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不可能之旅》是一部讲述了一个男孩在追寻梦想的过程中经历了一系列困难和挑战的故事。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勇敢面对困难,主人公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这本书让人深刻认识到只要有勇气和毅力,就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我的不可能之旅读后感第一篇
我们都生活在阴沟里,但仍有人仰望星空 ——王尔德 我无法形容读完这本书的五味杂陈!只能说太好了遇到这本《我得不可能之旅》!我特想把她给高考完的孩子们看,人生的转折,来自于在低谷时的坚持,这一生,我们不可能全是坦途,但我的孩子们,你要知道,唯有坚韧与自律,才能让自己一路前行!
我的不可能之旅读后感第二篇
一本自传,因此是从“我”的幼年开始记录,一直到“我”的现在。
幼年的生活是贫苦颠簸的,一个感情生活丰富、好面子、又有点暴躁的母亲,加上自身尚且瘦弱,所以在童年间不乏鞭打以及其他孩子的霸凌。不过同时,也有着布里奇特、达林这样友好温柔的存在,虽然成长后都将渐行渐远,但童年算是有苦有乐,也一直保持着孩子式的天真,是值得回忆的剧目。并且一个出色天才的苗头也在其中显现——不同凡响的数学能力与动手能力,还有对阅读和知识的渴望热爱。而后人生依旧波折,作为一名黑人,还处在美国白人社会下,一路还都需要面对种族的问题,以及美国du品合法下的上瘾问题,始终贯彻在“我”的人生之中。整本书写尽了“我”成功路上的曲折,万幸的是,有着个好的结局。
我的不可能之旅读后感第三篇
在城市贫民区里混迹,童年的磨砺让奥卢塞伊拥有了“黑暗视觉”、街头规则:哪些人的眼睛能够直视,哪些人不可以。在作者自身看来,自己的生存之道就是在黑帮分子和书呆子两个角色自如切换,扮演一个恶棍的科学怪胎。 作者通过参加科学竞赛,拔得头筹,个人的聪明才智彰显,并且受到大学教授的邀约,但看似一切顺利的背后,还是有很多的岔路口。这源于作者的成长环境、家庭背景等等,实现阶层的跨越真的这么容易吗? 进入海军部队,因为皮肤病退伍后生活又倒退回原点...进入普通大学后又染上du瘾,辍学重考斯坦福,最终成为一名世界顶级的天体物理学家。 强大的内心,逆风翻盘的人生。一个人的逆商有多么重要。面对逆境、面对并不美满的原生家庭,如何走出去,摆脱自责及受害者心态,实现自我意识的觉醒,而不是掣肘于自身难以改变的事实与现状。在逆境中挣扎,从最低处的生活里,开出一朵属于自己的花。“无论你对自己的未来设想有多么不可能,它都有可能实现。在量子人生中,一切皆有可能。” 当你迷茫时,一定要读一读这本书。
我的不可能之旅读后感第四篇
上手开始阅读之后,就简直停不下来,一口气读完,五星推荐。一个出生于极端贫困和混乱街区的小男孩,自小就处于父母离异的环境中,而抚养他的母亲又没有稳定的工作和经济收入,生活始终处于困窘、颠沛流离的状态,他从小上学时就是一边上学一边勤工俭学挣钱补贴家用,七年的时间里他跟随母亲换了十所学校,因为母亲要忙于工作,他先后被寄养在十一个不同的家庭。从小就聪明伶俐的他,为了保护自己不受到伤害,表现出一种凶神恶煞的模样,他的童年生活犹如惊弓之鸟,敏感而又脆弱,在残酷的现实中寻求着一线生存的希望。书籍就是他的精神粮食和支柱,读完一整套《百科全书》,他获得了物理的启蒙。在成长中,他经历了无数的挫折和打击,大学期间退学,居无定所流落街头,与心爱之人的关系断绝,与父亲的亲情疏远,无数个暗黑时刻让他逐渐成长,他凭借着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惊人的聪明才智,始终饱含着对物理学的满腔热爱,经历了一个个重大的人生转折,中学时期的获奖和大学退学后又通过自身努力重新入学并取得骄人成绩,通过奋发图强获得了进入斯坦福深造的机会并幸遇良师。他的人生经历,展现了一个深陷贫苦和混乱深渊的孩子,通过自己刻苦努力历尽艰辛,一步步成长为世界级顶尖天体物理学家,他说“你热爱的,必会拯救你。”
我的不可能之旅读后感第五篇
