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亮前寻找一只猫》是一篇描写失落与寻找的故事。主人公在夜晚迷失了一只猫,经历了种种困难和挫折后,终于在黎明时分找到了它。故事情节扣人心弦,让人感受到了对爱与责任的珍视。读后让人感悟到,无论困难多大,只要心中有爱,就能找到失落的幸福。
天亮前寻找一只猫读后感(一)
那时我们有梦,关于文学,关于爱情,关于穿越世界的旅行.如今我们深夜饮酒,杯子碰到一起,都是梦破碎的声音.——北岛《波兰来客》
薄薄的一本书,却是蛮经读的。不懂为什么大家对这本书评价不佳,觉得它索然无味。但我觉得挺好的,可能是我现在正处于快要大学毕业的阶段,很能明白作者写这本书的心境。
我看了评价,很多人都说高桥最后找到了自我。
很奇怪,为什么大家都会认为成为一个社会人是寻找自我成功的所在? 高桥确实是一直在寻找自我,但却不得志,迫于各种原因,无奈,只好屈于现实,成为一个社会人。惠子也是如此,知道玛丽已死的生气和难过、跟高桥和好、丢弃石头,这些都是对现实的妥协,和过去固执地想要寻找自我,曾经的她,说再见。
也是种成长。明白生活的无奈,接受现实,和过去的自己挥手告别。即使这样的成长并非所愿。
天亮前寻找一只猫读后感(二)
译本共87页,没有分章节。
最初吸引我的是作者绕口令似的名字:たんけ げんた。
高桥,28岁,浮浪会会员,没有正式工作,有女朋友,半年无性同居状态。
小惠,各种兼职,包括夜店,癖好搜集石头,与摄影相比,不需要消耗财产,又能捕获并保存彼时彼景的风光。
猫丢了,高桥和小惠贴了一遍又一遍的招贴,从拮据的生活中列出三万日元作为悬赏。招贴引来了指猫找狗的老先生;小学生推荐的自称通贯猫语的小诚;讹诈的umi(大西)。
最终,拜朋友举荐,高桥找到了工作。在入职前夕,循猫而去,在一个仓库里,找到了被束缚而死的猫---玛丽。
埋葬玛丽后,高桥带回来一块石头,混迹于惠的纪念品中。
淡漠的惠终于追问起石头的由来,知情后原来看似情感疏离的惠,颓丧、意志消沉。
小诚意外成为解开惠心结的契机,两人坦诚到高桥无从置喙。
惠的淡漠渐消,飞特族高桥过渡成社会人。
毋庸置疑,最后丢弃了“纪念品”的惠与高桥顺顺当当成为了不可信赖的中年人。
Don't trust over thirty.
喜欢自然自省的生活语言,就让我们自然而然老去,从无而来,继而化为无。
天亮前寻找一只猫读后感(三)
本书的男主人公高桥,毕业于法律专业,曾是摇滚乐团的医院,现在是飞特族,俗称自由职业者,没有固定的工作。在女朋友阿惠带回一只猫两个星期后,那只被他们取名玛丽的猫走丢了,于是开始寻找那只猫。
作为丹下健太的处女作,趋于平淡的文字中,把青年在毕业之后,初入社会中遇到的问题展现地淋漓尽致。初入社会的我们,在没有家长和老师的保护下,或许会迷茫、会不知所措、会遇到困难就退缩。当然,由于国情的不同,日本的飞特族很明显就会多于我们国家的。在日本小说和电视剧中,我们也都能看到飞特族的身影。飞特族,他们其实并没有我们想的那么自由自在、没有生活压力,他们也有心理斗争,有社会给他们的压力,成员的出入团也会给他们带来无形的影响,就如本书中的飞特族一样。当一辈子的飞特族么?这也不太现实。而从飞特族转变为社会人这之间变化的过程,他们也得去经历,去成长,去感受,去蜕变。
就像前段时间的那部电影《百元之恋》中的女主安藤,已近而立之年的她,却一直浑浑噩噩地度日子,被妹妹嫌弃不工作没有用,而在她路过一家拳击馆之后,废柴的人生也想被证明、被认可。所以她开始练起拳击,认真的人,最美丽。做一件事,只有认真了,花心思了,才有可能成功。于是,她逆袭了。虽然最后的比赛没有胜利,但是在这过程中,努力的她非常美丽。
