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家庭心理百科经典读后感有感

家庭心理百科经典读后感有感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6-28 08:40:27
家庭心理百科经典读后感有感
时间:2024-06-28 08:40:27   小编:

《家庭心理百科》是一本关于家庭心理学的书籍,深入探讨了家庭关系、沟通、冲突处理等方面的知识。通过本书的阅读,我深刻了解到家庭心理学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建立健康的家庭关系。这本书不仅提供了理论知识,还给出了实用的解决方案,对于改善家庭关系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

《家庭心理百科》读后感(篇一)

俗话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每个家庭中每天都会遇到无数“为什么?”需要解答! 《家庭心理百科》将这些日常生活最常见的小烦恼,烦心事等等正统或者不正统的问题,做了整合梳理。 这本书里的每个问题都是提问形式,既真实贴近生活,又普遍存在。206条你一定遇到过的烦恼,60种困扰每位家人的身心问题。 孩子什么时候才能单独睡觉呢?

性教育如何进行?

容易烦躁,难以调节愤怒情绪?

特别嗜睡,这是怎么回事? 不仅帮助读者走出心理误区,还科学地解决自身问题,拥有更健康、更美好的人生。 这本书既靠谱又权威,是韩国第一部心理百科全书,被称为“家家必备的心理急救医药箱”呦~

《家庭心理百科》读后感(篇二)

并不适合想解决问题的普通人读,更适合对心理学感兴趣、或者是想成为心理咨询师但尚未入门的新人阅读。

内容比较专业,也有一定的学术引用。这本书更多的是告诉你目录里每个问题背后的学术原因(也带有作者的一部分主观看法,例如他会把「撒娇」认为是「幼稚行为」)。例如「人真的要结婚吗?」,他会写道:每个社会阶段的结婚原因都不同,学术上分别称为XXXX。而现代人想结婚/不想结婚,有XXXX等原因,而这些原因来自一定的社会问题,还有更多的是个人成长和人生阶段原因。无论如何,都要先摒弃「必须结婚」的观念,才能理性讨论这个问题。(如果是其他的主题,最后还会加上:心理治疗师可以从这些问题反映出的XXX方面去治疗来访者,让来访者建立自尊,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

所以,其实普通人是并不能很有效地从书里找到我们自己能去实践的具体方法。书中提到的方法相对比较笼统,很难看了就立刻做起来。而且更多是给心理咨询师提建议,告诉他们能从什么心理学方面下手,所以给读者一种是写给心理咨询师看的感受。

如果你对一些自己产生的想法和社会行为感到学术上的好奇,想更加了解在知识层面是怎么回事;如果你对心理咨询感兴趣,但是还没正式开始心理咨询的培训。那就读读看这本书吧。

如果你是想解决你现在的现实问题,那就省下时间,去读其他有具体步骤的心理学书籍吧。

《家庭心理百科》读后感(篇三)

一秒钟也不能离开手机

防止电子产品上瘾,提高注意力的有效方式:

第一,将手边的手机和电脑全都收走。如果不是必须要使用的情况,则尽量避免放置在显眼的位置,否则就会出现不自觉地摆弄触碰手机,一会儿看一眼聊天界面,毫无理由地打开App又关上等情况。

第二,收到信息提示时,也不要立即确认。事实上,多数时候我们收到的都只是一些垃圾信息、毫无价值的闲谈或跟自身毫无关联的群消息等。⋯⋯要专注于手头的事情,珍视眼前的人。要知道我们并不是活在手机屏幕里的,而是真实地存在于这个世界的。

第三,关掉社交软件的提示音。⋯⋯在必要的时候进行确认即可。还可以每天固定一段时间查看邮件,尽量不要一起床就做这件事,否则一天的计划就可能被打乱,被对方的事情牵着鼻子走。

第四,不要同时处理多项工作(multitasking)。人在集中精力处理一件事的时候效率是最高的。⋯⋯习惯于一次处理一项事务(single tasking)时人通常更不容易感到焦虑和不安。在使用电脑时,试着关掉不必要的窗口,只留下一个必用的页面即可。

