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命啊》这篇文章描绘了一个紧张刺激的故事,主人公在面对生死抉择时展现出坚强勇敢的一面。通过描写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和行动细节,作者成功地营造了紧张的氛围。文章引人入胜,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体验到了强烈的情绪冲击。
《救命啊》读后感(篇一)
被书名吸引,快速的翻完了正本。
里面有一段,属于在别人的故事里找到自己的过去。
- 这一切是怎么开始的?他们最初是不是想细心地收集那些 充满意义的珍宝,微小的身份象征,或者填补内心遗憾的实物 纪念品?但时移事易:事业摇摆,亲人死去,原本的秘密收藏 也变成了填埋情绪的垃圾场、阻挡丧失之感的路障。藏品愈加 丰富、臃肿、淤塞,收藏计划也产生了自发延续的动力。它暗 暗地滋长,不受外力的约束,慢慢变成了一处隐秘的伤口,到 后来谁也不能触碰、不能质疑,因为一旦哪里改动了,它的意 义就会丧失,它的创造者也会随之受损。这些所有物,有新有旧,
《救命啊》读后感(篇二)
医学危机从不在真空中发生。——《救命啊》杰克·琼斯 作者杰克·琼斯,本来是一名办公室职员,循规蹈矩的工作让他逐渐感到迷茫,于是转行去做了急救员的工作,在不断的自我斗争中,一路从初级技师做到了急救医师。这本书就记录了他从业十多年中所经历的那些令人印象深刻的事件。 其中自然不乏尖峰时刻,但更多的时候,只是人与TA苦难生活的纠缠。而杰克·琼斯更像是一个不得不卷进去一起面对的角色,背负着救死扶伤的使命,也被迫触碰别人的不安与创伤。是这个过程让他感悟到,“医学危机从不在真空中发生”。教科书里的医治只针对身体,但人却不仅仅只是一副躯壳。 社会的复杂程度在增加,而“救命”的概念其实和各国人口结构一样,也出现了“老龄化”,它只能应付人体问题(有时都捉襟见肘),但对现代人来说,比起身体威胁,心理威胁可能更加严峻:孤独、空虚、巨婴心态、忧郁……可能比意外事故创伤生活的几率更大。而“救命”显然不能只指望急救员,这是一个联结公民教育与自我教育的命题。 从《打开一颗心》到《重症监护室的故事》,再到《绝对笑喷之弃业医生日志》、《救命啊》,这些医院一线的纪实,其实讨论的都是人文主义医学的可能性。而本书的书名“救命啊”,或许也是作者自己身为医护人员之一,身为人,发出的呼救,它呼喊的是淹没在强大医学幻觉下的对人本身的关注和关心。
《救命啊》读后感(篇三)
每一项职业都有自己的神话。我这份工作也自有它激动人心的闪光……
~~~~~~
《救命啊》读后感(篇四)
这本书的内容和我最近在看的一部TVB的剧又一些相似之处,那个剧叫做《跳跃生命线》,讲述的也是急救员的生活日常。在看这本书之前,我其实对于急救、紧急救援这一类的行业并不了解,我能想象到的画面无非是影视剧中的白色救护车,他们来了又走,往往镜头重点都不在他们的身上。
可是在这本书中,运用了一种类似电影的蒙太奇镜头展示的效果,通过一个个案例像我展示了关于急救员的生活。他们能够看到的不仅仅是病人或是死亡现场,他们也还会遇见很多狡猾的人,他们认为可以通过急救车来让自己不排队就快速就诊。可是实际上,即便病人是乘坐救护车到达医院急诊部,也依旧需要根据初步诊断的轻重缓急依次就诊。
成为一名急救员原本也不在主人公的预期之中,在实习的时候就有人同他讲,不需要太认真,不然会被留下来。那么为什么大家会对这份工欧洲有所想法呢,因为这份工作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样,拥有固定的上下班时间。虽然上班时间较为稳定,但是只要设置了车子的应答灯为绿色就可能随时街道各种任务。
