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读懂幼儿的思维(第4版)读后感锦集

读懂幼儿的思维(第4版)读后感锦集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6-08 10:25:49
读懂幼儿的思维(第4版)读后感锦集
时间:2024-06-08 10:25:49   小编:

《读懂幼儿的思维(第4版)》是一本有关幼儿思维发展与心理学方面的书籍。本书通过深入浅出的方式,介绍了幼儿思维的各个阶段和特点,并提供了实用的教育方法和技巧,帮助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更好地理解和引导幼儿的思维发展。本书对于有意向从事幼教工作或是有幼儿的家长来说,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参考书。

读懂幼儿的思维(第4版)读后感篇一

幼儿的言行举止都代表了什么样的意义呢?幼儿的心灵及思维发展的密码究竟应该如何获取呢?怎样高质量的和孩子沟通学习?如何准确捕捉孩子所传输出来的信息呢?

在这本《读懂幼儿的思维:图式与幼儿学习》一书中让我们更加深入的了解到了正确的和孩子沟通的方法论,让我们从作者所分享的是十年育儿经验中,收获更好的自己,更佳有效的和孩子沟通,陪伴孩子一起快乐的成长。

综合来讲这本书的创作初衷是以作者十年来从教经历所思,所想,所看的内容总结出来的安利来佐证幼儿图式思维能够带来的一些正面影响,让家长意识到图式思维这个信号的重要性,让教师意识到尊重孩子差异化的意义所在。

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图式。所谓图式即儿童早期可重复的行为和思维模式。 了解图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辨别儿童早期的行为,拆解他们的行为过程,为孩子成长提供更好的帮助。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无论是作为父母还是教育者的身份时,我们都会对孩子破坏性的行为进行阻止,我们接受不了他们把卫生纸一节一节的撕下扔的到处都是,接受不了他们在干净的墙面上乱涂乱画,接受不了他们的一时兴起。

其实这些都是幼儿对这个世界进行探索的一种思维方式,他们总是想要通过自己的一种领土扩张行为去适应周围的环境,用自己能够掌控的一种方式去认识和理解周围的世界。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人都用惯性思维来对待孩子,觉得孩子乱涂乱画就是调皮,却没有进行相应的引导,没有想到他们随手画的一幅画可能就是他们内心最期待无比的一个内容,而这幅画可能恰恰就表达了他们对玩具对绘画的一个兴趣点。

而对于教师来说,通过这本书最大的收获是要根据孩子的差异化进行因材施教,我们喊了很多年因材施教的口号,但是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却很难真正落实这一点,这个过程或许是教育的不到位,但也是教育的一种无可奈何。

幼儿发展阶段,他们的思维是无穷大的,是蕴含了诸多价值的,他们年龄虽小,但是却是一个很好的思考着,阅读这本书,让我们帮助孩子获得更好的成长!

读懂幼儿的思维(第4版)读后感篇二

低龄小朋友会有一些令成人费解的行为,像不听劝阻地从高处抛物、将搭好的积木拆散、见到树叶就要捡、痴迷地凝视水中的小鱼等等。幼儿并不会向你解释这么做的原因,他们只是这么做了。这些行为一再反复出现,因此并非偶然,而是与幼儿认识世界的方式有关。当他们稍稍长大后,他们利用自己既有的知识,进一步构建自己对世界的解释,并作出相应行动,形成自己的行为模式。作为养育者,我们希望理解幼儿的思维模式,从而知道在他们作出这些行为时,我们应当阻止,还是放任。凯西·纳特布朗是英国谢菲尔德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她于1998年创办谢菲尔德大学幼儿教育专业,专注研究儿童早期教育,出版了多部儿童早期教育著作。她撰写的《读懂幼儿的思维》一书用图式理论来解读幼儿心理,已成为儿童心理学经典作品,这次引进的是该书第4版。

根据书中定义,图示是“在各种内容、环境和特定经验的表明特征下存在的儿童行为和思维模式”,以及“可重复的行为模式,通过这种行为模式可以辨别儿童早期的行为类型,并对此进行逻辑分类”。简而言之,图式就是行为模式。早期图式为儿童以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书中归纳的主要的图式类型包括动态垂直、动态来回、动态旋转、上下、围绕、覆盖和容纳、穿过等。

