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老师魔性诗词课》读后感(篇一)
为什么读诗?因为我们热爱生活、热爱人生。因为我们有丰富的情感,因为我们想要万千百种情感的体验。
李白和杜甫,一个像是艺术生,风流倜傥仙气飘飘,一个像是文科生,严谨认真深刻忧愁。让我选,我喜欢李白,让我选,我想做李白。可是实际生活中,应该更像是杜甫吧。
感觉应该多读读李白的诗,多背背李白的诗。情感千百种的体验。
《戴老师魔性诗词课》读后感(篇二)
记录: 2022年阅读第259本——微信公众号《非哥笔记》
书名:《戴老师魔性诗词课》
作者:戴建业
点评:这是我看过的关于诗词阐述最好的书。来自于网红教授的授课稿。本书讲述诗圣杜甫和诗仙李白。从两人个人背景、时代背景入手,一首首分析其代表作。看不懂的诗句,顿时豁然明晓。看得懂的诗句,发现原来却没看懂。诗有个性融入,比如杜甫擅长律诗,严格遵守规矩,这与其人刻板顽固、坚持守旧一脉相承。李白打破陈规,不守戒律,让诗飞扬,无论是句式还是内容,都超凡脱俗,与其个性偏爱自由、放任自我息息相关。
《戴老师魔性诗词课》读后感(篇三)
这本书前半本讲李白,后半本讲杜甫。读时发现,李白的诗大部分学过,杜甫的诗大部分没有学过。大概是杜诗的情感更为复杂,对于没有多少人生经历的初高中生而言理解起来更加困难,且从杜甫开始,诗的语序开始颠倒,像是“梧桐栖老凤凰枝”这类,更增加了理解的难度。 相比之下,李白是天分极高不爱受拘束的才子,杜甫是一直勤奋努力遵规守纪认真生活的人。 李白的诗充满了转折,夸张。大胆的想象,豪放的词句,和盛唐一样,充满了希望和热情。而杜甫更多的是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忧虑,很多诗虽然写的是自己的经历和感受,但处处都是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的担忧,即使自己的命运残破不堪却仍然心怀着天下。 相比之下更敬佩杜甫,敬佩他的这种家国情怀。而且杜甫是诗人中少有的与妻子一直恩爱的人。 不过“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这种迷之夸人的句子居然是李白为了讨好皇帝拍贵妃马屁之词?写得是真好。
《戴老师魔性诗词课》读后感(篇四)
读完了这本大学同学推荐的《戴建业魔性诗词课》: 李白杜甫的诗词经过戴老师的讲解再读有一个新境界,“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常见天际流”,完全可以用来形容数学高手和数学经典问题,而“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可以用来形容数学中常见题型中的经典题目,一道题就是一个世界,一道题就是一片大海。 类似于冥想的“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这样的境界正是观察带来的附加值,而“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就是一种超然的心态,这样的时刻在人的一生中何其短也,我们每个人都值得给自己创造这样的心态,当不愧生命的恩赐。 还学习了两个生字:袂,耒。 “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诗词读起来才是真正的诗词,就是那种真正读出来。 最后还学到了戴建业老师认真备课的负责态度,要把课堂内容能够背诵出来,然后再去任意发挥,这样很容易出现新的东西,新的东西往往诞生在老的熟练的基础上。
《戴老师魔性诗词课》读后感(篇五)
这本书,戴老师主要讲了两位诗人,李白、杜甫。
小时候羡慕着李白,感觉做一个李白这样恣意洒脱的人,挺好。
慢慢成长后,发现自己过着杜甫那种内心艰辛苦难的生活,稍以性格来说,我自己性格大概偏杜甫性些,理想的期望确是李白。
仿佛再次上了一节长长的课。
文中就仅记得戴老调侃雪莱。
“雪莱说:一谈起爱情,就想到罪过。原因是他的爱情全是婚外恋。”
