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三国演义经典读后感有感

三国演义经典读后感有感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6-14 18:25:17
三国演义经典读后感有感
时间:2024-06-14 18:25:17   小编:

《三国演义》是一部经典的历史小说,它生动地描绘了三国时期的政治、战争和人物形象。小说中的英雄人物,如关羽、张飞和赵云等,以其勇猛和忠诚深受读者喜爱。同时,小说也揭示了统治阶级的丑恶面貌,对人性的探讨也使得小说更具有思想性。这部小说不仅是一部文学巨著,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国演义读后感篇一

这本《三国演义》是明朝罗贯中参考陈寿《三国志》所写的一本演义小说,从黄巾起义讲到了三分归晋,书中塑造了一批三国人物,并把他们的品质、特点表达地淋漓尽致,比如曹操的阴险狡诈,刘备的仁政爱民,董卓的凶狠残暴。此外,这本书的文笔气势磅礴,能引人入胜,我认为这些都是三国演义能成为名著的原因。

三国演义读后感篇二

这本《三国演义》是明朝罗贯中参考陈寿《三国志》所写的一本演义小说,从黄巾起义讲到了三分归晋,书中塑造了一批三国人物,并把他们的品质、特点表达地淋漓尽致,比如曹操的阴险狡诈,刘备的仁德爱民,董卓的凶狠残暴。此外,这本书的文笔气势磅礴,能引人入胜,我认为这些都是三国演义能成为名著的原因。

三国演义读后感篇三

这本《三国演义》是明朝罗贯中参考陈寿《三国志》所写的一本演义小说,从黄巾之乱讲到了三分归晋,书中塑造了一批三国人物,并把他们的品质、特点表达地淋漓尽致,比如曹操的阴险狡诈,刘备的仁德爱民,董卓的凶狠残暴。此外,这本书的文笔气势磅礴,能引人入胜,我认为这些都是三国演义能成为名著的原因。

三国演义读后感篇四

古今多少兴废事 都付孺子笑谈中

不愧是世界范围内影响力最大的中文书籍

西西弗定制版,纸张有旧处理,韧度很足。插画非常有水准,英雄人物栩栩如生。

经常看到各种评论,大家各自站队,曹魏和蜀粉居多,吴国存在感一直不强。其实历史和演义个中差别还是比较大的,但是后期都是以魏蜀交战为主线。

细细思索不难发现:吴魏两国有长江天险,吴国在大多数时间里都把边境多多少少向北扩张了一些,长江以北无险可守,因此吴魏两国肯定都是极为重视前线防御。(双方均把最精锐的部队安插此处,如魏张辽乐进,吴陆逊、甘宁等)这样一来反而无法显示出智谋策略的作用。

但川北陇南却不同,这里地势复杂,山川险峻,易守难攻,因此更便于蜀国出其不意攻取关中。这也是日夜悬在蜀军将士头上的一块肉,总能闻到味道,却总也吃不到。

复读三国,还有一个感受非常鲜明:人生短暂,多少豪杰年轻时威风八面,书翻一页却已是两鬓斑白。人生之不如意,十有八九。

多少次遐想:要是姜维能早一点遇见孔明、若是张飞那天不吃那顿大酒,要是曹植那天没有在花园遇到甄宓,结局是否会不同?

世事如故事,我想这样的哀叹和遐想还会随着这些荡气回肠的故事继续流传下去,可能会有有识之士真的再续一本《反三国演义》,让赵云马超携手叩开洛阳大门,天复大汉。但正如作者在书的最后所说:

