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林中秘族读后感100字

林中秘族读后感100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10-20 15:25:45
林中秘族读后感100字
时间:2024-10-20 15:25:45   小编:

林中秘族读后感篇一

恰好最近接触的观点:人类起源、人工智能和这本书。似乎都在进行着追溯和反思。

书里诺顿带给伊伏伊伏的是现代文明对于原始社会的巨大冲击,那么伊伏伊伏带给诺顿的,同样是不可磨灭的烙印。一系列的结果背后,是不同层级的文明之间质的差距。

尽管作品源于虚构,但其中所影射的现象在人类历史上不乏其例。就像最近河森堡梳理的人类历史,人类是会自我进行种族清洗的种族之一,以致现在人是唯一单一种族的生物。

当时听到这个观点时颇震惊,但细想起来,人类不是最强壮、脑容量最大的生物,却决定了地球上所有物种、乃至地球的命运。凭什么?

凭的怕就是这种自断筋骨、刮骨疗毒的狠劲。

而现在扑面而来的伦理学思考,究竟是为什么呢?是人类中一部分变异的个体放弃超越其他,还是人类再一次进击前的蓄势待发呢?

谈到人工智能导致的职业变迁,不得不考虑的就是社会的保障。对于社会保障的定义在于我们放弃了一时的利益之争,为了整体的社会持续发展及稳定。

无论是历史上文明发展产生的巨大鸿沟,还收下一次革命即将产生的跨越,人们的反思只能算得上蓄势待发,箭在弦上的最后一退。

林中秘族读后感篇二

很多评价都说到的形式上的繁琐带来虚构故事的真实感,对我来说却可能恰恰起到了反作用,太多的注解和琐碎的交代影响了读书时的沉浸式体验,经常在正和角色有感情互动时,被这些细节强制拖出来,仿佛要我看一看这个虚构的世界,而不要仅仅关注作者主要着墨的这几个人。再加之看的版本是大块文化的繁体竖版,与平时阅读习惯相差很大,也影响了阅读本书的流畅性。

但是结尾我还是很满意的,不管是诺顿回忆录的最后一段,还是隆纳得在诺顿手稿中刻意删节的一段,都无疑增强了诺顿这个人物的张力,把他的寂寞描写的很精致。

本书涉及面广,所以细细想来,可拿出来讨论的议题很多,算是一本看完可以引发人思考的小说。但所能引起的思考深度个人认为并没有达到预期,即使是这样一个故事,有那样的结尾,也并不足以给读者提供三观上的颠覆,与其说思考,不如说是整理个人关于这些议题的思路——我想大部分人在看本书之前就有的观点并不会因本书而发生改变。

至于伦理道德,我是看评论才得知这是有真人原型改编的,还是很震惊的。因为当初我只是因为长生不老村这个设定才想看的,并不知道其中会涉及这些讨论。仅就本书的案例来说,我认为作者对于娈童的态度还是很明确的,首先详细描写了诺顿作为施恩者的高高在上的心理,在年华老去后对于年轻肉体的钦羡、怨恨(把导致自己身躯的日渐衰老一部分归因于这些孩子),诺顿的不悔改心态其实是很容易理解的,在现实生活中也很常见,只要放眼大部分独裁式家长就能找到答案。除了娈童这种极端化发展,日常中更多的印证是很多家长的内心os:我是你老子,你是我养大的,我要你干什么都是理所应当的,而且,我爱你。你还能怪罪什么?

长生不死没有给人类社会及其发现者带来幸福,反而由此引发了一系列混乱,暴露了人灵魂的虚弱,让人性在时间这条轴上展示的更清晰。如果说本书教会我什么,那就是提醒我在把人生目标定为长生不死之前,做好与自己的寂寞搏斗的准备,无论是生理上的,还是心理上的。