通篇都满在理的。我关掉了视频号,有时票圈也会关一关。

《家庭心理百科》读后感(篇四)

从小到大,我们总是会有各种各样的烦恼:比如交不到好朋友、一到考试就焦虑、青春期感觉不再需要父母、厌学、还有青年始终找不到对象、总是遇到渣男、不懂拒绝他人、30岁突然觉得心慌、无法面对人多的场景、刚生完孩子觉得他特别丑、婆媳关系难以处理等等,而我们都认为长大就没有烦恼,殊不知人的一生总是不会一帆风顺。 从嗷嗷待哺的新生婴孩,到十几年的学生生涯,到工作生活情感家庭,再到老去的各种问题,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购物瘾、传统节日综合征、空巢综合征、社交压力、升学焦虑、夫妻关系、婆媳关系、育儿难题、养老压力等各种家庭难题。这些问题可大可小,有很多人忽视,但它们又确确实实影响着美好的生活,该如何解决呢?不妨来看看这本《家庭心理百科》,一本全面的指南,将以上问题的解决之道汇聚成一本触手可及的资料,供大家使用。 这本书的作者是韩国著名的心理医生宋炯锡,他携手9位韩国一线心理精神科专家,将多年来患者常见问题整合筛选,以人的一生成长为线索,完成了韩国第一部心理学百科全书:书里梳理了近200条东亚家庭最常遇到的难题。囊括了小学、中学、青年、中年、老年等5个阶段;并运用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进行解答,如果有这些问题,强烈推荐一看。 一、内容贴切 这本书值得每个人一看,因为作者是我们一衣带水的韩国人,同生活在东亚,我们的生活方式比起欧美还是有着非常多相似的地方,所以这本韩国第一部心理学百科全书,也可以说是专为东亚家庭定制,家家必备的心理急救医药箱,是你随叫随到的家庭心理医生,深入浅出的心理学敲门砖。当我拿到书的那一瞬间,迫不及待打开目录,入眼的便是各种熟悉的问题:孩子不肯好好吃饭、生了二胎孩子总是闹矛盾、想辞职了、婆媳问题处理不好,一个个接地气的问题,一个个有时难以启齿的问题,都在这里看到的答案。所以这本书,真的值的每个人拥有,不管你在哪个阶段,你所面对的问题或许总是可以在这里看到。而在东亚文化下出的书,更容易贴近我们亚洲人的日常生活。也更能够引起我们的共鸣。 二、解决方法到位 人是社会学动物,我们要跟人沟通和交流,那就会有一些矛盾。而这背后的动机也许就心理学能够解释的清了。也许对我们而言,心理学是神秘学,如读心术、催眠等,但心理学远不止这些,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以用心理学来解释。它本身也是通过人的行为,反映其心理思想,然后更好的指导生活。虽说近年来,大众对于心理话题增加,但心理知识的普及程度还是远远不够。好在国家重视青少年的成长,于是青少年心理学走进大家眼帘,但其实不止青少年,婴幼儿、中年甚至老年,都会存在心理问题,我们都应当对其有心理关怀。 实际上仍有很大一部分家庭缺乏心理学知识,而这本由著名心理医生所撰写的《家庭心理百科》就更值得一看,里面有很多真实的案例,而且给到非常具体的指导意见,每章都会穿插着相应的专业心理学名词,并做了介绍,让人在深入浅出的案例中学习。比如孩子不好好吃饭,作者为大家介绍 “分离-个体化”时期,6个月之后的婴孩是这个时期,孩子时而可以独立玩耍,但玩耍一会就想要找妈妈,分开也会哭泣,而经历这段时期后,孩子就可以逐渐独立。而针对6岁孩子不好好吃饭,作者从心理学分析之后,又给出几点解决吃饭问题行之有效的方法,如打造愉快的用餐时间、不给孩子喂饭、吃饭时必须乖乖坐在饭桌前禁止看电视和玩手机、过了用餐时间把食物取走、尝试和孩子一起做饭、禁止吃零食、白天多让孩子运动、和孩子一起学习营养知识等好用的方式。 当然这只是其中的一个小片段,书中还有200多案例供大家学习,也许仍又很多人对精神问题感到避讳,但人生路上总是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会迷茫、恐惧、失望,等那这本书真的值得一看,真的能带我们去寻找人生每个阶段可能面对的问题,帮助解决心理误区,认识自己帮我们拥有更健康、更美好的人生。

