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威尼斯日记》读后感精选

《威尼斯日记》读后感精选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11-23 06:20:17
《威尼斯日记》读后感精选
时间:2024-11-23 06:20:17   小编:

《威尼斯日记》是一部描写威尼斯之美的经典文学作品。作者通过对威尼斯的细致观察和深刻思考,揭示了这座城市独特的魅力和历史底蕴。读后感慨万分,令人感叹文学之美和人文之情,同时也让人更加珍惜和热爱这座充满神秘色彩的城市。

威尼斯日记读后感篇一

短的句子,短的故事,短日记,连起来是意蕴悠长的文字。阿城的这本欧洲游记与北岛的青灯行迹类似,韵味却截然不同,前者是闲逸、世情、生活的心境,后者是辛酸和暗淡的,有一点相同,他们都写到心坎里去,读罢让人回味。怎么样的阿城,才能写出如此淡雅、圆熟的文字,大概跟他热衷的中国世俗文化有关,所谓世俗,自得其乐,无处不为乐。

威尼斯日记读后感篇二

阿城这书记的是自己在威尼斯片刻的生活,大都是平白叙事。如记公牛与开拓者的总决赛,他是个真球迷。偶尔也会有金句良言,但我只记得一处,是关于孔子“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真,和后儒者“做不到而假装”的伪,由而喟叹,修身的起点还得是真实和坦诚。

这书还有一好处,就像一本“如何写日记教程”,让我懂得日记怎么写,解决了我日记都能记什么的困惑。好的文字,其实也贵在真实,不要为了“高级”去臆造虚假的体验。

威尼斯日记读后感篇三

以为是随便翻翻的闲书,没想到还真有点意思。阿城的语言很特别。简单干净却又特别精准。有时用嗑药般的,或是半梦半醒的逻辑写些自问自答的小句子,可爱极了。有时闲荡一笔,威尼斯的清晨升起寒气。日记确实要写成这样才好看。每个人都会写日记,但不是每个人都认识这样的朋友,有这样的眼睛。

书装很美,玫瑰红布面。纸也极好。威尼斯就是活着的,一座任性变幻的迷宫。马可波罗也不可能穷尽它,只好来到东方,变成一座雕像立在苏堤。我是女人,所以冥冥中我爱上它的灵魂。

威尼斯日记读后感篇四

想要特别推荐这本阿城的日记。

这本日记里有一句话写得很好。“日记原来有这样的用处,只要你记下来,它就告诉你记的是什么。我经常发现这些简单的真理。”

这是一本很浪漫的日记,有些时候,一页纸上只有一句话,但也正因为这样,反而更显得浪漫,更让人觉得“日记的意义就在这里吧——随手写下点什么”。读的过程中,时常能够感觉到阿城是一个怎样的人,一个真正有学识的、懂生活的人,看这样的人记录下来的生活片段,是非常舒服的。

威尼斯日记读后感篇五

《威尼斯日记》——阿城:阿城在威尼斯旅居两个多月,自然是呆个一两天的游客无法比拟的,他讲到了威尼斯的点点滴滴,象玻璃岛,圣马可教堂,叹息桥,学院桥,玻璃岛等等很多,也有很多威尼斯的历史和掌故,作为威尼斯游记看看也是合格的。看到崔健,苏童,张艺谋这些当年文艺圈的大腕,想想毕竟都是二十多年前的文字了,其中讲到繁体big5码,讲到公务员对下海的恐惧,讲到nba九二年公牛队的夺冠,想想当年也看过几场比赛,对乔丹和斯托克顿的较量仍有印象,真是遥远的年代了,细思恐极啊……书中也有很多对历史文化的反思,有对古籍、中药等的考究,对于上海犹太人的描写依稀好象在高晓松的《晓说》中听过,不知来源是哪儿,处处折射出作者的博学,读来妙趣横生,令人获益匪浅。最后,从看过所有意大利相关的游记来看,达芬奇是绝对绕不开的丰碑,真是个牛x闪闪的天才。