以图式理论为出发点,书中探讨了儿童学习模式的特点,以及如何通过儿童思维模式与课程的匹配来丰富他们的学习,进而如何为满足幼儿思维、知识、技能和理解力的发展来设计课程。书中有关章节还分析了家长如何与教育机构合作,发挥自身作用。

就内容而言,书中很多是概念探讨和对相关研究的介绍,以及由此展开的延伸分析,总体比较偏学术,更适合幼教工作者。但对普通家长来说也有一定参考意义。根据图式的概念,我们可以发现日常幼儿的行为的确具有一致性。比如我们家的小朋友喜欢扔石头,我们也鼓励她这么做。但另一方面,坐在餐椅上的时候,她也喜欢扔东西,并以此为乐。读了本书以后,我想这是否就是动态垂直图式的表现。另外她喜欢攀爬栏杆,把积木搭高高,这也符合动态垂直模式。而她跳舞时喜爱旋转动作,也会在纸上涂抹圆形,这大约符合动态旋转模式。总之,这为我们观察和分析幼儿行为提供了一个有用的工具。

书中还有一些具体的指导。像是如何用故事培养儿童思维。儿童早期接触故事的经历可以帮助他们拓展思维,促进新的知识体系的形成和情感的健康发展。书中介绍了如何选择合适的图书,以及利用故事教学。书中列举了涉及不同概念、图示的书,通过分析,指出贯穿于故事中的如上下、旋转等多种主题能使儿童的学习模式得到丰富,从而带他们灵越更广阔的世界。家长们对照这些内容应该有所启发。

幼儿早期发展是一个关键阶段。了解有关理论,可以帮助我们读懂儿童的思维,更好地支持他们的学习和发展。

读懂幼儿的思维(第4版)读后感篇三

“我们家乐乐,最近几个星期,总是要读《白雪公主》,我说换一个故事读,她就很生气。”“我们的洋洋,爱把球往地上扔,你不帮他捡他就哭,但是捡起来给他,他又扔到地上,一天到晚,可把我累坏了。”

看了上面两位家长的叙述,你是不是觉得这个场景特别熟悉?有的父母觉得,孩子总读一个故事,没有学到新知识,会进行干预,让孩子换一个故事。孩子扔球,甚至扔书本,父母觉得这是不好的习惯,会强行制止。殊不知,这可能扼杀了孩子探索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打断了他们的成长过程。

英国作家凯西·纳特布朗所著的《读懂幼儿的思维》,运用图式理论,解释幼儿成长过程中很多奇奇怪怪的语言和行为,解读幼儿心灵及思维发展密码,帮助我们成为更贴心的父母和老师,引导孩子认识世界和加强学习,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图式”一词最早出现在康德的哲学著作中,20世纪初,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家皮亚杰将图式理论引入心理学。现代认知心理学家鲁墨哈特认为,图式是认知的建筑材料,是所有信息加工所依靠的基本元素。

因此,幼儿利用图式学习,是一种高效快捷又便于理解记忆的好方法。父母要善于发现,积极引导,使图式的内容更丰富,涵盖面更广,联系性更强,会极大促进孩子的思维发育,表现在专注力强、求知欲旺盛。如果你细致观察孩子的行为并融入,会让你感慨孩子无限的想象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上述两个例子,乐乐可能是关注到故事中的某个点,因此一直重复。而洋洋,关注的丢出去球与地面的关系,还有自己与家人的互动。

作者告诉我们,当儿童出现“停滞”现象时,往往是“停滞”在了图式的“内容”上,我们既需要寻找方法拓展儿童思维的内容,也需要使之与儿童的思维相契合。也就是说,当引导儿童摆脱重复性内容时,他们的思维形式也随之得到滋养。因此,当孩子出现某一重复性行为时,家长要观察并理解孩子的行为,做出适当的回应或引导,而不是粗暴地干涉。

比如父母可以和乐乐一起讨论,她喜欢《白雪公主》中的哪个人物、哪个情节,可不可以改变故事中的某个情节,进而改变故事的发展走向。与这个故事相似的故事有哪些,分别有什么不同的特点等等。当孩子把一个故事读深、读广、读透,既拓展了孩子的思维,又会刺激孩子更大的阅读兴趣。

