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结局真相》揭示了小说结局的多种解读方法,引发读者对小说结局的深入思考。文章分析了不同角度的解读,从人物命运到作者意图,深入探讨了小说结局的复杂性和深刻内涵,引发了读者对小说的再次审视和思考。
〈红楼梦〉结局真相读后感第一篇
马瑞芳老师在80高龄还在孜孜不倦的为广大红楼梦读者指点和帮助,是令人感动的。 但是,马瑞芳老师这部新作中有一处严重的硬伤错误,而且在历次讲座中一直在重复这个错误,对广大读者和观众误导不小,实在不应该。 鲁迅先生的一段话“人和人之差,有时比类人猿和原人之差还远。我们将《红楼梦》的续作者和原作者一比较,就会承认这话大概是确实的”提到的红楼梦续作,指的并不是程高本后四十回,而是《后红楼梦》《续红楼梦》等“或续或改,非借尸还魂,即冥中另配,必令“生旦当场团圆”才肯放手者”的120回程高本的二次续书。因此,鲁迅先生这段话表述的是对程高本的赞誉和肯定,他在这段话里是把程高本后四十回称作原作的。详细可参考鲁迅杂文集《坟》中《论睁了眼看》一文的表述。 鲁迅明明是对程高本的肯定和原著地位的认定,硬是被马老师断章取义成了对程高本的挖苦否定,实在令人无语。
至于全书内容,给我感觉像是应景之作。最近红楼梦后四十回是否原著的讨论又有了一定热度,马老师出书似乎是在迎合这种热度,全书没有指出后四十回最根本的价值。
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这是古人两大人生喜事。但红楼梦却把这两大喜事写成悲剧,前者是贾府给贾宝玉一个掉包计,让贾宝玉失去了灵魂爱人林黛玉;后者是贾宝玉给贾府一个掉包计,让贾府得到了举人的虚名,而失去了贾宝玉这个人。全书主题体现了对人的价值的肯定,对人自由选择意志的尊重,从而使红楼梦成为中国古代少见的以人性关怀为主题的小说。
〈红楼梦〉结局真相读后感第二篇
张爱玲曾有名言: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梦》未完。作为现代中国文坛蜚声国际的大作家,张爱玲对《红楼梦》的赞赏可见一斑。 当然,《红楼梦》足可以担当如此评价。 同为四大名著,只有《红楼梦》发展出一门专业的学问——红学。从王国维开始,胡适、俞平伯、周汝昌、刘心武、夏志清、冯其庸等文人学者无不痴迷于《红楼梦》一书,这是其他三大名著都望尘莫及的。《红楼梦》之所以拥有这种显赫的地位,一定程度上也由于其“残缺”,《红楼梦》后四十回的丢失堪称“千古文章未尽才”;而程高本的“狗尾续貂”,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有关《红楼梦》的争议。
马瑞芳教授,在“百家讲坛”以主讲《聊斋》而闻名,也是一位资深的《红楼梦》研究专家。本书——《〈红楼梦〉结局真相》便是马瑞芳教授毕生研究红楼梦的结晶之一。“真相”一词自古以来便对人有着天然的吸引力,甚至可以说,自古以来,人类所从事的一切生产生活,都是为了获得真相:科学上探索宇宙的真相、世界的真相、自然的真相;生活里寻找生活的真相、生命的真相。在中国,文学上,还有比探索《红楼梦》结局真相更有趣、更深奥、更具价值与意义的事吗?我想是没有的。 本书采用总—分—总的顺序,开篇围绕着《红楼梦》一些常见争议给予作者的看法与解答,中间也就是主体部分则分回——四十回开讲,通过对照前八十回留下的伏笔、暗示,评价后四十回续写的优劣,条理清晰,有理有据。最后则根据前文的结论,再次推测《红楼梦》原本的故事走向、人物命运和真正结局。 作者的观点并不是凭空想象的,始终立足于前八十回的原本和书中文字,要么围绕着前八十回生发开来,要么吸取了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取舍。虽然是专业性的文学研究著作,但读起来毫不晦涩,非常通俗。
在我目前所读的《红楼梦》研究相关论著中,还没有见到过哪一本书是用一回一回分别讲述的方式阐述《红楼梦》续作的,马瑞芳教授堪称第一人。正是她用一回一回的分析,深刻论述了前八十回为什么好,后四十回为什么不好;后四十回哪些地方好,哪些地方不好等问题,这对于普通读者阅读、理解《红楼梦》无疑是一本非常好的审美“教材”。
〈红楼梦〉结局真相读后感第三篇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之作,遗憾的是现在阅读的《红楼梦》只有前八十回出自曹雪芹之手,后四十回为他人续写,续写着在进行写作时未免不带有自己的情感色彩将故事进行改编,续写者究竟为什么这样写呢?曹雪芹的身世哪个说法较为准确呢?脂砚斋和畸笏分别都是谁呢?
