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屋》读后感(一)
第一次读罗飞系列的短篇,还不错。
套子里的人跟致命的遗嘱还不错,且只有这两篇里有罗飞出场。
套子里的人,特别是第一嫌疑人死亡后以为案件就此结束,还有反转,回想前面的内容也都是线索。
是这部书里最喜欢的一篇,就是杀人动机感觉有点不太可。
禁屋还过得去,有点密室逃生的感觉,渲染恐怖也做得挺好,一次次的希望又一次次的失望跌宕起伏。也联系了当下城市的人际冷漠现状。
就是这个密室的隔音,还有让人注意不到这点有点牵强,最后的幕后黑手也令人有点意外。
后两篇泥娃娃,还有黑暗中的女孩,我就觉得很神棍很扯了。
《禁屋》读后感(二)
《禁屋》真的有bug 播放录音不合情理,不会卡那么准,对林娜的即时行为做出评判也不合逻辑,但私以为反应的社会题材有一定价值,并不像有些评论中说是故意而为之,我认为是作者有感而作,借鉴电锯惊魂我可能没看过。《泥娃娃》草草收尾,其实催眠题材应该可以写出更扣人心弦的情节,对于二人的心理描写可以写得更深入。其中借鉴了1996南大碎尸案的某些推测,比如有人猜测被害学生刁爱青是结识打口碟的人才后被杀害,南京、著名大学、女学生、打口碟这些元素都很明显。最恐怖的当属《黑暗中的女孩》,那种内心深处时常发作的恐惧真的不得了,看完吓得浑身发冷,环境塑造非常恰当,活人被筑城蜡像更惊悚,但作为理科生的周浩晖仿佛并不是很了解艺术,对伤痛的执迷甚至拿自己现场开刀这一点我很不认同,我认为是对行为艺术的曲解,女主的男友痴迷那一具尸体蜡像,我觉得可能也不太恰当。总之引起了人的思考,比十宗罪刻意弄一些变态情节给人刺激好多了。
《禁屋》读后感(三)
总体来说,故事能读,和周浩晖的长篇小说比起来,真的是及格吧。建议还是去读他的长篇。
第一篇禁屋。故事差强人意,密室组织者的身份揭露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情节安排平淡了些,故事起伏不足。
第二篇 致命的遗嘱。嫌疑犯只是想当然的一夜时间不够找到证据,冒失地说出真相,无法匹配文中赋予他的高智商。即使最终他被捕,也应该是漏洞,是百密一疏,绝不是如此低级别的失误。如果是从人性角度出发,作者也缺乏挖掘,铺垫不到位。
第三篇 套子里的人。出现了一个类似于柯南的主人翁。。。
第四篇 泥娃娃。草草收场的感觉。悬疑吗?不太适合我理解中的,,,
第五篇 黑暗中的女孩。惊悚些!最有感觉的也是这个故事,涉及了梦游一些科学似乎无法解释的东西。故事分了好几层,还不错。三星给这篇
综合来说,凭着周浩晖的名字,我在图书馆书架上取了这本书,看完很失望。一个作家并不是能写好所有类型的故事,就像总有韩红唱不好的歌。希望作者能多写大家喜爱的长篇故事。
《禁屋》读后感(四)
“...看到刘洪正半趴在客厅门边...左半边脸颊完全贴在地面上...甚至连眼睛都睁得圆圆的,许久也不眨一下...刚才五分钟有四个人从楼梯口经过...水浇在铁门底部,向门外漫渗而去...“叮咚”的门铃声在屋内响了起来...扑到门边,大声喊着:“喂!救救我们,我们被锁在屋里了...别喊了,没有用的,他说过,这是隔音的门,外面的人根本听不见”。这段文字摘抄自原文,表述极其不合逻辑常理,趴在地上可以看到门外的人说明门底的缝隙不小,水可以流出去必然空气可以流出去,然而声音是靠空气传播的,纵然是隔音门,凿门和呼救声也可以通过门底缝隙传出去,所以按门铃的人不可能听不见,然后他们被解救也就没有后文了。若说因为隔音不能传声,那水必然流不出去。作者抛出这样的桥段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绝对是本书败笔所在。
还不如说按门铃的是个聋子更符合常理,我觉得既然是悬疑推理小说就应但符合逻辑和常理,这是最基本的,否则就成了科幻、玄幻小说了。我喜欢周大的悬疑作品 特别是死亡通知单,但眼里不容沙子,有严重败笔的地方还是要提出来!看了别人的评论,有人说弄点血,用水冲出去,我觉得他们可能没想到这点很正常不算bug,当然这个也可以用到最后琳娜也不用等7天 直接把尸体拖到门口用水把血冲出去 应该很快得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