林中秘族读后感篇三

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我觉得不错

林中秘族读后感篇四

第一次翻看觉得乏味又琐碎,看了10%就放下了。第二次看了几页,手贱查了豆瓣,然后被一个纯剧透短评打败了,再弃。第三次再拿起,已经隔了三四个月,剧透短评完全忘记,前情也忘了差不多,看了20%有点想弃,热带雨林的描写实在太真实,甚至有些令人生理反感。好在第二天又坚持接着读了下去,主角们摸到了门路,而作为读者的我也总算感觉到了吸引力,一口气读到完。看到the end的时候,第一个动作是翻回第一页,重新读了开头的10%。果然如名人推介所言。这是一部独特成熟却充满争议的作品,不过处女作,却已经有如此老辣的文笔,精心的布局,深刻的内涵,实在令人佩服。

全书看完,令人惊叹,奇诡、重口、光怪陆离,又具有强烈冲击力。看书名,完全想象不到会是这样一部风格独特的作品。全书以主角的自传为主,前后加上些熟人评论和新闻报道之类,类似纪实文学,大部分是第一人称,情节展开也全是主角视角,前10%交待了背景,诺顿父母兄弟的简单情况,貌似普通,甚至有点枯燥。而到了岛上,故事渐渐进入高潮,随着主角的脚步,我们一起来到了一个光怪陆离的另类世界,神秘的土著,奇怪的风俗,诡异的传说,神话般的海龟,长寿和永生,民俗和传说,似乎是个纪实记录般的惊悚向幻想故事。而随着主角回到美国,剧情从奇幻一步跨进入了现实世界,从传说到了科学研究,学术界的勾心斗角,到揭秘后人类对小岛的可怕开发和摧毁,人类的贪婪堕落,自然社会的不堪一击……当我以为开始收尾的时候,故事似乎开始了常见的情节,愧疚、善行、误解,人类的残忍和不知感恩成了主题,结局令人遗憾,虽然主角付出了那么多,却落得身败名裂,刚为主角觉得不值,最后的补遗却炸弹一样,炸出一个极具冲击力的真相,原来如此,原来一切都早已迹象,一切都有代价。而这个真相还偏偏不能单纯以对错来评价,这个真相是主角心底最深处的黑暗和秘密。而这时对主角的感情已经充满了矛盾,我们看着他从小到大,像是真实存在的人,复杂的人性,连善恶是非都很难一言以蔽之。如果只是一个故事,会觉得内容转向太急速,有些应接不暇,但作为一个戏剧性人物的一生却是完全合理的,人的善恶,事的对错,原来真的是不能完全区分开的。作者文笔相当好,完全没有多余的笔墨,对自然环境热带雨林的描写堪称经典,而对人内心感受的把握,特别是对诺顿这个人的塑造非常成功,一个真实的,难以简单评价的人。

其中有一个观点很少见:纯爱是一种黑暗暴力的东西,这种描述新奇,却奇怪地颇有道理。书名林中秘族,翻译得标准,但是我觉得people in the trees很有深意,并不仅仅代表林中的神秘土著,它更像隐喻困在林中的人,就如文中数次描写人在遮天蔽日的密林深处的感觉,身在密林中的人,看不到天地日月,分不清善恶是非,困于自己的贪婪和情欲,在密林深处跋涉挣扎,来路迷失,解脱无方。

林中秘族读后感篇五

《林中秘族》(The People in the Trees)是一本虚构小说,号称混合神话、现实、与超现实,但读起来却非常具有真实感。故事主轴并不复杂:诺顿是一位(医学)科学家,跟随人类学家塔伦特前往名为乌伊伏的土著国度,探求该族传说中长生不老的秘密;诺顿发现该国特有的海龟欧帕伊伏艾克即是答案,并因此获得诺贝尔奖;然而,这趟旅程不但影响了乌伊伏国的命运,也让诺顿的科学家生涯产生了惊人的转折……