《家庭心理百科》读后感(篇五)

生活中难免遇到缠人的生活烦恼,难耐的心理困境以及有口难开的小众难题。其中不乏抑郁、焦虑、强迫症、购物瘾、社交压力、嗜睡、不懂拒绝等个人问题。夫妻关系、婆媳关系、育儿难题、升学焦虑、养老压力等家庭难题等等难题。

这些问题可大可小,很多人不会选择去正视它。但它们又像鞋子里的小石子,时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韩国国民MC刘在石盛赞的心理医生宋炯锡接下挑战。他携手9位韩国一线心理精神科专家,完成了韩国第一部心理学百科全书:书里梳理了206条东亚家庭最常遇到的难题,60种困扰每位家人的身心问题。包含了了小学、中学、青年、中年、老年等5个阶段;并运用丰富的专业知识,深入浅出的心理学解析。堪称是家家必备的“心理急救医药箱”,帮助你走出心理误区,拥有更美好,更舒适的生活。

特别是已经过了而立之年的我,在2021年对身边很多事和书里所对应的内容有很深的体会。

首先是我2岁的儿子,正处在2岁“可怕”的年龄,他很多的行为背后都有着深层次的想法和思维在指导着他。

一 孩子不听话怎么办

孩子的”不听话”不是天生的,是父母对孩子的“不上进”多采用了指责,呵斥,和打击。而非即使看不到希望仍然坚持鼓励教育。就像《家庭心理百科》一书说到:“父母总是在与孩子对话时不断增加孩子的负担,流露过多不满和怨气,孩子小不会太大问题,但是到了青

就像《家庭心理百科》一书说道:“多数父母为人刻板不懂变通,难以深入了解和把握孩子的内心想法,不积极寻找解决方案,却一味去教训和劝阻孩子。”

现代心理学研究证实:从讲道理到接受道理,中间的距离可能很远。一个人能否接纳别人的观点,首先取决于情绪,其次取决于对方的行为,最后才是对方的语言。成年人尚且如此,孩子就更难了。何况有的父母不是讲道理,是纯属发泄情绪。

也就是说,和青春期孩子沟通:首先要放下父母的情绪,深入了解孩子内心想法,其次积极寻找具体而实用的解决方案,最后用温和的语言鼓励孩子。

二 日渐寡言的父母怎么回事?

一年过半百的母亲,明显感觉最近这两年特别依赖于我。总是喜欢儿女围在她身边,上次离家上班时,一项不善言语坚强不屈的母亲流下她不舍的眼泪,这个事件深深的触动了我,但是我的心里是五味杂陈,瞬间感觉的我们不能再依赖她,而变成他们需要依赖我的时候了。

面对父母痛苦和失落表情时,身为子女要表现出理解。让父母感受到家人理解自己的处境,并愿意与他们一起分担苦恼。他们会赶到莫大的欣慰。

如果遇到这样的事情,一定学会询问父母“最近心情不大好吗?”“有什么事情是我可以帮到你的”类似这样的言语能够给予到老人慰籍,缓解心中的孤独感。

三 人生意义究竟为何?

