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京都一年读后感锦集

京都一年读后感锦集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5-01 13:05:25
京都一年读后感锦集
时间:2024-05-01 13:05:25   小编:

《京都一年》这篇文章通过描述作者在京都生活一年的经历,展现了京都这座古老城市的独特魅力。文章中描绘了京都的四季景色、传统文化和人文风情,让读者感受到了京都的深厚历史底蕴和独特的生活氛围。通过作者的观察和感悟,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京都这座城市的美丽和魅力。

京都一年读后感第一篇

作者以一个旅游者的眼光来看待20世纪70年代初期的日本生活,为读者呈现了日本的秀美风光、民情风俗、社会环境、艺术体验。作者用清新动人的笔墨介绍了京都这座历史文化城市。 作者本来是去京都游学,却在他乡遇故知,不仅让作者收获了知识,更让她感受到了京都的各种美。 本书作者林文月,作家、学者、翻译家。著有《京都一年》《读中文系的人》等,译有《枕草子》等作品。 本书保留旧版四色插图以及作者多张珍贵旅日图片,满满的追忆之情,让我们细看那年、那时、那月、那人,扣敲京都旧日门扉。书中的文字充满了优雅的气息与婉约的色彩。 京都,古称“平安京”,位于日本西部,794年到1868年为止,京都一直都是日本的首都。长年的历史积淀使得京都市拥有相当丰富的历史遗迹,也是日本传统文化的重镇之一。 书中描写的又生动细腻,比如随朋友去参加茶会的描述,“一只朴质无华的茶壶,可能价值千万,一个小小的饰物,也可能是百余年前的古董……”。 日本饮食清淡,量也非常少,注重视觉享受,连碗盘也是极其的讲究, “朱红的容器,黄色的蛋卷以及绿色的香菜,那颜色的配合倒是雅致的”。 京都之美在作者的笔下犹如远山的烟火,绚丽多彩却不刺目,色彩斑斓却不过分华丽,情境交融感情充沛,令人体会到真切的情感。 我不会摄影,只能将眼睛所看见的,心中所感受动,收入笔底。 庆幸自己选择了京都这个罗曼蒂克的古城,她四季有那样多的风貌,终年有那样丰盛的节目。 慢下来,去旅行;静下来,为生活。跟着作者细腻的笔触,仿佛能隐隐地呼吸到来自京都的气息,一起畅游京都之美。

京都一年读后感第二篇

京都作为古日本政治和文化的中心,自带一番令人神往的气质。其景观文物和风俗民情,都成为旅人欣赏的对象。而畅游京都,也成为许多人心底的期待。然而不知日本的古文化,便难以融入京都真正的文化传统中,欣赏它别具一格的特质。《京都一年》的作者以古典文化学者的身份,透过专业视角审视一年里,从巷陌古寺到庭院佛殿的文化探究之旅,不仅观览景物,也深入文化的底里,感受古日本遗留的气息。

作者三十年前旅居日本时,不经意间将历史记述和古典文学之内涵,通过眼前的文物景象诉诸文字,还原了日本生动鲜活的立体具象的世界。作者以学者之追根究底之专业精神,利用地方书籍和实访,以及丰富的当地馆藏,完成了事物历史因缘和脉络的追寻之旅。籍由这样的努力,使得作者得以在短暂的一年里,进入当地传统、民俗生活的许多层面,从与当地人的交流中获益良多。特别是与她租住房子的主人秋道太太,竟发展出一段跨越三十年的跨国友谊,足可见其深入日本平民生活的深度。可以说,作者在京都一年里的生活,与秋道太太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她们一起经历的往昔——岁末的歌舞伎、盛夏的祇园祭、吉野的樱花、高雄的枫红、知恩寺斜坡的夕照,以及作者租处十二段家“紫之间”的浊酒……

尽管秋道太太现在已经不在了,但作者文字里的秋道太太还鲜活着,关于京都真实的生活的描摹在文字间得以立体呈现。对于作者来说,旅居的生活是孤独的,也是丰富多彩的,这也是旅人状态的真实写照。