洋洋丢球,可能是他发现球丢下去会弹起来,发现球会滚动,或者是发现借助其他人的力量,可以让球再次回到手中。那么,父母可以因势利导,给洋洋准备皮球、乒乓球、弹力球等不同的球,让他可以观察到不同的球有不同的弹性。还可以给他积木、瓶子、罐子等物品,让他体验到形状对滚动的影响。进一步拓展,让孩子聆听不同材质的物体发出不同的声音。而对于捡球丢球的循环,父母应该不厌其烦地捡球,让洋洋尽情体验循环的快乐。

图式理论听起来好像有点难理解,书中有大量的案例,详实的讲解,揭示儿童早期在识字、数学和科学领域的学习和认知发展规律。手把手地教父母、幼儿教师,如何运用图式理论更细致地观察他们,理解他们行为背后的规律,帮助他们挖掘更大潜力。

读懂幼儿的思维(第4版)读后感篇四

幼儿是个神奇的“物种”,他们常常能说出一些天马行空的话语,做出一些不合常理的事情,但是看起来却有有理有据。

我相信孩子从在母胎中就已经有自己的意识了,因为他们能分辨出此时正在抚摸自己,或者跟自己交流的人是谁,就好像只要爸爸一摸妈妈的肚子,乱动的宝宝就会立刻安静下来一样。

但是当我们面对还不能完整表达自己意愿的宝宝的时候,又该如何去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呢?

这本《读懂幼儿的思维》希望能够帮助到我们这些初为人父、人母的人。

本书作者凯西.纳特布朗是谢菲尔德大学教育学院的教育学教授和研究室主任,她的研究工作范围之广,皆与儿童有关。她的职业生涯始于幼儿教师,并且具有丰富的与儿童、父母、教师和早期教育者共同工作的经验,这也为她撰写这本《读懂幼儿的思维》一书奠定了基础。

这本书为我们提出了一个概念,就是图式与幼儿的学习。

图式是什么?

跟幼儿的学习又有什么关系?

图式对我来说是一个新的概念,甚至是一个不了解的领域,不过通过这本书,我有了浅层次的理解。

本书讨论的是教师如何与幼儿一起工作,如何促进3-5岁幼儿高质量地思考与行动。作者用了10年时间,积累了大量关于幼儿谈话、行动、表征和思维的案例,通过案例来为我们解释图式的作用与影响。

什么是图式?

艾希将图式定义为:在各种内容、环境和特定经验的表面特征下存在的儿童行为和思维模式,以及可重复的行为模式,通过这种行为模式可以辨别儿童早期的行为类型,并对此进行逻辑分类。

图式是给儿童持续性行为模式的命名方式,也是非常有用的儿童观察工具。

书中还有艾希对图式的一些专业术语的命名,来帮助我们更容易理解儿童的学习和发展模式。

图式有什么作用?

一旦识别了儿童的图式,可以帮助教育者或者教师更好的理解儿童的思维方式,并且拓展他们的学习内容。

教师或者教育工作者可以根据图式的发展来制定更多更好的适合儿童的学习,游戏内容。这些图式的知识可以帮助大家观察儿童、制定计划,与儿童互动,干预儿童的活动和评估儿童的学习。

你可能要问,我们为什么要干预儿童的活动呢?

有时候儿童会重复一些动作、行为,教育工作者或者教师通过观察可以发现这一点,并且做出干扰。

对家长有什么意义呢?

家长是儿童的第一教师,也是最先接触孩子的人,如果能够多了解一些关于孩子的事情,是不是会事半功倍呢?而且家长不光能够加深对孩子的理解,还能够加强跟老师的沟通,彼此分享孩子点点滴滴的变化,变得更加顺畅。

图式还有一个优点,就是用积极的方式去解释儿童的行为,这就让家长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汲取更多乐观向上的氛围,不至于因为不理解,不明白,而产生焦躁、暴怒的情绪了。

这些就是我对这本书的浅层次的理解,当然其中更吸引我的就是丰富的案例,当你不理解概念的时候,总能够从案例中找到相似的经验,从而来帮助爸爸妈妈更明白自己孩子的想法。

读懂幼儿的思维(第4版)读后感篇五

导语

说实话,很多爸爸妈妈都会对于孩子的一些行为感到“莫名其妙”。

比如出门后,爸爸妈妈是着急的往前走,而孩子呢则是显得漫不经心,甚至对地上爬来爬去的蚂蚁都有着无穷的好奇心,蹲在地上能够看半个多小时都不厌倦;

比如在卫生间,爸爸妈妈洗手都是三下五除二的完成,但孩子的行为呢,则是复杂了很多,光是揉搓双手让洗手液的泡泡充分形成这个过程,就能重复十几次,一个简单的洗手动作能够持续半天;

比如在客厅,爸爸妈妈都是着急着把扔的四处都是的玩具规整到一起,但孩子呢,则是挠有兴致的把一个玩具扔下去,捡起来,扔下去,捡起来,玩上一整天都不嫌无聊......