此前我阅读《红楼梦》从未关注过作者本身只是沉迷于情节与人物之中,本书的前面部分就将作者曹雪芹的身份进行了探究,曹雪芹究竟是谁的儿子,是曹颙还是曹頫,作者认为曹雪芹是曹頫的儿子,年少时的曹雪芹家境殷实,十三岁时被抄家,家道中落,这样的大起大落让曹雪芹可以写出《红楼梦》。
在《红楼梦结局真相》这本书中马瑞芳教授将红楼梦的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进行了简略的叙述,分别阐述了一些”红学家“们的观点。网络上对于《红楼梦》后四十回的评价褒贬不一,张爱玲称之为“狗尾续貂成了附骨之疽”《红楼梦》我只是粗读了一遍,于是带着好奇的态度来在专家解读的书籍中来看看后四十回和前四十回究竟有什么差距。
这本书不是一本枯燥无味的学术研究,马教授的文字风趣幽默其中不乏一些吐槽,对细节的解说,心中不禁有一个疑问“专家都是拿显微镜看书吗?可以关注到这么多细节”例如在前八十回黛玉没有提到过一次贾雨村,但是在后四十回中不仅提到了贾雨村,还提示宝玉扬名立万可以选择“清贵些”的方式。续书之人知道林黛玉不会说出这样的话,但是他却这样写了。
书中“变脸”的人物不止黛玉一个,情节上也有很多不合理之处,读完解读后只觉得自己太过麻木,阅读时居然没有察觉到这些差异。书中所指出的每一处都不是凭空捏造的,作者都跟去前后文的情节逻辑进行了解释,以前八十回和历史背景为依据,有理有据的分析。这本书像是一本《红楼梦》的补充说明或者课后教材,作者将每一回都进行概括后阐述其续作中的“好”与“不好”,并且用生活化的语言去解释哪里好哪里不好,很好阅读不会给人一种阅读学术研究的枯燥感,反而是带着一种解密的想法去阅读下来。
〈红楼梦〉结局真相读后感第四篇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提起他,中华大地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提起他,中国文坛首屈一指、举足轻重。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明珠”,“清末社会的百科全书”,“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石”……
作为中国文学史上最为成功的叙事小说、结构最完美的小说,曹雪芹以家族的兴衰和自己半世的沉浮为基础,集其毕生心血著此千古文章,遗憾的是生前写完的《红楼梦》后三十回没能传下,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后四十回一般论认为是高鹗所续,红学研究者们常拿其与前八十回相比,观点五花八门。这一次,有幸接触马瑞芳老师的《〈红楼梦〉结局真相》,她将带我们走进红楼梦的后四十回,逐章解析大结局背后的评价……
在前八十回中,曹雪芹活灵活现的给我们描绘了数十个经典的文学形象,丰满逼真的人物跃然纸上,然而比较可惜的是,后三十回的成稿未能流传世间,马老师根据前八十回的线索,结合后四十回的现存,带我们推测小说发展的最终方向。
