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的理由》这篇文章探讨了快乐的来源和影响。作者认为,人们常常把快乐与物质享受联系在一起,却忽略了内心的满足和情感的交流所带来的快乐。通过与他人分享和帮助他人,我们可以获得更加持久和深刻的快乐。文章呼吁人们重新审视快乐的本质,从而找到更多的快乐源泉。
《快乐的理由》读后感(篇一)
感谢鉴书团及新星出版社的赠书活动。
一开始对荐语里“硬核科幻”“物质宇宙”的标签有种似懂非懂又细思恐极的敬畏,一路读下来出现的数理化学概念,要承认的是大半看不懂、理解不了。但同名尾章《快乐的理由》,如果用文字形容,似虚似实,想象力都飞起来了(但也希望作者笔下的一切不要是先知预言。)
想象力也是一种天赋,字里行间感知到的景象是光怪陆离,跟随主角“我”掉进了崩坏破碎的世界...略带惆怅的结尾,一切尽在不言中。
“快乐本身没有任何意义。没有快乐的人生是难以忍受的,而快乐本身并不足以成为人生的终极目标”,再先进的科技也解决不了生命的终极发问,有幸读到也是一种享受。
《快乐的理由》读后感(篇二)
硬核程度较祈祷之海又提升了一个等级 能隐约看出作者想表达的核心议题 但作为理科生已经变得逐渐看不懂细节了
其中暗整数是上一本闪光的续篇 闪光的风格还有一点特工动作片的感觉 暗整数就略微有一些三体的感觉了 两个世界虽然和平相处却互不信任 最终找到了各自挟持对方的方式 僵持在新的边界线下
黑暗狂奔的设定很有趣 但没太看懂原理
人生选择题类似多重宇宙 讨论人的选择会带来何种不同 但科技上的设定无比硬核
快乐的理由相对没有那么硬核 核心还是在讲人的自主意识
如果对物理数学比较精通的话 读起来应该更酣畅淋漓
《快乐的理由》读后感(篇三)
伊根在《快乐的理由》中再一次展现了什么是“硬科幻”,这离不开他自身的专业背景。
伊根的“内在宇宙”在展现技术或科学假说对人性与主流价值观的冲击,以及个人面对冲击时的反应。在我看来,伊根确实用他的科幻小说,展现了人类在面对科技时的反应,将自己的反思融入其中。面对现代科学,可以隐晦的将其称为“浮士德的契约”。
当情绪可以被化学反应操控,人生也就失去了意义。当人类被科技所奴役,人类文明也将走向毁灭。面对自然灾害,面对物理学研究的深入,我们会做出抵抗。但是,这种抵抗又是很微弱的。
总之,我觉得伊根的作品,在警示我们要对科技、科研引起足够的反思,切不可权利让渡给技术精英群体。否则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时,我们可能真的连快乐的理由是什么都不知道了。
Ps. 一位工科的朋友说,38页的“假彩色”应为“伪彩色”,可能需要勘误。
《快乐的理由》读后感(篇四)
《暗整数》“一样东西”与另一个“一样东西”永远不可能完全相同,在这个假设下物理过程与算数运算的对等性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可靠。《闪光》续作,运用普朗克尺度物理和定向搜索策略找到缺陷,两个世界抽象对攻后进入了新平衡。(三星半) 《黑暗狂奔》虫洞灾害的救援行动。(三星) 《人生选择题》伊根设计了一项避免与环境产生纠缠的屏蔽技术,对于安装了QUSP的个体而言,分支不会因个人的决定而发生裂变。虽然整个时间仍然显得不可预测,但你做出的每个选择仅取决于你是怎样的人和你现在处境如何 ,是地球上唯一可以真正做出决定的有意识生物。(四星) 《神谕》点子大杂烩,有平行世界图灵和刘易斯关于机器能否思考的辩论。还提到了神谕机,可以预先告知你某个给定的程序最终是会停摆还是永远运行下去,则它能够证明或伪证关于整数的任何定理。安装了QUSP的机器人海伦客串出场。(四星) 《快乐的理由》没有快乐的人生是难以忍受的,但快乐也不足以成为人生的终极目标。我可以自由选择它的起因并对自己的选择感到满意,但是不管我感觉如何,当全新的自我被塑造成型,我所有的选择仍可能是错的。(四星)
