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高考作文中常用的古诗词

高考作文中常用的古诗词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6-02 01:36:13
高考作文中常用的古诗词
时间:2024-06-02 01:36:13   小编:

高考作文中常用的古诗词,是指在高考作文中经常被引用和运用的古代诗词。这些古诗词包含了丰富的意境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可以为文章增色不少。在高考作文中,运用适当的古诗词可以提升文章的艺术感和文学价值,因此也备受考生们的青睐和关注。

第一篇

高考作文中常用的三十种议论句式汇总:

1.不求……但求……:不求轰动效应,但求经世致用;不求辉煌卓越,但求从容淡定;不求如日中天,但求月白风清。

2.不是……而是……:不是大地归属心灵,而是心灵归属大地。因为我们都是地之子,厚德载物的大地是我们茁壮成长和诗意栖居的家园,是我们精神和情感的港湾。不是人使真理伟大,而是真理使人伟大。(罗曼??罗兰)

3.……也……:亲情的生长,源自生活的环境,也渴望制度的保障。

4.……是……是……:尊严是生命的天赋内涵,尊严是人格力量的彰显,尊严是人生价值的标杆.

淡定是一种心态,淡定是一种力量,淡定是一种胸怀。

淡定是一种从容的心态,淡定是一种内在的力量,淡定是一种博大的胸怀。

淡定是一种从容不迫的心态,淡定是一种以柔克刚的力量,淡定是一种博大宽容的胸怀。

5.需要……更需要……:改革需要理念设计,更需要信心和行动;改革需要智慧和能力,更需要勇气和良知;改革需要激情和超越,更需要理性和务实。

人生需要理想和憧憬,更需要脚踏实地的行动;人生需要灿烂和辉煌,更需要平淡和从容;人生需要激情和个性,更需要理性和宽容。

6.需要……不需要……:我们需要自尊,不需要廉价的怜悯;我们需要理性,不需要盲目的激情;我们需要信念,不需要混沌和懵懂。

7.要看到……更要看到……:要看到民生是国计的起点和终点,民富是国强的保障和支撑。但更要看到,民生深处是民权,没有民权就没有民生。

8.没有……就没有……:没有姹紫嫣红的花朵,就没有美丽婀娜的春天;没有高远不俗的理想,就没有五彩斑斓的翅膀;没有明亮清澈的眼睛,就没有美丽无边的风景;没有坚定执着的信念,就没有诗意氤氲的人生。

9.没有……哪有……:没有天哪有地,没有地哪有家,没有家哪有你,没有你哪有我?

10.(需要)有一种……叫……:面对生活,我们需要一种姿态,这种姿态叫拥抱。拥抱灿烂拥抱辉煌,也拥抱悲伤和沧桑;拥抱鲜花拥抱掌声,也拥抱误解和争鸣。有一种力量叫从容,有一种脚步叫匆匆,有一种幸福叫淡定,有一种眷恋叫深情。

11.所有的……:所有的故事都有一个主题歌。但我知道,那永远不是我。

所有的故事都在诠释着今天,所有的历史都在当前发言。往事并不如烟,人心并不健忘,历史也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所有的智慧都来自思考历练,所有的尊严都来自人格风范,所有的幸福都来自淡定的心态和匆匆的步履。

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使人不同的不是出身而是德行。

12.……的……还是……:激情的里面还是激情,天空的上面还是天空,脚步的前面还是脚步。,道路的前面还是道路。

13.……而且……:只要树立了远大理想,就会有一种激情从内心最深处的每一寸角落里孕育、澎湃而且升腾.

14.最:一个纯洁甜美的微笑,让人想起春风中最妩媚的那朵玫瑰花。

15.……但……:贫穷永远不能湮灭亲情,但贫穷时时可能压抑甚至扭曲亲情。

第二篇

在考试作文中,灵活运用句式的方法很多,这里暂介绍三种。

(一)将陈述句改为反问句

例如原句:人们常常称赞成功者是英雄,而很少想到失败者。其实,称赞他们,是因为他们有着坚忍不拔的意志,他们顽强进取的精神令人感动。一个失败者如果有与成功者同样的意志和精神,他就值得歌颂,他就是英雄。

改句:人们常常称赞成功者是英雄,很少想到失败者。其实,称赞他们,不正是因为他们有着坚忍不拔的意志吗不正是他们顽强进取的精神令人感动吗一个失败者如果有与成功者同样的意志和精神,难道他不值得歌颂吗难道他不是英雄吗

(二)使用反面假设句

例如:在这类问题上出差错,诸葛亮并非第一次。赤壁大战后,他明知关羽与曹操有知遇之恩,曹操若经华容道,关羽必然放他过去,但他在关羽一番慷慨陈辞,立下军令状之后,就“留这人情”让他移兵拦守。结果,关羽果然让曹操逃之夭夭。假如当初诸葛亮不留人情,而是派其他可靠的将领去拦守华容道,那么,曹操可能会被擒拿;又假如从那次吸取教训,这一次秉公办事,不管马谡怎样拍胸脯,下保证,不合适就不用,那么就有可能避免失街亭的悲剧。而事实恰恰相反,诸葛亮并未从第一次失策中吸取教训,而是在重蹈覆辙后,才“深恨自己之不明”,流涕斩了马谡。可是,这只能是明乎法而已,对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大业的实现,都无可奈何了。可见,与其执法如山在后,还不如任人惟贤在前。

(三)使用整句论述

例如:那些惊天地,泣鬼神,叱咤风云的千千万万的英雄,是“中国的脊梁”。公而忘私,勤勤恳恳,苦干实干的人也同样应该列入这千千万万之内。无论是十年辛苦终于培育成高产杂交水稻的袁隆平,还是顽强拼搏,在世界体坛上为国争光的田径运动员王军霞;无论是英勇无畏,坚决同不良之风作斗争的饭店职员陈爱武,还是兢兢业业,把爱献给每一位旅客的汽车售票员李素丽,他们虽然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但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行为令人起敬,欣然景慕。他们不也堪称“中国的脊梁”吗?

