠久的酒庄之一,且以长于酿制西拉知名。
“此酒香气奇异。起先,樟脑、羊毛脂、冷羊肉、萝卜汤/蔬菜汤齐登台;继之而来的,是香草味的海绵蛋糕和花生巧克力棉花糖;最后飘荡的,是混以香料的咖啡粉和饼干状/华夫饼式的榛子。”
三股香气接踵而来,每股由二到四种香气混合,樟脑一变而能为棉花糖,海绵蛋糕可化为咖啡粉,这样的香气变幻,真可谓奇异了!
不仅酒庄这样谈酒,葡萄酒评论者也是这样谈酒。比如《葡萄酒观察家》(Wine Spectator)这样描述BIN28的香气:“烘烤过的香料、击碎的岩石和干燥的紫罗兰香气,是对这款酒的香气的精准描述”。且不说这一“精准”的描述和酒庄自己的描述几无重合之处,只说“烘烤过的香料”这一描述,我们该作何理解呢?罗勒、芫荽、百里香,都是西餐常用香料,可三者香气差别极大,这里却只说BIN28有“烘烤过的香料”香,这样的描述也好意思自称“精准”吗?
这一类品鉴文字阻隔在我们和酒之间,让我们对酒的了解变得更难而非更易了。然而在今日的宴席上,若是有人开了瓶葡萄酒,那么大家是期待着同时也被期待着循此套路,讲一番话关于葡萄酒的话的,似乎唯能如此谈酒,方为懂酒。“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的喝酒,变得有如警犬测试一般,而且还要当场吟诵一篇小作文。
用自己的话,谈作为个人体验的喝酒
《只想一个人喝酒》击破了这一切,梅丸完全用自己的话来谈自己的饮酒感受。比如谈论德宝酒庄的西拉——与前文的奔富BIN28一样,这也是一款澳大利亚产的西拉,他这样说:“澳洲西拉‘本格派’的味道,大约就是这个样子:入口有些冲,葡萄的风味尚未在舌头上被分析出来,鼻腔已经过一股裹着酒精刺激的气体了。像一个大只佬赤膊着上身,远远地向你抖着肌肉,那么棱角分明,却又不可触及。总之,西拉永远来不及被分析,就已经把人灌得晕乎乎的,只记得那一坨坨跳动着的肌肉”,澳洲西拉的强劲特点跃然纸上。
德宝酒庄西拉,像一个大只佬赤膊着上身。
谈论布朗兄弟莫斯卡托——这是一款甜型白葡萄酒,莫斯卡托这种葡萄通常是酿制甜型白葡萄酒或起泡酒的,他说:
“一口下肚,如同坠入萌系女团的包围中,无数小姐姐握着小拳拳朝我一叩:喵!
啊,这种无力感,
输了……”
喝过这款酒的人,当可会心一笑。
布朗兄弟莫斯卡托,一口下肚,如同坠入萌系女团的包围中。
有时梅丸由一瓶酒而兼及各国葡萄酒的风味,再回转到那一瓶酒上去:
“新西兰的白葡萄酒青涩,美国的成熟,智利的热烈,而这款意大利的白葡萄,只让我感到分明是好有风韵的一个少妇。一颦一笑都风姿绰绰,既不轻佻,又不世故。
很规矩,却又带一丝浪荡。
太美好!酒的分寸感,尝过这一瓶便晓得了。”
读过不禁让人想将这少妇揽入怀中。
罗玛尼乌奇杰西堡维蒂奇诺,好有风韵的一个少妇,很规矩,却又带一丝浪荡。
因为是从一己的感受出发,所以葡萄酒可谈,啤酒、威士忌、清酒、白酒等等亦可谈,比如梅丸这样谈江小白:
“无论如何评价江小白的味道,单纯干净都是最突出的特点,也是小白与传统白酒最大的不同。因为单纯,所以小白可以作为鸡尾酒的基酒,同许多风味搭配在一起,这在传统的白酒中,是不可想象的。也因为与传统白酒过于不同,小白受到的质疑也是最多的,但越是质疑,它的表现就是越出彩,近两年频频在国际烈酒大赛上摘金夺银。
还剩半杯小白,嘴里干涩而微微灼热,想起小学没有一丝风的空旷操场,树上知了在叫。回到教室,粉笔灰在光线中飘荡,黑板的一角写着值日生的名字。又想起刚刚工作的某个午后,在单位大院的樟树下,抱着饭盒发呆。
人生安静的片刻,倒是都与小白相契的。”
读过这样的饮酒记,谁还要读“以一刻钟为单位”从一杯白酒中闻出皮革味、油漆味、酱菜缸味和果醋味的那种品鉴记录呢?