类似的孩子的“不合常理”行为很多,那么作为爸爸妈妈们,该如何去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想法,如何顺应孩子的成长,为他们变得更好推一把呢?

这就需要我们理解孩子的思维,也就是这本《读懂幼儿的思维:图式与幼儿学习》一书中,所要给我们讲清楚的,关于图式以及孩子学习的问题。

所谓的图式,其实很简单,就是给孩子的一些持续性行为模式用图形的方式来命名,或者是说来表现出来。这样我们就能通过更加简单的图式,把孩子的规律性的行为找出来,并且发现其背后与思维模式之间的关系。

这样说可能有点抽象,其实说到底,图式更多的是一种观察方式,一种深入观察孩子行为的方式,相较于之前爸爸妈妈对孩子行为的判断,用图式的方式,能够更加清晰的发现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

还是上面的例子。

孩子洗手的时候,把自己关在卫生间半天都出不来,而且手上的泡泡揉来揉去,眼看着手都要被揉红了也不着急着冲下去。如果按照一般的理解,爸爸妈妈对孩子的行为可能有以下的一些判断:

1、这个孩子怎么老是这样,做事情磨磨蹭蹭的,这怎么能行?

2、这个孩子怎么这么喜欢玩水,还把水溅的满地都是,收拾起来都费劲!

3、这个孩子太捣乱了,这么多泡泡粘的卫生间墙上都是,太难打扫了。

4、这个孩子是不是动手能力比较差啊,洗个手这么长时间都解决不了。

......

如果您也是这样想的,那么就真的很难了解到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以及孩子这样做想要达到一个什么目的,毕竟对于孩子来说,精力有限的他们专注于一件事情上,那肯定是这件事情之中有吸引他们的地方。

如果我们学习了图式的方式,就会对孩子的行为有更深层次的观察,孩子如果是更多的专注于泡泡的形成,那很有可能是他们想要了解泡泡的形成原理,想知道洗手液和水之间经过了什么样的变化,最终就能形成泡泡了;如果孩子专注于泡泡的散开,很有可能是他们对泡泡的物理形态感兴趣,原来还在手上的泡泡为什么就能够散开,有一些落在洗手池中,而有一些则是飘在了空中......

只要爸爸妈妈能够耐下性子去观察孩子行为的侧重点,也就是说能够观察到孩子行为背后的图式,其实对孩子行为的理解就差不多了,这时候再对孩子进行引导或者是给予孩子解答,都是非常具有针对性的了。

一直以来,我们都在说要了解孩子的内心,要知道孩子在想什么,但很多时候我们并不能做到这一点,或者说是没有方法去做到这一点。

而这本《读懂幼儿的思维:图式与幼儿学习》书呢,则是给了我们一个启发,一把真正能够走进孩子内心,了解他们想法的钥匙。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本书真的值得每位爸爸妈妈去仔细研读。

文:开心爸爸的日记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私信删除,谢谢~

读懂幼儿的思维(第4版)读后感篇六

我们身为父母,到底在育儿过程中,属于一个怎样的角色,很多年来,这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有些父母觉得,自己是孩子的重要抚养者,为孩子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是每一位父母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还有的父母觉得,自己不仅要抚养孩子,还要在孩子人生重要的关节点上,给予孩子正确的指引。

这两者的观点,都对,但又不是很全面。实际上,作为父母,我们能陪伴孩子的时间,也是有限。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培养孩子独立应对世界的能力,成为了一个关键。这不仅仅需要父母的物质支持、精神支持,同时,也需要父母不断地观察孩子,发现孩子的心灵密码,进而帮助孩子发展自己的潜力。