《京都一年》写出了旅居者眼前的日本京都,它的景观购物和民俗风情是如此动人,以至于让人难以忘怀。

京都一年读后感第三篇

初识林文月,是读她翻译的《源氏物语》。小伙伴说林文月翻译的更有原著的韵味,推荐我读林文月翻译的版本。读起来确实感觉古色古香扑面而来。再识林文月,便是这本《京都一年》。从这本书中,能感觉到的林文月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对日本文化精髓的把握。做为一个中国人,在日本游学,主业还是学术研究写论文,仅仅通过休息天的走访,便能完成《京都一年》这本书,向读者全方位的展示京都的景观文物,风俗民情,不得不让人钦佩。

在《京都一年》这本书中,林文月描绘了京都的自然风光,包括春天的樱花,夏天的绿意,秋天的红叶和冬天的雪景等,我们能通过林文月对四季变化的细腻描绘,体验到京都自然美的独特魅力。而林文月对京都的风俗民情,包括茶道、日式料理亭的用餐方式的介绍则让我们深入地了解京都的文化传统和京都人的生活方式。通过阅读,我们不仅能欣赏到京都优美的自然景观和文化底蕴,更能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人文魅力和独特风情。

此外,林文月在书中还介绍了京都的建筑,展现了这座城市的古老韵味。她细致入微地描写了寺庙、神社、园林等建筑物的布局和结构,以及它们所蕴含的历史意义和文化内涵。这些建筑物的精美细节和古老气息,让我们仿佛置身于京都的历史长河之中。

在京都游学这一年,林文月也参加了京都传统的文化活动,比如祇园祭和时代祭,参加过茶道,花道表演,赏樱和红叶。林文月把参加的这些活动忠实记录了下来,让读者也能身临其境的了解京都特殊民俗活动。

在书中,我们还能感受到京都人的待客之道。林文月在京都这一年,无论是邻居还是陌生人,林文月遇到的人都能给予她帮助和支持。这种无私的关心和友善的态度,让林文月深感温暖和感动,也让读者感到暖心。

林文月的文字让我们能够真切感受到京都这座古都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底蕴。这本书不仅可以做为京都的旅游指南,更是关于京都文化和历史的思考和解读。它让我们更加深入了解了京都历史和文化的同时,也让我们思考如何对我们自己文化传统的坚持和传承。

京都一年读后感第四篇

《京都一年》是一本介绍日本京都人文的清流散文集,作者以温情的笔触描绘了京都人民的民风和独具魅力的建筑。

在这本书中,作者向读者讲述了她在京都的一年里的所见所闻。她的文字清新亮丽,读者可以跟随她的脚步,领略到京都的典雅的气氛和优美的风光。更令人无法忘怀的是作者在这一年中结交的新朋友,她们的友谊持续了三十余年。无论是小鹿的萌态、浪漫的樱花、古雅的石板小径,还是桂离宫和京都庭园的美景,都令人心向往之。

在这本书中,读者还可以了解到京都的美食文化。与中国的“苍蝇馆子”类似,京都地道的美食往往隐藏在某一条小弄堂里,需要当地人的带领才能品尝到。此外,京都美食继承了日本传统美食文化,注重食物本身的味道,而不是让调味料掩盖其味道,这才是美食的最高境界。从网红店铺到街头小馆,作者用生动的文字描绘了各种美食的味道和制作过程,让人垂涎欲滴。

总的来说,《京都一年》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散文集,它能让读者感受到京都的独特魅力,同时也能带给读者一些关于生活的思考。《京都一年》不仅展现了京都的自然和文化之美,还讲述了作者与当地人的友谊和生活点滴。透过她的文字,读者能够感受到她对这座城市的热爱和眷恋,也不由自主地对京都产生了一种向往之情。

读《京都一年》如与一位老友品茶聊天,文字清新,情真意切,让人回味无穷。这本书不仅是了解京都的优秀读物,也是一次心灵的净化和洗礼。作者林文月是一位备受尊敬和赞誉的作家,她的文字清新脱俗,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她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学者和翻译家,她的代表作品有《读中文系的人》《源氏物语》《我们在岛屿朗读》《他们在岛屿写作:读中文系的人》等。她的编辑有鹿文化创办人许悔之曾高度评价她:“林文月老师一生,人美、心美、文章译笔应世风范都美,是一位宛若六朝风华人物的人,就像她的研究专业:陶谢与六朝文学”。