哈哈哈哈,真笋。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谢倩狗子的赠书。
《戴老师魔性诗词课》读后感(篇六)
看过“魔性”戴老师的网红视频,才知道,原来我们津津乐道的诗词段子,不足《戴老师的魔性诗词课》里的百分之一。
人民日报对他的评价是,“红的有道理”。听戴建业解读诗词,让人心中不自觉的燃起对诗词的热情。李白的《清平调三首》,写的是四大美人之一的杨贵妃的“美”。“花想容”中的“想”以虚写实,引人无限联想,有诗意又非常空灵。“群玉”则是西王母住的仙山。贵妃不仅人美,简直就是天上的仙女,人间自然也不会再有这样的美人了。
戴老师对他的解读竟是“典型拍马屁的命题诗”。细细品来,还真的无可反驳。不过这马屁他拍得不讨人厌,还让今天的我们对贵妃的美不能释怀。用词色彩亮丽还富贵,格调定的高还不俗气。
读《戴老师的魔性诗词课》不需要懂诗,就可以笑声不断,就像是有趣的灵魂穿越时光。
《戴老师魔性诗词课》读后感(篇七)
偶尔会在B站刷到这位亲切老人的自媒体视频,但很遗憾还没认真听过他的诗词课。 这次在微信读书的推荐栏里看到,突然想读一读,一翻开就被深深吸引了。非常随和却深刻的讲解,深刻是因为老师备课的细致,随和是他讲解的方式非常平易近人、接地气。这样处理李杜诗篇,不能不说是四两拔千斤就。 “魔性诗词课”里收录的是戴老师讲李杜诗篇的课程转写文稿,我觉得初高中(也许小学也是)语文老师都一定要读一读。 不少诗篇是课本里收录的,但我们备课的时候更多着眼于文本解读或作有限的背景补充,而缺少宏观视角。这里的宏观,一是对诗人漫长人生的深刻体认,二是对诗人作品整体创作特点的把握——而这些都对教师上好诗词课大有裨益,会直接提升课堂质量。 成功变身戴老师粉丝一枚,以后要多读诗论。自己不研究,只临时抱佛脚地备备课,课堂上生成性的东西就会容易走偏或者越来越少。 说说结论,李白部分比杜甫部分读得更入境,当然两位诗人都太伟大了。印象最深刻的是李白的自由气质和杜甫的家国情怀。 杰出的诗人必定是思想上的巨人。
《戴老师魔性诗词课》读后感(篇八)
此书豆瓣评分7.7,个人评分+0.5,在8.2分左右,原因如下:
1. 从戴老师的诗评里,能很明确地感受到他的真才实学,他对一首诗词的理解和点评是全方位的,宏观微观,历史现实,感性理性,诗情诗艺,确实很到位
2. 行文流畅,极少错别字
关于两位诗人
1. 李白,这次重读李白的诗,对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这两句诗实在是佩服地不得了,李白写诗写词是天然去雕饰,但是你又能感受到里面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他大部分诗词的才华过于浓烈,没办法,人家天赋型选手,后世的选手大部分只能敬而远之,我觉得在汉语的形式美上,李白很多诗词属于神来之笔,恐怕很难有人能超越
2.杜甫的《秋兴八首》《登高》等诗对汉语的运用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是一种人工的极致,而且这种极致仅仅是关于汉语形式美的极致,杜甫的不可超越之处还有他的诗情,他的格局,他的胸怀,从这一点上来说,李白确实稍逊一筹
《戴老师魔性诗词课》读后感(篇九)
在B站上看过几次戴建业讲课的视频,还看过一些绍介戴建业老师生活的视频,对戴老师的为人是敬佩的,对戴老师的讲课风格是欣赏的,虽然我个人之前有限的教学经验中,同戴老师的教学风格比较相似,但我个人并不太推崇这种看似幽默诙谐的课堂,总感觉有一些严肃的东西在娱乐中被消解了。在欢声笑语中,无论是讲课者,还是听课者,都陷入了某种迷失,偏离了课堂的精粹。
这本书基本就是戴老师网上流传的讲课视频的文字稿,根据书里的介绍,这本书确实也是戴老师的课堂讲义整理,许多内容都是二度见面,有些熟悉,也带点干瘪。刻意追求生动有趣的一个副作用就是过于突出的印象或者说过于棱角分明的定位,往往导致刻板印象和固定套路。本书主要绍介了李白杜甫两位唐代诗歌界的“太阳和月亮”,前半部分李白,后半部分杜甫,我读这本书的当学期中国古代文化史期末考试的最后两道40分大题一道是李白,一道是杜甫,颇为有趣。不过说来惭愧,考试那天已经不怎么记得戴老师书上的内容了,全靠自己一顿胡编乱造,结果最后成绩也还不错。
