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遗弃读后感100字

遗弃读后感100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10-21 02:35:33
遗弃读后感100字
时间:2024-10-21 02:35:33   小编:

小说《遗弃》讲述了一个关于家庭、亲情和成长的故事。主人公在经历了家庭的变故后,不得不独自面对生活的种种困难和挑战。通过一系列的磨炼和成长,主人公最终学会了坚强和勇敢,明白了亲情的珍贵和重要性。这部小说深刻地触及了人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令人深思。

《遗弃》读后感(篇一)

一部绝佳的小说。从一个普通而谨小慎微的小店店主的视角,铺开了这个故事的起源。然后从一个英国人的感受中,体会跨种族的爱情的发生,故事在爱情最美妙的时刻戛然而止。镜头一转,来到了五六十年后,开始描写本书真正的主角们—阿明的一家人—的生活。作者借着拉希德的躯壳,写着一部半自传。深深根植于种族差异思想下的父母如何将“好”赋予给自己的孩子。阿明与贾米拉的爱情仿佛是皮尔斯和蕾哈娜故事的延续,但却是不同的结局。可以说我被阿明自述的前半部分深深的感动,他的隐忍、痛苦,在家人和爱人间抉择的果决、悔恨,夹杂了那么多无法言说只能沉默的情绪,在每一个暗夜发酵,乃至疯狂,而白日里表面的他如此平静。作者笔触细腻,描写手法和角度多样且切换自如。非洲作家独特的生命经历也赋予了这部作品以时代的深度,跳出一个欧美的圈子,看到了另一番天地和人情,这就是阅读的魅力吧。

《遗弃》读后感(篇二)

这部带有作者古尔纳半自传性质的作品中,通过不同人物的叙述,变换着视角和时代,讲述了非洲英属殖民地上两代人的爱情故事:1899年,英国旅行学者皮尔斯被索马里导游抛弃后,被小店主哈桑纳利所救,他爱上店主的妹妹蕾哈娜,因为印度与非洲混血的身份使蕾哈娜受到歧视,印度游商丈夫归乡后再也没有回来,当她不顾流言和宗教限制,与白人皮尔斯相爱并生下一女,最终依然被他抛弃;1955年阿明和弟弟拉希德生活无忧无虑,父母同为教师让他们富足安定,母亲喜欢讲述她和父亲不顾家庭反对而结婚的经历,却在他长大后爱上白人混血女子贾米拉时,反对阻止了这对恋人的交往,懦弱的阿明在往后的时光里不断怀念贾米拉,时时翻检与她幽会的片段;离家飞往英国留学的阿明再也没有回到故土,结束殖民寻求独立的桑给巴尔从此陷入动荡混乱,被离开的孩子遗弃,阿明从哥哥的信件中得知贾米拉就是蕾哈娜的外孙女,两个美丽的女人被无情遗弃,而遗弃她们的皮尔斯早已在英国娶妻生子,遗忘了旅行的浪漫爱情故事,在石刑依然存在的社会背景下,她们的结局看不到乐观和希望,流言里辗转在男人身边。 这本小说的讲述断断续续,最后才明白主题贯彻始终,女人被男人遗弃,房屋被主人遗弃,非洲被殖民者遗弃,传统被现代遗弃。女性作为被遗弃的象征,赋予了混血的特征,在宗教文化里被视为愚昧、没有自主权,她的命运就决定在男人手里。在第一次由弟弟做主的婚姻里惨遭印度丈夫抛弃之后,蕾哈娜选择了白人情人,她的形象不再是彻底的驯服、温顺,所有章节里只有一个短短的女性视角篇幅安排给了蕾哈娜,讲述她的成长和第一次婚姻,以及遇到皮尔斯时的心理活动,从此,她的,她外孙女,阿明母亲,阿明姐妹,她们的命运都在其他男性的讲述和回忆中。 古尔纳所要书写和探讨的,绝不止这样一个爱情故事,被他所遗弃的故乡,被传统和殖民文化影响后的非洲大陆命运,才是他所关注的重点。殖民者的傲慢和轻视,视非洲人和非洲文化为落后野蛮的动物,他们要的只是如非洲女性之于男性的服从,要的是另一个肆意掠夺资源和屠杀的美洲,如此这片土地才能拥有文明和秩序,而这片土地本身,他们并不关心。

《遗弃》读后感(篇三)

【人 生 / 故 事】

看的时候就埋怨自己怎么先看了书背后的简介,导致已经了解了故事接下来的发展而失了很多乐趣与期待。看到偏后期的时候反倒觉得无所谓了,因为我突然发觉似乎任何梗概都无法体现出古尔纳作品的精髓。很奇怪,这应该是我第二次为古尔纳笔下的人物有想要流泪的感觉。怎么能不哭呢?无论是为从此在异乡孑然一身的拉希德,还是为从此失掉了活着的意义的阿明,为他们的不得已,也为他们在时代的背景下的别无选择。更远一点,也为曾经那么勇敢又那么明媚的蕾哈娜,一颗真心却总是所托非人。如果她生活在现在的时代,如果她能拥有我们所拥有的自由,她一定就能遇见她的良人了吧…可惜,这仅有一次的人生,一步错步步便错了,可到底是对是错,除了当事人以外,又有谁有资格去评判呢?