而本书的男主高桥在寻猫的过程中,被朋友说也是在寻找自己的过程。作者通过寻猫这条线,也让男主和女主在这过程中接触到了别人,遇到了一些事,才渐渐也开始找寻自己、认清自己、更愿意去了解彼此。当阿惠把以前搜集的石头全部扔掉的那刻,她告别了过去,告别了封闭的自己,开始接纳自己,敞开心扉。这是成长、是蜕变。
作者丹下健太的法律系出身让我想到了另一位法律系出身的作者伊坂幸太郎。这本书和伊坂幸太郎的作品有点共同,就是都从小人物出发,揭露在社会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他们的故事更接地气,他们的经历我们会有共鸣,他们的成长会带给我们动力。
在我们各自前进的成长过程,愿能多经历些,多挫折些,多迷茫些。
然而,天总会亮,我们也会找寻到真实的自己。
天亮前寻找一只猫读后感(四)
《天亮前寻找一只猫》是一本十分轻巧的书。24开本,拢共只有87页。1、2个小时就读完了。 说的是28岁的主人公高桥伴随着找猫,完成由freeter(自由工作者)向社会人过渡的一段时期。 平淡麻木,有些彷徨无力的青春,在找猫的过程中遇到把狗认作猫的老爷爷吉田,妄图索要悬赏金的贪污职员大西,与能和猫说话的女孩小诚,发生了一些故事,生活轨迹也在点滴的变化中终于从“这边(freeter)”抵达“那边(社会人)”。 《天亮前寻找一只猫》是日本小说家丹下健太的作品,获第四十四届日本文艺奖。有人说它无聊透顶,有人肯定它在寻找自我。让我说,这本书读一遍刚刚好。 它没有那么深刻。它有一种心理活动上的细腻。它像一部电影,由独立的场景和画面组成。这些场景和画面完全是主人公高桥的真实心理状态,同时是导演决定选择要呈现的部分。我的意思是,它的细腻不是指文字描写上的细致深入,而是主观选择上的真实反映。 譬如文章开头高桥嘴里衔着一根筷子练习面试的问答,因为电视上说面试官更爱录用和蔼可亲的人。近邻山本大嫂和好友设乐不约而同地向他推荐衔筷子练习笑容法。 高桥没告诉他们这完全无效,因为自己剪的乱糟糟的头发,面试又失败了。被拒绝的理由是头发没有理好的话,说明心理上没有准备好成为一个社会人。 再有高桥请从事设计工作的设乐制作猫的招贴。设乐额外做了一张,上面贴了高桥的照片,写着“我正在寻找我自己,因为我好笨。”高桥原想撕了扔掉,但因为做得挺好的,也一起装进了袋子里带回家。 而对个人定位,正如高桥在称呼自己时对“鄙人”、“咱”、“我”、“仆”使用犹豫不定,结结巴巴。 书里处处充斥着细小的生活片段,模糊了时代背景,同时也疏离了与心态转换无关的周边琐事,将注意力聚焦在“寻找”的线索上。 文章没有分章节,许多场景的转换只是在段落前多空上两行。而正是画面式的语言,对线索细节敏感捕捉,譬如虽然觉得还得被撕掉,但高桥无奈又将新的招贴贴在同样的地方了,让人感受到一个没有明确目标、对未来不确定、无所事事但试图改变的真实日本青年形象。 最后猫到底被找到了吗?那又是什么模样的一只猫呢?答案在书里,彷徨意外的青春也在这里。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 目泊
天亮前寻找一只猫读后感(五)
处女作常常容易出彩,大概是因为它的诞生虽然青涩,却是作者才华积蓄的第一次释放,有一种独特的生命能量蕴含其中。《天亮前寻找一只猫》是丹下健太的处女作,散发着质朴的诚意,将一种略带疼痛的青春情绪抒发出来。他以一个“卢瑟”高桥的视角展开故事,讲述了一个二十八岁的大龄无业青年的惨淡人生。高桥自毕业之后便不符正业,随心所欲玩着乐队,却找不到一份能够三十而立的稳定工作。他的生活简直可以用从头到脚一团糟来形容,头发蓬乱,因为是自己剪的,还在过程中不小心让自己的脚受伤鲜血淋漓;同居女友有着收集石头的癖好,因为不堪骚扰辞去了酒吧的工作。与此同时,他们收留的野猫玛丽走失,从此,高桥走上了寻猫之路。