#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

三国演义读后感篇五

读大学时,在旧书摊淘了一本《三国演义》,翻了几页就被深深吸引住了,中途换过几个城市生活,每次都会随时带着这本书。那时候读三国,更多是惊叹刘关张的情义、佩服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和厌恶里面一些人的两面三刀。也常常幻想着,面对一张大大的地图,指点江山、运筹帷幄的感觉。 工作后,一是太忙,二是总觉得曾读过三国,再没有翻开过这本书。这个暑假,老婆给女儿买了一套四大名著,让我做个伴读书童,与女儿比赛读书。只得再次捧起此书,认真精读。这次读,跟之前的感受却截然不同,之前读是“惊叹、佩服、拍案叫绝”,这次读是“惋惜、可惜、何必如此呢”?之前读出的是智慧、是权谋,这次读出的是宿命、是人性。 1.特点也是弱点 三国里面的人物非常多,简单可以分成三类。当权者,如董卓、曹操、孙坚、孙策、孙权、刘表、袁绍、袁术、刘备等;谋臣,李儒、陈宫、贾诩、郭嘉、荀彧、许攸、周渝、鲁肃、诸葛亮、法正、姜维等;武将,吕布、马腾、韩遂、张郃、夏侯系列、曹氏系列、太史慈、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魏延等。 这里面人物性格迥异,各怀绝招,最后都是一堆黄土,基本上都死于自我个性特征。 当权者其实都是死于自我性格,董卓好大喜功、贪图美色、不自知,中了“美人计”,误了性命;曹操生性多疑,忧思成疾,以为华佗与吉平是一丘之貉,杀了华佗,没多久自己也一命呜呼;孙坚、孙策都是死于太过勇猛,亲力亲为,过度自信;袁绍、袁术死在家世优渥,优柔寡断,瞻前顾后,凤毛鸡胆;而刘备则是感情用事,感性超过理性、兄弟情超越国家事,命丧白帝城。 谋臣可以把别人的江山算得清晰,却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李儒因董卓失败而亡,荀彧因劝阻曹操称公而死,郭嘉、周渝、诸葛亮等都是忧思成疾,操心太多而折寿。 武将的命运是永远没有停下了的一天,要么被人杀、要么带着一身伤痛病死。吕布因为太勇猛,加上心性不定,被斩!关羽因骄傲,喜欢听美言,败走麦城;张飞因性格急躁,在睡梦中被手下人杀了;赵云、马超、黄忠等病死榻中。 看了这些人的结局,常常有种“是非成败转头空”的惋惜。之前因为这些特点而成为人中龙凤、获得权势,后面又因同样特点而命丧黄泉。人之所以成为一个人,成为独一无二的人,往往都有鲜明的个人特征。 很多人都喜欢说“我就是这样的人”、“这是我的性格”、“这不是我的本性”等。往往这些容易个人标签会强化我们的自我认知,把我们带入更偏执的境地,会容易导致感性超过理性。 2.所谓用计,不过是“投其所好” 三国里面有什么计谋,如“美人计”、“驱虎吞狼计”、“两虎竞食”、“反间计”、“空城计”、“连环计”等等,其实都是建立在对人性的了解,对对手深入的分析,知道对手有什么喜好,而故意“投其所好”、麻痹自我意识、让人过度自信,所以老子才说“欲毁之,必予之”。 所谓“杀不死的让我们更强大”,不过是在失败中及时总结,亡羊补牢。固态思维的人,可能会选择逃避,不去触碰和尝试。也可能陷入刚愎自用的境地,听不进任何建议;液态思维的人,可能是不断地试错 ,不断地反思、不断地自我进化和修行。 何为人?到底是牢记我是谁?还是要不断揉碎不断地重建呢?我更认为,人生是一场修行,不断地否定、重塑自我,让自己变得没有棱角、没有鲜明的特征,“泯然众人矣”才是真正大智慧,大智若愚我像应该也是如此吧。 3.是强者让世界混乱,还是因为世界混乱才英雄辈出 三国读过后面,就没有前面精彩了。人才断层,也让争斗没有之前那么激烈。到诸葛亮也病死了,可读性就更差了,很多人物走马观花似地上场、下场,再没有引人入胜、扣人心弦的情节,似乎一切变得自然而普通。 进而我在想,到底是强人辈出让世界变得混乱,还是因为混乱而更突出了英雄。正可谓“家贫出孝子,乱世出英雄”。当强者一个个退场,世界重回平衡,变得安静。每一个人都想逆天改命,每一个人都被时间埋葬。追求的是什么?改变的又是什么?世事如棋盘,黑白两边分,玩的不过是一场权力的游戏,满足的不过是自我膨胀的欲望。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这次读三国,就让我不断地自我反思、不断地自我揉碎,当感性超过理性时,要想想张飞、刘备的命运;当自我感觉良好,要想想关羽、吕布的残死;当觉得拿到一手好牌,要想想袁绍、袁术的结局;当过度自信,以为洞悉一切,要想想曹操的命运;当凡事亲力亲为,得记住孙策、诸葛亮的结局…… 世界不由人掌控,每个人只活着自我世界中。要看到更大的世界、更远的世界,我们需要不断地完善自我,揉碎、重塑自我,让我变得不是我,让我变得更从容、更淡定。

三国演义读后感篇六

李儒,董卓女婿,是董卓军团第一谋臣、专臣、宠臣,也是董卓从西凉刺史到“挟天子以令诸侯”权倾天下的主要推手,也差点破了“美人计”,同时也鸩杀少帝、逼死太后、焚烧洛阳等,最终被王允命人斩于市。后人评价其为“三国第一毒士”,在我看来不仅仅是第一毒士也是第一家臣。

