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朽》是一部令人深思的作品。小说以一个神秘的花园为背景,讲述了主人公在探索中发现了自己内心深处的力量和生命的意义。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寓言的手法,通过描写花朵的生长和凋零,传达了对生命的珍视和对时间的思考。读完后,我深深地被故事所触动,引发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自己的反思。这部小说让我明白了生命的宝贵,唤醒了我对爱、希望和坚持的信念。
不朽读后感第一篇
在昆德拉的世界里,美是复杂的,它充满了欲念、破碎、距离和疮痍。
研究昆德拉的学家、同时也是昆德拉的好友弗朗索瓦·里卡尔称这部《不朽》是一部“道路小说”,它满足于缓慢、绕弯,经常离题,插入许多插曲和哲学“暂停”,既不怕所谓的“偶发”情节,也不怕插曲中衍生出去的岔道。总而言之,仿佛作者和读者都有很多时间可以浪费,从来不计算他们的脚步,仿佛他们只乐于随时停下来观察和欣赏沿路的风景。
是的,我就是这样的感觉:没关系你也不用对我惭愧,也许我根本喜欢被你浪费
不朽读后感第二篇
这本书有三个故事,歌德和贝蒂娜、阿涅丝保罗和洛拉、鲁本斯和阿涅丝,最后再由“我”和阿弗纳琉斯教授将三个不相关的故事串联起来。
“道路:这是人们在上面漫步的狭长土地。公路有别于道路,不仅因为可以在公路上驱车,而且因为公路只不过是将一点与另一点联系起来的普通路线。公路本身没有丝毫意义,唯有公路连接的两点才有意义。而道路是对空间表示的敬意。每一段道路本身都具有一种含义,催促我们歇歇脚。”
公路只催促人们向前,但道路有沿途风景,让人们得以慢下来散步。
就像书中提到的“公路”与“道路”一样。三个故事就像一座山上的三条道路,最后汇集下山,散步终止。阅读这本书也像在道路上散步一样,由一条路转接另一条路,道路之间互相穿插,读者边走边看风景,走到最后发现周围的小路汇集成了一条路,才豁然开朗发现自己已经下山。
读者在“散步”书中的每一个人物也都在散步。歌德和贝多芬散步时对贵族的脱帽、阿涅丝在阿尔卑斯山沉浸在过往回忆和哲学思考的散步、鲁本斯公园散步偶遇阿涅丝。这三次散步,都对角色的未来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
无论是厌恶“不朽”,还是向往“不朽”;无论是将自我削减为零的存在,还是将自我不断填充的存在。与其心事重重地在公路上往前走,不如抛开那些条框的定义,轻轻松松地在道路上看风景。
不朽读后感第三篇
对不朽的追求与放弃
死亡的阴影笼罩在每一个生命之上,我们希望给自己所留存的短暂时间留下些痕迹,于是,追求不朽。贝蒂娜为了构建自己的不朽,与年老的歌德相恋,对于歌德这样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来说,他的桃色新闻,自然为大众所关注,任何一个歌德的传记作家、一个文学爱好者,在阅读、搜集歌德的生平时,都无法跳过贝蒂娜,在她的名字与歌德牢牢捆绑在一起,她以这样的方式构造了自己的不朽,显然,她成功了。
鲁本斯在“性”里构筑着肉体欢愉不朽的可能性,与不同女性的交往构筑了他个人“史诗”的大部分篇幅;洛拉,通过不断的强化自己的在场,建造自己的不朽,她模仿姐姐的手势、行为,她希望得到爱人、家人的关注,对于她来说,只有在他人目光注视之下,她才是活着。
当然,小说里也有放弃追寻不朽可能性的人,首先便是阿涅斯的父亲,他剪去自己与亲人的照片,销毁一切与自己有关的书信、笔记,抹去自己在这世界留存的痕迹,他并不希望留下些什么。然后,是那个对生命失去热情的自杀少女,没有人知道她经历了什么,她叫什么名字,住在哪里?她有多深重的孤独与痛苦,才会在一个普通的日子,选择去坐在马路中间结束年轻的生命。
无论是选择创作伟大的作品,通过艺术作品完成自己的不朽,还是普通人的生命延续给自己打造独特的“手势”让别人记住自己,都是希望不朽而做出的实践活动。当然,也有对不朽不感兴趣的人,对他们来说,生命离去的最好方式是像水消失于水里一样无痕,家族照片里没有他们的肖像,地方志里也不会有他们的记录,他们就像吹过野原的风又消失在茫茫世界里。他们放弃了成为不朽的可能,也避开了后来者们注视的目光。
偶然与巧合的魅力