方法五、巧用修辞

1、幸福是禾苗,晃动稚嫩的身躯向天际发出无声的诉说;幸福是蚕宝宝,咀嚼着香脆的桑叶奏出“沙沙”的乐曲;幸福是雏燕,展翅穿过鹅黄的柳梢剪出一片春色。

2、幸福是什么?幸福是在初夏的早晨打开窗户时迎面吹来的那股清风。是你独坐一隅聆听歌曲时的那种心灵的静谧,是你从母亲手中接过饭碗时心存的那份感激。幸福无时无刻不在你身边。

3、和善,犹如一股春风,一场春雨,吹拂滋润着荒凉的大地;和善犹如一盆炭火,温暖着每个心灰意冷的生命;和善,是一剂良药,是阴云遮不住的晴空,是一朵馨香的花朵。待人和善,给自己快乐,也带给人们幸福。

4、友情,是人生一笔受益匪浅的储蓄。这储蓄,是患难中的倾囊相助,是错误道路上的逆耳忠言,是跌倒时的一把真诚的搀扶,是痛苦时抹去泪水的一缕春风。

5、潇洒是一道恪守在每个人心灵中的美丽的风景。潇洒的内涵包罗万象,“采菊东篱下”是一种清净的潇洒,“胜似闲庭信步”是一种喜悦的潇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是一种豪迈的潇洒。珠光宝气、浓妆艳抹不是潇洒;盲目从众,追逐时髦不是潇洒;信口开河、油腔滑调不是潇洒;自吹自擂、相互攀比不是潇洒。

修辞用得好,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生机,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作文语言的表现性、形象性。以上语段中的“幸福”、“和善”、“友情”、“潇洒”都是抽象名词,如果单纯阐释概念,很难让读者产生共鸣,而作者信手采撷生活中具体事件来加以诠释,便轻而易举地唤起了读者的感性体验,并能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运用此法来写时间、理想、信念、自尊、自强??不是都可以写得生动传神,形象感人化虚为实的目的是将抽象、含蓄的概念性词语写得具体、形象,可知、可感。

第三篇

审题——若即若离

近年来高考作文多以“话题作文”或是“新材料作文”出现,题目宽泛,但并不是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要在所给话题、材料范围内进行审题写作,不可抛开话题、另辟蹊径地“信马由缰”。否则,就会不着边际,偏离话题。比如上海2007年高考作文题《必须跨过这道坎》,就应该牢牢抓住“必须”、“跨”、“坎”等“题眼”进行审题,还要重点关注、开掘出“坎”的引申义、比喻义。规避:要加强审题训练,针对题目“辨字析词”,盯准“题眼”,尤其对于哲理性命题,涉及辩证关系的,更要深入分析题目的深刻内涵。审题越细、越准、越透,立意的思路就越宽、越深、越广。

入题——千呼万唤

“入题慢”,废话很多,以一当十的内容却千呼万唤不出来。引用原材料或可有可无的内容占去了很大的篇幅,重点部分无法展开。规避:多看名家精短美文,为我所用,在“实战”中寻找不足,总结经验。

扣题——蜻蜓点水

有的考生写作文,从头到尾没有出现话题、话题的关键词或与话题相近的表述,犯了扣题不紧的错误,看不出是就所给特定“话题”或是“新材料作文”而写的文章,这样得分自然不会理想。规避:在行文时牢记“考纲”中对作文扣题一项的具体要求,依照标准去做,回想老师的相关叮嘱及传授的方法。

立意——平庸病态

见解独到、构思新巧、主旨积极的文章无疑是任何人都梦寐以求的。可惜的是,在考场上有的学生为了追求所谓的标新立异,甚至写出了令人匪夷所思的文章。如有的学生在《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中这样写:“我要把爱因斯坦的大脑移植过来,为自己发财致富……”由于思想格调不高,不符合高考作文“思想健康”的要求,降低了作文品位。规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突破定向思维、线性思维,走向逆向思维、发散思维,视角独特,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选材——陈旧苍白

有的学生作文材料陈旧苍白,缺乏厚重感。要么记叙一件事,有骨架没血肉;要么议论一个道理,观点+例子+结论,缺分析少论证;要么连例子都没有,翻来覆去,空谈漫议,写到哪儿算哪儿,凑够字数为原则。规避:积累材料。一是在高三这段时间里继续收集鲜活的材料,并选记一些名言警句;二是把长期以来的“库存”分门别类筛选一下,择出可供用于写作的精品材料列出提纲。

语言——艰涩难懂

有的考生喜欢使用缩写、英文单词、网络语言,其实这是要冒一定风险的。有的阅卷教师对这类语言很反感。高考大纲对于作文的要求是语言通顺、用词贴切,文句有表现力。因此,考生应当尽量用优美、有内涵的语言来表情达意,要用最规范、最传统的语言来写作,最好不用或少用网络语言。规避:平时写作时尽量不使用网络语言或少数人才知道意思的语言。

形式——千篇一律

考场作文,事关重大,不仅内容要出彩,形式上也应该不拘一格,使内容与形式相得益彰,完美统一,方可获得高分。但教师在批改作文中却发现,形式创新的寥寥无几,多为千篇一律、似曾相识的“老面孔”,这应当引起注意,尤其是写作能力强的学生,不要因为形式的“不适宜”而失去了本不该丢的分。规避:运用题记、后记、演讲搞、采访记录、日记体、书信体、小标题等新奇形式来诠释思想,表达意旨。

文体——似是而非

有的学生写的文章好像属于“四不像”的文体,因而阅卷老师难以读懂、把握这样的文章,判分就有争议。所以,一般说来,文体还是明朗为好。规避:就高考作文而言,最好多使用记叙文(夹叙夹议)、散文(记事、抒情)、议论文3种常见样式,少采用或不用诗歌、戏剧、文言等体裁。