感谢鉴书团赠书。
很少阅读科学家的传记文学,不知道为什么最近几次赠书都是这一类,也帮我拓展了阅读类别吧(笑)。
非虚构文学总让人惊叹这世上居然还有这样一种生活,黑人小男孩,父母不合,混杂着暴力与毒品的童年,我们似乎很难想象这样的一个人居然在未来可以成为一名世界顶级的天体物理学家。
这是一个很典型的美国梦的故事,也是一个很典型的给中国孩子的读物。字里行间,似乎都在很一致的讲述一个道理“努力就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在今天这样一个社会,我们可能很难说这一道理是否具有很强的论证性,从中高考到就业应聘,各种不公和信息差穿插在每个空隙中,努力,与成功,这一因果连接显得越来越式微,努力不必然能成功,反而“选择大于努力”似乎更有道理。
所以,我很难说这样一个故事在今天还有多少吸引力,虽然说,文学不必然反映社会现实。然而作为一部传记,这样一个故事看得越多,作为年轻人可能越受挫。
因为,时代正在改变。
或许,我已经过了读励志故事的年纪罢。
总之,感谢赠书,感谢这个时代有这样卓越的人。
我的不可能之旅读后感第六篇
当第一名人类第一次仰望天空的时候,对宇宙的好奇就开始了。
更新迭代,时过境迁,直到一名贫民窟的少年发现了星星的神秘,在贫困的挣扎中穿梭,越过幽暗的童年,和充满挑战、却有懵懂的少年期,向着世界顶级天体物理学家迈进。
和《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略有不同,从头读完像在主人公的身上活了一遍,为他的努力而捏把汗,为他的执着所感动,也为他的成就而雀跃。
成长的环境总有无数诱惑和委屈在等待,但无数次斗争后终究还是为了梦想而奋斗。
每个人的人生或许是设定好的,也或许没有。能不能打破设定,原来开关一直在自己手上。
我的不可能之旅读后感第七篇
其实不看长大之后的成就,小时候的经历如果作为一个普通的人,很容易就被同化。
作为中国可能很难理解,父亲在母亲结婚前跟别人已经生了一个孩子,跟母亲离婚后又跟之前的人结婚,之后跟另外的女性结了婚。母亲还会跟父亲一起工作,然后又分开,争吵、打架、放火。很疯狂,很混乱。
不健康的家庭环境会影响孩子的性格,可是小詹姆斯好像很乐观,也很成熟,他不会只看到眼前的事物,而是从更深的层次去探讨原因,可能因为他是智商超高的聪明孩子吧。
社会有时候蛮畸形的,学习好聪明的乖孩子会被觉得奇怪,会被欺负。身为黑人又会被加上种族歧视,简直是在叠buff。他没有在这些上面消耗太多的情绪,而是把丰富的想象力用在看书和做实验上,或者是探索他感兴趣的一切事物。看到爱因斯坦的一些推论他会立即行动,在大街上邀人一起参与实验,理解力执行力和专注力都是超强的。
虽然他是天才,他也是在不断地探索中找到自己的热爱并为之努力的。尽管妈妈没有把他照顾好,他会辗转于好几个寄宿家庭,还会被寄宿家庭的人欺负,好像他没有抱怨,只是更加专注自己喜欢的事情。
看到从小照顾她的姐姐意外怀孕,妈妈痛哭道,外婆十六岁生子,她十六岁生子,自己的女儿也十六岁怀孕,命运的悲凉感一下来升起。大多数情况下,孩子被原生家里同化更为常见,像小詹姆斯这样能独善其身的是少数。女性早早地进入家庭,或者开启一段又一段地婚史,男性早早进入社会小偷小摸,学习,就像书里面说的,会拉着你共沉沦,由不得你变好。
幸运地是,成长虽然不易,但他成长地很好。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有过很多人不敢想象的经历。如果是我生在那样的环境下,即便是天才,也不见得会有如此成就,这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不同。因为是他,才能把不可能变为可能。故事很丰富,一些思考很有趣,不是鸡汤,是非常奇妙的人生经历。
我的不可能之旅读后感第八篇
合上书,再掀开腰封看看书名《我的不可能之旅》,确实不可能,那美梦一样的人生。