*以下文长,容易阅读的版本请见:博客原文

- 写作手法营造的真实与问题 -

如果《林中秘族》封面没有印上「小说」二字,我们很可能以为它是一本真实的科学家自传或人类学报告。虽然本书改写自 1976 年诺贝尔医学奖得主 Daniel Carleton Gajdusek 的真实故事,但它的真实感并不来自于此,而是肇因于巧妙的行文与架构上:开篇(书中的)「作者」──诺顿的好友兼助理罗纳德──即宣告此书是他替诺顿编辑的回忆录,接着便进入诺顿的长篇自述,文末罗纳德再度出现并还原诺顿原欲删去的某个关键段落;有趣的是,隆纳德不时在书中提供「注脚」,说明某些科学家的生平与贡献、诺顿某个说法来自哪本科学期刊的哪卷哪页、研究赞助单位撤销资金的缘由… 等;书中所提及的大学与研究单位皆有现实参照,甚至诺顿对于几个大药厂的指责也完全「指名道姓」(辉瑞、娇生… 等)。这些大量的「假」细节,让故事整体变得很「真」,这是作者的功力所在──我读到一半甚至怀疑,作者怎么有这等耐心和时间去创造这么多琐碎的东西?但这也是次书最有趣之处:形式上的用力造假足以转化成内容上的真实感受。

但这或许也是《林中秘族》虽然故事简单但读起来却十足「发散」的原因。作者在书中埋了两个「谜题」:(1)诺顿身为堂堂诺贝尔奖得主为何因为「性侵男童」而遭罪入狱,他真的这么做了吗?(2)乌伊伏国真的可以长生不老吗、长生不老的秘密是什么?作者显然认为具有悬念的是第一个问题而不是第二个,所以开篇即透过隆纳德之口说出问题 2 的答案(食用海龟肉可以延长寿命但心智会退化),但问题 1 一直到全书最后几页──就是那些被诺顿删去但被罗纳德复原的段落──才正式解答。这种解谜的不平衡,使得全书花费最多篇幅的乌伊伏国探险读起来变得有点味如嚼蜡,因为读者早已知道长生不老的谜底所在。换句话说,诺顿对乌伊伏所见所闻的巨细靡遗描述,虽然可以增加故事的可信度,却可能减低读者的耐性。

林中秘族英文版封面,直接揭示了谜底——海龟

林中秘族读后感篇六

- 前言 -

如何评价一个人是善是恶?我想一个过了相信童话的年纪的人,都懂得人性不能简单一分为二,每个人皆复杂得如同一个茂密的热带雨林,内心充满了各式各样矛盾的想法。将一个人的一生延展开来,我们将会发现对他进行定义是如此困难,以至于总会发出这样的疑问:他犯了错,但他是坏人吗?

- 猥亵男童是文化罪? -

历史上有一名诺贝尔医学奖得主特别受争议,他叫卡尔·盖杜谢克,因上世纪五十年代对苦鲁病的研究而得到天才的称号,晚年却因为猥亵自己所收养的男童而入狱。卡尔直至过世也不认为自己的行为有任何过错,因为在他所收养的那57个孩子所来自的部落里,与男童发生性关系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并不值得大惊小怪。

我们常常有一种错觉,认为自己知道世间对错,并且在现实中尽量做对的事情。然而这或许是我们的文化错觉,当所谓的正确在别的文化里是错误的,我们该如何看待它?例如与男童发生性关系?

《林中秘族》是以卡尔为蓝本改编的长篇小说,故事里跨越了70年的时光,故事外柳原汉雅也花了16年才完成作品。这部作品是以自传口吻写的伪自传,开头以新闻稿的形式抨击主角诺顿猥亵男童的罪,再用简短的生平简述了他毕生最大的成就——发现了人类长生不老的秘密。

- 童年梦想皆戏言 -

我在童年时曾信誓旦旦说要成为伟大的科学家,事实上那个年纪我不理解科学是什么,科学家又是干嘛的。我印象中的科学家更像个化学家,拿着几个瓶子倒来倒去,似乎这样就能变出些成就来。这本书里的诺顿让我想起自己的童年,可是他实实在在付出努力从“平庸”里逃脱出去,我至今仍然没有信心说自己完成了这种逃脱。

诺顿出生于一个乡村小镇,据本人描述,这个小镇“唯一的特色就是它没有值得一提的特色”。他们一家四口(包括弟弟)过着非常平凡而无趣的生活,以至于他和弟弟都觉得父母过于无能,为他们感到羞耻。诺顿希望自己的父母是努力工作的移民,而孩子们的成就是贫困家庭翻身的唯一希望。无奈现实特别普通,家庭不需要被拯救,大家都过得平庸又满足,这让他感到失望。