年轻人向着自己的目标奋斗时,大部分的能量都是导向外部世界的。我们从弱小依赖性极强的孩子逐渐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大人,在社会丛林中不断拼搏,确立自己的社会地位。到了中年之后便会逐渐感到疲惫,并陷入深刻的自我怀疑。

每个人都会给自己创造各种各样的角色并加以维持,例如:职场人士,母亲,父亲,老板,儿子等。太过于投入社会赋予他的意义,就会缺失对自己内心的照顾。

我们要懂得审视自己的内心,找到自我。以此来达到自我实现的目的。

这本书虽不具很强的连贯性,属于是放得下,随时可以拿起阅读的类型,同时这本书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大家对于精神科的偏见和误解。心理方面,它和我们的身体是一样的,是需要被细心照顾和密切关注的。

206条烦恼一定有你所遇到的一条,60种困扰家人的身心问题总有一种帮到你,触手可及的案例资料,解决人生路上种种困惑。助理每个人拥有健康美好的人生。

《家庭心理百科》读后感(篇六)

一打开这本书,真是名副其实的家庭心理百科,从出生到老去,各个阶段涉及到的典型心理问题都有提到,这本书绝对是要收藏到年老的一本。但由于我还没进入到养娃阶段,所以我更多地关注青年中年时期的心理问题。

从目录中首先看到的就是"畏惧亲密关系"这一小节,联想到我周日参加活动谈到和同事的关系哭了,不禁感慨:这真是"吸引力法则"呀。

果不其然,在青年时期,发展亲密关系这个阶段,我完完全全踩了坑。书中说到"要培养起亲密感,就需要承认和接纳对方与自己的不同,学会让步和照顾对方",第一时间我想到的是我初中的闺蜜和毕业后的闺蜜。

我初中时的闺蜜是一个小个子女孩,性格很豪爽大气,而那时的我有点自卑和敏感,正是她这样的性格吸引了我。我们一起吃饭、上课、逛街,直到有一天,一切都变了。我发现她吃饭撅着嘴,还会发出很大的吧唧声,是的,很荒谬,我就是忍不了了,加上她逐渐和另一个小个子的女孩越走越近,我们就渐行渐远了……

我的另一个闺蜜,我们在彼此人生最难的时候相遇,都是考研失利,都要找工作,那段时间我们彼此互相安慰、互相支持,从线上走到了线下,我们有过一段很亲密的时间,我们分享工作、感情,无话不聊。直到她创业,而我走入了爱情与婚姻,我们的话题越来越少,千岛湖之行成了我们最后一次见面……前段时间,她心情变得低落了,而我只是从她微博上得知,当我想和她电话聊聊的时候,她问我"有什么正经事吗?"

我承认,我很玻璃心,也很龟毛,有点让我不满的地方,我会在心里反复琢磨,把一分的不满琢磨成十分,最后变成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我常说,别人对我五分好,我还TA五分,这其实就是在计算要为这个人付出多少精力,然而这样,最终也会因为身边没有值得信赖和依靠的人而陷入孤独。

再一个我想提及的是“手机综合症”,我相信这是现在绝大多数人的通病吧,至少我深受其害。无论是上班、下班、吃饭、开车,手机不在身边总觉得很焦虑。即使电话、微信从来没人找我,也会觉得不带手机就会错过重要消息。因此引起的注意力不集中,更是高效工作的“拦路虎”。

在这本书中,作者给出了有效防止电子产品上瘾的方法。

一、将身边的手机和电脑全部收走。

我同样相信大多数人跟我一样,手机放在工位上,就会不自觉地摆弄。回完邮件看一下,上个卫生间看一下,会议无聊看一下,简直防不胜防。对抗这种惯性,物理隔离是很有效的办法。

二、收到信息提示,不要立即确认。

首先,你没有那么重要,不是什么事情都是非你不可。其次,即使有十万火急的事情,你要相信对方千方百计能够找到你,通过电话、邮件、钉钉、skype、你的同事……所以,放下自己要立即查看立即回复的执念。

三、关掉社交软件的提示音。

就如同微信朋友圈的小红点,如果不点开看一下,总觉得心痒痒,社交软件的提示音也一样,它们的存在就是让你花时间去确认,进而赚取你的流量,不要被运营商割了韭菜还浪费了自己的宝贵时间。