江小白全系列,人生安静的片刻,倒是都与小白相契的。
在四季中喝酒,在人生中喝酒
梅丸又不仅在《只想一个人喝酒》中谈论酒本身带来的感受,他还关注饮酒与场景的关系、饮酒与季节的关系,这似乎回到了中国的传统,比如陈继儒在《小窗幽记》中所说的“春饮宜庭,夏饮宜郊,秋饮宜舟,冬饮宜室,夜饮宜月”。但说梅丸回到了中国传统似乎又不准确,因为只要跳脱出品酒的文字游戏,真正关注一己的感受,每个人都能有所发现:
“在海边的躺椅上晒太阳,看浪,无论如何也不会愿意手里握的是啤酒以外的饮料罢。在我看来,唯有啤酒是开放的、动态的、随心所欲的、无处不在的。除啤酒以外的酒,在开阔的海边,任它风味再丰富,口感再独特,韵味再悠长,统统都会被海风打散,化作秃子仅有的一缕尴尬的头发。”
啤酒以外的酒,在开阔的海边,任它风味再丰富,口感再独特,韵味再悠长,统统都会被海风打散,化作秃子仅有的一缕尴尬的头发。
“虽然早早将酒放进冰箱,倒出来的时候也将杯子冻出一身冷汗,但夏天终究是属于啤酒的,任你素质再高,风味再优雅的葡萄酒,都要败下阵去。所以,这个时候来评价这样一瓶
口味平衡而精致的白葡萄酒,是多么的不公平。
我能感受到奶油般顺滑的口感,也能尝到桃子的味道和玉兰的花香,但这份回味,应该留待秋冬,在瑟瑟的寒风中才体现得最为饱满。而如今,我只想快快记完这几个字,赶紧打开一瓶精酿啤酒。”
梅丸还在书中穿插了些同喝酒有关的交游:
“林总:
酒已收到,感谢。
离穗匆忙,未及探望你们新的工作室,很遗憾。但倘若去看了,我想,大约会嫉妒你的。
近两次的见面,我已感到不知该跟你说什么才好。我要建议的,你已计划要做;而你正在做或将要做的,于我却是未知的世界。你成长得太快,我完全跟不上了。
总之,你我之间,如今喝酒比聊天要自在得多。
林总,再去熟悉的酒吧喝一次酒吧。
梅丸
2016.9.26”
《世说新语·伤逝》中有这样一则:“王濬冲为尚书令,著公服,乘轺车,经黄公酒垆下过,顾谓后车客:‘吾昔与嵇叔夜、阮嗣宗共酣饮于此垆,竹林之游亦预其末。自嵇生夭、阮公亡以来,便为时所羁绁。今日视此虽近,邈若山河。’”
喝酒终究是与人生相关的事啊,只懂得嗅香品味者,不足以谈酒。
广州美术学院版画专业毕业的梅丸,不仅以文字记录酒,还在书中画下了他喝过的每一瓶酒。因为要画,所以看得格外仔细:酒标的设计啦,瓶身上的浮雕啦,金属旋盖上的暗纹啦,橡木塞上的图案啦,瓶底的凹凸啦,所有这一切,都被他用画笔记录下来。
日本民艺奠基人柳宗悦曾说:“细想起来,真是不可思议。明明是一生中最常见的东西,却从来不曾仔细瞧上一瞧。”梅丸大概是很仔细地看了他生活中常见的东西的人,并在其中发现了美。
有时,酒瓶的美甚至会影响到他喝酒的选择:“日系啤酒里,麒麟、朝日、三得利,三足鼎立。麒麟细腻,朝日刚烈,三得利平衡。论口味,我喜欢朝日,但瓶子拿出来,我却还是会买走麒麟。棕色的溜肩瓶,实在太有味道了!”