林文月的文字朴素而典雅,总是能让人自然而然地安静下来。她的散文集《饮膳札记》不是食谱却胜似食谱,描写轻松有趣,让人有想试一试的冲动。她的《人物速写》不用文字画画,却能让人物跃然纸上,让读者感受到故事和情感的魅力。

京都一年读后感第五篇

《京都一年》是一本介绍1969年日本京都人文的清流散文集,作者是林文月。

这本书的文字清新亮丽,描绘了京都的典雅气氛和优美的风光,令人无法忘怀的还有作者在京都一年期间结交的新朋友。

书中介绍了京都人民的民风和独具魅力的建筑,还记录了作者在奈良正仓院参观的感慨以及在京都茶会上学习茶道的经历。

作者在奈良正仓院参观时,被正仓院悠久的历史所震撼,深刻感受到了时间的沉淀和文化的传承。正仓院收藏的丰富文物,展示了奈良时代的繁荣和辉煌,让作者对日本古代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参观过程中,作者对正仓院的建筑和园林设计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惊叹于建筑的精美和布局的巧妙,感受到了日本传统建筑的独特魅力。此外,园林中的花草树木、水池假山等元素也营造出一种宁静而优雅的氛围,让作者沉浸在自然与艺术的完美结合之中。

对奈良正仓院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深感敬佩,并希望更多的人能够有机会来到这里,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这次经历也让作者意识到,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财富,我们应该共同努力保护和传承它们,让后代能够继续欣赏和学习。

此外,书中还讲述了作者在京都的美食体验。与中国的“苍蝇馆子”类似,在京都,地道的美食往往藏匿于某一条小弄堂中。京都美食继承了日本传统美食文化,注重食物本身的味道,而非用调味来遮盖其味道,这也是美食的最高境界。

整部作品如同一位老友,在向读者娓娓道来京都见闻的同时,也让人领略到了文字的清新和优美。读完这本书,让人更加了解京都,感受到了京都独特的魅力。

美中不足的是,这本书如果有多一些关于京都景色、古建筑等异域风情的图片就更好了。

京都一年读后感第六篇

重点: 1、在表达原理上,作者(林文月)以自己在京都租的小房间为中心,根据距离的远近,以参观的地方为主,展示了她在京都的所见、所感,以及京都给她的精神鼓励。 2、在内容方面,本书主要有旅游照片(四色插图)和京都游记组成,关于参观的地点,不仅仅是简单的记录,还包含地点的轶事典故,以及其中的风土人情和历史知识。 3、这本书,很适合工作繁忙的上班族在纸上进行一场日本京都的city work,来跟随作者的娓娓叙述,感悟京都的静景、静物,当然,也很适合写小说的宝子们,来作为风景参考。 ————详细版———— 话说,前有city work,后有云旅游,如何云旅游,很简单,看相关的纪录片,看相关的书籍,比如我最近读了这本《京都一年》,从书名和封面插画中就能了解到,这本书是一本游记。 在表达原理上,作者(林文月)以自己在京都租的小房间为中心,根据距离的远近,以参观的地方为主,展示了她在京都的所见、所感,以及京都给她的精神鼓励。 在内容方面,本书主要有旅游照片(四色插图)和京都游记组成,关于参观的地点,不仅仅是简单的记录,还包含地点的轶事典故,以及其中的风土人情和历史知识。

当然,文学美感也是可以的,在作者的笔下,日本京都是静谧的、温和的,景色宜人的,这里,应该是她心理的第二故乡吧! 身穿和服,脚踩木屐,手握团扇,在如霞似雾的樱花树下,在古香古色的建筑前参观,那不是古代日本一日游么?(或者说cosplay日本古代女性)。