结篇——虎头蛇尾

有的学生由于没有分配好写作时间,以致在写作文时所剩时间不够了,有的考生来不及结尾,结果或用一句话硬断,或点上一串省略号,或干脆空在那儿。无论哪一种情况,都会被视为未完篇处理。因为阅卷老师衡量一篇文章的好坏,首先是看文章的整体,虎头蛇尾的文章是要被扣分的。规避:考生平时要训练自己在大约45-60分钟内能够写出一篇完整作文的能力,最后交上的作文无论如何都应该是一篇结构完整的作文。

卷面——乱涂乱改

现在是电脑阅卷,字迹模糊、扫描不清就会丢失信息,老师看得吃力无疑会影响分数。我们都有这样的感觉:书写工整、卷面整洁的作文使人赏心悦目,印象分立即增加;而字迹潦草、勾勾画画、涂改得难以辨认的答卷,无形中就会多扣几分。高考作文偶尔出现一两处错别字无可厚非,如果接二连三地出现错别字,就会被认为语文基础太差,得分也会大打折扣。2008年高考作文对错别字要求更高,有的省已经规定,每错一字扣一分,应予以特别重视。规避:养成好的书写习惯,不会的字、词要查字典、词典。

第四篇

常用的记叙顺序_记叙文写作知识要点

常用的记叙顺序有顺叙、倒叙、插叙和补叙四种。

1、顺叙,按事情、人物发展变化的时间先后顺序来记叙,其优点是层次清楚,容易反映情节发展的连贯性,如《一面》。运用顺叙要注意详略、情节的衔接、变化,否则会使人感到平铺直叙,呆板乏味。

2、倒叙,即把后发生的情节提前记叙、介绍,然后再叙述发生在先的情节。这种方法能突出主题或重点,给读者留下悬念,从而吸引读者往下读,引人人胜。如《第二次考试》。运用倒叙一定要把事件起因交代清楚,而且要衔接自然,如处理不当,则会使文章前后脱节,出现混乱。

3、插叙,就是在记叙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开展情节,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些与主要情节有关的内容的叙述方法。如《故乡》中插叙了对闰土少年时代的回忆。恰当地运用插叙,可以扩大题材,丰富内容,深化主题。

4、补叙,即在记叙过程中,用少量文字对人物或事件作简短的补充说明。如《这不是—颗流星》中,“我”回忆后,用对话补说阿婆已经“走了”。

第五篇

议论文指导:常用的论证方法

a、例证法,用典型事例作论据来证明论点。运用例证法要注意对事例叙述的方法。注意并列的几个事例的顺序,还要注意安排的详略,大家熟知的材料要略写,不熟知的要详写。

b、喻证法,增强了作品论证的形象性。运用喻证法要注意本体、喻体的相似性。

c、对比论证:这种方法可以增强论证的鲜明性,使读者清楚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

d、引证法,除引用名人名言以外,同学应该多积累一些古典诗词中的名句,它一方面能加强论证的力量,另一方面,它还可以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强议论文的文学性。论证方法还有引申论证、因果论证。就不一一详说。

第六篇

(1)自然顺畅的结果交代法

聂华苓的《人,又少了一个》,写了一个女乞讨者三年前后的不同形象与神态,表现了人格的堕落这一深刻的主题。文中作者未加任何评论与分析,只是用白描的手法,记述了事件的经过。结尾写道:“砰地一声,大门被踢上了。那女人回过头来,冷笑了一声,然后漠然望了我一眼。她已经不认得我了!”这一不加修饰的自然结尾,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思考余地,令人回味无穷。例文《记一次乒乓球赛》使用的也是这种结尾方法。

(2)照应开头的首尾呼应法

结尾要呼应开头,这是记叙文的一般写法,很多文章都体现了这一特点。郭沫若先生的《白鹭》一文开头就说:“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结尾又说:“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白鹭是诗”,这一不寻常的比喻,特别是结尾具体化为“散文诗”,突出了白鹭的平凡而美好、朴素而高洁的特点,赞颂了白鹭的美。

(3)画龙点睛的全文总结法

这种方法,一般是用议论或抒情的方式概括全文中心或对文中的人物、事件加以评论。《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的结尾段就属于这种类型,这段文字兼用议论与抒情的方式结束全文,最后一句话点题:“你一定会深深地爱我们的战士,——他们确实是我们最可爱的人!”例文《春天的色彩》、《分房》的结尾也是这样的。

有时,用来总结全文的还可以是名言、警句或诗句,这样的结尾更是言简意赅,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驿路梨花》的末段“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话‘驿路梨花处处开’。”

(4)含蓄深刻的启发联想法

鲁迅先生的《故乡》的结尾是最典型的例子:“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段话含蓄、深刻,一语双关。启发人们为创造新生活勇敢地开辟道路,使全文的思想感情得到升华,体现了鲁迅“韧”的战斗精神。例文《逝去的岁月》在结尾就做了这样的尝试。

(5)激励读者的感叹法

有些文章结尾既不是总结中心,也不是启发联想,而是作者直抒胸臆,表达强烈的爱与憎。《白杨礼赞》的结尾就大声疾呼道:“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挺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诗情画意的结尾。在结尾处展开想像,用描写的手法向读者展示一幅优美的图画,或用名言抒写自己的情怀。

文章结尾与开头一样,方法也是灵活多样的,而且没有固定的模式,以上提供的方法仅供参考,写作时要根据内容与中心的需要恰当运用,不能生搬硬套。

第七篇

排比句的类型

普通排比句。如:这就是为什么加利福尼亚更透明的阳光,莱因河畔更圆满的月亮,剑桥小郡更浪漫的流水远远不及家园日暮时亮起的那一束枯黄的灯光。(感情与理智)