还有什么好说?我决定这就去711买一瓶麒麟。
麒麟一番榨啤酒,棕色的溜肩瓶,实在太有味道了!
(本文已发新京报App文化频道)
只想一个人喝酒读后感(十)
如果说,要用一种酒来形容做这本酒书的心路历程,那一定是——雷 司 令
代号“一人饮”
故事要追溯到去年盛夏……那时我刚入职,地皮子还没踩热乎,就接手了这个代号“一人饮”的选题。其实在这之前,当我知道要做一本关于酒的书,还诚惶诚恐地恶补了一下酒类知识,做了六千字的功课。毕竟作为编辑,陌生的学科可以不会,但不可以不学,快速学习并掌握一个行当(的皮毛)是编辑的基本素质。
结果呢,我拿到原稿一翻,发现那些知识好像都用不上了,因为根本不是“品酒指南”呀!我先是松了口气(还好不是千人一面的科普书),又叹了口气(这书可怎么卖啊)。
总之先编稿吧。还没开始读原稿时,一位同事告诉我,这作者喜欢一个人喝酒,而且什么酒都喝,还都是很平价的酒。我想这好啊,毕竟市面上已经有太多(看起来)很专业的品酒书了,再做这样的还能有什么新意呢?
梅丸的原稿是一本布面硬壳的笔记本,因为里面贴了太多小纸片,书口已经高高翘起。翻开第一页上,竖排郑重地写着“一人饮”三个字,旁边还标注了起止时间。字迹里透露出的那股子郑重其事,难免让人心生“不好,怕是个难伺候的龟毛作者”的疑窦。
开始读里面的内容后,倒是完全忘了那些担忧,不停被作者的刻薄逗乐,看他吐槽酒标的样子说,“蓝色与烫金的边线搭配,实在很符合当今的土味审美”;吐槽小甜水说,“媚俗!绝不再饮!”;吐槽苏格兰啤酒说,“苏格兰人还是把精力放在酿造威士忌上比较好”;吐槽酒的味道说,“这酒大约死了,被它自己酸死了”。里面有瓶酒他已经忘记味道如何了,但又说“像我这般刻薄的人,倘对方有一点弱点,是可以嘲讽很久的”,由此可推论这酒的味道“或许还可以”……
喝高兴了,也会用上活泼泼的比拟,“咕咚咕咚,山那边的闷雷是啤酒落肚了”,“一杯下肚,酒的精灵又从鼻腔里钻出来”,“像一个大只佬赤膊着上身,远远地向你抖着肌肉”……
也会不时流露出一丝丝的孤独感,令人触动,“我已经习惯了用酒精替代爱情。和酒精在一起的时候,我感觉温暖。”“我成了醉酒现原形的怪物。”“工作没有了也没什么要紧,要紧的是生活的趣味。”
就这样,厚厚的一册手帐翻完,我着了迷,暗下决心一定要把这样的生活乐趣好好地传达给读者。
第一个问题就是定调子,什么定位?如何编排?做多大开本?预估定价?一进入编辑流程,一个个问题就扑面而来。
如梅丸自己所说,他是个“没有取舍”的人,于是原稿里不仅贴着酒标,连瓶身上的外文背标、中文标签、网店标签,所有能撕下来的纸片都被作者贴在了本子里,连发了霉的纸片都没放过。如若全部保留,势必会让页面显得杂乱,毫无设计的中文标签亦会破坏美感。可直接删除又觉得可惜,毕竟这些标签上还是有不少有价值的信息的。
原稿扫描图