每一条任务出现在屏幕上的时候,总是只言片语的囊括,所以并没有人能够知道现场的实际情况如何。主人公同事每一次都拥有着最朴实的愿望,那就是能够准时下班,因为一旦接受了任务,任务很棘手就会导致大家延迟下班。不过同事并没有阻止主人公每一次的按下绿色按钮,因为每一名急救员都知道,生命需要他们。
虽然看起来好像很隆重,但是在他们真实的工作生活中,面对的大事件还是很少的,很多经历在我们看来都是很普通的小事情。不过这些小事情,在那些病人的家属眼中都是大事件,当他们拨打了电话,就说明他们已经无计可施,只能将所有希望寄托在急救员身上。
在本书的最后,也不可避免地提到了最近一直缠绕着我们的口罩。他们在这个期间也面临着艰巨的任务,特闷在这样的环境中,也从一开始接触到这样的病人的手足无措,到后来接触到更多因为其他原因却被耽误的病人,他们更加意识到了生命的脆弱和坚强。每一份声明都有啃呢个被拯救,每一份生命也可能随时逝去,他们能做的只有和时间争分夺秒。
《救命啊》读后感(篇五)
对一个国家来说,基础建设中的急救当然是必不可少的,也是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他有的时候会影响人们对生活的从容以及急切抑或是紧张更会影响价值观的形成,正如遇到了各种险情要找消防员,看到有人在路上摔倒,发病要打救护车一样,这些急救员都是极其极其重要的。
而在英国,有这样一个系统叫做英国国民保健服务急救系统,他也做着类似的工作,处理着各种各样的突发情况。本书的作者杰克,琼斯正是在这个系统中以及在院前急救一线有着超过十年的丰富经验,才得以得知这么多的案例以及写出这么生动形象的语言。
这本书叫《救命啊!急救员的28场笑泪尖峰时刻》当然了本书也没有那么夸张,他只是你要说一些比较激情,激动和风险的急救时刻并没有那么的搞怪搞笑,它里头存在着一种英式幽默,他的文笔中处处体现着英式幽默,还有一种英式的口吻,本书副标题中笑应该是一种笑气,让人在读到本书中并不会感觉很严肃,压抑,而是充满了一种笑气同时本书比较好的一点是他对于环境的描写让我们非常身临其境的像是待在伦敦一样,像是随他穿梭在各种各样的大街小巷,在眼睛所带来的奔波之中,我们好像正在经历着急救事业也看到了伦敦的百态,本书的一些角色多种多样,有酗酒的青年,发烧的女子还有失智的父亲这体现了本书作者的经历十分丰富,他的本书最后以一种非常严肃的态度告诉读者,他们这行不能总说自己奉献,当然这样就意味着一种谦虚,谦虚不能总是标榜自己,也不能装模做样,当然他还向我们解释了他一些做法虽然可以借鉴,但并不是临床指南的翻版,他在书中也有一些做的并不尽如人意或者说不那么完美的事情,他认为人们不要盲目的去效仿同时在最后的一名对照表之中,他把很多专业性的名词进行了一个罗列,也让我们知道哪些是专有名词而不是随意翻译的,这是一篇关于医学人文的书我觉得读这样的书就是看到了另外一个职业的人生以及另一个城市的面貌他有助于我们丰富自己的认知而且短短的一本书分了28个故事可以说读起来是非常轻松的
《救命啊》读后感(篇六)
对一个国家来说,基础建设中的急救当然是必不可少的,也是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他有的时候会影响人们对生活的从容以及急切抑或是紧张更会影响价值观的形成,正如遇到了各种险情要找消防员,看到有人在路上摔倒,发病要打救护车一样,这些急救员都是极其极其重要的。