反复词造势排比句。如:我忘不了,忘不了罗马鲜花广场上,面对熊熊烈火,布鲁诺自若的神情;我忘不了,忘不了硝烟弥漫的战场,高举手臂时,董存瑞嘴角的微笑。我忘不了,忘不了卡斯特罗在法庭上高昂的头颅。我忘不了,忘不了江姐在刑场上整齐的鬓发。我忘不了,忘不了德国总理在犹太人目前长久的跪拜。我忘不了,忘不了特里萨修女同饥寒交迫的平民紧握的双手。我忘不了……(心灵的选择)

假设句排比句。如:如果选择安逸,生于纨绔的巴金,又怎能痛彻人生,挥毫着就激流三部曲;如果选择安逸,身陷残疾的张海迪又怎么会把自己绑在椅子上练习针灸;如果选择安逸,古稀之年的谈迁,又怎么会重写一部《国榷》。(谈安逸)

条件句排比句。如:有了坚定的志向,才能潇洒地满足于“箪食瓢饮”的艰苦环境;有了广博的才智,才能潇洒地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有了过人的胆识,才能潇洒地力挽狂澜,临危不乱。我眼中的潇洒,决不是旦夕就可成就的。它是需要岁月积淀方可酿成的美酒,它是需要沙石琢磨才可以磨圆的珍珠,那一份醇美和圆润是永远建立在漫长甚至是痛苦的积累之上的。(潇洒)

转折句排比句。如:有的人希望成为中国爱迪生式的发明大王,却又畏惧钻研科学知识之难;有的人想成为中国的莫泊桑,却慑于常年练笔之艰辛;有的人想一鸣惊人成为音乐巨匠,却又惰于在五线谱的田地上耕耘。如此心怀鸿鹄而志,而身属燕雀之行,连一条小小的鱼都抓不到,更何况那恢宏的大志呢?(心动与行动)

因果句排比句。如:正因为有了一诺千金的豪情,方奏出了易水悲壮之歌。诚信——中国侠客永恒的定律。正因为有了海誓山盟的执着,才唱出了化蝶共舞之歌。诚信——中国情人缠绵的绝唱。正因为有了为天地立命、为百姓谋幸福的诺言,才弹出了一出又一出清官之歌。诚信——中国文人不朽的鸣唱。(诚信)

设问排比句。如:满塘污泥,黑否?黑!然而莲花出污泥而不染。“燕雀乌鹊,巢堂坛兮”,末期的楚国,黑否?黑!然而屈原“举世混浊我独清”。宦官当权,小人横行,当时的明朝,黑否?黑!然而于谦惟留清白在人间。(近墨者未必黑)

反问排比句。如:我们还会感动么?备战高考的孩子会为母亲端来的那杯牛奶感动么?专横独断的上司会为部下一个卑微的建议感动么?游人会为刻划得遍体鳞伤仍坚强挺拔的树木感动么?如果你还能感动,证明你的血管不曾硬化,你的神经还未麻木;如果你还能感动,证明你仍能注视世界,仍能认识自己。(感动)

爱心

爱心是一股甜甜的泉水,使不幸的人忘记生活的苦涩;爱心是一首动听的歌谣,使生活枯燥的人感到生活的乐趣;爱心是一眼潺潺流动的泉水,使饥渴的行人感到人生旅途的甘甜;爱心是一首优扬动听的歌谣,使踽踽独行的人感到人生的美好;爱心是一股流淌在心头的泉水,使沉浸在痛苦中的人们感到人间的甘甜;爱心是一曲回荡在耳边的歌谣,使孤独的人们感到人间的温暧;爱心是一股撞开冰闸的春水,使铁石心肠受到震撼;爱心是一座亮在黑夜的灯塔,使迷途航船找到港湾;爱心是一瓢纷洒在春天的小雨,使落寞孤寂的人享受心灵的滋润;爱心是一泪流淌在夏夜的清泉,使燥热不寐的人领略诗般的恬静;爱心是一柄撑起在雨夜的小伞,使漂泊异乡的人得到亲情的荫庇;爱心是一道飞架在天边的彩虹,使满目阴霾的人见到世界的美丽;爱心是一杯泼洒在头顶的冰水,使高热发昏的人得能冷静地思索;爱心是一块衔含在嘴里的奶糖,使久饮黄连的人尝到生活的甘甜。

关爱关爱是一个眼神,给学生无声的祝福;关爱是一缕青风,给学生身心的舒畅;关爱是一场春雨,给学生心田的滋润;关爱是一句问侯,给学生春天的温暖。

感恩

如果说爱是三月淅沥的春风,感恩就是小草吐露的新绿;

如果说爱是初夏生机的日光,感恩就是材木成长的浓绿;

如果说爱是冬日洁白的雪花,感恩就是颗粒饱满的小麦;

赞美

您不是雨露,却带来了新生的希望;您不是泉水,却带来了生命的甘甜;您不是太阳,却带来了人间的温暖。

您如同溪流,没有江河奔腾的浪花,也没有大海壮阔的波澜,但山石间的那点叮咚,是您欢快的旋律。

您如同星星,没有太阳耀眼的光芒,也没有月亮迷人的浪漫,但夜空中的那点光亮,是您生命价值的闪现。

您如同沙砾,没有大山的伟岸,也没有溪流的悠闲,但山水间的那点铺垫,是您默默的奉献。

您的笑容是世界上最和煦的春风,您的眼泪是世界上最名贵的珍珠,您的皱纹是辛苦岁月霜雪雨的刻痕;您的画像是勇敢和坚韧的象征;您的关怀,让我们感受到长辈的慈爱;您的鼓励,让我们扬起了奋斗的风帆;您的渊博,让我们沐浴了知识的阳光;您的奉献,让我领略了师德的风范。

您好比一架穿梭机,能带我们穿越历史长河;您好比一把钥匙,能帮我们打开迷惘的心锁;您好比一颗启明星,带领我们走向洒满阳光的天堂。

第八篇

议论文常用的论证方法

1.归纳法

从分析典型,即分析个别事物入手,找出事物的共同特点,然后得出结论.