作者从曹雪芹的谜团、红楼梦的早期传播、后三十回的迷失与线索出发,到红楼梦续书,再到每一章节的细节与考究,大到情节的宏观发展、前后的首尾呼应,小至每一处人物景致,为我们详细寻找原著的构思,剖析曹雪芹的可能按排与续作的异同之处。大胆的评价,风趣的反问,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记得初读红楼,全书就给我留下了两个映象:一个是纷繁复杂的人物谱,让我精神错乱,每每读到某处,抓耳挠腮的去前文寻找;一个是苦绛珠魂归离恨天,黛玉的痴情、读者的深情,当时是一把鼻涕一把眼泪。现在想想,这功劳一半归前八十回的原著,一半归后四十回的高人,在我心中至少是平分秋色,旗鼓相当。马老师对这一章也有详细的叙述,她提出了续作跟原书完全是两码事的推断,再从原著的细节出发,一一推敲验证,但不管怎样,每次重读时,仍受感动……
历史就是历史,无论如何,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已然正名,流传至今。正如作者所说,重要的不是作家叙事哪个时代,而是作家在哪个时代叙事。不管21世纪的我们中的谁如何才高八斗,想重续《红楼梦》所在的18世纪,难于上青天……
〈红楼梦〉结局真相读后感第五篇
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中,唯独对《红楼梦》情有独钟,自小至今读了有三遍,故事情节、人物描写等内容虽不能说是烂熟于心,也至少有个大致的了解。不过曾有不少红学爱好者说过,读《红楼梦》只看前八十回就好,高鹗所写的后四十回纯属狗尾续貂,不看也罢。
这话说得虽然显得有些刻薄,但也并非全无道理。回想读《红楼梦》时,的确感觉无论是故事情节走向,还是人物性格发展,后四十回与前面的八十回确有不少冲突矛盾之处,但要一处处的指出来哪里不妥,却又说不出几分究竟来。
之前也曾经读到过一些红学研究者对于后四十回的研究点评,但大多都是就其几处内容进行点评分析,而像山东大学中文系教授、“百家讲坛”主讲人马瑞芳老师这样将《红楼梦》后四十回在其所著的《〈红楼梦〉结局真相》一书中一回一回,逐字逐段进行分析讲解的,还是第一次见到。
很多人之所以认为高鹗所续后四十回并不高明,贾母对于宝黛之恋所持反对的态度就是一个证明。
回想在前八十回中,凤姐对宝黛二人之间关系所开的各种玩笑,若是没有揣摩出贾母希望两个玉儿在一起的心思,善于迎合他人的凤姐怎么会如此这般呢?可是若说贾母一直是宝黛之恋的支持者,为何又对宝钗的堂妹宝琴青睐有加呢?
如此说来,贾母对于宝黛之恋究竟是怎样的一个的态度呢?
在马瑞芳老师看来,贾母从一开始就是想要宝玉与黛玉在一起的,期间或许有过些许动摇,从宝琴到来时的所作所为能看出一二,但是后来发生了“慧紫鹃情辞试忙玉”这件事,整个贾府从上到下都知道了宝玉对黛玉的态度,贾母更是明白这两个玉儿是分不开的。如此这般将二人视作是心肝肉一样疼爱的贾母怎么会在后面赞成王熙凤所提出的偷梁换柱之计呢?
看到马瑞芳老师的这番分析,顿时觉得之前对于这一处的疑惑烟消云散。按照曹雪芹之前的设想,宝黛之恋应该注定是一场悲剧,但其中的反对者绝不可能是疼爱他们的贾母。
除了对高鹗所续后四十回的逐一点评讲解之外,马瑞芳老师还在此书的一开始处讲述了《红楼梦》的诸多渊源。
作者曹雪芹身上有何谜团?
这部古典文学名著是如何传播开来的?
传说中曹雪芹所著的后三十回究竟是如何遗失的?