在中国,别说和服了,唐、宋、元、明、清,哪个时代的服装不是各具特色,哪个时代的吃食不是各有滋味,在根据地区的不同,来个不同朝代的city work,这旅游项目不就有了吗?举个栗子:在唐朝建筑物下(背景),吃着唐朝的食物,穿着唐朝的服装,那不一个意思吗?对吧(这一部分的内容仅供参考)。

综上所述,这本《京都一年》既有京都的历史人文,也介绍了独具特色的风土人情,既有日本的旅游风光,也有独特的文字美学,很适合工作繁忙的上班族在纸上进行一场日本京都的city work,来跟随作者的娓娓叙述,感悟京都的静景、静物,当然,也很适合写小说的宝子们,来作为风景参考。

京都一年读后感第七篇

林文月以中国古典文学的气质,写出了日本京都的静谧之美,游记中详略得宜,轶事典故,学问出处,单就这些就足以堪当游记的范文。

慢下来,去旅行;静下来,为生活。跟着作者细腻的笔触,仿佛能隐隐地呼吸到来自京都的气息,一起畅游京都之美。

叡山的新叶,青石板小道,如霞似雾的樱花,同好友欢聚在树下干杯起舞。

七月的“祗园祭”,身穿浴衣、木屐,手握团扇,在四条通闹街悠闲漫游。

暖阳当头,游历古刹园林,赴茶会观摩茶道,赏枫叶山水。

格子纸门,低矮回廊,廊外初雪,被炉暖几。

什么是“京都”?

低矮而古老的日式木屋,可以和钢筋水泥的新型大楼比邻;三味线的弦音,可以和爵士热门音乐并存;梳高髻,穿和服,长带摇曳背后的祇园舞妓,可以和染红发,着露膝迷你裙的摩登少女同行。

新与旧,传统与时兴,这就是京都不同于东京、奈良的地方,也正是京都之所以为京都!

京都一年读后感第八篇

一直都很喜欢读散文,散文总流露出一种温润、闲适的气息,细腻的文字能触碰到内心的柔软和放松,没有惊涛骇浪、大喜大悲,一切都刚刚好。

《京都一年》是台湾作家林文月先生的一部散文集,记录了她在日本京都学习和生活一年的所见所感,写出了京都的静谧之美。

日本的文化和历史与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特别是在古代,京都作为日本的古都,是日本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城市规划和建筑风格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中国唐朝时期洛阳的影响。

这本书虽然已经有50多年的历史,但仍然值得我们现在去品味。林文月将京都的美丽景色、民情风俗、社会环境以及自己的内心感受都呈现得淋漓尽致。

书中,林文月先生不仅分享了她在京都的日常生活,如在图书馆研究、参观古刹名园,京都的寺庙、茶道、庭院、小吃、书店、歌姬、枯山水等特色,还有京都四季景色,如春天的樱花、夏天的绿意、秋天的红叶和冬天的雪景,让人身临其境。

还有她结识的好友

✔️秋道太太:典型的日本中年妇女,她端庄、贤惠、坚强,热情好客又懂得享受生活,她排解了林先生刚到京都的寂寥,让她很快适应京都的生活。

✔️那须小姐:她是一位很有上进心的女士,因为工作的需要,她学习茶道、花道,学习汉语,影响着林文月

✔️下平太太:善良,慈母般地照顾着林先生,会给她做一碗酒酿汤暖胃,让她有家的感觉。

这本书内附多张林先生珍贵的旅日图片,满满的追忆之情,让我们细看那年、那时、那月、那人,扣敲京都旧日门扉。

总的来说,林文月的《京都一年》是一本值得我们去品味的书籍,她让我们看到了京都之美,也让我们对日本的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京都一年读后感第九篇

文/舒念

林文月老师于2023年5月逝世,想起曾度过她翻译的《源氏物语》,文笔柔美,令人难忘,又看到她的旧作《京都一年》再版,不由得就想拿起来看看,在翻译家之外,林文月亦是一位博学强识的散文作家。

《京都一年》的内容都来自林文月在日本生活的日常,当年她因公赴学,在日本做研究,与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日常记录可不相同,她笔下的京东几乎没有灯红酒绿和科技进步,全部都是带着一丝古典气息的人与物,在她的文章中出现的建筑是庭院、故事是历史、人物是教授,似乎完全与现代京都隔绝,她独独看到了自己的京都。