励志故事大多如此开头,一个“贫民区小子”出生于泥沼之中,在时代的大背景下,所处的地域决定了年少时的处境,破碎的家庭勉强支撑他“在密西西比州成人”,幸运的是对知识的渴望让小詹姆斯入伍参军从事科研工程,因故退役后依然能“上传统黑人大学”,没有从此沉沦,不论什么时候能受教育都是最振奋人心的事情,从此他的人生也就触底反弹了,学习和科研成为作者螺旋上升,直冲云霄的助推燃料。能“在斯坦福望星空”,是所有科研人员梦寐以求的机会,然而我们的小詹姆斯确一次又一次的搞砸了,最信任他的导师对他说:“詹姆斯·普卢默,要向我证明你是块料,你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实际上,导师阿特是我们主人公的贵人,奥卢塞伊博士的助推器,你可以想象作者由发射中心上的泥土小詹姆斯进化成搭载着三级捆绑式火箭的遥感卫星奥鲁塞伊博士离不开这些贵人,在他人生的每一个阶段,离不开每一级助推器,除了恩重如父的阿特,还有灵魂挚友爱因斯坦和爱伦·坡,姐姐布里奇特,发小达林,彻丽牧师,乐队指挥克罗斯先生,陶格鲁学院的蒂尔博士,三人学习小组的同学保罗和加文,亦师亦友的戴维德,当然还有他的妻子杰茜卡,每个人都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与小詹姆斯并肩作战,苦难不会让人变得更强,否则吸过毒的人都会变成最强的人类。
美职篮金州勇士队的库里曾说过的:“被低估和忽视将永远是我前进动力的一部分”,奥卢塞伊博士吸过毒,也吹过斯坦福自由的风,他胸中有口气,心中有团火,知耻而后勇,即便自己的人生如卫星一样被发射到太空,依然有导师阿特为他按下“复位”键,帮助他在轨道上运行而不是陨落太空,他在自己的位置上帮助成就了更多像他一样愿意帮助自己的人。
正如比利时天文学家奎斯勒提出的钟型曲线那样,人生总会有高有低, 而作者奥卢塞伊博士用传记的形式向读者演绎了研究生项目协调人玛西亚的评价:“每一位博士都学有所成,但你时一个丰满的人,你的个性,品格和想象力会把你带到它们无法到达的地方。”
参与试读时,我正在本土最好的卫星企业参加遥感集训,捧起本书的时候已经通过考试顺利结业,提及此事只是为了勉励自己,人生没有顶峰,保持学习,保持热爱。
我的不可能之旅读后感第九篇
“你会听到主音,但你会感受到低音”是《我的不可能之旅》中的一句话。
这本书的原书名 A Quantum Life: My Unlikely Journey from the Street to the Stars,非常精准的描述了作者,也是传记主Hakeem Oluseyi 三个强劲的主音:职业成就:量子物理学家,天体物理学家。出身背景:街头。从出身背景到职业成就之间传奇的成长经历:不可能之旅
这本书,很自然地让我想到了前两年另一本相当畅销的人生逆袭之作《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同样是人生逆袭,不可能之旅,但我会感受到两人逆袭的内在心理机制不同。Hakeem Oluseyi给我最深的感触是“自控力/意志力”。
凯利·麦格尼格尔在《自控力》一书里说意志力挑战就是两个自我的对抗。说自控力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不断偏离目标,又不断把注意力收回来。
这两点在Hakeem Oluseyi的不可能之旅上特别明显。
Hakeem Oluseyi出生并成长在黑人贫民窟,身陷街头暴力和毒品。Hakeem Oluseyi天资聪慧,对科学充满了好奇和渴望,希望在科学领域有一席之地。这两个自我一直在艰苦地对抗。在这个过程中,Hakeem Oluseyi不断地偏离目标,被毒品带走,又被科学探索和榜样们领回来。
我们一般认为自控力/意志力就是不做“坏事”和坚持做“好事”的能力。Hakeem Oluseyi让我看到,重新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可能比单纯的做或者不做,需要更强的自控力。
亡羊补牢知错就改,需要外部环境的“原谅”以及自控力。好几次Hakeem Oluseyi几乎到了悬涯边上,好在他的朋友和老师支持到了他,他看到在歧路里失控的亲人和朋友,内心受到震动,艰难地回到正确的选择上来。我们每个人都可能会误入歧途,当我们意识到歧路,并且有力量支持我们回到正道,那更是勇士。
自控力,是推动Hakeem Oluseyi不可能之旅的低音。我听到Hakeem Oluseyi科学成就的主音,更感受到他成长过程中这持续强劲的低音。