《快乐的理由》读后感(篇五)
《暗整数》:这一篇比《闪光》难懂多了。似乎是坎贝尔发掘了一种方法可以从“高纬”攻击萨姆的世界,而且是单方面的。但萨姆的打击明显更具毁灭性,于是双方采用“飞地气泡”办法,停止了这场战争,但也中断了双方的联系。
《黑暗狂奔》:在伊根的另一本书里看了另一个翻译版本的《奔向黑暗》,比此译文版本好理解一些。本篇可谓是精彩至极的一篇,设定了一个类似黑洞的虫洞,所有进去的人只能冲黑暗核心前进,其设定类似小林泰三《看海的人》,不过更为简单(《看海的人》中还有光偏转的一些描写,而在这篇中似乎没有这类设定)。唯一遗憾是其中对领航员蓝光那段,本以为会牵扯出更惊艳的结局,结果并没有,略感失望。
《人生选择题》:看不明白的一篇,大概是说发明了一种人工智能可以排除不同选择造成的平行世界,变成唯一的选择,下半篇写人工智能变成自己女儿后的一系列遭遇。
《神谕》:只看了一小部分,似乎是写图灵被时间旅行者所救的故事。
《快乐的理由》:伊根的名篇,以前已读过好几个版本,不用多说了,科幻迷必看。
《快乐的理由》读后感(篇六)
愧疚地承认,我看过的科幻小说实在不多,主要受限于难以跟上作者们的跳跃性思维和几乎理解不能的数理概念。往往科幻作家都是有着技术或学术背景,在遣词造句上多呈现粗砺浅白的特点。但伊根的作品实在难得地将数理概念的铺陈和可读性上做到了较为和谐的平衡。
虽然大部分篇幅实在太过硬核,导致我大多数时间都在为各种全然无法理解的数理概念而头疼,难以注意在穿插其中的情节对话。但绝对无法否认作者在学识和文学上都有着较高的造诣,整体上的阅读体验是既晦涩又愉快的。心中最佳是《快乐的理由》和《黑暗狂奔》。
同名篇门槛最低,也有着更深厚的哲学思想,书中一段话尤为打动我:“快乐本身没有任何意义。没有快乐的人生是难以忍受的,但快乐也并不足以成为人生的终极目标。我可以自由地选择它的起因——并对自己的选择感到满意——但是不管我感觉如何,当全新的自我被塑造成型,我所有的选择仍然有可能是错的。”
并且读这篇作品也好像让我自己的情绪坐了一次过山车,从快乐的顶峰到对一切毫无感知,再到无差别的快乐,再到无法以个人意志做出情绪表达,最后是自我操控情绪开关。这种别样的折磨实在是令我怅然若失,故事结局也出人意料又现实无比。最后全部的情绪都推向我们思考标题:快乐的意义是什么?快乐的理由是什么?快乐本身又是什么?
《快乐的理由》读后感(篇七)
不知道是不是某些篇过于硬核的原因,整体观感不如《祈祷之海》,看得出来作者非常喜欢在多元宇宙上做文章,但是看懂作者细致描绘的物理学推导需要一定的门槛,至少我是没看懂,相比于这种硬核得让人看不懂原理的科幻,还是更喜欢同名短篇这样的软科幻一点。至于许多人提到的翻译问题,我过于贫瘠的物理学知识无法支持我发现这些问题。
暗整数:再次感受到数学科幻的魅力,但是不如前作《闪光》来得惊艳,相比于留白得恰到好处的前作,续作就差了一点,少了另一边的世界的神秘感,两个世界之间的数学交锋显得过于儿戏。
黑暗狂奔:非常棒的点子,城市里的虫洞,可惜篇幅太短了。
人生选择题:老实说我没怎么看懂,不是很明白为什么造出来的AI孩子是唯一能做出选择,不得不承认量子力学这块是我的知识盲区,如果get到点子的话本篇应该很不错,是我的问题。
神谕:感觉作者又在暗戳戳地讽刺宗教,关于“机器能否思考”的辩论相当精彩。