高桥的朋友设乐认为,找猫就是找自己。高桥的寻猫之旅,正是一场青春尾巴的自我寻找旅程。高桥屡屡碰壁,遇到各种奇葩,最终寻到丢失的猫玛丽,却发现她已经死亡,就像他对于青春的最后一点幻想。最终,高桥找到了稳定的工作,将青春之梦与玛丽一起永远地埋葬了。他的女友把所有收集的石头倾囊倒入小河中,形成了一个全新的小岛。然而,这座小岛只能承受一个人的重量,两个人一起,便毁了这座回忆隆起的孤岛。这场景是悲伤而诗意的,似乎预示着两人关系的未来,让我想起了一篇网络红文的标题:喜欢是海啸,爱是海,可人,是孤岛。
就像永远都寻不回活着的猫,也无法拥有永远荒唐而年轻的自我。丹下健太的细腻笔法让我想起了郁达夫的《沉沦》,以及日本的私小说传统。虽然不是以第一人称写就,但全篇皆以高桥的视角展开,男主的心理活动被放大,写的亦是模糊了时代背景、疏离了社会生活的个人周边琐事,颇有自然主义之风。按照伊藤整和平野谦的说法,把人从“生活的不安和生存的危机”中拯救出来是私小说的特征,分为“破灭型”和“调和型”两种。而《天亮前寻找一只猫》虽然并不明媚,但多少显现出克服“生存的危机和破灭”,调和自我的特质,更接近于后一种类。通过对于主人公高桥的心境挖掘,作者渲染了一种极为深入的青春末路情绪,那是一种有一些局促,又有一些不舍的矛盾心情。尽管带着眷恋,哪怕带着血与疼痛,高桥仍然通过自我努力,在寻猫活动中获得了一定的成长。
那只走丢的断尾三花猫,只属于年轻的黑夜,当梦醒来,真正的生活才刚刚开始……
天亮前寻找一只猫读后感(六)
读完这这一本薄薄的小书,心头却略微感觉沉重。
书中几个毕业几年的男生以高桥为代表,都属于飞特族,即自由职业者,他们按照自己的方式选择专业与兴趣,也按照这样的方式去生活,这种生活在外人看来轻松惬意,却也给身在其中之人一种压力,这样的压力来源于既定的社会关系与社会规则,由偶遇的大西代表社会向他们发出了责难。基于这样的压力这样的群体也不停地在成员进出间发生变化,最终一个个脱离了这个族群,去到了书中所说的“那边”,而这个过程无疑是个痛苦的蜕变,需要付出体力与智力,还要经过现实社会的试炼,才能成为“社会人”。有趣的是最终大西不得已也来到了这边,而且终于在他口中说出的真相:“到了这边也是挺没劲的哩。没啥好事情,就待在你那边不挺好吗?”这样的情节令人不禁苦笑,原来这样围城般的境遇不仅属于这边,也适用于那边,不过都是人生中常态,有苦处却无法说出却要强自吹嘘罢了。
同时书中也充满了对于社会生活的探讨,高桥有一位同居女友阿惠,却难以得到她的关注,不论是性事,还是高桥膝盖受伤,都难以引起她的注意,反倒沉浸在寻找猫和个人的世界中,她收藏的石头以及细心写好的标签似乎揭示着另一个世界以及发生其间的故事,而转机却在高桥找到猫与工作之后发生了,她终于接纳了自己或许不是那么满意的人生,扔掉了那些代表她过去的记忆之石。这既是一种成长,也是一种妥协。
相比这些让人生厌的成年生活,小诚和她的伙伴代表了充满好奇的少年世界,她的一句“DON’T TRUST OVER THIRTY!”令人发笑的同时,也充满了一种心酸,是啊,三十岁在少年看来已经老去,三十岁代表了一种对于世界的了解与了然,明了这个世界的真相与谎言,痛苦与残酷。可以冷酷的对待自己以及别人,可是看看高桥还不到三十岁,却已经懂得这个世界的冷酷规则,看清了不完美的自我,“不热门的男人更要忍耐”,原来我们每个人也必要面对这一切。这就是我们必须要明白的人生道理。
