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对于《彻悟》这篇文章的读后感。文章通过作者的亲身经历,提出了“彻悟”这一概念,即通过深刻理解和体验自己的生命,达到超越自我的境界。通过阅读,我深刻体会到了生命的珍贵和唯一性,也认识到了自我认知的重要性。这篇文章让我深刻思考了生命的意义,引发了我的内心共鸣。
彻悟读后感第一篇
本书描写的是1999-2001年在印度的生活 作者作为记者的妻子搬到了新德里 有时间深入探寻南亚大陆这篇神奇的土地。当我读到书中描述的印度时,经常会心一笑,大概去过印度的人都会有这种感受吧。当我对比彼得海斯勒所描写的中国时 会说那会二的世界如何如何,二十年中国的变化几乎是翻天覆地,而书中的印度和我遇到的几乎还是一模一样,似乎也看不到迅速改变的迹象。
我对东南亚的总结是“混乱的活力”,而作者对印度的总结在我看来也是十分贴切的 “有序的混乱中充满了活力和乐观精神 散发出强烈的自豪感和对生命的热爱”
彻悟读后感第二篇
正如作者所想表达的,印度是个信仰万花筒,作者在印度旅居期间,也结结实实地体会了不同信仰。
作者去禅修,去参加信仰的活动,而且居然还有现世活着的大神——或者说是神棍,有男有女,作者也跟这些人接触过。
从信仰的多样性来看,从作者体会的多元文化看,这些情节情景充满了异域风情,甚至可以说是光怪陆离,算得上是很有意思。
不过,由于个人原因,我对有神信仰或者无神信仰有较大的抵触心理,因此在读的过程中,只能一边感叹好有趣,一边默默不喜欢。
诚然,信仰在历史或者现代也起到过或者能起到一些积极作用,然而它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进步,换个角度讲,印度有那么多种不同的信仰活跃着,反而对我们是一件好事吧。
------
书中提到,有个叫赛巴巴的大神,说是在印度很有威望,号称自己会在2020年去世,读的时候,我还在想,会不会感染新冠去世,结果一查,去世时间是2011年。
彻悟读后感第三篇
印度,我恨你,我永远,永远都不会再来了。
这本书叫做《彻悟(印度朝圣之旅)》,它是一本旅行文学,是萨拉在1999年到2001年期间在印度期间的记录,包括生活、爱情与信仰。
我觉得这本书是从这两个方面吸引我的,一是旅行文学,一是女性世界。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推荐序中这样描述萨拉的这本《彻悟》:“ 她的观感是异乡人的,她的表达却是非常印度的。 ”
我觉得这是对旅行文学最好的阐释。
旅行文学本是反映旅行生活的文学。而萨拉的这本《彻悟》还有一点特殊之处,那就是我觉得萨拉本人对于1999-2001年在印度的生活不止定义为旅行,更是生活,是寻找信仰的过程。
所以在她的笔下,不只有印度的婚礼,还有在印度婚礼中的她自己。她参加了穆尔钱德女儿的婚礼,作为白人的她是尊贵的,被人潮涌到了最前面;她参加了西米的婚礼,收到了西米妈妈的脚趾环;她见证了帕德玛找到丈夫的过程,但是她也知道了帕德玛妈妈的葬礼……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所以,对于印度来说,萨拉虽然是一个异乡人,但是,从她的笔下,我们却似乎能够看到印度,我指的是,虽然我没有去过印度,但是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却仿佛能够置身于印度。我觉得这就是萨拉这本《彻悟》的魅力之一。
第二个魅力点——女性世界,其实与第一个魅力点——旅行文学是分不开的。因为这也是萨拉寓居印度时感受到的。
那些没有脸的印度女人是“索奁焚妻”的牺牲品;医院是圣洁之地,但是对于印度女人来说不是的,她们在这儿会遭遇强奸;萨拉生病时,医生说:“ 你必须在履行职责的时候死 。”但是萨拉对这个职责感到疑惑,医生说:“ 没工作?没丈夫?没小孩?你不是一个孝顺女儿? ”;帕德玛在相亲的过程中,“面带微笑地接受面试,就好像她在申请一份终身为奴的工作”;萨拉办理签证的时候,被REJECTED了,但是乔纳森来的时候,就办理成功了,“ 在这个国家只有带把儿的人才能畅通无阻 ”;在印度,失去丈夫的女人就失去了地位,人们对失去丈夫的女人说:“你的丈夫一定不爱你,才会这么早离开你。”……
萨拉是一个女人,所以在女性地位很低的印度,萨拉交往的人也几乎都是女人。我们或许曾在《厕所英雄》里面瞥见过印度女性地位低下的一隅,但是在萨拉的笔下,你几乎能看到所有。在真实的生活中,没有那么多英雄,更多的,是生活。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当那个占星师大言不惭的列举印度的成就,萨拉想到的只有来之后的不得安宁,买东西被骗还挨宰。但是,后来,她会第一次觉得,自己也许会喜欢上这个国家。那是在拉祖挑选出来的派对上,因为“这里的景象就和我读书时候的一样”,我觉得还因为这是年轻人的派对。之后她又会觉得:健康和财富不会给我带来思想、身体和灵魂上的平静。
一次又一次,她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信仰,在印度朝圣之旅之中,彻悟了信仰。
还有,她肚子里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