遗憾的是,读的国内最新版本竟然又有很多删节,让人有些不舒服呢。

喜欢这一句:威尼斯是一个海岛,海是亚德里亚海……

威尼斯日记读后感篇六

今天看到豆瓣上一个大神在宣讲他一年读510本书、累积阅读1700本书的经验,还有在多少天的时间内听了几千首音乐,看了几百部电影,旅行走了几十个县级市,着实惊为天人,顿时获得一众豆友拥叠。

用数字衡量文艺作品,实际上是把读科研文献的方法用在了欣赏文艺作品上,忘了谁说的:”读一部作品,一看文采,二看哲理",我私自加一句:“三看人性”。如果一部作品只能够提供知识,那更应该算一部技术专著,至少不是文艺作品。对于阿城这本书,里面有文采、有风景、也有知识,可是对我来说,各种中药的名称、功效、用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体会作者的生活态度、还有威尼斯的风土人情,每天晚上躺在床上,让这些美丽的文字在眼前静静的流淌,体会那种安静和闲适,这不就够了么。

那位大神的阅读方式、用数字计量书的方式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震撼力和吸引力?我觉得是数字直观的计量了知识,数字的积累也代表了成功,也让大家看到了成功的希望。大神好像是自称读书、旅行之外本硕博都没落下,不知以后会不会成功?会有多大的成功?那种成功和那1700本甚至更多的书有多大关系?成功之外他能体会到阅读的快乐吗?等到他读完10000本书的时候对书的态度会改变吗?

最后,删减制度令人恶心。

威尼斯日记读后感篇七

威尼斯的历史和掌故。印象最深的是讲古籍、中药等的考究,讲到nba九二年公牛队的夺冠,虽然没有看过那场比赛,但是能想象出当时激烈的场面。还有讲对历史的反思。

正是这个独一无二的威尼斯,带给了阿城许多灵感,才有了这本《威尼斯日记》。阿城的目光投在威尼斯的河道碧波上,映出了关于人生、艺术和美的广阔天空。

遗憾的是,这个版本有很多删节,强迫症的我受不了啊……

这书还有一好处,让我懂得日记该怎么写,好的文字,其实也贵在真实,不要为了“高级”去臆造虚假的体验。

好的电影,看完以后,总觉得学到了很多东西,一时又说不出学到了什么。就如同我看这本书一样。

病句:好文章不必好句子连着好句子一路下去,要有傻句子笨句子似乎不通的句子,之后而来的好句子才似乎不费力气就好得不得了。人世亦如此,无时无刻不聪明会叫人厌烦。

自己老了以后,能不能也拐这样漂亮的直角…

威尼斯日记读后感篇八

这样一本日记,可能读者的看法不同,有的人觉得很“散”——真的是日记,想到哪儿就写到哪儿,这一天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随手写来,前一段可能是威尼斯某处的风景,后一段可能是电视转播里的NBA赛况;有的人觉得很有“意思”——看起来不费神,轻松,随时拿起来随便看一段都可以,不用担心接不上前面,且内容中外古今逸闻趣事皆有,长姿式。

我个人挺喜欢这种小集子,就是读起来不费事,不用成天掂着,可以随身带着,某段小小的空闲时间就可以拿起来看一两页,作者似乎没有太多的讲究,读者读起来也就同样可以不太讲究,在家里泡着茶坐着躺椅可读,在路上等着公交时也可读。只是我对NBA毫无兴趣。好在作者写了很多对我来说更有意思的内容,比如在威尼斯他读着《教坊记》、《扬州画舫录》这种情景这种感觉想想就有趣,以前我不知道这两本书,在他的引领下,觉得这两本书大概自己找来读读也不错。查了一下电商还都有的卖。

有网友经常说,我国书籍比外国便宜多了,但其实这事也不能简单的比较,毕竟国情和普通群众收入都不一样。这个小小的薄薄的精装本定价49元,还是稍贵,不过既然是精装本,更适宜保存收藏也无所谓了,如果觉得贵还有其他出版社的平装本可以选择。