一、“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幕后推手

董卓只是西凉刺史,因手握重兵(有西洲大军20万),野心勃勃,一直寻找机会上位,恰逢得诏,准备率兵马去洛阳。

这时,李儒作为董卓的女婿首次亮相了,他指导董卓要想成大事,就要把似是而非的事做得名正言顺,让董卓提前上表朝廷“我是听闻十常侍乱政,想彻底清除这些余孽,所以带部队前来”。

再次出场,他建议董卓抓住时机,“趁朝廷无主”赶紧废帝立陈留王;同时还给出了行动指南,“来日温明园中召集百官,谕以废立。有不从者,斩之!”可惜,遇到了丁原和吕布,废立之事搁浅。这时,说客李肃自告奋勇要凭借三寸不烂之舌,说吕布来降,但是需要董卓的赤兔马。董卓还有些舍不得,李儒又一语点醒梦中人“主公欲取天下,何惜一马”

吕布投靠董卓之后,李儒又劝董卓早定废立之事。故伎重演,董卓再次设宴,会集公卿,让吕布带了一千余士兵站在旁边,有不从者折!

最终,董卓废少帝立陈留王,他也从西凉刺史一举成为相国,“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威福莫比”,如愿以偿“挟天子以令诸侯”。

三国里面,还有一个军事集团也是“挟天子以令诸侯”,那就是曹操军团!帮曹操定下该战略的是谋臣荀彧,他建议曹操“昔晋文王纳周襄王,而诸侯服从;汉高祖为义帝发丧,而天下归心。今天子蒙尘,将军称因此时首倡义兵,奉天子以从众望,不世之略也”

我们拿李儒和荀彧做一个对比,他们同时面临着朝廷无主,李儒是怂恿董卓“废少帝立陈留王”,把皇帝变成傀儡,是冒天下之不韪!而荀彧是建议曹操“倡义兵,供奉天子”,也是把皇帝变成了傀儡,但是做事更顺滑、更得人心。

当然,董卓和曹操面对的形式不一样。董卓是从边境到朝廷,没有人脉、没有士大夫阶层拥护,需要扶植傀儡皇帝;而曹操本来就在朝廷混饭吃,恰逢天子蒙羞,“倡义兵、奉天子”也是最优策略。这也许是其中一个原因,还有一个主要的原因,是荀彧做事没有李儒心狠手辣。

何以见得?

在曹操两个多月都没有攻下下邳时,郭嘉献计,说“某有一计,下邳城可立破,胜于二十万师。”荀彧说“莫非决沂、泗之水乎?”郭嘉笑曰:“正是此意。”也就是说用水淹下邳,荀彧也想到了,但是考虑到伤亡太大,一直犹豫没有说出来。

而李儒呢?入宫弑帝,没有任何犹豫。在太后想替少帝挡毒酒时,李儒怒叱曰:“你是什么人,能代王死”,然后让太后先饮,接着再催逼少帝进毒酒,心狠手辣!

二、该怎么做一个谋臣?

读李儒的故事时,我有点恍惚,该怎么做一个谋臣呢?

李儒对董卓的野心和实力都是了如指掌的,可以说是他放大了董卓的“恶”,一开始董卓有想法,但是没有计划、也没实质性举动,李儒不断地献计、出招,最终让董卓迷失在欲望的丛林之中,自己也误了卿卿性命,被王允命人斩于市!

荀彧对曹操的野心和实力也是了如指掌的,但是他试图劝阻曹操的野心,当董昭建议曹操“受魏公之位,加九锡以彰功德”时,他建议“丞相本兴义兵,匡扶汉室,当秉忠贞之志,守谦退之节。君子爱人之德,不宜如此”。结果被曹操怀恨在心,后送饮食一盒,并无一物。荀彧会意,服毒而亡。

你看,李儒心狠手辣,放纵董卓的恶,被斩!荀彧谦谦君子,劝阻曹操的野心,自尽而亡!这里只能曾子的一句话“为人谋而不忠乎?”来解释,李儒是董卓的女婿,为董卓谋,忠的是董卓;而荀彧是为汉室谋,忠的汉室!

李儒力劝董卓“太师不可为妇人所惑”,董卓变色到:“汝之妻肯与吕布否?貂蝉之事,再勿多言,言则必斩!”李儒仰天长叹:“吾等皆死于妇人之手!”正因为李儒忠的是董卓,在失去董卓的信任后,即使看穿了“美人计”,提前预料到了结局,却没有提前做准备,而是束手就擒,被王允命人斩于市!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不管是毒士还是家臣,都只是权力的牺牲品,短暂的胜利后都会被埋葬。将军战马今何处,野草闲花满地愁……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