读罢此书,有些理解当年张爱玲为何会发出恨红楼未完这样的感叹了,同时心中也突发奇想的冒出一个念头,马瑞芳老师将一部《红楼梦》分析的如此细致入微,若是由马瑞芳老师按照曹公之意续写,不知将会是怎样精彩的一段故事。
〈红楼梦〉结局真相读后感第六篇
“冷雨凄风不可听,乍分离处最伤情。
钏松怎担重添病,腰瘦何堪再减容。
怕别无端成两地,寻芳除是卜他生。
只因为王夫人怒追春囊袋,
惹出来宝玉探晴雯,
痴心的相公啊,他们二人的双感情。
自从那晴雯离了那怡红院,
宝玉他每每的痴苶他似中颠疯。 ”
以上这段词来自于京韵大鼓《探晴雯》唱词,白云鹏先生根据《芙蓉女儿诔》的部分进行改编并演唱。《芙蓉女儿诔》也就是《红楼梦》第七十八回中主人公贾宝玉祭奠丫鬟晴雯时所用的一篇祭文,这其中不仅包含了宝玉炽烈的情感,还含有作者的愤世嫉俗,情感饱满且热烈。
仍记得少时读红楼,不解其中意,更觉烦躁,只为应试不得已选读几篇经典篇目死记于心。虽初中毕业已久,不忘昔时语文老师慷慨激词,直言宝玉励志知途迷返,鼓舞我等努力进取。现今一读马瑞芳先生之解说,顿觉感慨,原来红楼续写之中藏有诸多细节和奥秘我仍未可知。
世人皆知,红楼作者为曹雪芹,但他仅著前八十回,据传有一百二十回。现今传阅较为广泛版本为程高本,即曹雪芹著,无名氏续,程伟元、高鹗整理而得出的版本。但这整理出来的版本,在认真研读之后会发现有种狗尾续貂的既视感。
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的价值观发生了肉眼可见的变化,宝玉不再是那个不爱八股文只喜作诗的宝玉,黛玉也不再是那个被姥姥宠在心头肉的大闺女,其他人物也或多或少地发生了变化。
那为何会有如此变化呢?马瑞芳先生以为此为作者观念不同造就的。曹雪芹一生坎坷不已,书中的贾宝玉就好似他的亲身经历,早期懵懂无知受尽宠爱,后期流离失所。对于科举仕途,他应该也是不愿意去走的一条路,但是后四十回的作者却认为唯有科举之路才是改变命运的路径。
除了有一些价值观的改变之外,还有起居、饮食、人物行为等都不太严谨起来了,单论去看望探春就显得不太合常理,在古代那种环境,哪有说去就去的,且不说探望期间各种行为合不合规矩,从身份而言,能不能去探望就是一个问题。连曹雪芹都不太敢写的情节,被无名氏充满想象的笔力“勉为其难”的编造了出来。
还有更多分析起来更觉续写别扭的地方,但也有写得不错的地方,比如经典篇目黛玉之死,具体的于此便不一一分说了,且待诸位闲时翻阅此书细细品读一番。
我还在想,要不要将这本书拍到初中语文老师的桌前,让她想想她当年都说了些什么(斜眼笑)。
〈红楼梦〉结局真相读后感第七篇
很多人读《红楼梦》是从80回画了一条界限。我通读红楼4遍,后40回一次都没有看过。据周汝昌考据,按照全文的结构,应该是108回,包括“情榜”中的人物,是108人。
张爱玲对《红楼梦》后四十回的评价是:狗尾续貂成了附骨之疽,断臂维纳斯装了义肢。因为从来没接触过后40回内容,所以入了这本马瑞芳老师讲解的40回。处于好奇,很想听听后面的内容哪里不好,哪里好(万一呢)
第八十一回,哎……zui劝退的我的就是这一章四美钓游鱼!八十回,迎春回到了娘家,哭诉孙绍祖对自己的种种nue待。一家人听了这席话个个愁云惨淡,一方面哀叹这个“二木头”似的迎春姑娘,一方面也为家族走向末路而感到悲痛。
想当年的贾家,别说主子无人敢惹,就连家奴家丁也是不看他人颜色的。而如今,贵为家中小.姐,皇妃的妹子,却要拿自己给父亲抵债。嫁与泼皮无赖,打骂成了常事甚至赶去马厩安身。迎春哭诉着种种苦难,却也不能在娘家多逗留。夫家来接人,她再不情愿也是要走的。
迎春走后,王夫人哭了一场。宝玉想着要去孙家理论,又怕让老太太知道,气的两个晚上睡不着觉。宝玉难受,黛玉是zui挂念,他们二人“你证我证,心证意证”。宝玉为什么难过黛玉怎么会不知道。而程高这里写到黛玉过来连问几声“是怎么了”甚至还说出了“是我得罪你了?”哎……把我晶莹剔透的黛玉写的如此恶俗。这里看到马老师也说“气的够呛”我就放心了。
宝玉在黛玉这里无话可说,便溜达去了大观园,看到四位姐妹正在钓鱼。探春、李玟、李绮、邢蚰烟。于是快乐的加入他们。不得不说,前文中这样欢乐的场景有螃蟹宴,烤驴肉,填柳絮词……这都让我们印象深刻。但这样的欢乐气氛接在这里,不合适。(心就这么大么?宝玉因为二姐走了两夜睡不着,看到母亲伤心流泪,去找黛玉说心事,结果还让黛玉阴阳怪气,然后看见诶?有人钓鱼!瞬间好开心呀!)