总而言之,戴建业老师的这本书还是值得一读的,对于培养兴趣、增长见识、拓宽视野还是颇有益处的。如果之前有观看过他的讲课视频,读书时便有如听歌,老师的口音、动作、腔调历历在目、活灵活现,也别有一般滋味。
《戴老师魔性诗词课》读后感(篇十)
戴老师在书后记说,这个时代,听到真话比中大奖还难。哈哈,这是真话。
最近被关在家里,我常常觉得一些打着为你好的旗号,肆意地剥夺你做人的自由和尊严,活得卑微,活得苟且,活得萎缩。
幸好,还有李白,还有杜甫。读戴老师讲李白,通过戴老师的眼睛去看李白,我知道,戴老师也在内心深处热烈地崇拜着李白。
我们是不是太小心翼翼了,在那个盛唐时代,统治者的自信,催生了文化的繁荣,儒释道共同发展,壮大,即使有这样的一个另类的李白,也可以杀人红尘里,携酒走四方。
醇酒,妇人,李白在矛盾中践行着他的行乐主义,又常抱经世济民之抱负,是的,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百年,弹指一瞬,光阴百代之过客,何以忍受时光之流逝,徒然在中老年郁郁寡欢呢?
我实在是,唉,悲从中来,不可断绝,这是怎样蝇营狗苟的生活,人竟然沦落为像猪狗一样抢食,面目狰狞,丑态百出?
幸好,幸好还有杜甫这样一个精神支柱,读读杜甫吧,他多不幸,又多么坚毅,他也是从一个目空一切,厌恶平庸的轻狂少年过来的人呀。他那样一种打不倒的倔强,一种对苦难的悲悯,一种颠沛流离下的释怀,我们又怎么能向绝望低头呢?
《戴老师魔性诗词课》读后感(篇十一)
戴:有一次有一个学生突然跑过来问我:戴老师,你讲的这些古文,有个啥子用啊。一下子把我问呆了你知道吧。我也没有想过这个东西到底有个啥子用。它真的也不能挣钱,它又不能当官。但在教育学中间,一个孩子纯智力因素:大概不外乎这么几样的评价标准 。第一个最重要的评价标准就是想象 它决定了你是不是有创造性,比方说:李白,李白当年的楼有多高呢,最多不超过六层 ,你看他说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他想象丰富。
第二就是你直觉敏锐不敏锐 诗歌培养我们直觉的敏锐。比方说:你看到月亮很美,我也看到月亮很美,但偏偏宋朝有个混蛋说:月亮似寡妇,苍苍无颜色,因为他心情不好,看到月亮的脸都是白的。他说像个寡妇的脸。
第三就是逻辑严谨不严谨,第四就是记忆良不良好。由于诗歌它是有节奏的,又押韵,你便于记忆。你记得越多,你就记忆越好。第五就是语言表达发达不发达 ,诗歌完全是一种语言的艺术,读多了,你的文章自然就写的好,但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不要带着功力的目的,一定要从一个人的长远的地方来看。任何一部文学作品或者电影,吸引的一定是同频的灵魂。而有趣的是,另类中的另类作者也一定会打乱线性叙述方式。初看,会得到很多碎片,需要你像闯关寻宝一样耐心拾起一颗颗碎片,自己去拼接成一个完整的故事,这个阅读体验也别样有趣。
第四就是记忆良不良好 由于诗歌是有节奏又押韵的,你便于记忆,你记得越多,你就记忆越好。
《戴老师魔性诗词课》读后感(篇十二)
“他(李白)常常是漫无节制地恣意幻想,盲目希求、鲁莽灭裂,他也不知道什么叫平衡,但就是这样,才使他成为盛唐的典型代表。”
我是从高中时陈臣在黑板上写“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那一年开始喜欢李白的,后来陆续学了几首李白的歌行,更是爱得一发不可收拾。大学时候还背了好多首他不常见的诗,学士论文写的也是李白,托老唐的福,成绩是优。
还记得老唐当时来班上讲课,他其实更喜欢杜甫,后来我知道真正研究诗学的老师喜欢杜甫的占多数。老唐说,读李白你会觉得人生很过瘾,快意恩仇,书剑江湖。而只有在你真正经历过人生的磨难,感受到时运的无奈之后,你们才会更理解杜甫。彼时少年心性,哪里肯认同老师的话。就算老杜《秋兴八首》再惊为天人,在我心里抵不过一句“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不过书也读了一些,课也听了不少。老杜的好处在年纪渐长之后,果然比当初要多了一些。他对家国天下的关注,对现实人生的凝视,对百姓苦难的同情,甚至对诗歌字句的斟酌,都是中国文人的榜样。学诗者遵循杜法大有作为的不知凡几,学术界也喜欢老杜。真是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一叹。