还有个有意思的事就是,在此书之后我读了黄永玉的《沿着塞纳河到翡冷翠》,虽然两人写作风格完全不同,不过写的都是意大利,黄永玉的这些散文也有点像日记,也是随心所欲,且我买的那一版本定价也是49元。这两本书我都很喜欢。不过得说黄永玉同时作为一位画家,可以为自己的书画插图,这真是件特别好的事!有时候绘画作品如此直观,比文字更有韵味。

威尼斯日记读后感篇九

阿城很幸运。

威尼斯政府每年从世界上挑选一个作家,免费旅居三个月,1992年他43岁时被选中了,条件是结束时交一部书稿,最好是小说,作为威尼斯的礼物。意大利人真会经营城市。

而阿城也很有点儿意思,他于是写了这本威尼斯日记。看起来交了差事,但跟人家公差的目标差距大概十万八千里。

可能是年纪相仿,读他的日记感觉这人歪七扭八的窝在沙发里,一口茶一口烟,不着边际但又很有腔调的跟你聊着天,这几天的趣事,见闻,他心里的那些琐琐碎碎的关于各种细微的感受,没啥正型,但又能让人着迷,好像他写了很多,又好像啥也没说,就那么漫无目的地被他引导着闲逛,闲聊,闲分享。

大概,这就是我们寻求的松弛感吧……

文字优雅,用词精准,谈吐幽默,满心童真,这样的43岁的阿城,是让人舒服的。

可以读一读。

嗯特别适合这种暴雨天,泡壶香茶,点着香薰蜡烛或者好闻的线香。对了,可以配那种轻音乐,或者古筝,静静地流淌着,然后躺着读。

#威尼斯日记#

威尼斯日记读后感篇十

多抓鱼某架子最底部的小筐里淘来的书。暗红色布面带一丢丢丝绒质感的书皮,四角有不张扬的花纹,翻开很新,不知道上一任书主人存了多久,又是否一页页翻看了。翻开目录,只五月、六月、七月三个章节,简洁明了,喜欢。小薄书很轻拿起来顺手,就买了。

本书是作者在威尼斯三个月的日记。整体看来很顺畅,个人觉得随意读读就好。

作者在威尼斯走街串巷,认为威尼斯的每一条小巷都有性格,应该为其写传。他看NBA,偏头痛,书里说起一些人事物,轻松直白。偶尔跳出不错的句子。比如,他认为无时无刻不聪明的人会叫人厌烦。认为带思想的狂欢尴尬。有两处关于“新鲜”的比喻,一是说土豆新鲜的好像嘴不干净,二是说空气新鲜的好像第一次知道有空气这种东西。

摘录:

乘小船进入威尼斯,海面上露出许多粗木桩。薄云天,一切都是明亮的灰色。

工资月月发,活生生的帕华洛帝却不是月月可以听到的。

好文章不必好句子连着好句子一路下去,要有傻句子笨句子似乎不通的句子,之后而来的好句子才似乎不费力气就好得不得了。人世亦如此,无时无刻不聪明会叫人厌烦。

人世就是这样,会静静地突然想到忽略了极熟的东西。我有一个朋友一天忽然说,好久没有吃醋了,当即到小铺里买了一瓶山西老陈醋,坐在街边喝,喝得眼泪流出来。

只有女人的鞋跟才能在威尼斯的小巷里踩出勃朗宁手枪似的射击声。

唐朝没有产生哲学家,也没有思想家。带思想的狂欢多尴尬。

华丽亦可以是一种压迫。

远处教堂的尖顶贴有夕阳余晖。余晖中有鸽子滑过,鸟迹斑斑。

2020.10打卡

威尼斯日记读后感篇十一

阿城的这本《威尼斯日记》,1997年在国内首次出版,一直没有再版,2015年由中华书局重新编辑校订,暗红色的绒面封皮,黑色的小字静静的打上“阿城”的名字。其实是一本小书,短短的只有一百多页,而且它确实是一本日记。 这本书是阿城90年代受邀去威尼斯电影节期间写下的随记,他当时在威尼斯停留了三个月,所以目录就是“五月、六月、七月”,每一篇的题目干脆就是“一日、二日。。。”。由于之前拜读过他的《棋王树王 孩子王》,被他精悍有力的文字所震撼,所以同样怀着有些微妙的紧张情绪来看这本书,读了几篇才完全放松下来。用以前小学老师的话来说:这完全是流水账嘛! 它记录了一本日记应该记录的所有事情,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事无巨细,但它又并不完全只是日记。怎么说呢,就像你同一个喝醉了酒的人在夏日的夜晚静静的坐在河边吹风,喝酒的人随意的吐露着醉酒的气息,夜风也顺带把这香醇的酒气吹到你的身畔,你便也一同醉了。 这里有一些小哲学、一些小历史,有歌剧、提琴,美食,还有朋友和球赛,是他的幽默和浪漫。 “十八日”只有一句“下午开始刮风,圣马可广场那些接吻的人,风使他们像在诀别,游客在风里都显得很严肃”。 “大乱里总是有小静,时去东北长春,武斗的枪炮声中却听得见附近一扇窗被风吹的一开一合,自得其乐。几个人躲在二楼互相聊初恋,叮的一声,流弹打在窗子的铁杆上,折下来钻进朋友的脑袋里。因为太突然,脑含着子弹的朋友又说了一两句话才死掉。那时我们的胡子还没有长硬”。 “早上四点钟,走过商店拥挤的街道,两边的橱窗里的服装模特微笑着等你走过去,她们好继续。有一次我故意留下不走,坐在咖啡店外的椅子上,她们也非常有耐心地等着,她们的秘密绝不让外人知道”。 “我们离开这个小村子回维琴察,车开下平原经过Montecchin时,暮色中远处两座离得很近的山上各有一座古堡,Luigi说,一座是罗密欧家族的,一座是朱丽叶家族的,都这么传说啦。 深夜回到威尼斯,看着船尾模糊的浪花,忽然对自己说,一个是罗密欧的家,一个是朱丽叶的家”。 我很愿意听这样一个人给我讲这些事情,你会多么想要拥抱他。 看过阿城的小说,再来看他的散文,就像看一个拿着长剑的将军,在夕阳下吻一朵花。 中华书局在编后记里说道:时隔二十年,重读这部作品,仍然时时被打动,这就是经典的力量。 我想,对于我来说,阿城就是那个坐在夜风中的人。

威尼斯日记读后感篇十二

有一些人的文字,一着眼就是光彩,躲不过去,比如张爱玲,比如阿城。阿城是中文世界里的一个例外。一九八四年,阿城以小说《棋王》轰动文坛,接着又有《树王》《孩子王》,篇篇精彩,与众不同。我第一次读阿城,如同后来遇见木心,都是目瞪口呆,无话可说。

但是木心好歹还有文集十三种,阿城已出版的文学作品,却只有五种,分别是:“三王”、《闲话闲说》、《常识与通识》、《遍地风流》和《威尼斯日记》。都不是长篇巨著,都很好读。

这五部书,九十年代由作家出版社出版。此去十多年,除了“三王”,其他都无再版。所以我读阿城,是读的电子版。那时候刚刚买了笔记本电脑,电子阅读器也有,但还不流行,价钱也贵,读电子书都是直接捧着电脑看影印本,也不觉得费劲,反而一往情深,一夜一夜的看下去,看完《威尼斯日记》,再看《遍地风流》。陆陆续续几部书全部看完,别人再问我喜欢谁的作品,周作人、汪曾祺外,一定还要补上阿城=