思量再三,最终决定把酒标之外的纸片都删去,同时把上面有用的信息单独提取出来,做成小贴士一样的东西呈现出来。比如,葡萄酒的话就提取“葡萄品种、采摘年份、产地、类型、酒精度”这几条信息。说句题外话,在做这个工作时,我才察觉国内进口商对翻译标签有多么不讲究,建议洋酒代理们对照本书自查是否有自家的酒出现,并参考书中的译法修订中文标签。
原稿是作者手写,因为字数不算多,格式又比较复杂,交给排版人员录入可能反而会增加工作量,于是我干脆自己手打了整本书。一边敲字一边整理每一款酒的“小贴士”,慢慢地整本书的编排架构也就出来了。
而关于开本大小,起初在编辑部内讨论时,曾经有过按原稿大小做成16开精装的想法,但一想不对劲,大开本精装书是会有天然的权威感,却跟这本书不相符。一个人喝酒的趣味,应该是轻盈的、亲切的,一切厚重、权威、距离感的元素都应尽量避免。于是定下用平装32开。而具体的尺寸,又是后来与设计师商量、反复比较后确定的。为了让这本小书好翻阅,又用了裸脊锁线的装帧。
摄影: 良筑·漫漫
为一本书找到适合的设计师,是编辑工作里顶重要的一环。设计师的角色是编辑所无法替代的,将文字语言转换成图像语言也不是件谁都能做的事,编辑可以是操盘手,却不能越俎代庖,而要退居设计师身后,正如退居作者身后一般。
然而找设计师进行得并不顺利。磕磕绊绊两个月后,总算锁定了设计师韩笑,听别人讲她是很爱喝酒的,之前也有看过不少她很棒的设计,我想大概没有比这更合适的人选了。果然,收到她设计的四页版式样张后,我只有一个感觉四个字:就是她了!
内文版式
暖黄的底色有种旧日的美感,特别的手写字体很大胆,却莫名契合了手帐风。酒标、手绘图、文字妥帖地排列在页面上,怎么看怎么对胃。但当时主编对于是否用手写字体是有疑虑的,僵持之下决定权就交到了作者手中。那天把两种字体的版式样张发给作者后,我和设计师一直在祈祷“选手写选手写”,不一会儿得到梅丸回复,果真选了手写字体!
梅丸=没完?
一开始,我完全没有领悟梅丸这个名字的深意,直到经历没完没了的做书过程,才终于回过神来……
总之就这样,设计师那边开始漫长的排版工作。因为每一页的版式都有变化,扫描的图片极其琐碎,需要一页一页地考虑图文关系、修图和排版,其实是非常耗费时间精力的工作。那时已经是初冬,在雪还没有下下来的时候,设计师的封面和内文便交稿了。然而新的问题正在向我们逼近。
问题来自原稿中的酒标,这些酒标是直接贴上去的,若是用扫描图,会有商标权的问题。在法务的建议和梅丸自己的意愿下,决定作者来将书中所有酒标全部重新手绘一遍。直到今年5月,梅丸终于画完了全书超过130款的酒标;设计师那边重新调图、排版。真是没完没了啊。
手绘酒标最后做成了海报,展开书封即得
说起来,我这个编辑是最没用的角色,最要紧的工作都是在作者和设计师的肩上扛着,编辑这玩意儿真是个废柴啊。无论如何,废柴编辑由天才的作者和设计师带领着,总算将这本书做出样子了!