快乐的理由:还是这种软科幻让人看得愉悦,对快乐本质的思考和一些伦理问题都讨论得比较到位。
《快乐的理由》读后感(篇八)
❥《暗整数》:第一卷的《闪光》续作。关键词:外在宇宙、数学科幻。 在《闪光》里,主角与数学规则全然不同的另一个世界建立了联系,乃至擦枪走火,与对方展开一场以数学定理为武器的前哨战。而在《暗整数》中,两个世界的冲突升级,几乎要演化为全面战争,故事则围绕主角们如何化解危机、重整边界展开。 ❥《黑暗狂奔》:描绘了一个虫洞灾害频发的世界,以及主角参与的一次救援行动。第一人称的叙事角度,晦涩的“专业术语”,引人入胜却又让人看得似懂非懂。 “当不可预知的未来成为不可改变的过去,风险必定会以某种形式坍缩成定局。” ❥《人生选择题》:量子计算机、多世界解释、AI ❥《神谕》:主角是平行世界中的艾伦·图灵与《纳尼亚传奇》的作者C. S. 刘易斯,两人在作品中展开了一场围绕人工智能的世纪大辩论。 ❥《快乐的理由》:主角因脑病而感到源源不断的快乐,又因治疗而无法再感觉到任何快乐,再通过神经再造术感受到毫无差别的快乐…… “可是所有我曾待过的、灯火通明的世界,不管是现实还是虚拟、真实还是想象、思想上的或情感上的,对我而言都再也看不见、摸不着了。它们被埋在了迷雾里,埋在了粪便里,埋在了灰烬里。” “我只是一个死掉的空壳,游荡在他人的阳光下。” 这篇是卷二我觉得最难过的一篇,让我想起了《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一样作为现代科学副作用的受害者,从而导致主人公与社会格格不入。。。
《快乐的理由》读后感(篇九)
接着微微发烧的二阳看完了动漫《孤独摇滚》 又看完了格雷格伊根第二本短篇集《快乐的理由》 最近也看了《宇宙探索编辑部》 我在探索生活 孤独 快乐 爱情的意义上走向了多姿多彩的道路 生活却给了我二阳与虚弱的身体[生病] 这本短篇集印象最深的有两篇 《人生选择题》的概念与《命运石之门》的设定有些类似 一个是多时间诠释 一个是平行宇宙时间线 我们当下的选择会造成其他选择的世界线 其他世界线的选择也会生成我的选择 我的命运是否是注定的呢?作者根据这个思想进行了探讨 而《快乐的理由》则是对快乐是否由亮氨酸脑啡肽决定 正如爱是否由多巴胺决定一样 我们的幸福 爱欲是否是有生物性质的激素或者基因决定?当我们能通过脑内神经的开关决定我们所有选择的权利 我们会做到怎样? 正如文中所说: “我想:他就在我的脑袋里,母亲也在,还有成千上万的祖先、人类和遥远得难以想象的原始人,再多四千个又会有什么不同呢?每个人都必须利用祖先传下来的同一份遗产来开拓自己的人生——既普通,又特别;既因为残酷的自然选择而变得尖锐,又因为偶然机遇的存在而趋于柔和。我不过是需要更坦然地面对人生的细节罢了。” 看到这句又仿佛在《乡土中国》中看到的我们的乡村模式蕴含的便是祖辈传下来的经验模型 我们从小便传承的习惯 语言 文化 是这片土地几千年来不断演化的模型 我们所需要的便是学习 执行 并在渐变的生活中不断试错 调整 但走出自己的人生
《快乐的理由》读后感(篇十)
《快乐的理由》是一本2023年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格雷格·伊根。这套书为伊根本人优中选优的集大成之作。其中篇目有《快乐的理由》《暗整数》《人生选择题》《黑暗狂奔》《神谕》这五篇优秀的作品。《快乐的理由》一篇更是被多国读者票选“史上最佳科幻小说No.1”。
作者格雷格•伊根,啊澳大利亚籍科幻作家。他被媒体和科幻迷誉为“现代科幻的最高峰”,是“极致的硬科幻”创作运动的核心人物。他的作品致力于通过艺术提升科学的形象,让人们明白科学与爱情、宗教一样,都对人类生活至关重要。