我的不可能之旅读后感第十篇
就一个人的成长环境而言,贫穷远不是最糟糕的。比贫穷的家庭更糟糕的是带着巨大毒害性的家庭。
因父母离异,小詹姆斯·普卢默(作者奥鲁塞伊前半生的名字)几岁起就和母亲一起生活,母亲脾气暴躁,动辄打骂他;也没有为人父母的责任感,小詹姆斯夜晚发烧了,母亲也不管不顾,还是要出门去参加娱乐活动,天亮才回家。母亲没有定性,男朋友换了一个又一个,工作也是换了一个又一个,无论感情或工作,能维持三个月以上就算了不起。
小詹姆斯十岁那年,他乡下的生父来接他去乡下长住。到了乡下的他感受到从未有过的安宁——虽然他感觉这里“所有东西都是活的,都在伸手抓你、蜇你、咬你,或者给你下毒”,虽然“在咬人的虫子和有毒的植物的夹击下,我的皮肤看起来惨不忍睹痒”,虽然他在乡下也需要每天帮忙干农活,但是这里没有让人一出门就惶恐不安的充满暴力街区,没有随时可能拦住他去路的小混混。
父亲是个情绪稳定又聪明的人,“他是经营农场的一把好手。他会修坏掉的水泵、启动趴窝的卡车、赶骡子犁地……杀猪也要等爸爸回来,因为他的刀法最好。他会打猎钓鱼,也知道早春时节在森林的哪些地方可以找到最好的黑莓”。爸爸擅长的东西太多了,让小詹姆斯心生崇拜。
但是,爸爸除了经营正常的农作物之外,还种da’ma,卖da’ma,于是小詹姆斯也帮着家里择收割后的da/*ma叶子,装袋出售。走向深渊的路,以这里为起点。耳濡目染之下,他自己也xi上了da*/ma。再后来,父亲开始出售提纯的可*/卡*/因,他也帮着父亲卖提纯的可*/卡*/因。父亲自己染上了duyin,他也后脚跟着染上了duyin,几度挣扎在生死边缘。曾经给他安宁生活的父亲也带来了他人生中最大的灾难,几乎就毁掉了他。
但他的天赋太突出了,十岁时就展现出对物理学惊人的领悟,以后漫长而复杂的人生路途中,这份天赋和热爱始终牵引着他,让他不至于彻底迷失自己。他也总是在人生的关键阶段遇到无私帮助他、相信他、愿意给他机会的人。经过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苦而曲折的努力,他戒掉了duyin。
他给自己改了名字,从小詹姆斯·普卢默,改为哈基姆·姆阿塔·奥鲁塞伊。在他遥远的非洲故乡,“哈基姆”的意思是“智慧的”,“姆阿塔”意思是“他寻求真理”,“奥鲁塞伊”意思是“上帝创造了这个”——他解释说,“我并没有向任何特定的神灵俯首称臣。但我想,我已经自主或不自主地经历了这么多,是时候把我的生命当作神圣的东西了”。
名字是最短的咒。这个举动代表了一种与过去一刀两断的巨大决心,也提醒他作为一个科学家,永远追求真理与智慧,并珍视自己的生命,将其视为神圣之物,永不可自暴自弃。从他之后几十年的坚定的人生道路和耀眼成就来看,他显然是做到了。
我的不可能之旅读后感第十一篇
~拳击圈的人说,击倒你的那一拳总是冷拳。
~如果没有那些令我感到卑微的经历,我不可能成长为一名绅士。
~妈妈的工作像天气一样,说变就变。某个对她有意见的老板或同事说了点或者做了点什么,导致她说了点或者做了点什么,于是她就待不下去了。
~一桶螃蟹里只要有一只想从桶里爬出来,其他螃蟹就会抓住它的腿,把它拉回桶里。
我逐渐认识到,人类也有同样的心态。无论什么时候,只要你试图改善自己的境遇,就会有境遇比你差的人试图抓住你,把你拉下去。
~乡间生活教给我第一课是人人都早起。
~亨利叔叔阉割小猪时,博比和安东尼会冲进猪圈,抓起小猪的两条后腿把它们拖出来。
~但在我的记忆里第一次,我不觉得害怕。我跨过台阶上他们的身体,把滑板啪的一声放在人行道上,然后开始滑行。
作者的确聪明,智商很高。属于小时候大人口中的别人家孩子。
这本书最受启发的是读书。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作者可谓是靠读书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看得我都想买一本百科全书了。
从书里面不仅仅知道了作者的励志故事,也了解了不少美国文化。
在我国如果吸d就永远都有了污点,会退学,前途不知如何。
但在美国,老师居然鼓励交流戒毒,最后改变了作者人生。
