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三十三年行半步》的读后感大全

《三十三年行半步》的读后感大全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8-16 17:45:28
《三十三年行半步》的读后感大全
时间:2024-08-16 17:45:28   小编:

《三十三年行半步》是一部令人深思的小说,通过主人公阅读一封母亲给他写的信,回忆起母亲三十三年来为自己默默付出的一切。故事中充满了对母爱的感恩和对人生的思考,让人不禁感叹生命的珍贵和母爱的伟大。是一部感人至深的作品。

三十三年行半步读后感(一)

诸多篇目读过,书还在路上,不禁想起大二在手头只有800块钱的时候,犹豫再三痛花三百多买了张承志先生文集。那种抱着一箱书,恨不得跑回宿舍一口气读完的豪情壮志,至今让人激动!东碰西撞最终选择元史及民族边疆作为主攻方向,不能说完全受张先生影响,但若无其感召,我定是不会走上此等不中不西,且对研究者语言及天分要求极高的学术路途的(每愧于此)。本科毕业之际,有幸在学院以《敬重与惜别》作最终演讲,唯我心知其义取自先生文集题名,深感时空契合。9月赴宁前夜,重读《北方的河》,不唯应景,更时有与主人公融为一体之慨。路途既定,在努力跋涉中深感民族边疆学界对先生敬重仰望者非我一人,仅以见诸笔墨诸师言之:姚大力说自从写下“让他们去跳舞,我要去上坟”以后,张承志一直是我最敬重的少数当代作家之一;张帆2016年的论文还引用其早期仅有的数篇学术论文之一《关于早期蒙古汗国的盟誓》;刘迎胜写回回语的论文直接把他的小说当材料用;沈卫荣在文字中也毫不掩饰对张先生的敬重之意。钟晗用“始于伯希和,终于张承志”来勾勒边疆民族研究的历史轨迹。其他诸如特木勒、屈文军等老师,在不经意的谈话间,也诉说着对张承志先生的崇敬。欣闻种种,每有惊喜,信吾道不孤矣!如张先生般在远离学术研究数十年之后,还能始终保持“不在场的在场”姿态,影响数代学人者,或本身是值得思考的文化现象。

三十三年行半步读后感(二)

张承志就像一把斑斓凛冽的墨剑,在暗夜里发着幽光。

半生跋涉,岂止三十三年,张承志以笔为旗,他的血液依然沸腾而年轻,涌动着是浪人与志士般的思想。

他为社会底层诉说,与大义和清洁的精神为伍。有时会觉得他有些愤激,有些“革命的幼稚病”,仿佛世界已经变了,而他仍在固执地谈什么国际主义,谈什么英特那雄纳尔一定要实现。

《心灵史》是贫民宗教的心史,后来改了,像是国际主义的宣言。让人联想到三岛由纪夫。张承志在《敬重与惜别》里,就对于东亚思想的正义与毒素,进行了批判性的解读。

依附于一种宗教,而能有一种持平的见解,似乎有一种无法顾及两全的悖论。很多时候,偏见来自于误解,来自于无知,来自于傲慢。而更重要的,更缺少的,是一种平等宽容的对话与交流。

张承志的行迹所托,是广漠无垠的黄土高原,驰骋着黑骏马的蒙古草原,是一望苍茫的北方的河。他的游学之路,遍及日本、西班牙、摩洛哥、拉美,其行走的求知与探寻的秘境,似乎都远离了英美文明的精英之路。

对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有的人拥抱,有的人唾弃,掘墓人也好,同路人也罢。世界总还在向前发展着。贫的,未必是好的,富的,也未必是坏的。是非与好恶,并不是白纸上的黑字,看得那么清楚。

村上春树对于资本主义的反讽,是一直踩着鼓点跳舞,跳到心悦诚服而后已。

张承志的文字,有抒情,有理想,也有深刻的思想与信仰的力量。

敢为半步,轻掷一生。即便是失败的英雄,也让人心生敬意。

三十三年行半步读后感(三)

张承志是我最喜欢的作家,也是我最爱的男人。这本书,像《敬重与惜别》一样,让我再次确认他是一个非常优秀的作家,一个非常非常有魅力的男人。不过他是否伟大,是否超越陈忠实,还看未来。他七十多岁了,我觉得他还年轻,他七十岁出的书里,还是旺盛的体力,鲜浓的爱恨,一句赶着一句,迫不及待,不是说出,而是喷出。

他和陈忠实是牧民和农民的区别。即使他就停在这一步,他也是我最爱的男人。

疑惑为什么没人讨论他的外貌。肯定他本人是反感的,但是这一点很重要。你要知道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不然你爱他会爱得很苦,你会没完没了的否定自己、责备自己,直到认为自己没资格爱他、甚至没资格读书。我觉得张承志的读者,除了伪读者,首先要保护自己,不被他白日照积雪的强光刺伤。

他是一个天地为之久低昂的美男子,是一个能驾驭烈马、从沼泽死神中跳出来、能用受伤的手把流氓首领揪到求饶的强悍男子,是一个热情开朗、口语天赋超好、能立刻获得陌生人好感的人。天选之子。而我们的生活都是卑微的,我们受不了那种让他陶醉的极致苦难,也没他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本领。

我的意思是,他看到的世界,他身边的人民,可能和我们不一样。

我也不确定我想的是对的。就当我是废话吧。反正我坚持认为,一个从来没有被打倒过的人的文学,总是差那么一点。当然我还是一样的爱他。

美人扑向极致的苦难,就像秃鹫扑向新鲜的死亡。但是,真相在“泥泞”中,不要舍弃曾经的人群。

曾经我以为他会顺着九十年代的幽蔽一路走去,但他用《敬重与惜别》让我惊喜了。即使他没有抛弃国家主义、民族主义、异教的隔膜和仇恨,我也会一直爱他。那是我低估了他。希望我现在还在低估他。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