林文月在自序中说,自己当年赴日,其实是很孤独彷徨的,毕竟是舍夫弃子,独身一人前往日本,对她而言是从未有过的经历,不过也正是因为独身的孤独,才促使她每日走出房间,去寻找异国的景色,孤独带来了足够的空闲,也正是那是通讯还并不发达,于是在私人的空间里,她记录了每日所见所闻,成为了自己的旅居笔记。

《京都一年》早有出版,这一版保留旧版四色插图以及作者多张珍贵旅日图片,林文月说自己不会摄影,看书中的图片确实称不上什么摄影大作,不过好在她的文字细腻,总还是有许多看头;林文月说自己是外籍研究学者,观京都的历史风貌确实都以一种学者般的严谨娓娓道来,建筑的方法,收藏的古品,似乎都有点几分道理,若读者可以按书索骥,想必也是一番趣事。

林文月笔下的京都,有很多美好的地方,日本人对过去的珍藏意识,或是他们独特的审美,都值得书写,但也并不意味着日本就是完美的样子,她的笔逐一记录了所见所闻的一切,也会有宰客的景区,或是拥挤的人群,迟到的约定,荒僻的院子,一切都是自然。

都说入境问俗,林文月确有一些日本语言和文化的底子,加之日本因袭中国传统文化,也多了许多熟悉的色彩,她甚至在京都遇见了故人之友,也结下了新的缘分。而这些新的缘分又带她去看到更多京都之景,坐观枯山水,淡然品茶席,这般《京都一年》,谁不向往呢?

京都一年读后感第十篇

《京都一年》是作家、学者、翻译家林文月的作品,在这本书中,作者记录了自己在赴日研读期间的所见所感,展现了京都的四季变化和节令行事,带领我们畅游京都之美。

在阅读正文之前,我们会看到作者的三篇序文,也似乎见证了作者在每一次出版时的心情。她说“这些文字,代表我曾见证过的京都的一些人和事”,第一次的走访探寻,之后的重温踪迹以及每一次的温暖回忆似乎都是由这些文字串联在一起的。这些文字历经五十多年的时光,依旧闪烁着它的独特光芒,我想,对于作者来说,那些看过的风景,那些远去的足迹,也在重温文字的那一刻变得清晰起来,也在岁月的沉淀中变得更加珍贵。

作者将眼睛所看见的、心中所感受的一一收入笔底,一字一句记录京都的美好。干燥而晴朗的秋日,在奈良正仓院展上探寻日本的历史;丹枫黄叶与远山相映的深秋,在京都茶会中感受一种东方式的悠闲情趣;在年末京都的歌舞伎表演中体验绵延三百余年传统的年终盛世;在寒冷而干爽的冬日里体会桂离宫的质朴无华;每个周末假期的下午,在京都的庭园中感受自然之美与艺术之美的融合;在阳春三月的日光里,感受集市的喧哗;在四月的暖风里,感受都舞带来的醉人气息;在炎炎盛夏中感受唐招提寺的庄严肃穆……从秋末到残夏,十个半月的京都生活带给作者太多的体验与回忆,也让我们对京都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林文月老师的散文是不同的,其中不仅有风景、有风俗,还有历史、有典故,仿佛带领我们走进那些寺院亭台,感受那些风俗传统。而在这一段旅程中,我们丝毫不会觉得孤单、觉得乏味,因为一路走来,总会有人在你耳边细细低语,带给你与友同游般的温馨与愉悦。

我们永远无法阻止时光的流逝,但京都的风物就永远停留在这些文字中,依旧古雅,依旧静谧。

京都一年读后感第十一篇

曾任台大中文系教授的林文月,写下的这本《京都一年》,是她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的经历。时光倏忽过,人生已白头。而2023年5月末,九十岁高龄的林文月教授也走到了人生的尽头。

2007年,林文月教授在回顾她的京都生活时,平静又克制。没有丰沛的情绪起伏,更多的是认真地怀念。已过古稀的人,体会过太多世间滋味,曾经兴致勃勃的异乡生活,在她的回忆中也成为风平浪静的温柔。