这并不是在要求父母,变成孩子的课堂老师,实际上,父母还是父母,只是多了些观察而已。

这种重视父母对孩子思维进行观察的教育观,近来很是盛行。由英国作家凯西·纳特布朗创作的《读懂幼儿的思维:图式与幼儿的学习》一书,就是其中的代表。

《读懂幼儿的思维》是英国学前教育专家凯西·纳特布朗的诚意之作。之所以说是有诚意,是因为其理论不是凭空建立,而是经由各种科学探索之后的勇敢尝试。

用作者的话来说,所谓的图式,就是一种给儿童的持续性行为模式加以命名的方式,同时,它也是非常有用的儿童观察工具。简单来讲,在生活中,不同年龄的孩子,会呈现出不同的行为特征。同一年龄不同性别不同性格的孩子,也会有各自的行为差异。这些行为上的差异,我们深入探究,就是孩子各自思维模式的不同。

专家艾希经过大量的样本采集,把儿童的思维模式也就是图式划分为以下几种模式,分别是:动态垂直、动态来回/左右、动态旋转、上下、围绕、覆盖和容纳、穿过。

这样来看,图式理论就显得有点抽象了。《读懂幼儿的思维》一书,作者凯西·纳特布朗为我们列举了大量的案例,来验证这些模式的具体表现。

识别幼儿的图式,有助于我们为孩子创造有利于他们自身成长的环境。正如作者所说,“当一个孩子关注到某个特定的模式时,就需要给他提供一系列有趣和刺激的经验,这些经验可以帮助孩子沿着这个特定的路径拓展思维。”

比如说,当孩子对书写感兴趣的时候,我们不要呵斥驱赶孩子,而是要给孩子提供安全的纸笔和书写环境,并观察他们的书写方式。在他们书写之后,我们可以选择用多种方式和孩子进行互动,使得这种探索变得更为深刻。这种人为的干预,都是建立在对图式的充分认知基础之上的。

不仅如此,儿童的数学、科学的认知发展,孩子的语言故事思维发展,也都可以经由图式理论而得到更好的引导。

《读懂幼儿的思维》这本书中,还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图表清单,并贴心地在目录处给出了索引。我们可以结合孩子自身所处的阶段,有针对地引导孩子练习。

没有谁不期待自己的孩子优秀,但太多的家长常常忽视孩子自身潜意识的表达。明了孩子的需求,懂得顺势而为,我们的教育才会事半功倍。孩子也会在这种互动式的陪伴过程中,感受到父母的绵绵爱意。

有人爱,有人懂的孩子,才不会陷入无尽的迷茫。有针对性地育儿,才是给予孩子最为高效的支持。

想要更好地支持孩子的发展,凯西·纳特布朗的《读懂幼儿的思维》是一本不容错过的好书。虽有点艰深,但不影响其强烈的启发性。

读懂幼儿的思维(第4版)读后感篇七

随着孩子一点点长大,以前发生的很多事都渐渐被遗忘了。可有一些打动我的场景,却时时会浮现在脑海:

儿子一岁左右的时候,开始对玩具小汽车着迷。他乐此不疲的把玩小汽车,向前或是向后推动它,认真观看它的行进路线,这样一玩就是半个小时,小小的人儿如此认真而专注于这样简单重复的游戏,实在令人为之动容;

他一岁多点开始接触积木,起初是无论姐姐搭什么,他都要过去“捣乱”似的推倒;这个阶段以后,不再热衷于“捣乱”,而是自己拿着积木有样学样的搭出不太高的塔;再过一段时间他已经学会把积木搭得很高了,还会跟姐姐一起搭,感受合作的乐趣。

虽然没有专门研究学习过幼儿这种持续性的学习发展背后有怎样的原理,我却隐隐约约的感觉到这些行为背后可能遵循着某种规律。而一旦可以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秘密,一定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们的行为,并提供适时有力的帮助,让他们更好的学习和认知这个世界。

最近我发现一本书正好可以填补我在这一领域的知识空白。

“幼儿是怎样认识世界和学习的?”

“儿童特有行为的背后,藏着怎样的思维秘密?”

“孩子总是一遍遍干着看起来毫无意义的事情,比如一遍遍扔东西,反复把小玩具、小扣子堆在一起,你是否常常感到不解,以为孩子在调皮捣蛋?”

读读这本《读懂幼儿的思维:图示与幼儿的学习》,能解答我们心中的很多疑问。

这部堪称儿童心理学经典的著作,其作者是英国学前教育专家凯西·纳特布朗教授,她用图式法解开幼儿思维发展的奥秘,让父母和教育者懂得如何帮助孩子充分发展自己的潜能。

什么是图示?