——“尽管我真心实意地想要了解一切,但其实我根本无从想象他们生活的痛苦。”拉希德读阿明的笔记时所感受到的,不正是我们此刻读这本书时的心情吗?故事写下来,终究只落成了一纸叹息。

【 拉 希 德 】

虽然这看似是一本很随意的群像故事,但其实每一个人物都塑造得尤为饱满。所以,我才会对故事中的人物的经历怀有那么深切的同情。看简介时并没觉得“拉希德「遗弃」了处于动乱中的家乡”有什么特别的,这不是古尔纳笔下一贯的主题吗?可当我读到拉希德在伦敦的求学经历时,他的欣喜、他的慌张、他的忐忑不安,虽然我并不觉得这些比古尔纳在其它故事中着墨更多,但却深深地被触动带了,甚至觉得这才是古尔纳当年真实的经历吧。我觉得古尔纳厉害就厉害在他将一切,无论是英国(欧洲)人的狂妄自大,还是主人公背后整个民族深深的自卑感,都描写得太淡了,而这种平淡反而让这某种感受更加真实,也更加强烈。第三部分的第一个章节,看似写了很多内容,但实际上和拉希德在伦敦的生活相关的却寥寥无几,甚至直到最后才提及了有格蕾丝这样一个爱人的存在,和他这些年在伦敦的努力一样,都被一笔带过了,里面充斥的就只有对家人的想念,和歉疚。

——“而所有的那些计划与奋斗,到头来只不过让我过上了这种原本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过上的索然无味的生活。”无论是应用到我们自己的生活中,还是在这句话在文中所处的情境里,都是那么现实、冰冷又刺骨啊…

【 阿 明 】

可能这就是所谓世俗的偏见吧,了解完前因后果以后我竟觉得阿明父母的阻拦是对的。他明明有更好的选择,而谁又能分清他和贾米拉之间的纠缠到底是因为情欲还是爱情?我们又要如何才能看清贾米拉得真心?可我却低估了阿明的爱,虽然他当年怯懦了、逃走了、放弃了,可他却用行动为这份爱坚守了半生。这就不能不让人唏嘘了,爱情这东西,还真是没什么道理啊...我一开始以为阿明的妥协真如古尔纳在前面对他的性格所铺垫的那样是一种顺从,可我后来才发现阿明做出放弃的决定仅仅是出于对父母的爱。爱没有高低之分,也没有哪种就一定比哪种更高贵,只是对于他的父母他更有一层责任,尤其是在拉希德已经明确自己早晚有一天会离开的情况下,那到时他们的父母所能依赖的就只有阿明了。最后事情的发展也果真如此,所以我觉得再给阿明一万次选择的机会,他也不会改变已经做出的这个决定——他还是会放弃她,正如我前面说过的,他别无选择。关于「顺从」这个主题古尔纳还类比阿明的经历对民众做了进一步的扩展,古尔纳总是这样,看似描写的是小人物的故事,实际上书写的却是一种历史、一种记忆、一种在当年的时代背景下包含古尔纳在内的人民的真实心理和状态。他的作品从来都不是单一的,里面包含政治、历史、个体感受和人类情感等太多方面的内容了。

——“悬在海面上方,犹如一个明亮的失落世界。”他还总是这样,试图在残酷中生出温柔来。

【 所 有 】

唯一让我感到安慰的是,至少法丽达收获了自己的幸福,她和她的爱人都经过了时间的考验,最后终成眷属。第二部分第一章节结束的时候何其温馨,我第一次在古尔纳的书上动笔写下了“生活的希望”五个字,一切似乎都在向着好的方向发展——生活稳定、没有战乱、梦想实现。而且我真的觉得他们家的家庭氛围挺好的,父母的爱情也是可爱且感人,尽管最后他们成为了不能“免俗”的大人。哈桑纳利的家庭也一样,如果皮尔斯没有出现,蕾哈娜就这么和弟弟、弟媳过一生也未尝就是件坏事。在读他们从动心到相爱的环节时我是真的没想到皮尔斯最后还是抛弃了蕾哈娜,我一度以为他们之间真的是爱情(和我对阿明与贾米拉的看法正好相反)。当通过阿明与贾米拉的叙述得知了蕾哈娜最后的结局时,我真的觉得非常痛心,总觉得这么好的一家人、这么努力地活着的一家人不该得到这样的结局啊…可能就是因为太过善良才总是被欺骗和蒙蔽吧。虽然哈桑纳利不是任何一段故事的主角,但读第一部分有关他的章节时对于他个性的形成和他强加在自己身上的责任我还是相当有代入感的,觉得他可怜又可爱。还有好心的玛丽亚姆姨妈,这个家庭、这个章节,不管那些“外来人”的话,满满的都是人间温情啊…最后,在阿明身上,我又一次在古尔纳笔下感受到了宗教的意义(上一次是在《海边》),那是在我们一无所有、甚至连希望都丧失了的时刻,唯一的拥有和依靠。

——“其实爱才是真正的动机。”可爱要是个永动机就更好了,那样就不会有那么多后知后觉又无可挽回的,遗弃了。

“我的重听,以为你说一起原来你说的,是遗弃。”——吴青峰《太空人》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