兄弟会这个也不太了解是什么,但跟我们上大学参加的学生会老乡会肯定是不一样。
我前阵子看了玻璃大王曹的传记。
两本书相比,更喜欢曹的,因为更加本土化。
但是这本书我也很推荐。
有一部外国电影,《风雨哈弗路》,过去在考研时候我看过鼓励过自己,但力度不够。
这本书和这部电影一样,讲得都不是智商平平普通人的,而是智商本来就很高,只不过出身不好的外国人。
考研时候,《中国合伙人》更加激励自己,因为这是智商平平,靠努力机遇带来的成功。
曹德旺也是靠人品机遇努力。
这书推荐给大家一方面是因为作者一直不停努力的品格可以学习,另一方面可以了解一些美国文化。
我的不可能之旅读后感第十二篇
“从身陷贫穷和混乱深渊的孩子,到世界顶级天体物理学家”,看到腰封上的这句话,我以为将要读到的是一个主人公凭借自强不息的精神改变命运的励志故事。
读完之后发现我错了。哈基姆的成长过程并不是一路势如破竹逆天改命的“爽文”。反而像我们大多数人的人生一样,进三步退两步,不断跌入深坑又挣扎着爬出来。
这么一个故事,读来不会有被“打鸡血”的兴奋感,却收获了足够多的安慰和勇气。原来,哪怕是成功人士也曾有过离深渊很近的时候,原来,即便跌入低谷也依旧可以重新出发。
哈基姆的家庭与幸福美满背道而驰,甚至是可以入选“父母皆祸害”小组精华帖的程度。他出生在美国南部一个极端贫穷和混乱的街区,整个童年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别说教育,就连温饱有时都成问题。
可在他的记述中看不到对原生家庭、对父母的怨怼,反而他觉得他的父母以及家里的其他长辈们都极具生存智慧,只是环境所致缺乏教育。
哈基姆从小就展示出了对学习的渴望以及惊人的天赋。正所谓,“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在底层的社会中像他这样“书呆子”是被排挤的异类。
为了生存,他不得不学会伪装。他的双面生活就此展开。但伪装得久了,就容易忘记自己本来的样子。看到他一次次滑落到和周围人一样的生活状态时,不由得为他捏一把汗,生怕他从此就堕入深渊,像他的父亲或者好友那样。
我们每个人的人生路上都会遇到无数将我们往下拉的手——它们来自嫉妒我们的人,也会来自“爱”我们的人。哈基姆的幸运之处在于,关键时候总有那么几双手,或从下面托他一下,或自上方拉他一把。
当年他考上了大学,身边的大部分人都劝他不要再念书了,早点出来工作谋生比较重要。只有他的妈妈和姐姐坚定地要求他继续求学,因为她们都亲历了放弃学习所带来的生活之苦。
哈基姆求学路上遇到的贵人更是不少——有跟他一起xidu却阻止他堕落的朋友,有自费支持他参加研究项目的老师,有主动邀请他加入学习小组的同学,有对他寄予厚望严格要求的导师。
这些人中,让我印象极其深刻的是自掏腰包赞助他参加佐治亚大学实验室研究项目的理查德·麦金尼斯。理查德教授是哈基姆大学时期的化学老师,因参加自由乘车运动来到南方,自此便扎根于此,为黑人的教育事业奉献了一生。哈基姆自己也说,理查德教授让他认识到了不一样的白人。
估计大部分人跟我一样,对于美国黑人平权运动的认知仅停留在马丁路德金的演讲和著名的导火索罗莎帕克斯事件。在历史的记录上,此类争取平等自由的运动往往只留下一些标志性的事件。仿佛这些事件发生之后,世界在一夜之间发生改变,歧视和压迫不复存在。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哈基姆的成长之路让我们看到了难以消除的种族歧视的长期存在,而理查德教授这样的斗士让我们意识到有人为了他人的平等和自由耗尽了自己的一生。
“人生不能踏错一步,一步错,步步错”,这是加在强竞争环境下的我们身上的一个魔咒。不少人对此深信不疑,仿佛失败一次便万劫不复。
好在,哈基姆通过《我的不可能之旅》这本书告诉我们,人生无论何时都有机会翻盘,关键在于自己想不想改变。只要自己不认命,就能走出属于我们自己的不可能之旅。
我的不可能之旅读后感第十三篇
首先感恩能够作为鉴书团的一员读阅读此书。到手基本情况——胶版纸,装帧简洁精致。