而在英国,有这样一个系统叫做英国国民保健服务急救系统,他也做着类似的工作,处理着各种各样的突发情况。本书的作者杰克,琼斯正是在这个系统中以及在院前急救一线有着超过十年的丰富经验,才得以得知这么多的案例以及写出这么生动形象的语言。
这本书叫《救命啊!急救员的28场笑泪尖峰时刻》当然了本书也没有那么夸张,他只是你要说一些比较激情,激动和风险的急救时刻并没有那么的搞怪搞笑,它里头存在着一种英式幽默,他的文笔中处处体现着英式幽默,还有一种英式的口吻,本书副标题中笑应该是一种笑气,让人在读到本书中并不会感觉很严肃,压抑,而是充满了一种笑气同时本书比较好的一点是他对于环境的描写让我们非常身临其境的像是待在伦敦一样,像是随他穿梭在各种各样的大街小巷,在眼睛所带来的奔波之中,我们好像正在经历着急救事业也看到了伦敦的百态,本书的一些角色多种多样,有酗酒的青年,发烧的女子还有失智的父亲这体现了本书作者的经历十分丰富,他的本书最后以一种非常严肃的态度告诉读者,他们这行不能总说自己奉献,当然这样就意味着一种谦虚,谦虚不能总是标榜自己,也不能装模做样,当然他还向我们解释了他一些做法虽然可以借鉴,但并不是临床指南的翻版,他在书中也有一些做的并不尽如人意或者说不那么完美的事情,他认为人们不要盲目的去效仿同时在最后的一名对照表之中,他把很多专业性的名词进行了一个罗列,也让我们知道哪些是专有名词而不是随意翻译的,这是一篇关于医学人文的书我觉得读这样的书就是看到了另外一个职业的人生以及另一个城市的面貌他有助于我们丰富自己的认知而且短短的一本书分了28个故事可以说读起来是非常轻松的
《救命啊》读后感(篇七)
急救车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而见到它们的时候,我们就知道又有人处于危险之中了。但对于急救车上的工作人员,这就是绝大多数人都不了解的。 杰克·琼斯,英国的一名一线急救人员,有着超过十年的急救经验。而他的这一本书《救命啊:急救员的28场笑泪尖峰时刻》就把急救员的真实生活状态展现在了我们面前,让我们可以看到急救员最真实的一面。
这本书语言极为轻松、诙谐、幽默,可以说是用最放松的状态讲述着最为急迫、危险的故事,让我们读来既有着对于急救人员专业素养的敬佩,更为重要的是没有着那种让人喘不过气来的压迫感,因为高压才是急救人员最正常的生活状态。 在这28个故事之中,我们看到了各种各样、匪夷所思的急救事件,给我们普通人打开了一扇面向危险世界的大门。
比如,其中就有一位在家中紧急分娩的事件。遇到这种危急状况,急救人员需要做些什么呢?他们不是专业的,他们所能从事的也仅仅是凭借着自己的培训和专业素养,来应对紧急事件。但就是这些素养让他们完成着一次又一次的不可能。所以也就有了故事中新生儿出生后没有哭声的应急处理。
我们都知道新生儿的第一声啼哭是多么的重要,这显示着他们整个呼吸系统开始正常工作。那么在作者碰到的状况中,他怎样来处理没有哭声的孩子呢?他做出了为新生儿进行氧气输送的应急处理,但这是作者第一次面对着一个如此弱小的生命。当把空气推入新生儿肺部的时候,他需要格外轻柔,他需要实时观察着孩子的身体状况,他还需要考虑太多身边的其他事情,他也担心自己的处理是否正确,是否会给孩子带来另外的伤害。但一切都在电光火石之间,他所能做的也只能用自己认为最正确的选择。
但就是这样的一次急救,让一个新生儿能够以健康的状态重新面对这个世界,相信作者一定是开心快乐的,他紧张吗?他在叙述这个故事还是幽默的,但他藏在背后的手却就在颤抖着,暴露着他真实的情况。
那么其他的急救现场呢?独居老人的临时救援;失去生命体征的应急抢救;哮喘女孩儿的处理,当然还有着各种各样的急救难题,特别是新冠疫情之后的急救又有了新的特征。急救员面临着如此复杂的现实。