儿童心理学家用这个专门的词语,来称呼孩子反复出现的行为模式。

搞懂图式有什么作用?

儿童的思维有其内在的发展模式,当孩子着迷似的重复做一些事情的时候,其实是图式在发挥作用,这些行为促进他们最初的学习;如果我们认出这些图式,就可以立刻判断出他目前的发展需求是什么,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就可以给予支持和拓展,最大程度挖掘孩子的学习潜能,而不是盲目打断他们的成长进程。

作者结合近10年来从教经历中观察到的大量生动翔实的儿童观察案例,教我们识别行为背后的图示,比如:

容纳图示——对把物品放进另一物品中感兴趣,比如反复多次把杯子、碟子、盘子放在水槽里;

垂直图示——对上下运动感兴趣,喜欢爬上爬下、观看高空跳伞、乘坐电梯等;

来回图示——在幼儿蹒跚学步和倾倒过程中就能够观察到早期的“来回”图示,或者在一对玩具和家长之间来回走动,每次都从玩具里拿出一个给家长,直到将全部玩具都交给家长……

图示除了在幼儿的行为里体现,在他们的绘画和语言中同样可以找到线索,因为他们喜欢画和说与图示有关的事物。

比如这个例子中,4岁多的大卫画了一幅他最喜欢玩的隧道的图画:

这幅画显示出隧道的螺旋特性,它可能表明:他对隧道感兴趣是因为他对“通过”或者“围绕”的图示感兴趣。

识别了幼儿的图示后,我们需要做什么来拓展幼儿的学习呢?书里给了很多实用的建议。

如果孩子对圆形图案和运动感兴趣(旋转图示),可以设计一些能丰富这种图示的拓展活动:

收集圆形或环形物体;

让孩子们参观轮胎装配厂,观看汽车轮胎如何更换;

带孩子去游乐场玩旋转滑梯或旋转木马……

整本书理论结合案例地让我们对图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为家长和教师如何利用图示理解并支持幼儿学习成长给了切实可行的建议。除此之外,作者还分享给我们有关幼儿早期教育的很多宝贵经验。

对儿童细心耐心的观察,花时间倾听他们,与他们交谈,让儿童有机会分享他们的假设,提出问题并完善他们的想法,都至关重要。

学习并不是在学校才开始和结束的,丰富有趣的生活经验给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提供了土壤和养分。

尽量满足孩子户外活动的需求,不要因为害怕户外潜在的危险,或是保持衣服干净整洁,而把孩子限制在家中只玩干净省事的游戏。我们要做的不是因噎废食,而是需要帮助儿童学习评估风险和在尽可能安全的范围内冒险,这样才能提高他们对世界的了解,更好更安全的生活和玩耍。

让儿童能够在幼儿期玩到他们世界里的各种材料,如水、沙、土和泥等,这些开放性的玩具比那些声光玩具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限于篇幅,无法一一分享书中对我很有启发性的内容,希望那些关心孩子成长,想探索孩子内心世界的家长和教师都来读一读这本书,一定会受益匪浅。

读懂幼儿的思维(第4版)读后感篇八

孩子从呱呱坠地到健康成长,无不牵动着父母们的心。但是,如何理解和教养孩子却是件不容易的事。

01

小孩子,特别是几岁的幼儿,由于缺乏表达能力,常常会做出一些在大人眼里看来奇奇怪怪的迷惑行为,或是说出一些莫名其妙的语言,让大人十分费解。

比如,他们会一次次地把玩具扔出去又捡回来,会收藏一些“垃圾”,会在墙上乱画,会天天都要抱着一条毛巾睡觉,会要求妈妈反复讲同一个绘本故事,会用力拍打别人……

大人如果无法理解其背后的含义,也就无法做出合适的回应和教育,甚至会粗暴地阻止和打压孩子,伤害了孩子幼小的心灵和行为的正常发展。

如果可以学习和理解孩子的行为表现和思维模式,也就更容易理解孩子的心思,并顺应他们自然发展的规律进行正确的互动和引导,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02