生活大概就是一系列偶然事件的集合,因为存在本身就具有某种混乱、无序,人所规划的一切道路,必然会有偶然事件作为插曲。正如昆德拉写道:
“显然,在世界上,每一秒钟都发生几十亿这类巧合。我梦想着能写一本关于这方面的巨著:偶然的理论。第一部分:偶然支配巧合。将不同类型的巧合分门别类。譬如:‘正当阿弗纳琉斯教授进入水池,将后背对着涡流时,在芝加哥的公园里,从一棵栗树上掉下一片枯叶。’这是事情的巧合,但是这一巧合没有丝毫意义。”
在小说里鲁本斯如果没在恰合的时间出现在罗马,他不会与阿涅斯再次重逢。洛拉没有和贝尔纳分手,也不会有她和保罗的故事。阿涅斯如果没有遇见那个自杀的少女,那么她已经在瑞士展开了新的生活。可是,正是这些从生活主道上分叉的小径改变了他们的命运。
在生活中,我们往往面对千载难逢的可能性,这些偶然性得不到任何数学上的证明。只是,这些偶然性构造的惊奇的巧合,时时刻刻在上演、在发生。
不朽读后感第四篇
“人可以藏在自己的形象后面,可以永远消失在自己的形象后面,可以离开自己的形象;人永远不是自己的形象”。米兰·昆德拉,立足于文学和哲学的基点,出入于艺术之境,虽然94岁高龄的他几天之前离我们而去,但他的形象,他的作品,以及他的名字,永远闪耀在人类的心中……
一部《不朽》,一副人物的群像,多角度、多线索的汇聚,在看似杂乱无章的背后,米兰·昆德拉以脸、斗争、钟面等主题,深入探讨人生存在的本质和人类社会的矛盾。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深刻的思想,将现代社会中人类对自我认同和自由的不懈追求,以及这种追求如何糟遇现实淋漓尽致的立体呈现……
一、脸 脸是一个重要的符号,它代表了人的个体性和社会性。通过阿涅丝这个主人公,昆德拉将现代社会中个体形象和真实自我之间的矛盾自然揭开:作为一个沉默寡言的人,阿涅丝的父亲沉默得可以让人忽略他的存在,实际上这种忽略是他对现实的一种反抗。通过这种反抗,他试图摆脱社会对个体的束缚,保持一个独立和真实的自我……
二、斗争 第三章内,保罗提出一种观点:人们总是将自己的形象视为最重要的东西,而忽略了真实的自我。换句话说:只有当我们不再被自己的形象所束缚,才能真正地实现自我价值……借保罗的这些论述,昆德拉试图带领人们超越自己的形象,寻找更深层次的自我,认清现代社会中个体认同和自由的相关话题。
三、钟面
第六部分的“钟面”中,通过观察其上的指针,阿涅丝认识到时间的无限循环和生命的有限性。正如她认为的一样,时间是一个无尽的循环,而生命是有限的。徘徊于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矛盾之中,阿涅丝既困惑又深感不安……作为一个神秘的引子,钟面拉开了探讨时间、生命和存在之间关系的大幕……
生于捷克,长于欧洲;写于上世纪九十年代,译成于当代,阅读于现在……幽默和讽刺的元素、轻松戏谑的语调、发人深省的哲思、极具分量的叙述而又笔触轻盈的描绘,独具一格的小说结构,融合音乐、戏剧和电影等多元素构建,正如这部《不朽》一样,艺术的魅力芳香四溢……
不朽读后感第五篇
第一次读《不朽》这种风格和写作方式的小说,过程居然出奇地顺畅。
米兰·昆德拉的文字有时令人感觉有点自说自话,间或有点说教,但是却又从字里行间释放出一种魅力。
但肯定的是,那些文字像一具精细的仪器,其探头在抽象的意义上伸进了脑子深处,洞悉了那些诡秘想法,合理地解读了行为背后的的动机。
小说中还有不少对于哲学、艺术…的思考,有一些奇思怪想我觉得很精准。
比如他解释“大画家将笑从美的王国中排除出去”是因为“面孔只有在思索时才是美的,而笑的时候人们不在思索”;他进一步反问自己笑难道笑不是“抓住滑稽的思索时的闪光”?但他思索后的结论是“正当人抓住了滑稽的时候,他不笑;笑紧接其后,就像一种肉体反应,就像排除一切思索的痉挛一样”。
《不朽》是一种不一样的“小说中的小说”式的呈现。也是一种“自由漫步式”小说。评论家定义他《不朽》的风格为“道路小说”。
小说里塑造的人物既是头脑里生出的“虚像”,但又被作者巧妙地安排了一个出场,与写作者直接在故事里对话起来,化虚为实。
同样在文本里运用了不少“意象的交叠”。处在不同时空的人物形象由某些“共相”联结,在某种意义上重合了。一种奇幻的写作方式。很新颖。
依照《不朽》里的说法,当我们不理解一个人为什么会在某一个时刻做出某一个特别的举动,或许原因只消看一个类比:
“怎么解释一朵花在这一天而不是另外一天开放呢?”
