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的悲剧》是一部令人深思的文学作品。小说通过X的悲剧经历,揭示了人性的脆弱和命运的无常。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X的内心世界,展现了他在逆境中的坚韧和勇气。读后让人深感人生的无常,也引发了对于命运和自我奋斗的思考。
《X的悲剧》读后感(篇一)
—
锵锵~哲瑞·雷恩在《X的悲剧》中登场了!雷恩曾是一位莎士比亚戏剧演员,拥有非凡的侦查能力。退休后,由莎士比亚特型演员转行当了侦探(他的退休生活也是很滋*润,以哈姆雷特庄园为舞台,日日上演舞台剧),基于逻辑和心理依据进行推理。雷恩属于“演绎推理派”,所有的线索已在
《X的悲剧》读后感(篇二)
首先,故事情节比较紧凑,当然如果再回避掉一些额外的描写会更加得当,对于环境的描写以及哈姆雷特城堡个人感觉描写还是有些多了。
故事上来看,确实是精彩的犯罪,其实读者很容易就会知道犯罪是和复仇有关,但是三重案件的破绽全都在细枝末节处,或许这才是难点,三重迷雾的确会让人很难窥见事件的真相,我试着找出凶手,但是只猜出了X的意义,的确需要缜密的思维才能发现,直到谜底揭晓我们才会恍然大悟,然后可能会觉得其实能发现真相,但其实不是那么简单。
本格派的经典之作,哲瑞可能不是我所喜欢的侦探类型,但是不影响这个精彩的故事,其实哲瑞的行为和关注点同样也是破案的一条线索链。
总结来说,老派逻辑推理的优秀作品,想挑战自己推理能力的推理爱好者尽可一试!
《X的悲剧》读后感(篇三)
从逻辑的内容来说,我觉得这是我所看过的最严谨的小说,最后的谜底揭秘几乎接近于数学大题的演算了,但是其中的过程非常合乎情理,不让人感觉是一个突发奇想。 人物的方面,我觉得做了一些最基本的处理,比如萨姆探长的前后变化,但是我觉得这本书在人物方面还是比较单薄的。很多人物比如布朗小姐等等,只是一个逻辑链的干扰项而已,虽然穿插得很巧妙,但是读完后让觉得不让人尽兴,而不是像一些偏社会派的推理小说,会通过各种不同的叙事手法,塑造丰满的人物,不管是不是真凶。我发现自己读侦探小说其实我更享受那种查看社会画卷,洞察人心的过程,其实真凶的追查对于我来说并没有那么重要。 总体上来说,我觉得这本小说像是一个繁荣社会下的一个满是“花活”的精致的陶瓷,让我嗅到一丝那个黄金时代的气息。但是,不得不承认我可能更喜欢那种洞察人心的偏社会派的小说,真凶的追查并没有太大的也意义,就如精致的陶瓷,再怎么样的华丽也就是装饰而已,而人心所带给我的震撼更强烈。
《X的悲剧》读后感(篇四)
昨晚看完了《X的悲剧》。故事的编排类似《红字的研究》,用的是笨蛋警长+天才侦探的经典组合,不过警长的角色警察和检察官两个人,这俩人像是逗逼暴躁版的雷斯垂德(噢噢噢噢噢我好多年没看福尔摩斯了这个名字依然还记得),他俩之间的互动有一些好笑的桥段。
逻辑还是严密的,但是除了逻辑哪哪都不太行。很啰嗦,而且作者很像起点男频穿越过去的,对侦探形象的描写有点……打个比方,侦探60多岁了,作者还说他皮肤光洁、肌肉紧绷、十分英俊……
文中时不时冒出来的拉踩女性的语句,十分具有男作者的特征。
作者好像很喜欢莎士比亚,那种戏剧性的、在生活中看来有点装腔作势的、言语上故弄玄虚的氛围,如果你不喜欢,多半读不下去。我觉得这个故事换成阿婆或者柯南道尔来写,多半一个中篇就结束了,这人写了将近20万字。
总地来说,我只能给6分吧。
《X的悲剧》读后感(篇五)