四、不要同时处理多项工作。

人在集中处理一件事情的时候效率是最高的。习惯于一次处理一项事务的人,通常更不容易感到焦虑和不安。

本书还提及了很多在人的一生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就不一一列举。我强烈建议无论对心理学感不感兴趣,无论处在人生中的哪个阶段,都值得买来这本书读一读,至少可以让我们的人生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家庭心理百科》读后感(篇七)

在我们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中,如果说只能记住一本工具书,那就是《新华字典》。无论是不知道字怎么写、读什么,还是不知道词语什么意思,都可以查新华字典。一本万能宝典伴随我们整个学习生涯。那么是否有一本书,可以解释我们从小到大的一些行为原因,帮助我们处理与家人朋友的关系,甚至教育我们的下一代?我推荐大家可以读一读这本《家庭心理百科》。作者是来自韩国高丽大学的心理学博士宋炯锡,因此书中内容更加符合东方人的认知与文化。全书罗列了人在不同发展阶段的生理与心理特点,覆盖了婴幼儿、青春期、中年及晚年。既有丰富接地气的案例,又有较深理论的支撑。可以说是“家家必备的心里急救医药箱”!

最近影院大火的贺岁影片《你好,李焕英》,截止目前票房已突破40亿。整部影片笑中带泪,母女间的真挚情感,发人深省。其中有一幕对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女儿:“妈,我拉裤兜子了!”

妈妈:“我女儿怎么总拉裤兜呢, 那是因为咱年纪小!”

妈妈:“那咱年纪小,怎么还能跟哥哥姐姐们一个班呢?”

妈妈:“那是因为我女儿最聪明了!”

女儿:“对!”

面对情绪崩溃大哭的女儿,妈妈仅凭几句话就让女儿的脸上重新挂上了笑容。我很羡慕能有这样一位高情商的母亲,同时也希望自己未来可以成为这样智慧的父母。然而,这种智慧不仅仅是天生遗传的,更是可以通过学习得来的!面对孩子无法控制愤怒情绪时,我们该怎么做呢?书中给出了这样的答案:

1. 让孩子学会用语言表达“我生气了”。

尽管孩子的说话能力不同,能够表达出的语句也不尽相同,但只要用语言吐露出自己的情感,愤怒就会得到一定缓解。

影片中,女儿还处在很小的年龄,不懂得使用“生气”这样的词语。然而,一句哭中带泪的“我拉裤兜子了”,足以让母亲感受到孩子是“生气”了,同时孩子自己也因为喊出这句话,似乎没那么“生气”了。

鼓励教育孩子自我表达出“我生气了”类似的话语,是帮助孩子控制愤怒情绪的第一步。

2. 让孩子练习表达感情的词汇。

对于成年人来说,因为积累的情感词汇很多,表达自我情感是相对容易的一件事。那么,我们该如何帮助孩子学习情感词汇呢?书中作者提到将表达情感的语句粘贴在家中墙上,让孩子运用这些语句聊一聊当天心情和感受等小方法。

这里我推荐大家在网上搜索“情绪认知脸谱卡片”作为日常的辅助工具。这类卡片上,通常画有不同情绪中宝宝的表情,例如,生气,高兴,害羞等。当孩子闹情绪时,教他从卡片中选出最能代表自己现在心情的卡片,然后耐心讲解,鼓励孩子进行自我表达。

3. 要让孩子明白,懂得用语言表达负面情绪是一件值得称赞的事情,但不能够通过行为来进行发泄。

4. 家长要为孩子做好示范和榜样。

书中作者提到“我向信息”沟通法,即说话时比起从“你”出发的表达,从“我”出发的表达更能帮助我们实现更为有效的沟通。

5. 父母要具备共情能力。

影片中,妈妈通过语言告诉孩子,她“犯的错”是因为年纪小,这就是一种共情,站在孩子的角度分析问题发生的原因,让孩子感到自己是被理解的,帮助孩子消化自身情绪。

6. 在孩子使用语言表达情感后多多称赞他们。

在孩子表达情感后,父母可以通过“谢谢你告诉爸爸/妈妈你生气了”这样的语句对孩子加以肯定。如果能表达出“我女儿最聪明了”这样的话语,亲子关系一定更加融洽!