接下来便是给这本小书小小地装修润色,首先,设计师将护封变成大翻折,展开后里面是一张书里的酒标集结大海报,颇有气势。不过护封背面却变成空白一片,设计师提议,不妨做个入门指南?毕竟不是所有读者都对酒有所了解的。我非常喜欢这个设计,于是回想自己先前学习酒知识的心得,依此编写了一份简要的“酒类入门指南”,让小白也能快速了解什么是葡萄酒、威士忌、啤酒、清酒、白酒,它们又各有怎样的分类。所以说之前的学习也是有用的呀。
而本书的目录,我们做成了贴在书后的大拉页。与其说是目录,不如说是酒名的索引,设计师将索引设计成居酒屋里酒单的样式,让读者可以像点酒一样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酒按图索骥。
摄影: 良筑·漫漫
而作者这边,装修的工作也不少。最重磅的要属刻藏书票。梅丸是学版画出身,藏书票是他的拿手好戏,一口气刻了三枚“一个人喝酒”主题的藏书票,让我们选择其一。选来选去,觉得哪个都好,干脆三款都印,每本书随机附赠了!
藏书票
书里有部分页面因为删除了零碎的贴纸而显得空空荡荡,于是梅丸在这些地方补画了小漫画,数量不多,却每一张都令人捧腹,爱不释手。
此外,我又对梅丸君提出了没完没了的需求:
“梅丸君,环衬还空着,您给画点啥?”
“梅丸君,贴藏书票的方框里也画个小图吧?”
“梅丸君,拉页的背面空着,您画张画?”
“梅丸君,入门指南这里可以画一些插图吗?”
“梅丸君,作者画像来一张。”
“梅丸君……”
另外就是更加琐碎的细节修修补补的工作,制作部的同事也深受折磨,有一次她跟我说:“咱们风格这么随性的书,就别抠那么死嘛!” 我说:“是是是,您说的对,这里的间距再调一下……”特别要感谢她的耐心和细致。
完整就是一切!
写到这里发现,前面完全没有吐槽到梅丸的龟毛啊!处理原稿里没完没了的细节就已经耗尽我的力气了,因为梅丸君为了把一瓶酒完整收录到他的手帐里,事无巨细地将一瓶酒所有的信息都抄画下来,连瓶底不知所云的谜之编码也没有放过。这都算了,到后面又是没完没了的文字修改,一会儿说怕被酒商找上门,于是将书里那些过于主观激烈的负面说辞都改成了较为温和的说法;一会儿又是怕暴露太多隐私要删减;一会儿又对图片颜色不满意,还提出过“把这里的红色调成袈裟的那种红,但是又跟袈裟不一样的红”这样奇怪的要求。龟毛也是没完没了的。
好在封面设计上,梅丸君十分友善,没有多少坎坷便定了方案。设计师起先做了四种方案,各有千秋,最终我们选择了整体感最好的一个。
封面上的文案是一天午后我灵光一现,想到如果把这本书比作一瓶酒的话,那它也应该有原料、辅料、产地和陈酿时间,照这个思路,写下了现在的文案:
这些文字不是我凭空想的,差不多都来自书中文字的提取,细心的读者一定能在书里找出来源。
对于一本新人作者的处女作(而且还不是流量作者的情况下),我想身为编辑都会感到有些为难吧。以前听过有编辑说自己不做素人作者,只做自带流量的作者。难道这年头必须先出名再出书吗?作者没有流量,书就卖不出去了?我还真不信这个邪。虽说流量作者的书好卖,但要是能让一个素人作者渐渐被大众熟知,那不是更有成就感的吗。这么想着,倒也不觉得为难了。
既是新人,首先得让读者认识这作者是谁,也就到了写作者简介这一环了。不出所料犯了难。梅丸君表示:“我仔细研读了王烁老师和谢鹏老师的简介,厉害,我确实没有这么丰富的经历。”王烁(《门先生》作者)和谢鹏(《我希望自己足够渺小》作者)二位老师的书都是我们这边出版的,梅丸君如此参照也情有可原。但没有丰富的履历也不打紧,我们走另外一条路线便是。经过几番沟通,总算攒出了一段还算齐整的简介:
总之想表达的是:作者虽然没有瞩目的成就,但的确是个有意思的人!