书中每个人物细细品来都意味深长,当然也包括那只小猫,小猫玛丽在文中只出现过一次,却是串连所有人物的重要线索,它既是一个传递的媒介,也是一个逃避的借口,既在这个寻找的过程中找到自我,也是人生不断前行的过程。而它的死亡突如其来,做为一种意象的小猫消失之后,一切凭藉它进行下去的生活最终要告一段落,那么下一阶段要凭籍什么呢?似乎还待人们自己去寻找吧。
天亮前寻找一只猫读后感(七)
我是高桥
28岁,无业
前摇滚乐团吉他手
正在苦苦寻找一份工作,
和一只失踪的猫……
同时,也在寻找自我……
日本文学总是让人觉得有种淡淡的忧伤,虽然这本《天亮前寻找一只猫》很多人评价,语言幽默,看了甚至不禁笑出声,而我看到的却更多是书中各个人物对于青春和人生的迷茫、无奈,对于自我的迷失和追寻,以及充斥在整本书中的无边无际的孤独感。
高桥28岁,法律系宪法专业毕业五年,因为觉得宪法不过是单纯的文字游戏,于是玩起了Fender电吉他,组建乐队,四处即兴表演,毕业后不愿投入全职工作而边兼职边继续音乐活动,他有一个感情不错的女朋友阿惠,两个人的关系却陷入了僵化期,因为没有固定工作他们被邻居避之唯恐不及。高桥与大学同学组织了一个只有飞特族可以参加的“浮浪会”,其实就是一种无聊聚会。阿惠收留了一只野猫,取名为“玛丽”,但是只有一个星期玛丽就跑丢了,于是高桥在找工作的同时还要兼顾找猫。
他请同学设乐制作了寻猫的招贴,在找猫的过程中遇到了爱狗的吉田先生,对朋友撒谎说自己可以跟猫对话的小诚,还有企图骗取找猫悬赏金的大西,然而却没有一个人真正知道猫的下落,当高桥几乎已经放弃寻找,却在他最后一次参加“浮浪会”准备离开时意外找到了已经死去的“玛丽”。
阿惠曾对高桥说,不要总说烦人,因为那会使思想也在无意识之中走向消极,与其随口说“烦人”,不如说些向前看的、有建设性的话更好。可当她知道了玛丽的死之后,却大受打击,因为在那枯燥而令人厌倦的生活中她一直就是用信念在支撑着自己,而这信念却因玛丽的死瓦解了。
在寻找玛丽的过程中,到底谁是“笨蛋”呢?是没有找到玛丽的高桥?没有提供有用信息的大西和吉田?还是制作的招贴效果不佳的设乐?让这么宝贝的猫轻易逃走的阿惠?还是擅自逃走、惹出这许多事,又自己死掉的玛丽?高桥感觉这些人和猫全都是“笨蛋”。
他们不仅帮助不了别人,甚至连自己的生活也过不好,所以他们全都是笨蛋。
也许是因为阿惠在不知所措的小诚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安慰小诚的过程其实也是她在自我鼓励,自我释放,释放内心的挫败感、软弱、愧疚、自责,在治愈小诚的同时,她也治愈了自己。
这本书让我联想到青山七惠的《一个人的好天气》,同样是飞特族,同样淡淡的没有骨架却触动心灵的简单情节,同样的不言明却深深刺入人心的孤独感,同样很少的人物脉络,却极好的刻画出日本青年人的普遍社会形象,迷失自我,不愿长大,不愿工作,渴望自由,对生活和未来充满恐惧,给自己编织一张无形的网把自己桎梏其中,在社会中彷徨着、挣扎着,并在故事最后实现自我救赎。
廖一梅说过,人应该有力量揪着自己的头发把自己从泥地里拔起来。生活可能处处是泥沼,但你不能允许自己沦陷。就算你畏惧生活,你依然无从逃避,就算生活索然无味、乏善可陈,你依然要把生活过出积极有趣的样子,我们都会在生活中迷失,但是也要不断自我找寻,这是一种成长,迷失—寻找—成长,人生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一边行走一边明白。
天亮前寻找一只猫读后感(八)
近日,在读丹下健太的《天亮前寻找一只猫》。
怎么看上这本书的呢?