如果说李白是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的天才(还是我男神),杜甫是励精图治卓然成家的地才,那么戴建业老师真的是个有趣的人才。他有令自己骄傲的学养,也深知自己力不能逮的高度,所以他用一种另辟蹊径的方式去讲学,真诚又充满热情。仿佛让人回到大学课堂,被浸在那些让人热血沸腾的诗句之中。而且他真是搞笑得很,有一段他说杜甫重视家谱,有一种荣誉感,他本来无法理解。但后来“我(戴)一看那本家谱,原来我们远祖是从安徽休宁迁来的,祖上原来还是徽商,三百年前跟乾嘉学者戴震是一家,我莫名其妙地也有了一点荣誉感,见鬼!”这么有意思的小心思,差点没把我笑死。
所以爱心拉满,很喜欢这本书。虽然它不是一本严肃的学术论文,却能让人看见一个生动的诗歌课堂。
《戴老师魔性诗词课》读后感(篇十三)
最开始是偶然拿起《两宋诗词鉴赏》,开始作者就说宋代文人们为啥从词另辟蹊径,也不是宋诗写的不好,实则因为前面有唐诗这座大山。我十分好奇,到底高了多少?恰巧书店看到这本《戴老师魔性诗词课》,看到封面和“寻仙人采仙草炼仙丹”,才惊觉原来戴建业就是前段时间网上爆火视频的那个有趣的老爷子!本书由录音稿整理而成,所以读起来明了迅速,且一半的诗是从前上学背过的,西西弗坐了四五回也就读完了。同理,作为书来讲连贯性感觉不高,前后有所重复。感觉相当于再次补习一下初高中语文。
书里只讲了李白杜甫两位。李白豪放飘逸,杜甫沉郁顿挫。“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这是李白。“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这是杜甫。前者辽阔宏伟,后者深沉博大。
李白诗句大开大合,起落陡转。想象奇特夸张,诗句浑然天成,不经雕饰。
人格多少有点分裂,又很真实。一面为求职极尽拍马屁之能事,一面“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原来自古打工人都是一种心情。
“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着实有谪仙人的劲。
杜甫此生奉儒守官,未坠素业,忠君爱国。他壮年坎坷,穷困潦倒,但仍忧国忧民,他的诗里总把个人与国家命运绑在一起。最近工作坎坷时运不济,让我不由得生出一些怨天尤人的想法,相比之下更理解了他的伟大。
杜甫几乎在所有诗歌题材都达到最高的成就,我甚至觉得无法用语言形容他的伟大,胸襟、才华、气魄兼济,实为圣人。
在千年之前同样的一片土地上,曾经生活过这样一群浪漫的人,想来实在是妙事。诗、书、酒、剑,便勾勒出我们浪漫的盛唐。
《戴老师魔性诗词课》读后感(篇十四)
#阅读打卡#《戴老师魔性诗词课》戴建业 计划阅读300min ,实际阅读311min,完成率100%
摘录:
上大学前,我就知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伟大诗人杜甫的名句,但那时我以为他是在恭维别人,上大学后才明白这是在说他自己。
感悟:
又是一本因为网上视频火了而出的书,却意外的经典。看来不在于什么形式下出了书,还是要回归本质——书的内容,有好的内容,便是好书。
戴建业是华师的老师,这本书就是他在选修课上讲的“走近大师人”系列课的录音文字稿,主要是讲李白和杜甫。虽然是口语转成的文字,戴老师还是认认真真地把成书看了几次,并让同事、学生也看了。同时他还重新另写了一篇序言,整体地介绍了两位大诗人,算是为全书作了一个总括。这种态度,不是一般的网红小网文的作者能比的。所以书的内容,就大可不必担心了。
