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上聊教养》这篇文章让我深刻认识到餐桌礼仪的重要性。作者以生动的例子和细腻的描写,告诉我们在餐桌上应该如何表现得有礼貌和文明。通过这篇文章,我意识到餐桌礼仪不仅是一种形式的展示,更是一种内涵的体现。
《餐桌上聊教养》读后感(篇一)
读到了不同国家、不同家庭环境下、不同身份的父母,教养孩子的诸多理念,非常受启发。让孩子身心健康地成长,这是每一位父母的心愿,也是每位父母需要不断学习的。这本小书,给父母打开了国际教养的窗户,静下来读一读,很受益。想一想,和孩子一边做饭,一边聊天,陪着孩子成长,这是一段难得的时光。
《餐桌上聊教养》读后感(篇二)
看到这个书名,就想看看里面的内容,确实如书名:一个人的教养,从餐桌上就能看出来。教养存在每个生活的细节中。
与其说教养是种拿捏,倒不如说是感同身受。成为父母,和孩子从婴儿长成幼儿、少儿一样,是一种过程,没有一步到位。允许自己是不完美的父母,和孩子长大一样,必须摸索、练习与跌撞。
对待孩子,与其去打压他们、让他们遵照大人的做法去做,还不如帮助孩子提升自信。父母用协助的方式,每件事情先让孩子想应该如何做,再和他们讨论,我们千万不要以为孩子小就不会思考。
《餐桌上聊教养》读后感(篇三)
打开书发现这本书摆脱了以往那种高高在上的专家式的说教模式,用尾尾道来的试分享了来自世界各地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普通人家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的教养片段,没有优劣对错的点评,但在阅读过程中,读书会自然而然的被某些教育方式所吸引……例如书中列举的关于对孩子说“不”的这段,读时我就深受启发。
Nayla 误食有毒植物。那天 Nayla 问一个路过的大人,不可以(吃),那个大人跟她说‘这不是好主意,不要做’但如果是他们,则会说:“也许这不是好植物,你不知道它是不是好的,所以不要放进嘴巴。”平常在教导孩子时都会说明原因,解释为什么,但那天 Nayla 从大人那得到的答案,只有不行,没有为什么不能放进嘴巴的理由,所以她想也许放进嘴巴也没关系。如果只跟孩子说“不要”,而没解释为什么,她可能会试着去做,但其实任何人都会如此,Celine 举例,请我们现在 “不要去想有着黄色斑点的大长颈鹿”会如何,没错,我们的脑袋正在想着长颈鹿。“这就证明,即使我们告诉自己不要去想某件事,但我们就是会去想。但庆幸的是,我们已经是成年人,知道可以去想,但不要去做。但对小孩而言,跟他们说 ‘不要做‘他们当然会去做。绝对不要说“不”,因为小孩会去做,每个人都会去做。想想长颈鹿这个例子:大家就懂了。
还没读完,但它是我的菜,我得慢慢读,细细领悟。