书中不但介绍了上述六种帮助孩子控制情绪的方法,还附录了下方的小贴士。通过家庭实操的小游戏,进一步帮助孩子调节情绪。

当用心理学的知识观看同一部影片时,会帮助我们读懂更多母亲背后的付出,及母爱的伟大!一句“我的女儿,我就要她健康快乐就行”说哭了多少成年人。如果现在我们就能把书中的知识用到生活中去,影片中的遗憾将不再发生,我们将会收获更加和谐的家庭生活。此书可谓家庭生活的《新华字典》,囊括了从孩子出生到青春期,夫妻亲密关系,老年阶段等人生各个阶段可能遇到的问题,同时也对诸如“为什么找不到对象”“一秒钟也不能离开手机”“停不下来地买买买”这样的现代人的通病做了阐释。真心值得推荐!希望通过我的抛砖引玉,你能更加喜爱此书。

《家庭心理百科》读后感(篇八)

我们每个家庭都会有一个常备的小药箱,里面放一些家庭常用药,比如应对感冒、发烧的胶囊、冲剂,处理跌打损伤的药油、创可贴等等。 但是,可能很多人没有想到过,不光是身体,我们的心灵也需要一个心理小药箱。 说起来,这些年随着各种竞争的不断加剧,人人压力山大之下,心理健康已经越来越多的受到大家的广泛关注,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学习心理学知识,保障自身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了。 由由10位韩国一线心理精神科专家集体编写的心理学百科全书《家庭心理百科》,便是一本适合各类读者阅读的心理学基础入门科普书。 这本书由多位心理精神科专家学者们结合工作中的丰富实例集体编写,确保了全书内容的科学性与实用性。

1 《家庭心理百科》是一本适合每个家庭常备的心理学百科全书。 这本书与许多讲基础心理学、家庭心理学图书的不同之处在于,此书的编辑方式是将每个人日常工作、生活中常见的各种心理问题,包括但不限于家庭问题、社会问题、职场问题,都以提问方式陈列出来,然后由专家们在问题下方做答。 这就极大方便了读者,平时遇到什么问题,可以直接拿过书按图索骥地查询相应答案,是一本可以随用随查的心理学百科全书。 因为作者们都是临床经验丰富的心理精神科专家,所以每个问题的设置都很有针对性,专家们给出的答案也是干货满满,除了在理论上进行精准解释外,更会给出问题的具体解决方案。

这样,读者既不会因为心理学各种专业名词、术语的艰涩难懂而搞不懂书中内容,也能得到切实可用的实际办法,是一本理论与实践兼具的好书。 身为一本百科全书,书中所涉及的问题涉及到每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从小到大会遇到的各种问题在书中都以提问方式进行了具体罗列。 书中许多内容都是从实际案例出发,比如在培养孩子上,从孩子爱打其他小朋友、如何让孩子爱上阅读,到如何解决儿童到了青春期后与父母关系疏远的情况。 比如在职场问题方面,从总在背后说别人闲话,到不懂得拒绝别人该怎么办?从怎样解决找不到稳定工作的焦虑心理,到工作中频繁出错如何应对?