然而变脸的不止黛玉,宝玉。在八十一回里,贾府的人各个都有了性格突变。甚至连贾母都变身为“大侦探波洛”解开宝玉与凤姐中邪谜团,zhen相只有一个,赵姨娘和马道婆就是凶手!然后华丽退场。
马老师的分析一针见血,而且语言好幽默,是我爱的风格。看书嘛,zui重要的是能共情。马老师的话会让我ren不住点头。
〈红楼梦〉结局真相读后感第八篇
1982年,马瑞芳教授与红学家和越剧演员泛舟湖上。船快靠岸,马教授想往岸上跳,结果因为跳得太猛,差点栽倒。演薛宝钗的越剧名角吕瑞英一把扶住了她。然而马教授却抓住她的的手说:淡文叫你嫁给贾雨村,你乐意吗?
这句话问得突兀,把吕瑞英问愣了,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才好。旁边的朱淡文教授因为马教授把这么学术的问题当玩笑来开,也连连对马教授瞪眼。
在马瑞芳教授的这本《<红楼梦>结局真相》一书中,就记录了她研究《红楼梦》几十年里发生的一些趣闻。
在这本书中,马教授首先将《红楼梦》前八十回和后四十回进行了简单的回顾;然后就曹雪芹本身,帮我们梳理了一些线索。比如曹雪芹究竟死于哪一年?《红楼梦》的两个重要读者——脂砚斋和畸笏,究竟是谁?
在网上看过分析,说脂砚斋很可能是史湘云,还有其他众说纷纭的看法。在书中,马教授推测脂砚斋很可能是曹雪芹的兄弟曹天佑。他们身处同一时代,经历过同样的生活。而畸笏,则推测为曹雪芹的父亲曹頫。
对于《红楼梦》的早期传播和抄录,脂砚斋和畸笏的评语起了重要作用。但后三十回的手稿在此间遗失也是事实。书中讲到,曹雪芹从写完全稿到离世,经历了十年时间,但为什么没有在这十年里将遗失的手稿重新整理续写呢?
当时的情况究竟如何,今天已无从知晓,只能从现有资料推测一二:有可能在传抄的时候,人们没意识到后三十回遗失了,以为放在谁手里,结果等到发现的时候已经过去多时;也有可能是在畸笏手里,因为时局原因不想再外传;又或者因为曹雪芹突然离世,人们才发现后三十回已经找不到了。
等等这些,都使我们今天无法见到后三十回的真容。
而程伟元与高鹗续写的后四十回,当时两人公开表达是因为爱慕此书,所以在前书基础上查阅资料,斗胆给这部巨著一个结局。
可事实果真如此吗?