小说也像菜肴,对胃口的读者自然会喜欢。
有的句子,写进了心里。
“阿涅丝躺在草丛中,小溪单调的潺潺声穿过她的身体,带走她的自我和自我的污秽,她具有这种基本的存在属性,这存在弥漫在时间流逝的声音里,弥漫在蔚蓝的天空中。她知道,从此以后,再也没有更美的东西了。
阿涅丝心想:生活,生活并无任何幸福可言。生活,就是在这尘世中带着痛苦的自我。
然而存在,存在就是幸福。存在:变成喷泉,在石头的承水盘中,如热雨一般倾斜而下。”
一开始就登场的人物“阿弗纳琉斯”占的篇幅并不多,更像一个串场的角色。他的怪癖是腰间藏着刀子游荡在街上随时准备戳破轮胎,出于一种对于汽车这种交通工具泛滥于社会的抗议。
作者反复多次使用的“隐喻”一词透过“阿弗纳琉斯”给出答案。在最后揭晓的那一刻,我终于有一点弄明白“隐喻”在这篇小说里的涵义。
“你就像一个没有弟弟闷闷不乐的孩子,同世界游戏。”
这就是属于阿弗纳琉斯的隐喻。
回到主题《不朽》,作者对于人类如何追逐各式各样“不朽”声名的剖析也是很有趣的。
不妨读一读的小说。
不朽读后感第六篇
不朽,是一个很大的词,在我们人生之中没有任何东西是可以不朽。而如果我们去探索不朽,往往也就更有着哲学意味,往往也就走进思维的纵深处,去探索人世间的各种可能性。 但是如果这样一个词是一部小说的名字,那我们能够想到这样一部小说具体要写怎样的内容呢?
米兰·昆德拉,现在最伟大的作家之一,更是受到我国大量读者喜欢的作家,给我们留下了非常多经典的著作,得到了无数读者的追捧。 《不朽》就是米兰·昆德拉的经典代表作之一。在这本小说之中,米兰·昆德拉从各个层次展示着现实生活中的“不朽”,也让我们思索这些故事背后真正“不朽”的生活真谛。
这是一篇结构略显零散的著作,作者的笔触信马由缰,看似在各种故事之间来回穿插,看似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其实它有着三条极为严谨的故事线。
一条故事线是中年女性阿涅丝的日常生活琐事。而这样一个人物,作者在文本中交代,她就是为这部小说而独创,所以她既是小说中的人物,其实也承载着作者思考的寄托,她的人生其实有着一种作者对于真实人生反思的展示。
所以,阿涅丝人生故事看似极为平凡,极为普通,像极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像极了每一个人所真实发生的人生,但这就是人生中的一些不朽真相,充满了爱恨情仇,充满了波折,充满了不公,充满了讽刺和痛苦。
而这本书中第二段故事则是来自于年迈的诗人歌德和年轻的情人贝蒂娜之间的交往。这是一个存在于真实世界中的故事,而因为故事之中有歌德的存在,这样一个故事有了更多的关注度,甚至其中的一部分还以文字的形式流传于世,已经接近于了“不朽”的实质。那就是这些内容必然不断被提起,不断被阅读,不断被追寻。
但是这种不朽是否有意义呢?人们为什么会对于这样故事的兴趣远远超过了哥德最著名作品《浮士德》的兴趣呢?这也是一个极为荒诞的现象。可是这样的故事真的能够不朽吗?还是也依然会消弭于人世间呢? 而小说中的第三段故事是一个绰号叫鲁本斯男人的放荡生活。他出场的时间最短,看似与整个故事完全没有关系,匆匆而来,也匆匆的消失在了文本之中。
而这样一个匆匆出现的故事,会构成这本书的主角,也许他更多构成了这本小说故事的偶然性,而偶然性确是现实中永远存在的,是一个真实的“不朽”存在。 《不朽》是一份极具分量的作品,它不仅仅是由一系列故事构成,更是探索着一系列的人生命题,涉及到了自我、幸福、爱情、人生的必然性、偶然性,等等话题。那就让我们通过小说文本所探索的“不朽”,通过故事走进人生哲思,走进文学带来的阅读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