就这样,一点一点的,《只想一个人喝酒》终于走到了下印的阶段。为了盯印,梅丸君专程从南方赶来,跟着我一起熬夜看样,又在印厂签绘了200多本书。这里,龟毛丸又上线了,我说可以每本书画一样的画,梅丸不干,一定要每本书都画不一样的图;我说可以画得简单些,梅丸也不干,非要有不同的创意,一本画个5分钟的那种……(tips.京东应该还能买到签绘本哦~) 后来我挑了几张签绘图,做了个沙雕视频《报酒名》……
其实在拿到样书的那一刻,我心中充满遗憾。有人说出版也是缺憾的艺术,我倒是总用梅丸在书里的一句话作为安慰:“有时候未必要做到多好,完整就是一切。”是的,不论如何,我们把这本小书从内容编排到视觉设计完整地呈现出来了,这何尝不是一种完满呢。这跟梅丸的“loser人生观”也是不谋而合:“要做一个没有梦想的人,要甘做一条咸鱼。”
请大家不要嫌弃,咸鱼也会翻身的哟!(翻了身还是咸鱼……)
重版出来!
没有预料到做书过程会如此漫长的我,从去年冬天起就很天真很乐观地到处跟朋友宣传“喝酒的书要出来啦”。去年平安夜,连封面都还没有的《只想一个人喝酒》,还出现在了“做書”公众号上——
结果一个月又一个月过去,早先有人来问“喝酒那本书快出来了吗”,我都说“快了快了”,后来再有人来问,我就懒洋洋地回一个“早着呢,且等呢”之类的……书印出来后,我难得地看到设计师在豆瓣页面写了好长一段感慨,一句句我都感同身受:
啊无论是编辑还是设计师,大概总会遇到难产的书吧,两年、三年甚至十年更多的都有,想想我这一年多也不是事儿了。
等到终于下印之后,我又恢复废柴的天真和乐观,到处吹嘘“我三个月内要加印的哟”,说完自己心里虚得不得了。就如一位出版前辈所说的,这本书很“尴尬”,放在文学随笔里,好像图太多了些;放到漫画绘本里,又不是那种很有整体性的故事;放到专业酒书里,这也不是一本选酒指南,作者也并不是品酒师,里面的酒评都是主观的感受描写。“哪哪都尴尬”,前辈惋惜地摇头。这份尴尬,我不是没有感受到,也许是时间线拖太长,让“尴尬感”淡了许多,反而另生一股“我偏要做一本无法分类的书”的劲头。分类明确、指向鲜明、受众清晰的书让人觉得安全;《只想一个人喝酒》这样的书是冒险的,但内容是扎实、经得起反复咂摸趣味的,既然如此,那努把劲儿,说不定能帮它找到在这个世界中的位置。
前段时间跟着梅丸跑活动,焦虑、不安、神经紧张一直挥散不去,担心活动效果,担心销量,担心口碑,担心排名,担心牛皮吹爆……这样的状况下反而变得不知所措,循规蹈矩完成工作已经耗费所有精力,更何谈想什么营销思路,找什么合作渠道呢。结果作者人品大好,在这样的状况下,在新书上市一个半月后,《只想一个人喝酒》重版出来了!而在这之前半个月,梅丸君已经辛苦跑了四个城市五场活动。接下来仍有活动会陆续开展,如果来到你的城市,不妨来活捉梅丸君签绘哦。
对一个编辑来说,每一次的重版出来都是值得储存的甜蜜,有一天编辑生涯结束了,回过头看看这个装满蜜糖的罐子,可能只是小小的一罐,却也闪闪发着光,这工作也不算白做了。
感谢为这本书的诞生和生长付出心血的所有同事、朋友、合作伙伴,因为有你们,孤独的一本书才有了更长的生命。
梅丸说,喝着单纯的酒,做一个单纯的人。
我也学一句:编着单纯的书,做一个单纯的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