据说和猫有关,书里的猫是什么样的呢?是娜娜那样的傲娇猫?还是加菲那样的吃货猫?还是咔米那样的流浪猫?对于见到猫便挪不动腿患者,这本书是很有吸引力的。
据说是文艺范儿,是第44届文艺奖获奖作品。
据说很有幽默感,简介如是说“洋溢天生幽默感和敏锐感受性的后青春期读白”。
以上。
是我乐意翻开这本书的理由。
但是,读完第一遍的我,抑郁了。
说好的萌猫,傲娇猫,吃货猫,在哪儿呢?临了,好不容易出现一只断了尾巴的三花猫,见第一面它就死了。
说好的捧腹大笑的幽默感呢?有冷笑,无奈的笑,自嘲的笑,就是没有捧腹大笑。
至于文艺范儿,味儿足足的,浓浓的,喵了个咪的看不懂。
以上,
阻碍了我读第二遍的心。
但是,作为二十一世纪“三有”好青年,就是要有着“任你虐我千百遍,我仍待你如初恋”的精神,于是,抛却邻家小妹模式,开启职场达人模式,开始阅读第二遍。
而后,我懂了,但心情却更加沉重了。
书很小,短短的,字数37000,但不好读,确切的来说是不好理解,书中每个人物角色都有其代表意义。
飞特族,社会人,即是书中所说到的这边,那边。书中设乐所说的这段话我个人很喜欢,
“那边也好,这边也好,哪边都一样,不就这和那的区别吗?不得了的模样,谁也跑不了多远”。
如果按照这个区别全世界的人都可以分为这边的,和那边的。
那边的人对这边的人有着不理解,甚至鄙夷,即使是这边的人也对自己有着不确定,迷茫,彷徨。
以书中人物高桥为例,28岁,飞特族,前摇滚乐队吉他手,正在苦苦寻找一份工作,成为社会人,以及,寻找一只失踪的猫。
高桥的寻猫之旅,即是寻找自我。抓住青春的尾巴,寻找那个在青春里肆意的自己,这场旅行进行的并不愉快,屡遇奇葩,把狗当成猫的老爷爷,诈骗犯大西,据说能和猫沟通的女孩儿,当然后来事实证明了这是个谎言。最终找到那只断了尾巴的三花猫时,它已经死了。
正如肆意的青春不会永存,它如同那只断了尾巴的三花猫一般,某一天,开始失踪,即便你费尽心力去寻找,即便,你找到了,那只猫也死了。
故事的最后,高桥找到了一份工作,他开始了他人生的另一个阶段,开始在那边生活,也许不久后,他又会回到这边来,但那又怎样呢?
这边和那边,不过这和那的区别罢了。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正如,大西所说,“到这边也是挺没劲的,没啥好事情?”
当然,书中不止有高桥这类人,他的女友阿惠,爱收集石头,每个石头都有一段回忆,而她常常沉浸在回忆当中,不可自拔。故事的最后,她将饱含回忆的石头全部扔到了河中,算是一种成长,当然,也是一种妥协。
青春里,我们总有着这样那样的执拗,不妥协,走入社会之后才发现,这些执拗与不妥协阻碍了自己,但正是在与这些执拗的较劲当中,使自己获得成长,即便这些成长不是我们所想要的。
书中还有更多更多的角色,代表社会中不同身份的人,几乎每一个年龄阶段的人,都会在这个书当中找到自己。
以上,
是我阅读第二遍的心得。
等过几年再来阅读第三遍吧,也许又会有不同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