2.推理法

从一般原理出发,对个别事物进行说明、分析,而后得出结论.

3.对照法

对所有事实、方面进行对照,然后加以分析,得出结论.

4.驳论法

先列出错误的观点,然后加以逐条批驳,最后阐明自己的观点.

第九篇

俗话说:“织衣织裤,贵在开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一篇好文章,除了有引人入胜的开头,还应该有耐人寻味的结尾。那么,怎样写好文章的结尾呢?下面就向同学们介绍几种常用的结尾方法:

一、自然流畅的结果交代法这种结尾方法常用事情的结果作为文章的结尾,事情叙述完了,文章随之结尾。如课文《林冲棒打洪教头》就以“洪教头满面羞惭,灰溜溜地走开了。”作结尾,读完课文后,毫无拖泥带水之感,只觉得痛快淋漓、干净利落,并为林冲棒打洪教头的行为拍手叫好。

二、画龙点睛的全文总结法这种结尾,是用简练的语言对全文进行小结归纳,揭示文章中心。如课文《郑成功》用“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伟大功业,是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的。”结尾,这个结尾概括了全文内容,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时,用来总结全文的还可以是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或诗句等,这样的结尾更是言简意赅,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课文《雾淞》结尾写道:“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树玉枝,便会情不自禁地赞叹: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

三、照应开头的首尾呼应法结尾与开头相照应,收拢全文,这种结尾方式是各类文章极常见的收尾方法。这种结尾方法有多种形式,有的是用相同的句子呼应,如茅盾的《白杨礼赞》结尾与开头呼应道:“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还有一种是开头设问,结尾回应开头的设问,如课文《海底世界》的开头是“你可知道,大海深处是怎样的吗?”结尾是“海底真是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四、含蓄深刻的启发联想法这种结尾,语言含蓄,余味无穷,促使读者去思考,去想象。如《凡卡》一文的结尾不但衬托出凡卡命运的悲惨,而且给读者留下了再创造的余地,添加的两个省略号收到了言已尽而意无穷的妙处。

第十篇

1999年全国高考作文题《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是一道想象型作文题,旨在考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力。由于平时缺乏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效训练,不少学生一时不知从何下笔。其实,只要我们懂得一点想象作文的构思方法,就可使思路八方洞开,心弛神往,“无”中生有,写出立意新颖独特、富有创造性的妙文佳作来。

下面介绍两种想象作文常用的构思方法:

1.时空转换法

所谓“时空转换法”即跨越时空的限制,突破现实与环境的局限;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让时光倒流或“预支”;让天地浓缩或扩展。例如《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把我们带到了洪荒时代的混沌世界;而多年前的考题《2000年回到母校》又让我们提前进入未来世界。人世间的悲喜剧也可以搬到缥缈的天宫的孙悟空,其实就是农民起义领袖的化身;那把海底龙宫搅得天翻地覆的哪吒,不正是现实生活中少年英雄的写照吗?运用时空转换法进行想象作文构思立意,可以拓宽思维的空间,为创造性想象开辟广阔的天地。例如今年高考作文题,如运用时空转换法进行创造性想象就可以这相构思:

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我们就可以穿越“时间隧道”回到洪荒时代,把祖先的记忆移植过来,去解开人类起源、恐龙消失、埃及金字塔等千古之谜。

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我们可以穿越“时间隧道”,把曹雪芹的记忆移植过来,续写完《红楼梦》的后四十回;把马克思、列宁、爱因期坦、牛顿等伟人的记忆移植过来,让他们博大精深的智慧和思想代代相传,永留世间。

2.角色错位法

人生是个大舞台,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场合不同,扮演的角色也不同。如果改换一个人的身份和地位,让他变成与原来完全相反的另外一个人,即角色错位,那么就可以导演出一幕幕新的人间悲喜剧,演绎出一个个新的“天方夜谭”。如《王子与贫儿》就是运用角色错位法构思的有趣故事:一个养尊处优的王子一下子沦为乞丐,而一位穷小子却突然被当成了王子。两种生活的巨大反差,揭露了当时社会贫富悬殊的不合理现实。又如前几年,有位中学生在《假如我是武汉市市长》的作文中,大胆地提出了建设新武汉的设想,得到了当时武汉市市长的高度赞扬,这位中学生也是运用了“角色错位法”来展开创造性想象的。如运用“角色错位法”对今年高考作文题进行创造性想象就可以这样构思: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我要把中华民族一百年来的屈辱史和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前仆后继的斗争史的这段刻骨铭心的记忆移植到我们年轻一代的身上,让炎黄子孙永远记住“落后就要挨打”的血的教训,为祖国的富强、民族的兴旺而奋斗。

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我要把在罪恶的战争中失去了家园的切肤之痛、失去了亲人的椎心之痛、丧失了生活能力的伤心之痛的惨痛记忆,移植到战争狂人的煎熬,反省自己的滔天罪行,唤起民众,消灭战争,让世界不再有战争的硝烟……

运用“角色错位法”进行构思,要注意从正面立意,如果把自己错位成名家大款,躺在别人的成就上睡大觉而不思进取;或模拟大款成天吃喝玩乐,成为社会的“寄生虫”,就会产生消极影响。

此外,要想写出高水平的想象作文,仅仅掌握几种构思方法是不够的,还要注意拓宽自己的知识领域、广泛涉猎多门科学知识、关心时事,放眼世界,注重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文思泉涌,写出既出人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想象作文的佳作。

第十一篇

记叙文常用的开头技巧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对于作文来说,写好作文开头尤为重要。因为老师阅读时首先看的便是第一段,所以写作文时一定要写好第一段,紧紧抓住老师的目光,让老师不由自主地随着你的思路走。有人用“凤头猪肚豹尾”一句来形容一篇好文章,那如何才能绘好这个“凤头”呢?