本书内容既有扎实丰富的前沿科技,又充满趣味和人文关怀,给人深切的震撼和回响,带来高级智力快感,极致美学享受。
伊根的作品对于喜欢硬科幻的书友们来说,真的是很令人喜欢的作品,它可以让他们看得很舒服,内容有张力,引发读者产生对于人的存在与快乐的思考。
当然了,硬科幻对于“普通”书友就不太友好了,书中大多牵扯到数学、物理、生物、医学、认知科学、人工智能等领域,对于大多数读者来说题材本身就极具专业性。为了包装这些点子,伊根又不断抛出大量术语,使人目不暇接、始终处于似懂非懂之间。
再加上伊根作为一位硬科幻作家,很多时候并不是很在意故事层面的起承转合。对于伊根来说,这一篇的小说作品主要是为了乘载一个科幻点子,当这个点子被完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时,小说也就完成了它的使命。
《快乐的理由》读后感(篇十一)
首先感谢豆瓣鉴书团活动能让我拿到这本大名鼎鼎的伊根,伊根之“硬”,在本书第一篇《暗整数》中就可见一般:大量的专业名字与定律扑面而来,然而行文并不会令人感到十分晦涩,紧凑的情节反而有点意犹未尽。
相对于偏向于数学小说的第一篇,序言中所提到伊根的创作方向在其后有着更好的体现。伊根的主题宇宙有很多——尤其是在他遥远的未来和虚拟环境中。反复出现的人物和主题在科幻小说中并不少见,流亡者、不得志的局外人、冷漠的科学家、然而在伊根这里,身份的书写往往强调了我们如何审视自己——个人的感受,个人的动力,个人的价值——伊根从未停止对内在宇宙的探索,无论是主体的真实性还是亲密关系的真实性,伊根一直在回归并阐述这一主题。叙述者对真正的自我存在感到不安,对可能复制和存储所有记忆的记录设备感到恐惧,近乎达到了一种存在主义的焦虑。
困扰这些故事的大多数问题都是如此,《快乐的理由》追求情绪状态的本质和起源,当感觉的机制实际上是一种欺骗——在“医疗圣殿”中,整个情感道德心理环境可以作为植入物购买,安装和移除,那么此时是谁或者什么在经历爱,绝望或喜悦?如果精神是一种物质,当物质结构发生改变时,精神的稳定性又将如何改变,谁或什么去做想爱,想做,想要相信的事情?这篇让人联想到特德姜的《双面真相》,相对于特德姜重点描绘技术对人的异化,伊根在探索对内宇宙无疑迈出了更深的一步:恰如在《黑暗狂奔》中所营造的封闭环境,面对被物理定律束缚的人们,伊根仍然选择义无反顾向着虫洞内部奔去。
《快乐的理由》读后感(篇十二)
读完这本书我想到了一张可能很多人都看过的图片,就是随着垫在脚下面的书逐渐变多,你所看到的风景也是不一样的。格雷格将他自己的思想融入了这本书中,尽力托举读者,让大家去看到更不同的风景,或许是更美好更开阔的,也或许是更黑暗更不能接受的。这是一部短篇小说集,想选取其中我比较喜欢的两篇来谈谈感受。
《黑暗狂奔》
这本确实翻译的有些不知所云,但是很有张力,让人感觉到一种末日迫近的绝望感以及深深的无力感。如果有机会我想我会选择去读一读原著。“即便看到人们在我身边死去,我也永远无法百分之百确定这就是最后一刻。我知道,这就是最后的代价。”看到这里还是很触动,男主在和时间赛跑,迫不得己要看到一些人的离开,他没法救所有人,这种使命给予的压力感不会小于虫洞给予人的压力感,在这一点上留下的思考很多。 《快乐的理由》
看到这一篇,想到了曾经看过的电影,头脑特工队,因为手术所以是失去了快乐,又将感知快乐的所有能力塞入脑子,对人生的探索,对快乐理由的讨论,都非常精彩。没有快乐的人生是难以忍受的,但快乐也并不足以成为人生的终极目标。最终男主的坦然面对这个世界可能才是真正的快乐吧。真的很棒!