从《京都一年》中,能够更为深切地体会到文字和图像的魅力,即使隔着半个世纪的光阴,也依然能够那么直观地体会到那时的美好和希冀、热情与好奇。而我也在林文月当时的文字中穿越了时光,去体会半个世纪前京都的一些人与事。

奈良的正仓院展是怎么样的?去之前要自备便当,坚决不上观光区的当;已被相传一千二百年的念珠有水晶玉、杂色琉璃、琥珀等种类;“人胜残欠”的罗,原来是我国古代楚地的习俗,在唐代传入日本......除了展品,我对奈良的鹿很感兴趣,鹿饼、锯角仪式等这些书中一带而过的事物,同样充满吸引力呢。

京都的庭园是什么样的?谈及庭园,日本人为之骄傲。与中式庭园比起来,各具千秋。而京都的庭园之美,可称之为日本之冠。在林文月的笔下,我也仿佛看到了“苔痕斑斓的小桥流水”;那受我国文化影响而去凿池造岛的苏我氏,原来那么热爱模仿我国古人的生活方式......

林文月教授在京都生活的这一年,体验了茶会、汤屋、集市和各种小吃,观赏了歌舞伎和樱花时节的观都舞,还有各种宫与寺的参观,京都人的骄傲祇园祭更是没有错过。一年的细细碎碎的流光,拼出的是异乡的风貌与人情,看见的是另一种文化以及文明输出的力量,汇成的是自己人生的一段旅程。

生活,需要慢下来,只有这样,那些美好、静谧与松弛,才能真真切切体会到。

京都一年读后感第十二篇

《京都一年》是林文月在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做外籍研修员时的课外副业,以京都为中心所展现的景观文物、风俗民情等对象的探索察究结果。 京都,古称平安京,正是平安时代奠都所在地,也是古日本政治和文化的中心。林文月利用周末假日四处寻幽探胜,她亲眼见到的文物景象,将历史记述和古典文学的许多内涵,从平面的图书文字鲜活地转化为立体具象的世界了。

三十六岁的林文月,第一次异国独居,对许多事物都充满好奇心。她的好奇心还表现在实际生活方面。她结识各种身份、不同年龄的朋友。她向他们学习京都的方言,得到了可贵的友谊。依赖于这些朋友们真挚的指点与帮助,让她能够在短短的一年里走近当地的传统、民俗生活的多种层面。 林文月初来京都的第一顿饭是平岗先生带她在秋道太太的“十二段家”吃的,女主人秋道太太给她的第一印象是典型的京都女性偶像。她是一位中年妇人,一身素雅的和服装扮,仪态和蔼可亲。

与秋道太太的多次长谈,使得她们之间的认识更深了。她们很快成了莫逆之交。秋道太太的思想和言行都能代表京都女性的特色,她接受过妇女高等教育,酷爱古典文学,却不得不继承餐馆事业。她有一双指节粗壮的手,那双手像男人的一般人,每一条粗糙的纹路都代表着过去日子里奋斗的故事。那双手不仅可以做种种粗活儿,同时也可以做细致的缝纫和刺绣,精于茶道,又写得一手端庄的毛笔字。 她能阅读艰涩的古典文学作品,也能朗诵《万叶集》和《古今集》中的许多美丽诗篇,她用古文写日记和信札。她还是人文科学研究所东方部的春秋二季学术演讲的极少数的所外听众之一!

她对京都的风雅节令行事,同样不肯错过。她虽已是五十开外的妇人,但依旧处处保留朝气。她花费四十余万日元定制一座高及人腰部的“文乐”人形傀儡安置在房间,圆了她少女时代以来的梦想。 秋道太太有很多梦。她的梦有时是一条华丽的织锦带,有时是一面屏风或一轴字画……有时她的梦只是想出去呼吸一口新鲜空气——深秋时分,她提议去看洛北郊区高雄的枫叶;初夏的清晨,她拖林文月去参观圆山公园的牵牛花展;她带林文月去参观庶民风味的露店“清水烧”,劝她不要错过“壬生狂言”、“大文字烧山”……认识秋道太太后,林文月才知道京都的一年四季都被各种节日行事占满安排,从此不再空闲独处小楼咀嚼异乡的寂寞。