英国学前教育专家凯西·纳特布朗所著的《读懂幼儿的思维:图式与幼儿的学习》一书,从儿童的行为和思维模式入手,以丰富详实的案例和专业坚实的“图式理论”基础,揭示和解读儿童在幼儿时期的行为特性和认知发展规律,为家长和儿童教育工作者提供实用有效的教育指南。

“图式”是什么?这个概念起源于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指的是儿童反复出现的行为模式。图式理论认为,儿童的思维可以通过遵循他们内在的思维模式,即图式来发展。

幼儿的很多行为虽然看似毫无规范和理由,其实都体现了一定的思维模式和成长规律。孩子正是通过这些行为来对世界进行探索和理解,从反馈中学习成长,调整自己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逐渐形成对自我和世界的认知,最终融入到社会中。

03

有心理学家对儿童早期的行为模式进行了分类和标记,包括动态垂直、来回、旋转、上下、容纳、穿过等。可以从中看到儿童是如何通过行为探究图式,学习有关的行为特性,也学习如何与这个世界进行联结。

例如,“垂直图式”跟上下运动有关。孩子如果对爬梯子、上升和下降的电梯等露出好奇的眼神并试图去观察和理解这些物体和行为,说明他正在探索垂直图式,学习物体上下运动的特性。

很多孩子会对车轮、摩天轮、足球等会旋转的物体感到好奇,像我的小孩就特别喜欢坐摩天轮。这说明他们正在探究“旋转图式”,想理解物体为什么会旋转,也许再长大一点,他们就会想搞明白地球为什么会进行自转了。

有些孩子喜欢把他的玩具都塞到一个箱子里,或是把小石头装到口袋里,然后倒出来,又塞进去。有些孩子则喜欢玩躲猫猫,藏到某个柜子里。可以看到,他们正在探究“容纳空间”这种图式。

04

儿童通过对图式的探索,不但学习到这个世界物体运行的特性,建立认知联系,还通过种种行为建立自己跟他人之间的关系。

例如在进行“来回图式”时,孩子把他的玩具一个个地来回拿到爸爸身边。在这个走来走去的过程中,他感受到自己行动的能力,明白了“这里”、“那里”、“你的”、“我的”等概念。爸爸接过玩具让他明白自己是在“给予”,爸爸是在“接受”。爸爸耐心而亲切地等待他的给予,能让他感受到被看见和被接纳的安全依恋,也跟爸爸建立起一种社交和情感上的联结。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和行为能力的加强,他们会从单一的图式运用发展为多种图式相互关联和协调,将活动内容和经验同化为图式,并不断构建出新的图式,形成“图式网络”,跟外部环境达到进一步的融合。这标志着孩子在学习成长上的一种重大进步。

05

我们对儿童行为图式的理解,其实是要看到儿童进行这些行为背后的思维方式、情感需求以及深层原因,并给予适宜的回应,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

有很多幼儿喜欢乱扔东西,家长往往会斥责并阻止他,认为这是一种坏脾气和不良行为。但如果能够关注到孩子扔东西背后的原因,也许就会发现,孩子可能是想通过扔东西来引起大人的注意,或是表达他对目前环境的不适或恐惧。

家长这时候便可以对孩子进行积极回应,去关注他的内心,引导和鼓励他用适当的方式来表达他的需求,比如语言、画画、动作等。也可以通过跟孩子玩一下扔沙包、扔飞碟的游戏来进行行为替代,学习社交技能。

06

幼儿的学习过程具有一致性、连续性和渐进性,因此我们对孩子的早期教育也应秉承这三大特性来进行,从三个“常量”来考虑:成人及其行为、活动流程和信息、经验和材料。

幼儿需要跟养育者、看护者建立起一致性的关系,进行亲密接触,获得一致性的回应,形成安全的依恋关系模式;需要在活动中获得大人的支持和信息反馈,学会应对变化,培养独立能力;需要每天接触稳定一致的材料,进行持续渐进式的学习,来发展自己思想和行动的连续性。

这一切不但有助于孩子更好地理解世界,增加对新事物进行探索的勇气,也将影响到孩子成年后社会化功能的发展,包括人际关系模式、择偶心理和亲密关系的形成。

俄国教育家维果茨基认为,成人与儿童的积极互动能促进儿童的思维发展,父母要成为孩子学习成长的“脚手架”,帮助孩子不断向上攀登。

读懂儿童的图式,就是父母们为孩子搭建“脚手架”的最佳工具。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