2 尤其令读者关注的,是专家们对于近些年许多热点问题做出的专业论述与解决方案。 比如针对近年被反复热议的‘丧偶式育儿’的问题,作者并没有一味歌颂妈妈们的过度牺牲和付出,指责爸爸们的缺席和不负责任,而是实实在在的给出解决方案。 在专家们看来,一味抱怨自己的辛苦,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容易激化、加剧问题。 要真正解决问题,首先要客观明确的看待当前遇到的问题,是事情太多时间不够还是需要提供金钱或家人的帮助? 妈妈们首先要认真计算出自己每天在每件事上投入的时间精力,将花在孩子身上的时间成本记录下来,理清问题所在。 然后,按照重要程度给自己手中的工作排序,分清哪项事情是首要的,那么就算没有很好完成次要事情,也不必为此不安。

之后,和丈夫分配家务时要讲究技巧,在给丈夫安排任务时,将他擅长的事情交给他去做,才能提升效率,也能让对方更有干劲。与其让他们承担家务,洗碗做饭,不如安排他们带孩子出去玩。日常要对丈夫多进行称赞和鼓励,让他们感觉到自己的付出,为解决问题提供了很大帮助,获得成就感和满足。 另外,不要过于绝对的对半分配任务,经常与丈夫计较究竟谁更辛苦,在共同作业时要抱着我多做一点让对方轻松一点的念头,才能找到双方协商的平衡点。 另外,妈妈们也可以请求双方家人,甚至朋友和邻居的帮助,或者雇用保姆帮忙,不要过度牺牲自己,因为过度的责任感给自己太大压力。 整本书中类似这种针对热门问题给出的专家建议还有很多,看完全书后读者会发现,这本书中列举的都是人们在现实工作、生活中有可能会遇到的实际问题,被读者们称为“家家必备的心理急救医药箱”,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

3 有读者说,《家庭心理百科》是一本我们一生都会用到的书。的确,这本书第1章就概括讲述了一个人从出生到老年会面临的心理问题。 全书从孩子出生后养育孩子会面临的种种,一直到如何处理老人的精神疾患,预防老年痴呆,对待生命进入尾声的父母,书中都有详细论述。 对于每一个对心理学感兴趣的读者,或是有志于用专业的心理学知识解决家庭工作中遇到的心理问题的读者来说,这本书都值得一读。

《家庭心理百科》读后感(篇九)

随着生活节奏变得越来越快,社会压力越来越大,导致人们出现更多的心理问题。你看,假期结束,一提开学,有的孩子就紧张,喊着肚子痛;一过30岁就被父母紧迫催婚,自己明明感觉一个人过得很舒服,但是看到身边的朋友结婚,还是一脸焦虑;每到年末,掀掉最后一张日历时,总是害怕自己变老,心情沉闷。

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反映着我们的心理问题。我们平时会比较注意到身体上的病痛,却很容易忽视生活引起的心理变化,其实,心理疾病,也是一种病,也得引起重视。

《家庭心理百科》这本书,就是为我们解决烦心事的心理学书籍。本书以家庭实用为主,涵盖了一家老小所能遇到的诸如育儿、养老、职场、个人情绪等问题,详细解释了各种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解决办法,既填补了人们对日常心理问题的知识空白,也可以指导大家解决生活中的心理问题。本书一经出版,就被广大读者赞誉为家家必备的心理急救医药箱。

书的主要作者宋炯锡,是韩国高丽大学的心理学博士,本书由他领衔,并联合韩国十几位心理方面的专家编写,把人生每个阶段孩童、青春、老年,遇到的心理痛点和解决办法都讲得清楚可行。

网上有一句话说,是手机偷走了孩子的童年。说的虽然危言耸听,但是确实手机是每个家长的心头之痛。

同事的儿子上小学,一到假期就抱着手机不离手,批评过、打过,也讲过道理,没有多大改观,同事无计可施。现在他儿子一拿起手机,他就想胖揍儿子一顿。

这样的事情,成了父母养育孩子过程中永久的话题,也是让父母们难以解决的问题。

像这样的育儿问题,《家庭心里百科》就能帮我们解决。

孩子们之所以爱看手机、电视,是因为这些电子产品,能够给人们强烈的感官刺激,不仅吸引孩子的眼球,还可以稳定他们的情绪、缓解压力。但是,长时间沉溺于手机电视,就会成瘾,不愿意接触现实世界,不愿意与人交流,甚至情绪变得焦虑易怒,当然,还耽误了孩子的学习。