最近,《威尼斯日记》由中华书局出了新版,终于拿到纸书,又诚诚恳恳看了一遍,仍然是好。阿城本来是不写日记的,一九九二年,他获颁意大利诺尼诺国际文学奖,并应邀担任驻市作家,去意大利待三个月,写了这本书,是日记,又不是日记。一个小八卦,这本书本来是由台湾麦田社出版的,而据说编辑正是唐诺,只是据说,不一定是真的,但就像在书里面读到阿城和木心是朋友,心里莫名其妙高兴,是瞎高兴,但是也很好。

回到这本日记,是真好看。好看在阿城博学,博学而且不虚言。他不像余秋雨那样,一谈文化就要祭出祖先、国家等大主题,他只是一个正常的人,听歌剧也看球赛,吃麻婆豆腐也谈文学建筑。

在这本日记里,他记事,是真正日记的功能,同时又写旅途,所以也有游记的意思,然而,也有不少《教坊记》《扬州画舫录》的读书笔记,甚而还因为头痛开了中药,读起药方来,将一味味中药说开去。这之外,他还分析欧洲人种,考犹太人入化史,评论苏童等作家的作品,是真正把日记这一文体打开了,记叙、评论、笔记都可进入,自由自在,但因为还有日期的连结,又形成一个整体,潜藏着情感的脉络,于是,它不同于一般的日记,也不同于一般的文章,只此一种,光彩夺目。

以上是骨架,而阿城真正的好,首先遇到的,是血肉,是文字本身。如今写字的人无一不受翻译文学的影响,自觉不自觉都有一些翻译腔,句子夹缠不清,好端端的中文,简洁、精准不要,偏偏弄得又臭又长,花里胡哨。肉夹馍非要做成汉堡,不是不好,只是少了些味道。而阿城不论文字还是叙述节奏都流畅而不油腻,有古风,端端正正,清清爽爽,好干净。

读阿城,是不会厌的。一本书仍是不过瘾,这一次能再出一次全集才好。

威尼斯日记读后感篇十三

2019年,作家苏童受邀去威尼斯,参加意大利国际文学奖,同时开始了为期一个月的“中国作家驻留项目”。

苏童在参加活动交流的时候,主持人问他,日常写作的灵感从哪里来。苏童说,看报纸。

但苏童是江苏人,报纸发音bao zi,翻译一愣,以为是看豹子,然后就直接翻译了:“观察豹子”。

哈哈,估计大家觉得,哇,果然是著名作家!灵感来源都与众不同!

这算不算是一个 Lost in Translation 的好玩案例呢?

作为第二名“中国作家驻留项目”的作家(第一位是叶兆言),苏童在威尼斯呆了一个月。而他的前辈阿城,早在上世纪末,就在威尼斯呆了三个月,并写出了一本薄薄的但极有分量的《威尼斯日记》。

无独有偶,在这本日记里,阿城对苏童不乏溢美之词,称苏童是现在中国大陆最好的作家之一。

阿城在威尼斯,只呆了短短的两三个月,但对当地人和物体的描述,非常有趣而鲜活:

l 以我有限的直观来看,地中海沿岸的种族的融合,包括东方的阿拉伯人、南方的北非人、北方的“蛮族”。这种混合的结果,就是意大利的男女非常好看,腿修长有力,脖子精致,额头饱满,腰部微妙,像脸一样有表情。天生的卷发和暗色皮肤的人非常多,肥胖臃肿的人在人口比例上很少

l 意大利人的血源混杂使他们的嘴唇有嘴型。欧洲北方人的嘴,像用刀在鼻子下面横砍一条缝。我的经验里,亚洲人的嘴有形状,这一点在佛像上得到典型的表现。 当一个意大利人看着你的时候,虽然没有说话,但嘴的造型已经在表达意义了。意大利人的手势太强烈,因此掩盖了嘴的妙处。

因为头骨的造型,意大利人的脸到老的时候,越来越清楚有力,中国人的脸越老越模糊,模糊得很好的,会转成一种气氛

l 古罗马讲究修辞,重视讲演,意大利人善言谈,滔滔不绝,在门口告别可长达一个小时。意大利电影对话甚长,这都是古代公共生活的影响吗?