诺顿因为母亲的死而对疾病产生兴趣,这种兴趣逐渐发展为对科学的抱负。弟弟欧文则是对文学保持热烈的爱,双方私底下都不信任对方领域里的知识。幸运的是,诺顿有个成就斐然的医生姑姑,她在诺顿十一岁生日时送给他一本《伟大科学家列传》,开启了他的科学梦想之路。他开始在家的楼梯上漆上不同科学家的名字,想到谁就写谁,这样的举措非但没有惹恼父亲,反而让他开怀大笑,认为很有趣。这使得诺顿更加坚信父亲的无能,和自己必须逃离的决心。

- 郁郁不得志的青年们啊 -

诺顿大学毕业之后进入了医学院就读,他不属于好学生的行列,比起大多数人认真上课做笔记,他总是逃课,成绩不算突出,却也不至于被退学。他当时认为自己身边的人无聊透顶,却又因为一直没有成果感到懊恼。诺顿声称自己是学院里最有好奇心和创意的人,但这是否是一种自欺欺人?

让我尤为印象深刻的是诺顿此时的心理:他认为身边的人是庸俗的、按部就班且无药可救的,这有点儿蔑视世俗;另一方面他却又为碌碌无为的自己得不到世俗的肯定感到悲伤。

这种矛盾在许多人身上都能发现,比如以自杀次数闻名的太宰治,即使他在作品里屡次对世俗的腐臭进行控诉,却又极度渴望大家能肯定他的才华。

事实证明太宰治是对的,他最终得到了应有的肯定;而诺顿则是错的,他的愤怒本质上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他对成功有概念,对过程却是模模糊糊的。他看清了大家都在演戏,所有人都在重复别人的人生,但他自己却没能找到一个突破口,只是在抱怨。

“当年,我常常把有生以来的日子,当成一次漫长而乏味的预演活动,几乎让人失去耐性、无以为继;我总以为自己只是在复制别人的经历,毫无真正的人生可言。”

要不是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也不会和人类学家保罗跑到神秘的乌依伏群岛进行勘测,并最终导致他发现人类长生不老之谜。他最终的成功,除了与爱好逃离的习性有关系之外,与才能又能扯上多大的关系呢?如果没有这次偶然的机会,那么发现长生不老秘密的将不会是诺顿,推动历史前行的那个名字也得重新改写了。

- 如梦境般的乌伊伏岛 -

到这里,故事进入了最刺激的部分,也是书名的来源。诺顿一行人来到了乌伊伏群岛进行勘测、观察与记录,无意中找到了藏在密林中的秘密种族,以及被部落人驱逐出境的“梦游者”。由于这里的剧情至关重要,我就不详细说,有兴趣的人去阅读便可。下面我讲几个印象深刻的部分。

“梦游者”就是书中实现长生不老的人,他们因为吃下了欧帕伊芙艾克(一种海龟)的肉而得到了几倍于正常人的生命,且总是保持着年轻的模样。与此相对,他们的身体虽然保持着活力,智力却急速下降,记忆力严重衰退,致使他们变得越来越不像人,最终被驱赶出部落。

欧帕伊芙艾克是这个部族的神话里与神最亲近的种族,得到神的眷顾,传说吃下它的肉的人会长生不老,同时会被诅咒。部族中能够吃欧帕伊芙艾克的人不是普通人,有严格的规定,这个也不细说。书里充满了对各种各样新发现的过程的描述,这部分读起来有种冒险小说的快感神话小说的恐怖,真相层层叠叠,阅读体验很好。

其中比较特别的,是这个部族中有一个名为“阿伊纳伊纳”的仪式。在这个仪式里,九岁的男童必须要在当天轮流与部族里所有的成年男性进行性行为,因为在他们看来,只有男人才能更好地教导男人性。诺顿借此继续观察,发现部族内的性关系非常开放,没有地点的避讳,随时随地想做就做,而且性别与年龄皆没有限定。诺顿也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与一名男童进行了性行为,这彻底改变了诺顿;而他的研究员同伴却驳斥这些行为肮脏恶心,始终无法接受,以至于这名同伴之后出的人类学书籍都没提到部落里性开放的细节。这似乎是一件很荒谬的事情,人们能在多大程度上接受另一种文化的存在?又是否会因为自己无法接受这种差异而选择自欺欺人?