1、开门见山,直接入题。

叙事为主的记叙文,一开始就可以点明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有关背景;写人为主的记叙文可直接交代人物或通过对人物肖像、对话、行动等方面的描写,直接入题。例如:

(1)唐老师病了。快放晚学时,同学们都难过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教室里如同死水一般寂静。(《真情》)

(2)她叫王芳,我读五年级时的班长。尽管我俩分别一年多了,但班长的轶事依然历历在目,难以忘怀。(《有这样一位好班长》)

(3)父亲抡起锄头,画了个满圈,“嘭“,一个土块碎了。“爸,我回来帮你吧!”憋在心里的话终于吐了出来。漂亮的弧只画了一半,锄头遵循着牛顿第二运动定律,飞向前了。(《父亲的爱》)

(4)那天,鲜花店门口贴了一张大红告示:母亲节预定鲜花。哦!母亲节快到了,我该为母亲准备节日礼物了。(《母亲节的礼物》)

2、写景状物,渲染气氛。

文章的开头从写景状物入手,展示人物活动的环境或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渲染气氛,以此烘托人物,展开故事。如:

(1)花开的季节,到处芬芳飘香,而我却无心观赏,因为此时我失去了同窗好友——强。(《同窗好友》)

(2)太阳落山了,昏黄的光晕渲染了半边天,我寂寞地趴在阳台上。窗外那棵老杨树上,不知名的大鸟仍在不知疲倦地喂食它的小宝贝。它那绿豆般的眼睛温柔而慈爱地注视着意欲飞出温巢的小鸟。这画面,这眼神,让我想起了母亲……(《面对母亲的目光》)

(3)教室外,呼啸着的北风挟着密集的雨点扑打在墙上,“嚓、嚓”地响。教室里,一场全能竞赛考试进行到了白热化的阶段。(《心中筑起一堵墙》)

3、抒情议论,确定基调。

用几句恰当的议论抒情做文章的开头,或感染读者,或点明主旨,领起下文。如:

(1)伴着年关噼里啪啦的鞭炮声,踩着原野初融的残雪,你姗姗走来,明眸含情。你用爱的温馨,使我腊黄的脸庞泛起红晕;你用爱的吟唱,唤醒我迷茫的信念。我,不再忧郁、沉闷、彷徨,也不再坐等、观望、祈祷,我要振作,寻觅、追回你以及你给我曾经编制过的那个七彩的梦幻!(《情寄春风》)

(2)生日是一根线,一头是我,一头是外婆;生日是一个圈,圈住外婆的笑,圈住我的记忆;生日是一条河,那匆匆的流水,把我的思念带到外婆身边。(《生日寄语》)

(3)爷爷是我最爱的亲人。我的童年是在爷爷那边度过的。是爷爷拉着我的手,教会我走路;是爷爷使我从小就懂得不少道理。我把爷爷看成自己幼年成长的拐杖。(《我爱爷爷》)

4、设置悬念,引出下文。

用悬念开头,能一下子抓住读者的心,激发人们的兴趣和思考,起到引人入胜的效果。如:

(1)是为了摆脱那饥寒交迫的日子,你才无可奈何地跳下悬崖?是为了免遭那被俘的耻辱,你才义无返顾地投落这峭壁?(《峭壁上的树》)

(2)朋友,你听说过鳄鱼是怎样哭泣的吗?你听说过猩猩吃人的故事吗?你知道外星人是怎么来到地球的吗?……哦,你摇头了。可别急,全是它——《世界奇闻怪事》告诉我的,它使我体会到了课外阅读的乐趣。(《课外阅读的乐趣》)

(3)我快要死了——

我躺在病床上,四周黑漆漆的一片,十分寂静,偌大的房间里,只能听得见我微弱的呼吸声。护士只有到吃药、打针的时候才会进来,而且很少和我说话。我已经习惯了,我不会有太多的抱怨,因为我知道我快要死了。我凝视着窗外,告诉自己要坦然面对死亡。(《感受生活之美》)

5、引用诗文或歌词,突现中心。

以诗文妙语、名言警句或歌词开头,既能激发读者兴趣,也能提高文章的品位。同时,也能揭示文章主要内容,突现人物、事件。如:

(1)“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读着这首脍炙人口的小诗,我的思绪不禁飘散开来,飘向那远在大山脚下守着几亩地辛勤劳作的母亲。(《母亲,你是我一生的感动》)

(2)“请把我的歌,带回你的家,请把你的微笑留下……”每当耳边响起熟悉的旋律,自己就好像遇见了多年不见的老朋友一样,感觉格外亲切。(《歌声与微笑》)

(3)“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无遮无拦天空的荫蔽?”每当读到冰心女士讴歌母亲的这段话,我便不由自主地想起我那矮小瘦弱却独自一人挑负全家生活重担的慈母。(《母爱无边》)

6、对比映衬,烘云托月

这种开头通过对比或铺陈,能使要表现的内容在其他事物的烘托下显得更加突出、醒目,从而给人十分鲜明和深刻的印象。如:

(1)窗外阳光明媚,几只小鸟在树上欢快地叫着,但我却无论如何也打不起精神来,因为爸爸妈妈分居了,而且正在闹离婚,这对我是个莫大的打击。我要尽最大的努力使爸妈和好,因为我想有个完美的家。(《我想有个完美的家》)

(2)当你看到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的一排排生机勃勃的绿树,你也许回情不自禁地赞叹大自然那非凡的创造力。绿树是美好的,枯树也有其可爱之处,虽然它青春已逝,生命衰朽。(《枯树》)

(3)李商隐有诗曰:“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我惊讶于他的洞察力,然而,夕阳下互相搀扶的老夫老妻却是天底下最美的风景。(《最美丽的风景》)

总结:好的作文开头应做到:一简、二新,三美。“简”就是开头力求简洁、明了,不啰嗦重复。“新”就是开头不落俗套,新颖别致。“美”就是开头能给人以美感,如用生动形象的描写,或借助修辞,或引用诗文。