读着这样一本书给我们打开了解另外一个世界的渠道,也让我们感受着急救员是一个神圣而庄严的工作。但他们之所以能够坚持下去,又是为了什么呢?就是他们从来不宣诸于口的“有所作为”,是为了更多的人能够以更安全的方式面对着危险,他们成就着自己,也成就着他人。 那就用一种幽默的方式,走进这本书,从这本书中了解急救员最真实的生活之中。
《救命啊》读后感(篇八)
今天推荐一本文字洋溢着“笑气”的书,英国急救员杰克.琼斯根据真实经历写就的医学人文随笔——《救命啊》。
杰克.琼斯原本是一名朝九晚五的上班族,厌倦了每天循规蹈矩的生活之后,他做出了一个在外人看来大胆到有些鲁莽的决定——转行去做急救员。
在从事这份工作之前,杰克对急救员的职业有着华丽的幻想,以为自己能够像电影里的超人一样救死扶伤,每天面对着惊险刺激、富有挑战又极具成就感的急救场景。
然而,现实彻底将杰克彻底从幻想中拖出来——工作后大部分的时间竟然是告诉别人该怎么吃扑热息痛。
很多人一有点肌肉酸痛、发烧感冒之类的小病就打急救电话,造成了大量急救资源被滥用,而真正有急救需要的患者却苦苦等待着救助。
一个21岁的女孩一进家门就往地上一躺,一动不动,不发一言,对任何事都没反应,家人吓坏了,拨打了急救电话,杰克到场后,发现她什么病也没有,以上种种只是因为与男朋友吵架生气所致。
遇到这种情况时,急救员首先要做的就是稳定自己的情绪,他们绝不能对病患发火。每个急救员都是超然境界的情绪管理大师,难以想像他们抚慰人心的话语背后有过多少次堪比强力镇定剂的心理建设。
做急救员还会遇到另一种棘手的困难——并不是所有真正需要救助的患者都会心甘情愿接受救助,有一部分最需要帮助的患者甚至相当抗拒。
大多数极其顽固拒绝救助的患者并不是因为他们性格扭曲,这份拒绝背后往往是令人心酸的真相:
他们曾有着很体面的生活,但是现在身体的衰退速度大大超过了他们的预期,他们再没有能力继续把自己拾掇得看起来像之前一样,疾病就像白蚁,蛀空了他们原本光鲜的人生。
一个人将身体失去机能带来的短暂耻辱看得比自己的安全甚至生命还重要,这一点应该说难以想象,甚至令人气愤。但是再想想这些人的现实处境:身上粘着自己的大便被拖到医院,身体虚弱无助,虽然拼命想照顾自己,却连最基本的自理都无法做到。没有多少事情会比困顿于自身的残废更糟糕,如果有,其中一件肯定是将这种残废公之于众。因为就算生病或倒下,就算完全被病痛压垮,生理崩溃,我们仍然有高于动物的人的尊严。
作为人独有的羞耻感,作为动物共有的求生欲,哪个更重要?
他们用行动给出了答案,用态度上的强硬来掩盖身体早已衰败不堪的现实。
面对这样的患者,把他们强行拽上担架是不行的,绝不能违背他们的意愿,只能说服他们自愿接受治疗。杰克面对这样的患者时并没有不耐烦,他很理解他们为什么这样做,这样的共情能力帮助他顺利地把这些患者及时送到医院接受救治。
现实生活中,缺乏共情能力的人往往是冷漠残忍的,他们的行事风格十分冷血,因为无法感受也不想感受到别人的痛苦。
我们都希望生活在所有人都有共情能力的世界里,但对于某些特定的职业来说,过多的共情能力却有可能带来致命的危险。
比如,作为急救员,过多的共情能力就是一种负担。急救员在实施救治时会最大程度地避免共情带来的情绪干扰,从而有更多精力专注于迫在眉睫的问题。他们对患者更多是职业上的关切,而不是对于患者本人的关心。这一份“冷漠”不仅保护了他们自己的情绪,更保护了患者的生命。
之前我并不了解急救员这个职业,也许是因为还没到需要救护的年纪,觉得这些事与自己离得好远,而且潜意识里也不想给予这些事过多的关注,以免疾病与死亡会对我有非分之想。
但是,该来的总会来。
人生就像急救,并不是事事做对了就纠正一切偏差。
对于生命之路已经走到尽头的患者,再正确的急救也不能阻止他们头也不回地奔向另一个归宿。