- 赎罪 -

即使保罗(其中一个人类学同伴)拒绝了诺顿将龟肉带回国研究的要求,诺顿还是偷偷做了。正如诺顿所言,这是每一个求知的科学家都会做的事情,谁能指责他?我们不禁要问,人类的求知欲到底要求人们做到什么地步?

这个伟大的发现最终使诺顿得到巨大的成就,同时也使他坠入罪恶的深渊。保罗指责他的研究结果使许多科学家、药商以及观察团去到岛上,不仅过度猎杀欧帕伊芙艾克至绝种,而且严重改变了岛上的原生态生活。部族开始变得半现代化,本来不适合穿衣服的岛屿环境也出现了穿衣服的风潮,人们争先恐后模仿白人,只为从他们身上捞些好处。这一切的改变似乎显而易见会发生的,然而正如诺顿所言,谁能怪他呢?

是科学,要求人们不断前进,像失控的兽不断吞下世界的角角落落。在许多辉煌成就的背后,有多少牺牲被掩盖了起来。

然而诺顿就像在赎罪一般,即使面对别人的质疑时进行了自我辩护,却依然每年往返岛上。即使那里已经没有任何东西可以研究(因为岛内环境全毁灭了),他依然回去相同的地方,去亲眼目睹这些充满血泪的改变,去承受心里的打击,仿佛在向自己报复:看啊,这就是我做的孽啊!

从那个时候开始,他不断收养岛上的小孩,许多人将小孩推给他,只为换一些不值钱的小东西。这些年里他收养了四十几个小孩,许多在美国生活得很好,结婚生子,功成名就。总之,人们都找到了自己该有的生活方式。诺顿一生未娶妻,在故事里处处暗示着他是同性恋者。

之后,诺顿被某个养子指控性侵,获罪入狱。诺顿在自传的最后与好友逃离了自己的国家,生活在一个不知名的地方。他至死都不承认自己的行为有错,既然可以在乌依伏文化里存在的性关系,既然他们都来自那里,为什么不可以?这句疑问,也是冲着读者来的最尖锐的问题。

罗纳德在描述诺顿的爱时,曾说过一段引人深思的话:

“我选择把这件小事写出来,理由无他,只因为我认为,尽管它令人尴尬,却反映出一种温柔、心胸开阔的人格特质,代表诺顿勇于表达自己的情爱,也承认自己有所缺陷。这让我们想起了爱情——至少就很少人有人愿意承认自己感受到的纯爱而言,是一种复杂、黑暗而暴力的东西,一种不该轻易互许的诺言。”

- 人生来是否有一种绝对的光 -

诺顿的一生充满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似乎从来没有消停过。童年时想出逃,青年时迷惘找不到方向,中年想尽办法成名,老年却收养许多孩子来赎罪。这一些问题看起来如此独特,却又似乎与所有人都有关。很多时候我们的问题还没解决,立刻又被更巨大的命运抓住,我们始终没能想明白的是——自己的渴求是什么?

或许可以说,人从来就不是线性的?我们以为一生总在追求一种光,仿佛带着与生俱来的使命,总有一天我会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但其实我们没有“真正”,只有每个阶段的“苟且”。我看《林中秘族》时脑中不断回想的,便是这样的可怕想法,这让我想起博尔赫斯的短篇小说《另一个人》,老年的自己与青年的自己对峙时发现居然无法互相理解。对于诺顿来说是否也是这样,我们试图去解释过去的行为,发现是徒劳的。那么索性就放弃吧,就说事实,你们自己判断吧,这些看似是一步步发展而来的人生,或许只是人类的错觉罢了。

- 总结 -

当初选择《林中秘族》这本书多少有点猎奇的心理,从简介中预知这趟路程会充满神话、血腥、暴力与爱。最后回过头来看这本厚重的小说也算对得起我的期待,我在里面看到了太多的人生难题,没有想象中爽快,却比想象中深刻。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 什么物什(id:shenmewushi)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