第十二篇

写一件事情,想清楚了事情的六要素,有了完整的内容,也确定了文章的中心。安排好了详略,还应该采用一种合适的叙事方法,才能把事写好。常用的叙事方法有顺叙、倒叙和插叙。

(1)顺叙。

什么是顺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和时间的先后从头讲到尾的就叫顺叙。这种叙事方法最简单,也最常用,是写事的主要方法。运用顺叙的写法,文章的层次段落和事情发展的过程基本一致,所以写起来容易把文章写得条理清楚、脉络分明。

运用顺叙,要注意剪裁得当,重点突出。否则,容易出现罗列现象、平铺直叙的毛病,叫人读起来索然寡味。

课文《第一次跳伞》就是运用顺叙的方法写的。它顺着跳伞这件事固有的次序,写了“到机场”、“飞机起飞”、“跳伞”、“着陆后”等全过程。其中着重写了“跳伞经过”:准备跳伞一跳出机舱→飘在空中→双脚着地。也是按事情发展的实际过程顺叙,写得有条不紊。更重要的是:全文能紧扣“第一次”跳伞所特有的感受来写,在顺叙中突出重点。“飞机起飞”时重点写了在空中看地面的新奇感觉;“跳伞经过”着重写在半空中看到些什么、听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着陆后”主要写愉快轻松的心情。经过这样剪裁处理,避免了顺叙的文章容易出现的“平铺直叙”的弊病。

(2)倒叙。

什么是倒叙?在记叙事情的时候,有时把事情的结果放在开头写,然后再从事情的开始进行叙述,这就叫倒叙。这种叙述,除了把事情的结果提前外,其他跟顺叙没有区别。使用这种方法叙述事情,一般地说有这样两个目的:一是先写出事情的结果,后文紧紧围绕这个结果写,使文章紧凑不散;二是为了引起人们的注意,先把结果端在人们的面前,以引发人们读下去的兴趣。

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就是这样写的。它的开头是:

一九二七年四月二十八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那是父亲的被难日,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

作者在这篇文章的开头先写她的父亲(李大钊同志)去世了,这是这篇文章中事情的结果。人们读了这一小段,不禁会想:李大钊同志是怎样被捕的呢?他在敌人的法庭上表现得怎么样?文章采用了倒叙手法,在读者心中造成强烈的悬念。然后接下去,作者再用顺叙的方法回过头来写李大钊被捕的前后经过,一直写到他为革命光荣牺牲,使文章产生更显著的感人效果。

运用倒叙写法是从思想内容表达的需要出发的。我们不能把事情的结果随便提到前边,应该是这个结果特别打动人,才把它放在开头写,这样文章能一下子吸引住读者,想知道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这样的结果。另外,运用倒叙写法,要注意倒叙与顺叙的衔接自然,注意结尾与开头照应,这样文章才显得严谨。

(3)插叙。

什么是插叙?就是在叙述事情的过程中,中间插入另一段叙述,这另一段叙述就叫插叙。插叙有时是一件过去的事,有时是另外一件事,它对情节的发展、内容的丰富起补充作用。

例如课文《草地夜行》一文,在写老红军战士找到掉队的小战士,帮助他追赶大部队时,插叙了一段“金寨大暴动”前,小战士村里来了几个“卖帽子的”内容。这段插叙既交代了老红军战士是一个很早就参加革命的同志,长征前就参加过有名的“金寨大暴动”,并在暴动前以卖帽子为掩护,进行革命的宣传鼓动;同时也交代了小战士是在革命根据地成长起来的,从小受到革命的熏陶和教育。除了对主要人物身份作了进一步交代外,这段插叙还是情节发展的需要,说明了小战士由生老红军的气转为对他敬佩的原因。这段插叙与文章中心吻合,恰到好处,所以读来并不感到是节外生枝,只感到是非如此写不可。

运用插叙的时候,插叙部分的前后都应巧妙而自然地用文字交代一下(即运用过渡句),以便读的人明白什么地方开始了插叙,什么地方插叙已经完毕。插叙结束后,文章仍要回到中心事件的叙述上去。请看作家洪汛涛写的《蛇医传》中的一个范例。

(老汉把手指让蛇咬一口,手臂大肿。他立即用草药敷上,肿就退了。)看热闹的人,都大声地叫好,张土根更惊得呆住了,这使他想起三年前的一件事来:

那是一个灰云迷蒙的早晨,四明山浸在白茫茫的雾水里。看不见对面的行人,也看不清脚下的路。他跟隔壁的周宝六去金鸡岭扒柴。他们昂着头,一边唱着小曲,一边走。走过一个山垄,冷不防“飕”的一声,从斜里窜出一条手秤杆那样粗的大蛇,那也是一条绿绿的五步蛇呀!它在宝六的脚趾上咬了一口。宝六,她没走出三步,人就痛得晕在地上了。张土根急得高声喊:“救命!”但等到人们赶到,把她抬回家里,伤势已经很重。请了医生看,也没办法,说:“晚了,要是在刚咬的时候,把脚趾剁掉就有救了。”这样,十二岁的周宝六,大叫大嚷,在地上翻来覆去地爬了一夜,死了。……

张土根想到这里,打了个寒噤。

那老汉,把手上的草药拿掉了,皮肤已恢复原来的颜色,只留下米大的一个小红点。他拍拍胸脯,向周围的人介绍自己

插入的这段叙述,是后边写张土根决心拜老汉为师甘当蛇医的根本原因,它对故事情节起了补充说明的作用,从而更好地表现了中心思想。这段插叙前后都有交代语句。插叙前是这样写的:“张土根更惊得呆住了,这使他想起三年前的一件事来”;插叙后是这样写的:“张土根想到这里,打了个寒噤”。这些前后交代的语句,使读者一看,就会明白这部分是插叙。插叙完后,文章又接着开头老汉当众表演自己被蛇咬伤而治好的场面写下去,显得很自然。