整本书分成了上篇李白31个章节,下篇杜甫27个章节两部分,将两位大诗人的部分经典诗作了解读。戴老师的解读很接地气,他善于还原诗人创作时的背景和情景,并清晰地介绍了创作的技巧。看多了我发现李白和杜甫很善于用典,尤其是杜甫。李白因为浪漫豪放一些,有时候写诗简直就是张口就来、浑然天成,不一定去雕琢典故。杜甫就不同了,他自称“读书破万卷”,我理解这破万卷不仅仅是读了万卷书,还读破了,说明读得多,读得深。在他的诗中,你从用典这一点就可以看出,他确实是做到了。他善于用典,喜欢用典,用得很多。所以没有这些解读和介绍,我们很难直接读懂他的诗。这可能也是李白的诗更多人读的原因之一,李白喜欢直抒胸臆,而且乐观,不那么沉郁。
经典的诗词,确实可以给人以享受。二十岁的李白可以给你说:“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雨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进京当官他可以“仰天大笑开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被踢出宫廷四处流浪,生命无所几时他又叹道:“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杜甫更是一首《登高》可以冠绝古今,每一个字都不嫌多,也不嫌少,还很重要,堪称艺术技巧和天赋的集大成之作,而杜甫,更是各种格律的诗集大成者。
这本书读完,有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读了这么多书,这是第一次。
愿不是最后一次。
《戴老师魔性诗词课》读后感(篇十五)
他是华中师范大学古文学教研室教授、博士生导师,却操着一口湖北普通话,整天跟学生打成一片,有人笑他治学不严谨,可是靠着自己有趣的课程,他在抖音上却不声不响的吸引了两百万粉丝!
这个传奇人物是谁?没错他就是戴建业。
有人说,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然而生活中真相是,有趣的灵魂没几个,杠精一大堆。
回忆自己的学生时期,最希望的就是能遇到一个上课幽默、风趣的老师,可惜实际情况说明,这样的老师是可遇不可求的。生活中“有趣”的人难得,“有趣”的老师就更难得了。
戴建业就是这样一个“有趣”,又难得的老师。
细读《戴老师魔性诗词课》中,你会发现他的“有趣”这个魅力。讲古诗文的很多,他是凭什么火的,我个人觉得有2点原因:
一是老文章、新解读,用一则则幽默的话,讲解名诗名句;二是“高大上”诗人,在他的讲解下都成了自恋的平凡人。
“诗仙”李白在他口中是个自恋又搞笑的人,在书中他是这么形容李白的:
“李白他老人家牛得很,总觉得自己有股子仙气,其实是个挺搞笑的人。他一直以为自己有政治才干,四十岁那年接到了唐玄宗的诏书宣他进京:哇!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一看这德行,就知道当不了官。”
我们向往拥有田园生活的陶渊明,却被他吐槽:
“种的什么鬼田,如果我种田种成这样,绝不写诗。”
务实忧国忧民的杜甫,他也做出新的解读:
“你别看杜甫那么老实巴交的一个人,他也牛得很,以前我以为他写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夸别人,后来我才知道,他是在夸自己。”
老文章,新解读。戴建业这位老教授就解读得非常有意思。绝对超出许多人对老教授的“刻板印象”。
从他的解读中,你还会发现,他对现代网络的关注。
比如,他为“全网吐槽李白”续写结局时,是这么写的:
“十年之后李白漫游到宣州,写了句: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这话什么意思?
就是说今天过得不开心,明天我就能撂挑子不干。都过气网红了,还想着耍大牌呢。”
诗仙成了过期网红,这样的形容果然很有“戴老”的风格。在戴建业身上,我看到一种俗与雅的平衡。就因为这种“俗”与“雅”的冲突,才会让戴老短时间在网络上爆红。
如果你觉得生活无趣,遇到的人没意思,还没找到有趣的活法,不如看看戴建业的《戴老师魔性诗词课》。看戴老如何花样解读出那些诗词的。
有位名人说,“人生是一条寂寞的路,要有一本有趣的书来消磨旅途”。
戴建业的课之于普罗大众,恰恰就是寂寞生活中那本消磨时光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