这些风雅之事是秋道太太作为一个餐馆女主人忙里偷闲的最大享受。离开京都四个多月后,秋道太太给林文月的书信已超过十封。每回看到那清秀的毛笔字迹,林文月就如同看到了秋道太太那辛劳却又兴致勃勃的脸。 林文月说,有些女人超越年龄和面貌,另有一种吸引人的力量。秋道太太就是这样的女人,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她是灵魂有香气的女人。

京都一年读后感第十三篇

开篇就被作者林文月感动! 岁末的歌舞伎、盛夏的祇园祭、吉野的樱花、知恩寺斜坡的夕照,作者与日本好友悦子跨越数十年的友情让人动容。 她们相识于中年,再见与晚年,后来失散与近年,好像一切是一场梦。 是啊,在京都的一年四季,是否是林文月心中的一场永不落幕的美梦。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本触动我心灵的书—《京都一年》。这本书,仿佛是一曲古都京都的恋歌,每一页都弥漫着历史的香气,每一行都流淌着作者对这座城市的留念。 这本书是林文月女士的日本旅居手记,她用文字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活色生香的京都。这不是简单的旅行记录,而是一位文化人与古都的对话。 读这本书,我仿佛能感受到作者每一次深呼吸时吸入的古都气息,那种混合着古老木材、寺庙香火和樱花气息的独特味道。 她走过的每一条小巷,看过的每一处风景,都仿佛通过她的笔触传递到了我的心中。 京都,这座古都,仿佛是一个风情万种的女子,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故事和情感。古老的亭台楼榭、古刹名园,都见证了这座城市的辉煌。 而在这里,新与旧、传统与时兴,相互交融,共同演绎着独特韵味,而作者正是捕捉到了这种韵味。 在街上,你可以看到那些穿着和服的女子与染红发的少女,谈笑风生,共同在这种城市游走。 一年四季的京都同样美如画。 春天的京都,樱花如雪,漫步在樱花树下,微风吹过,粉白的花瓣纷纷扬扬地飘落,仿佛置身于一个粉色的童话世界。 夏天的京都,绿意盎然。庭园中的绿树成荫,微风拂过,树叶轻轻摇曳,发出沙沙的响声。 秋天的京都,红叶似火。远处的山峰被红叶染成了火红色,层林尽染,宛如火焰在燃烧。 冬天的京都,银装素裹。街道两旁的树木披上了洁白的雪花,宛如银装素裹。古刹的屋顶也被白雪覆盖,与周围的景色融为一体,宁静而庄重。 如果你也想感受那份对古都的深情告白,不妨打开这本书,带你走进一个充满韵味和情感的京都,感受那里的历史、文化和生活的细腻。 在周末的下午,我窝在沙发上,喝着芋泥奶茶,看着这本书,恍然若失,我仿佛也去到了这座城市。 一梦千年。

京都一年读后感第十四篇

想了解日本京都这座城市的异国风情吗?想去了解日本的特色建筑、寺院、歌姬、茶道吗?《京都一年》这本书可以带你走进日本京都。

作者极富盛名,是曾任台大中文系教授、美国华盛顿大学中文系客座教授林文月。本书所写作品大都在林海音主编的《纯文学》杂志上发表过,内容丰富,多是京都及近郊的亭台楼阁、古刹名园。作者三十六岁得以申请到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作为外籍研修员,在日本研究比较文学,写论文。

周末,她也不放过学习探究的机会,睁大眼睛观察与思考,向日本友人请教,参加各种社会活边,探寻京都的景观文物、风俗民情,融入所思所感,结集成本书,真的是特别勤于治学的人。

全书都是作者亲身游历所得,文笔细致,感悟真切,娓娓道来,点点滴滴记录极为详尽,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京都茶会记》记叙了作者一天之内两次参与茶会的见闻。从中,我了解到日本人寒暄的方式,只管各自嗡嗡客套一些天气之类,另,日本妇女尤有赞领别人的天赋。作者幽默地说,唯一没有受她们赞颂的,恐怕只有那张明显破败的古旧地毯了。