那么,作为父母的我们该怎么办呢?书中给出了解决这种问题的方法。

首先,就是在看手机或者电视的时候,父母要定好规矩,限制看的时间。可以上好闹钟,让孩子做好结束的准备。

其次,孩子看完节目或者玩完游戏,最好和孩子聊聊收获。

再有,约束好孩子时候,父母自己也要减少看电视或看手机的频率,多陪陪孩子。

育儿的路上,父母们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能让我们平静的生活变得鸡飞狗跳起来,《家庭心里百科》,能让育儿之路少些阻碍,多些平和。

一句调侃中年生活的话是这样说的:人到中年,就是一部西游记,悟空的压力,八戒的身材,沙僧的发型,唐僧一样絮絮叨叨。最重要的是离西天越来越近了!

最近表哥感觉浑身哪里都不舒服,心烦意乱,去医院检查身体,却没发现任何疾病。大夫说是压力过大,导致身体有些不舒服,还感觉像得了大病,其实就是一些小问题。大夫还问表哥说是不是最近喜欢吃甜食,像巧克力、蛋糕,说越是工作繁压力重重,人们越想吃这些东西。

成年人一过了三十多岁,压力就开始变大,孩子逐渐长大,工作日益繁重,身体也不如从前了,面对压力,许多人都是被动的承受,没有一个积极面对的心态。

《家庭心里百科》介绍,在压力状态下,人们对身体的细微变化十分敏感,对于疼痛的感觉要比平时高四五倍,所以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压力大时,有一丝的不舒服就,人们就以为是得了一场大病。

要想改变这种叫疑病症的现象,需要在受到压力时及时缓解压力,比如多和别人聊聊天,多运动,时不时地出去旅行一趟,都能够缓解这种现象。

而压力大时爱吃甜食,是因为糖分能够刺激人的快乐神经,给人更多的快乐,这种原理就像是喝酒、吸烟一样,经常靠吃甜食缓解压力,身体就会对它产生依赖。

可吃进去的零食消化完之后,大脑又发出了想吃甜食的信号,就像是依赖香烟一样依赖上了糖,最终不仅没能彻底缓解压力,还容易吃坏了身体。

压力每个人都有,在压力来临时,我们需要学会排解,避免压力过大带来的心理疾病。

孔子说过: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怕。父母为了我们的幸福,他们默默无闻,任劳任怨,当他们上了年级,身心有了变化,我们应该给父母更多的关心。

今年父亲已经快七十多岁了,按说老了之后,应该变得安静、慈祥,可父亲却完全相反,他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像个小孩子,想起什么就唠叨个没完,还经常和母亲吵架,十分固执。

后来了解到,不只是我家有这样的状况,许多家里的老年人都有越老越像小孩子一样的状态,性格、脾气变化非常大。

书中告诉我发生这些现象的原因,一是老年人身体激素的变化导致的。相比于三四十岁,老年人激素分泌水平只有曾经的一半,甚至更少。

二是,身体素质的下降导致老年人性情转变。人一上了年纪,曾经通宵熬夜,第二天仍旧精力十足的状态不见了,各种疾病也纷纷找上门来,种种信息都在提示他们,你已经老了,所以老年人的情绪,有时会像小孩子一样,有很大的起伏。

此外,由于老年人退休后,子女不在身边,给他们带来的孤独感,也是造成老年人性格变化的重要原因。

面对父母有这样的心理变化,我们不能袖手旁观,一定要给他们充分的关心,更不能流露出厌恶的情绪,多和他们打打电话、聊聊天,多陪陪他们,这样做是对老年人最大的安慰。

人从出生的婴孩到耄耋暮年,漫长的生命旅途,会遭遇到很多心理问题,一本《家庭心理百科》会在我们需要的时候,随时为我们答疑解惑,愿大家通过了解这本书的心理知识,科学解决自身的问题,保持健康积极向上的内心,拥抱健康,拥抱美好的人生!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