算是比较纯粹的推理了吧,人物感情动机都不是很重要,最重要的是手法、逻辑和推理过程,当然书中并非没有感情和作案,一切都是完备的,只是不像社会派那样定要动人或深思。本书线索全都给到,也可进行很多自己的想象推理,因为看一些推理小说所以部分推理我也有想到,不过同样也有很多百思不得其解的地方,直到最后雷恩老爷子的解谜,真是有趣哈哈哈。想想这是一百年前的推理小说,顿时更觉得牛逼起来了。不过虽然最初是因为是经典所以特地找来看的,但其实没必要非要用膜拜的心情来看来评判最后(有些人)大失所望什么的,小说毕竟就是用来读的,特别是这样主推理和逻辑的小说,并不是定要多么深思什么,跟着线索跟着老爷子酣畅淋漓地推理一场就好了,无论是英雄所见略同,还是被作者愚弄了,或是仅仅消遣娱乐打发时间都可以,总之心态轻松~爽到就是了
PS.文中好多地方都引用莎士比亚,原本我是不太喜欢这种类型的写法,但是本文里竟然不觉得讨厌,大概是那些台词都很贴切和有趣吧,反而是对莎翁感兴趣起来了,有点想读的意动了
《X的悲剧》读后感(篇六)
本书中的侦探是哈姆莱特城堡中住着的退休戏剧演员,擅于推理变装与莎翁戏剧表演,时不时会来上一段与案件相关的莎士比亚戏剧台词,很有戏剧感觉。故事描写也采用戏剧方式,分为三幕悲剧。 此书逻辑推理性极强,相当硬核严谨,与书标题X相关,三慕场景就像数学题目罗列出了所有的已知条件,读者可以与书中人物同步思考解答关于未知X的谜题。当然我们的侦探哲瑞·雷恩从一开始听探长和检察官叙述案情时就已经知道了真相,但是他不仅不告诉警方求助者更不会告诉读者,并且每当警方抓住一个嫌疑人时,雷恩还会让他们空欢喜一场。书中有两位知情人想要告诉别人点什么时,毫无意外都没能说出口。雷恩一直憋到了最后一章才用复杂精妙的逻辑推理为故事戏剧上演了精彩华丽的落幕。X的谜题直到全书最后一行才揭晓。 逻辑推理能力强喜欢推理的读者不妨读读看,挑战一下自己的思维能力。由于一切描写都为罗列已知条件服务,本书的故事性文学性趣味性很弱,直到最后一章之前看起来都相当枯燥乏味,猜测凶手具有一定的难度,也许能猜出一星半点,但在抓住这些零散线索的同时如何将它们串联起来组成真相是一大难题。
《X的悲剧》读后感(篇七)
当所有的证据线索都放在你的眼前,你能信心满满的说出凶手的名字吗?或许在别人的剧本里,你可以做到甚至当嫌疑人一出场,你就确定了他的身份,但是在奎因的笔下,你永远猜不到真凶。
正统的推理小说读起来真是酣畅淋漓,虽然不是一口气读完,也做到了今天读完,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无论途中去做什么都心不在焉,心思完全都在那场谋sha案里
没有赌上人性的复杂,也没有牛gui蛇神的法力,烧脑的推理。这才是一名侦探!任何巧妙的布局都要找出漏洞,任何蛛丝马迹都不能放过,还要有大胆的猜测,因为你不知道,那些看似毫不相关的案件,可能就是一场精心的布局。
三起发生在众目睽睽之下的案件,到底是凶手的胆大妄为还是对自己布局的满怀信心?每一件案子的凶手都会变成下一个案件的si者?你看所有的答案似乎都呼之欲出,但是每次都要差一点点,你认为的真相是真的真相吗?
奎因真的太会拿捏人了,节奏紧凑是一本推理小说应有的基础,可他牢牢的抓住了我的好奇心。小说一开始就是在拥挤的电车上受害者被杀害,所有的目击者都是第1时间见证者,却没有人知道凶手是谁。这样的开局太炸裂了,我还有心思上班?我不带薪摸鱼看完我对得起谁?
含推理量100 %,所有的线索和证据都是和作者对等的,或许我逻辑能力还是差太多,感觉凶手名字都要贴我脑门上了,我也没猜对。但是和大侦探一起推理的过程真的爽爆了。
还要在补充一句,喜欢莎士比亚戏剧的小可爱也不要错过这本书!