程高本在编撰修订的同时,不仅将后四十回续写了,也将前八十回“不如意”的地方进行“修改”。比如刘姥姥一进荣国府时,将凤姐描写成小女子对情人撒娇的状态,暗示凤姐与贾蓉做贼心虚。
将尤三姐描绘成出淤泥而不染的贞洁烈女。但曹公原本的意思是,尤三姐迫于贾珍的yin威,先有失足,后爱上柳湘莲,所以想要改邪归正追求真正的爱情。结果陷于社会舆论压力,只能自刎以证清白。
这样的人物更具悲剧色彩也更具揭露豪门罪恶的深刻意义,程高本的改编使尤三姐变成了纸片人,扭曲了人物性格与可能做出的行为。
关于这样的修改,书中比比皆是,不怪张爱玲称程高本为“跗骨之蛆”。
但后来的很多人想要尝试续写结局,都没有流传下来,或者说,没有程高本成功。用书中的话说就是“重要的不是作家叙事哪个时代,而是作家在哪个时代叙事。”
我们生活在21世纪的人,想要续写18世纪的作品,对于当时人物的内心、社会经历等,只能通过资料来了解。不论现在的人多么有才华,也不可能百分百还原当时的生活。除非变成穿越者,去那个时代看看。
所以,脱离了那个时代,人们就不具备程高的优势,即便再有才华,也续写不出符合原著的东西了。
——
在这本《<红楼梦>结局真相》中,马瑞芳教授不仅带我们梳理了《红楼梦》的背景,还逐一分析了后四十回,尝试复原小说的原有构思,揭秘人物命运的结局真相。
喜欢《红楼梦》的朋友,一定不要错过这本饕餮盛宴。
〈红楼梦〉结局真相读后感第九篇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最伟大的著作,这样一个观点是得到所有人认可的。但对于《红楼梦》的争议也从来没有中断过。 曹雪琴只给我们留下了《红楼梦》的前80回,曹雪芹版的《红楼梦》结局也就成了千古之谜。虽然现在流传着全本《红楼梦》,但后40回确是由程伟元和高鹗续写完成。
但是,对于《红楼梦》后40回的续写评价也就成了红学家们争议最大的焦点,有着各种各样的说法问世。有人认为后40回的续写是极大的失败,但也有人认可了后40回的续写,甚至认为超过了前80回。
那么具体后40回写的怎么样呢?每一个读者在阅读《红楼梦》的过程中都会有所感受,也有着自己心中的评价。但我们通过阅读其他红学家们对于这一部分的细致分析,也依然是让我们全景式了解《红楼梦》的必须。别人研究的更多资料,也能够让我们感受着《红楼梦》独有的魅力。
马瑞芳,山东大学中文系教授、古代文学专业学科带头人,更是中国《红楼梦》学会常务理事,资深红学家。那么他认为程高本续写的后40回《红楼梦》到底怎么样?
他的这一红学著作《<红楼梦>结局真相》就带我们读者一起走进《红楼梦》后40回的版本之中,逐回的批判着程高本《红楼梦》的优劣。
对于一位严肃的红学家来说,所有的批判都秉持着专业的态度。因此马瑞芳并不完全否认《红楼梦》后40回的价值。因为有了后40回补成全本的《红楼梦》更有助于这本书的流传,让我们能够更好的阅读这样一本伟大的著作。
后40回是在前面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续写,必然面临着非常多的困难。“卯榫”,本就是一个困难的过程,能够顺利完成就是一件功德。程高本的续写让《红楼梦》得以完整,而他们对于《红楼梦》的刊印,更是让这本书得以广泛流传,这一方面,居功至伟。
但后回《红楼梦》确实并非曹雪芹的著作,因此再好的“卯榫”也无法成为一体,有着非常多的裂痕存在。那么具体有哪些差别呢?这就是这本书逐一梳理的部分。
马瑞芳具体到了每一章、每一个细节,对于其中的优劣进行了详细分析。比如第81回,读者就已经解读出贾宝玉和林黛玉都已经不再是前80回的那个人了,都已经完全的偏离了。他们行事风格、他们所有的行为表现都已经出现了扭曲。
那么其他的人呢?又会怎么样呢?《红楼梦》中人最终的结局,会往哪个方向去发展呢?这都是这本书所解读的问题。那么我们就跟随着马瑞芳的细说《红楼梦》后40回,来探究《红楼梦》的真实结局真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