我想,我们中国人也一样的热情好客,也不足为奇了。

茶道竟可以学习十年、二十年,甚至一辈子。这真令我惊讶!不过,这都是高阶层人士来陶冶优美性情的。这就难怪了。

《岁末京都歌舞伎观赏记》介绍了看戏的经过,让我颇感意外的是,让作者感动的“一之谷战役”讴歌的是一员大将为报恩,不忍杀幼主,而以亲子代之的故事。这和《宁安如梦》里的三百义童情节很相似。

正如作者所说,只要有颗善感的心,艺术不分国界。

作者还参观了一些博物馆,寺庙,感慨很多中国的珍宝流落至日本,也感慨中国和日本文化的交流密切。

京都的四季,在作者眼中,有不同的风情,文字在其笔端汩汩流淌,如拉家常般亲切。我想,这也只有擅长运用文字的人,才能把京都刻画得如此生动而深刻吧!

京都一年读后感第十五篇

对于外面的世界,我们一定都会充满着向往之心。那么一个千年古就更是蕴含着无穷的魅力,吸引着无数人。如果我们能够真正走进一个千年古都,用心融入于其中的文化氛围,用心去感受它的魅力,也会让内心充满了无穷的趣味。而这种趣味如果能够以文字呈现出来,将会感动更多的人,将会给更多的人带来独特美好的享受。

林文月,作家、学者、翻译家,台大中文系教授,作为一位致力于中日文学比较的作家,她也有幸进入日本京都大学,开启在京都这样一座千年古都一年的生活经历;而作为一位中文系的才女,她也必然对于这样一座城市有着自己独特的体会,这里的美色、美景、美食,也都会成为她文章所表现重要的内容。

所以也就有了她的这部散文随笔记《京都一年》,她以古典美学之笔描绘着京都生活的悠然、静谧和惬意,她的这本散文集更是成为了经典,几十年长销不衰,给无数读者带来了独特的审美体验。 现在我们依然能够再次阅读这本书,再次跟随着作者的文笔走进她曾经的经历,走进京都这样一座城市。现在的京都可能已经发生了一些变化,可能会与她文章之中有所出入,但这恰恰就是寻踪觅迹最好的方式,反而能够让这本散文集的阅读更增添乐趣。

首先来感受一下林文月给我们带来的文笔,看一下她古典文学之美怎么会有着如此魅力,怎么会吸引无数读者不断的追寻呢? “人生有许多不可思议的事,而一个旅行者也许有更多奇遇的机会”。这样一句话本身就有着吸引人的魅力,而作者所讲述的生活经历更是处处吸引着我们读者。而在她的这篇看似极为随性的文章《访桂离宫及修学院离宫》之中,作者讲述了自己和一位李姓同学他乡遇故知,然后相伴在京都游览的趣事。

在这篇文章中,既有着来自于故乡的人或者事,有着来自于过去的点点滴滴,更有着聚焦于现在,两位女性在京都游览的细节。更为重要的作者在这些游览之中又为我们呈现着京都过去的历史,呈现着旅行应该具有的关于景色的描写。

而所有的这一切,让我们通过这样一篇短短的文章就能全面获得,那就徜徉于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感受着生活的乐趣,体会着历史沉淀,更享受着阅读而带来的现实感,可谓一举多得。 “沐在夕阳残照里踏上归程,你和我心中都有难言的感动。我们又一次结伴出游,共享了美好的景色和时光,暂忘了独处异乡的寂寞”。对于读完这篇文章的我们呢?相信也一定暂忘了生活之中一切的烦恼,也一定独享着属于阅读和属于异国他乡独特美景所带来的美好吧!

这只是这本书中的一篇文章。这里还有着其他的独属于作者的美好体验。那就让我们通过这本书的阅读,跟随着作者的文笔,走进她京都的生活细节之中,感受着她的感受,体会着她的体会,共同度过安详而静谧的这一段时光,让我们的心灵放飞,让我们体会书中的美好。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