《X的悲剧》读后感(篇八)
《X的悲剧》被誉为埃勒里·奎因的封神之作,是推理届永远的经典,东野圭吾《嫌疑人X的献身》就是对其的致敬,后世的众多推理作家也都是他的忠实读者,而作为“悲剧四部曲”的开篇,这个系列和奎因另一个知名的“国民系列”也有着明显的区别。 最早,除了埃勒里·奎因这个笔名,两兄弟还用“巴纳比·罗斯”发表哲瑞·雷恩四部曲,并且迅速在读者群体中形成针锋相对的两个阵营,他们躲在后面同样假装将其视为死敌,这种早期的营销手段起到了不错的效果,也展现了奎因兄弟出色的写作能力,在同时能够形成风格不同的经典推理作品。 要说明显的不同,那就是《X的悲剧》里的侦探,不是《希腊棺材之谜》中年轻气盛的埃勒里·奎因,而是年迈的退休戏剧演员哲瑞·雷恩,这也奠定了推理风格,除了“演绎推理派”,也多了更多戏剧化的元素。哲瑞·雷恩热衷于莎士比亚的剧作,住在哈姆雷特山庄,他从舞台上退下来之后才发现,人生因为同样富有戏剧性,而犯罪某种程度上和演戏一样,犯罪是最纯粹的人类戏剧,而其最高表现形式就是谋杀。而在推理破案之时,专业警察也会同许多制片人在戏剧及其解释的问题上犯一样的的错误,他们往往会关注演员认真努力的表演,而完全忽视了戏剧本身的史诗魅力,这点在《X的悲剧》中也展露无疑,怀疑表面存在的对象,忽视更深层次的因果,这也正式是需要老演员登场的原因。 所谓古典推理的魅力,就是严丝合缝的推理,虽然书中人物的话很多,可能会感觉啰嗦,但是都是为了最后真相的铺垫,要考虑到所有可能性,列出所有干扰因素,在其中抽丝剥茧找到有用的信息,我们都知道,看上去最有可能的人肯定不是罪犯,但是想要猜到凶手也并不容易,因为《X的悲剧》里是经过时间和空间结合的巧妙布局,再加上偶然事件的发生,很多时候,推理也就是列出所有的可能性,一一排除,当然,就算知道凶手是谁也不可能打草惊蛇,必须得掌握十足的证据,这也是雷恩先生一直反复念叨X的原因,最后的关于X的形状的一系列巧合,也很有意思。
《X的悲剧》读后感(篇九)
奎因作品之一 作者|埃勒里•奎因 版权|读客文化 作为法律人,一直以来接触民、商案较多,对刑事案件的热情也从未减退。今天有幸读到这本埃勒里•奎因的作品《X悲剧》感到震撼。 震撼之一是因为书中的推理细节细致入微。震撼之二是一位非法律人竟然能写出如此一部涉及律师、侦探等法律人思维的作品。 这本书是我阅读的奎因第一部作品,它封面设计精美,为双封精装。据说此作为作者的封神之作,“悲剧四部曲”开篇之作。作者的创作生涯持续了42年,表兄弟二人创作过的三部推理经典至今暂无人能超越。美国推理作家协会专门为其开设“埃勒里•奎因奖”。看到这样的简介让人无不动心。 读这本书,给人的画面感非常强。它按幕、场排序,而且有场次的时间、星期、时间点标注。 书中人物形象刻画深刻,无论是证券经纪人、演员、外国访客、律师莱昂内尔•布鲁克斯、律师弗雷德里克•莱曼还是电车乘务员、秘书、萨姆探长、法医还是导演、警官、检察官、设计师等作者都主要通过语言、神态、行为等描写将角色形象跃然纸上。 书中一共讲述了十二场次内容和一幕后,全书347页,页页精彩。 其中给笔者对最后一章节尤为感兴趣。书的开头以车上券商起笔,书尾主要以雷恩、萨姆推理分析点睛。 从法学专业角度看,书中涉及民法、商法、刑法、刑事诉讼法等多学科知识。 对于犯罪的主观、客观分析细致入微,除了没有用法学术语讲述外,本书或者可以堪称刑法案例故事书。 书中说证明A与B是同一个人是一回事,如何证明是另一回事,书中还就犯罪情节与结果以多种可能性展开论述。 电车上的没有留下痕迹的诡异谋杀,在寻找凶手与证据的过程中,作者为我们带来了退休演员雷恩的猜想以及凶手的布局、众多角色的真相。 读罢,笔者立即重拾自己的刑法、刑事诉讼法相关书籍,顿时感受到学法的幸福感。之前求学时的观点展示总是觉得怎么那么多,此刻对于这样的大家之作,终于明白老师的良苦用心。 更多精彩皆在书中。我是方妈,下期好书分享见!