宇宙很大,去探索吧!总的来说,考虑到成书年代,这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短篇集,只是有个别稍稍有些难懂,对读者来说也是个考验。
《快乐的理由》读后感(篇十三)
山猪吃不了细糠系列。硬科幻的魔力就在于此,比起软科幻轻飘飘丢出一个设定就让你接受,它们铺垫了一套足以自圆其说的知识体系,看不懂,但本能觉得是有可能的未来。看到最后发现,原来《快乐的理由》那一篇rb推荐后我就去看了,只是当时被亮氨酸脑啡肽等名词吓到,囫囵吞枣过去了,再看一遍觉得它是这本里最好看的一篇(可能对我来说最易懂)。
对什么都感到快乐和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致,同样折磨。毕竟没有偏好,便是“没有个性的人”。谁不想给自己的选择赋予一些命定的特殊含义呢?连霸总小说里都是经久不衰的,”少爷从来没带过别的女孩回来“,”许久没见过少爷笑了“。我记得小时候看《龙族》,江南很自恋地引用了他在《上海堡垒》里的话,大概是说这世上可能有三千人,是你一见面就会爱上的。我觉得不止,我一年都能心动八百次。所谓的命中注定也不过如此,无数的意外作用下,你“选择”了某个人,然而假如你提前遇到的是另一个,那换个人也不是不行。
主角能够手动设置快乐的数值,或许隐喻着人也不过是某种机器,一种女娲或者什么别的更高维度生物制作的机器,出厂时设置好基础数值,快乐可控,疼痛可控,喜好可控,自由意志的选择也只是系统里某个掷骰子机制roll点罢了。这样一想,难怪人人都害怕楚门的世界。
所以到底要不要追问快乐的理由是什么?我们既想享受快乐,却又担心无理由的快乐成瘾,恐惧堕落为失去自我选择的机器。我没有答案,我自己还沉醉于随意制造亮氨酸脑啡肽的路子呢。
《快乐的理由》读后感(篇十四)
“暗整数”延续了《祈祷之海》当中“闪光”的篇章,依旧在相互的试探当中,不管是敌是友,是亲密爱人还是灵魂伴侣。和平相处的可能性都存在,在这一篇的结尾被硬塞一口甜蜜真是措不及防。
“人生选择题”中有思维能力的机器赋予人类的情感,与智能机器之间的亲情,“被制作”女儿:海伦“决定”的出走遇险,父亲没有放弃搜寻。这里想到了押井守的《攻壳机动队》。父母对于人生重大决定的抉择过程,对于生育下海伦时候,缺乏生物链接而产生的钝感,成长的痛一点没有在海伦身上缺少什么,她也在成长。
“神谕”是“人生选择题”的延伸,同时在阅读《自私的基因》所以读到:“几年前我参加了一场牛津大学的辩论。当时的主题不是机器能否像人类那样行为而是人类自身是否只是机器而已。唯物主义者宣称我们都不过是漫无目的、随机碰撞的一堆原子的集合。我们所作的一切、所感受的一切、所讲诉的一切都沦落为旋转齿轮和开闭继电器一样的产物。”产生了书与书内容之间的共通。
“快乐的理由”中“可我还是害怕到了做选择的时候自己会因为犹豫不决而什么都做不了。”在一个比较明朗的恢复状态当中,依然读出了深深刻在内心的迟疑和绝望,说实话这一篇反而没有其他的篇章如此精彩,甚至有点日常生活的熟悉平淡,一个人“既普通又特别既因为残酷的自然选择而变得尖锐又因为偶然机遇的存在而趋于柔和。”我的理解是求生的本能超越了病痛,本能的选择是生存下去,不管要面对什么,更无所谓快乐的理由。这一篇还提到了书籍:罗伯特·穆齐尔《没有个性的人》
《快乐的理由》读后感(篇十五)
自我是一场幻觉,选择并不存在
介绍中称科幻界有两座高峰:特德·姜和本书作者格雷格·伊根。不过两人风格迥异。虽然我也很喜欢伊根的idea,毕竟科幻短篇的核心就是创意,但氛围的渲染也很重要。这点特德·姜真的是难以超越。我个人感觉就本书的篇目来说,还是特德·姜更为出色一些。
这本《快乐的理由》共由五篇作品构成,我最喜欢第一篇《暗整数》,读的时候正在公交车上,因为过于投入还坐过了站。虽然是另一部作品《闪光》的续作,但没读过也不太影响阅读。作品讲了和地外文明的交锋,而这种交锋充满了形而上的意味,是通过改变对方的数学定理,从而进行攻击。将数学与科幻相结合真的是非常新奇的设定。同时,还穿插了一些非常日常的描写,让整体的氛围更为魔幻现实主义。
《人生选择题》和《神谕》两部也算是相关作品。
《黑暗狂奔》的创意非常炸裂,我很喜欢,但是没太看懂,读的时候很多点都觉得模模糊糊,似是而非。后来看了评论,可能是翻译不够精确的问题。
一本书由多个译者来完成,确实存在前后体验不一致的感觉。我还是更为喜欢第一篇的翻译风格~
总的来说:第一篇五星,但无形中拉高了我的期望值,而读到最后一篇同名作品的时候期望值达到顶峰,结果却有点失望。
格雷格·伊根的作品创意非常棒,作为无神论者的科学和哲学探讨、硬科幻的外壳都是我喜欢的元素,想去读本系列的另外两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