从上帝视角来看,作者这段“不可能之旅”堪称从地狱到天堂,但这条路并非笔直延升向上,而是蜿蜒曲折,反复拉扯。之所以最终能跌跌撞撞地走向天堂的方向,作者的热爱与自我在相互救赎、相互成就,对于科学的求知欲将作者从危险的边缘中一次次拉上正轨;作者的用自身超乎常人的反抗和努力(当然还有天份)也成就了这份他所热爱的事业。这段经历充分诠释了《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第二章中提到的“注意力与自我的相互塑造”,最初,注意力使我们重塑自我,就如作者在楼梯间打着手电专注阅读百科全书的“量子力学”词条,这样的体验深刻影响了这个颠沛流离的底层黑人儿童;后来,他发挥自我的主观能动性,去和堕落的生活习性作斗争、去四处求学以更进一步接触物理学知识,这时,自我在塑造注意力,在控制着精神能量的投射方式。
从芸芸求学者的角度来看,这是一段不可复制的“不可能之旅”,但这也是这本书打动人之处。这本书很难不让人想到另一本高分畅销书《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没有拉踩之意,仅个人觉得本书的作者相对来说更为诚恳朴实,虽然儿时家庭氛围不佳,但充满孩子对于父母天然的爱意流露,以及孩童面对不同生活环境的天真好奇;没有一笔带过或是仅以个人努力掩饰对于成就自己的各方条件,比如超高天赋、比如良师益友,这些外部因素也都花了大量笔墨阐述;甚至和盘托出了自己与“魔鬼”搏斗的惊心动魄的历程与自我剖析,正是这些内容都让这段“不可能之旅”成为理所应当的现实。他让远在大洋彼岸的普通求学者们,无论是高中生、考研人、考公大军,并非遥遥仰视着这位传奇的“学神”,而是像个学长与你共同坐在路牙边,聊聊他学习之路上的幸运或挫折,让我们知道,人生不是一步都不能出错的独木桥,无论身处无垠旷野或是沟潭泥沼,热爱是那颗始终闪亮的启明星,为你指路。
书摘(部分):
p.199
p.230
p.267
我的不可能之旅读后感第十四篇
一直以来,我都这么认为,科学家应该是出身于书香门第之类的高学历家庭,从没想过一个物理学家在成为物理学家之前,会经历过那么多的黑暗时光,辗转流连在各个贫困街区,不仅没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甚至几度被拉入深渊。
《我的不可能之旅》这本书就讲述了物理学家哈基姆在还是小詹姆斯·普卢默时所经历的一切。
出生在一个“破破烂烂”的家庭,跟着母亲或独自一人寄宿在不同的地方,因为肤色和快速迁徙的境遇,没能交到几个真心的朋友,加上乱七八糟的生活,令小詹姆斯·普卢默一度怀疑人生。
小詹姆斯·普卢默是一个从小到大都十分聪慧的人,但因为原生家庭的不堪以及社会环境的庸扰,导致他度过了不同阶段的糟糕的人生,被迫地被肤色和阶级的社会记号所左右。
看这本书的时候,有很多地方都令我对小詹姆斯·普卢默产生同情,比如儿时不得不跟着亲属贩售违禁物品,没能很好的用功学习;被海军舰队录取,却因为身体原因不得不退出军队;因为人生的漫无目的,吸食违禁物品上瘾,陷入黑暗漩涡等等。
幸运的是,虽然小詹姆斯·普卢默有过这么长时间的萎靡不振,但在他的人生中,遇见过那么几个对他帮助极大的人生导师,让他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能够重拾生活的美好,沐浴在每一天灿烂的阳光之下。
我为这本书流过两次眼泪,都是在书的后面部分,第一次是小詹姆斯·普卢默未能通过博士资格考试,让他选择是否要继续的时候,他很笃定地选择了坚持下去;第二次是被小詹姆斯·普卢默视为“父辈”的阿特被确诊癌症时,他的无助反应。
我想可能是因为书中的场景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情绪与我目前的状况相似,所以我才会感同身受吧,坚持着可能没有结果的事情,放不下至亲之人的逝去。即使无法接受,可生活还是要继续。
就像哈基姆说的:“失去生命中的两个高大的男人让我感到孤独,但同时也奇特地让我获得了自由。他们以不同的方式教会我,自尊与自信关系不大,但与控制和接受自我关系很大。在他们的帮助下,我走上了这条路。我必须靠自己完成这段旅程。”
我们每个人好像都无法使整个人生顺利无比,有些人的苦在前半生,有些人的苦在后半生。
我们是否会遇见“贵人”?我们能否坚定自己的信念,笃定地努力?而那个会改变命运的时间节点究竟会是哪个时刻?