《X的悲剧》读后感(篇十)
“推理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密室之王”约翰·迪克森·卡尔、“逻辑之王”埃勒里·奎因,三人被称为“黄金时代三巨头”
而这本书,正是埃勒里·奎因“悲剧”系列的开篇之作,也是奎因所有作品中水平最高的代表作。出版至今,这本书已在全球范围内拥有2亿册的销量。
在随着谜底慢慢解开,汗毛渐渐竖起。
故事是从一个证券大商的意外中毒身亡开始的,当警探将希望的目光锁定在那个写“匿名信”的人身上的时候,他,却意外死在即将和警方见面的码头上。
两个意外发生时共同的在场人——德威特,成为重要嫌疑人。
而且他,有太多不愿意坦白的秘密:按期寄出的支票,神秘的住客,不能说的约见人......
法庭上精彩的反转辩护,德威特无罪释放了,然而他也死在了回去火车里。这一次,他留下了神秘的手势,那会是什么意思?
消失的凶器,面目全非的“证人”,一段不为人知的往事...... 全书25.5万字,每一个案件都娓娓道来,推理性强于故事性,并不紧凑,揭晓答案的时候才发现我忽略了好多细节......
读完这本书,只觉得,一个人名字,只是一个代号而已,他究竟是谁,取决于他经历过什么,干了什么。 读客悬疑文库,还会有越来越多的惊喜大作,期待......
《X的悲剧》读后感(篇十一)
能打败埃勒里.奎因的只有埃勒里.奎因。彼时人们还不知道两个打的如火如荼的作家竟然是同一个作者,或者说同两个作者,因为埃勒里.奎因并不是一个人,而是两兄弟共用的笔名,而创作了一个侦探后,两人又用另一个笔名去创作了另外一系列侦探故事,而这样的对抗,持续了好几年,读者才知道真相。《X的悲剧》便是一个开始。 在一个大雨磅礴的街道上,一辆电车内发生了死亡事件,一个男人口吐白沫,倒地死亡,凶手是死者口袋里塞满缝衣针的软木塞,而针头上是高浓度的尼古丁,死者便是因这高浓度的尼古丁死亡。死者是在上车后要老报纸时想要拿口袋里的眼镜而碰触了针头,那么,凶器应该是死者上车后放入口袋的,那么凶手应该还在这封闭的车上。而和他同行的人有着最大的嫌疑。那么谁是凶手呢,每一个人与被害者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并且都有足够的理由去杀害受害者,但在有限的空间内,同行人身上没有发现手套这一作案工具。似乎到这里,案件进入了一个死局。
而后警察你收到了一封匿名信,说是这场案件的目击者,知道谁是凶手,约定在船上相见,然而当警察赶到的时候,只出现了一具尸体,死者正是上一个案件中的售票员。那么这是团伙作案么,凶手似乎不只有一个,而在船上出现的一个人被列入嫌疑人中。那么他是真正的凶手么?