插叙和倒叙不同。插叙往往是一个片断,文字一般较简略,它不是文章的主要部分;倒叙是把事情的结果放在开头写,它是文章的主要部分。

第十三篇

伊索寓言中有个故事叫做《骗子》,讲的是:从前有个人卧床不起,病情十分严重,他乞求神仙,说若能使他病愈,一定奉献一百头牛。众神仙想试验一下他,便用灵丹妙药使他康复了。那人并没有用真的牛来酬谢神仙,而是用面粉做了一百头牛。神仙认为他不讲信用,就托梦告诉他在海边可以捡到许多钱。他醒来后很高兴,兴冲冲地向海边跑去。可笑的是,他不但没找到钱,反而遇上了强盗,把他给卖了。这个结果令我欣喜若狂,我觉得应该让这个不讲信用的人受到一些惩罚,他才能幡然醒悟。合上书本后,我的脑海中又浮现出了宋庆龄奶奶的身影。宋庆龄奶奶是我心目中的一个偶像,她是一个守信用的人。一天,幼儿园院长邀请宋庆龄奶奶来参观,她答应了。傍晚,大风无情地卷起地上的黄沙,扑面而来,使行人无法上街、巷。院长心想:“唉,宋庆龄同志肯定来不了了。”正在这时,突然传来“嘀嘀叭叭”的汽车喇叭声,声音越来越响,震耳欲聋。再走近一看,从车上下来的竟然是宋庆龄奶奶。原来,宋庆龄奶奶迎着狂风、黄沙,艰难地来到幼儿园。大家目瞪口呆,心中充满了感动和敬佩。我们应该向宋庆龄奶奶学习,她是守信用的典范,而文章《骗子》的主人公由于不守信用,最后吃亏的还是他自己,真可谓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记得小学生守则中最后一条讲的是诚实勇敢,不说谎话,也就是说我们从小就应该做到诚实守信,不说谎话,从小事做起,说话算数,一诺千金,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大家的信任与尊重。在我身边也发生了这样一件事:一天傍晚,我和我的好朋友一起约好晚上七点到我家来一起玩儿。回到家,我很是兴奋,把所有的好东西都拿出来,想与她共同分享。我一吃完饭就一蹦一跳地跑进房间里,一边看书,一边等她来找我。我怀着愉快的心情从六点钟一直等着,等着。当时针指到七时,我的朋友连个人影也瞧不见。我着急了,生怕她不来了,可我又转念一想:或许她遇到什么事了吧!我再等等。于是,我又耐着性子继续等。一直等到八点,可还是不见她的踪影。这时,妈妈回来了,她见我一晚上什么事也没干,就狠狠地批评了我一顿……虽然,这件小事已经过去很久了,可每当回想起来,我仍觉得万分委屈。诚实守信、不说谎是我们做人的基本准则。做人一定要守信用,否则,轻之会给他人造成许多不必要的麻烦,重之,便会被别人轻视,甚至得到和骗子一样的下场。你说呢(do you know)?

第十四篇

尊敬的老师:

您好!

坐在静若无人的考场里,看着“感恩”两个字,脑海里就跳出您的形象——您披着晨曦匆匆赶往学校,您忙着备课奋战在银色的雪夜,您不顾酷热遨游在书海之中……您的恩情,恰似滚圆剔透的鹅卵石,静立在我记忆的小溪里,永不消失,永远闪光。

只是想起前不久发生的一件事,我至今都觉得如鲠在喉,不吐不快。那天,您带来我们班语文考试成绩不佳的消息,然后将一肚子怨气发向班上的差生,进而历数您的苦处,痛斥我们不感念您的恩情、不用心学习,并大力颂扬其他班同学的先进事迹,您甚至说您再也不想教我们了。

那一天,您始终冷漠地、高傲地斜视着我们,就像是一个施舍恩惠的财主等待着乞丐叩谢一般。可是,我们不仅没有跪地叩谢老师您的大恩大德,反而有不少同学心生不解,乃至怨恨。——师生关系如此紧张,老师,您有责任吗?

是的,学生感恩于老师,乃天经地义。这个话题已经议论了千百年。可是,老师该不该感恩于学生呢?我说,该。

或许您会说,学生没有给我钱,送我物,也没有给予我生活上的帮助,何恩之有啊?是的,这些都是事实,但是,您也要看到,正是因为有了学生渴求知识的需要,才有了教师这个职业,才有了老师们进修提升的原动力。给予你们工作岗位,是不是恩情?促进你们发展,算不算恩情?帮助你们实现人生价值,有没有恩情?这一切,都是我们学生给予的,怎能说学生无恩于自己的老师呢?

一个老师,如果在内心里感恩于自己的学生,那他就不仅是执着于教书,更应专注于育人——他会俯下身子,与学生平等交流;他会充满爱心,关怀每一个差生;他会不惧困难,与学生共担风雨……老师,这一切您也做得到!

我们常说要感恩于身边的每一个人,这是因为,从不同的角度来看,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有恩于我们。这种认识,是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与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相互感恩,就会让矛盾越走越远;相互感恩,就会让心灵越来越近。试想,在一所学校里,如果老师与学生相互感恩,领导与老师相互感恩,那一定是充满关爱的和谐校园;在一个家庭里,如果父母与子女相互感恩,丈夫与妻子相互感恩,那里一定是温馨和谐的幸福港湾。推而广之,在一个社会里,如果公民与政府相互感恩,公民与公民相互感恩,又何愁和谐社会的建成呢?反之,如果有人总以施恩于人、等待回报的心理与人交往,不就会带来猜疑、抱怨乃至愤恨吗?那还能叫和谐的人际关系吗?

尊敬的老师,我们就要告别您了,您的教育和恩情将会变作我们奋进向上、报效社会的动力。临别之际,我也送您一句话:做一个感恩于学生的老师,用自己的努力去构建和谐班级、和谐校园。这是您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此致

敬礼

您的学生

2×××年×月×日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