不过,就像书中所说:更多时候,我们是在帮患者打一场保卫战,纠正一个必须纠正的错误。
最重要的是,接受现实,并且全力以赴。
在这个阶层固化的现代世界,竟然还有一股力量,会驱使着人类,在发现别人需要帮助的关键时刻出手干预,为陌生人出一份力。而我们的这份兼具挫败和回报并使人筋疲力尽的工作,也不过是一种形式,实现着这样一股冲动:回应他人的呼救,帮他人远离危险,将他们送到一个可以治疗、康复的地方。
如果异地而处,这肯定也是我们中的任何一个人想要得到的待遇。
《救命啊》读后感(篇九)
“在这个阶层固化的现代世界,竟然还有一股力量,会驱使着人类,在发现别人需要帮助的关键时刻出手干预,为陌生人出一份力。而我们的这份兼具挫败和回报并使人筋疲力尽的工作,也不过是一种形式,实现着这样一股冲动:回应他人的呼救,帮他人远离危险,将他们送到一个可以治疗、康复的地方。如果异地而处,这肯定也是我们中的任何一个人想要得到的待遇。”
之前看过不少与急诊有关的纪录片和影视剧,尤其是2021年的英国剧情电影《援助 Help》,里面讲述了英国当局对于COVID-19疫情错误的判断,让女主莎拉重新思考NHS医疗体系的漏洞和脆弱,让我特别感慨!
本书《救命啊:急救员的28场笑泪尖峰时刻》的作者杰克·琼斯(是个笔名)作为一名高级院前急救医士,在本书中也讲了院前急救的世界处于COVID-19风暴之际时的混乱状态。
作者在本书中提到了一个比防护装备紧急短缺的情况更微妙的问题,即防护装备是否合身的问题。
因为疫情期间的医患互动、急救响应都变得比平时更为复杂多样。作者遇到过因不合身又易翻飞的罩衣,导致被挡在外面的传染性液滴蹭到了胸口甚至脸上,增加了传染的风险。
作者认为如果明确知道自己的罩衣已被病毒污染,他还是会选择径直地脱掉它,反抗NHS对一线医务人员防护装备准备并不充分的现实情况。
确实,比起简单陈述新冠病毒造成的破坏,抗击病毒的战斗才是更鼓舞人心的叙事。
但是作者认为急救员工作中关爱和担当的基本原则,是一直都存在的固有现象。只是COVID-19突兀地拔高了医务人员的社会工作地位。他劝导人们莫盲目崇拜,体现了他的理性与谦虚的人本主义观。
另外,作者在书里还提到了一个居住在辅助生活机构的奇葩中年男子弗兰克。当他焦躁不安或别人没有按照他的方式做事时,他就老是以胸痛之名,打电话给急诊部,请求帮忙解决他的私人生活问题……
作者花了许多时间和弗兰克这样难缠的人周旋,消耗掉大量的心力,仿佛走进了一个个死胡同与环岛,备受煎熬,“这是件隐蔽的苦差,又几乎无法拒绝。当初没预见到这个,也许是我天真,但我绝对想不到,会有一个病人占掉我生命这么大的比重——我觉得我这周见弗兰克的次数都超过见我自己的孩子们了。”
弗兰克喜欢摆布别人和强迫性地渴求关注的心态,其实是一种严重的心理疾病,他真正需要的是心理救治和对他人的责任感及公德心。
作者并没有因此退却,他坚守立场,让弗兰克让步,同时对NHS没有制定出防控弗兰克这类人的奇葩行为的规范,感到深深地愤慨与失望。
书中还有一个很感人的故事,有一次,作者的父亲在患上阿尔茨海默病不久后走丢了。作者一家花了两天两夜才将他找回来。这个寻找的过程,让作者深深地体会到了求救者的感受。
对作者来说,能随口说出的熟练套话,其实有时听起来是空洞无力的,只有当当事人在急救员和被救助者的心中有分量的时候,它才是真实有力的!
这是一个有深刻思想的急救员讲述生活并没有小说温柔的真实故事,阅读过程中,它能让我们拥有很多思考的空间,学到不少急救相关的科普知识,同时还能反思医护工作的不易与改善医护系统的可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