到这里故事还没有结束,被列入嫌疑人的那个人洗清了冤屈,然而当一场庆祝会结束后,又多出了一具尸体,正是这个刚洗清嫌疑的人。三个案件有着密切关系,而真正的凶手也浮出水面。时间追溯到十几年前,年轻的地质学家含冤入狱,活着的唯一理由就是复仇,颇有一种《基督山伯爵》之感。小说中发生的三起案件,为一人所为,越狱,筹谋多年,甚至以另一个人的身份活着,从未休息过,而当这段往事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也在同情凶手的遭遇。 《x的悲剧》是一部精彩的推理小说,这种本格推理才会让读者沉浸其中,你会发现,从一开始作者已经就为我们提供了小说,而你发现这些线索了么?这一年的埃勒里.奎因是高产的一年,并且完成度都是很好的一年。读奎因的作品,一定让你沉浸在推理的氛围中。
《X的悲剧》读后感(篇十二)
——————⚠️劇透警告⚠️——————
類型:本格
故事大概:多年前被陷害的老友X前來復仇,以高超的化妝術扮演多重身分潛藏在被害人生活範圍裡,作案蓄謀已久但也有隨機性,連續殺掉目標。
動機:很常見,福爾摩斯的案子裡出現過很多遍,所以一提到多年前的不明案件,基本上嫌疑人的方向就定了。
詭計設計:
1,化妆术。
2,假自杀,讓被懷疑的假身分消失。這一部分作者留下的線索還是挺明顯的,臉撞的稀爛,很難讓人不懷疑身分,酗酒的矛盾我看出來了,割闌尾的矛盾沒有看出來,沒想到割闌尾要休息那麼久。
3,坚持数年的伪装生活。雖然作者解釋了X如何做到白天當電車售票員,晚上當火車售票員,但我還是驚嘆於X的時間管理和意志力
眼前一亮的點:
三個殺人案,兇手為一人。中間殺掉的這個人,曝光的身分是兇手的假身分,相當於金蟬脫殼。
不合理的點:
1,化妝術過於逼真,跟武俠小說裡的易容術似的。
2,X連續殺掉三個目標之後,已經沒有其他目標,卻沒有逃跑,而是繼續過著火車售票員的身分,沒道理會這樣,這麽熱愛賣票的生活嗎?他如果遠走高飛是很難被抓到的。
3,德威特差點被判死刑,也沒有主動說出他坐輪渡要見的人是誰,怕當年的醜聞曝光嗎?且不說有沒有追訴期的問題,斯托普斯作為一個在逃犯人,說的話別人會信嗎?他有證據證明德威特當年的作為嗎?都沒有。德威特縮頭烏龜似的行為,非常不現實,更像是為了襯托偵探的力挽狂瀾而如此設定的。
《X的悲剧》读后感(篇十三)
埃勒里·奎因的大名,想必推理爱好者都不陌生。这个笔名的主人是一对表兄弟,他们以“埃勒里·奎因”署名,创作了9部“国名”系列推理小说,在小说中,“埃勒里·奎因”也是一名性格洒脱到不太合群的另类侦探。
而在“悲剧”系列作中,兄弟俩创作了另一位侦探——哲瑞·雷恩,一位拥有非凡洞察力的莎士比亚戏剧老演员。
在20世纪初,犹如打擂台一样,“国名”系列与“悲剧”系列互相竞争,能够超越这些作品的,也许只有作者本人的下一部作品。
《X的悲剧》是埃勒里·奎因的“悲剧”系列开篇之作,以哲瑞·雷恩先生为案件的观察者(侦探),萨姆探长和布鲁诺地方检查官为案件的叙述者,他们合力将三起扑朔迷离的凶杀案扒开,找出了真凶。
这里不做过多剧透,简单谈谈我阅读以后的感受。这本《X的悲剧》是我阅读的第一本奎因作品。我一般看推理小说不会去思考谁是罪犯,谁是凶手,基本上就是跟着作者一口气从头跑到尾,从作者抛出谜题或凶案,再到最后的解读,我会在看完以后再想一想合不合理,或者这个结局我能不能接受,以此来判断这本书是不是我喜欢的类型。
但是奎因的书不太一样。他(们)在书中抛出的细节过多,而且现在从解决谜题部分回想起来,书中提到的每一个细节几乎都是有用的。不,应该说,作者在编织结局之网时,早已将细微到每一个细节的网眼,提前进行了设计和预演。而且几乎在第一个命案发生以后,萨姆探长来见哲瑞·雷恩时的叙述中,作者就已经将谜底需要的细节都展示出来了。
所以像我以前那样走马观花地看推理小说,在这本书中就不太能行得通。
不过,逻辑推理真的是太有魅力了!虽然我看到最后的时候,前面那些细节早都忘干净了,但是经过作者一个细节一个细节的解释,我发现那些细节在我脑子里来过,忘了,然后又来了。这种神奇的体验,绝对是这种逻辑特别缜密的作品才能给出的。
《X的悲剧》读后感(篇十四)