小詹姆斯·普卢默的成长路径似乎并不那么好看,甚至可以说是有点难堪,可他却在后来的日子里过得如此“像个人”,是因为信念吧。
想不通的事情依旧想不通,但肯定都会成为过去。
世上的不公平并不是因为你不够好,你也不会因为这世上的不公平而变得糟糕。
只要你愿意,一切就都会有所回报,关键在于你那强烈的欲望和坚定的努力程度。
很喜欢书里的一句话:“纪律是一种训练,有了它,惩罚就没了用武之地。”
我们的人生需要秩序感,自律的生活和工作会让我们的人生变好起来。
一些书里很有感觉的句子:
我的不可能之旅读后感第十五篇
常言道:“穷不过三代,富不过三代,”我一直对前半句抱有怀疑,我认为贫困是根深蒂固的存在,是可以祖祖辈辈都贫穷的。而通过奥鲁塞伊分享自己如何在极度贫穷和混乱的街区、颠沛流离、朝不保夕、居无定所的生活里成长为一名青年科学家,迎来属于自己的青春的故事后,我处于深深的震撼之中,奥鲁塞伊“我命由我不由天”般逆天改命的际遇在我无数个失败的时刻激励着我,也是“我们都生活在阴沟里,但仍有人仰望星空”的真实写照。
奥鲁塞伊从美国最为满目疮痍的城市贫穷区的书呆子少年成长为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下属科学任务理事会里的唯一的黑人物理学家整个历程现在听起来都觉得是奇迹的存在,奥鲁塞伊也因此获得了“黑帮物理学家”这个吸引眼球的标签,这个标签为他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否定了他的付出与阅历,为了摆脱这个标签,这本坦率、真实的回忆录诞生了。
奥鲁塞伊文风幽默风趣,他分享自己童年因为对周围事物和事物内部无形神秘力量很感兴趣而做的数个拆家的实验让人忍俊不禁,尽管每次都要受到妈妈的一顿毒打,但他探索的脚步从没有停下,这也为他后期实现瞩目的成就埋下伏笔。
整个童年,奥鲁塞伊都在跟随者妈妈的脚步东奔西走、浪迹天涯……他们这一大家子最感染我的还是明明已经苦到了尘埃里,却仍然能开出花来,这种苦中作乐的精神难得又珍贵。“我们不能选择怎么生,怎么死,但可以选择怎么爱,怎么活,”生活里除了满地鸡毛,也可以偶尔抬头看看头顶绚烂的天空。
奥鲁塞伊的人生非常曲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一直都是孤独的。小时候还没有结识到朋友、还来不及告别就要被迫转校、初到佐治亚大学实验室的时候发现自己是唯一的黑人,没有人与自己相像,他们人生轨迹都一片坦途、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与居住地的教育资源差、学习氛围稀缺格格不入……
好在悲哀的家庭并没有困住他,奥鲁塞伊成功戒掉了毒瘾,他的思想带他走出了肮脏落后的居住地,一切都能重新开始,幡然悔悟后大学之门仍然向他敞开,并以优异的成绩获得物理、数学双学位,被斯坦福大学录取,开始攻读博士学位,一切都是最好的时候。
见证了奥鲁塞伊的不可能之旅让我觉得眼前遇到的困难根本不值一提,你热爱的,必会拯救你,保持热爱,保持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