威尼斯日记读后感篇十四

阿城认为,好的文章应该是“生长式”的,有了上一句,自然就接了下一句,文字自顾自地流淌,不被所谓的立意、结构、技法等束缚。

1992年,阿城获得了意大利文学奖,在赴威尼斯考察的一个月间,写下了《威尼斯日记》。这本体验日记把他的文学主张体现得淋漓尽致,如阿城淡泊逍遥的性格一样,淡淡的,碎碎的。一篇篇或长或短的日记,像一粒粒的原味牛肉干,营养丰富又耐人品咂。阿城在本书中谈到电影时写:“好的电影,看完之后,总是觉得学到了很多东西,一时又说不出学到了什么。”这本书读罢的感觉,恰恰就是如此。

《威尼斯日记》不是《带一本书去巴黎》的那种考察型的游记,既不只是普及威尼斯的历史,也不单单介绍威尼斯的景观,它是一本真正的“日记”,忠实记录了这一个月中阿城的所思所想。是不是所有文章都围绕威尼斯来写?阿城不介意,读者想必也不会介意。

阿城是个杂家,写起散文来天马行空,兴之所至想到什么都能谈论一番。他与朋友吃扇贝,就从扇贝写到贝中出生的维纳斯,又写到人体雕塑的饱满之美。他在威尼斯看到船,就介绍起《扬州画舫录》中稀奇古怪的船名来,“红桥烂”,“何消说”,个个朴实有古风。他去克雷莫纳取订做的小提琴,从琴的音量谈到音乐中的暴力倾向,写出对人们的知觉渐趋麻木的担忧。历史、歌剧、文学、音乐,阿城什么都谈,像个与你一起品茶闲聊的老友。

阿城在这本书中谈文章写作,说道:“好文章不必好句子连着好句子一路下去,要有傻句子笨句子似乎不通的句子,之后而来的好句子才似乎不费力气就好得不得了。人世亦如此,无时无刻不聪明会叫人厌烦。”看着似乎颇有取巧卖乖之意,但仔细想想却又会发现是大实话。阿城著文确实如此,如《威尼斯日记》,初读极平淡,一会写写连着刮了好几天风,一会写写自己又犯了偏头痛,以为可以加快速度扫下去的时候,突然便会有一个句子荡入眼帘,然后停留,寻味,反复端详,才发现“此中有真意”。有人的才情似瀑布,如木心,连珠炮似的给出结论叫人应接不暇;有人的才情似泉水,如阿城,文字清淡,蜿蜒流淌,偶有叮咚声入耳便觉快慰至极。《棋王》中说“太盛则折,太弱则泻”,阿城的文章确确实实应了中庸之道。

在威尼斯,自然会碰到各种各样的意大利人,阿城看人细腻精准,他笔下的意大利人也极有趣。阿城说意大利人不用说话,嘴的造型就能表达意义,因为头骨的形状,意大利人的脸越到老时越显得清楚有力。又说意大利人继承古罗马遗风,善言谈,“在门口告别可长达一个小时”,一个极富画面感的句子就幽默又精准表达了他的意思。读这些观察记录,似乎可以看到阿城身着他素来爱穿的麻布褂子,蹲坐在威尼斯的街角,顽童似的观察路人。

写文章,靠的常常是“触发”。眼前的景色,空气中的味道,一位过路的行人,都可能激起作家的创作欲望。最终写成的作品也许与此时此地已相去甚远,但若没有这一个引燃线,文章怕是不能成行。这还是应了阿城所说的“生长式”,你捡到一颗种子种下了,不知道它会长成一枝藤蔓还是一棵大树。

英国诗人布朗宁说:“再没有与它相似或相同的城市,世界上没有第二个威尼斯。”正是这个独一无二的威尼斯,带给了阿城许多灵感,才有了这本《威尼斯日记》。阿城的目光投在威尼斯的河道碧波上,映出了关于人生、艺术和美的广阔天空。