爱看推理小说,怎么能错过 《X的悲剧》这本呢?不得不说,埃勒里·奎因的推理小说,真的很值得一口气读完。 埃勒里·奎因作为推理界的巨匠,《X的悲剧》无疑是其创作生涯中的巅峰之作,比看推理悬疑剧还要上瘾,久久不读推理小说,没想到一读就入了坑。 精心构思的故事结构,三起看起来毫无关联的谋杀案,每个案件都有一条相同的暗线,一个惊天大秘密就隐藏在其中。众目睽睽之下发生的命案,却不知道凶手在哪里,如此缜密的设计,凶手到底是何方神圣? 退休演员、侦探哲瑞·雷恩,谁能想到这个破案无数的人,竟然是个聋子。不过他的推理方式尤为独特,洞察力和敏锐度也是他人无法企及的。这一人物的设定,让这本推理故事显得更加复杂,神秘色彩也更加浓重。 在看到案件推理过程的时候,被奎因的逻辑思维所折服,各种线索、证据以及人物的关系交错纵横,一张张逻辑网错综复杂,cpu快要被烧干了!推理小说一定要一口气读完,因为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对话、每一个动作,都可能是解开真相的关键。每次都会感叹,奎因真的太会了!对逻辑的严谨运用,使得故事的发展既合理又充满惊喜。 推理小说,除了看作者缜密的逻辑之外,还能看到故事背后关于人性的展示。奎因通过对这些角色的深入刻画,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明与黑暗、善良与邪恶、理智与疯狂。他让我们思考:什么是真正的正义?什么是道德的标准?在面对复杂的人性时,我们又该如何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书中每一个角色都仿佛是一面镜子,反射出人性的不同层面。凶手,是一个看起来冷酷无情的角色,在奎因的笔触下更能彰显出他们内心世界的复杂性。书中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故事和作案动机,他们的每一次行动和选择,都受到了内心深处的驱使。环境、社会、心理等各种因素,使得凶手一步一步走上了错误的道路。他的每一次谋杀,都可能是对某种情感的宣泄,对某种欲望的满足。但无论如何,他都无法逃脱自己内心的谴责和道德的审判。而雷恩之所以能够成功破案,也离不开他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和洞察。 自从看完《X的悲剧》这本推理小说,我算是进了推理小说的坑,再也不想爬出来了。无论你是推理小说迷,还是对人性、道德和正义有深度思考的读者,这本书都将给你带来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X的悲剧》读后感(篇十五)
本书写了三幕。前两幕为谜题,最后一幕为谜底。
但是第一幕看的时候,主要是介绍案发的过程,由于外国的人名实在是难记,也没看懂,可能里面有什么细节,我也都忽略过去了。
然后就是非常精彩的第二幕——法庭的对峙。我和书中的侦探其实拿到的线索和信息都是一样的。但是他却可以凭借着对凶手的心理解读还有细节的把控,只是使用了逻辑推理就可以推出谁是嫌疑犯,并且使用手上的伤口这一细节来帮助无辜的人脱罪。尤其是这一段法庭上的辩论,实在是精彩!虽然之前我看书的时候,也注意到了手上的伤口,但是我并没有多想,也就是福尔摩斯所说的“不用自己的灰色细胞”,哈哈哈哈哈哈结果侦探却是利用了这一细节就排除了这个人的嫌疑。
这一章读下来,无比顺畅,畅快淋漓。主要是一点点讲我们意想不到的证人喊上来。一开始还觉得很疑惑,为什么要问那天晚上的行程,这和案件有什么关系。结果跟着剧情的推进,我也开始和观众一样,恍然大悟,天啊!!正是因为他受伤了!!!但是这个细节,这个矛盾的细节我却没有发现!虽然按照一般推理小说的套路,德绝对不是凶手,但是我只是从我的经验出发猜测的,却不是因为自己的逻辑推理,这一点真的很惭愧。
第三幕可以说是点题的一章。X是什么意思?死者的手势是什么意思?最后侦探揭开谜底的逻辑也很严密,所有一切都是基于理论的推理,我真的为人类的思想感到神奇!最后推理的起点,居然是一双手套,完全出乎我的意料。这本书真的就是逻辑与细节的结合体。
不过因为作者有在强调化妆,并且因为第二具尸体面目全非,作为阅片无数的读者,真的第一反应就是这个人肯定被人伪装过了,肯定不是警察以为的那个人。果然,最后谜底揭晓的时候,也验证了我的猜想。但是这些都是出于我的经验,而不是我的逻辑。
惭愧惭愧!
最后,因为这本书也很老了,所以大概也知道什么套路,最后并没有给我很大的震撼,整本书给我感官最好的部分就是第二幕了,其他部分比如逻辑,确实很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