本文首发于 夏花 APP

威尼斯日记读后感篇十五

二十年前的作品,终于等到了新版,可惜还是一部删节的版本。虽然删节的部分极少,心理上还是有白璧微瑕之憾。

阿城的文字凝练从容,像明清的笔记小说。原来看《聊斋志异》,觉得蒲松龄写的真是简洁,后来才发现,明清笔记小说里,蒲松龄算饶舌的一类。不过,文章还是要有一些修饰的,一味简约难免干涩。但对现代中国作家们,却不能强调修饰,而要突出删繁就简。现代汉语已变得拖沓繁絮,再一味的花团锦簇只能色彩泛溢,令人无法聚焦,晕眩乏味。《威尼斯日记》是较好的范本,多读读,能悟出什样的文字能既雅致又不做作,既精简又绵长,既随意又凌厉,中文的血脉要在这样的文字里才能赓续。

如果要在《威尼斯日记》里找些深刻的思想,读者一定会失望。《威尼斯日记》是中国古代文人笔记的传统,随性而书,没有章法体系。阿城渊博,中外古今的话题信手剪裁,但并无高深之处,是一个住在威尼斯水城里的东方人,随便留下的几篇闲话。这部号称《威尼斯日记》的作品,甚至连威尼斯的风情历史民俗也极少提及,偶尔来一句:“在一座桥边看到墙上的一块石牌上刻着莫扎特曾在此住过”,然后呢,是不是该说说莫扎特的音乐,或者纵谈一下莫扎特在水城留下的点点滴滴,然而,后面只跟了一句:“可后来不知道为什么找不到那座桥了”,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写在意大利订做小提琴,说阿玛蒂型的琴纯净无火气,相比之下瓜纳利琴和斯特拉地瓦利型琴显得暴力,想想这个题材能发掘出多少东西,但阿城也只是这样几句话交待完毕,又迅速滑向下一个话题。《威尼斯日记》的话题散漫而飘忽,但并不缺少灵光闪烁。阿城凭着对节奏把控的到位,冷不防在平实叙述中陡然插入一行精警的字句。虽然内容有时单薄了点,有些段落因刻意的收敛显得不太自然,但时而天外飞来的妙笔,几句精准的勾勒和跳脱的思维,令文章摇曳多姿。而在对情景、人物的捕捉上,阿城也充分显示出一个小说家准确的观察力。比如:“克雷莫纳的早晨很安静,钟声洪亮,一只狗没有声音地跑过广场,一个男人穿过广场的时候用手扶了一下帽子”,像绘画高手的白描,几根线条一扫,人物和场景呼之欲出。说到这里还得提一句,阿城当年可是以画家出道的。

“威尼斯具有豪华中的神秘,虽然它的豪华受到时间的侵蚀,唯其如此,才更神秘。”中华的文化也像威尼斯,豪华而神秘。在威尼斯的石板与运河间,阿城谈的是《教坊记》和《扬州画舫录》,刚朵拉(《威尼斯日记》里把这种威尼斯特有的小船称为“弓独拉”,倒是一个很诗意的翻译)的桨声里,飘荡的是大唐的歌裙和明清的金粉。在意大利偏头痛也求助的是中医,还特意在日记里记载下黄芪、板蓝根、葛根等中药的药性。什么叫爱国?这才是。不是夸赞一国的官员和领袖,站在政府门口看着国徽和警卫热泪盈眶,爱一国之文化,爱一国之历史,将之融入文字和思想,融入日间的口味与日常的闲话,这才是割不断的乡愁。《威尼斯日记》最后是这样一幕场景:运河中,一叶小舟,一位老人站在船头吟唱,一曲歌罢,两岸和桥上掌声如雷。不知此时在此时搁笔的阿城耳中,异国的歌声中是否还荡着一缕二十四桥的箫音呢?

欢迎扫描二维码,关注我的微信读书公众号:闲书过眼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